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561349359
作者:张居正
页数:336页

章节摘录

卷十八唐 纪肃宗  名亨,是玄宗第三子。开元中,立为皇太子。安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太子分兵北行,至灵武为诸将所拥立,在位七年。    上惧,召宰相谋之。杨国忠首倡幸蜀之策。上然之。乙未,出延秋门1,至咸阳,日向中,上犹未食,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于是民争献粝饭。有老父郭从谨进言曰:“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王务延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平。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上曰:“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慰谕而遣之。  安禄山刚刚造反时,宰相杨国忠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当安禄山的大军攻破长安东边的门户潼关后,玄宗方才感到害怕,便召宰相前来商议对策。杨国忠首先提议,让玄宗到蜀中避祸。当时,玄宗仓皇失措,同意了他的建议。天宝十五年六月乙未日的早晨,玄宗带领宫眷、皇子、皇孙从延秋门离开宫城,往西而去,走了四十里,赶到咸阳县。所经过的地方,官吏逃窜,供给缺乏,已经中午了玄宗还没有吃饭,杨国忠到百姓家里买了些蒸饼,给玄宗充饥。于是,百姓们知道这些皇亲贵族不分好恶,只要能充饥的都能吃,便争相献上粗饭,那些皇亲贵戚都用手抓饭吃,一会儿就吃完了,逃亡途中的艰苦就是这样的。有个年老的百姓,叫做郭从谨,上前对玄宗说道:“安禄山自恃恩宠,拥兵自重,阴谋反叛,倾覆社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天下都知道他要造反,也曾有人到朝廷里去告发他,陛下却不相信,反而杀死了告发的人。这更使安禄山肆无忌惮,推行自己的奸计,这才有现在的祸患。所以,先代帝王都不敢偏听偏信,授予某人太大的权力,一定要察访忠良,以天下人为耳目,广开言路,使上下之间没有阻隔,就是为了防止这个啊。我还记得开元年间,宋璟担任宰相,对于朝政的得失,四方的利病,都能直言不讳,因而陛下日益圣明,天下成为盛世。近年以来,朝中诸臣,因为担心说真话而被治罪,所以遇上什么事都只知道阿谀奉承,取悦君主。因而,君主深居宫中,耳目有限,宫门以外的事无从得知,上下隔绝,奸邪横行。我虽然身处民间,也知道祸患不远了,这才有今天的祸患。但君主远在深宫之中,下情不能上达,如果没有今天的祸患,陛下又怎么能与百姓们相见,我又怎么能见到陛下,说这些话呢?”玄宗说:“这都是我以前被蒙蔽,才有今天的祸患,咎由自取,虽然我很后悔,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因而抚慰了一下郭从谨,就让他走了,以感谢他的一片拳拳为国之心。由此可见,作为君主,当他清明时,朝中有正直的大臣辅佐,天下的情况无所遮蔽,他都能知道,这样能够使天下大治;当他昏庸时,辅佐他的都是奸佞小人,百姓的情况无从上达,这样天下就要大乱了。当天下大治时,君主深居宫中,珍馐玉食数不胜数;当天下大乱时,仓皇逃避,能填饱肚子的粗粮也不多。天下的治乱安危都在一念之间,可不畏惧啊。何况逃往蜀中避祸,又是失策中的失策,作为天下的君主,怎么能够将宗庙社稷、九族百官抛弃给贼人,而自己苟活于世呢?蜀中地势虽然险要,但偏安一隅,可以退守,却难以进取。如果不是唐朝天命未绝,百姓拥戴太子留在关中,在灵武即皇帝位,收服两京,则唐朝大势已去了。作为君主应当保守社稷,就算危难时刻,国都也不可以轻易放弃!    太子至平凉2数日,朔方3留后4杜鸿渐迎太子于平凉北境,说太子曰:“朔方天下劲兵处也。今吐蕃请和,回纥内附,四方郡县大抵坚守拒贼,以俟兴复。殿下今理兵灵武,按辔长驱,移檄四方,收揽忠义,则逆贼不足屠也。”秋七月辛酉,太子至灵武5。裴冕、杜鸿渐等上太子笺,请遵马嵬6之命,即皇帝位。太子不许。冕等言曰:“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笺五上,太子乃许之。