锡伯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民族史 > 锡伯族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49702220
作者:阿苏,盛丰田,何荣伟
页数:210页

章节摘录

  滔滔不息的松花江、嫩江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流过了广袤的黑土地,滋养着万物生灵。默默川流的江水见证了岁月流逝,见证了江山更迭,更见证了锡伯民族的变迁。  有关锡伯族的源流,史学界说法各有不同,有人认为锡伯族与满族同源;也有人认为锡伯族与鄂伦春同祖;还有人认为锡伯族是鲜卑族后裔,“锡伯”为“鲜卑”的音转。  “锡伯”一词,为本民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he”。这一名称在不同时期出现在汉文史籍中,如:“矢比”“西北”“席北”“席比”等,这些名称都是“锡伯”的不同译音和写法。“锡伯”之称,至明末清初才确定下来。  锡伯族的历史有别于其他相邻的几个少数民族,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迁徙。这些牵动整个民族命运的迁徙,对于锡伯民族生存、发展以至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特质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这样一个人口不多的民族,为什么要数番迁徙?又为什么骨肉同胞东西分离?他们到底有过怎样一段与众不同的民族发展史?  锡伯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松花江、嫩江流域,这里山高林密,江河滔滔,野兽出没,物产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大猎场。古代的锡伯人架鹰带犬,弯弓搭箭,与相邻的各部族一起,射猎于造物之主赐予的山林河川之间,他们的这种渔猎生活在当时的一首民谣中有着形象的反映:“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  锡伯人在自己的故土上生活得自由而自在,随心又惬意!  遗憾的是,这种“自由”“随心”的生活并没有太长久。随着一个个强大政权的建立和更迭,弱小的锡伯族渐渐地沦为依附,从渔猎部族逐渐转化为强大部落的战争工具。锡们人“出则为兵,入则为农”,常常为所依附的统治集团当兵服役,驻防、调防,迁徙无定,成了半职业化的军事民族。于是,锡伯人逐渐地远离了他们的家乡,许多地方便开始有了他们的足迹。  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领的建州女真部势力在东北崛起,此时,锡伯族已发展成为一个较强大的部落集团。新兴的建州女真贵族集团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域,对邻近部族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征伐,给邻近部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万历二十一年(1593)农历九月,为了遏制建州女真部的扩张,保卫各自部族的利益,叶赫、哈达、辉发、乌拉、讷殷、珠舍里、科尔沁、锡伯、卦尔察等部落组成联军,约30万人马攻打建州,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率部在古勒山迎战。此战的结果是努尔哈赤大获全胜,九部联军失败。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九国之战”。  ……

