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1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一寸河山一寸血.1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43059146
作者:关河五十州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传闻有两件事对土肥原的触动很大。一件事。后期奉军由于屡次入关作战,内部矛盾意见此起彼伏。经常有像郭鬼子这样犟头犟脑的家伙出来捣乱,前面打仗,后院起火,一来二去,老张的那点兵力就不够用了,不得不一再向关东军“伸手”。关东军乘势狮子大开口,一面答应借兵,一面索要特权。老张满口答应。由于以前上张作霖的当着实太多,关东军这次长了心眼,口头的不行,非要老张签约才作数。老张眉头都不皱一下,答应下来了。关东军这下高兴了。平叛以后,土肥原兴冲冲地来找张作霖,意思是咱们可以践约了。没想到,老张压根就不打算践约,还文绉绉地讲了几句场面话。大意是:知道你们日本人最讲诚信了(请列位看客千万注意这句,因为下面是有伏笔的),不然也不会把当初那件私事托付给你们(这可不是公事呵)。不过现在事情难办了。我本人虽然答应了你们的条件,可老百姓不见得肯答应,毕竟东北是属于老百姓的,这是公事。如果我徇私枉法,以私事干涉公事,我就触犯法律了(弄不好枪毙都有可能)。所以呢,只好请你们原谅我,这事没法办成了。之后又虚情假意地说了几句好话,无非是这个人情算是我欠兄弟们的,下次请吃饭,我买单(当然这句也不一定是实话)。土肥原虽然职业是特务,搞阴谋、说谎话一向是他的专长,但此时也被张大帅“无耻者无畏”的水平给白话得一愣一愣的。什么时候签约变成了关东军与老张个人之间的私事了?要不是名义上一个是老板,一个是雇员,土肥原简直就要跳起来,揪住老张的衣领大声质问了。看着土肥原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白一阵的表情,老张面不改色,说不急不急,顾问阁下回去再好好研究一下那份协议,将会有更多心得。土肥原气冲冲地跑回去,翻出协议一看,差点没晕过去。白纸黑字的协议上一条条倒是写得很清楚,只是最后老张竟然没签名!可以想见,当时要求签名的时候,老张肯定推托了,说自己文化水平低,明星签名又没练好,字写得不好看云云。没对方签名的协议顶个屁用,有点法律常识好不好。见此情景,土大佐恨不得把当时负责签约的文书找出来扇两大嘴巴。但是,文书是懂法律的,他知道一份法律协约,如果没有当事人亲自签名,盖章也是有效的(一般是在当事人目不识丁的情况下),因此他果断要求老张盖章了。问题就出在这个章上面。原来老张盖的竟然是私章,而不是公章。老张所说的私事,原因正在此。因为在老张看来,部下作乱,那是家里面孩子在闹腾,自然是私事。为了摆平这件私事,私下里才跟你们日本人商量,帮点小忙而已。这也是我个人欠你们的情,理所当然也是私事。现在那枚张作霖的私章明明白白地盖在协约上面,咧着嘴朝土肥原笑呢。其实日本人不是傻瓜,一向又以做事认真细致著称。如果说一份协议不签名,盖的又是私章,而他们又都看不出来,只有鬼才相信。他们是被老张搞得没脾气了,成天指望着老张能“良心发现”,有一天突然对他们义气一把。谁都知道,老张是东北不折不扣的土皇帝,说话一言九鼎,就跟圣旨差不多。什么“私事不能干涉公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骗骗某些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西方人还差不多。退一万步说,就算没这份协约,老张来一句:人家帮了咱这么大的忙,咱是不是也得表示表示,给人家点甜头不是。礼尚往来嘛,人情上似乎也说得过去。慈禧老佛爷还不是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吗?哪个小民又敢当着朝廷的面说过半个不字。但是这些都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想法,是肚皮里的官司,需要心领神会的。放在明面上就说不过去了。当着大家伙的面,“最讲诚信”(老张前面已经恭维过了)的日本人不得不承认,协议盖的是私章(有关人员是不是因“渎职”而受到处理就不知道了),张作霖作为地方军政最高长官,的确也应该带头执法守法,尊重“父老乡亲”们的意见。总之,忙是白帮了,算是给老张家义务打工吧,至于那份曾经让人很动感情的协议,如果说还能派上点什么用场的话,就是拿去当手纸用了。作为一个以善于与中国人打交道自命的“中国通”,土肥原大佐此时恐怕连死的心都有了。土肥原君,你妈在喊你回家吃饭了。另一件传闻也与老张的签名有关,而且更是传得有鼻子有眼,可以说朝野上下,老少妇孺无人不知。说土肥原这厮自从上了当以后,总想在老张身上找点碴。一次他又主动邀请老张参加酒会。部下怕日本人放暗箭,劝他谨慎从事。老张一想,枪林弹雨老子都不怕,还怕喝酒。咱东北人个个都是好酒量,拍拍肚子就去了。酒席宴前,老张放胆豪饮,酒没少喝,话没少说,可是滴字不漏,说到有关“铁路”啊、“移民”啊、“驻军”啊这些敏感话题,就“今天天气哈哈哈”地绕了过去。见斗酒占不到什么便宜,土肥原便琢磨开了,都说老张胡子出身,文化不高(连初小都没毕业),签协议时又没见他亲笔写过字,不如趁机将老张一军。于是便提出来让张大帅给赏个字。本意是想让老张当众出丑,没想到老张不假思索,拿过纸来挥毫就写,一个“虎”字刚健遒劲,尽得文采之风流。土肥原暗暗吃惊,心说老张土得掉渣的一个人,斗大的字识不得一箩筐,怎么这个字写得这么牛叉。要怪,就怪土大佐虽然自诩“中国通”,对中国很多东西的认识却还浮于表面。老张虽说初小都没念完,但毕竟读过几天私塾,不是一个纯文盲,而中国人最重一手好字,论语不会背不要紧,书法训练那是一定得过关的。我老家有一远房亲戚,也没念过多少书,但一手字写得着实漂亮(自然是钢笔字)。街坊四邻需要写个家信什么的,大多求此人着笔。与他相比,兄弟虽说也读过很多死书,那一手字就不能看了,基本等同于狗爬式。以我亲眼所见,书念得少,但字写得好的人确实不在少数。这涉及到书法的另一个门径,俗称“出手”。讲明白一点,其实就是写字时姿态很规范,一笔一画符合书法的要求,平常用的工夫虽然不多,字却也能写好。老张无疑就是这样“出手不凡”的人。“虎”字写罢,对老张有意见的、没意见的都不由得齐声叫好,鼓起掌来。怀着一种酸溜溜的心理,土肥原接过了老张的“墨宝”,硬着头皮欣赏起来。这不看犹可,一看之下,土大佐乐了。原来“虎”字下面,老张还有一落款,赫然写着“张作霖手黑”五个大字。土肥原估计老张是马失前蹄,把字写错了。他本意就是要羞辱老张的,不能一个人偷着乐,于是就故意像猫头鹰一样“咕咕”地笑出了声。其他几个日本人见大佐无故发笑,不知究竟,也凑上来看,看着看着也笑了。只有老张镇定自若,稳如泰山。随从沉不住气,上前一看,脸就红了,赶紧回来低声告诉老张:“大帅,您怕是真把字写错了,应该是‘张作霖手墨’,墨字掉了一个土,变成‘手黑’了。”老张要的就是这句悄悄话,当下便瞪起眼睛,扯开嗓子吼了一声:“妈了个巴子的!我还不知道‘墨’字怎么写?我这是给他们日本人的,怎么能给‘土’?小子,你给我记住了,这就叫做‘寸土不让’!”老张刚说完,在场的中国人马上领悟过来,皆鼓掌叫好,而包括土肥原在内的日本人目瞪口呆,尴尬万分。

