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两次世界大战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10023187
作者:R.R.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
页数:232页

章节摘录

插图:在法绍达危机和布尔战争期间,欧洲人对英国的敌视却令人大吃一惊。英国与法俄的关系非常紧张。英国有些人,包括约瑟夫•张伯伦在内,曾因此认为,必须寻求同德国取得更好谅解的途径。在这个种族意识觉醒的时代,关于种族的争论使英国人和德国人认为他们相互间有着血亲关系,但是他们要在政治上合作是很困难的。1896年,德皇拍给克鲁格的电报表示要在南非布尔人与英国的冲突中支持南非布尔人,这不啻一次蓄意的侮辱。1898年,德国人决定建设一支海军。当时的局势出现了某种新型的“竞赛”,即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两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制海权是极为成功的。美国海军上将马汉在海军军事学院教书时,曾经从英国历史上举出许多例子论证:制海权是英国伟大的基础。他认为,从长远观点看来,制海权势必窒息和毁灭陆地国家。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们如德国人那样,以如此浓厚的兴趣去阅读马汉的著作。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在几年间就成为英国的关切点,到1912年已被认为是实际的威胁。德国人坚持,他们必须拥有一支海军以保护殖民地,保证对外贸易的安全,并保证“其崇高地位的总目标”。英国人以同样的决心认为,由于英国是一个拥有密集人口的工业岛国,甚至连食物也要依赖进口,因此无论在和平或战争时期,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去控制海洋。英国人顽固地坚持他们的传统政策,即要保持一支相当于世界上两个次强国海军总和的海军。这些海军竞赛导致英德双方日益增长的巨额开支,在英国人中产生一种极端的不安全感,驱使他们在几年以后不可避免地投入俄国和法国的怀抱。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决定性的变化出现在1904年,十年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密切相关的危机都可回溯到这一年。

前言

用“现代化”概念来取代“西化”概念,这绝不仅是一个修辞上的问题,而是对观察现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修正和突破。这在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出版的近现代世界史著作中,有明显的转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与科尔顿合著的《现代世界的历史》②。此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现代世界”的形成为主线,从“现代化”的新视角来观察近期世界历史的进程。作者对“现代化”的含义没有严格的界定,但作为本书的核心概念的“现代世界”是不同于古代的“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拜占廷世界”或“阿拉伯世界”的。现代世界是从近世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整体关联性的观点出发的。要了解现代世界,必须从欧洲开始,因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在数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综合体,这是由欧洲及欧洲人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构成的“文明世界”。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确实已存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按作者的观点:“欧洲是世界上首先变成现代的部分地区,世界的其余部分则正在进行一个持续的现代化过程,而现代世界正在变成一个日益相互连结的整体。”作者称此为“新的全球一致性”。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现代世界史》不是现代化理论的图解,而是一部出色的历史叙事。历史总是比理论更丰富生动。……读者不难发现,该书既长于联系和比较,铺张了宏大视野,又洞幽烛微,揭示历史细节中的奥妙。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后记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是美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R.R.帕尔默的扛鼎之作,初版于1950年,之后与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屡次修订,在西方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商务印书馆在1988年推出本书的第5版中译本,名为《近现代世界史》。2009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邀请多位优秀学者,翻译出版了该书最新第10版,定名为《现代世界史》。在《现代世界史》中,作者上溯欧洲古典时代,下趋21世纪初,尤其重点探讨了自16世纪以来世界的发展历程。它认为,现代世界起源于欧洲(美国也属于广义上的欧洲人世界),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孕育成形,并在之后的数个世纪不断向外扩张,直至将全球都纳入其中,创造了一个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本书的一大优点在于它很好的做到了宏观与细节的结合。既有关于时代大势、世界格局的阐述,并且自始至终的以“现代世界”的形成和扩展作为主线展开论述;同时又注重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出历史发展的多面脸谱,时有让人耳目一新或击掌的观点。读者既可从头到尾的通读下来,以获取对历史演变的整体把握;也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随意挑出自己喜爱的时间段或是章节,随意的阅读下去,在作者偶尔流露的刻薄或反讽面前会心一笑。为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现将原本的上下册按时间段划分成五本,合称“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丛书。同时对于原书中的一些错误,也进行了修订。在此,特别感谢指出我们错误的刘北成教授和豆瓣网友Siegfried。丛书第四册《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讲述了20世纪上半个世纪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开头,欧洲处在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状况中,无论是实力影响力还是人民自信心都膨胀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内容概要

