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二年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清宫二年记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34370236
作者:德龄
页数:210页

内容概要

德龄(1886-1944),美籍华人女作家,满族人。其父裕庚是清朝外交使臣。德龄等家人随父在日本往了四年,又在法国住了四年。1903年归国后,慈禧得知德龄姐妹通晓外文,便召她们入宫,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官,深得慈禧的宠爱和信任。1905年她去上海照看病重的父亲,从此离开清宫

书籍目录

一、回国二、宫中的第一天三、御剧场四、和太后同餐五、接见俄国大使的夫人六、做了太后的侍从七、宫中的插曲八、宫眷们九、光绪皇帝十、温雅可亲的皇后十一、我们的新装十二、太后和康格夫人十三、给太后画像和照相十四、皇上的生日十五、秋天十六、太后万寿十七、禁宫十八、新年前后十九、悲愤中话义和团二十、结束了二年的宫中生活

编辑推荐

  碰到气恼的事情,我就扮成观音的梯子,似乎就觉得平静起来,好像自己就是观音了。这事情很有好处,因为这样一扮,我就想着我必须有一副慈悲的梯子。有了这样一张照片,我就可以常常看看,常常赢得自己应该怎样。

作者简介

本书是德龄在清官生活的再现。作者凭借惊人的记忆,给我们细致描述了她在清宫侍奉慈禧太后的生活细节。在与慈禧朝夕相伴达两年之久的日子里,她对慈禧的饮食起居、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进行了仔细观察,写出了皇室宫廷生活的艳丽和奢华,同时刻画了慈禧鲜为人知的人性中的另一面。书中还描绘了作者眼中的光绪皇帝和皇后: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光绪难酬壮志的遗憾和其难以克服的软弱性格;皇后的温文尔雅和知书达理;另外作者还描写了宫廷节日的庆祝仪式,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书是德龄记述晚清宫廷生活的第一部作品,191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作为慈禧太后的一等女侍官,德龄与慈禧朝夕相伴达两年之久,对其饮食起居、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接见外国使者和对待宫女和太监时,在与光绪的矛盾和冲突中,慈禧表现了她性格中的方方面面。德龄为我们详细描述了这些细节,展示了慈祥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图书封面


