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出版日期:2012-3
作者:易社强
页数:389页

内容概要

易社强(John Israel),西南联大荣誉校友。早年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教授,现为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著有《1927-1937年中国学生民族主义》(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1927-1937)等。
饶佳荣,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与师友合译《档案中的虚构》等多部作品。

书籍目录

简体版序言 1
序言 3
凡例 7
导言 1
第一部分 爱国者的长途跋涉
第一章 从北平到长沙 7
第二章 联大的长征 26
第三章 蒙自的魅力 51
第二部分 交互影响
第四章 联大与云南人 69
第五章 重庆与昆明 82
第六章 联大的学风 100
第三部分 谆谆教诲 济济良师
第七章 文学院 121
第八章 法商学院 144
第九章 战争与学术 163
第十章 理学院 171
第十一章 工学院 189
第十二章 师范学院 199
第四部分 联大八年
第十三章 希望的岁月:1938-1941年 213
第十四章 坚忍的岁月:1941-1943年 247
第十五章 考验的岁月:1943-1945年 277
第十六章 完成使命:1945-1946年 304
结语 316
访谈清单 325
注释 330
参考文献 365
索引 374
译后记 387

作者简介

本书由美国的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视角独树一帜。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主体共有四部分,并有导言和结语。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史料扎实,分析精湛,人物跃然纸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的出版,势必会令广大读者注目与着迷。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是费正清教授的高足john israel教授花了近20年时间写成。这部联大校史比我们国内学者所写的联大方面的校史要生动得多,作者为了写好这本校史,从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史料,用讲故事的方法书写历史,因此独具风格,读起来不感觉抽象、枯燥。看起来既是历史又是文学创作,是中国近代战争史,也是一部超越校史的大学史,是知识史又是一部自由主义史。作者的这种治学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国内的学者好好学习和借鉴。
  •     本人购买过很多关于西南联大的书,而这本《战争与革命中西南联大》最具特色:
    1:资料翔实,角度新颖。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西南联大。
    2:大量的故事细节增加了历史质感,可读性强。
    3:装帧大气精美。
  •     春运时读完的。是一本认真的历史学著作,角度较为全面,细节和大局并重,老外比较注重表现冲突和复杂性,这是它在诸多西南联大相关著作中最为独特一点。后面附了采访名单和参考书。
  •     “联大的个人主义源于内心深处的自信”,而能让这种个人主义在战时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则在于联大内部的“和而不同”。
  •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在现在社会压力巨大的环境下没有太多市场,学生很难停下来思考。听别人聊的最多的还是迷茫,对自己前途的担忧,看到最多的是浮躁,孜孜以求的精神很少见到了,联大只能是理想的追求吧。
  •     当初买书的时候,只是想了解,因为对那座大学很是向往。然后读着这本书,想着当时的环境,也想着当时的成就。我好想去,也好想当是的你们能有我现在的大学环境。
  •     西南联大,中国最后的大学
  •     更加客观的评价… 比 西南联大行思路 少了主观的因素 很好看啊。那些年 他们学术的意志还是很强烈的 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感觉自己更要好好读书
  •     许多人很推崇此书。以后再读几遍吧。
  •     终于可以骄傲而又不舍地标记 读过 了。真的是我看过,最棒的校史了!每一个章节都超级喜欢,就是关于学院介绍那一块,略微枯燥。史料丰富,引用的也都很赞。犹记得蒋梦麟说,恨时想拿棍子把胡适,王世杰和傅斯年一个个打死,当场笑喷。不过也真的感觉联大之不易,让人心酸。作者的结语,写得很好,总结的也很棒,毫不避讳什么。当然也真的很感谢译者做了这些个巧妙的标记,这本书在当今国情下看到,真的实属不易!大学之精神,可能就在于那段时期吧。另外,唉,吴晗啊。 还有那个群社,真让人浮想翩翩。
  •     最终的解体是必然,问题在于是凯旋的回归,还是悲剧的死亡,无论如何西南联大最终还是留下了一种既现实主义又浪漫主义的英雄之陨,相随苦难而生的辉煌却又是成为了一种传说。西南联大迷人之处不止在一致抗外反对侵略与专制,更在其内部的分歧冲突,联大师生刚毅坚卓忍住了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是无奈的安贫乐道,他们无时不刻在反抗政府对学术自由的压迫,但仍然具有无法改变的无力与失望。很多人都说想穿越到联大,很可能他们只看到了自由,却没看到严格。浑浑噩噩如我,去哪都没用。
  •     点与面俱全,西南联大不愧为”民主堡垒“。
  •     大一,读完想明白了很多。其实联大也并没有神话中的那么神,但确有可借鉴处。想做精神上的联大人。
  •     自去年读完岳南的《南渡北归》系列三部曲之后,就开始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和人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这本《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出版就报了很大的期待,读完自然是没有让我失望,看一个外国人娓娓道来一段中国近代历史,这样深重的感情里是何等的一种热爱呢。

