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的终结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帝制的终结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807616368
作者:杨天石
页数:404页

章节摘录

  孙中山,谱名德明,幼名帝象,号日新,稍长后取名文,号逸仙,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所狭小的泥砖屋里。翠亨村邻近澳门,背山临海,仅有六七十户人家。孙文有一兄,名孙眉(1854-1915),字德彰;一姐,名妙茜(1863- 1955)。由于孙文在日本从事革命时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遂被通称为孙中山。  孙中山的祖上世代务农,父亲孙达成(1813-1888)原是贫苦农民。当过鞋匠,做过更夫。母杨氏(1828-1910)。孙中山6岁时即参加劳动,打柴、养猪、放牛。9岁才人村塾读书,所以他后来自述:“生而贫”,“某也,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①孙中山出生的这一年年初,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一柱”、康王汪海洋在广东嘉应州战死,太平军在南方的最后一支部队被消灭。孙中山幼年时常在住屋门前的老榕树下,听参加过太平军的老农冯爽观讲故事,对洪秀全很敬慕,说是“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啦!”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原在地主家做长工,后来到太平洋上夏威夷王国的檀香山垦荒。檀香山又名火奴鲁鲁(Honolulu),位于瓦胡岛的东南海岸。  在夏威夷语中,意为“屏蔽之地”或“屏蔽之湾”,因为早期盛产檀香木,而且大量运销中国,故被华人称为檀香山。在当地,孙眉开办牧场、商店,逐渐发展成为华侨企业家。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十三岁,随母亲离乡到檀香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在当地,孙中山先人英国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意奥兰尼(Iolani School)学校学习英文。早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法国就将民主制度带进夏威夷,王国开始出现议会制度。因此,孙中山能在学校里比较多地接受新思想。同学问他为何还拖着辫子,他回答: “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的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②十六岁时,孙中山毕业,改入岛上的最高学府奥阿厚书院(Oahu College)就读。这所学校为美国教会所办,比意奥兰尼学校解放,孙中山能系统地接受西方政治和自然科学教育,逐渐形成新的世界观。孙中山痛感,檀香山的教育和国内迥然不同。课余,他常向同校的中国同学倾诉衷曲,立志“改良祖国,拯救同群”。后来孙中山回忆这一段经历,自称“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④。1883年(光绪九年)孙中山因企图受洗,加入基督教,被孙眉责令回国。  ……

内容概要

著名近代史学者、大陆蒋介石日记研究第一人、中国社科院杨天石教授。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及《中国哲学》编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

书籍目录

辛亥革命的特点与领导力量(代序)
第一章 孙中山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一 体制内改革的试探——上书李鸿章
二 “振兴中华”伟大口号的提出
三 对清廷的最初一击——广州起义
四 伦敦被囚与《伦敦蒙难记》的写作
五 交结日本朝野
第二章 体制内改革——戊戌变法运动及其失败
一 改良思潮的兴起
二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与公车上书
三 各地维新活动
四 变法高潮与“百日维新”
五 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第三章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合作与破裂
一 康有为力图以武力使光绪皇帝复位
二 梁启超的文化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新趋向
三 革命、改良两派的合作与破裂
四 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
五 孙中山与惠州起义
第四章 清廷的新政和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一 清廷推行新政
二 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第五章 新型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国内革命团体的出现
一 新型知识阶层走上政治舞台
二 拒俄运动与革命宣传热
三 黄兴与湖南地区的华兴会
四 湖北地区的科学补习所与日知会
五 蔡元培与江浙地区的光复会
六 岳王会与其他革命小团体
第六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一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与访问第二国际
二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三 《民报》的出版与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四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五 革命报刊的继续发展
第七章 同盟会成立后的起义与暗杀活动
一 萍浏醴起义
二 同盟会的两广起义
三 光复会的浙皖起义
四 四川和东北的起义
五 广州新军起义与“三二九”起义
六 暗杀活动
第八章 同盟会的内部矛盾与中部总会的成立
一 同盟会内部矛盾的发生
二 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成立与无政府主义派别的出现
三 共进会
四 五 省革命协会的筹创与光复会的重建
五 东京同盟会本部的再兴
六 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
第九章 立宪运动与清廷的集权
一 五 大臣出洋与清廷预备立宪
二 立宪政团的组建
三 清廷的官制改革
四 宣统即位、载沣摄政与国会请愿运动的兴起
五 “皇族内阁”的建立
第十章 各类群众斗争的发展与保路、保界运动的发生
一 城乡人民自发斗争
二 抵制美货与收回利权运动
三 保路运动
四 保界拒约运动
第十一章 武昌起义,清朝覆灭
一 武昌起义
二 各省响应
三 南北议和
四 列强动态
五 民国建立
六 清帝退位
结语 帝制终结,专制难除
附录:
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
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