 清宫二年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前天在北图查资料,看到这本薄薄的册子,借出。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史别丛》系列图书。不过200多面,昨天半夜今天半天翻完。语言流畅,虽记的都是些流水帐,却不觉无味,反有清趣。而德龄用英语写,我们看到的是翻译的文本,所以即便当初是复杂的原话,经过两种语言的演绎、周折和反复,也变得浅显易懂。我最疑惑的是太后的形象——她自始至终都带着洁白的面纱,看来很近其实很远。不得不说,德龄特殊的写作视角使然。她于清宫是一个外来者,所以带着新奇的眼光观望一切;她更是接受过西洋文化的清宫外来者,距离的审美,持神秘观感的初衷使得她描述宫中情景,一草一木,一饭一汤皆饶有兴味,尽记忆之所能,尽可能没有遗失。她既然用英语写,我就可以理解她的读者最初定向的群体不在国内。不是外宣,也达到外宣的目的,其中不可能没有不讨好外国读者的意味——行文中描写的宫廷生活生动活泼,既是外来者对新鲜生活的好奇作祟,恐怕也和宝钗点甜软之食,热闹剧目的用意差不多。“宫里究竟是什么样?让我告诉你吧。”——我猜测她的写作目的,捡你爱听的说。这种视角下,太后便不同于以往资料、文献以及各种文学体裁中描述的形象。她似乎只是个长者,更像个孩子,不过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不容质疑的威严。她随性,想做什么做什么,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精细有小心眼,记忆力强,对礼仪、礼物重视,对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在乎,对西洋的东西排斥又有选择的爱好。这热爱打扮,忠诚卫护老旧传统的,宣扬节俭,爱种个瓜儿花儿的老太太慈祥又自信,甚至连她的迷信在德龄的笔下也显得可爱。可我并不觉得这就是真实的慈禧,这只是德龄眼中的慈禧吧。德龄作为受宠一时的女眷,受封郡主头衔,慈禧在这样人物的面前和我们接触文献记载的慈禧不会一样。这是个家常打扮的慈禧。这也许也只是德龄笔下的慈禧。德龄的文字中处处流露出如何受宠,我该不该完全相信她?众所周知,用第一人称写作,尤其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不可能做到客观,她或许夸大了慈禧对她的宠爱度,或许为了这宠爱和对宠爱的感激夸大了慈禧的慈祥度。所以,这个家常打扮慈禧虽然讨喜,我仍怀疑她的真或幻,我不知她的近和远。我的眼前,她始终带着面纱。但也有一点是可以支持德龄的判断的,《宫女谈往录》中,主人公不止一次提到慈禧某些时候的和善,她的身边人一直对她的口碑不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强权之下,当权者对你微微笑一下,你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     跟着朋友到文教路的某家书店,可能是因为经营不善,书店特价处理书籍,朋友听说后便催促说赶快去买书——因为曾经去过,记得店里的书都很不错。去了以后才发现不只我们过去,许多选书的人,像去打劫书店一样。最后挑选了二十余本书,才两百块——当然,在感叹这年头开书店确实不容易的同时,也为购回了那么多的书而感到喜悦。德龄的书就买了四本《清宫二年记》、《皇室烟云》、《光绪泣血记》、《慈禧御苑外史》(传说这本书原名《老佛爷》)。因为貌似一个系列的,回到家就先把德龄公主的这几本书一气呵成读完。感觉还不错,跟之前所读过的清宫小说或是清朝皇帝传记有比较大的差别。作者的优势在于,她1903年到1905年期间在宫中慈禧跟前待了两年,与慈禧和光绪以及隆裕都有所接触与交流,她写出的东西会比较有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感觉,而同时她又能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角度去阐述自己在清宫中所见的一切让人感觉好奇的部分,其实这些地方就是现在的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有些匪夷所思,比如《皇室烟云》中只是对慈禧短期离京出巡时旅途中生活起居、娱乐游览作了细致描绘。其过程中为了维护帝王尊严和奢华生活而产生的种种滑稽的场景确实令人捧腹,而不得不去深思:如此皇室,清朝怎能不亡。在作品中,作者屡次提到慈禧向她讲述自己的种种想法与过去,因为慈禧希望能够通过她将真正的自己介绍给外界。而不得不提到的是,作者喜欢去为慈禧正名,在她眼中慈禧是一个慈祥、有亲和力、爱美的老太太,并不是外界所传的恶人。只是,这种观点的客观度,完全可以由读者自己去批判。作者只是写出她自己眼中的慈禧。这些书毕竟不完全是历史,有艺术创作的成分,有想象的部分,读一读。只是有种对当时清宫中后宫宫眷生活场景的还原的感觉。同时,还是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真的还是现代的生活比较幸福啊。
  •     这本说可以说是妇人之见,或者说是小姑娘之见,德龄,一个生长在开放外交官家庭的孩子。德龄笔下的慈禧是个非常守旧且保守的人,典型中国传统的妇人。典型在哪里?没事养花,弄头发,整天在颐和园那一亩三分游山玩水,没事就吃点小干果,如果是一般人就算了,这可是这是太后——一国之君,究其本质,她只是在维持清代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装装样子,并不真心想弄好,不真心想干的事情,能弄好才怪!慈禧过于关注自己,究其本质还是个妇人,跳不出自己的思维模式。相比之下,我对比了一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所作所为,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拥护他?他是真心想为老百姓想,真心的关心他人,这点很重要,我发现还是发心问题,为什么看了一半的《清宫二年记》让我感觉非常不舒服的原因就在于此。慈禧岁数大了,老年人的确容易趋于保守,在书中,我只是看到了一个快七十的老太太自己生龙活虎的保健生活,虽然常常怀着一颗不老的心,非常能吃能睡,看戏都能睡着,但是真没看出来她在统治上有什么作为,尤其是充满了对下人的一种不相信之心,有的只是小聪明,太监和宫眷在她眼里都是嫉妒德龄的人,连她自己都说围在她周围的都一群呆人,可是她也无能为力,习惯的力量让她无法改变自己,这是最悲剧的,没有改变就永远无法进步。书中开头,从德龄描述的语气来看,她是不喜欢慈禧的,她们全家从法国回到上海的第一站按满族祖制是要住在天后宫,而他父亲却婉言谢绝了,还是住在了密采里饭店。说到底,还是德龄太新了,慈禧太旧了,这就是历史在某个时间点开的玩笑。

