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中国史纲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5-1
ISBN:9787101066937
作者:张荫麟
页数:290页

章节摘录

第三节 秦的变法秦的发祥地在渭水上游的秦川的东岸(今甘肃天水县境),周孝王时,赢姓的非子因替王室养马蕃息的功劳,受封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近畿的“附庸”。宣王时,秦庄公以讨伐犬戎有功受命为西垂大夫。及平王东迁,秦襄公带兵去扈卫,平王感念他的殷勤,才把他升在诸侯之列。这时畿内的丰岐一带已沦入犬戎,平王索性更做一个不用破费的人情,把这一带地方许给了秦,假如它能将犬戎驱逐。此后秦人渐渐的东向开拓,到了穆公的时代,更加猛进。穆公是春秋的霸主之一。他曾俘获了晋惠公,拿来换取晋国的河西地方;又灭梁,灭芮,都是黄河西岸与晋邻近的小国。他又潜师远出,希图灭郑,若不是郑商人弦高把恶耗发现得早,向祖国报讯得快,秦的铁手此时也许便伸入中原了。秦的东侵是晋的大忌。秦师这次由郑旋归,晋人也顾不得文公新丧,墨经兴兵,把他们拦路截击,杀个惨败。后来穆公虽报了此仇,他东向的出路到底给晋人用全力扼住了。他只得回过头去“霸西戎”,结果,“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死时(前六二一年),秦人已占有渭水流域的大部分,已奠定一个头等国的基础。但此后二百多年间,秦的内部停滞不进,而晋始终保持着霸国的地位,继续把秦人东出的路堵住。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自前四二八年以降,四十多年间,它的政治出了常轨,大权落在乱臣手中。在这时期中,它有一个君主被迫自杀,一个太子被拒不得继位,另一个君主和母后一同被弑,沉尸深渊。魏人乘秦内乱,屡相侵伐,并且夺回穆公所得到的河西地方。穆公的霸图的追续是自献公始。他即位的次年(前三八三年)便把国都从雍(今陕西凤翔县)东迁到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他恢复君权,整饬军旅,两败魏师。但秦国更基本的改革,更长足的进展,还要等待继他位的少年新君孝公和一个来自卫国的贵族少年公孙鞅。公孙鞅原先游仕在魏。传说魏相公叔痤病到要死时,魏君(即日后的惠王)请他举荐继任的人,他便以卫鞅对。魏君默然不语。公叔痤更嘱咐道:若不用这人,必得设法把他杀掉,勿令出境。魏君答应去后,公叔痤立即唤叫卫鞅前来,把刚才的谈话告诉了他,劝他快走。他不慌不忙答道:魏君不能听你的话用我,又怎能听你的话杀我呢?后来闻得孝公即位,下令求贤,他才挟着李悝的《法经》,走去秦国。前三五九年(孝公三年),孝公用卫鞅计颁布第一次的变法令。这令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刑法的加严加密。人民以十家或五家为一组,若一家犯法,其他同组诸家得连同告发,知情不举的腰斩;告发本组以外奸恶的与斩敌首同赏,藏匿奸人的与降敌同罚。(二)是富强的新策。凡不做耕织的游民收为公家的奴隶,努力耕织多致粟帛的人民免除徭役;家有两男以上不分居的纳加倍的人口税,私相殴斗的分轻重惩罚;非有军功的人不得受爵;服饰、居室和私有的田土奴婢的限度,按爵级区别,因此没有军功的人虽富也不得享受。这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国家给人足,盗贼绝踪,百姓从诅咒转而歌颂。这新法的成效更表现在卫鞅的武功,前三五二年,他亲自领兵征魏,把魏的旧都安邑也攻破了。此役后二年,卫鞅又发动第二步的改革。把国都迁到渭水边的咸阳,在那里重新筑起宏伟的城阙和宫殿;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把全国的城邑和村落归并为三十一县,每县设县令、丞(正副县长),把旧日封区的疆界一概铲平,让人民自由占耕未垦辟的土地,让国家对人民直接计田征税。第二步改革完成后,卫鞅于前三四。年又领兵征魏,把魏将公子印也虏了回来。于是孝公封卫鞅于商,为商君,后人因此称他为商鞅。但他的末日也快到了。先时第一次变法令公布后,人人观望怀疑。适值太子犯法。卫鞅便拿他做一个榜样,把他的师傅公子虔黥了。后来公子虔自己犯法,又给卫鞅劓了。前三三八年孝公死,太子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把商鞅族诛。但商鞅的政策却继续被采用。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西周的京畿虽建在其上,文明的透入始终不深,好比一件锦衣覆着褴褛。周室东迁后,锦衣一去,便褴褛依然。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又例如秦国道地的音乐,直至战国晚年,还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前言