前言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而每本书又都像一个人。人是要经受磨难的,书大抵也是如此。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正面抗日战场》,但只出了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第二部“烽火大地”,之后就因故停了下来。其间,有很多朋友在网上留言,问第三部何时面世,对此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我当时也不知道确凿答案。唯一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作为作者,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在这本重新出版的书中,凝聚了一些新的写作思考,尤其是吸收读者意见,加快了叙述节奏,因此它既是《正面抗日战场》的续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为了保持延续性,以免突兀,第一部“长城以北”把原《正面抗日战场》的第一、二部综合了起来,并沿着这一线索继续下去,从二十九军参加长城抗战起,写到了长城抗战结束。因为这个原因,“长城以北”的部分内容与《正面抗日战场》前两部不能不有所重复,谨以说明。借这个机会,需要特别感谢在困顿时期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前辈。有杨琦和她所在的关爱抗战老兵网,后者数十年如一日地给抗战老兵们送去温暖,显示的是一种来自民间的道德良知,同时他们也收集和积累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这些对本书帮助很大。有我曾登门拜访过的那些抗战老兵,如现居上海的夏世铎、祝宗梁,现居南通的汪吉佑,现居北京的赵振英、尤广才。这些老人都已九十以上高龄,但思维仍十分清晰,能回忆起当年的很多往事。其中,汪吉佑、尤广才两位老先生都是参加过一线作战,打过硬仗,立过大功的抗战英雄,其叙述更给我笔下增添了很多闪亮的元素。还有很多我见过面或从未谋面的网友、书友,他们有的和我一起踏访过战场原迹,拜谒过烈士墓园,还有的给我寄来过抗战资料及图片,无法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名人推荐

正面抗日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记忆,《一寸河山一寸血》勾起了我的很多记忆。——南京受降仪式亲历者、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6军第14师少校营长 赵振英凡我炎黄子孙,不该也不能忘记正面抗日历史。看到《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出版,我很欣慰。——原中国驻印军第50师特务连连长 尤广才《一寸河山一寸血》披露了很多正面抗日史实,让全民族对那段历史更加正确了解、认识和记忆。——原中国驻印军新30师90团2营及中美混合战车指挥组战车营二级翻译官 卢少悦实事便是真理,历史的真实性是任何人不能更改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是一部凭事实说话的书。——原第74军军部炮兵团观通排中尉排长 汪家骏(现名汪吉佑)1942年~1945年春间,亲身经历缅北反攻战役,涉险临危,从无悔意!唯念为民族生存而牺牲,葬身于异国他乡莽莽丛林之同袍魂无寄所而悲愤难耐。——原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38师师部谍报队少尉组长 梁振奋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正面抗日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记忆,《一寸河山一寸血》勾起了我的很多记忆。  ——南京受降仪式亲历者、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6军第14师少校营长 赵振英凡我炎黄子孙,不该也不能忘记正面抗日历史。看到《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出版,我很欣慰。  ——原中国驻印军第50师特务连连长 尤广才《一寸河山一寸血》披露了很多正面抗日史实,让全民族对那段历史更加正确了解、认识和记忆。  ——原中国驻印军新30师90团2营及中美混合战车指挥组战车营二级翻译官 卢少悦实事便是真理,历史的真实性是任何人不能更改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是一部凭事实说话的书。  ——原第74军军部炮兵团观通排中尉排长 汪家骏(现名汪吉佑)1942年-1945年春间,亲身经历缅北反攻战役,涉险临危,从无悔意!唯念为民族生存而牺牲,葬身于异国他乡莽莽丛林之同袍魂无寄所而悲愤难耐。  ——原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38师师部谍报队少尉组长 梁振奋

后记

写历史读物要尊重历史事实后记作者:汪吉佑身份:抗战老兵出生日期:1922年毕业院校:黄埔军校十七期炮兵科参加战役: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湘西雪峰山战役军旅履历:黄埔毕业后任七十四军军部炮兵团观通排中尉排长,累立战功,因功晋升为师参谋主任。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应排除艺术上的加工,包括气氛的渲染,情节的描述,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丢开真实的历史,随意编造,混淆视听。如果抛开尊重历史事实这一根本宗旨,明显违背或歪曲事实,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也是在误导年轻人。我毕业于黄埔军校十七期炮科,是抗战历史的亲历者。我今年已经九十二岁了,但还能看书写文章,我认为我有责任端正视听,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寸河山一寸血》(关河五十州著),这部小说文笔活泼,连我这么大岁数的人都喜读爱读,同时,从我这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它经得起历史事实的检验,作者几乎在每个细节上都进行过认真考证,这种写史的态度非常值得赞许。《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纸稿,我都一一翻阅过。看这部书,让我仿佛又找回了过去的记忆。当年,我以流亡学生的身份,考入了黄埔军校十七期一总队炮科。我们那一期,除少数同学留校任教外,其余全部被分派到了全国各战区的最前沿。在抗战中,每一次战斗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无数黄埔青年军官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思想冲锋在前,血洒疆场。我的很多黄埔同学都牺牲在了抗战中,我也是九死一生,才活到了抗战胜利。抗战一胜利,我和当时的很多黄埔军人都一样,只想建设国家,不想再打内战,所以很快就结束戎马生涯,自学建筑当工程师了。据我所知,《一寸河山一寸血》的作者关河五十州还很年轻,但治学写史的精神非常可贵。这部小说不仅贴近历史真实,而且耐读好看,其辞藻无哗众取宠之浮夸,却有去芜存真之精粹,或气势磅礴,浩气凌云,或启人深思,振聋发聩,或撩拨心弦,催人泪下,读之令人荡气回肠,不失为脱俗之作。“人生难得者知己”。我已耄耋高龄,有生之年,希望还能看到《一寸河山一寸血》全部出版。我亲身参加过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湘西雪峰山战役,借助于关河五十州之笔,可以让我这位老人重新回顾那段烽火岁月。如此,平生愿足矣!

内容概要

关河五十州,原名赵劲,江苏常州人,精研中国近代史,多年来致力于正面抗日战场的研究,寻访抗战老兵,记录整理四百多万余字笔记,因熟知中国抗战历史,语出惊人,痴心求证,被誉为“抗战历史狂人”。为还原真实可靠的抗日战史,三年前毅然重走正面抗日战场,在田间地头探查战时印迹,被称为“田野历史学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在江湖飘
剿匪故事
二人转
第二章 私章和手黑
日本公使的悲喜剧
关东军
最后的告别
死亡专列
扔炸弹的超人
打黑是假
第三章 第一个贵人
东北“小诸葛”
谜底
第二个贵人
一夜回到解放前
组织部是干什么吃的
姜还是老的辣
第四章 迷网游不能不上学
谁给谁张罗
杀机毕现
拿铁路做文章
血溅老虎厅
第五章 柿子要捡软的捏
骑虎难下
传说中的怪侠
致命一击
气数已尽
第六章 从陆士到陆大
怪人有怪才
用竹刀就够了
张学良的秘密
不可思议的战争
第七章 张麻子
谁忽悠谁
伪军
麻辣大餐
第八章 不能为降将军
没有谁能欺负土匪
打仗不是过家家
时空错位
捷克式机枪
以退为进
马大帅的饺子
英雄出世
此消彼长
退有退的奇迹
以牙还牙
第九章 历史的迷雾
亡羊补牢
中国版越狱
游击天下
躲猫猫
第十章 炒作出来的事件
扬眉剑出鞘
首席战将
洪洞县里无好人
神行太保
陆战队真相
载酒行
第十一章 凭什么听你的
半江瑟瑟半江红
陆军长老
黄埔老师
强渡蕴藻浜
金蝉脱壳
孤独
第十二章 最好的外交官
世纪对决
变态的民情
第十三章 萧大哥
聚义厅
跑项目
以晋制奉
以宋制晋
走后门
强中更有强中手
第十四章 晋东大练兵
祸从口出
十字路口
打虎将
月黑风高夜
第十五章 失街亭
坦克定乾坤
双头领导
谁拯危局
后记 写历史读物要尊重历史事实

编辑推荐

《一寸河山一寸血1:长城以北》首次开放解说中国正面抗日全史。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精彩,全史更好看。经典读物,耐读、耐品,耐收藏。

作者简介

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本册部分人物简评
张作霖:由赌始,由赌终的东北王。
张学良:“老子英雄儿混蛋”的官二代典型。