    在我们越来越多的了解到这个世界之后,也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我们上学时候学的历史,现在想来不亚于骗局,太多的不真实。于是现在更加渴望通过更多的途径去了解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的历史,那个乱世中的西南联大也是其中之一。

    无论是去过还是现在,在中国都没有一所大学可以跟她比肩,她是中国自由学术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这本《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是由美国的易社强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的,人物众多,内容详尽,史料扎实,何炳棣先生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八年,可是一段的历史却并不好写,因为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堪最艰苦的八年,与全国人民都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比起来,联大的种种故事也不过只是这惊涛中的一个浪而已,激起一点浪花却也很快平静下来。而且这是一个三大名校联合组成的大学,涉及的重要人物实在太多,如果写得太细难免琐碎而流于俗套。更有甚者,当时党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在抗战的主线下还并不太明显,稍有不慎可能就容易在某些人物的话题上引起争议。

    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可能更容易不受其他因素干扰来看这段历史,更客观的分析这些人物和事件。所以这部联大校史在他的比笔下显得并没有太过沉重,反而帮我们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来了解这一段历史,作者对联大校址从长沙到昆明的迁徙,联大师生与云南当时政府及当地人民之间的关系,三大名校自身的历史、传统、优势和传承,联大教师的大师风采,联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以及联大在昆明时期各阶段的不同生活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详细描述,一个生动详实的联大校园在我们眼前一幕幕地展开。

    西南联大是中国大学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作为后辈,我们更不能忘却这样一段不寻常的历史。看到那时候的学术氛围,真是让现在的我们无比的敬佩和感动,那才是真正的大师的年代。面对如今中国的教育,真的不得不感慨一句“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
  •     许是因为看过了《上学记》的关系,觉得整本书规规矩矩平平淡淡,就是一部关于那个时候西南联大前后史实的展述,层次有点低。
  •     该书的难得不在于复述了一遍联大弦歌不辍的神话,而在呈现并反思了以下事实:学术自由只是夹在左右派之间的窄门,“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一样遥不可及。以及,再次证实了民主主义战士光环笼罩下的闻一多不过是一枚浪漫的人道主义者。结语尺度之大令人乍舌,能出版无异于奇迹,然而却正是联大精神遗产之写照。
  •     将西南联大的历史生动的展示在我们眼前,重要的是,我们把这书中展示的西南联大跟当下的国内大学比较下,会发现当下我们的大学实在是太逊色了,亏对“大学”的称呼了。。
  •     多难兴邦,患难与共并不意味着志趣相投。八年史诗,精神永驻。
  •     文\Shirleysays

    从时间完整性的角度,“西南联大”的存在实际上是九年,从1938年到1946年;从学生和教授潜心修学的角度,在1945年至1946年间,除了收拾行李回内地继续求学或归家以外,校内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争夺即将迎来光明的中国朝哪个方向走的权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联大的毕业生们不太愿意提及第九年,所以,在我们后辈的印象里向来是联大八年。

    不论八年还是九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联大的历史只能算是惊鸿一瞥。然而,对于中国的大学教育史、抗日战争史、乃至于中华的人文思想史都是弥足珍贵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是美国历史教授易社强先生撰写的一本“西南联大”校史,被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喻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联大史为什么要由美国人来写?我想一个原因是易先生在哈佛师从费正清先生,本人也是西南联大的荣誉校友,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段历史由任何一位国人来写都未免被附着上“左”或“右”的政治色彩,尽量公正地表达对史实的态度,是每位研讨历史的学者的共同理想。由此看来,美国人的一支笔或许是个好选择。