编辑推荐

  《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插图本)》是《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作者的最新著作,全景式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内容并不是陈旧的史料铺陈,而是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作者采择众说而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处处可见他犀利独到的观点。

作者简介

杨天石编著的《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插图本)》讲述了:辛亥百年,辛亥革命研究也已百年,但是,对这次革命的若干基本问题似乎还可以讨论。例如,多年来,人们将辛亥革命定义为资产阶级革命,其领导力量定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但是,对此却一直缺乏认真的、充分的、强有力的论证,也很少有人要求这样的论证。似乎是一种无须论证、不言自明的真理。其实不然。《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插图本)》全景式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

图书封面


 帝制的终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慈禧虽然同意了戊戌变法,但是却暗中部署,小心防范。当光绪把改革的步伐延伸到满清贵族时,慈禧便开始猛烈批评光绪乱了家法。光绪虽然心急如焚,却并没有“围园杀后”的心思,只是连下密诏望康有为等人想办法既保存变法成果又维护慈禧权威。不过康有为已经看到变法的最大阻碍便是慈禧等满清贵族,于是开始策划武力夺权、围园杀后。不过康有为和谭嗣同等人的改革基本属于空想主义,既无权又无钱,想到哪里干到哪里,而且也不懂得政治联盟,即便是逃到日本也不愿意和革命党人联合作战,说得好听是有骨气,说得不好听是幼稚,比慈禧、袁世凯差了几个档次去了,而围园杀后的计划应该是袁世凯告密的结果。2、日本政府赠孙中山5000日元打发他离开日本,股票商人赠送10000元,孙只拿出2000元作为《民报》经费。于是刘师培指责孙中山受贿形成同盟会第一次倒孙风波。章炳麟在日本主持《民报》,后因过于激进被日本政府禁止发行,不久汪精卫被派日本复刊《民报》,引起章太炎的强烈不满,加剧了同盟会内部矛盾。陶成章、章太炎在汪精卫接受民报后指责孙中山贪污,“怀挟巨资,用之公务者十不及一,”形成第二次倒孙风潮。1910年“孙中山秘密抵达日本...谭人凤要求改良会务...孙中山向宋教仁发牢骚说:‘同盟会已取消矣,有力者尽可独树一帜。’宋教仁问故,孙中山答道:‘党员攻击总理,无总理安有同盟会?经费由我筹集,党员无过问之权,何得执以抨击!’对于孙中山违反民主原则的话,宋教仁未加辩驳,回来告诉谭人凤...第二天,谭、宋同往见孙...谭人凤驳斥说:‘同盟会由全国志士结合组织,何得一人言取消?总理无处罚党员之规条,陶成章所持理由,东京亦无人附和,何得怪党人?款项即系直接运动,然用公家名义筹来,有所开销,应使全体与知,何云不得过问!’谭人凤的这些话驳得孙中山哑口无言,只表示‘容日后约各分会长再议’”。谭人凤pk孙中山真是精彩,陶成章之前便责难浙皖起义的失败与孙中山放烟雾弹有关,从而导致秋瑾和徐锡麟的牺牲,认为孙中山光动嘴不动手。在谭人凤pk之后,东京同盟会有再兴的趋势,同盟会早期结合会党发动起义。会党组织松散,光有匹夫之勇而无信念,难以成事。之后同盟会转而向新军渗透,新军文化水平较高,组织较为严谨,有武器又有素养,有成事的基础。3、武昌起义之后,袁世凯出山,冯国璋攻陷汉阳之后本想乘胜追击,却被袁世凯阻止。袁世凯派出唐绍仪和革命党人的代表伍廷芳公开谈判,派廖宇春和顾忠深秘密谈判。唐绍仪谈判后要求袁世凯,召集临时国会,将君主、民主问题付之公议。12月28日,隆裕太后表示接受唐的基本原则。伍廷芳提议在上海开会,而袁世凯坚持在北京,双方坚持不下。三天后,1921年1月1日,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唐绍仪向袁世凯提出辞呈,袁批准。在袁看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即是推翻了革命党人谈判时作出的承诺,南北关系顿时紧张起来。“2月11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清室条件,同意清朝皇帝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辞职,推举袁世凯自代”。孙中山的日本友人说孙既无打到袁的武器又无资金,不得不同意南北协议让位于袁世凯。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袁世凯,都在谈判中提出要优待清室,以便减少不必要的冲突,足见谈判中透露出一些文明气息,清朝能够和平退位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孙中山当时面对强敌,既无钱又无枪,却也敢上位过瘾,现在看来实属一场闹剧。在袁世凯看来,孙不顾谈判成果而就任总统是一次冒犯,而对于国之政体由总统制变味内阁制是另一次冒犯,孙中山的新政府财政紧张、难以为继时便甩手给袁世凯接手是三次冒犯。但是历史上对于孙的阴暗面却写的较少。