R.R.帕尔默,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70),1990年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授予费尔特里内利奖。除本书外,另著有《18世纪法国的天主教徒和不信教者》(1939)、《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国与欧洲的政治史》(1959)等。
乔•科尔顿,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1950-1989年任教于杜克大学历史系。
劳埃德• 克莱默,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北卡罗莱纳大学历史系教授。

书籍目录

序一   用“现代化”的视角解读现代世界史罗荣渠  1
序二 现代世界史的标准著作何兆武 4
序三 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标本刘北成 6
大事年表9
第1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1
1. 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1
两个敌对联盟:三国同盟对三国协约 2
摩洛哥和巴尔干半岛各国的危机 5
萨拉热窝危机与大战的爆发 10
2. 武装对峙14
地面战争,1914—1916年 14
海战 18
外交策略与秘密协定 20
3. 俄国的崩溃与美国的干涉25
俄国退出战争:革命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 25
美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27
大战的最后阶段 30
4. 奥地利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崩溃32
5. 大战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34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政府调节经济 34
通货膨胀,工业变革,思想控制 38
文化悲观主义 40
6. 巴黎和会,1919年42
“十四点”与凡尔赛条约 43
巴黎和会决议的意义 49
第2章 俄国革命和苏联55
7. 背景57
1881年以后的俄国:反动和进步 57
革命政党的出现 60
社会民主党的分裂: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 64
8. 1905年革命67
背景和革命事件 67
1905年革命的成果:杜马 70
斯托雷平的改革 71
9. 1917年革命73
沙皇专制的结束:1917年三月革命 73
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革命 76
新政权:内战,1918—1922年 79
10.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84
政府:多民族和联邦制 84
政府:党和国家 86
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88
革命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89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 93
11. 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清洗94
计划经济 94
农业集体化 97
工业的发展 99
五年计划的社会代价和社会成果 100
20世纪30年代的清洗审判 102
12. 共产主义的国际影响,1919—1939年104
背景:社会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04
第三国际的成立 106
第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主政治、反帝国主义以及经济危机111
13. 1919年以后民主政治的进展111
民主政治和社会民主的实现 112
中欧和中东欧的新国家 113
东欧的经济问题:土地改革 115
14. 德意志共和国和洛迦诺精神117
德国民主政体和凡尔赛 119
赔款、德国1923年的通货膨胀和恢复 121
洛迦诺精神 122
15. 亚洲的反帝运动124
亚洲的愤懑 124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 126
土耳其和波斯的革命 128
印度的民族运动:甘地和尼赫鲁 130
中国革命:三民主义 133
中国: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 135
日本:军国主义和侵略 137
16. 大萧条:世界经济的崩溃139
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及其弱点 139
1929年的崩溃和经济危机的蔓延 142
对危机的政治和经济反应 143
对危机的文化反应 146
第4章 20世纪30年代的民主与独裁149
17. 美国:萧条和新政150
18. 英法民主政体的试验和调整154
英国政治生活:20世纪20年代和萧条 154
英国和英联邦:帝国的关系 157法国:20世纪20年代和萧条的到来 159
萧条引起的动荡不安和人民阵线 161
人民阵线及其后 163
西欧和萧条 164
19.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165
墨索里尼和法西斯的夺权 165
法西斯国家 169
20. 极权主义:德意志第三帝国172
阿道夫•希特勒的兴起 172
纳粹国家 177
极权主义:起因和后果 180
专政政体的扩展 185
第2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87
21. 民主国家的弱点:战争又起188
西方国家的和平主义与不团结 188
纳粹的进攻和法西斯侵略 190
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 193
绥靖政策的顶点:慕尼黑危机 196
绥靖政策的终结 199
22. 轴心国家胜利的时期200
纳粹欧洲,1939—1940年:波兰和法国的沦陷 200
英国的战斗和美国的援助 204
纳粹进犯苏联:苏联前线,1941—1942年 206
令同盟国沮丧的1942年:苏联、北非和太平洋 207
23. 西方和苏联的胜利210
计划与准备,1942—1943年 210
形势的转变,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北非、西西里 213
同盟国在欧洲的攻势,1944—1945年 215
大屠杀 219
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1944—1945年 222
24. 和平的基础224
出版后记231

