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民族史 >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01068566
作者:金启孮
页数:260页

章节摘录

  北京满族概说  一、
北京满族的成分  北京的满族,就是在北京居住的满族;成分,也就是北京满族中包容着哪些人。北京满族,除去本身包括旧满洲和新满洲之外还包含着部分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那么为什么不索性说北京满族就是北京八旗呢?不行,概念不同,实际情况也不同。  “民族”概念是一个新的概念。清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也不完全是按民族划分的。我们今天所说的满族是指1911年以后,1949年以前,八旗满、蒙、汉经过曲折的道路,到1949年自报自认是满族的北京居民。这个所谓满族中除满洲外包括了八旗蒙古的几乎全部,包括了八旗汉军的大部,等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原因是辛亥革命以后,满族特别是下层满族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压迫和不平等待遇,曾经自发地发动多次请愿运动。这时八旗蒙古因已不会说蒙语,不为盟旗蒙古所承认。八旗汉军部分上层采取“削除旗档”的办法改为汉人,下层因风俗习惯、语言行事与一般汉人不同,被汉人看作是旗人。因此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的下层同样受到歧视,他们只好向满族靠拢。满族基于历史关系,又处境相同,不但不排斥他们,还团结在一起以壮大请愿声势,到1949年解放为止一直是这样。  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北京满族是包括北京八旗蒙古和大部分北京八旗汉军在内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 二、北京满族的居住地 满族住在北京的地方,在清代只限于北京内城(即正阳、崇文、宣武门以北)和外三营(即外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  北京内城中的皇城(即天安门、地安门以内),由护军八旗驻守。皇城以外才由京旗八旗驻守。护军八旗是保卫八旗最高统帅皇帝的。京旗八旗是拱卫首都的。外三营八旗是为一旦京城有警调动使用的。所以当时北京内城实为一座军营(大本营)。

前言

  近年来描写满族的书籍,出版的很多。从《我的前半生》、《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晚清宫廷见闻》、《末代皇后和皇妃》、《溥仪和我》、《流浪王妃》、《满宫残照记》等等,都喜欢描写满族宫廷生活,但有的又不熟悉满族生活,甚至以猎奇取胜,歪曲了历史事实。我觉得清朝皇族生活,不能就代表满族,充其量可以说是满族中的一部分。有的回忆录里,令人感到只有忏悔与自我批判,这也不符合事实。令人看了之后对满族更加难以理解。  所以,我想在我的晚年写一部《北京的满族》。《北京的满族》预计分三部分,即《北京郊区的满族》、《京旗的满族》、《府邸世家的满族》。时间上重点是从辛亥(1911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因为研究这一段时间满族的文章、资料太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我为什么先写《北京郊区的满族》呢?因为我的用意是先写下层,写外三营营兵,写由外三营搬迁出来的散居户,写京北一带王公园寝的苏拉(sula,满语“散差”)。这些满族下层,我觉得他们才是满族性格和思想的真正的代表。  我生在辛亥后七年,一个受优待的镇国公府中,自幼熟悉满洲贵族生活。但我的母亲却是外三营的翼长之女,我幼时又到营房中住过。后来家中穷了,曾到先辈的园寝中住了两三年。这样,我这个人幼时,既和满蒙王公、贝勒、贝子,汉族大学士、总督、提督、探花等人和家庭接触过;又和旗兵、跟丁、苏拉、园寝守兵、萨满、香头、农民、窖黑(挖煤工人)等人和他们的家庭也接触过。这个接触又是在幼年,至今印象很深。  因此,我可以说对满族上下层都有真正的了解。因为我的了解,不是去调查一次或几次,而是生活在他们当中。和他们有过各种各样的接触,也有过各种各样的交涉。我在写《北京郊区的满族》以前,就是要整理我头脑中所储存的大量的有关资料。这些资料数十年来在我思想中,不断地爬梳,逐渐地消化,最后成熟、系统起来。  我幼时在性格上有一个特点,许多事情我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在今天来看是好事,富有探索性,但在那时是不许多问的。不但王、公不许你多问,农民也不愿你多问。社会风尚变化是非常大的,用今天的思想、感情研究五十年前的事,必然一无所获。我看到许多写满族的著作,可以说对这个民族毫不了解。