而袁世凯知道国弱民穷、受人鱼肉,有机会提振国情却只想抓权称帝,属于知耻而无耻。4、当时较为有名的组织、地点及主要人士:兴中会---(夏威夷檀香山、香港)孙中山、杨奎云、陈少白、陆皓东兴汉会---毕永年华兴会---(湖南)黄兴、章士钊、胡瑛光复会---(浙江)陶成章、蔡元培、徐锡麟、秋瑾、章太炎中国教育会---(上海)蔡元培北京强学会---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上海强学会---汪康年、张赛、黄遵宪天津维新---严复湖南维新---陈宝箴、皮锡瑞、唐才常、熊希龄正气会---唐才常爱国学社----章士钊同盟会---(东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张继,汪精卫共进会---(东京)张伯祥、焦达峰、邓文辉、居正、孙武5、杨天石该书的资料很详尽、用功很深,但是常常文白夹杂。分析不够深刻,比如关于革命党人失败的简单归因于基层动员不够,却不像张鸣看到不动员基层是由于太平天国的教训。
  •     今年是辛亥百年,相关出版异常繁荣,然而仔细盘点下来,真正佳作寥寥无几,令人遗憾。首先,绝大多数作品执着于说书风格,向中低端市场投降,作者靠拼凑一些旧材料,以夸张细枝末节为能事。第二,对辛亥的评价上,很难突破已有的框架,多靠影射史学来吸引眼球,因此落入牵强与硬解的窠臼。第三,就辛亥谈辛亥,不能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向上最多延伸到洋务运动,向下止于北洋时期,在如此局促的空间中,去梳理所谓的历史“必然性”、“规律”等,很容易变成彼此观念的碰撞与妥协,最终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相比之下,两本书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杨天石先生的《帝制的终结》,二是美国史家石约翰的《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后者另辟蹊径,从中国数千年历史传统出发去审视革命,当革命周期性地发生时,它所依赖的文化背景与心理基础,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而前者则是全景式的展开,展现了更深的功力。历史的运行究竟有没有规律,什么是真规律,什么是假规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一方面,历史材料无限丰富,任何观点都能找到相应的史料证据,如何取舍,与其说是历史本然的呈现,不如说是作者价值观的体现;另一方面,任何规律的破解,前提是测量的真实、准确,可历史该如何测量呢?它的测量工具的偏差是多大?历史的前行,往往是人们心理推动的结果,但心理过程是不可逆的,我们很难推测前人做出决断的真实原因,因为解释的可能无穷多。这就像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突然穿了一件新衣服,既有可能是他主观决定追逐时尚,也有可能是身边人施加压力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是无意为之,那么,哪个才是真相?最简单也最哗众取宠的方式,莫过于把握其中一个观点,无限深入,从历史、逻辑、心理、文化等角度来证明:他今天必然会穿上这件新衣服,这是历史的“必然性”。然而,这种循环论证只有激情,没有营养,只能热闹一时。相反,像本书这样严守中立,耐心地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各方面因素,努力展现出革命爆发的复杂背景与条件,而不是用人工逻辑、个人偏好来替代理性,这注定是一条艰苦而寂寞的道路。面对历史抒情,则难免在同样的地方摔倒,面对历史思考,才能超越悲剧的循环。本书展现了史家应有的平淡与客观,其中犀利与睿智处,对于图热闹的看客们来说,需细细品味才能领会。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作者的深度不够,基本上像教材
  •     让我全面地了解了辛亥革命 不错
  •     书本质量不错,内容页符合我的要求,最主要的是送货速度挺快,通俗易懂,是一本可以真实了解辛亥革命的书
  •     杨天石还是继续研究中共史吧,《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超好
  •     刚刚拿到,还没看,应该不错!
  •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几年来越来越被关注,值得看看。
  •     很好的书,纪念民国百年!
  •     慢慢看,有借鉴意义。
  •     出太晚了,我看太多了辛亥百年的书,留以后看吧
  •     常老师说写的太简略,我觉得我的智商现在也就能看简略版的
  •     这个商品不错,尽在不评论之中
  •     是杨天石的新作品,可以帮我们快速的了解那段历史,未作深入考证,是一本接近入门的史书。
  •     呵呵,看了一下啊,不悔是2011年年度历史类图书第一名
  •     一直对那段历史,挺摸呼。此书读来顺畅,吸引人,很好。
  •     史料积累的功夫不错,但是条理性还是略差
  •     那段历史,这本书,都值得慢慢品味,细细回味
  •     杨天石先生的书有一本买一本。书很不错。许多对于历史分析和见解都是独到的。
  •     畢竟楊天石之前是學中文的,讀了他這本簡短的辛亥史,感覺就像在聽一個長者講故事!
  •     羅列勝於獨到見解。