图书封面


 一寸河山一寸血.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第一次看到這個系列的書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尺度。在這個敏感的國度裏到處都是敏感詞,這本書能寫到怎樣的尺度呢?果然不出所料,看著看著,作者老關在天涯被封號、已出的圖書被禁等事情就出現了,最後原先的《正面抗日戰場》系列只能戛然而止,改頭換面成《一寸山河一寸血》繼續出版。這一點,在我看完全書之後,心裏更是悲哀,正面戰場上無數犧牲的官兵們,在我朝這麼多年的正統歷史教育中得到的只是選擇性遺忘。一寸山河一寸血,絕無誇張之處,這血從黑龍江流到了河北,流到了上海、山西、湖北、內蒙、湖南、廣西、四川、安徽甚至流到了緬甸,中華民族之所以還存在而沒有變成大和民族的一部分,是真的因為無數我族的鮮血流淌在這片土地上。最終這些犧牲的官兵得到的是遺忘,那些離開大陸到臺灣去的官兵得到的是污蔑。正面戰場不比敵後遊擊戰場,敵後戰場是用面對偽軍和日本戰鬥力相對低下的駐防兵士,而正面戰場許多時候是比敵後戰場好不了多少的裝備面對飛機坦克大炮以及戰鬥力最為強勁的敵兵;敵後戰場是遊擊戰,打不過就跑,正面戰場可以一直撤退嗎?那麼全國都不要了好了。我朝的影視節目總是給觀眾造成誤導,好像國軍不抗日,日軍只是裝備比我軍好。何止如此,日軍的人員素質、將官指揮水準、單兵作戰能力都比國共兩軍強得太多太多,正面戰場的前幾年,殺死一個日本兵需要犧牲十幾個甚至三四十個我國士兵,雙方的戰鬥力天差地別,死屍如山,血流成河,某些人卻說盡風涼話。前幾年日本說要申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國內民眾鬧得沸沸騰騰,甚至多地還爆發了少見的遊行,我朝官方則是全力讓民眾不要鬧事,要維穩,在上海市大學團幹部的會議上,貌似是從中央黨校的某位教授教育我們,不要用衝動掩蓋理智,要給中央政府留有外交政策空間和餘地,要講政治,多替政府考慮。恩,這些話的確是有些道理的,就算是對的吧。那麼,我倒要問一句,當初民國政府和日本外交,在國聯上與眾多國家交涉的時候,當時的所謂在野黨和民眾怎麼就沒有考慮到當時政府的難處,沒有考慮到國力的懸殊,沒有考慮到要給政府留有外交政策空間和餘地呢?蔣中正政府需要的是時間來完成備戰和所謂80個德械師的裝備與訓練,需要時間進行財政改革提高政府的財力進行備戰,也無法在多地割據的情況下專心備戰。站著說話不腰疼,在後方喊一喊,做一個高姿態,這個誰不會啊。抗戰全面爆發一年左右,政府的主力部隊一半都打光了,到頭來,換到的卻是“消極抗日”,所有的屎盆子都往你頭上扣,功勞卻都被搶光了。張學良丟了東北、熱河的罪人,到頭來憑這個西安事變,反而成了我朝的千秋英雄,真是可笑可悲。那些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奮鬥甚至犧牲的人們,絕對不應該這樣被刻意地淡化和遺忘,甚至是抹黑。馬占山、馮占海、宋哲元、張自忠、顧維鈞、薛岳、張靈甫、湯恩伯、廖耀湘、宋希濂••••••這一串說也說不完的名字,我輩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當年的英雄事蹟呢。回想我朝教育體系中的所謂正統歷史,心裏忍不住有種憤怒和屈辱的感覺,為那千千萬萬戰死在正面戰場上的人而憤怒,為我朝這樣扭曲失實而憤怒,為我朝到了如今仍不敢直面歷史而屈辱。
  •     《一寸河山一寸血》的作者关河五十洲,是一位素有“田野历史学家”之称的民间历史狂人,他不属于任何研究组织和机构,仅仅是出于个人热情和对历史真相的好奇而专注于中国正面抗日史的研究多年,期间广泛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做笔记四百余万字,并亲自采访幸存老兵,甚至于重走正面抗日战场,以一个著史者的严谨态度,尽可能真实地再现了这段气势恢弘的民族历史。作者的“业余”身份和这本书的“草根性”可能会令一些人对它产生某种顾虑和质疑,但我恰恰觉得,正是这种纯民间的视角,成就了这本书。众所周知,历史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即便某个国家和种族的历史,也不仅仅属于这个国家和种族自身,它们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分,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影响,而后人对于历史的书写,也应该放在这样一个范畴和视界,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而不应该仅仅从一个国家或者组织的利益出发,来加以甄选、取舍,甚至掩盖和歪曲。也因此,作为后来者,尤其事是作为一个历史的书写和记录者,要有勇气去面对和坦承那些进程中难免会出现的是与非,正义与邪恶,对前人犯下的错进行承担和总结,这样历史才成其为历史,才能成为人类进步的经验库和推动力。《一寸河山一寸血》这个系列,基本上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态度,来重新梳理和记录正面抗日战场这段历史的。《长城以北》这本书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时间上以著名的皇姑屯事件为开端,终于长城抗战。这段历史的大体脉络,对于很多人来讲并不陌生,所以作者的主要志向也并不在于对这段历史的重述,而是用新的史料从更加细致的部分来加以梳理和印证。就像一块马蹄铁影响到了拿破仑的整个帝国一样,在历史的范围内没有小事,个人的喜怒哀乐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决策上,桩桩件件都可能成为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大事件。本书就是从这样细微的角度出发,在还原大的历史环境的同时,注重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物的分析和揣摩,使之前比较模糊或者平面的人物,变得清晰和立体,所谓时代的大事件,也就在这些大人物的细枝末节上一一变得真实、舒顺起来。《一寸河山一寸血》发端于民间研究者的热情,最初是在网络上连载的,所以除了这种视角上的优势之外,它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语言上的别开生面,区别于以往正史书写的种种规范,这本书在语言上更加生动活泼,一些时下非常流行的词汇甚至事件,被纳入历史的讲述中,既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可看性。
  •     一套书看下来,对近百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件多少有些新的认识,张自忠、汤恩伯、薛岳.....这些国府将军们,皇姑屯、花园口、台儿庄.....这些标志性事件,很多无法判断也无法客观,也不需要判断不需要去客观,仅仅是阅读以了解,一个人一件事,但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唯有信:这段历史,河山呜咽但血脉贲张,是用中国人的血抹就了屈辱、痛苦、壮烈,还有永存不朽。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一段时期的故事,前半部从早期的东北抗战开始,以张作霖、马占山为核心人物,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看长城以北的抗战历史;后半部则讲了上海滩的战争、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以及华北的危机。对于那段历史,广大普通的读者了解得不多,我记得上次在上海的新虹口公园内看到了马占山的雕塑,却一点也不熟悉他为何人,通过了这部书的解读,才知道他尽管是土匪出身,却是善于战争,是连当时的日本关东军都不敢小看的大人物。也让大家从中了解到了九一八事件的来龙去脉,对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身世和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战争本身是残酷的,但关于战争的故事又是精彩的。尤其是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来写人物,以现代社会网络流行的语言来阐释过去的种种现象,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也使沉重的历史不再枯燥无味。比较典型的是些大家熟知的西安事变英雄张学良,其实他在作者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个“老子英雄儿混蛋”的官二代,手中掌握着东北军的重兵,却对日军的进犯毫不抵抗,关键时刻居然在外寻欢作乐,而这段历史也是近来不断被其他历史学家所证实的。写历史当然就要这样尊重历史,好的要写,坏的也不能隐瞒,这样才能让大家看出一个有血有肉,生动而有趣的生活和人。比如写马占山就比较有起伏,从土匪到抗战的英雄,又突然沦落为汉奸而服务于伪满政府,再上演了一出中国版的“越狱”而重返抗日的现场,这些都是精彩又有前因后果的连贯故事,割裂开了看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失偏颇。在长城以内的战场上,这本书中主要提到的是十九路军和二十九路军的抗战历史,有更多的细节披露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把华北危机和当时的中华局势展现给了读者。