内容概要

金启孮(1918~2004年)先生,满族,原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满族研究》杂志主编,国内外著名女真文、满学、清史专家。先生姓爱新觉罗氏,名启孮,字麓漴,为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父金光平(恒煦)为女真文和满文的著名学者。
金启孮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学者,治学严谨,根柢深厚,尤精于女真学、满学和蒙古学,在学术界自成一家。少年时秉承家学,潜心于女真文、满洲史之研究,及长在女真文、满学、蒙古学方面卓然成家。先生一生为女真学、满学、清史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阿尔泰学会名誉会长,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代表作有:《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女真文辞典》、《满族的历史与生活》、《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爱新觉罗氏三代阿尔泰学论集》、《沈水集》、《漠南集》、《梅园集》、《清代蒙古史札记》、《中国摔跤史》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北京满族概说
北京郊区的满族
一 营房中的满族
二 散居的满族
三 园寝附近的满族
京旗的满族
一 京旗的含义和北京八旗辖地的划分
二 以军事组织划分城市住区不始于清
三 满族的性格和思想
四 满族的宗教信仰
五 满族信仰中的萨满教遗俗
六 哈喇(hala)和冠姓
七 语音和语调
八 口头文学
九 满族和京剧
十 满族和曲艺
十一八 旗内外的民族关系
十二 转换时期八旗的处境
十三 群众团体和请愿运动
府邸世家的满族
引言
一 清代封爵制度和府邸世家
二 府邸世家的所在
三 满蒙汉王府世家之间的关系
四 府邸世家的礼节
五 府邸世家的称谓
六 府邸世家的福晋、夫人
七 府邸世家的侧福晋、侧夫人、姨太太、姨奶奶、侍妾、姑娘
八 府邸世家的阿哥、哥儿
九 府邸世家的格格和姑娘
十 府邸世家的婚姻
十一 府邸的府官
十二 府邸的太监
十三 府邸世家的包衣、苏拉、仆人、小子
十四 府邸世家的陪房、嬷嬷、仆妇、、丫鬟
十五 清代王府的文化和文学
十六 府邸世家的宗教信仰
十七 府邸世家的娱乐
十八 府邸世家与盗贼
十九 府邸世家生活尚俭
二十 辛亥后府邸世家的破败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由《北京郊区的满族》、《京旗的满族》和《府邸世家的满族》三部分组成。《北京郊区的满族》,记录的主要是满族下层人民生活、习惯、思想、感情;《京旗的满族》,记述了1949年以前作者亲自调查的北京城区满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姓氏、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特征,为了解1949年以前北京城区的满族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府邸世家的满族》,对各王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一起走向没落的社会背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是研究清史和满族史弥足珍贵的历史记载。可以说本书是一部二十世纪京郊、京旗、府邸世家满族的变迁史。

