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我们的父亲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507534122
作者:周海滨
页数:290页

章节摘录

  一、 蒋光鼐:面对日军最后通牒,父亲下令“用大炮回答它 !”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日军又一次易帅。  2月14日,日军陆军中将植田抵沪,兵力增至 3万余人。  2月16日,张治中向蒋介石请战,蒋介石命军政部派张治中率嫡系第 5军抵沪,并命令:“着第 5军归蒋总指挥光鼐指挥。”蒋光鼐决定实行区分作战,下达了兵力布置命令。以第19军军长蔡廷锴为右翼军指挥,占领南市龙华、真如、闸北、八字桥、江湾一线,军部设在真如;以第 5军军长张治中为左翼军指挥,占领江湾北端一线,及死守吴淞要塞,军部设在刘行镇。各部务于 17日拂晓布防完毕。  2月18日,日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我军退出租界20公里,撤去此范围内军事设施并永不重建。“父亲愤然拒绝这些无理要求,断然下令:用大炮回答它 !”  20日晨,日军发起进攻,父亲一面指挥部队,一面以19路军名义通电全国:“军人报国,粉身碎骨是份内事,大战开始之日,即本军授命之时。使一卒一弹犹存,则暴日决不得逞……”这种拼死抵抗的决心,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蒋介石直接打电话责问蒋光鼐说:“这个仗打得差不多了,下令停火吧 !”  蒋光鼐当即顶撞说:“卫国保土乃是军人天职。强敌压境,怎能不奋起自卫?这仗一定要打,而且已经打起来了,无法收手 !”  在19路军的抗击下,江湾、庙行两处争夺激烈,双方都伤亡惨重。22日,日军倾巢出动,向我军庙行、江湾阵地猛攻,企图从中方守军的阵地中央突破,然后向两侧扩展,将19军和第5军各个击破。守军沉着应战,指挥部调度有方,接连挫败日军的进攻。  双方激战数日,日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植田“中央突破”的计划终告破产。  “淞沪抗战”激励全国,后方官兵纷纷请缨抗战,蒋介石拒绝再向上海增兵。而日本内阁决定组建上海派遣军,派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任司令官统一指挥。  2月 27日起,上海日军又得到陆军第11、第14师的增援,总兵力增至8万人、军舰80艘、飞机300架,战斗力骤增。当时中国守军总兵力不足5万,装备又差,而且经一月苦战,伤亡比较严重,左侧浏河地区江防薄弱。白川汲取前三任指挥官正面进攻失利的教训,决定从翼侧浏河登陆,两面夹击淞沪守军。  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19路军几乎是处于孤军奋战当中,没有补给,没有休整的时间,全军上下白天打仗,夜间修工事,伤亡严重。面对日军第 4任指挥白川率领的装备精良的8万敌人。“父亲明白,这蜿蜒百余里的防线,仅以这久战的 4万疲惫之师抵抗,其结果将不言而喻。”  “27日,父亲回绝了一切会见,独自在总指挥部里来回踱步,久久不能决断。是撤退还是坚持下去?父亲希望近在咫尺的上官云相和戴岳所部来支援。然而,他们却始终按兵不动。”  3月 1日,日军 3万余人在浏河登陆,直接威胁我军侧背。下午,我军中央阵线被突破。由于预备队已全部用尽,无法应付登陆之敌,下午 4时,日军占浮桥,大有切断我军退路之势。但我军仍然在拼死抵抗。一个师调往安徽。蒋光鼐、蔡廷锴等人据理力争,坚决不服从。  5月8日,蒋光鼐在杭州写信 1给蒋介石,请求辞去19路军总指挥职务。  5月28日,在苏州举行“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各界人士4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蒋光鼐念及数月来所思所感,凝悲愤于笔端,挥毫亲撰一联:  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  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  二、张治中:国民党中只有一位妻子的将军  1909年,17岁的洪希厚按照当地洪张两姓联姻的习俗,嫁给了同样来自贫寒人家的张治中,并陪伴他直到1969年去世。  洪希厚是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张治中一生对张治中与夫人合影于重庆桂园洪希厚始终不离不弃,两人相濡以沫 60年。  张一纯说:“国共”两党高官唯有两人一生只一位夫人:共产党有周恩来;国民党有张治中。