    本书先在台湾出版,继而出了大陆版,很多读者质疑是否删减版。我只能说,读罢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易社强先生绝对具有公正的创作态度。与其它翻译书目不同的是,在书中的每页上,我们会看到两个页码,较大号的是英文原版的页码,对内容的准确性有异议的,可参考原文,由此可以看来出版方严谨的治学态度,或许这已经超出了单纯书写联大校史的范畴。全书的翻译引人入胜,学富五车,性格乖戾的教授、顽泯不驯、自负清高的学生,以及趋炎附势的政治投机者们的形象、语言和行动都翻译得惟妙惟肖,仿佛把读者带到了战火纷飞的西南边陲,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术自由和大学独立”是西南联大在与时局抗争下,保留下来的教育精神。然而,此种教育精神,势必培养出思想自由,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子。好像在中国史上,这是历代君王所惧怕的,北大、清华、南开的合而为一不仅没有淡化各自原有的治学理想,甚至融合成一种新特点和新风格,为抗战注入了新鲜血液。尽管,学生们仍然在名字前面标明P、T、N,以期代表各自之前的归属,但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有幸淌过这条由中国大学之精华汇成的河,之前的长途跋涉、之中的流离失所、之后的缺衣少食也将成为弥足珍贵的记忆。
  •     不错的书
  •     迄今最佳联大校史,当是最中肯的评价。
  •     大一时候老师推荐的,很铮铮铁骨的一本书
  •     高中关于 民国史 大师 的启蒙读物
  •     莫名看不下去后半部,或许最近太过浮躁
  •     因为对西南联大的历史非常神往,所以大学史一定要看,的确名副其实。
  •     看看当时在这所大学的教授名单吧,就能知道西南联大的分量了,我们需要去了解本民族的过去。
  •     他们在社会上是精英,在思想上是世界主义者,在政治上是民族主义者
  •     费教授以亲身见闻解读战火中的西南联大,读来感慨良多,推荐!
  •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席卷华北大地,地处平津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被迫“南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历时九年,几与抗日战争同步,因此,也可以说,西南联大是由战争催生的,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然而这个战争催生的事物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在绽放出绚烂光彩之后,将光芒留存于世,让后来者不断发掘和追忆。

    这本《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是美国人易社强(John Israel)写的一部西南联大史(a history)。历史学家何炳棣称之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而作者则谦逊的认为西南联大真正的历史(THE HISTORY)是无法用文字书写的,他能做的就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考量研究对象,从而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点滴之见,不敢说旁观者清,最起码可做到“旁观者异”。

    我喜欢这本书。一是译文流畅信达,丝毫没有生硬做作之感。二是本书并非经过“阉割”的“洁本”,而是将“裸露”毫不避讳的呈现出来,最大程度的忠实原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联大师生自由之学术精神让我感慨。曾读过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那本书以“人物”为核心分别展示了大师们在非常时期迥异而傲然的风采,本书则立足“联大”这一整体系统展现了联大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学术生活和精神面貌。虽然立足点和表述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联大“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都在两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足以令今人发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感叹。

    那么,历史何以至此?一直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当代中国为何鲜有大师存在?我们追朔历史可以发现,大师往往生长于局势动荡的年代。早到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近至民国初期军阀割据,都是中央政府统治力最薄弱的时期,正因政治权力此时无暇顾及和干涉文化领域的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会成为现实。一旦社会承平安定,统治者便会将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通过严防管控使各色人等驯服其统治之下,以达到其宣称提倡的“和谐”世界之目的,自古以来,莫不如是。于是,“稳定,引导,歌颂”成了社会的主旋律,那些“个人的,不拘的,反对的”则成了“不和谐音符”而被排斥或压制,所谓政治权力与学术自由的冲突矛盾即表现于此。

    近代史研究专家杨天石写过这样一句诗,“梦刹春蚕肚里丝,下笔常逢止笔时。”这是历史学家的苦恼,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无奈。失去了生存的沃土,有思想有追求的人们只能在贫瘠有限的空间内挥毫,只能寄希望于贫瘠的土壤会一天天肥沃,有限的空间会一天天变大,直到有一天趋于无限……然而,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这贫瘠有限的空间也并非无法施展,不必像“敬爱的郭老”那样逢迎趋附,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有尊严的生存下去。只要凭借自己的良知去说,去写,去创作,去生活,只要带着“自由是争取的”的信念去努力,像韩寒,像崔永元,像所有不屈不挠的人一样,那么,联大“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总会回到我们身边。至少,这本非“洁本”《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的出版让我看到了些许希望……
  •     西南联大是一所很神奇的大学,也的确是中国现代的大学应该学习的榜样。这本书可以让对这所大学感兴趣的人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了解到很多不知道东西,非常推荐的
  •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进犯华北,开始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南开大学被毁,清华、北大也难逃被侵占的恶运,中国的高等教育步入生死存亡之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是南下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然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在当时简陋的交通条件下,如何才能到达偏远的云南呢?有人想出现办法,读万卷书,行成里路,有244名同学选入旅行团,徒步前往云南,在闻一多、黄子坚、曾昭抡等教师组成的带领下,长途跋涉,风雨兼程,徒步行军3500里,历时68天,经过了中国二十八个省中的三个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一次罕见的远征,也是教育上的一次探险,经过这次长征,相信这群学子,再也不会觉得祖国和人民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了。