    作者在书中写的最精彩就属人物,是通过一些关键的人物来透视历史,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熟悉历史的人物。同时也反映了抗日正面战场上的壮烈和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往因为政治的原因并不为广大的读者熟知,如今有机会展示给大家阅读,特别是很多历史的场面还有亲自参加过的在世见证人,所以这些资料就显得极其珍贵并有丰富的参考价值。无论如何,这也是一本精彩而生动的书!
  •     书中指出了以往人们对抗战史的一些认知误区,并作了重新解读,如——
    “抗战第一枪是不是在卢沟桥打响?”
    “一•二八”会战,国民党政府是不是坚持不抵抗政策?”
    “淞沪停战协定是不是卖国协定?”
    “中国远征军的装备真的像一些未经过认真考证的‘纪实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么神气吗?还是所谓的美械武装也是美械中淘汰下来的?”
    “著名抗日英雄马占山一度投靠日本,是不是‘诈降’?
  •     比较系统介绍抗战的正面战争,值得一读
  •     再配合《原国名党将领口述回忆录》看能更清晰的了解那段历史。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与后方辛勤劳动的民众所做出的一切贡献终将在日后公正的历史评价中得到最后的承认。”
  •     像是评书,叙事内容太过浮夸,看着玩可以,但是看久了也很乏味
  •     抗战题材的小说,只有认清了历史才让我们从那段经历中获得更多后事经验…但小说的严谨性不足
  •     我从小就被教育,是共产党领导抗战,张学良是民族英雄。
    可是,真正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却是蒋介石。
    张学良是个被共产党利用的真正花花公子,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唯一贡献是东北易帜。至于西安事变,是被共产党利用的叛乱。
  •     诚如其名,抗战胜利,真的是“一寸河山一寸血”,最后的胜利是靠血肉堆积出来的! 好人未必好,坏人未必坏! 向浴血战场的国军老兵致敬!
  •     让历史还给历史,让真相还给真相…………
  •     张作霖敢赌敢博;豪杰杨宇霆被傻逼张学良当场处决;华北马占山,上海蔡廷锴,英雄名将;萧振瀛和宋哲元的29军长城抗战
  •     认真读书,好好发广播,珍惜自由每一天
  •     很容易读
  •     我其实不太喜欢这种调侃过度的屌丝文风,但胜在描述详实所以尚可一读。1931-1933年国军正面抗日战场的全貌,三大将帅马占山、蔡廷锴、宋哲元。东三省的沦陷不管什么时候看都很憋屈。#刚好今天七七事变纪念日,铭记历史#
  •     N多争议人物现出原形
    (第一册) 张作霖:由赌始,由赌终的东北王。 张学良:“老子英雄儿混蛋”的官二代典型。 杨宇霆:才能比郭嘉高,觉悟比杨修低的悲剧人物。 马占山:因抗日由土匪转型而来的将军,引领时代风潮的全民偶像。 蔡廷锴:世界名将,极具荣誉感的军人。 萧振瀛:交际手腕超牛的民国纵横家。 杨 杰:日本人口中的“中国三个半参谋长”之一。 (第二册) 黄 郛:被蒋介石两次利用、两次抛弃的结义二哥。 何应钦:“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国民党亲日派的代表。 宋哲元:冯玉祥麾下五虎将之一,军人主政的失败典型。 张自忠:知错而能改的民族英雄,“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傅作义:民国第一擅守之将,防御力天下无双。 汤恩伯:最“土鳖”的国民党“海龟”将领。 (第三册) 陈纳德:在历来最受中国人喜欢的老外里,马可波罗是老大,他就是老二。 高志航:日本空军怕了,欧美空军服了,中国空军战魂。 陈 诚:保定军校的学生,黄埔军校的教官,有“小委员长”之称的牛人。 胡宗南:努力可以弥补缺陷,貌不惊人的小个子,却是“天子第一门生”,最励志的国民党将领。 唐生智:信佛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南京大屠杀”的间接缔造者。 张 冲:李宗仁人称老猛仔,他就是小猛仔,一个出身绿林,智勇兼备的少数民族将领。
  •     对这段历史不是很清楚,算是不错的拓展读物
  •     啦
  •     《一寸河山一寸血》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政局为参照,以“九•一八”事变为铺垫,通过马占山抗战、“一•二八”会战、国联外交等生动的历史画面,着力展现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纷纷登场的各类人物,并刻画了中日两国在外交、战争上的历史纠葛以及“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全方位殊死角逐。
  •     我们自己的历史,蒋中正的历史,不能被忽略的正史。
  •     看民族英雄如何丢失山河-评《一寸山河一寸血-长城以北》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作者在多年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走访当年抗战老兵的真实经历,对正面抗日战场的可观展示。第一部《长城以北》主要讲述了东北沦陷全过程,以及马占山、蔡廷锴、宋哲元分别在东北、上海、喜峰口领导的抗日战争。虽然,作者的语言非常幽默,对历史事件本质的解读往往一针见血,但是回顾这段让中华民族遭受屈辱和蹂躏的历史,即使再幽默的语言,我们根本幽默不起来;即使再经典的解读,也无法抹平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创伤。可悲的是,由于意识形态原因,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常常被掩饰,甚至歪曲。

    今天,我们习惯了八年抗战的说法,也习惯了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命令导致东北沦陷的结论。但事实上,这些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读完《一寸山河一寸血》后,我们不禁要问,1931年,国土面积十倍于日本的整个东三省都沦陷了,马占山领导的军队从齐齐哈尔都打到黑河了,为什么还说抗日战争只有八年,而不是十四年?“九一八事变”后,从头至尾,都没有看到蒋介石关于不抵抗的密令,相反,我们看到了“爱国将领”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在老虎厅枪杀杨宇霆后,这个治国无能,治军无能的花花公子把东北搞得一团糟。即使“九一八”后的不抵抗是蒋介石下的命令,但是,以当时国名党内部四分五裂的情形,以东北军的势力,张学良完全有违抗命令的资本,即使不违抗命令,也没有必要把东北军全部撤到山海关、锦州一线,把整个东北拱手相让的道理吧。退一万步讲,当马占山取得江桥战役的胜利后,张学良即使不回师,哪怕做出一点北山夹击日军的假象,东北也不至于那么快沦陷。如果没有东北的沦陷,即使日本全面侵华的战略不可改变,但没有东北这个大后方,中国抗日战争应不至于如此不堪。

    历史习惯于把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等人成为旧军阀,把蒋介石、张学良成为新军阀,按照一般思维逻辑,新旧更替,所以新东西要比旧的好,但是,在民族大义方面,很遗憾,旧军阀中很少有卖国贼,张作霖的寸土不让,吴佩孚的宁死不住外国租界无不如此。但是,新军阀中,张学良在东北的不抵抗,其他军阀在抗战期间的自保,实在脱不了“爱国”的卖国贼干系。虽然,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有功,但这无法掩盖他丢失东北的罪行,更不能用蒋介石“莫须有”的不抵抗命令为张学良开脱。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东北易帜”只是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那时的东北,比今天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要牛逼的多得多,再加上中原大战后,张学良的势力丝毫不亚于张作霖当年,即使不能把日本彻底赶出东北,但维持现状应该没问题。抗日卫国本来不需要理由,但张学良丢失大好东北的罪行却被一大堆的借口掩饰过去,如果明白了“谁控制了历史,谁就控制了将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历史”的道理,个中理由,不言自明。

    读完第一部《长城以北》,最大的感触有两点,一是马占山、蔡廷锴抗日形象有多光辉,张少帅的形象就有多龌龊,因为丢失东北,是整个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二是日本之所以敢于“蛇吞象”,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而在于军阀割据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战争虽然是政治的延续,但战争自有战争的逻辑,虽然,当时中国经济落后于日本,武器落后于日本,但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能够避免东北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缺口早早落入日本口中,即使拖到6年以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绝不会遭此灾难。当年张学良之所以不抵抗并放弃东北,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割据之下的自保意识在作祟。但是,长于玩弄女性的张少帅,却不知道如果丢了东北根据地,又凭借什么去自保?虽然手里握有几十万军队,但是军队是需要土地供养的,更何况东北军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当然,张学良为此也付出了代价,丢失东北后不久,张学良便被蒋介石赶到西北去“剿共”,从当年的“东北王”变成了后来的丧家犬。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后,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但是,功过充其量勉强相抵,决不能以功掩过。
  •     一口气把五部全部看完了,难得的描写正面战场抗战的书。很多立体的人物。不仅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有国际环境分析,人物分析,派系斗争的描写。看过之后,对整个抗战历史会有新的认识。士兵不死,只会慢慢老去。
  •     说起抗日战争,很少有人说到正面抗日战场上的那些将士。一寸河山一寸血是血写成的历史!真实!震撼!沉痛!中国人,勿忘918!!!
  •     当做梳理自己的历史脉络的书还是不错的。
  •     史实清晰,文字表达也很活泼,很适合作为了解这段历史的入门级读物。张学良真的大渣渣啊,老子留下这么好的底子,争不了天下也就算了,几年之类就败光光,还差点留下遗臭万年的骂名。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倒得太快了,东北为鬼子得提供了多少战争资源啊。
  •     确实,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曾经以为的那样
  •     一口气读完,不多见的好书,与小时侯接受的教育相悖,正面描写国军在抗日战场上的丰功伟绩,无数的国军将士用他们的血肉筑起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还原了历史。
  •     本书写作手法按照历史的进程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沉稳犹豫。使人读之不忍释卷。从国军正面战场来描绘了那抗日战争,还原了一个历史的真相。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中华民族独立事业献身的国军将士永垂不朽!“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英雄的!
  •     打开了新的一页,关于正面抗战。多看看历史吧。
  •     讲述了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战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     这是关河先生《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第一部《长城以北》,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把它读完,在不断的阅读中我的情感发生了许多变化,并不断地接受一点感召与几分警醒……心中生出无限感慨。阅读的那一刻,仿佛也是一些人一些事生动与立体起来的时刻,那个时候,他们不再沉默于历史的某个角落,任由人们妄加评说,而是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述说这属于他们每一个人的“铁甲与鲜花、情谊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壮”。