  •     杨天石写的东西,比较简明扼要,但是有点意识形态色彩,不是特别客观
  •     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不带阶级色彩去梳理那段历史
  •     再现历史,促人反思
  •     感觉资料和史实堆砌的不少,看得出作者的认真和严谨,但是思想性不强
  •     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浅显的文字中透出深厚史学功底。
  •     了解那段历史,不错的书。
  •     还没细细读
  •     杨天石的作品 质量肯定没的说
  •     浅显易懂,简明有趣
  •     书不错,就是发货的时候把后面的封皮折了,希望下次步子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不影响看
  •     尤其是后面的论文,写得很独到。
  •     非常不错,看了之后感想很多
  •     帝制终结只是历史的一个节点,历史的车轮从未静止。
    远离帝制仅仅意味着我们在不断地走向宪政。
  •       今年是辛亥百年,相关出版异常繁荣,然而仔细盘点下来,真正佳作寥寥无几,令人遗憾。      首先,绝大多数作品执着于说书风格,向中低端市场投降,作者靠拼凑一些旧材料,以夸张细枝末节为能事。      第二,对辛亥的评价上,很难突破已有的框架,多靠影射史学来吸引眼球,因此落入牵强与硬解的窠臼。      第三,就辛亥谈辛亥,不能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向上最多延伸到洋务运动,向下止于北洋时期,在如此局促的空间中,去梳理所谓的历史“必然性”、“规律”等,很容易变成彼此观念的碰撞与妥协,最终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比之下,两本书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杨天石先生的《帝制的终结》,二是美国史家石约翰的《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后者另辟蹊径,从中国数千年历史传统出发去审视革命,当革命周期性地发生时,它所依赖的文化背景与心理基础,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而前者则是全景式的展开,展现了更深的功力。      历史的运行究竟有没有规律,什么是真规律,什么是假规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一方面,历史材料无限丰富,任何观点都能找到相应的史料证据,如何取舍,与其说是历史本然的呈现,不如说是作者价值观的体现;另一方面,任何规律的破解,前提是测量的真实、准确,可历史该如何测量呢?它的测量工具的偏差是多大?      历史的前行,往往是人们心理推动的结果,但心理过程是不可逆的,我们很难推测前人做出决断的真实原因,因为解释的可能无穷多。这就像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突然穿了一件新衣服,既有可能是他主观决定追逐时尚,也有可能是身边人施加压力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是无意为之,那么,哪个才是真相?      最简单也最哗众取宠的方式,莫过于把握其中一个观点,无限深入,从历史、逻辑、心理、文化等角度来证明:他今天必然会穿上这件新衣服,这是历史的“必然性”。然而,这种循环论证只有激情,没有营养,只能热闹一时。相反,像本书这样严守中立,耐心地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各方面因素,努力展现出革命爆发的复杂背景与条件,而不是用人工逻辑、个人偏好来替代理性,这注定是一条艰苦而寂寞的道路。      面对历史抒情,则难免在同样的地方摔倒,面对历史思考,才能超越悲剧的循环。本书展现了史家应有的平淡与客观,其中犀利与睿智处,对于图热闹的看客们来说,需细细品味才能领会。
  •     书的史料十分丰富,体现了杨先生的独立思考,
  •     没有太大新意
  •     这本书是我在书店看的,感觉不错,但是比较贵,所以就来当当来买了,不错,物美价廉。。
  •     展现了清末至辛亥革命成功,那一段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历程。其中涵盖了革命党、立宪派、汉族实力派以及满族守旧派的一系列斗争,甚至包括了革命党内部的争执。既简明又不粗陋,该介绍的几乎都介绍了。见识到革命不是件容易的事,抛头颅洒热血亦非等闲,况且还需有实力做支撑,有人民当后盾。真是难于上青天。居然也做成了,而且付出代价相比其他国家不为多也。奇迹呀。
  •     太像教科书了 可读性差
  •     教科书气息太重了。
  •     研究扎实,所以有创建!
  •     杨先生的著作非常扎实,专业性高,阅读性稍短。
  •     不同人写的历史,观点也不尽相同~~
  •     我自己读,感觉有点流水账。
  •     过于追求史料齐全而又简明必定导致流水账一般
  •     学术水准不高
  •     好书-看了好几遍
  •     不行啊。唉
  •     补录2012年1月。时间关系草草翻完,但还是能看出作者的扎实功力,极为流畅地将辛亥前后完整道来,以史实为主,适当加以观点,颇有收获
  •     一黄二杨的书错不了,值得一买。
  •      转载:【致敬词】