    联大大师云集,学术自由,加上这三所高校良好的声誉,联大吸引了大量品学兼优的学子。当然自由并不意味着松懈散漫,在联大,大考小考不断,要求极其严格。就是在这不到九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约8000人通过联大的入学考试,但仅有3800人毕业,许多人被自然选择淘汰出局。他们毕业后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科学、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其中很多的著作在战火中纷纷问世,如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闻一多的《楚辞校补》、冯友兰的《新理学》……
    ,更加可贵的是,西南联大还孕育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关键在于有一支值得信赖的教师队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的学识水平、他们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光辉榜样。 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一所大学之所以名声显赫,非学生数量之庞大,而在于能否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对比如今的高校中的大师,忙于开会、晋升、上电视……,与学术越来越遥远,不能不令人深思。

    联大组建于抗日战争期间,存在时间不长,距离现在年代久远,许多原始材料已随着硝烟和时间毁灭殆尽,但作者通过严谨的考究和寻访,仍能详细再现当年硝烟中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如今,当年的大师早已驾鹤西去,当年的热血青年亦早已步入耄耋之年,而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对于今天的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     资料最全面,翻译流畅,可读性非常强。
  •     知识分子的无奈
  •     我想,西南联大的存在是时代背景的特殊要求,而它的精神和办学对于们今天大学教育仍有启迪意义。我读这本书的原因是一个专选课需要些读书报告,而阴差阳错选了这本书。确实,不得不承认,这本书也许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它写出了真正的西南联大,更为客观。作为一名学习历史的大学生,有时会感到很悲哀,因为我们的历史却被别的国家研究地更好,我想,我们学术仍然需要更为长久而艰苦的道路要走。
  •     美国视角写西南联大,可读!值得尊敬的一群知识分子,国家最乱的时候,却产生了哪么多学术成就!值得当今每一个人深思。
  •     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
  •     不仅是一本西南联大校史,也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乐园。
  •     之前上高中就学过一篇写西南联大教师的文章,从此对西南联大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以及向往。那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造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生活以及学校氛围无一不吸引我,这本书还原了一个西南联大,让我们看到了在战争年代的大学生及老师们的种种,对他们确实钦佩。
  •     西南联大校史,好书
  •     好喜欢联大
  •     特别值得,讲述了西南联大的人和事。好向往那个年代的大学!
  •     力作,迄今为止最佳联大校史
  •     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
  •     了解西南联大校史的权威书籍!
  •     “历经磨难、劫后余生者都很了不起。”
  •     在各方恶劣的条件下如何教书育人,西南联大给了我们答案,值得当今中国立志成为世界最好大学的一流高校的领导者们为之深思
  •     西南联大,虽然不再,但作为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永存。联大的精神照耀着未来,只是现在,大陆的各高校,真的有愧于联大的前辈们
  •     忘了是在《人物》上还是《台湾文学》上看到推荐的,记得那个栏目叫“非强制阅读”,主要是推荐一些书籍。当时就看到这本《战争中的西南联大》,评价颇具分量,当时看到挺意外的,因为虽然写的是民国时候的人和事,但却是老外写的,而且历史考证方面也算权威,后来在豆瓣上搜了下,评价出奇高(不排除水军,现在豆瓣评分都不大可信了摔~~)。再加上本来喜欢看民国史,所以就买啦,书本挺厚,分量也挺重,内容自然也客观啦。
  •     此书能够出版,真不可思议
  •     工学院电机系,每学期30多场考试,毕业率只有20%左右。1年级新生上课,有时候要面对1天2次穿越昆明城的长途跋涉。云南学生没有补贴,不可贷款,只有承受通货膨胀的份儿。伙食水平跟不上体能消耗。如果这时候有机会离开,为什么说不呢?反正总是要离开云南的。#太阳底下无新事##丧.历史#
  •     所以说,到底是赶上了一个什么时代
  •      和民国一样,也不必过于神话西南联大,某种程度上是那场战争促使了这一系列的历史。反抗政府、追求自由主义和纯粹的学术,在哪个时代都会存在。
  •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美国人,20年的时间,他走访了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当年联大校友,实地考察了联大的遗址,应该说书中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联大存在的时间很短,但那段非凡的历史,让人很惊讶。战争阴影的笼罩,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以及生活的艰辛,都没有让联大停止追求学术自由的脚步。作为民主的堡垒,联大尊重包容持任何政治立场的师生,无论是保守的右派,还是激进的左派,在联大都有属于自己的团体。联大的办学模式也值得现在高等教育借鉴。联大坚持通才教育,拒绝让大学沦落为党化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工具。三所学校都是战前中国的精英学府,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三所学校汇聚在西南边陲,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声名的大学。联大兼容并包,三所风格迥然不同的学校,在这里能够和谐相处,互补不足,携手并进却又保持着各自的风格,清华务实,北大追求个性自由,南开俨然一派商务精英的作风。联大是中国通才教育的顶峰,也是通才教育的衰败的开始。看看如今的大学教育吧,与其说是大学,不如说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工具
  •     一直对西南联的故事历史非常感兴趣,之前看过一本书《绝代风流》(这也写得挺好的,不是广告!)里引过很多这本书里的内容,貌似名字还叫《战争与革命中的中国大学》,就像介绍里说的,这更像是一本关于西南联大的史书,而不是想感慨追思,它只负责反应最真实的西大历史,是否有感有思是留给读者的功课。
  •     读的是港版。
  •     扎实
  •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一直对那段历史充满好奇。这本书引用的文献之多,令人咋舌。不过关于那段历史愿意这么去探究并想要把它留存下来的竟然是个外国人也是有点讽刺。西南联大,自由与学术,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一席之地。
  •     好书!!
  •     一个传奇的故事,内容丰富且有趣。难得的是,这个国内出版的翻译版本(原书是英文版)并没有对内容做任何修改或删减。
  •     先生经常反复看,感叹西南联大的教师老师真的传道授业解惑,很有德行的老师。不错,推荐教授,教师,学生以及所有希望中国教育能进步的人士看。
  •       闻一多,罗常培,王力,雷海宗,吴晗,陈寅恪,钱穆,冯友兰,金岳霖,沈有鼎,叶公超,冯至,卞之琳,吴宓,陈岱孙,张奚若,潘光旦,费孝通,华罗庚,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曾昭抡,沈从文,汪曾祺……这些闪光的名字,全都与西南联大有关。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在云南昆明,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共同组成的一所大学,前身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最初由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不久后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长期主导校务。西南联大自1938年4月2日正式更名,5月4日正式开课,直至1946年5月4日宣布结束,设立时间共8年整。它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2000余人。抗战胜利以后,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
      