    说实话,拿到本书的时候,封面上那刺目的似乎饱蘸了鲜血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几个大字和副标题上正襟危坐的黑体字——“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就令我不由地抱定了一个啃严肃历史的心理。不过关河先生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首先他完全抛开了普遍认知里严肃历史中的严肃二字,可喜的是调侃与诙谐中从不失严谨与真实,其次是通篇读来感觉他笔下的抗战史从不带有任何个人情绪的行文方式,令读者也不能不暂时抛开个人既有认知的影响,而重新从对本书的阅读中获取一种既得的崭新的认知。

    这些认知很多很多,有关于马占山、张作霖、蒋介石、汪精卫、张治中、顾维钧、萧振瀛…….等等那些我们熟悉或陌生、敬仰或鄙夷的某个人,也有关于寸土不让、以退为进、此消彼长、游击天下、金蝉脱壳、以奉治晋、以宋治晋……等等,我们知悉或模糊、明了或糊涂的某一个历史瞬间。历史还是那个历史,只是作者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写作情怀与诉求以及行文方式、表达语气的不同所成就的作品,被赋予了还原历史现实与图景的能量与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循于历史深处的所有的真实。可以说这是一部给那些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还原其本来面目的作品,因为整个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曾拜访过很多抗战老兵,也收集过极其珍贵的口述材料和历史照片,可以说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经过认真考证的,既尊重了历史也还原了历史——恐怕这也是关河先生的抗日全史系列读本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和赢得读者的精彩之处吧。

    过去的八十多年以来,抗日战争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者说组成抗战历史的那些人们的灵与魂、血与肉早已经被飞速前行时代列车碾入了泛黄的纸页和过往那些片面的评说之中,而做为后来人要想体味或感知到它们鲜活的一面,简直是一种奢望。虽然在影视作品中不断地有被戏说过的历史作品出现,虽然也多多少少能够成为民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一种补充,但是勉为其难地让无从考证的带有了无限戏说成分的影视剧承担起历史知识普及的责任,实在是令人担忧的一件事。于是时代需要如关河先生这样葆有了关注历史并还原历史情怀的作家,读者也需要有如《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国正面抗日全史”一样将不为人知的历史客观公正地全景式展开的文本。
    我知道,被一种情怀守护的历史是幸福的,洞见这种历史的读者也是幸福的。因而我期待着对《一寸河山一寸血》后续读本的阅读。

