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的终结》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帝制的终结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807616368
作者:杨天石
页数:404页

梳理不错,分析不足。

1、慈禧虽然同意了戊戌变法,但是却暗中部署,小心防范。当光绪把改革的步伐延伸到满清贵族时,慈禧便开始猛烈批评光绪乱了家法。光绪虽然心急如焚,却并没有“围园杀后”的心思,只是连下密诏望康有为等人想办法既保存变法成果又维护慈禧权威。不过康有为已经看到变法的最大阻碍便是慈禧等满清贵族,于是开始策划武力夺权、围园杀后。不过康有为和谭嗣同等人的改革基本属于空想主义,既无权又无钱,想到哪里干到哪里,而且也不懂得政治联盟,即便是逃到日本也不愿意和革命党人联合作战,说得好听是有骨气,说得不好听是幼稚,比慈禧、袁世凯差了几个档次去了,而围园杀后的计划应该是袁世凯告密的结果。2、日本政府赠孙中山5000日元打发他离开日本,股票商人赠送10000元,孙只拿出2000元作为《民报》经费。于是刘师培指责孙中山受贿形成同盟会第一次倒孙风波。章炳麟在日本主持《民报》,后因过于激进被日本政府禁止发行,不久汪精卫被派日本复刊《民报》,引起章太炎的强烈不满,加剧了同盟会内部矛盾。陶成章、章太炎在汪精卫接受民报后指责孙中山贪污,“怀挟巨资,用之公务者十不及一,”形成第二次倒孙风潮。1910年“孙中山秘密抵达日本...谭人凤要求改良会务...孙中山向宋教仁发牢骚说:‘同盟会已取消矣,有力者尽可独树一帜。’宋教仁问故,孙中山答道:‘党员攻击总理,无总理安有同盟会?经费由我筹集,党员无过问之权,何得执以抨击!’对于孙中山违反民主原则的话,宋教仁未加辩驳,回来告诉谭人凤...第二天,谭、宋同往见孙...谭人凤驳斥说:‘同盟会由全国志士结合组织,何得一人言取消?总理无处罚党员之规条,陶成章所持理由,东京亦无人附和,何得怪党人?款项即系直接运动,然用公家名义筹来,有所开销,应使全体与知,何云不得过问!’谭人凤的这些话驳得孙中山哑口无言,只表示‘容日后约各分会长再议’”。谭人凤pk孙中山真是精彩,陶成章之前便责难浙皖起义的失败与孙中山放烟雾弹有关,从而导致秋瑾和徐锡麟的牺牲,认为孙中山光动嘴不动手。在谭人凤pk之后,东京同盟会有再兴的趋势,同盟会早期结合会党发动起义。会党组织松散,光有匹夫之勇而无信念,难以成事。之后同盟会转而向新军渗透,新军文化水平较高,组织较为严谨,有武器又有素养,有成事的基础。3、武昌起义之后,袁世凯出山,冯国璋攻陷汉阳之后本想乘胜追击,却被袁世凯阻止。袁世凯派出唐绍仪和革命党人的代表伍廷芳公开谈判,派廖宇春和顾忠深秘密谈判。唐绍仪谈判后要求袁世凯,召集临时国会,将君主、民主问题付之公议。12月28日,隆裕太后表示接受唐的基本原则。伍廷芳提议在上海开会,而袁世凯坚持在北京,双方坚持不下。三天后,1921年1月1日,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唐绍仪向袁世凯提出辞呈,袁批准。在袁看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即是推翻了革命党人谈判时作出的承诺,南北关系顿时紧张起来。“2月11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清室条件,同意清朝皇帝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辞职,推举袁世凯自代”。孙中山的日本友人说孙既无打到袁的武器又无资金,不得不同意南北协议让位于袁世凯。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袁世凯,都在谈判中提出要优待清室,以便减少不必要的冲突,足见谈判中透露出一些文明气息,清朝能够和平退位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孙中山当时面对强敌,既无钱又无枪,却也敢上位过瘾,现在看来实属一场闹剧。在袁世凯看来,孙不顾谈判成果而就任总统是一次冒犯,而对于国之政体由总统制变味内阁制是另一次冒犯,孙中山的新政府财政紧张、难以为继时便甩手给袁世凯接手是三次冒犯。但是历史上对于孙的阴暗面却写的较少。而袁世凯知道国弱民穷、受人鱼肉,有机会提振国情却只想抓权称帝,属于知耻而无耻。4、当时较为有名的组织、地点及主要人士:兴中会---(夏威夷檀香山、香港)孙中山、杨奎云、陈少白、陆皓东兴汉会---毕永年华兴会---(湖南)黄兴、章士钊、胡瑛光复会---(浙江)陶成章、蔡元培、徐锡麟、秋瑾、章太炎中国教育会---(上海)蔡元培北京强学会---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上海强学会---汪康年、张赛、黄遵宪天津维新---严复湖南维新---陈宝箴、皮锡瑞、唐才常、熊希龄正气会---唐才常爱国学社----章士钊同盟会---(东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张继,汪精卫共进会---(东京)张伯祥、焦达峰、邓文辉、居正、孙武5、杨天石该书的资料很详尽、用功很深,但是常常文白夹杂。分析不够深刻,比如关于革命党人失败的简单归因于基层动员不够,却不像张鸣看到不动员基层是由于太平天国的教训。

拆解百年棋局

今年是辛亥百年,相关出版异常繁荣,然而仔细盘点下来,真正佳作寥寥无几,令人遗憾。首先,绝大多数作品执着于说书风格,向中低端市场投降,作者靠拼凑一些旧材料,以夸张细枝末节为能事。第二,对辛亥的评价上,很难突破已有的框架,多靠影射史学来吸引眼球,因此落入牵强与硬解的窠臼。第三,就辛亥谈辛亥,不能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向上最多延伸到洋务运动,向下止于北洋时期,在如此局促的空间中,去梳理所谓的历史“必然性”、“规律”等,很容易变成彼此观念的碰撞与妥协,最终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相比之下,两本书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杨天石先生的《帝制的终结》,二是美国史家石约翰的《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后者另辟蹊径,从中国数千年历史传统出发去审视革命,当革命周期性地发生时,它所依赖的文化背景与心理基础,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而前者则是全景式的展开,展现了更深的功力。历史的运行究竟有没有规律,什么是真规律,什么是假规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一方面,历史材料无限丰富,任何观点都能找到相应的史料证据,如何取舍,与其说是历史本然的呈现,不如说是作者价值观的体现;另一方面,任何规律的破解,前提是测量的真实、准确,可历史该如何测量呢?它的测量工具的偏差是多大?历史的前行,往往是人们心理推动的结果,但心理过程是不可逆的,我们很难推测前人做出决断的真实原因,因为解释的可能无穷多。这就像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突然穿了一件新衣服,既有可能是他主观决定追逐时尚,也有可能是身边人施加压力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是无意为之,那么,哪个才是真相?最简单也最哗众取宠的方式,莫过于把握其中一个观点,无限深入,从历史、逻辑、心理、文化等角度来证明:他今天必然会穿上这件新衣服,这是历史的“必然性”。然而,这种循环论证只有激情,没有营养,只能热闹一时。相反,像本书这样严守中立,耐心地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各方面因素,努力展现出革命爆发的复杂背景与条件,而不是用人工逻辑、个人偏好来替代理性,这注定是一条艰苦而寂寞的道路。面对历史抒情,则难免在同样的地方摔倒,面对历史思考,才能超越悲剧的循环。本书展现了史家应有的平淡与客观,其中犀利与睿智处,对于图热闹的看客们来说,需细细品味才能领会。


 帝制的终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