母亲没文化,到北京之后因为要参加会议,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因此,当时国民党中不少要员都和张治中开玩笑,劝他另娶出身高贵的小姐。而当时高官家庭连娶三妻四妾并不鲜见。张治中却说:“她是我孩子的母亲,也是我的家乡人,抛弃了她,我将来何以向子女交待,何以面见家乡父老?”  据张素我姐弟等人回忆,“母亲一生对父亲的工作从不乱发表意见,但有一次,母亲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此时,张治中准备赴淞沪抗日战场,他的四弟张文心也将前往。张文心七岁时即由洪希厚带大,两人感情深厚,洪希厚对丈夫说:“开战时,让文心留在你身边,好吗?”对于妻子的这一请求,张治中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仗一打起来,是不分前后的。这次去上海,我已做好了战死的准备,作为一名军人,文心也应当如此。”  张一纯说:“任何时候,只要不打仗,父亲和母亲总是在一起。母亲善于持家,我们全家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自己做的,他们从不让我们做少爷小姐。”  1937年“淞沪会战”结束后的一张照片上,张素我与父母合影,“我与母亲长得很像”。 这时的张素我正在父亲 1929年创办的洪家疃黄麓小学担任校长。  秘书陶天白,曾在张治中后来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求学,他记得张治中亲题的校训是:敬勇诚毅。他回忆说:“当时他(张治中)是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教育长,军衔为上将,一个月的薪水与蒋介石、冯玉祥等人一样,都是 800银元。当时南京市民一个月生活费是3个银元,所以他余下来的钱很多。有些军政要员把余下来的钱,或讨小老婆,或游山玩水,或盖别墅;而他认为民族的振兴重在教育,所以他把这些钱留下来兴办学校,这一点令人很佩服。”  张素我说:“母亲和父亲是指腹为婚的,相濡以沫一辈子。母亲没有文化,却跟着父亲见过许多大世面,她性格开朗,与宋氏姐妹、何香凝等许多高官夫人交好。”当张治中和“中共”接触后,洪希厚又和邓颖超成为好友。  三、留守北平,对日交涉被误解为“汉奸”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短短 20天时间里,北平的局势陷入危急之中,负责华北防务的宋哲元接到蒋介石命令,让他转移到保定指挥。为了拖延日军进逼的脚步,宋哲元决定,继续与日军进行周旋。当 29军主力撤离北平时,宋哲元命令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市长。  “28日凌晨,日军从北平南北两个方向 29军发动了全面进攻。29军在南苑作战失利,赵登禹、佟麟阁两将军殉国。下午,宋哲元、秦德纯、冯治安(37师师长)、张维藩(29军前参谋长)和我父亲 5人在进德社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最后做出决定,宋军长奉蒋介石电令移驻保定坐镇指挥,29军主力撤离北平,北平城内仅留下独立 27旅和独立 39旅。宋军长命我父亲代理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和北平市长,我父亲本不愿留在北平,因为他十分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但在宋军长的一再坚持之下,我父亲最终同意留在北平'维持十日'。当晚,我父亲告诉张克侠(29军副参谋长)下午 29军首脑会议所做决定,并让他通知从南苑撤到城内的部队赶快离开北平去追赶大部队,同时致电李文田(38师副师长)表示,'我等受国大恩,不为不重,现在为我辈报国之日,兄负责保守北平,后事已有遗嘱交舍弟亮忱(我叔叔)主持,天津由弟负责指挥,津郊部队及保安队负责守备,不惜一切牺牲,与敌周旋。'”  1937年 7月 28日晚,宋哲元、秦德纯、张维藩等人出北平西直门,悄然转赴保定;冯治安则指挥 37师移至永定河南岸布防。张廉云说,“当时宋哲元先生说让父亲留下,父亲不肯留,宋先生就说你们平常都说服从我的命令,到了这个时候怎么你们不留下呢?父亲就留下了。后来刘汝明师长回忆说,张某人这是跳火坑啊。刘汝明、冯治安和我父亲都是很要好的朋友。”  没想到的是,这段历史后来变得很纠结。张廉云说,这段历史牵扯到了宋先生走,我父亲留。有人说我父亲擅离天津,并逼走了宋军长,这不是事实,其实是蒋介石的电令让宋走的。“29日下午,父亲先后到冀察政委会和北平市政府就职,并召开会议,研究北平的治安、金融和粮食问题。与此同时,父亲组织人力安排滞留城内的 29军官兵和军官家属设法撤离北平。另外,宋军长到了保定之后,依然通过电报和电话与我父亲保持着联系。”  