编辑推荐

《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空前,未必绝后,炮炎连天中带来的世界强权更替。苏联的工业化比十月革命对殖民地的影响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怎样开启国家广泛干预社会的先河?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最终消除是在参加“二战”后?两次世界大战如何推动妇女地位的大大提高?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为何都是通过合法方式上台?“二战”中同盟国为何坚持要德国无条件投降?美国寿命最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世界史著作。战争之后继之以战争,谁是最后的赢家?请关注《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

作者简介

帕尔默等人所著的《现代世界史》初版于1950 年,广受好评,其销量在同类作品中始终名列前茅。它上溯欧洲古典时代,下及21世纪初,娓娓道来西欧如何在数百年里逐渐兴起,创造出一个辐射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该书视野宏大,内容广博,论述细密,见解深刻睿智,展示出历史的奥妙与魅力所在。
本书讲述从1914年到1945年间的世界历史。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的相对实力衰落,欧洲之外的美国和俄罗斯崛起。

图书封面


 两次世界大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先插曲一记,看这本书的时候无聊刷豆瓣看了两眼顶在前面的书评几眼,比较靠前的有一位详细列举了本书中的史实、翻译等错误。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人很无聊,堪比天天在社交网站上发食物和愤世嫉俗的人。看到后记,出版公司还专程感谢了一位豆瓣网友的指正,我倒是没有特意去比对这两是不是同一个人,但这事让我觉得至少这哥们读书很细且知识储备一定很大,更重要的是这不禁使我反思:我什么时候也变成了我讨厌的那种随意给人贴标签的人了,更是通过一件事就judge别人,啧啧,连我都这样了,哈哈哈。读了这本书的前言才知道这本书是米国历史通识教科书,既然知道了这点,读的同时潜意识中必然是要和我国的教科书比较的,我读过的涉及一战二战的本国教科书,当然不算高中教材这种东西的书,基本上是唐贤兴和方连庆的国关史,唐版中规中矩,和本书相似,可能是美式体系;而方版意识形态气息较浓,估计是苏联遗风。本书则是两者兼具,帕尔默毕竟是从那个过来的人,难免沾些意识形态意气。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看点其实也就是从美国人的视角看待历史,宏大点的说法不就是从他们的史观中了解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前言中编者说书中不乏作者的一些反讽,我是一点没看出来,姑且认为是我没看懂。这本书适合的对象正是我这种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读者,知识储备少的,看不出其中道道;了解透彻的,又觉得本书浅显易懂,没有深入思考。我认为本书最好的部分,当然也就是我受益最多的部分就是作者对德国、苏联、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民族、领土问题的介绍,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诠释让我对一战、二战乃至冷战的爆发以及一些本地区的热点问题的缘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简单的说,就是说到点上了,没有隔靴搔痒之感,非常酣畅。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说到二战后苏联、波兰、德国的领土划分问题,许多老普鲁士的地盘被划给波兰,奥斯曼帝国的城市被划给苏联,读到这些地区的名字,我马上就懂了丘吉尔铁幕演说中那条铁幕中蕴藏的深意。
  •     ——读《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2009上映的美国电影《护送钱斯》(《Taking Chance》),讲述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麦克护送20岁的阵亡士兵钱斯的遗体回家乡的故事,背景是伊拉克战争,据说这是一部真实事件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公映之后持续引起观众热评。对于这部影片,人们往往赞赏美国普通民众对殉国士兵、对逝去生命的尊重,而且这种尊重表现的恰好适度,是了不起的适度。因为这看起来平淡无奇剧情里的这个“适度”,表现的是人们内心深处某些东西的无意识流露。其实这部影片里还有一个元素,即它的情节总是提醒观众,在这个故事发生地万里之外,有一场战争,一个无法回避的巨大存在,使人们心中总是有无法消散的阴影。这不仅因为它无情地吞噬了这样年轻的生命,使得死者生前所坚持的信念、荣誉同亲友的悲痛相比变得毫无价值,而且也迫使人们不得不再一次审视“战争”这种历史上的客观存在。事实上,关于这件事不同时代的人们一贯在回避,和平年代过得太久的人们要理解人类战争的历史,有着近乎不公正的困难。历史学家们说,战争客观上往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哲学家们说,人类历史一经出现大规模的战争,他们就倒退、堕落了。