      今年,关于辛亥革命的写作纷纭杂陈,即便如此,杨天石先生撰写的《帝制的终结》依旧凭靠扎实的写作,填补空白的史料搜集,还有诸多耳目一新的观点,从中脱颖而出。

      《帝制的终结》对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展开,写作简明而不失其要,采择众说又发出自己的独立声音,显示出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叙述功力,是大家写“小书”的成功尝试。

      我们致敬杨天石,因为他在学术研究中显出的史学家的风范和对“中国梦”的真诚追问。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很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经他之手,重跃纸上。关于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有形”与“无形”的专制主义,杨先生有自己的独特论点和论据支撑,这也能启发读者对中国道路的盘诘和对于百年中国梦的重新审视,并不断警醒我们:百年已逝,我们是否忘记了当时为何上路?
  •     我花钱买一本,我同学政府给发一本,人党员!
  •     史料比较详实。
  •     好书,读着很过瘾,和上高中时读历史的感觉不一样
  •     看过杨天石的文存系列,杨擅长从繁琐的资料中找寻完整的证据链,适合那些不愿考证的人看。
  •     老杨的书向来都是好的,
  •     全景式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内容并不是陈旧的史料铺陈,而是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作者采择众说而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处处可见他犀利独到的观点。
  •     看到最后才觉得这本书对自己的价值,可能真的是因为它是一本简史吧,思想性的东西不多.....
  •     买这本书是因为《新京报》书评周刊高度评价,好像还是N多牛人票选最值得一读的书。之前看了张鸣关于辛亥革命的书,感觉虽然过瘾,但多少有些野史的意思。想看看正史,结果感觉正史很伤身。
    看完本书,感觉和初中时的历史书没啥区别,最多加了些补充资料,算是教参吧。叙述口吻一本正经,完全是标准的课本体,又没啥猛料典故,实在让人提不起精神。刚开始想,既然那么多牛人推荐,一定还是有些我还没看出来的好处在吧,耐着性子看下来,才知道牛人和我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他们能干嚼废纸,我不成。
    要说这本书没啥新东西,确实不客观,作者最得意的贡献估计在于提出辛亥革命是由共和知识分子领导的,而不是所谓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过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更想了解辛亥革命时代生龙活虎的人间百态,更愿意问问孙中山和宋霭龄、宋庆龄到底啥关系,实在不知道将辛亥革命的功劳划拨给哪一小撮知识分子重要性何在?可能这就是我们和牛人的区别,数针尖上天使个数的乐趣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的。
    话说回来,既然作者这么看重自己关于知识分子分类的贡献,那您倒是认真讲讲啊!既然说了所谓共和知识分子,好歹告诉我们这帮子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啊!感觉这群神仙是孙悟空,从石头缝蹦出来后,一个跟头就没了影儿。这群灭了大清帝国的共和知识分子屠龙之后金盆洗手了吗?后来怎么就没有所谓的共和知识分子了呢?是不是他们是专门为了反清复明下凡的天兵天将,大事一成就化为青烟了呢?没搞懂,当然,这是我水平低。
    反正这本书看得我是很没感觉,特别听听给它五颗星那些书友的高见,好让我学习学习,努力提高,也能体会到扯淡的乐趣。
  •     全书大量篇幅论述辛亥革命前,同盟会、维新派、立宪派、新军、会党、清廷等的情况。一些观点比较独特
  •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即将来到的日子里,出版社出版了关于辛亥的研究力作,各类媒体也大量刊发关于对革命的反思文章,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反思。长篇累牍地读下来,对于清廷政权丧失,革命取得意外的成功总算有了一点表层的概念。其中有几点值得我们认真地深思。