是日肃宗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上皇天帝”,赦天下,改元至德。  安禄山攻破潼关后,玄宗仓皇逃往蜀中,行到马嵬驿时,父老百姓都挡住道路,请求玄宗留下,玄宗不听,命太子留在后面抚慰他们。于是,百姓们都拥住太子,请他回兵兴复长安,玄宗便传旨将帝位传给太子,太子坚决推辞。玄宗继续西去,而太子领兵北行,在平凉驻扎了数天。当时担任朔方留后的杜鸿渐听说太子向北边来了,便打算将他请到朔方共图匡复大业。便命人整顿车驾,亲自到平凉迎接太子。到平凉后,他对太子说道:“朔方兵强马壮,天下无双,历来都是出精兵猛卒的地方。西面吐蕃向我们请和,北面回纥归附我们,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向他们借兵。国内的许多郡县虽然都被贼兵攻掠,但大多数都还在为国家坚守抗拒贼兵,以等待大军东征,兴复社稷,可见国家的根本还没有动摇。现在,殿下前往灵武驻扎,整顿军备,养精蓄锐;传檄四方,收揽天下忠臣之士,为我所用。四方官吏、百姓,必然闻风响应,起兵勤王,唯恐落后。这样,那些叛臣贼子能有不被诛灭的道理吗?”太子听从了他的劝告,于天宝十五年七月,抵达灵武。当时,河西行军司马裴冕也在灵武,便与杜鸿渐商议,认为玄宗避祸蜀中,恐怕人心会离散,便上书请求太子接受玄宗在马嵬下达的传位诏书,即皇帝位,以收揽天下人心。太子以没有经过玄宗同意为借口,不肯即位。裴冕等劝说道:“殿下不即帝位,固然仁孝。但这些跟随你的将士都是关中人,他们抛家弃子,不畏艰险,跟随你来到这穷乡僻壤,只不过是为了讨贼时,能够立下功勋,求得封赏。现在,殿下如果早正名号,恐怕他们会失望,离你而去,一旦离开了,再聚起来可就难了。希望殿下为天下社稷着想,委屈自己继承帝位,以满足众人的期望。”先后上书五次,太子才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天宝十五年七月甲子日,肃宗在灵武城南楼登基为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年号为至德。  上谓李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海内,则无官以赏之,奈何?”对曰:“古者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汉魏以来,虽以郡县治民,然有功则锡以茅土,传之子孙,至于周、隋皆然。唐初未得关东,故封爵皆设虚名,其食实封者,给缯布而已。贞观中,太宗欲复古制,大臣议论不同而止。由是赏功者多以官。夫以官赏功有二害: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倘使禄山有百里之国,则亦惜之以传子孙,不反矣。为今之计,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赏功臣,则虽大国不过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岂难制哉。”上曰:“善。”  肃宗对李泌说道:“近日安禄山叛乱,全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两人率兵抵御,有大功于国家。但他们现在已经官至同平章事,都是宰相职衔,名位已经到达了极点。如果以后收复两京,平定海内,到时候无官可赏,那可怎么办?”李泌回答说:“以官爵犒赏有功勋的人,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制度,古代设立官职,只任命能力足以胜任的人,如果他的才能足以担任某官,才授予某官。至于有功的大臣,则授予爵位褒奖,而不负责具体事物。汉魏以来,虽然设立了郡县,任命了守、令治理百姓。但大臣们只要稍有功绩,便裂土封侯、封王,使他们世代领有这些土地,后来的北周、隋莫不这样。我大唐建立初期,只占据了关中地区,关东各地群雄割据,尚未纳入版图,所以当时的功臣虽有封爵,有封邑的名号,但都是虚的。其中有实封多少户的,也只是收取这些人的赋税而已,并没有分封土地。这是自三代以来的分土建国的制度,到唐初开始废除了。贞观年间,太宗曾想恢复古制,分土建国并准许世袭,但因为大臣们意见不一致,无果而终。从那以后,对有功者的赏赐不是封爵,而是封官。以官职赏赐功臣有两大弊端:首先,作为功臣他虽然功劳很大,但其才能未必就能胜任这个官职,勉强任命,必然荒废政事;其次,官职太过崇高,则权势就会因此而益发重,容易使他们骄横,难以制服。