这部书的开始属草,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二年,这部书的开始刊布,是在事变之后将近三年。现在发表一部新的中国通史,无论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或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都可说是恰当其时。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我们正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正处于朱子所谓“一齐打烂,重新造起”的局面;旧的一切瑕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剜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若把读史比于登山,我们正达到分水岭的顶峰,无论回顾与前瞻,都可以得到最广阔的眼界。在这时候,把全部的民族史和它所指向道路,作一鸟瞰,最能给人以开拓心胸的历史的壮观。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过去的十来年可算是一新纪元中的一小段落;在这十来年间,严格的考证的崇尚,科学的发掘的开始,湮没的旧文献的新发现,新研究范围的垦辟,比较材料的增加和种种输入的史观的流播,使得司马迁和司马光的时代顿成过去;同时史界的新风气也结了不少新的,虽然有一部分还是未成熟的果。不幸这草昧初辟的园林,突遇狂风暴雹,使得我们不得不把一个万果累累的时代,期于不确定的将来了。文献的沦陷,发掘地址的沦陷,重建的研究设备的简陋和生活的动荡,使得新的史学研究工作在战时不得不暂告停滞,如其不致停顿。“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英贤,固尚有之;然而他们生产的效率和发表的机会不得不大受限制了。在这抱残守缺的时日,回顾过去十来年新的史学研究的成绩,把它们结集,把它们综合,在种种新史观的提警之下,写出一部分新的中国通史,以供一个民族在空前大转变时期的自知之助,岂不是史家应有之事吗?着手去写一部通史的人,不免劈头就碰到一个问题;以批评眼光去读一部通史的人,也不免劈头就碰到同一的问题,那就是,拿什么的“笔削”做标准?显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中国史的事实,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姑勿论一个人,甚至一整个时代的史家没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只是一部供人检查的“中国史百科全书”,而不是一部供人阅读的中国通史。那么,难道就凭个人涉览所及,记忆所容和兴趣所之,以为去取吗?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愿意慎重的介绍这本书给两种人读,凡足高中学生愿意读到一本最好而有兴趣的中国史,请先读此书;凡是高中以上的人已经读过了别人的中国史,希望对于中国史得一新而正确的鸟瞰者,亦请再读此书。  ——陈梦家 古文字学家 考古学家他立志作第一等人,终能在史学界取得第一流的地位。他的《中国史纲》,虽仅部分完成,是他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书中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思想与识见。  ——贺麟 哲学家那半部书的好处,在乎能动人,文章好,而题目不多,说的透澈。  ——傅斯年 历史学家

书籍目录

自 序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中国史纲》献辞
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 商代文化
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 奴隶
第三节 庶民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 家庭
第六节 士
第七节 宗教
第八节 卿大夫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的兴起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五节 郑子产
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 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 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 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 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笫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 秦的变法
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
第四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第五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第六节 邹衍荀卿韩非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赢政
第二节 六国混一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八章 秦汉之际
第一节 陈胜之起灭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汉 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附录
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

编辑推荐

《中国史纲》是跟大师学国学系列丛书之一,由张荫麟所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作者简介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所写的高中历史教材,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思想智慧透彻通达,随处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此次出版,另将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和他为该书宋史部分撰写的三篇文字一并列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图书封面