如果可能的话,人们宁可“现代世界史”上有“缺失的一环”,不要有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不要有上千万的生命被战争这种绞肉机残酷地葬送掉,也不要有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短期内倒退几十年,民生凋敝。但是既然同大战一个时代的人们无力阻止它,后世人也绝难回避这真实的历史,更何况我们自己的历史同两次世界大战都有交集,也有自己的历史负担。1914年到1918年的一战,1939年持续到1945年的二战(我国学界有观点认为应从1931年开始算起),动用的人力、物质资源和经济力量,以及它们对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空前影响不可估量。战争是人类选择的解决不可调和矛盾的终极方式,虽然我们都无权简单评判战争多方的道德,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自私的局部利益和所谓的国家利益,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最终无法消解的产物。从这一点上来看,两次世界规范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上都不可避免。冷战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阵营的舆论都曾经或是叫嚣,或是恐慌,以为人类会有新的世界大战在未来继续上演,正是出于人们看到了前面两次大战在人类历史出现的无法避免。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一贯的历史评价都有差异。对于一战的评价,简单来说,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为了重新划各自殖民地的世界版图、争夺霸权、同时企图以战事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巩固垄断资本的统治而发动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塞尔维亚的参与具有自卫的性质)”,这个评价是负面的。而相对来说,二战因为具有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而具有积极意义。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迫使捍卫国家主权和民主事业的世界力量形成了形式上的联合,战后催生了《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和联合国的诞生,基本构成了今天世界政治格局的面貌(苏东剧变除外)。但是,笔者在读这本《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时,在历史的细部翻检很多隐晦其中的故事,终于开始消除自己早年的教育经历对二战加诸的虚幻的光环。两次世界范围的大战,究其深刻原因,人们看到的只有生存、发展和利益的驱动和无法平衡。一战和二战,战争本身的过程,特别是二战,留下了很多著名的经典战役,可供军事迷长久地津津乐道,也足能写就军事学院的基本教材,为无数的战争影片提供背景和素材。我们回顾历史,更应当在战史的边缘和内部,甚至在两次战争缝隙之间各国的发展情况方面多做审视。这本帕尔默版本的现代世界史,它的价值正在讲述人类历史这一特殊时期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投入颇多,这使得它成为可供我们全面审视历史的历史读物。相对来说,二战很多人耳熟能详,我们自己不仅作为大国赫然参与其中而且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付出了绝大牺牲,理应得到更多关注,然而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远东部分写的过于简单,使得我们很难基于原著来谈点什么。引起笔者注意的,反倒是一战。我们的历史基础教育对于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费迪南德大公在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被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所刺杀,塞尔维亚拒绝了奥地利最后通牒中侵犯其主权的条款,引起各大国在局部地区利益失衡,产生连锁反应。——以此来解释人类第一次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显然苍白无力,本书的编写者当然也有这样的担忧,因此专门就一战的原因继续写道:“仅仅叙述连续不断的危机,并不能阐明为什么由于一个帝国要人被谋杀,欧洲几个主要的国家便在几天内都陷入战争之中。……值得强调的有同盟体系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欧洲分裂成为两个武装阵营。”也即,当一个单独的民族事件,如德国对摩洛哥的干涉,或者费迪南德的遇刺,已经无法由当事方在自身范围内解决,大国小国,现在做出判断的出发点就是要站在盟友一边,以免持续受到战争恐怖的威胁。这种选择,为后来乃至是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处理问题的思路建立了一个原型。今天,如果你要做一个合格的政治分析家,那么务必要从一战爆发深刻的历史原因中掌握这种思维方式,才能对眼下的世界问题有解释的可能。帕尔默版本的世界现代史,有它突出的优点,即它们往往不是对史实的简单叙述,还不乏编写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判断,这其中有些判断没有同读者的隔阂,可谓鞭辟入里,提升了书写历史的价值。