  •     关于国府抗日的事迹,似乎很多人特别感兴趣,我也如此,所以买来此书。但我想说,关于正面抗战只是为更了解那段历史,不要为颠覆什么政治目的。如果我们平心而论,抗战的历史今天的大陆已经没什么忌讳了,有些人也不必说起话来阴阳怪气,似乎知道什么政治隐晦的秘闻。 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和叙述人的主观性,不要希望看到什么所谓真......
  •     该书引起了包括赵振英在内的很多抗战老兵的重视,平均年龄都在九十多岁的老兵们为该书欣然提笔,撰写后记。原中国驻印军第五十师特务连连长尤广才说:“凡我炎黄子孙,不该也不能忘记正面抗日历史。”原第七十四军军部炮兵团观通排中尉排长汪吉佑说:“《一寸河山一寸血》是一部凭事实说话的书。真可谓:历史细节决定历史真相,关河五十州重走抗战路,把抗战彻底说清楚了!”
  •     乱世演艺,不太喜欢,想了解这段历史,而不被洗脑
  •     抗战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我们了解的其实并不全面,甚至于坐井观天,一些现代看来匪夷所思的决定在彼时彼地可能确实是左右环顾之后的最优选择,也可能是囊中羞涩的无奈之举,但是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国军,异或是共军,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托起了整个国家乃至民族的希望,这却是不争的事实。马革裹尸,抬棺出征,他们做到了,才有了我们现在,军人价值正在此处,国家有难,吾辈当效命为前驱。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     通过新浪微博,知道了关河五十州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喜欢他能够客观的看待历史,书写历史。让大多数中国人能够跳出曾经的历史教材来更好的了解自己民族历史。也许不完全,但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后来人,来填补大家的空白。
  •     对正面战场过去知道的太少,读读这套书好歹是了解了解。所以语言诙谐的过度我也忍了。
  •     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正面抗日战场的史事,使人们对张作霖等东北人物以及九一八前后的历史有一更深刻的了解
  •     对抗战时期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也看了不少有关的书籍,但是类似于这套书的却是第一次。这套书以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的语言,颇有风趣的记录了整个抗日战争阶段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历史。许多观点及材料都非常新颖。看得出来,作者是下了极大的功夫。尤其是对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特指其在抗战阶段的表现),和以往的了解有些不同。比如:第一部里的张学良、马占山等。我买了全套5本,目前只看完了第一部。兴趣极大,继续看完再来评论。建议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都来看看这套书吧。
  •     厚厚一部书,拿在手沉甸甸,读在心里沉甸甸。
    抗日的正面战场,几百万国民党军队抵抗着近百万日寇,几次大规模会战我军兵力都远超倭寇,但不是一触即溃,就是功亏一篑,仅有的几次胜利也是付出惨重的代价。
    姑且不论战术及装备,但就是国民党最高统帅的素质实在是不敢恭维。
    高层将领中雄才大略、精于战略战术的帅才、将才太少。
    黄埔毕业生的表现也是良莠不齐。
    军事人才上的缺陷,是在为百年中国的沉沦还债!
    抗日战争是在为百年中国沉沦在清算总账!
    出于此,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在所难免!
    18历史,必须得到尊重,无论哪一方,其在历史上真实的一面都应该被获知。
  •     通篇感觉就是日军打到哪个地方了,国军兄弟们死战不退,可每一次最终结果都是失败。
  •     朋友着迷于历史,尤其是抗日时期的历史。之前看《正面抗日战场》就一直听他说好,一度以为会是绝响,现在这套书修整了内容,更翔实,老照片更是让人仿佛回到那个年代。买了送他,他惊喜极了!
  •     正面抗日战场 买了两部等第三部,好久以后得知改名了,叫一寸山河一寸血,我靠,不用吧,和谐掉了难道,通篇都是国军抗日,大家都知道,正面抗日战场也很合理,估计是鸭梨较大,改名了,不管怎样,出了就好,无奈中的接受。于是乎重新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1~3册,算是声援。
  •     两年前的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当时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解放战争》,有人说,正是这场战争奠定了我们民族的解放和崛起之路。对于这种说法,本人不能苟同。解放战争无论其意义有多大,毕竟还是中国人的内战,最多只是道路的选择,而非生死存亡的关口。真正决定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是解放之前的那场战争。那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抵御外敌入侵,是华夏民族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机,是中国人民最深重的一次苦难,是中国发展与崛起的道路上永远也绕不过去的一道伤痕。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无非一场国共内战能够比拟。所以在庆祝共和国六十周年的时候我就想,与其去讴歌解放战争,不如好好书写一下我们的抗日战争史。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距我们仅六十多年的抗日战争史却是一片模糊。一些毫末之功被无限夸大,而有些惊天动地的伟大战役却被一笔带过甚至被湮灭在故纸堆里。我们中华民族为二战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却因为一些原因而自相抹杀功绩。反观美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宣传自己在二战时的贡献和牺牲,好像二战是他们美国一个人打下来的。而中国呢,一部分人说另一部分人不抗战,另一部分又反过来说这一部分不抗战。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中国人不抗战。这是一个让人无比悲凉的结论,那些为抗战而长眠地下的亡灵们何以瞑目九泉?
    多年以来,一说到抗战正面战场,我们的印象只有两个:一是消极抗战甚至是不抵抗;二是一败涂地甚至是一触即溃。似乎同样的中国人,打游击就个个是英雄好汉,一到了正面战场就全部是懦夫软蛋。这不仅在逻辑上不可能,也严重违背历史的真实。事实上,抗日战争下面战场要惨烈得多,而且战绩也不俗。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
    另一个对抗战史的误解就是把日本人的精神力量无限拉高,似乎日本人永远不降、不逃、不败,而中国人却是未战先怯,汉奸无数。有的书甚至把日本人在拼刺刀时把退出全部子弹描绘为一种“武士道”精神,真不知道这些人是没长脑子还是天生就喜欢仰视别人。日本人不喜欢投降确实是真的,日本拥有神锋敢死队也是真的,但日本人并不是永远都打不垮的,只是看你的刀有多硬。我曾在一篇讨论汉奸问题的文章中说过:日本之所以没有“日奸”,不是他们有多坚强,而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他们对待中国人那样对对待过他们。
    抗战史,是最需要我们明晰的一段历史,可是它却成为了最暧昧的一段历史。这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无疑遗害无穷。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和两岸关系的向好,以及我们历史观的改变,抗日战争的一些真实情况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世人所了解并渐渐熟知,我相信这绝对是一件幸事。
    在越来越多的关于抗战的史实著作中,关河五十洲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无疑是其中比较精彩的一部。该书史料翔实,文笔多变,用最活泼的方式讲述了最深沉的历史,很值得一看。
  •     我是一个抗战老兵,《一寸河山一寸血》(关河五十州著),这部小说文笔活泼,连我这么大岁数的人都喜读爱读,同时,从我这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它经得起历史事实的检验,作者几乎在每个细节上都进行过认真考证,这种写史的态度非常值得赞许。
  •     战争写得生动有趣有思想
  •     本以为《正面抗日战场》要成绝响了,现在看到《一寸河山一寸血》的东山再起,很欣慰。而且现在这个包装设计,也更大气,更有历史感,喜欢!
  •     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历史,对于抗战时候的历史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比较多,对于国民党的抗日行动就那么几个闪光点,心中很是疑惑,这种疑惑一直到看完这本书。疑惑固然没了,心里只有很复杂的感觉,复杂的感觉又变成了沉重,中华民族最华丽的篇章为什么被忽略?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才慢慢被揭开面纱?此书的前身又经历了一些风雨,可历史总归是历史,不是能遮掩或者篡改的。此书当然有它的不足之处,但是它客观、公正、风趣,也很自豪的讲述了中华民族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最终获得胜利的历史事实,很喜欢这本书,同时也很想推荐给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是灾难的重复。
  •     对抗战的了解这么多年都是平型关、百团大战、地道战和地雷战,还有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这些都是八路军的抗战,实际上抗战远远比这些更广阔更复杂,但是正面战场的抗战却从来没看过详细的介绍,这套书是第一次,感觉很震撼,和前两本一样,第三本是用了不到两个晚上的时间就读完了。让你欲罢不能,期待着第四本、第五本的早日问世。 这一本讲到了抗战全面展开,日本倾注全力,国民党也拿出了家底,双方都拼了命了。书中先介绍了空军,别看国民党的空军实在拿不出手,能飞的就那么几架飞机,在一次试飞中,起飞十架飞机,回来安全落地的竟然只有六架,还打什么打啊,让在下面观看的宋美龄都抬不起头来,这破飞机,这破飞行员,起飞着陆都控制不好,还想打仗?不过由于美国人陈纳德的加入,在开始的时候,中国四大王牌飞行员还是很为中国出了一口气。几次空战打下来很多日本人的飞机,当然这也是因为日本的轻敌,加上作战策略的问题,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护航,等到日本人真的把中国空军当回事,那结果就可想而知,四大王牌飞行员的阵亡,使中国找不到真正能打仗的空军飞行员了。 然后就是淞沪第二次抗战,这次也打得非常惨烈,给日本人打得很疼,打了一个多月,中国把最精锐的部队都派了上来,最后还是抵不过日本,差距实在太大,从武器从装备,从人员的素质,从战前的训练,日本人有海陆空的配合,重炮坦克,我们只有血肉之躯,最后还是被攻破了防线。最后八百壮士守四行仓库,真是可歌可泣!当时蒋介石也总是摇摆在是战是和中间,当时真正了解中国军队实力的人其实心里都明白,正面作战中国肯定打不过日本。事实上也是,最后如果没有美国的进攻,光靠中国,正面抗战几乎没有胜利的希望。而前面有九一八,然后是卢沟桥,还有淞沪第一次抗战,几次打完以后都和谈了,所以对和谈还是很给予希望的。所以也不能怨蒋介石的犹豫,谁在那个位置都会再是考虑的。不过在南京沦陷以后,很多人都觉得中国没希望了,当蒋介石知道日本人想要灭亡中国的时候,还是真的决心抗战到底的。 不过最后和还是不和不是你中国说的算的,日本人想打,那就只能打。那个时刻蒋介石没有像张学良那样不抵抗,就很不错了。淞沪抗战失败以后,日军长驱直入,南京没来得及组织像样的战役就沦陷了,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和在淞沪战场上损失惨重有很大的关系。不过中国军队的溃败也实在太丢脸了,国民党和地方部队,真的打仗还可以,就是一失败,就溃退,溃退中死亡损失的部队,甚至比打仗打死的还多。这是国民党部队最大的问题。 南京失守让日本人感觉中国的精锐都被消灭了,首都也占领了,北方的东北,北平天津也被占领了,中国该投降了吧。没想到在徐州会战的战场上,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是中国抗战真正的第一场大捷。平型关埋伏的是日本的运输队,台儿庄打败的是日本最精锐的师团,两者没法相比。台儿庄打得实在是太惨烈了,为此我还看了一遍很多年前拍的电影《血战台儿庄》,真的很了不起。其实在抗战的每个阶段都有这样的中国男儿,都有这样的英勇将领,和日本人血战到底,一次又一次打败过日本人。如果当时的每一位中国军人都能够拿出中国男人的血性,顽强抗战,中国肯定还会有更多个台儿庄。
  •     2016年第15本书。电子书,百度阅读。300页。叙事幽默,人物个性鲜明,都是正面抗战的战役,读起来挺带劲的。
  •     赞的是评书一样的风格,不枯燥。缺点是史事交代不完整,作者选择性讲史的结果就是割裂感和缺失感。第一部的重点在于张公子是如何败家的;东北如何丢的。
  •     没出书的时候就读过了,通俗的文字
  •     历史从来都是成功者书写的。我们从初中开始就学历史,关于八年抗战的功过是非却总是隔着一层纱。很多史实都存有疑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正面抗战,哪里有敌后抗战? 本书从三个战场的角度全新阐述了那段历史。 东北战场为什么执行不抵抗政策?这个政策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又是谁执行的? 上海战场为什么那么惨烈? 华北战场难道一直就是溃败吗? 张作霖、张学良、马占山、蔡廷锴、萧振瀛、宋哲元…………一个个历史人物被作者写活了。
  •     第一卷虽有散打和评书的味道,但还是要谢谢赵劲老师让我重温了一遍1933年前的那段历史,使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了解。综观张学良一生,干了五件‘最’事,其一,最‘正确’之事----东北易帜,完成了中华民国名义上的统一,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其二,最‘傻’之事----杀杨宇霆和常荫槐,自毁长城;其三,最‘错’之事----对关东军的入侵作出了‘不能抵抗’之错误策略,挟四十万装备精良之东北军,而将东三省拱手相送,百数十架飞机无一升空,而馈赠日本关东军,为日军的全面侵华,提供了最好的后勤保障基地;其四,最‘蠢’之事----发动‘西安事变’;其五,最‘浪漫’之事,与赵四小姐相濡以沫数十载,最后终成眷属。 当时名义上一统的‘中华民国’,实为一盘散沙,党派纷争、内耗迭起、地方军阀割据、忽视海军、国防糜烂、乞求调停和最高当局的一位退缩忍让,哪个强盗都会眼红。 东北军中终归有血性汉子,如马占山、谢珂等,十九路军的蔡廷锴、翁照垣等,西北军的宋哲元、赵登禹等,给予了日本关东军、海军陆战队和陆军予以痛击。 对‘东北王’张作霖亦有精彩评述。 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势下看到了民国外交官颜惠庆和顾维钧高超的外交技艺和不屈不挠的身影。 好书!
  •     中国首部全面开放解说正面抗日全史
    《一寸河山一寸血》 一次说清那段历史!
  •     详尽的史料,全新的认知,读后好像恍然大悟,这就是历史的力量
  •     对于1931年的9-18,70后甚至80后都有一个所谓的“历史”。看到了以后才明白原来并不是这样。……
  •     写的很不错,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全面乐观的再现了正面抗战,确实很难得!!!
  •     中国少有提及的抗日正面战场的战事,可歌可泣。
  •     第一次对于正面抗日战场有了了解,写的很好,一口气读完
  •     看到关河五十州重走正面抗日战场的壮举!网上竟有小人贬低谩骂,实在不堪忍受!让你们这帮人看到,到底是谁为抗日战争付出最多!我华夏儿女,岂能不分青红皂白,岂能不辨事实真相!!!!
  •     关河五十州所著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提供了一组数据:“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在正面抗日战场上发动了24次大会战,2次远征异国。在耳熟能详的‘八年抗战’中,关内战场上被消灭的日军合计达到40.46万人,战后受降时日俘有212.98万人(据日本厚生省1964年公布数据)。然而同时,我们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八年时间,仅在正面战场上就伤亡军人322.79万,平民913.45万,总计伤亡超过1200万。”
    在正面战场上,在搏命血拼中,我们每死8个军人,日本才死1个。“十万青年十万兵”,在二战中,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再次遭遇元、清那样的异族统治,都是那时的青年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     我觉得有些事情再不澄清,就要被历史的洪流冲走了。既然我们这一代以及后代无法从教科书或者亲历者口中得知抗战的另一面(主要面),看看这样的演义体往事既是休闲,也是对历史的继承
  •     从正面抗日战场,都这部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直追着看,作者无奈,读者更无奈,但依然坚持的支持者,等着,不要让我们失望啊。
    新的视角、轻松的口气,却展现了血染的沙场和中国人不屈的精神,好书!!
  •     从小爱好历史的我,一直都对国民党抗日故事了解甚少。今年八月份偶然逛天涯才看到一个点击率到七百万的帖子,看了几页后,好后悔现在才看到,后来在网上看到有实体书买,就把对老关的支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一口气把出的五本书全部买了,后来发现有重复的,就把 《正面抗日战场》两本书送人了,自己留下《一寸河山一寸血》三本书。书中详尽的介绍了在九一八到七七事变这几年难得的时间里面,国党为抗日所作出的努力,政治上的华夏形式上的统一,军事上的国防建设,外交上的据理力争,经济上的财政改革。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这段历史算是给广大的国人普及历史教育,弱国无外交,却让我们看到了民国的外交家在当时国力明显处于世界下游的不利境况下任然争取欧美强国对中国的关注 支持 ,气的膏药旗愤然退出 国联 ,状哉国人。
    回忆昨天的历史,展望明天的未来。 飞龙上天恰当时!!!!!!!!!
  •     这套《一寸河山一寸血》给我们讲述了真实的正面抗日战场,所有忘了国耻、忘了那段历史的人都应该看看。
  •     近几年读过不少书,有图书馆借的,还有自己买的,但其中有些都没怎么翻过,只是静静地躺在家中的茶几上或书橱里。特别是从当当网上订购的一些书,由于不了解书中的具体内容和文字排版,买回来了有时又不甚喜欢。可是这次网购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却愣是把我紧紧吸引住了,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本书不仅排版舒服、阅读省力(字体大、行距宽),它的内容更是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三集厚厚的书没多少天就看完了。因而从未在当当网上发表过评论的我,也忍不住想来凑凑热闹,发表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
    该书虽为历史读物,却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教科书,耐读好看、震撼人心而催人泪下,同时又不失幽默,以现代人容易接受的讲述口吻,将枯燥的历史象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又如说长篇评书一般紧张而一直留有悬念,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该书不仅使我更多了解了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也使我重新拾起了对在战争中英勇顽强、壮烈牺牲的战士们的无限敬佩和怀念之情,三百多万条生命在战争中伤亡,在战争中生命的价值变得如此不堪,就犹如一只小小的蚂蚁,可他们却又是如此伟大,那些默默无闻的生命同样应该得到我们的无比尊重和缅怀。因而我感到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却这段历史,都应该好好了解这段历史,本书就是一本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我想,只要对读书有一点喜欢,对中国抗日史有一点兴趣的人,他一定也会喜欢这本书,正如我喜欢它一样,真的,套用一句很俗的话“相信我,没错的”。现在我正迫切地期待着它的第四集早日出版!
  •     国军其实是抗日的主力,这点早已不是什么秘密,通过该书展现抗日正面战场的全貌,文字生动,语言幽默,历史应该这么写
  •     一本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能够这样开放解说中国正面抗日全史的一本非常好看的书
  •     文笔奇烂算是最大的槽点吧,其他方面都还过得去。
  •     这是一部酣畅淋漓的作品。