 中国史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在去年底苏州的人民路一家古籍书店里,我有幸淘到了这一本书。如果说房龙的书饱含着对于人类的人文关怀,那么这本书则充满了对于民族的赤子之情、对于学问的专注用心。本书是张荫麟先生留下的唯一专著,高中历史教材。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认为此书一则是“最好而有兴趣的中国史”书,二则可让读者“对于中国史得一新而正确的鸟瞰”,所以不论是否读过其它中国史书籍,本书都有足够的价值。作者在约230页的篇幅内概要介绍了商朝至西汉的这段历史,当然不能够面面俱到,于是作者按他的标准进行了取舍。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而说到史事的重要性,作者提到了五点:一、 新异性的标准,或者说是时空位置的特殊性;二、 实效性的标准,指史事对于人群的苦乐影响的大小之不同;三、 文化价值的标准,指真与美的标准;四、 训诲功用的标准,可理解为成败得失的鉴戒,这也是旧史家的主要标准,恰为作者所摒弃;五、 现状渊源的标准,指史事和现状的关系。作者总结到,在编写通史时,除了第四种外,其它的都应该自觉、严格地采用。此外史学家对于文化价值也需要有深刻理解,不仅要通古还要晓今。此处足见作者对于治学的严谨态度。张荫麟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标准下开始给我们讲起了故事。这里仅撷取几则有趣者。【黄帝】黄帝的故事当发生在尧舜之先,其创造却在尧舜之后。黄帝和他周围的一班人物也是许多文化成分的创造者,例如他自己发明了舟、车、罗盘等等;他的妃嫘祖最初教人养蚕织丝;他的诸臣发明了文字、算术、历法等等。他不独是中国人的共祖,并且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他的功用是把中国古代史大大地简化了:)【华夏和汉族的由来】在夏商周三朝,在一千数百年间,中原地区的人民经过同化作用团结成一大民族,他们对于异族,自觉为一整体,自称为“诸夏”,有时也被称并自称为“华”。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称呼。【历史上唯一的封建朝代】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照这样说,周代的社会无疑是封建社会,而且在中国史里只有周代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从秦朝开始,纯粹的封建制度就就被郡县制取代了。【铸成大器】前484年,陈大夫某,因为陈侯嫁女,替他国人征收特税;征收的太多,用不了,他把剩下的为自己铸了一件钟鼎之类的"大器"。后来国人知道,便把他赶走了。他走到半路,口渴,同行的一位族人马上把稻酒、干粮和肉脯献上,他高兴得了不得,问为什么这样现成?答道:大器铸成时已经预备着了。【秦与六国】战国时代,不管秦如何强大,总是颇惧怕六国合从的,但六国最终还是为秦所灭。(顺便说一句,我的老家正是当年齐国的地盘,所以我是非常不喜欢秦国的)苏辙在《六国论》中说得好,“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尚无汉朝,何有汉年】秦历终于秦二世三年九月,汉初沿秦历法,以十月为岁首,故以汉元年十月接秦二世三年九月。但此时尚无汉朝,何来汉年?今别无善法,只得依之。。。【王莽】这个莽字,现在看来本身即带贬义,如鲁莽、莽汉,以前了解的历史也是让我这么看待王莽的。但其实王莽谦恭俭朴,勤学博览,交结贤俊,穿着得如同儒生一般。当时在朝的推荐他,在野的颂赞他,隐然为一时人望所寄了。当然,还有很多其它有趣的故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最后以哲学家贺麟的话来结束吧:“他的《中国史纲》,虽仅部分完成,是他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书中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思想与识见。"
  •     《中国史纲》,张荫麟著,中华书局,2009年5月第1版。写史不枯燥难,写信史不枯燥更难,写简单的信史尤难。若给本书评语,当得夹叙夹议、至简至清八字。可惜天不假年,作者只得三十七岁之寿。本书大部分实际也未完成,只到东汉即止,加上半个北宋。但以之做历史教材绝对是极好的。本书不到二十万字,但前后读来竟有一个半月。并非读得慢,只是已有不少次,只要开读,接下来便有飞来横活。对,是横活。最近一次最横,刚翻了几页,便接了去大马的活。想想也算有趣。
  •     “我们读史有时可于异中见同。汉武帝初年,财政和军备都没有问题,所以他的事业的第一步是开边;到了后来因兵事的耗费,财政不足,才施行新经济政策。神宗即位时的情形正正相反。所以他的事业的第一步是经济、军事,以致教育上种种建设和改革;后来这些兴革有了相当成效,才着手开边。两人事业的程序是”易地则皆然“的。……我们若更把神宗和汉武帝作一对比,则永乐之役恰相当于征和三年的贰师之役。后者是武帝一生事业的收场,前者是神宗一生事业的收场。贰师之役后三年而武帝死,永乐之役后也恰恰三年而神宗死。神宗死后一年余王安石亦死。刚读完,讲得很透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可惜只关有半部。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好叔叔好
  •     极赞!!!!!!!!!!
  •     中正平和,很好。
  •     很喜欢这通俗易懂的讲述,思路清晰,作为历史爱好者读起来很有意思
  •     由自序到正文,是诠释了“深入浅出”的意思~
  •     由古知今,由人知己。历史还是很需要多读读的
  •     非常好
  •     可惜没写完
  •     相见恨晚,可惜大师英年早逝
  •     酣畅淋漓,但是汉和宋写的不如夏商周
  •     大师
  •     书尚可,差评给出版社印刷厂
  •     通史中短小而通俗的著作了。没有吕著那样的繁复,也不像钱著那样的宏大,比《中国历代正直得失》专述典章制度的也更为亲和。