不如以爵位赏赐功臣,这样大家都方便。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有爵位、土地,就会想着怎么去保守它,如果安禄山有方圆百里土地的封国,可以传给子孙,那他就会倍加爱惜,不至于去造反了。由此可见,赏赐功臣应当用爵位,而不是官职。为今之计,等天下平定了,最好分封土地、爵位赏赐功臣,这样最大的封国也不过二三百里,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郡,一切举动也只能听从朝廷的吩咐,又有什么难以制服的呢?如果以官职赏赐功臣,恐怕上面提到的两个弊端都不能免除。”肃宗听完李泌的话,深感赞同。然而,赏赐功臣的方法,实际上是朝廷劝导、激励大臣们的大权。一定的官职,必然负有一定使命,固然不能轻易授予;但爵位关系着国家礼仪,亦也不可以滥授。肃宗在位时,国库空虚,诸将出征时都给予一些空白的做官凭证,以赏赐有功的人,到后来,当了兵就能得到一官半职,官爵都已经泛滥了。李泌虽然打算恢复分封建国的方法,但也不能拯救当时的弊端。赏赐功勋、辨别才能的人,要谨慎啊。  十二月,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抚慰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高丽人李怀玉为裨将,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肃宗乾元元年十一月,当时河北地区尚未平定,恰逢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了,肃宗认为朝廷应该派遣重臣前去担任节度使,这才符合朝廷法度;但又担心经过常年的用兵,一有什么变动,会动摇平卢军心,于是便采取了姑息的方法,派遣中使前往平卢军中安抚慰劳将士。顺便察访军中将士打算拥立谁为节度使,便授予谁旌节,正式任命为节度使。当时,平卢军中的副将李怀玉,原本是高丽人,平日里就与副将侯希逸狼狈为奸,于是便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举侯希逸为平卢主帅,以等待朝廷的任命,朝廷不得已,便任命侯希逸为节度副使。从此以后,各镇将士观望成风,节度使如果对将士们不够体恤,失了众心,便会被将士驱逐;其部下的将士以小恩小惠,延揽人心的,便被推举为主帅。节度使的废黜、任命,都不经过朝廷,而由将士推举,是从侯希逸开始的。君主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驾驭群臣,是因为生杀予夺的权柄掌握在他手里,在上而不在下。现在,将士们的人心向背就可以决定主帅的废立,于是将士驱逐甚至杀死主帅,朝廷不但不治他们的罪,反而授予他们的官职,朝廷纲纪法度当然无存了。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天下乱,可能吗?然而,追根溯源,一切都发源于君主的一念姑息。注释: 1延秋门,是唐代长安宫城的西门。 2平凉,即今甘肃平凉。 3朔方,即今宁夏地方。 4节度使不在时署理节度使的称为留后。 5灵武,即今宁夏灵武,是朔方节度使的治所。 6马嵬,是驿站的名字,在今陕西兴平县境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明史•张居正列传》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                                          ——《明朝那些事》作者 当年明月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皇帝不喜欢,但读书人和老百姓喜欢。另一种人是读书人不喜欢,但皇帝喜欢。张居正两边不讨好,皇帝与读书人都不喜欢他。他一身而担天下事,一人敢为天下先,皇帝觉得他包揽大权,怎么会喜欢呢?在他的改革中,他对读书人一点面子也不给,如禁毁书院、扼制言论、裁汰庸官等等,把天下读书人都给得罪了。而他推行的万历新政,底层老百姓的确得了不少实惠,很感激他。可是在漫长的皇权专制时代,老百姓没有话语权,这就是张居正被历史埋没的原因。——《万历首辅张居正》作者  熊召政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宋末元初历史学家  胡三省