    一是清廷在发展实业之后的“国进民退”政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和抱负,大批人士投身实业与商海,创办了包含铁路在内的引领国家前途的基础实业,得到人民的高度认可。可是,自大官商盛宣怀被任命为邮传部尚书,即宣布实施铁路的国有化政策,要求将已民营化的粤汉、川汉铁路收归国营,此“路权收回令”颁布后,遭各省商民群起反抗,引发工人上街游行,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拒交税租以示抗议。四川更组织保路同志会,宣誓“拚死破约保路”,由盛世宣怀而引致亿万人民对清政府的心理对抗,直至革命一声音号角,人民对清之解体漠然视之。

    二是废除科举制度及之后的新学堂扩招政策。自隋朝初始创立科举制度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一直是底层民众与上层政府沟通连接的桥梁,民众有机会和途径进入高级管理阶层,这是他们的生活希望所在。尽管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变得僵化和教条,但至少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终极理想。在慈禧太后宣布废除科举考试之后,清廷一时之间并没有完善的补救措施,造成成千数万的读书人一下子失去了理想的精神家园,不知前途命运在何方,继而对朝廷产生怨恨情绪。随后兴起的新学堂,大量招收人员,在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之后,又不愿回到土地家园,于是变得不知所向。

    三是大量人员的出国留学。在出国留学人员中,既有官派的,而更多的是自费出洋的,在留学目的地中,有欧美国家,更多的是留学日本。在这些人员中,一部分人学成归来成为后来建设的精英和引领人才,但却无意之中造就一批思想上的叛逆者,尤其是留学日本的不少人中,带回了崭新的“革命”思想,最后发展成为推翻清廷的主力军。

    清廷之殇,当然远不止以上三点所及,还有汉满之间的种族斗争、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国际发达国家的侵略等诸多诱因等,不能一一述及。

    历史已成为过去,我们只能在书本中追寻一些痕迹,而现实却是可以触摸的警钟。以当前出现的一些现象予以对照,大量国企垄断而民营经济发展长期被打压,造成油价高企及居民消费水平高涨,民众怨声日重;不少出国留学归来人员进入政府制度的社会经济改革者政策,诸如失败的医改、教改及房改等导致基层民众生活压力日增;大学扩招之后,教育水平下降,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变成生活的“蚁族”、“蜗居”者,他们的仰望苍天不知前路在何方那种凄凉与无奈,令人心酸;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造成农村耕地失种,“农二代”代不再愿意回到“广阔的天地”里生活,不少农民在城市化改造、新农村运动中失去家园而“被高楼”的那种挣扎,看看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使人无限伤感。

    读史实,意在鉴当下。相较之下,不胜叹息!
  •     杨天石先生是个有良知的历史学家,大家风范一定要看。
    我是先看了网上的杨天石先生的“帝制的终结”的视频又买的这本书,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     史料非常丰富,作者有自己的解读,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