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裂变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北洋裂变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5
ISBN:9787563398232
作者:张鸣
页数:371页

章节摘录

二十一条,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从条文上看,的确名副其实。别的不讲,单就条款提出的口气,就好像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一样,用袁世凯的话说,就是“简直似以朝鲜视我”。要这个,要那个,都直截了当命令式的,似乎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也没有跟你商量的意思。最先看到二十一条的中国人,是袁世凯。这样一个要将中国一口吞下的最后通牒式的要求,在日本方面,仅仅把他们的公使召回国内,然后由返任的公使日置益晋见中国国家元首,直接把文件递给袁世凯,连个特使都不屑于派。这种违反外交常规之举,跟二十一条的条文口吻一样,体现了当时的日本对中国的极度轻蔑和蛮横霸道。拿到文件,一夜没有睡觉的袁世凯,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逐条批阅。兹事体大,第二天一早,找来当时的外交总长孙宝琦、次长曹汝霖和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等人,一起商议。一夜未眠的袁世凯,看来一点都不糊涂,他明白,这二十一条,是日本人想借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无暇东顾之机,一口吞掉中国。显然,面对这样赤裸裸的威胁,袁世凯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应对,只是安排外务部跟日本周旋,并且特意交代,第五号万万不能答应,最好连谈都不要谈。这个“以朝鲜视我”的第五号,按曹汝霖回忆,当时日本方面就明确告知属于“希望条款”,意思是不一定非要坚持的。但据王芸生的研究,其实日本公使日置益在提出之际,并没有言明第五号的性质,整个的交涉过程中,“始终逼迫中国承认”。曹汝霖亲自拟定的二十一条交涉对策“说帖”上,仅仅提到第五号在文字形式上,与其他各条有异,并未指明这是所谓“希望条款”。直到当年的2月9日,在曹汝霖给驻日公使陆宗舆的电报里,才说到据俄国公使的密告,日本政府告知俄国,第五号实系“劝告性质”。可见,在交涉的当时,日本实际上是希望强逼中国政府将二十一条全部接受的,只是为了留有退路,才预留了字体形式上的一点不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易中天:张鸣的文章是我一向喜欢的──有思想,有见地,有学问,无官腔,十分好读。 王学泰:张鸣的文章很好读,很好看,更重要的是他很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很有见地。张鸣很多很小的文章,但揭示的问题却很深刻。看他的书,可以使我开拓心胸,开拓眼界。 李零:读张鸣的文章既可以作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 丁东:我觉得在大学里张鸣是比较稀有的教授,民国时像他这样的教授并不稀有,在当今大学里,却是太缺也太少了。 秦晖:张鸣用材料和逻辑把很多问题讲得很清楚,事实和逻辑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清楚很多问题,是很有说服力的。 陈丹青:我们能不能找到真的历史?现在有学者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在做这个事情,就是告诉你们,你们知道的这些事情在当时不是这样的。张鸣做的工作,就很重要。 吴思:看透枪杆子,了解锄把子,张鸣抓住了这两个要点,中国历史的真相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了。我对他的理解,有时候也经常是我对我自己的理解。 徐庆全:幸运的是总有一些历史书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告诉我们怎样认识?会,怎么从历史出发来认识现在的社会,张鸣的书也罢,吴思的书也罢,李零的书也罢,意义就在这。 解玺璋:我觉得张鸣老师很好打交道,我们很欢迎像张鸣老师这样的学者给我们报纸和杂志撰稿。我觉得学者应该和媒体有这样互动的关系。 梁文道:张鸣写史的方法像唐德刚,他的文笔是恣肆汪洋的、带评夹叙的,非常好。

后记

拖了4年,才把书写出来,对于当时约稿的香港中大出版社的编辑,还有后来等着我出书的大陆诸位出版界的朋友,都是一种遗憾。我知道,他们原本是期待我能赶上五四90周年的档期的。无论在哪里出书,赶上时机,对于书的销售大有好处。可惜,我写不出来。  我这个人写东西,向有快手之称。很多约稿,甚至约稿者说完了,回到家,我的稿子已经到了。因此,也有人批评我的东西粗。快,就难免粗,但是,如果能慢一点,我还是乐意慢的。磨得好一点,少一些不必要的瑕疵,谁不想呢?可是,我就是这个毛病,一般的情况下,写东西犯急,答应了就得马上写,能在一两个钟头写出来的,磨上一两个月,也那个样,好不了多少。但是,写得快,关键是要有心情。我是个干粗活出身的人,写字这个活计,跟干粗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干粗活没心情也能干,无论割豆子还是扛麻袋,反正机械地做就是。一般情况下,任凭连长、指导员怎样鼓动,也难以心情愉快,但任务却都能完成。可是,写字这活,没心情无论如何都千不了。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如果让我硬干,肯定一塌糊涂。就跟我下围棋似的,高兴的时候可以杀败高手,没心情之际逮谁输谁。不幸的是,这4年,我心情好的时候不多,于是,活就这么拖下来了。拖到现在,严格地说,还是有些部分实际上没做完。也就只能这样交差了。非常感谢张彦丽和张广生夫妇,为我提供了有关日文材料。感谢田仲勋、张楠迪扬、任智勇、胡其柱、付金柱等同学,为我寻找资料。这本小书能够完成,没有他们的帮助,难以想象。