前言

  自古以来,锡伯族就生活在美丽富饶的白山黑水之间,初为打牲部落,后逐渐演变为农耕民族。康熙年间,锡伯族从科尔沁蒙古“赎出”,编入满洲八旗。锡伯族多次迂徙屯垦,驻防京师(北京)、盛京(沈阳)等地,“出则为兵,入则为农”,成为亦兵亦农的准军事民族。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能征战、善骑射的民族特性。  锡伯族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所承载的历史重担,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远远超出了想象。他们不愧为八旗劲旅中的一支精锐之师,作为保家卫国的战士,多次参加过清王朝统一祖国与平定叛乱的征战,驰骋疆场,一马当先,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锡伯民族最大的一次历史事件,当属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西迁伊犁屯垦戍边,清政府因西部防务空虚,从盛京地区15城抽调20岁至40岁,身强力壮、善于骑射之锡伯官兵千名,携带家眷,远戌西陲。西迁锡伯官兵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农历四月十八目,在盛京锡伯家庙拜别亲人,出彰武台,经蒙古前往新疆伊犁。翻雪山、过荒漠、越天险、战疾寒,饱经艰辛与磨难,完成了一次历电上惊心动魄的英雄壮举。  锡伯族的西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件,其意义有别干吏书上记载的屡次发生过的民族大迁徙,不是由于强邻侵凌的逃亡,也不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的驱驰,为了祖国的统一、为了祖国边疆的稳定,他们怀着忠诚的信念,一路向西,辗转万里,扎根在新疆伊犁河畔,跨马戍边,卸鞍屯垦,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除了战略作用外,锡伯族的西迁,还使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存,尤其是满族文字语言如今依然被锡伯族使用,这不仅为研究清代历虫提供了史料解读的保障,并且为人类多样文化共存的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一西迁已经过去二百多年了,然而西迂的英雄壮举伴随着民族的发展仍然在锡伯族中传扬。  或许是出于对故土的深切思念,或许是为了牢记肩上的使命,东西两地的锡伯族有了自己独特的节日——“四一八”西迁节,这也正表明了锡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今天,“西迂精神”已经成为锡伯族独有的民族精神,无论东北地区的锡伯族还是新疆地区的锡伯族,都以西迁精神为骄傲,并以此自勉,因为历史上的这一次西迂,为锡伯族培育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气度。  每个民族都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一面,弓箭在锡伯人的生活中占有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古代从事渔措,还是编入满洲八旗从戎,都要靠精湛的箭法,弯弓射雕,效命疆场,造就了英勇善射的锡伯族。至今,先辈们能骑善射的尚武精神,仍然被一代代锡伯人所传承。更可贵的是他们还注重学习,善于采撷其他民族的精摔,相互学习、相互发展。这种包容的胸怀,这种大胆的气魄,在锡伯族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吸收、融汇虽有所选择,但绝无盲目排斥、故步自封的狭隘保守倾向,西迁新疆伊犁后,他们除了耕耘,除了娴习弓马以外,也熟读四书五经,也吟诗填词。他们尚武,立有武庙,以祭祀关公;他们崇文,建有文庙,以祭奠孔子。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东周列国志》等,早在清朝末期便已有锡伯又译本,其中,《三国演义》的一些章节还被移植成“更辛比”(吟诵调),在锡伯族民间广为传唱。  翻开锡伯族历史,从中就会发现,西迁新疆伊犁的锡伯族没有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他们屡屡临危受命,经爱住血与火的严峻考验。锡伯族官兵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飞马横刀弯弓,啸傲天山南北,外御强敌蚕食,内平分裂叛乱。他们耿直忠诚,作战英勇,不避刀箭,每有战事,一曲尽忠诚。二百多年间,无数锡伯勇士血洒疆场,有死无降,为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嘉庆年间,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力排众议,以九族的头颅立下生死状,率领锡伯族军民顶烈日,冒风雪,历经七年的艰苦奋战,开挖出一条口宽10米、底宽4米、深3,3米、长达100公里的生命之渠,引入伊犁河水开良田万亩,泽被子孙,造福民族,这一非凡的壮举,使图伯特戒为支撑锡伯族灵魂的民族之脊梁!  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历来极其重视民族教育,重税民族素质的提高。锡伯族在这方面是十分突出的,清朝末期,时任锡伯营总管的色布希贤目光高远,顺应历史潮流,刨文明之举,开风气之先,大力兴办教育,奠定了锡伯族的千秋基业。他在锡伯营各牛录开设义学,推行双语教学,并选送锡伯子弟到惠远城专修汉文,甚至远赴俄国留学,此后,锡伯族教育更是学校蔚兴、彬彬称盛。色布希贤尽毕生精力,呕心沥血为民族教育的奉献精神,至今为锡怕人所称颂。  我国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锡伯族是骄傲的,他们在这里驻防二百多年,没有后退过一步,没有一个人跑过边界,也没有一个人逃回东北,他们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英雄的民族!”  锡伯族主要生活在东北和新疆两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地区的锡伯族虽然失去了语言,但是他们却守住了家园,从未放弃自己民族的身份认同,彰显了人类心灵深处对生命来源执著的探求精神。居住在新疆地区的锡伯族离开故土已有两个多世纪,在中亚众多民族文化交汇之地,奇迹般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文化传统,更加证明锡伯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是伟大的,每个民族都在用不同的存在方式、不凡的成长足迹、不寻常的发展经历来表述“伟大”这个词汇,谱写着共同的人类历电文化。  锡伯族亦然。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松嫩土著
初识锡伯
从打牲部落到八旗劲旅
第二章 卫国远征
南迁驻防
修建太平寺
征讨准噶尔和大小金川
远征云南
北返屯田
第三章 屯戍西陲
万里西迁
建立锡伯营
开凿布哈大渠
保卫边疆
第四章 走向光明
民族区域自治
箭乡新姿
第五章 民俗风情
饮食与服饰
婚姻与丧葬
居住与节庆
礼节与禁忌
喜利妈妈与海尔堪玛法
第六章 宗教信仰
萨满教
喇嘛教
多元崇拜
第七章 魅力文化
语言文字
文学艺术
体育娱乐
姓名家谱
第八章 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
现代人物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锡伯族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所承载的历史重担,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远远超出了想象。他们不愧为八旗劲旅中的一支精锐之师,作为保家卫国的战士,多次参加过清王朝统一祖国与平定叛乱的征战,驰骋疆场,一马当先,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简介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锡伯族(汉),ISBN:9787549702220,作者:阿苏,盛丰田,何荣伟 著

图书封面


 锡伯族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