上述同盟制度的存在,在编者看来仅仅是那些国家存在巨大困境的征兆。世界上,永远既有一种世界性的经济,同时也有一种由相互竞争的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无政府体系。每一个民族都需要与整个世界发生经常的接触,他们都是有依赖性的和不安全的。工业国家特别脆弱,因为它们要依赖原料和食物的进口,而以出口商品、各种公共设施和资本作交换。编者认为,从来不存在一个世界性的国家去维持世界体系的治安,以保证在各种条件下所有的国家都来参与世界经济活动。每个国家都必须照顾自身的需要。这样就发生了激烈的帝国主义争夺。因为每一个大国都企图为自身利益而将世界体系的一部分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于是就出现了同盟或者约束性的盟约。作为美国人的帕尔默等人,能坦言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自保护世界,以及他们对世界政局现实的理性判断,不能不使人对他们的历史研究抱持一份敬意。2011-1-27书 名:《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作 者:(美)帕尔默 等著 译 者:陈少衡 等译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年:2011年1月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两本的分成五本了。不过书还是不错的
  •     通识教材吧
  •     书没有严密的包装,感觉不是很新!
  •     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居然翻译成德尼茨,太令人失望了。阅读该书的感觉是翻译者的中文修养不是很高,翻译态度不认真,读起来不流畅不通顺,深切怀念老一辈历史学家的工作态度和中文写作能力。怀念范文澜、翦伯赞、白寿彝等历史大家的作品。
  •     由大部头分解成分册,又换了名称,读起来会更方便。
  •     作为一部历史教材,非常之让人读得进去
  •     一直想好好研读一下二战期间的史书,高三好几次历史考题都借用了这本书的史实描述,的确用词精准,不可多得的智书!
  •     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真实反映大战的主因,很好的历史书籍
  •     “穷凶极恶的人是存在的,但他们人数太少而不会成为真正有危险的人。更危险的是那些普通的人们,那些轻易相信并机械执行的人。”——犹太裔作家 普里莫·莱维
  •     呵呵,我坐沙发了。这套历史书读得超级流畅。
  •     本书是一本不错的通史性著作,可谓短小精悍~但感觉书中一些暗含的观点譬如对一战后东欧国家的成立,以及对布尔什维克的看法等多少有些倾向!
  •     一战和二战的爆发证明以牺牲小和平来换取大和平的方法是极其荒谬的。凡尔赛条约早就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它以一种最迅速的方式催生了种族主义。最令人害怕的不是纳粹或者法西斯主义,而是同盟国为了自身利益一再息事宁人的态度,有些事情,不是说你极力避免就一定不会发生,在某种程度上说,同盟国左右摇摆的立场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有一定的影响。
  •     书本身十分舒服,字体,封面还是排版,与 全球通史 十分相像,正是我需要阅读的课外历史类书籍,不浅显,也不深奥,觉得跟高考历史材料题差不多,挺有用.like it..
  •     这本书主要描述两次世界大战,内容详细。语言相对简练,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系列第四本,主要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二十年的形势,力图阐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么酝酿起来的。其中一些观点不同于传统教材的说法,发人深省,有一定道理。值得一看的好书!
  •     尽管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的演进都是伴随着血腥杀戮,但是如此规模的对经济、文明的破坏还是空前的。其破坏力让那些自以为操纵得了别人命运的人都不寒而栗,至今都在避免发生第三次这样的事情。那是个英雄和壮举被尘世未来继续纪念的时代,但是厚厚的血污在地底蠕动,喷薄欲出。
  •     看起来很过瘾,叙述清晰、连贯、客观。
  •     我们过去接受的历史常常是片段和局部事件的自己利益方的,读了这本书,才对于一战和二战,苏联的缘起,自己我国民主实践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     当成历史书在读了2014.08.19
  •     因为当时忙着学习,所以只是当扩大历史知识面的窗口草草过了一遍,希望将来得空可以再读哇
  •     值得一读,郑重推荐
  •     写的挺好,但看这本书最好了解一下本书历史之前的历史事件,这样更容易读懂
  •     先收藏,再仔细研读!
  •     两战的书很多,这本入门还不错,可能相关背景知识过多,觉得这书写的有些过于简洁。
  •     这本书可读性挺强,读了之后很有启发,尤其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不妨买来看看。
  •     本来作者写的是一本很厚的世界通史。不知何故,出版社把书拆分为几册,一个专题从中检出一些章节拼凑为一本书。所以仔细一读,会觉得好像跳了一个章节没看到。虽然书从简了,但还是能将这个专题大体讲清楚,所以也算可以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