图书封面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不算评,外行看了涨涨知识,我的关注点在民族关系,顺手做点笔记:八旗是政治/军事组织,分旗民,旗内不论满蒙汉,通婚普遍。但内部底层不服宗室习气,作者以阶级斗争解读之。作者认为底层旗人朴素、勇猛、坚强,旗人吐属优雅,重礼节。清政府的腐败,不应该被视为满人的原罪。八旗亲近汉族武将,通婚多,但远汉族文官,所以汉族武人与汉族文人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抗清将领后人入旗,一样与满蒙通婚。汉族武人对文字狱比较不以为然。但不强调民族之间有问题的,就没人肯写(笔在文人手中,因此吃亏。)满汉矛盾之间还夹有北南矛盾。北洋军阀多是满人提拔的汉将,无甚民族隔阂。而南方汉人排满严重,北伐军入京之后,改北京为北平,北京人非常不快,又称南人为新暴发户。“民国十七年(1928)以后,丑化甚至咒骂满族,那多是一些三家村没见过世面的小学教员、机关职员兴起的。真正的上层人士,绝不如此。”辛亥革命前后,学校和政府从上至下制造灌输意识形态,人为制造满汉民族矛盾,排满严重,底层满人饱受歧视,上不起学,找不到工,且动辄被讥为野蛮民族,痛苦万分。作者因此赞扬四九年解放以后新政府的民族政策。给升学给工作,讲民族平等,禁止民族歧视,保护民族文化,建立自治乡县,使得满族人又能过上安定正常的生活。诸多民俗八卦,此处不多提了。随手记几笔。关公是清朝护国神,官方民间都极为尊崇。有传乾隆为刘备转世这样的段子。以作者的眼光来看,探清水河的词粉到不能宣之于口,且一上来就自报家门,点明是何时何地之事,简直是丢脸之极。满清这个词为满人所不喜,认为清(爱新觉罗,姓氏)不能等同于满(民族),视为歧视。解放后禁止使用满清一词,满人十分感激。作者作为满族人,站在满族的角度叙写本族历史。他的基本思路是描写满族的优秀品质和满族为中国文化作出的贡献,指出满汉在历史上的融洽相处与互相影响,将作为民族的满族与作为政治团体的清廷分割开来,也一力描摹满族在清帝逊位后的悲惨生活,以此对比在新的民族政策下少数民族获得保护后的新生。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叙述是以民族融合/民族团结与阶级斗争为基本范式而展开的。正是在这个范式中,作为前统治民族的少数民族,在与民族内部的上层阶级划清界线后,获得了新的立足点,而可以避免“秋后算账”的危机。
  •     满族的号称最优秀的学者,视野和客观精神匮乏至极。意淫到满手湿精,佩服佩服。讲京城满族的风貌,避开大概率的普通市民不谈,非得弄几个勇猛无比的极端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族人多么优秀,真够扯淡。作者对文化也有一种根源于无知的轻视,这充分说明了满族这个政权的无知,连他们最优秀的文化人,都认为舞文弄墨是小丑一样的行当。这跟如今东北人的想法倒是非常接近。无下限贬低民国,军阀混战不如王朝尚在,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民主救国的道路在作者眼里,不过是冠冕堂皇的改朝换代理由。他们眼里,社会改革确实一文不值。
  •     这本书充分的体现了通古斯的特点 无耻 颠倒黑白 本末倒置 肉麻吹捧 应有尽有 满洲人果然是世界民族中的奇葩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带有一定个人感情色彩,但不失为了解清末满族的最佳读物
  •     视野狭隘立场偏颇也没什么方法,就是凭出身和经历说自己的耳闻目睹,而且光讲古也就算了,有些论点论证真心是没眼看。。。完全不讲理了都。自己这么写出来又印出来真的不汗么。查了下还是抗战期间留学日本的科班高材生越发惊诧,回头要看看女真研究的那几本是不是也这么个路数。不过抛开论证单看史料的话,信息量还是很大的,讲京郊旗人生活习俗比如方言、饮食、家庭关系、红楼梦中“北俗”描写的部分尤其有意思。写辛亥鼎革之际旗人遭遇时反映的一些情绪和观点也能看出历史的一个侧面,是故即使偏颇也有其价值。PS 京郊旗人部分某个汉族官员那段“都聪明不乱等什么”的政治不正确言论现在颇有同感哈哈哈。PSS 看完书里某段去查了下第一批满族自治县的成立时间,实在忍不住骂一句某些大人物真是作的一手好死。后人特么还不知要擦多少年的屁股
  •     没有亲身经历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写不出这么好的书的,信息量巨大,可信度极高。颠覆以往史学界的观点,终于为我们满洲人说出了真话,公正公平,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满洲人都应该读一读!
  •     好书啊,可惜京东没货!
  •     亲历、亲闻之事较有价值,学术上也有一些新见解,但推测过当的例子也不少。是非观念太多颠倒之处。
  •     因为写的皆是亲身所见所知,虽然有过分美化嫌疑,但依旧吸引人。看到罗友枝书中引用的内城流氓一段,宗室小崇最后是被乱拳打死的。后起一位女流氓溥十奶奶,打架时被人捉住阴户里塞了一根山药,从此锐气大折。北京内城的流氓还是朴素的,需要自己下场动手,不及日后青红帮大佬远矣。
  •     不错,讲得很细致
  •     百看不厌
  •     好书好书,放下还舍不得睡
  •     这本书是我在兰州的书店买的。有时候真觉得在北京挑选本好书很难,因为到处都是《杜拉拉》这样的畅销品,就像曾经风靡一时的《匆匆那年》一样,仅仅是消遣品而已。 在于丹、易中天等跳梁小丑口水肆溅的当下,找一本平心静气的说故事叙事情的书并不容易。
  •     屁股问题太严重
  •     非常好的满族普及读物,娓娓道来
  •     记史实多可观,只是回护清朝太过
  •     最后一部分《府邸世家》似乎是新发表。居然和以前读过的那王府故事正好又对上。
  •     浅显易懂,各个基本方面都有涉及,目录明确的小章回,方便查阅需要信息。我个人很喜欢这本,虽然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还是有些不对的方面,不过不做学术的话,看看很好。
  •     感想之一:常瑞师太好可爱!师太x喇嘛的cp好可爱! 感想之二:满族的高度汉化,原来是吓出来的啊……这事细想很有意思。 感想之三:求作者对还珠格格的心理阴影面积,尤其是还珠格格III。
  •     3.9星,结构好,写的也好。其中“六亲同运”一句很有启发。
  •     满族视角,值得一看。民族关系等举例论证,几处不能服我,本人结论相反。南方方言作者几次嘲笑,心中不满。
  •       满族的号称最优秀的学者,视野和客观精神匮乏至极。意淫到满手湿精,佩服佩服。
      