      
      
      西南联大师生中后来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约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以上两段资料引自维基百科)
      
      
      
      这是入秋以来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西南联大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更何况这本书里还有那么多真实的人与事,他们对于民族与人民的挚爱,对于通才教育的坚持,对于自由民主的不懈追求,一页一页,历历在目,诙谐与凄凉兼有,从容与悲壮并存,它们会震动你的心。
  •     作者并没有过多强调联大出了多少牛逼的毕业生,而是反复强调联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精神的可贵,并未49年后这种精神迅速被消灭而感叹
  •     书只读了一半,就决定给予这本书五分的评价。作者真的是花了很多精力来写这样一本书,让我们对西南联大的历史有一个全景式的认识。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西南联大的教授治校等方式对我们当今的高等教育有借鉴之处。
  •     在老师的微博上看到的这本书,当即决定买下来了。
    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没有一些历史书大段大段的数据跟理罗列,就是在详实的史料中把西南联大的历史给你娓娓道来,其中有满腔热血的青年学子,更有那些远去的大师们高山仰止的学术风采,人格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想能够让当代的大学生认识一下至今为止中国最强大的大学是如何教书育人的就足矣。
  •     西南联大,知道的人没说不好的,那才是中国大学应有的精神风貌,而不是现在的中国大学现状。靠这本书了解西南联大历史以及风貌,各执牛耳的大学校长们,我们曾经拥有的辉煌不能让它只是历史!
  •     本书作者已经是退休教授了,但在美国中国近现代史学界地位一般。自出版其论述国民政府期间学生民族主义的博士论文之后,看来一直在埋头撰写此书。本书在史料的扎实性上没有问题,关键在于书写历史的框架是什么?近年来,关于西南联大的中文书写已经很多了。本书的出版,可以让我们进行一番对比。
  •     同学非常喜欢研究所谓的大学,就买了这本,想了解西南联大。
  •     这本书被我放在床头反复翻阅,每次读都备受感动,被联大刚毅坚卓的品格所折服。这次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院士就是西南联大毕业的。推荐给所有有志青年和热爱联大的人阅读,联大的辉煌值得我们重温和反思,读联大校史又想起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往昔在破败不堪的境遇下创造的辉煌成就和今日先进硬件下的叹息疑问形成鲜明对比,我觉得这是莫大的讽刺,中国教育界应该更多的问学术,而不是问心术;更多的问实质,而不是问物质。我想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愿望。
  •      感觉能出台版比较奇怪,作者明显偏向中共讨厌国民党。大陆版删减了序言,据说还要禁。其实书只能说一般。
  •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是因为一个被大家珍惜的和怀念的大学魂,你说为什么这个大学在艰苦的条件下有如此的成就?为什么这本书还揭示西南联大的破败的和死亡的一面呢?因为历史是一个立体的,所以选择一本书,仿佛你在与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交谈,所以老师说值得一读。
    书装订精美,不错,值得一看的
  •     当学术拥有自己的政治
    评《战争与革命期间的西南联大》