内容概要

张鸣,浙江上虞人,长于北大荒。出生赶上鸣放,故曰:鸣。窦文涛评道:一出生就是右派。年幼时最大的理想是做图书管理员,好每天有书看。及长,幻想当作家,变成文学青年。一辈子养过猪,做过兽医,大学学的是农业机械,最后误打误撞,成了大学教历史的老师,众人眼中的学者。一生坎坷无数,碰壁无数,头撞南墙不回头,不是墙破,就是我亡。由幼及长,从黑板报算起,写过的文字无数,黑板报都擦了,小说都烧了,所谓的学术文字和随笔评论,留下来的比较多,有些变成铅字,好像有十几本了,均遗憾多多。年过五十,没有长进,再活五十年也许能好些。
张鸣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angming1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
附图北洋人物群像[二十位]
第一幕:斑驳的武人背影
山东和青岛问题
二十一条
西原借款
日元背影里的两件大事
皖系“帝国”
武力统一:巅峰上的噩梦
第二幕:被遗忘的角落
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迷失
外交疑云下的学生运动
学生与军警
文明中的暴力故事
悲情制造
抵货运动的是是非非
第三幕:五四运动好玩的零碎
花界里的爱国运动
洋人下毒的魔咒
租界里的镇压事件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三个卖国贼
在亲日与卖国之间
第四幕:被五四引爆的北洋裂变
五四运动里的军人声音
直皖之间:由裂痕到沟壑
中国的火药桶湖南
吴佩孚与湖南的“驱张”运动
吴佩孚和他幕僚的两种趋时
吴佩孚变脸:文戏与武戏
附图北洋人物群像[二十八位]
后记
写书始终是个令人遗憾的事

编辑推荐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用散文书写的政治史,从新视角切开的五四。所谓北洋军阀,史家公认,是始创于袁世凯的一个军人集团。但凡一个集团,规模大了,都会在内部形成派系……袁世凯的垮台,不是因为讨袁军力量有多么强大,而是他在制度坚持和民族主义两方面都声名大损。五四之后,貌似强大的段祺瑞皖系集团,也在这个方面吃了亏。回到当时,五四运动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面,弄臭了皖系,却给了直系一个机会,因此他们加入运动的合唱,最终导致你未唱罢我登场。北洋军阀分裂,直皖开战,皖系倒台。而五四新传统,在革命中和革命后的中国,其实荡然无存。吊诡的是,革命后的大陆,年年都纪念五四,把五四捧得很高,但五四精神其实根本就没有踪影。不仅德先生、赛先生不见了,连新文化新文学也没剩下什么。

作者简介

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
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以往的五四研究,跟五四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比如直皖之争,官僚政客中的亲日派和亲英美派之争,全都为人忽视了,好像五四期间,这些政坛上的要角,全体失踪了一样。另外,五四运动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的运作是怎么回事?怎么动员的,怎么宣传的?运动中的学生跟商民是怎样的关系,跟军警又是怎么回事?好像都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五四对于中国政治的走向,不仅在直皖之争上扳了道岔,在走向激进的大方向上,也推了一把。但是,中国最终走到今天,原因其实很多,五四绝非根本性的推动力。
简要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
第一幕:斑驳的武人背影
第二幕:被遗忘的角落
第三幕:五四运动好玩的零碎
第四幕:被五四引爆的北洋裂变
后记:写书始终是个令人遗憾的事

图书封面


 北洋裂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5条)

  •     就如有人评价这本书语言不够洗练,文笔啰嗦,难当大家之名,我在读此书时也发现有相同的问题。如开篇第一句——青岛,一个好美的海滨城市,就显得风范不足。而且自己阅书已三遍,还是感觉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不是特别晓畅,作者没有给我们很好解释,显得有些牵强。不过对于我这种民国史的初涉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仍然很大。正如作者所言。写书总是个遗憾的事。你写得太学术了,有板有眼,很多门外者逡巡不敢入,写得太过通俗,又容易招致部分有所待的看客不满。但是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就是写书就是要给大众看的,所以语言有些诙谐平实,这算得是作者对大部分读者的照拂。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北洋裂变之始末的一册好看的浮世绘。史实多繁,笔锋难俱述,但是作者还是尽力将其时的各种或有趣或荒唐史实做了分析来阐述其缘由及影响。
  •     这本书越看越有意思。客观,公正的评价五四运动,而不是人云亦云。喜欢。2013.3.6评论很短吗?评论很短吗?评论很短吗?评论很短吗?评论很短吗?评论很短吗?评论很短吗?评论很短吗?评论很短吗?评论很短吗?