  •     才子各有自己的宿命
  •     是我读过的最好读和有趣味的的中国史
  •     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
  •     天不假年
  •     通史版本好多,闲时读一读,感觉遍历上下五千年。
  •     最喜欢的历史读物之一,先生功底文采少有人能及。
  •     半部史书
  •     文风爽朗,见解深邃。
  •     书是正品,内容不错
  •     跟大师学国学:中国史纲
  •     史實入門書,無甚發明。
  •     入门好书 虽然有些“武断?”
  •     理清了春秋战国各个国家的关系。。爱上了春秋战国
  •     写有略有点很简单,但更可惜的没有写完。
  •     才识俱佳,气势恢宏。
  •     一本历史好书!
  •     找不到我看的版本,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三人写就的中国史纲,然而三人里最爱张荫麟 这才应该是历史教材应有的样子,比起来现在的教科书弱爆了 打基础很好,必读的通史书。
  •     毕竟是给高中生读的……
  •     读罢意犹未尽,作者未能完成此作实在可惜。很难想象这曾是一本高中课本,但将他作为一本端端正正的历史书也很困难。作者渊博的学识拈手即来,别具一格。
  •     掩卷思之,东汉以前的中国古代史高中曾进行系统学,虽不够深入,但也为个人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此书的意义在于,从大师的眼光出发,一扫从往的琐碎,抓住核心重点,畅快对夏至东汉的古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文中有很多奇异的小事,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简单易懂,文笔流畅。打基础的好帮手,可惜了作者早逝,只能看到这一小部分。
  •     可能是我智趣不在古代史,此外历史底蕴不够,读了一遍,实在没有记住什么。
  •     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条理清晰地,简明扼要。
  •     张荫麟在清华求学时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大才子,当时众多的学术大师都称之为史学天才,《中国史纲》是其唯一的著作,若全部完成,可以和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并成为我国的三大通史,可惜天妒英才,可惜可叹。此书文笔流畅,举重若轻,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从夏到东汉历史的神秘面纱,迄今为止是我所读叙述从夏到东汉历史最好的一部著作(读书少,个人见解)。
  •     因为信息量大而浓缩,所以其实并不好读。初习历史者,不建议阅读。另,民国学人的语言,如今读来,确有磕绊,不够舒畅,这也是不好读的原因之一。
  •     大师遗作,天妒英才
  •     不可多得的好书,写作精炼。
  •     举重若轻,精准凝练,文采斐然
  •     遗憾这本书只到东汉
  •     算是開始補課了
  •     只写到东汉 可惜!可叹!
  •     经典之作!若天假数年,张先生必有巨大成就。
  •     文字简洁,脉络清晰,易懂易记。
  •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处:武王伐纣成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纣王在东方用兵,国力损耗较大,另一是周地闹饥荒,武王利用了这点;宋之所以定都于汴梁,造成无险可守的不利局面,是由于其内强外干的军事布局,当时只有汴梁作为经济中心、交通枢纽能提供这么许多粮食。张荫麟先生文字也好,读这本书时常有酣畅淋漓之感。可惜张先生英年早逝,哀哉惜哉。
  •     序言写得很好~文笔通俗易懂
  •     作为中学教材是不错,以学术著作来看则嫌语多无出处。周之封建以致战国群雄起、孔儒及诸子学说、汉之儒代道兴、武帝之治和王莽新政的论述有观点有史据,条理清晰;唯张骞通西域事有所不解。惜为未竟之作
  •     就算是研究历史,也会有自己的感情和褒贬。ps:王安石到底是怎么一个人呢?书里的王荆公和林语堂《苏东坡传》里的王安石截然两面⊙_⊙
  •     人之初,性本朴
  •     绝对是好书,经典!把历史写得真实有趣,70年前的历史教科书,有才的张先生,可惜37岁就英年早逝~两个小时看完,看完北宋四子,正想看王荆公,没了~~
  •     人走茶凉。或可命名为《东汉前中国史纲》。素痴先生是东莞人,23年进清华学校,不久在《学衡》上著文《老子生后百年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批评时任清华国学导师梁启超对老子事迹所做考证,而受到任公的赏识和学界的著目。当时他十八岁,而《学衡》杂志编辑还以为是清华的国学教授。钱穆说“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我从没见过钱穆对年轻人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我抄一下吴晗的话吧:假使……有一个好政府,或者是不太坏的政府,能稍稍尊重学者的地位和生活……中国的学者如此的希罕,已有成就的学者如此的被糟踏,被淘汰,萌麟就如此寂寞地死去,寂寞地被人遗忘了。但是,我仔细想想,从荫麟身后发表的文字来看,假如这一年他不死于穷病,再多活三四年,再多受些磨折、考验、洗炼,恐怕他还是得死,不过死法不同,不是死于穷病而己
  •     国学必读之经典著作,是学习过学的好帮手。
  •     民国历史教科书?比照今日教科书,大概是在退化吧
  •     可惜没写完,举重若轻
  •     历史不是枯燥乏味的,历史是一个生动的教材,知史识人。
  •     文笔流畅优美,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