7月29日,北平沦陷,留守北平的张自忠也成为众矢之的。报纸上称他“张逆自忠”,“自以为忠”、“张邦昌之后”、“张自忠接见松井后,北平城门大开”,甚至称他是“华北特号汉奸”。在南京街头上,还贴出了攻击、侮辱张自忠的标语。而在北平,张自忠亲笔写下的布告“各安生业,勿相惊扰”也成为泄愤的对象。熟知这段历史的张廉云说:“老百姓一看出布告有张自忠的名字就撕。”  在留守北平期间,张自忠将平津作战中的负伤者安排治疗,将阵亡者予以安葬,对没来得及撤离的 29军官兵眷属则派员予以接济,或分发路费让他们离开北平,返回故乡。然而,让张自忠觉得局面突变的是阮玄武的独立第 39旅被日军缴械。  “7月 31日,驻北苑的独立 39旅被日军缴械。 8月 1日,父亲在  得知此消息后,感到情况不好,马上召见北平城内的独立 27旅旅长石  振纲及该旅两名团长,要他们迅速突围。当晚独立 27旅便撤离北平城,突破平北日军的包围后,经昌平阳坊抵延庆。”  张自忠对阮玄武素来不薄,这样的行为让其大为光火,而独立 27旅是否遭遇不测不得不让他警惕起来。张自忠为此召见石振纲旅长,令其突围出城。但是先头部队 3000余人顺利突围后,后续 1000余人遭日军阻击。  “当日,父亲也试图率手枪队离开北平,刚出德胜门便遭日军截击,只得返回城内。”  “8月 3日,父亲以'离职不在北平者太多'为由,将秦德纯等 8位冀察政委会委员开缺。8月 4日,父亲任命杨兆庚等 8人为冀察政委会新聘委员。 8月 5日,父亲便致函冀察政委会常委,声明'辞去代理职务',随即住进了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就这样,父亲在北平先后一共维持了 8日。 “  8月 10日,日军进入北平城内。”为了避免日本人的察觉,父亲离  开了医院,设法躲入东城礼士胡同美国友人福开森的家中。福开森是个中国通,对中国的文物很了解,过去和我父亲就认识。后来在美国商人甘先生、天津商人赵子青等朋友们的安排下,父亲于 9月上旬悄悄离开北平到天津,隐居在一位英国朋友家中。“  在天津,张自忠见到弟弟张自明。张自明看到的哥哥由于”持续多日的疾病折磨,加上沉重的精神压力,已经是疲惫不堪。“  “为了躲避战乱,大约在 7月中旬,我们一家和叔叔一家从北平搬到了天津,住在英租界 66号路 (现营口西道庆余里),那是一栋小楼,连同地下室一共 4层。父亲的音信全无,我们全家都十分惦念他。”张廉云至今对获知父亲消息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记得 9月的一天,叔叔突然告诉我们说,父亲要回来。天黑的时候,父亲果然回来了。”  而张廉云对此时父亲的印象也是黑瘦的脸庞和沉默不语的表情:“他穿着便装,戴着礼帽,看上去很是消瘦。以前在北平,父亲每次回家,家里都特别热闹,笑啊,说啊,可那个晚上家里十分严肃,全家人进屋向他问安,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后来,大家都退出了,房间里只有父亲、母亲、叔叔、堂姐廉瑜和我;父亲先让廉瑜拿来了纸笔,给一位美国教授写了信,感谢他在北平的帮助。然后把我母亲和叔叔叫到一边,告诉母亲说,以后有事就找叔叔商量,把家事全部委托给了叔叔。临别时,父亲又给我们几个堂姐妹每人一点钱,说这些作为以后你们结婚时的嫁妆费,实际上,他这就是在安排后事了。”  坐了一会儿,等到天全黑了的时候,张自忠悄悄动身南下,“他穿上长袍。戴上帽子,走了,默默地走了。弄堂里住着 4户人家,我们都不敢送他……我并不知道,这一别竟是永别”。  在济南,张自忠与冯玉祥相见。“自从 1933年冯先生由察哈尔赴泰山隐居后,父亲已有 4年未与他谋面。冯先生对父亲有知遇之恩,这次也不例外。”  见面后,冯玉祥致信蒋介石,建议应叫张自忠回去带队伍。  10月 7日,张自忠动身南下。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张自忠的处罚并没有因为冯玉祥的信件而赦免,以张自忠“放弃责任,迭失守地”,将张自忠撤职查办。  ……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周海滨系资深媒体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面对面采访了黄维、李济深、张治中、杨虎城、蒋光鼐、蔡廷锴、张自忠、郝梦龄、覃异之等国民党后人,并将这些精彩的采访故事结集成书。

书籍目录

黄维,一个将军的“改造”
上海,17岁的我第一次见到父亲
“徐蚌会战”,传来父亲阵亡消息
功德林监狱,父亲顽固抵抗“改造”
第一批特赦,父亲缺席名单母亲病倒了
全身结核获治,父亲转向研究“永动机”
父亲回家了,母亲意外去世
致力两岸交流,并非至死要去台湾
李济深生命中的红线
“特殊角色”
联共抗日反蒋
从反蒋抗日到拥蒋抗日
在桂林办公厅暗帮越共
北上前的多方争夺
秘密北上
李筱桐童年里的父亲:在家背“为了什么什么,干杯!”