后记

进讲章疏万历元年十二月丁未朔十九日乙丑 上视朝 辅臣张居正、吕调阳题:臣等一岁之间,日侍皇上讲读。伏见圣修日懋,圣志弥坚,盛暑隆寒,缉熙罔间。臣等备员辅导,不胜庆幸。但惟义理必时习而后能悦,学问必温故而后知新。况今皇上睿明日开,若将平日讲过经书,再加寻绎,则其融会悟入,又必有出乎旧闻之外者。臣等谨将今岁所进讲章,重复校阅,或有训解未莹者,增改数语;支蔓不切者,即行删除。编成《大学》一本,《虞书》一本,《通鉴》四本,装潢进呈。伏望皇上万几有暇,时加温习,庶旧闻不至遗忘,新知日益开豁,其于圣躬,实为有补。以后仍容臣等接续编辑,进呈御览。仍乞敕下司礼监,镂板印行,用垂永久。虽章句浅近之言,不足以仰窥圣学精微之奥;然行远升高,或亦一助云尔。  上答曰:卿等启沃忠爱之诚,惓惓恳至,朕深喜悦,讲章留览,以后接续编进,刊报留传。该衙门知道。

内容概要

张居正,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1525年5月24日出生于湖广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市),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正式入阁拜相。万历初年,取代高拱成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势颓废的大明王朝稍稍得到振兴。1582年7月9日张居正在首辅任上去世。
张居正曾先后担任明穆宗隆庆皇帝的侍讲侍读,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知经筵官,可谓两代帝师。本书就是根据隆庆六年下半年到万年元年十二月之间,张居正为万历皇帝讲解《资治通鉴》的讲稿整理而成。全书上起三皇五帝,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每一段《资治通鉴》原文的后面,均有张居正的点评,真是字字珠玑,饱含深刻的哲理。

书籍目录

卷一 三皇纪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有熊氏 五帝纪  帝少昊  帝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卷二 夏纪  大禹  帝启 商纪  成汤  武丁  帝纣卷三 周纪  文王 武王  成王卷四 周纪  宣王  平王卷五 周纪  威烈王  安王  显王  赧王 秦纪  始皇帝  二世皇帝卷六 汉纪  高帝  惠帝卷七 汉纪卷八 汉纪  景帝  武帝卷九 汉纪  昭帝  宣帝卷十 东汉纪  光武帝  明帝卷十一 东汉纪  献帝卷十二 后汉纪  昭烈帝  后帝卷十三 晋纪  武帝 宋纪  武帝 梁纪  武帝  陈纪  后主 隋纪  文帝  炀帝卷十四 唐纪  高祖卷十五 唐纪  太宗卷十六 唐纪  高宗卷十七 唐纪  中宗 睿宗  玄宗卷十八 唐纪  肃宗  代宗卷十九 唐纪  德宗卷二十 唐纪  宪宗卷二十一 后梁纪  太祖 后唐纪  庄宗  明宗 后晋纪  高祖 后汉纪  高祖 后周纪  太祖  世宗附录 进讲章疏

编辑推荐

《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北宋宰相、政治家司马光主持撰写两代帝师、万历首辅、万历新政的缔造者张居正全新解读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作者简介

张居正曾先后担任明穆宗隆庆皇帝的侍讲侍读,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知经筵官,可谓两代帝师。《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就是根据隆庆六年下半年到万年元年十二月之间,张居正为万历皇帝讲解《资治通鉴》的讲稿整理而成。全书上起三皇五帝,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每一段《资治通鉴》原文的后面,都附上了张居正的点评,真是字字珠玑,饱含深刻的哲理。