  •     看过张鸣的《北洋裂变》,最深的印象就是历史的真相并不神秘,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束都很自然,远没有我们以前所想象的或者说被想象的复杂,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后来的人对过去的历史赋予了太多额外的感情。忽然想起孔庆东在一篇博客里写的几句话“把孩子当大人管,把大人当孩子管,把简单的搞复杂,把复杂的搞简单。”,很有道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五四”连同新文化运动可能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至今,至未来,检视中国发展历程中要反复关照认识的历史结点。由于它一贯以来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为人所重视,对这段历史,诚如张先生所说:“大小鱼”可能都已经捞完了,然而,最终居然还是让张先生捞到了一条不错的鱼。能有这样的收获当然和先生在实证方面的狠下功夫有关。所以,此书的内容读来通俗易懂,不温不火,也言之有据,确实是一本让人开眼界的好书。
    此书也显示出张先生切入解剖历史的新角度,他注意到了“北洋军阀”。作为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时期的当政势力,理应是历史事件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值得研究和探讨。曾经有学者提出在我们眼里一贯是“卖国”的负面的北洋政府的统治时期,言论和新闻自由其实远远超过20世纪的后半期;也有学者研究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注意到了吴佩孚曾经一度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能改变中国命运的政治家。当然,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更多的重点是放在以学生为代表的民众运动,以及对未来中国政治、文化层面影响上。对此,李泽厚先生就曾经提出五四“救亡压倒启蒙”说,至今,学者们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然而,后者对历史事件的研究,起点莫过于尽可能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所有得出的结论都应该是建立在这个基本点之上的。张先生围绕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来关注北洋军阀的当政,并进一步检视中国与日本、英美西方国家的外在关系;中国内在各阶层:民族资本、学生、市民、工人的关系以及在运动中的表现和作用。就以下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山东问题、21条、国家危急,政府卖国的逻辑链条的由来;学生和市民的民族运动为何没有爆发在1915年签订21条的严重时刻,反而发生在1919巴黎和会时期;袁世凯、段祺瑞政府何以因为处理与“东洋刀”的外交关系而逐渐丧失政权的合法性最终导致垮台;以冯国璋为代表的直系何以在五四运动前后成为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学生运动、抵抗日货的运动何以能发展、扩大;段祺瑞以军人当政,为何对直接反对他的运动不痛下手镇压......应该说,此书的论证和结论对之前其他人的论点进行了间接的印证和背书,同时,对当时各种势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对仔细的梳理,以实证的精神整理出了一个比较真实的“五四运动”。
    买书之时,已经是2010年出版以来的第三次印刷,值得看的书总是有生命力的。
  •     早就想买了,后来没货,所以买的新版。书给我们展现一个与历史课所讲的不同的五四,我一口气读完的,很棒。现在市场上的书很杂,恨不得想写就写一本书,但这本书的确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     看了好快就不记得了,只觉得近代一段的历史也是颇有趣味的。
  •     张鸣研究民国还是可以的,北洋其实是北伐前中国大一统的最后希望,值得一提的北洋武夫们对于教育和文人和法理制度比后期南京政府时期更加重视,打下了教育体系基础,容忍了言论自由和社会运动。
  •     用词多轻浮,适合做普及读本,然而即便如此,没有背景知识的话读起来还是会很吃力的。
  •     就想知道你说当时罢工的工会组织和黑帮行会怎么有联系了,然而你说你还没证据。视野要丰富,但是处理材料真的非常忌讳捡个芝麻当成西瓜。态度再怎么牛逼,不老实就是不行。
  •     张鸣老师写得很用力,广征博引,颠覆了大多对五四描述的文字,很喜欢这本书。希望大家都读读,再想想什么是五四。
  •     史料充分 观察的视角独特~
  •     历史
  •     细致,大事件来由讲得通俗易懂。
  •     当成历史读物,一星;当成历史小说,二星;当成如厕读物,三星。我给三星。
  •     很有趣的打破了很多常识观念,细细想书中说的倒更符合每日所见的真实,而非教科书里的真实。民国真的是一个宝藏,如果要做中国的大河剧,大概民国是一个怎么都躲不开的矿坑~