      讲京城满族的风貌,避开大概率的普通市民不谈,非得弄几个勇猛无比的极端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族人多么优秀,真够扯淡。
      
      作者对文化也有一种根源于无知的轻视,这充分说明了满族这个政权的无知,连他们最优秀的文化人,都认为舞文弄墨是小丑一样的行当。这跟如今东北人的想法倒是非常接近。
      
      无下限贬低民国,军阀混战不如王朝尚在,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民主救国的道路在作者眼里,不过是冠冕堂皇的改朝换代理由。他们眼里,社会改革确实一文不值。
  •     作者自身的经验很不错 其族群在北洋一来的遭遇可以看出当年的排满形式 但是他关于八旗的观点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赞同的 八旗的建立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 变相地养亲兵 而绝不是为了大家都好这些东西 而这一制度所导致的八旗子弟会花钱但不会挣钱 从而使得民国之后求职困难 这个锅得清朝背 顺便吐槽一句 要是真有作者说的那么能打 太平天国时期到底又是谁在打呢……
  •     写的比较细致,了解了很多关于过去北京满族人的生活状态。不过感觉有比较多的美化行为,毕竟作者是满族人,这种做法也算是可以理解。
  •     今天原想加班,拿到节前买的这部影印本,看了一天,终于看完,非常有趣,所得甚多。作者是小燕子的相好五阿哥永琪的后人,也是满清第一女诗人、据说跟龚自珍有私的西林太清的后人。辛亥革命后,描述低层满人生活的文章甚少,此书提供了详细有力的证据。
  •     作者是宗室,先祖是五阿哥(小燕子啊),曾曾祖母就是和龚自珍闹出过绯闻的才女西林春(高阳根据此事写过历史小说),外祖父是城外三营的翼长,所以对北京城里和近郊的旗人生活风俗都比较了解,此外他对民国期间下层满族群众生活困境的描述是我之前从未听闻的.
  •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虽是学术书籍却一点也不枯燥。了解了许多北京的地名变迁、风俗习惯等,长知识。
  •     看到堂堂公爵被下人蒙骗的竟然从小以为烧饼是冷着吃的,真心觉得又好笑又感叹,原来这就是那个时代公侯们的真实生活。值得一读。
  •     里面掌故不少,可以和民国笔记一起读,且一涉世家生活就在吐槽红学家,说难听点,就清史方面而言,红学家拉出一个毙一个,没一个冤的;对照《听雨从谈》,这里夸大了以不学无术为荣的方面,甚至这想法远胜关外,无怪东北旗人革命之前自立,京城旗人只能演演我这一辈子
  •     金君是书法家永琪直系后人,疑即西林太清春日后以旁枝袭爵孙子的一系。曾祖母与北洋政要妻妾交结,如王克敏娶名妓小阿凤后,其他下台的姨太太们情况。印证各书,颇能丰富旧事细节。写得生活化,读起来愉悦。旧王孙阅历,确有可取之处。
  •     娓娓道来
  •     非常好的一本书。我们的历史往往是由人口占多数的汉人、或这些汉人中一部分胜利者写的。金老的这本书,无论读者评价如何,至少給世人留下了从一个另外视角看待历史的可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