两战淞沪的一代名将张治中
张治中离家:咬口生姜喝口醋
国民党中只有一位妻子的将军
张治中加入“中共”,周恩来婉拒
“一·二八”主动请战,留遗书赴前线
让女儿张素我断学业归国抗日
没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重庆谈判毛泽东住进张治中官邸与三到延安
敢向蒋介石四上万言书的将领
北平谈判,“中共”秘密接回张治中家人
张治中南海密会蒋经国
子女眼里张治中的最后岁月
张素我随父探望张学良
延伸阅读
张素我口述:我和宋美龄
初识宋美龄
宋美龄赠英文战时文集
一句话失去再见宋美龄机会
张一纯回忆:我与周恩来往事
杨虎城,等待“平反”
两见张学良,“他拒谈杨虎城”
张学良、杨虎城,谁是主谋?
西安事变漏消息,曾有飞机来救蒋
抓蒋之后,蒋介石绝食了吗
事变之后,杨、张放蒋之争
张学良建议蒋介石送杨虎城出国
杨虎城回国,斯大林泄密
年监禁后,被秘密杀害
两函连战、马英九为祖父平反
延伸阅读
杨瀚口述:祖父杨虎城的入党之谜
祖父只有一次提出入中共
西安事变的幕后人不是中共
谢葆真不是共产党员
杨虎城之女杨成美口述:蒋介石是纯粹个人报复行为
蒋光鼐:“违令”抗日一代名将
“鼐等分属军人,唯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
面对日军最后通牒,父亲下令“用大炮回答它!”
华侨送19路军“化险石”戒指
反蒋抗日,给儿子取名“建国”
避难香港遭遇日机轰炸
随父抗战的颠簸童年
秘密策反余汉谋
蒋光鼐,从“辛亥革命”走来
蒋光鼐和他的三个夫人
延伸阅读
“阿国,我看你不坏,为什么他们说你是'右'派呢?” ◎163
张自忠:并非以死明志的上将军
“我们在二楼的窗子上,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和谈风波”引发亲日误解
留守北平,对日交涉被误解为“汉奸”
战功之下民众的误解得以消除
两封绝命书,“除我等为其死,决不至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梅花上将”绵延至今的纪念
崇尚忠孝的张自忠
治军有方的“张扒皮”
张自忠生平
郝梦龄
抗战中第一位殉国的军长
女儿看到那撕碎的遗书
“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
冯玉祥救郝家于危难之中
郝梦龄,从内战到抗日殉国
覃异之的1949:从挺蒋到反蒋
初到青年军与蒋经国相遇
蒋经国为覃异之证婚,覃异之被称“天子党”
从南京赋闲到释放政治犯
覃异之暗助王晏清起义
“别说养鸭子,养鸡你也养不好”
延伸阅读
覃赞钧口述我的父亲覃异之

编辑推荐

  口述历史专栏作家周海滨的又一巨作,潜心多年寻访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大陆的后人  一个时代的强音,一个民族的脊梁  当革命时代远去,让历史回眸那些曾经为民族奋起国家富强而辛勤劳作的人们  揭开封尘六十年的记忆,让刻骨铭心的教诲成为一个民族的成人礼和人生信条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写作,以飨读者。国民党后人记忆中的父亲:作者通过寻找、探访隐藏在北京城宁静小院里的国民党后人,让他们评述父辈的人生历程。国民党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的贡献:听国民党名将之后亲口回忆父辈的在抗战中的烽火。国民党后人的生活现状: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名将之后在大陆的人生起伏。

图书封面


 我们的父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啦……啦……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独唱版   演唱:廖昌永 专辑:凝聚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 和我诉说   (Music)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漩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我亲爱的祖国 你像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我最亲爱的祖国 你像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父亲,有父亲在身边陪伴成长是幸福的,可是革命时代不是每个人的父亲都时刻陪伴,从书中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的长河,借将领之后翻看尘封的历史。序作者张素我先生的离逝更让我们看到历史在一点一点的离开。