  •     以前一直说北洋北洋,五四五四,这本小书可以让我们对北洋段祺瑞时期和五四运动发展始末有个粗略的了解
  •     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
    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以往的五四研究,跟五四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比如直皖之争,官僚政客中的亲日派和亲英美派之争,全都为人忽视了,好像五四期间,这些政坛上的要角,全体失踪了一样。另外,五四运动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的运作是怎么回事?怎么动员的,怎么宣传的?运动中的学生跟商民是怎样的关系,跟军警又是怎么回事?好像都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五四对于中国政治的走向,不仅在直皖之争上扳了道岔,在走向激进的大方向上,也推了一把。但是,中国最终走到今天,原因其实很多,五四绝非根本性的推动力。
    本书特别附录48位北洋人物群像,武如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张作霖、冯玉祥等,文如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施肇基、徐世昌、唐绍仪、梁士诒、林长民等, 均在五四历史脉络中纷纷亮相。这是从新视角切开的五四,用散文书?的现代中国政治史。
  •     五四时候全国范围内的大学暴动,整齐划一的感觉现在想来觉得不可思议,也许只在危急存亡之秋,这种一致对外才会显得合理。
  •     政府与学生的关系,恍然间回到八十年代。
  •     张鸣的书从来不会让人失望,通过此书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当时五四前后中国发生的事情,而且,会让大家有一个新的认知,民国从来就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混乱不堪,总有一些东西会让我们为之折服,即使是如今这个社会,那些事情依旧如此触动人心。
  •      知道了一些新的史料,作者下了功夫,但就书而言,实在有些啰嗦……
  •     一个尾大不掉的中国军人集团!所谓北洋军阀,史家公认,是始创于袁世凯的一个军人集团。但凡一个集团,规模大了,都会在内部形成派系。北洋三杰龙、虎、狗,王士珍早早退出竞争舞台,《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重点关注冯国璋、段祺瑞直皖之争,以及北洋第三代吴佩孚势力崛起,太阳底下上演大戏。
  •     北洋军阀的分裂
  •     五四到底是怎么回事?军阀混战时期我国到底是怎样一个状态?此书很系统地给出了答案
  •     值得推荐,可读性较强但略重复,一些见解可取
  •     历史还真是一面镜子。
  •     不同的视角。相当随意。
  •     虽然每篇文章内容有交叉,但是更能从错综的关系中理清楚五四前后的大事件
  •     我很喜欢吴思的书,吴思认真读过张鸣的这本书之后,做了认真的评价,引用他的一段话吧。“话说回来,什么是历史?有一个著名的年鉴学派的大家布罗代尔,他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历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带着今天的问题去向历史请教,然后得出一个答卷。张鸣就是今天的历史学家,带着今天的问题,今天的问题之一就是,比如我们都习惯了,觉得北洋军阀不开枪是正常的,北洋军阀不镇压学生是正常的。我们一直觉得怎么会镇压学生呢?为什么军阀不开枪,他们枪杆子掌握的很多,就在手里呀!这个问题就出现了,这就是带着今天的问题去请教历史。同时,还得出了非常精彩的答案,表明了学生方面、军阀方面是怎么计算和考虑的,而这一切计算,我们知道只要中国社会的核心结构、深层结构不变,这些计算就会一次一次出现,这些模式会一遍一遍上演。所以我觉得像张鸣说的,除非中国进入真正的民主体制,要不然这个逻辑不会改。大家看看,可能也会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也加深对于今天和未来的把握。”
  •     分析五四运动对直皖系势力的影响。张教授的书经常发前人所未发,也敢讲些真话,因此一直比较受欢迎。但虽说是散文形式,行文也未免太散,前后还有很多重复的话。但对于一个历史学家来说,文采也不能强求了。
  •     从另外的视角剖析五四爱国运动。让人思考
  •     张鸣先生观点一直是比较犀利,经常能说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在《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一书里他又有一些我之前并不知道的观点,这也可能是我并不经常关注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吧,有点孤陋寡闻导致的。不过张先生在前言里不住的说自己的写不出什么新东西了,这在我看来不准确事实上他写出的东西已经很新了,而且在这段历史的研究上他并非初次涉入而是有了一定功底和看法的,从《辛亥:摇晃的中国》、《历史的空白处》等等著作就可见一二了。