    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小国家们都忙着争抢地盘、扩张影响力的时候,知识分子们迸发了巨大的活力,其中涌现出来的十家九流争芳斗艳,为后世中华提供了巨大的思想宝库。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进化,这种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没有再出现过,而是到了封建社会瓦解、中华民族遭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探索建立新的政权国家过程中,知识分子们再一次出现了集体性的文化振兴,其中的很多大学问家、大师们都聚集在西南联大,这本《战争与革命期间的西南联大》就是描写这个伟大的临时性大学的颠簸流离和艰辛磨难,讲述大师们在磨难中发挥出的文化活力以及人性魅力,令我们思考学术在没有外在政治的干扰下形成的自我政治(这种政治其实是让学术回归本源,是学术自己拥有的政治),由此带来的教育、文化和学术上的非凡成就,以及读后可能会令我们思考的“为什么中国如今没有大师”。

    因为之前曾经看过《南渡北归》,所以对《战争与革命期间的西南联大》中的一些历史故事情节比较了解,这本书更有价值的是作者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出发,从一个外来人的眼光来评判,从一个历史研究的角度去分析西南联大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一些故事。由于种种原因,西南联大的真正历史(The history)已经成为一个难解的迷,要真正地写出西南联大的历史,恐怕难以为继,要么不够系统,要么不够客观,要么可能其中的历史史实还需要进一步推敲。作者访谈了很多西南联大校友,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谦虚的说这本《战争与革命期间的西南联大》只是一部西南联大史(a history),而在很多专家看来,在没有真正的西南联大史面试之前,这本书不失为最好的西南联大校史(The history)。

    除了客观、理性的写史之外,这本书也一直在努力分析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或者更进一步说,学术如何在摆脱政治的束缚,形成自己的原则(或者“政治”),更好地发展?从屈原投江、苏轼罢黜,甚至是历史上的屡见不鲜的文字狱,政治强权一次又一次向“不听话”的知识分子举起了屠刀,封建社会从稳固到腐化的过程,也是要“归功”于对于学术上的高度统一。而从五四运动一来,“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传入中国,在西南联大的9年历史中难能可贵地保留了下来,教授治校、通才教育,思想独立、自由表达、容忍异议,相容并包等等的学术精神在其他政治稳定的时候却显得少见。