精彩短评 (总计97条)

  •     但这一本,相比“老佛爷”那本,更具史料价值
  •     哈哈 很好玩...
  •     看过很多关于慈禧的书,之前的都是讲慈禧如何如何严厉,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的是一个温柔待人友善的老太太,值得一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了解慈禧
  •     可与《宫女谈往录》对照,中西方不同思维方式对宫廷的理解。
  •     亦假亦真
  •     这是我看过第3本关于慈禧自诉的书 不过我觉得《宫女谈往录》写的细致
  •     好玩,想看
  •     这本书唯一的亮点就是大量清宫日常细节再现,问题是叙述个人主观色彩太强,而且徳龄女士虽然接受国外先进教育,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另外徳龄笔下的光绪实在是灰常惹人怜爱啊。。。
  •     德龄写书的时候大概是夹杂了种种顾虑,感觉上记事不是太客观,也有不合常理的地方,尤其是最后一段有关母女三人的出宫及不再回宫的原因,想要一笔带过什么,技巧却不高。可我还是那么迫切地想要了解慈禧的生活琐事,于是她的记录只能信一半不信一半,暂且当故事看。
  •     笔下的慈禧明显有被美化的痕迹
  •     记录得很琐细,流水账式的形式,但看得很轻松,做睡前读物很好
  •     流水周记
  •     很喜欢徳龄~~还原一个真实的慈禧
  •     原来看过《御香缥缈录》,秦瘦鸥译的,这次买《清宫两年记》看看,还不错
  •     不过是个小女人
  •     看完了
  •       小的时候对女强人都有一种迷恋,武则天,慈禧,只是大家对武则天夸赞的话多一些,却都骂慈禧卖国。
      
      小时候住的那条街叫西落凤街,据说就是慈禧出生的地方,从地理上觉得跟她亲近了一些。
      
      家里有一本很古旧版本的清宫二年记,价格大概顶多一两块。第一次看的时候还很小,对于大片大片的描述清宫的装饰、慈禧以及她的宫眷们繁复的物品的语言都不怎么懂,可是却总是一遍一遍的翻来看,我想最吸引我的是那个有血有肉的传统中国老太太——慈禧。
      
      从这本书里才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慈禧:喜欢运动,喜欢玩耍,喜欢法国的家具和化妆品,虽然已经七十多岁可仍然有乌黑的长发。慈禧不再是传统教科书或者电影里那个冷酷无情的太后,其实她也只是一个更加威严却对自己喜爱的后辈仍然慈祥的中国老奶奶(不过我想慈禧并不喜欢别人这么叫她)。
      