    我是对历史相当感兴趣的,但晚清近代史却也不算内行,很多材料还没有读到、看到,很多看法也只是片面的没有宏观的考虑。因此,看到张鸣先生的这本著作毫不犹豫的买了,我很清楚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系教授,那么这本书或许有很多理论的、学术的东西,然而并不是这样。可以说整部书里没有归纳好的系统理论,只有很多注解算是学术性的表现吧,这使整部书变的简明轻快看这么一本书没有累的感觉却只有酣畅淋漓的体会。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就是一本谈论北洋军阀、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书,北洋军阀中很多历史人物历来不被人所重视,可能因为那时国家太弱政治人物形象太坏导致的。不过读完这本书,我对以前的这种通例式的看法有了新的见解,并认为从比较真实的历史材料里才能找到真相,单单从一些大众化的介绍读物里不一定能得到真相。北洋军阀里的军人并非全部腐败透顶,很多形象可能是意识形态的所用所破坏的,例如袁世凯并不想做“二十一条”的罪人,但弱国无外交的事实让那时的一些政客难以抉择;黎元洪并不是单单只为英美利益着想,很大程度上他也有自己对国家前途的考虑,从而做出自己的决策;段祺瑞并非从卖国角度出发开始的对日政策,他其实有一个“武力统一”的梦想等等。吴佩孚可以说是本书北洋军阀中着墨较多的一个,他的形象在我心中被张先生彻底颠覆了,不,只能说被一些史实所颠覆了,因为张鸣用的就是史实来论述、评论他的。一直以来,吴佩孚就是革命刽子手的代名词,随着一些史实的逐渐凸显,吴佩孚的形象也逐渐被修正,张鸣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吴佩孚在北洋时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号称“孚威将军”、“儒将”甚至“常胜将军”,要想在当时军阀林立的中国有这样的称谓没有能力是不可能的。书中对他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吴佩孚是秀才出身本身就为文人,这一点在其失败隐退后写出很多学术性的东西就能表现出来,在五四期间他基本上是支持学生的态度,尽管这与其功利主义指导思想相切合,但客观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国外甚至认为他能够统一中国这也是他为什么能上《时代》封面的原因吧。此外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一贯以来的卖国名声在张鸣先生的分析论证下也被证伪,“亲日”不等同于“媚日”,这三人在一些关乎国家利益的问题上虽然起点是失败的,但在维护具体权益上尽了自己一定的努力。这些史料性论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即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并非那么腐败,依然有很多曾经腐败名声日盛的人坚持清廉、坚守底线,尽自己力量做着一些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事情。
    五四运动及其带来的五四精神一直以来就是光辉无比的形象,很纯洁、很高尚。《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告诉我了一个另一种五四,五四运动原本是有组织的打着所谓“和平”的运动结果却是夹杂着暴力的运动,其中章宗祥这个所谓的“卖国贼”被打的一时间竟然丧失了意识。五四里的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为了什么,现在所谓的定论“五四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更是无稽之谈,那时占据学生思想的主要是民族主义带来的爱国主义,并非马克思主义很多人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甚至那些北京大学的教授。五四运动中学生看似很委屈,但在张鸣罗列的种种史料里来看并非那样,相反欺压学生的事情倒很少学生打砸抢的事情却频发。我认为运动里值得赞许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执着,为了当时反对日本抵制日货的行动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很大,这一行动也真正起到了一些作用。同时也看到学生运动的茫然,有时就是愤青行为的集中表现,可以说这场运动没有真正让先进势力真正走上历史舞台,相反在短时间内让某些军阀得利、利用,成为自己登上统治舞台的有效工具。我无意,我想张鸣也不想把五四运动的光辉形象变成一团乱象,只是可以说还五四运动一个本来面貌或者说把它拉下祭祀台才是目的吧。
    这本书不仅告诉了我们一些北洋军阀、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真相,当然这一点是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了我们历史最重要的还是史料,如果缺少真实的史料那么历史可能是伪造的,其中真实也被隐藏起来。北洋军阀政府不那么腐败、五四运动不那么纯洁。
  •     刚收到书,迫不及待的先看了《写在前面的话》,眼睛为之一亮,这是一本与其它书不一样的写五四的书。开始喜欢张鸣了!