    以前读历史,可能是受了教科书上的影响,对历史总没有多少感觉,总以为那是过去的一些陈旧而乏味的东西,没有半点新意,没有一丝生机和活力。教科书上的历史,似乎不是历史,而是后人得出的一套套理论,古板生硬,冰冷无情,没有故事,没有温情,没有战场上的厮杀声,没有失去故国家园的悲愤和失去亲人的死心裂分。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没有军阀割据的混乱场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小丑一样的所谓历史专家在那里一个人且歌且舞,没有音乐,没有观众,即使有,也是被强制进来的。

    很多时候,80后90后的我们看不到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在别人为我们预设好的场景和结局里转圈,我们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方面。其实历史是可以很生动的,诸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诸如百家讲坛的那些历史名嘴。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可以描述的生动形象,一切仿佛跃然纸上,近在眼前。有的人描述的味同嚼蜡,毫无生气,往往还没说完,已经没了听众。

    每个人都会铭记自己的过去,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同样,一个国家也绝不能忘记自己的过去,无论是繁荣的、落后的,骄傲的或屈辱的,并进要铭记过去,我们还要把这过去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祭奠。但现如今,历史多数时候告诉我们的是一条单行道,是一个结局,谁输了,谁赢了,死了多少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要的不是这个“鱼”,而是“授人以渔”的“渔”,我们不要结果论,我们要过程,我们要自己去发现,去感知,去思考。

    历史的吸引人之处,往往是发生了很多离奇巧合和让人难以想象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就是历史,就是史实。我们喜欢多那些战场上的点滴故事,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失去了有利的形势,因为一个英明的决策,扭转了整个战争局势,那些斗智斗勇的故事,读来总能让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历史,加入了正义的一方,为其摇旗呐喊,期望在民族危亡的国难之时,能力往狂澜于既倒,可树英雄之名于万世。

    可以说,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到新中国成立的20世纪中叶,前后跨度一个世纪的历史,是我中华民族最苦难深重的时期,是我华夏儿女最痛心疾首、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时期,是我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力王狂澜、拯救家国、启迪民智的时期。对于家国,不是只放在口头的爱国唱诵,也不是街头巷尾的谩骂,而是要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志,是敢于扛起振兴民族家国的大旗,敢于同一些帝国主义、反对派作殊死的较量,敢于发出国人最响彻云空的呐喊。