    可能还有人会说,西南联大的强大有很大程度是借助于当时留学回归的海归派,还有当时自由的学术氛围,宽松的研究环境,等等。而我们却悲伤地看到,仅仅是对比西南联大史,如今的中国似乎距离培养大师的环境越来越远,甚至很多海龟已经成了海代,教育为功利主义鞠躬,研究为金钱卖命……而学术拥有的政治已经不是自己的政治了,于是教授们忙着开会、填表、报销,学生们忙着玩乐、找工作,他们距离学术越来越远。中国的大学教育如何发展?这也是这本《战争与革命期间的西南联大》留给我们最大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思考了。
    2012-3-3
  •     简直就是小写的近代中国人类群星闪耀时 这种源自美式高等教育体系的大学治学之道 前必无古人 后恐无来者
  •     越看越喜欢的一本。最后结语的论述非常好。简体出版者也是花费了很多心思。
  •     易社强对于联大的认识非常精到
  •     西南联大的历史,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一下,去学习他们的精神,去感受他们的魅力。
  •     五四遗风 那一代的知识分子 恐怕不会再有了
  •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了解真正地历史,看透现在的状况
  •     受汪曾祺先生影响,来看了这本。这才是真正的大学,追求学术和思想的自由独立,那种学生争着听某教授的课的场景没亲眼目睹过,致敬。。真的没删,“后来的历史证明,国民党的腐败 无能和暴政,的确被某种更为糟糕的东西所取代。”“这个国家每次统一强大时,个人自由就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
  •     我竟好像从未读过大学一般。
  •     我读了三分之一就被深深吸引了,不仅仅是资料丰富,而且语言上能给人震撼力,许多写作者受种种限制,写出的文字平淡无奇,而本书用独特的眼光,写出了一部吸引人的校史,结合读过的其他作者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文字,更能感受到本书的与众不同,作者的许多见解令人深思,通才教育与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截然不同,现在的教育让人伤心,联大精神正在消亡,历史的遗忘正在重演,历史的悲剧正在重演,现在又回到清末只为考试而学的局面,许多人只为一张文凭混日子,教育界该清醒了,许多考核只是表面走走过场而已,资料都是现造的,看看而已,都通过了皆大欢喜。集体造假,下面的学校只是看上一级领导的要求去做,做做表面文章罢了。
  •     作为一位外国学者,要写一部西南联大史,很不容易。尽管作者对史料有很好的把握,并且也花了20年的时间磨练,但读后仍然感到不解渴。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它培养的学者奠定了中国现当代各门学术的基础。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是未能从本书中得到解答或启示。
  •     不错,可以对西南联大的历史有点了解,中国大学的黄金时期,对照现实引人深思。
  •     读谢泳博客《最好的西南联大校史》(2012-03-30),知道《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曾读鹿桥《未央歌》,长篇小说,以西南联大为背景。
    十五年前读《战时中国之科学》(英)李约瑟 著,徐贤恭、刘建康 译,上海中华书局1947年。曾统计过李约瑟书中写到的大学和研究所的学者,发现其中后来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者占相当比例。
  •     那一批批性情各异又博雅通达的学人大师,狂狷不羁的刘文典,多情浪漫的吴雨僧,大儒气象的冯友兰,不修边幅的曾昭抡,想念那个年代。
  •     被誉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当之无愧。书中在译文两侧著录了原书页码,很有负责态度,赞!
  •     艰难困苦中,刚毅卓绝,求生存亦求知若渴;政治控制下,“自行其是”,思想开明、高瞻远瞩、自由甚至恣肆……乱世之中,知识分子可贵的骄傲和坚守体现得格外淋漓尽致……西南联大,和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精神以及太多光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传奇而真实。
  •     只能算故事,算不得校史,写得也挺零乱,有尽挑好的说嫌疑。同时对共产党的态度很有意思,行文是很不宵,拿后来所为套前事,并没有给出当时不妥的所作所为。
  •     作者的野心在于试图通过信息搜集重构那年联大所在的世界。
  •     不愧为最佳联大校史。
  •     刘文典和沈从文真的够我笑一辈子了。
  •     是的,只要本书稍稍涉及西南联大的历史,稍稍点出当初的艰辛与现在的遗憾,西南联大史就不会差到哪儿去,幸运的是本书早已超越了以上两点,从史料的详实,到对环境的铺垫,无不证明本书是一本用心之作。当然读完此书,也许心中还是没能解开那个迷,为什么历史会选择西南联大?
  •     “中国知识分子长久以来热切盼望政治安定团结,而这个局面可能会扼杀学术自由,使学术陷于沉沦。”
  •     遗人风骨

    偷爱警/文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是现代教育训导中,提倡的教育之本。而真正落到实处的教育本质,与培育人才,背道而驰,现代教育体系之下。遗留多少文人的墨宝与智慧传承,十有八九,就饭吃了。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这是谁说的不清楚,但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往经济教育模式靠拢,毋庸置疑。

    联大在中国教育史,特别近代教育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读联大战事,如行走盘桓在崎岖的山林之中,如仰望于天边的云上雾霭。实如影,形如幻的失真梦境,在梦里,200多名学生,经历了“长征”考验,800多名学生走进昆明联大的校园。更多人,去扛枪从军,保家卫国。抛弃政治言论,国共联合之举。实际为打击日寇,保护中国疆域的完整,做出自身贡献。而混迹于各地的军阀,各怀鬼胎。有座山观望的,有拖后腿的。中国混乱之局,政府不像政府军,人民军队不像人民军队。为争夺人才资源,以战争流血为代价,以思想堡垒为防线,采取并实施心理战术,政府毕竟是一个国家的后盾,许多民众更加信赖于政府的力量,而介公能力,毕竟有限。作为介公本人,善于斡旋,国军与军阀之间内讧,权力者的威信者,加上权衡尺度的把握,将中央政府内部的纷争,化解在内部绞杀之中。