  •     张鸣教授的书,写的好!他的几本著作如《历史的空白处》〈重说中国近代史〉等等都很好。这本书延续了张教授的一贯风格,我最喜欢就是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受外来干扰,以中国良心来治学学史,堪称学术良心。把北洋时期的军阀和五四运动写的透彻,观点鲜明,非常有说服力,突破了以往我们的教条主义,读来令人振奋。好书,了解了那段历史好多真像,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     军阀只是时代的过客,说是小丑只是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而已
  •     看不下去了,感觉写的不好,也可能是看的电子书缘故吧
  •     读起来有趣,全当五四的八卦吧。行文有些拖沓,不过又不是学术论文,没必要要求那么高。
  •     重新认识“五四”,直得一读。
  •     二刷。。似乎步入了书不读两遍无以感悟的年纪,权拿勤能补拙聊以自慰吧。。。鉴于初学近代史,此书对我有寓教于乐的意义,挺好。
  •     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军阀与五四对历史的影响,好书
  •     不同的视角看北洋军阀和五四运动,深刻,另类,非主流,从新审视很有帮助。
  •     一直想了解下民国,五四,军阀,这本书告诉了我,我想知道的一切
  •     啰嗦了
  •     有深度,从一个很少人了解的角度全新阐述一个五四
  •     以前只知道五四是多么革命,多么正义,多么英雄,其实也有另一面。这本书揭示的五四,给人的感觉比较真实,也比较符合那个时代,好多事情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美好,也并非如正面宣传的那么雄壮。给历史以真实面貌才好。
  •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有意无意受了很多蒙蔽,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没受过蒙蔽,那是因为他(她)没有机会或者兴趣接触那些说比较真话的书。尽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不二名言,但是总有相对而言比较接近历史真相的,这其中如袁伟时的文章、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等等,都可以算是,当然这些人的观点也有很多比较偏激的,但总比胡说要好一些吧。我是偶尔先购买并看了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感觉除了比较客观地描述史实外,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因此一下子买了他的6本书,准备推荐给学生看或者茶余饭后自己看看的。这些书有的是比较严肃的历史学著作,如《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有的则是历史随笔或者散文。除了书商的包装策略外,从史学价值来看,书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但是既然你喜欢看,那么从中得到一些会心微笑或者痛快淋漓的感觉,那就全都是你自己的事了——只要喜欢就好,至少他是说真话的。建议大家都看看。
  •     换一个角度看五四,也换一个视角看北洋!
  •     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本书以北洋军团的裂变史作为视角切入五四,部分史实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五四运动。褪去被政治激情所掩盖的外衣,澄清流言所引发的各种聒噪解读,忘记偏见与先入为主,淡定审视五四与理性看待军阀是本书的突出特点。遗憾的是观点不够严谨,部分论述经不起推敲,论述稍显啰嗦,校对不够细致。比如:P291“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国内的内战,往往是呈现一种'假打'的状态,战争的胜负,似乎跟对阵双方的实力对比无关”仅举一例便能说明观点经不起推敲,解放战争便是一场“真打”的内战,一场正义之战,虽然舆论与道德高地的确重要,但如果没有领导的决策有力部署完备,没有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殊死搏斗又怎能取得来之不易的胜利。装备、人心、领导班子、理论与实战水平……这些都是实力问题。
  •     已粗粗读完,很受教益。在刻板的教科书之外,告诉了我们一个斑斓的五四,一个活生生的五四。
  •     书写的很好,和教科书与印象不同的五四。
  •     五四运动,“远因则社会经济变化,近因则新文化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段祺瑞政府主导亲日政策以来,国人一系列的深刻忧虑,在巴黎和会诱发下的一种总的爆发”。“五四的大游行,仅仅是这些质疑一个积蓄很久的爆发”。以古鉴今,政府应开诚布公,公开清明。不能愚弄人民,否则政府的公信力会丧失,人民不会相信政府的所做所言。
  •     地摊语言
  •     !!!
  •     读此书之日,正当吃肯德基之时,爱国贼横行,五四以来不绝于道,可悲可笑。
  •     kindle版本不全,不过对张鸣的书我一贯的态度就是饭后甜点,但逻辑这么混乱,语言这么啰嗦真的好意思说是四年心血之作吗~
  •     张鸣的书还可以,有他独到的观点,但是可能为了挣稿费,很多文章是重复的。要注意。本来想收集齐他的书的,后来放弃了。
    但是这部书很不错,建议大家对历史感兴趣的话一定要买回去看看。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五四,真实的军阀。鲜活的历史人物,避免了以前的历史书脸谱化的描述,非黑即白。也可以让我们反省一下今天我们对于现在的社会问题的思想是否太过于偏颇。历史即使是在往下行线走,也有积极的一面。建议将张鸣的书与唐德刚、黄仁宇的书结合起来看,应该对中国未来的走向有个清晰的认识。
  •     很不错,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五四。北洋军阀其实没有我们多年来所说的那么糟糕
  •     写的很好,弥补了我对北洋史的不足
  •     也行是更真实的历史
  •     有点散,略重复。
  •     不能说自己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也不能说自己之前没有类似作者观点的猜测,这样也算是符合理想国系列的主旨——想象另一种可能。(2015.07.03)