    这部书让我看的热血沸腾,让我知晓了历史中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一个立体的评价,让我感同身受了那些决定国家民族危亡的著名战役,更深切感受到了那些长眠地下的英灵的期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可谓不厚,文风不可谓不犀利幽默,叙述方式不可谓不流畅完美。深厚的文字和历史功底,翔实的历史资料,加上切合当今人们口味的语言风格和流畅的叙述,共同撑起了一个完美而有深度的历史书。
  •     《一寸河山一寸血》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     围绕抗日战争史中的VIP为中心,用通俗,调侃的文字风格,让读者了解那段历史。
  •     有趣的写法,但略显不够宏观
  •     很好看的正面抗日全史,跟我们从小学的历史是很不一样的。
  •     该书引起了包括赵振英在内的很多抗战老兵的重视,平均年龄都在九十多岁的老兵们为该书欣然提笔,撰写后记。自1931年到1945年,中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殊死斗争中,在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上,大小战斗共16.5万余次,发动了20多次大会战,两次远征缅甸。
  •     虎父犬子之张作霖、张学良
  •     读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后,感到我们付出的牺牲实在太大,无数国军将士在正面抗日战场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都是值得纪念的。我常常想,为什么鬼子兵在作战时能够那么勇敢、视死如归呢?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是受到全日本人的嘱托,他们的死会被全体日本人感谢和永远纪念。我同情日本人对他们战死沙场亲人的敬重和怀念,更希望我们的人民也能通过各种方式,对自己为国战死的英魂年年表示一下敬意。
  •     张作霖、马占山、十九路军、二十九军。
  •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基本上所有人对日寇入侵的那段历史都仅仅有一点模糊而又片面的了解。总会有人想办法彻底给大家梳理一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有些演义性的偏失,但是最起码他发出来了自己的声音。
  •     一寸河山一寸血.1--长城以北(首次开放解说中国正面抗日全史)
  •     此书作者,关河五十州,用查阅、走访的方式需求第一手的资料,还原了那个我们民族屈辱时代的真实历史,读后感触很深。最早的题目不是这个,还有一个版本的题目叫《正面战场》,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表完整,此系列为完结版。另外,我在读杨天石先生的《解读蒋介石日记》中,有部分引用此书的史实,应该可以相信此书的内容真实性。此书字大,纸张好,版本好,强烈推荐!
  •     关河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是我读过最全面最翔实的关于正面抗日战场的图书,也是我看了之后心里最难受的一本!
  •       做为老关忠实的粉丝,看到很多人对本书与《正面抗日战场》的关系不甚明了,有些人甚至以为本书就是《正面抗日战场》换名重出。做为一个先睹为快了的人,我要说明一下阅读感想。
      第一点,《一寸河山一寸血》配了图。
      每一本大概有六七十幅图左右的样子,都是很应景的老照片,还配上了或犀利、或幽默、或感慨的图解,很有意思。
      第二点,《一寸河山一寸血》写作更侧重历史。
      读过的人都知道,《正面抗日战场》对军事战争的细节描写很多,对于军事迷和军事小说爱好者来说,可能会很过瘾,但像我们这样冲着那段历史来的人来说,则有些过于累赘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就是老关吸收了我们的反馈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行文的侧重点转到了历史上,对人物的刻画下了很大的工夫,而对于战争不再低下头去写大量的细节,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写……这种写法,反正我这个看历史的人,更喜欢了!
      第三点,《一寸河山一寸血1长城以北》=《正面抗日战场第一部》+《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正面抗日战场第三部》的一部分。
      当然,我这个说法是有问题。因为这其实是两套书,写作侧重点不一样的。但如果硬要从历史时间和事件上来说,《一寸河山一寸血》确实包括了《正面抗日战场》前两部和第三部的一部分。
      第四点,这个是阅读感受上的。
      《一寸河山一寸血》在外观上的进步,这个大家有目共睹,我不多说。就说翻开书之后的感觉,这本书排版很精美,印刷的字比《正面抗日战场》字要大一些,排得也没有那么密。泡一杯茶,翻着它读确实是一种享受。很舒服。
  •     真历史
  •     两年前的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当时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解放战争》,有人说,正是这场战争奠定了我们民族的解放和崛起之路。对于这种说法,本人不能苟同。解放战争无论其意义有多大,毕竟还是中国人的内战,最多只是道路的选择,而非生死存亡的关口。真正决定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是解放之前的那场战争。那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抵御外敌入侵,是华夏民族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机,是中国人民最深重的一次苦难,是中国发展与崛起的道路上永远也绕不过去的一道伤痕。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无非一场国共内战能够比拟。所以在庆祝共和国六十周年的时候我就想,与其去讴歌解放战争,不如好好书写一下我们的抗日战争史。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距我们仅六十多年的抗日战争史却是一片模糊。一些毫末之功被无限夸大,而有些惊天动地的伟大战役却被一笔带过甚至被湮灭在故纸堆里。我们中华民族为二战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却因为一些原因而自相抹杀功绩。反观美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宣传自己在二战时的贡献和牺牲,好像二战是他们美国一个人打下来的。而中国呢,一部分人说另一部分人不抗战,另一部分又反过来说这一部分不抗战。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中国人不抗战。这是一个让人无比悲凉的结论,那些为抗战而长眠地下的亡灵们何以瞑目九泉?
       多年以来,一说到抗战正面战场,我们的印象只有两个:一是消极抗战甚至是不抵抗;二是一败涂地甚至是一触即溃。似乎同样的中国人,打游击就个个是英雄好汉,一到了正面战场就全部是懦夫软蛋。这不仅在逻辑上不可能,也严重违背历史的真实。事实上,抗日战争下面战场要惨烈得多,而且战绩也不俗。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
  •     这是一个屈辱却又壮烈的年代,对民国抗战史完全改观。
  •     前面一本学明朝那些事儿太过,差点'不忍卒读'。后面几本写出自己的特色好看多了。
  •     作者整个系列的感染力很强。
  •     关河五十州的作品真的写的太精彩了,把抗日战争史的内容写“活”了,写的非常生动,非常能够打动读者,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非常好看的书,我推荐它!
  •     对张学良印象顿时就不好了
  •     前面看到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突然没下文了,一直以为是作者放弃了,这次看到这本书才知道作者是重新开始写。希望能延续之前的精彩!
  •     什么少帅,就一蠢材,宋美龄巾帼不让须眉!
  •     读了三十年的书,历史书其实在我家的书架上占据的位置最大,不过却读得很少很少。其实说白了那些正史、通鉴、通典、通志不过都是给那些做历史的人准备的资料,对于我这样业余的读者,也就是遇到问题去查阅一下,要是说通读实在是困难。算起来二十四史只有《史记》读了一半。历史真的不太好读。

    上学的时候学校有一套柏杨的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受到我和同学们的追捧,历史原来还可以这样写!那时候只有前面的三十二本,我反复读了两遍。后来发现了张建伟的晚晴历史报告,一口气读完了五大本,感觉就是一个字痛快!再后来遇到了《明朝那些事儿》,还是一个风格,一口气读完七册,过瘾!再有就是才读完的这本《一寸山河一寸血》,也一样经典,历史就应该这样!这几部书连在一起,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就差宋、元两个朝代了。

    其实写好历史也并不难,就是别用历史学家的语言,说点普通老百姓的话就可以了,难吗?不难,不过对于多数做历史的可就难了,因为很多人都是在抄历史,从一个资料到另一个资料,一点一点抄来抄去,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历史,无论你怎么抄,怎么整理,其实还是资料而已,没有自己的语言,就是没有灵魂的历史。没人喜欢去看。

    中国近代史纷繁复杂,不过因为某种原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的历史却一直没有人去写,现在看到了,才知道了很多事件背后的细节,虽然就在沈阳附近,去过很多次九一八纪念馆,看过很多九一八的资料,可是知道看完了这本书,九一八的具体经过,才真正清晰明确了,原来如此!一个西安事变,让张学良笼罩上了一个光环,其实东北军没有任何抵抗的失去了东北,张学良实在是第一罪人。而黑龙江的马占山跟日本人打了那么久,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那才是真正的东北汉子!

    其实无论那段历史都是精彩的,只要你选择对了语言,谁都会喜欢听的。看完《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也成了关河五十州的粉丝,后面还有两本,也要抓紧看完。
  •     近年看了好几本记述抗日战争的书,《一寸河山一寸血》以其翔实的考证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我。第一部对“九・一八”、“一・二八”抗战着墨很多,我当时年幼,对日寇罪行和烈士伟绩所知还不多,后来又缺少研究,读了这部作品后得益良多,深有感触。作者关河五十州是个年轻人,未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是他所写的内容,与我记忆中的印象完全吻合,作为写史作品,真是难能可贵
  •     为了增加可读性,有许多调侃,但是,悲壮的抗战史中有太多调侃略显不严肃。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     之前拜读过此作的前身《正面抗日战场》,现以《一寸河山一寸血》的书名再出版,内容虽有所精简但仍不失为难得的好书,对中国军人面对强敌时的奋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     买了正面抗日战场出了两部 就没下文了 原来又换个名从出一边 这样的事我遇到过2次了一次是《东周列国那碗粥》 一次是《说春秋》 这又是一次 以后这种成套的书看样子得等全部出完在买了 作者的写作功底不错 书写的也很精彩 非常感谢作者这么详实的来评述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所作出的血的贡献 谢谢
  •     全五星推荐
  •     文字的表现力太过于诙谐,配不上这么沉重的书名,内容也多为作者根据史料,带着自己的理解后讲出来。书名应该改为抗日战争那些事儿。想要了解抗战前,后那段时间,政治,人物,经济,文化到底怎么样,或者为啥说中华民族付出巨大牺牲赢得的胜利,就不需要看了,适合当睡前读物来读。
  •     戏说的成分颇浓,但是作为一本了解那段历史的简明文学读物来说还是相当不错,前面比较深刻翔实,后期有点单薄
  •     之前看过正面抗日战争,觉得不过瘾。现在再读一寸河山一寸血,很过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