  •     相比所谓正史,我更喜欢个人口述史,虽然因年代久远可能会产生记忆上的偏差,因为个人情感原因可能会美化或丑化一些人,但个人口述历史却有其独特的魅力,它让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立体丰满,因为口述人是本人或家人,人们可以知道许多本不为人知的事情,许多历史的真相或许可以重新被发现。 这么一本民国将领后人的回忆录,弥足珍贵,意外的是还有许多历史照片。讲述者自己都已是古稀老者,或许晚几年,一些事就随他们而消失了。书中记录的九位将领,分别是黄维、李济深、张治中、张自忠、杨虎城、蒋光鼐、蔡廷锴、郝梦龄和覃异之。书的焦点都集中在八年抗战,次要写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黄维的铮铮铁骨、张自忠满腔的抗日杀敌热血、张学良与杨虎城性格差异。 将军们抗日的时候都以“军人负有守土之责”而奋勇杀敌,有的因此壮烈殉国,另人扼腕叹息。后来内战时因政见与派系问题有的战败被俘有的早早投向共产党。而在文革时将军们自己及家人全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多亏有周总理的保护,才算安然度过那个荒唐的年代。而书中的照片,可看出当年将军们的风采,张治中温文儒雅,张自忠浓眉大眼威严勇毅,与那时的周恩来很像,蒋光鼐瘦削但目光炯炯有神,也算的上是儒将,蔡廷锴则长的是典型的老广。 当然,书中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可以避免的问题,校对不好,有许多错字;虽然书中大部分的照片都很好,但一些照片明显与将军们无关也与文无关;最不好的地方是,不是说什么就能写什么,一些东西是不能写的,书的后记中写道“统战部的相关专家也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可见书中只能出现正面的东西。这也是当今历史政治类出版物的通病,无法避免。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买给退休的老人看的,反馈还不错
  •     还原历史原貌,国民党也是人
  •     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不辞长作岭南人!
  •     一群可歌可泣的人。
  •     尊重历史,让我们叠一次全面地认识国民党,
  •     了解历史、了解真相
  •     在书店找过一直找不到,在当当网能买到,非常开心
  •     就算自己的父亲没有那么显赫的功绩,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可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山,稳重大气,不善言辞。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父亲,接过父亲手里的担子。不会放弃,不会被生活所打倒,因为那是父辈们的旗帜。
  •     淮海战役和徐蚌会战。
  •     质量还可以,正在阅读中。
  •     国民党,一个遥远的词语,但这本书却可以拉近对历史的距离
  •     给爸爸的书自己却先读了,不错
  •     非常值得推荐!
  •     还有一本类似的书也不错,忘记名字了 囧
  •     没有外界说的好,缺少厚度和深度 ,浮光掠影而已。
  •     是给父亲买的书,据说不错。当当很好,又便宜质量又好
  •     人物传记
  •     多少有为尊者讳的成分,相比《家国光影》,这些国民党将领更加鲜活,两相对比看,很有意思
  •     这是一本历史味儿很浓重的书,想当年国共双反大战过后,多少将领湮灭,多少将领沉浮,看看历史吧!
  •     怎样的父辈,怎样的记忆,怎样的传世
  •     就是一般的拼凑,糊弄人
  •     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就买了,内容还不错,印刷的不是很精致
  •     可以看到历史的进程。
  •     真实客观,看到了不少没见到过的照片。
  •     看黄维时,感触颇多...
  •     采访了李济深,杨虎城,张治中,蒋光鼐,张自忠等"投诚"的国民党将领的后人。只有黄维的事迹刻在我脑中:被俘后坚决拒绝被改造,被排除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之外。在监狱内身患五种结核病,仍不懈研究永动机。妻子蔡若曙携子女留在大陆苦等27年,在得知第一批特赦名单中没有丈夫名字后开始精神崩溃,靠药物维持。得以团聚后却仍旧精神紧张,并于一年后跳入护城河。纪念英勇作战的国军将领。
  •     书很不错,纸张很厚。
  •     买的书挺喜欢的!物流太不敢恭维了7天才送到!!!!!