  •     丛林法则下的近代,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人所知,但这本书从另一个视角告诉读者军阀不为人知的一面,还有热血学生在运动中的表现,此外美日德英等列强的外部因素侧面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课本相比带给读者更多思考
  •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看到作者是张鸣,就是那个写了《辛亥:晃动的中国》的人。从没有想过,历史可以这样来阅读。虽然其中不乏野史笔记资料,但是作者以出色的文笔和独特的思路把这些都连缀到一起,向人们展示了即使是亲历者也无法感受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猎奇者可以从这里获得严肃的正史中看不到的生动故事,历史研究者可以从中发现不同的解读历史的角度,文学爱好者也可以从作者的优美的文辞中获得极大的享受。作者似乎把文学和历史,他者视角和有限视角掰开揉碎了,重塑了一段“张氏历史”。书中对五四运动的冷静的剖析,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     回到当时,五四运动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面,弄臭了皖系,却给了直系一个机会,因此他们加入运动的合唱,最终导致你未唱罢我登场。北洋军阀分裂,直皖开战,皖系倒台。而五四新传统,在革命中和革命后的中国,其实荡然无存。吊诡的是,革命后的大陆,年年都纪念五四,把五四捧得很高,但五四精神其实根本就没有踪影。不仅德先生、赛先生不见了,连新文化新文学也没剩下什么。
  •     看完之后知道了很多幕后的历史
  •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看民国、五四运动,与其他书不同。感觉很不错。很早以前就想看看有关民国的书,这本不错。
  •     把当时的军阀斗争,北洋外交以及五四运动的关系以及五四运动在社会运动方面的表现说得比较到位,还不错
  •     之前就没弄明白北洋军阀是怎么回事,那段混乱的历史在这本书里终于清晰了。
  •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建议读者首先界定下自己的需要。

    张鸣教授的这本书更类似于休闲的历史性读物,不是十分严肃,因而趣味性很浓,但学术气息有所冲淡。这一段历史知识不是很熟悉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作大致了解,熟悉的读者仅是为了了解张鸣教授关于皖系独裁导致北洋裂变成为五四的推动力这一观点(本人粗略概括)专程去读这么一本书,倒显得不是很值当。
  •     五四是很重要的历史,但是恰恰是被故意忽略甚至扭曲的历史,错误的知识进入人的大脑,可以误导人的判断。张先生的书,为我们展开不一样的五四画卷,也为我们去除存在于记忆中的有毒知识。
  •     此书实乃半部军阀史,但是读过才发现,原来五四是这么一回事?很偶然看陈丹青先生访谈,推荐的张鸣先生的书。很受启发。从中思考了很多。希望大家都能看看。
  •     从民到共,从来没有和。
  •     如作者所说
    有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
    再搞五四研究风险比较大
    作者通过此书得了一个经验
    千万不要认为什么领域已经被人研究过了
    没有研究价值
    我看了书也有一个经验
    写东西还得厚积薄发
    多读书
    多联想
    多积累
  •     上学学历史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背历史事件的意义,尤其是近代史,发生的事太多,需要背诵的段落更多,还有事件发生的日期、主要人物等等,反正后来啥也没记住,后来对历史发生兴趣纯是个人爱好,和学校的教育无关。
    “五四”是近代史中重要的事件之一,当然,要不是有个“五四”青年节,估计记得的人不会太多,即便这样,俺对“五四”运动了解的也不是太多,只知道是反抗列强压迫的学生爱国运动,有很多后来赫赫有名的人物侧身其中,例如傅斯年、张国焘等等,这点知识还是来自于刚看完张鸣的《北洋裂变》,该书的副标题是五四运动中的军阀,张鸣对民国时期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专找历史的边角料,这种边角料其实往往更能显示出历史的真实,也更有趣。
    一如既往,张鸣找到了研究“五四”运动的盲点,也就是他在前言中说的,找到了别人研究后剩下的小鱼,也就是“五四运动”时的军阀政治,离开这个大的背景,研究“五四”运动其实有点纸上谈兵、凌空蹈虚的意思。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凭空而来,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里面,也都有时代的背景,把背景割裂开单纯研究事件就如同物理课上在真空管中做试验一样,是理想化的状态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既然是“五四运动”中的军阀,点明了本书的研究重点不是“五四运动”,而是军阀政治,不是军阀政治对“五四”怎样,反而是“五四”对北洋军阀造成了怎么样的影响,按照张明的理解就是“五四”造成了作为整体的以北洋军阀为主的统治阶层分裂,随后爆发的是长达几年的军阀混战,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化大王旗的局面,大总统如同走马灯似的上台下台,幻想中的共和制度就像漂在水面上的油,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毫无关系,不过是手上多那个文明棍,衣服上多别一个桃子罢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
    书中引用的材料都有广泛详实,也说明了作者对这部作品的重视,毕竟研究近代史,尤其是民国时期的军阀政治也是张鸣的兴趣所在,没有看过其他的有关“五四”的研究书籍,所以对于本书的正确与否不好评价,不过,就俺的感觉书写的有趣,阅读上不感困难,既有“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也有运动中各界的反映,以及参加运动的学生的回忆,还有运动对后来的时局造成的影响,都有独到的眼光和精辟的见解。
  •     重温五四历史,历史总不一定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     写得很通俗,而且对于“五四”时期史事的基本判断都比正史叙述更靠得住。固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主观化的问题,但可读性却也因此增强不少。
  •     政治的五四,不如历史的五四好看了。以前看多了教科书观点,现在该看看这些书才好。好读。
  •     能将军阀混战与五四运动结合起来分析,观点新颖.文字流畅.思路清晰.读来受益匪浅.