    联大在战事之中,做出的决定,关系到联大生存的命脉,政治上的洗脑,外部思想上的冲击,地方差异文化的封闭,都在为,这所三大名校联合孕育的新生儿,带来不小的阻击和伉俪。联大在战争中的定位是一场准确的战争胜利,有人为联大迁址,骂声四起。联大的激进,遇到非议的旁敲侧击。看不惯新事物的造生,新思维在联大校园的萌发。艰苦的生活环境,再优越富裕的纨绔子弟,还是愿意留在联大的校园里,究其原因,联合办学,其校园内的诸多学者、教授、师德风尚,备受亲睐,战争没有摧毁和击溃,这个新生儿的成长路基。联大留下了文脉的遗风风骨,留住了文化培土的麦芽根须,补充了其养分的供给不足,由内部自造,改变联大的基因序列,能够在恶劣的形式条件中,完成新叶绿素的舒展提取。随着战争日益激烈,学生之间的恐惧心理,没有受到外界影响,反倒是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和精神层次的后劲勃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生之责,说小点,在于读书学习,说大点,在于中国文化精粹的传承发扬。联大革命时期,为文脉的延伸,做以很好的庇护和封存。

    师德从何处体现,反补、免费、教学水平的稳固。都在说明一个根本,办学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职位和金钱的多少,在于能够让你的学子们,吸收到多少毕生所积的知识,人会老去,挥别人世,得到知识延续的人,是良师从教的一种秉承与感怀。梅贻琦贵为校长,生活拮据、窘迫,处处显现,粗陋生活与人性良德的价值对比。现代办学与联大办学,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化特征,是社会进步,还是教育体系改革的更新换代,相信读者的心理,已经有了答案。

    联大八年生涯,展示着中国一代,优秀师生体的遗存,在面对各方压力和实际情况条件下,作为学者如何去做。学生又如何做。应该怎样做,才是为家园和革命贡献力量。

    战争与革命中的联大,未遭遇到文化破坏,联大虽然受到三民主义革命的政治挤压,但作为介公,了解其文化内涵的所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联大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得到政府的大力帮助。而比较新中国“文化大革命”摧残,多少人为之心酸,如今文化大发展,提出口号挺响亮,能否修补文脉遗风,笔者不敢妄自断言。但看看京门古城的新衣裳,古遗址的滥拆现象,回想梁思成抱憾终身的遗愿。读者心中会出现另一个答案,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看看书,多少实体书店倒闭歇业,多少人在饭局间推杯换盏,娱乐项目多了,吃穿用戴行,成为时尚前沿的话题,读书是枯燥打发时间的把戏而已。

    话题有点远,书中以战争中的联大全貌,描写了联大八年来的辛路历程。对文化遗骨的纪念,也是在为联大的逝去,做一对挽联。这部厚重的书,不是因为页数厚,书中出现的人物群谱够厚重,内容的覆盖面够厚重。

    本文指出联大的成就与痛楚。联大遭遇,是扼要的概述议题,是联大史册的一篇讣词,真要把联大的全部内容展示出来,一部两部说不完,说不全。书中注释、文献索引工作,做的非常细致有序,是一部难得的文学力作。

    有人说,这部作品是被阉割的作品,译者在文尾部,显露端倪。物是人非,有些事情,放在心里,比说出来,更有价值意义。阉割是社会文化需要,是保留中心思想不动摇。
  •     早就听说易社强先生写过一本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现在得缘一见,非常敬佩!好书!
  •     站着做学问,跪着做学问。
  •     一所在战乱中仅存八九年的临时联合大学竟成了教育史和思想史上的珍贵遗产。这本书提供了一幅较为全面、系统的全景式历史图像。“虽然西南联大解体已有六十余年,但联大精神道出了迫切要求教育改革的有识之士的心声”
  •     看了这样的西南联大,不敢审视当下的大学了
  •     这书的尺度大到令我乍舌
  •     零零散散两个月看完。读之前,向往西南联大是中国知识界的巅峰,政治与爱国主义的城堡。在读完后,才知道它也是那是的一面民主墙,是自由主义的堡垒,左派和右派共同生存,思想流派在那交汇碰撞。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联大有政治文化的辉煌,也有生存条件的困苦,本书短短的三百页不可一览无余,但也能管中窥豹,向往之情更盛。最后,本书作者的描述丰富真实,详略得当,不偏不倚。本书能在国内出版,主编和译者实属不易。
  •     后来的历史证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暴政和草菅人命,确确实实可能被某种更为糟糕的体制所取代。
  •     西南联大,中国大学的灵魂,但是现在我们的灵魂被丢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