图书封面


 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张的评论也很棒
  •     两代帝师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借前车之鉴避重蹈覆辙苦口婆心论君王修养与治国之道,可读性强。商代成汤帝大旱求雨、周朝宰相田文有力挽狂澜于即倒之才、诸臣劝汉文帝早立太子都让人联想到隆庆万历年间的故事。历史有时候是何其相似!
  •     还以为会更有货
  •     值得多次阅读的书籍,学习古人的智慧,了解他们面于人人争端的做法,好久我也找个幽静之处倾心重新细读。
  •     张居正的评语是白话,不知是谁翻译的,没原文,买时注意
  •     可能短时间内买得太我了,我都没有印象了。
  •     本书选取资治通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的一些片段,张居正讲解的通俗易懂
  •     好书,值得所有人看
  •     一次网上买书的经历
  •     通鉴评点还需要多看这类传统上接触不多的材料。
  •     也不知我看的是盗版?完全无意义啊
  •     书真好,古代帝王的启蒙课本,我们现在都能拿在手里,感觉真好。
  •     时代不同吧,很多看法我都不同意。
  •     陕西师大不厚道啊!!!这书只有最后一句能看。就是史籍里面翻出来两页,就能搞本400页的书!!!我用得着你给我翻译那么详细么。。。麻痹被骗了!花30块钱买本文献学硕士的毕业论文。。。
  •     张居正给帝王讲课,重道不重术。求计谋的可以绕道了
  •      2013.3.2-2013.3.4 值得重读,这个版本很好。
  •     抽取的真是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过讲得很精彩,但我觉得不适合成年人读,呵
  •     好的很啊好的很啊好的很啊
  •     点评通俗易懂,当谈到“安史之乱”玄宗放弃宗庙和首都出逃,张居正坚决的批评。
  •     张大人说“行远升高,或亦一助云尔。”我想是脑海里的那个张首辅促使我读完了这本资治通鉴的,有讲评读起来很轻松,读历史总会有收获。 不要苛责讲评是否迂腐刻板或偏颇,反倒应该敬佩字字句句都是对小皇帝的恰当教诲。
  •     资治通鉴。
  •     快还可以,内容一般了
  •     两代帝师,应该不错的
  •     书的质量也不错,本书包装上很满意全塑封,整洁,建议其它书以后也能这样,书不没看,前期在书城翻过一下,
  •     2013-11-18
  •     张居正同志论领导同志修养~唐太宗那几页比较好看~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思想专制,你董仲舒“独尊儒术”难道就不是~孔子总想着复古,张居正也总念叨着循旧制~
  •     很不错的书,感觉不是一遍能体会。
  •     是张的本人讲评原文吗?好像不是?
  •     书名叫张居正评资治通鉴,然而评的内容大概也就占10分之一,出版社真是殚精竭虑啊。评的内容不错,然而版本不好。
  •     微信阅读100 万卷出版社
  •     根本不全,也就是看看。
  •     张居正不愧是一代才子,讲解深入浅出,浩然正气鼓荡于字里行间,大家风范一览无余!
  •     利弊得失精辟透彻,适合启蒙
  •     此书略微一看 有两处硬伤 一是资治通鉴开始写的时间是周威烈王23年 而此书 上有三皇五帝 原著没有 何来讲评 第二处就是名为讲评 实则为翻译 我够买此书的同时购买了张居正讲解大学 中庸 孟子 一对比 明显不是张居正当时原文 而是后人托名张居正所作 切水平不敢恭维 比如 《出师表》第一句 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 翻译成为 先帝和我创业到一半的时候就去世了!!!可见水平之低劣 强烈建议读者不购买!!!
  •     写的不错,内容很好!
  •     张居正的点评很到位,内容很完整,物有所值。。。
  •     不是说翻译得不好,而是翻译完后才发现资治通鉴这么傻,通篇就是劝谏爱民这些空话,把朝代更迭归咎于君主不够贤明,对社会进步无甚益处。
  •     张居正的讲评四书,很是经典!
  •     买来还没来得及看,打算每天午休翻着看看
  •     资治通鉴新解,值得体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