  •     写的很容易读懂,了解了蛮多历史书上了解不到的东西,分析人比较深入,对学生运动这一块陷入了思考。
  •     上学时,对五四运动仅限于教材里的介绍。看了此书,才知道另一个不同于教材里的五四,似乎更加真实,贴近历史的真相。感谢作者查阅了大量史料,感谢出版社。
  •     更多地了解到五四背后隐藏的博弈 二十一条的第五号哪里可以找到?表示非常感兴趣啊
  •     好无聊……
  •     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北洋军阀,看五四。推荐
  •     张鸣一直是我所尊敬和佩服的,因为他的书很耐看,有新思想有观点。这本书有利于我们了解那个特殊的时代,了解五四和那个时代。
  •     等这本书已经等了很久了。书一来,我就迫不急待地看了前几章,很不错,喜欢张鸣老师写的历史,通俗易懂,不带有政治色彩,就是把历史还原出来,让我们读者自己分析。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一样的“五四”!
  •     曾最痛恨这段历史,人多,事杂,记不清,理还乱。考试拉了不少分。年过不惑,突然有了要探究真相的兴趣,读过《辛亥年》、《文武北洋》等书,才知历史真实离课本很远。魏明伦说,庆三八勿忘五四;俺说,探真相再读军阀。。。。。
  •     不怎么好。
  •     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视角看北洋军阀,看五四运动。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启发。
  •     叙事线有点混乱,讲来讲去都差不多,在凑篇幅的感觉。不过自己读远上下的免费的电子书,感觉最后漏掉了点内容。
  •     作为历史,评说已相当可观。情节,故事,史实,依据,都很到位。
  •     五四五四,原来是怎么一回事儿。
  •     从读历史,读懂五四
  •     补记。
  •     读罢此书,我对五四运动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     所以五四并不是完全像我们从小被教科书中讲述的那样,军阀亦然。
  •     说实在话以前没听说过张鸣这个作者,但是我从《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这两本书中看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力图用通俗的语言去解读晚晴、民国这段历史。特别是民国,我看到了以前在历史课本中没有的东西。让一个个历史人物活生生的站了出来,没有去刻意的贬低谁,一切让历史说话。在中国写民国的不多,金满楼算一个,那只能算叙事,但是没张鸣写的深刻,夹叙夹议,耐人寻味。我正在追看张鸣。恐怕今年我要以张鸣的书为主了。
  •     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闪过的一瞬,从1912年到1928年短短的16年间,北洋出现了不少人物,在近代历史的教科书中对北洋一般都是持有贬低的论调,其实,细细品味北洋,你会看到一些被人们忽略的历史细节,这段历史需要人们重新审视,这短短的16年其实孕育了很多近现代历史的伟人,这正是因为北洋时期给予民众一种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短暂时期,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等等早就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很多近现代的历史事件对于以后中国的走向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北洋时期的人物也是需要重新审视和评判的。想了解这段历史,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值得推荐和阅读
  •     吴佩孚将军难得一见大丈夫,也算初步了解了五四运动的一些细节
  •     对于从事研究的人来说,作者的这个经验尤其宝贵。“只是,写完这本书之后,我得到了一个教训。或者说经验,千万不要认为什么领域已经被人研究完了,晚近的历史更是如此。我们赶上这个时代,即使是学者,大家都喜欢做前人做过的事情,在前人的目光下,添加一点东西。因此,留下的大块空地,在那个事件上都很多。只要有水,大鱼没有小鱼还是会有的。下功夫捞,总能捞到点什么。
    而对于五四的内容,我认为,随着宣传的统一口径,很多真实都模糊了,历史可怕的不是被遗忘,而是刻意的被遗忘。
  •     先生对当下五四面目的研究为何不全似乎不解,不知是真不解还是假不解?其实大可不必。历史就像头大肥猪,,统治者就像是大厨,按着菜谱来割取自己所需的部位进行烹制。很少有人会把整头猪给您端上桌。喜欢看先生的书。
  •     写的很烂
  •     在中国,学生是最牛x的职业。。。
  •     这段历史
  •     作者用另一种角度观察五四运动,给人另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深入的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