  •     本书仍是口述历史体,从中可以了解子女眼中的父亲,淡化政治对历史人物的掩盖
  •     这本书让我更多地知道国民党将领在抗战14年的功绩,还有他们的人生历程。特别是书中难得一见的插图真是太珍贵了。
  •     喜欢历史在读者一定要看看.
  •     真实的历史,真挚的感情!
  •     主义之分不能掩盖人性的光辉
  •     《杨虎城,等待“平反”》一篇最差。
  •     张自忠: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     nice
  •     爸爸很喜欢看这类的书,也许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共性吧!爸爸说这书还不错,写得很真实,可以推荐!
  •     视角很独特,很真实
  •     一些不知道的事情 可以了解了解
  •     读完只有无尽的嗟叹惋惜,真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个制度那个人
  •     有国民党二代的采访,史料很足。其中采访黄维之女的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     因为很喜欢看真实记录历史的书,所以才买了这本书。书到手后,我还没看,父母亲就先睹为快了,他们还没看完,亲戚又借走了。可见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我想这应该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赞一个啦。
  •     本书讲述了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的故事,值得一看
  •     了解那段历史,很感人!
  •     当当网这次选择广东邮政快递 应该赞一个 书没有褶皱 没有其他损伤 谢谢工作人员
  •     国史,家史,每个人都有父亲,每个人心中都筑着一所房子,珍忆着父亲
  •     还不错吧,随便翻了了下,喜欢这种类型的可以看看。
  •     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长女张素我逝世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素我。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民主党派知名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顾问,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长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素我同志因病于2011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张素我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张素我1915年4月出生于安徽巢县。1935年南京金陵女子学院肄业后到英国西南大学留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战,先后任安徽黄丽学校校长、湖南省地方行政干部学校妇女训练班副主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外语班教员、国立兰州兽医学院副教授。1951至1953年,在北京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1953年起历任北京外贸专科学校、北京外贸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员、副教授、教授。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7月退休。

      张素我195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先后担任民革中央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中央常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起任民革中央顾问。是全国政协第五、九届委员,第六、七、八届常委,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第五届常委、第六届副主席。
  •     多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民国那一代的军人都很有特色的,每一个都很有故事性.
  •     相比所谓正史,我更喜欢个人口述史,虽然因年代久远可能会产生记忆上的偏差,因为个人情感原因可能会美化或丑化一些人,但个人口述历史却有其独特的魅力,它让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立体丰满,因为口述人是本人或家人,人们可以知道许多本不为人知的事情,许多历史的真相或许可以重新被发现。
    这么一本民国将领后人的回忆录,弥足珍贵,意外的是还有许多历史照片。讲述者自己都已是古稀老者,或许晚几年,一些事就随他们而消失了。书中记录的九位将领,分别是黄维、李济深、张治中、张自忠、杨虎城、蒋光鼐、蔡廷锴、郝梦龄和覃异之。书的焦点都集中在八年抗战,次要写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黄维的铮铮铁骨、张自忠满腔的抗日杀敌热血、张学良与杨虎城性格差异。 将军们抗日的时候都以“军人负有守土之责”而奋勇杀敌,有的因此壮烈殉国,另人扼腕叹息。后来内战时因政见与派系问题有的战败被俘有的早早投向共产党。而在文革时将军们自己及家人全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多亏有周总理的保护,才算安然度过那个荒唐的年代。而书中的照片,可看出当年将军们的风采,张治中温文儒雅,张自忠浓眉大眼威严勇毅,与那时的周恩来很像,蒋光鼐瘦削但目光炯炯有神,也算的上是儒将,蔡廷锴则长的是典型的老广。
    当然,书中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可以避免的问题,校对不好,有许多错字;虽然书中大部分的照片都很好,但一些照片明显与将军们无关也与文无关;最不好的地方是,不是说什么就能写什么,一些东西是不能写的,书的后记中写道“统战部的相关专家也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可见书中只能出现正面的东西。这也是当今历史政治类出版物的通病,无法避免。
  •     各有各的命
  •     听后人讲述前人
  •     可以从另一面隐隐看出历史对蒋公的评价不完全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