      作者德龄从小居住在国外,这本小说也不是用中文写的,但却因此增加了趣味,也更加易懂,我想几乎可以说这是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写下的清宫最隐秘的情况。但是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推荐的理由是:虽然不能算是绝对真实的历史,但总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不是帅哥美女的清宫戏,也没有丧权辱国的悲剧,只有活生生的皇室生活,早已离我们远去且常被我们胡编乱造的皇室生活终于有了一个舞台展示它本来的面目。
  •     换个角度看历史,小女人的视角
  •     值得一看,清朝后宫的真实生活
  •     这种书看起来好轻松呀~
  •        读这本薄薄的小书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合上书,那大段大段对慈禧的溢美之词突然就被重新锁回到那段尘封的历史里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孤寂的身影,在新年的夜晚,在慈禧与众太监纵情娱乐的角落里,用英语说:happy new year……
       这个人就是光绪帝。
       那是1903与1904的交接,无论是因为自己还是因为国家,光绪帝都提不起精神。
       1903年,义和团的血腥气还没有消散尽净,颐和园里却已鲜花脂粉处处飘香;
       1903年,日俄战争的枪声随时都可能打响,清廷中却回荡着华尔兹一强二弱的节拍;
       1903年,我留学生在大阪博览会频频受辱,慈禧却在宫里摆着一大桌的糖核桃花生瓜子;
       1903年,莱特兄弟飞上了北卡莱纳州天空,宫里的男男女女却还为了一架照相机兴奋不已;
       1903年,居里夫人拿到了她的第一个诺贝尔,后宫的宫眷却贪婪地摆弄着一盒盒的珠花项链假指甲。
       德龄想通过她的笔让以后的人、国外的人看到一个“客观的”“真实的”慈禧太后,可透过她的文字,我更多读到的是偏心。
       人各有志,这不容质疑。德龄作为一个朝廷官员的女儿,追根到底也是慈禧的奴才。她以侍奉慈禧为自己的理想和喜悦,也就难怪她处处留意慈禧的怪癖,尽心尽力地把慈禧哄得满意。她的努力得到了慈禧的认可,就像一个得到上司赏识的员工,她没有理由不对慈禧感到五体投地地崇敬与感激。
       所以,当她的文字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先要想清楚自己的立场。德龄之所以偏心,是因为她眼界有限只能看到一个作为个体的慈禧。然而“统治者慈禧”与“主子慈禧”是完全不同的工种。“主子慈禧”只需要六十岁还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只需要绫罗绸缎珠光宝气漂漂亮亮、只需要胃口好爱运动情绪好、只需要时不时赏一些玉戒指大米布料就可以让一个小姑娘觉得她真是个和蔼的不同凡响的人。但我们作为历史的后来者却不能原谅这样的“统治者慈禧”。她的锦衣上绣着龙凤寿镶着大粒大粒珍珠却难管百姓千里饿殍;她的颐和园层峦叠翠湖光山影却忘了祖国山河破碎。
       德龄的文字其实像是在尽力掩饰着什么。她的笔下,皇太后和蔼可亲华贵不凡,皇帝是杰出青年美男子,皇后知书达理见过世面;另一方面,太监们愚钝不堪却个个阴毒狡诈,宫眷们相互嫉妒还偏偏谄媚恶俗。德龄似乎是想说,中国有很称职的统治者,鄙夷西方文明、反对革新是因为她以祖宗为重、以中华为美。她还想说,光绪不是孩子,更不是白痴,他只是因为和慈禧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而郁郁寡欢。她还想说,是同她在宫里共事的其他人阻碍了中国的进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喜欢德龄。她说,她热爱这个国家,她一直在寻找机会劝慈禧接纳改革。然而事实是,她一方面炫耀着慈禧对她的宠爱,一方面担心着自己会因失言而失宠。她给了光绪以希望,可那口头的许诺却让那颗无助的心更加受伤。
       历史总是偏心的。一些人最痛苦的时候却可能是另一些人最风光幸福的时候。人生很短,我们不能强求一个小女子用自己的双肩承担民族的苦痛而舍弃了自己的快乐逍遥。她的文字对我们是宝贵的,那是两个女人的历史。
      
  •     德龄脑洞也太大....简直是中二病患者
  •     慈禧居然会煮茶叶蛋。。。
  •     慈禧老人家某些地方还是很和蔼的....
  •     挺有趣的,前一阵好像中央八套在演德龄公主的片吧
  •       德龄公主一生著述甚多,最有价值的是这本朴实的小书。
      
      德龄是清末外交官裕庚的女儿,在日、法生活多年,通晓数种外语,曾在慈禧身边任2年侍官,后与美国人怀特结婚。她写作的真实性不如她妹妹容龄,但语言生动,极富趣味。本书将慈禧这位农耕文明的领袖刻画得入目三分。
      
      生活中的慈禧颇有农民气息,她热爱农艺,常亲手种植,喜欢长途步行,在细雨不愿打伞。爱热闹,且食量极大。她甚至还很节俭,宁可让人费半天时间去解绳结,也不许剪断它,被她保护下来的绳子精心地放在一起,再也排不上用场。
      
      慈禧也有农民式的狡狯,她只看花苞就知会开什么颜色的菊花,但她面对求教,总要故弄玄虚地说“这是秘密”,她对西方好奇,又不愿暴露自己的无知,经常被似是而非的说法愚弄。慈禧明知伺候她的人没多少文学知识,她却经常要考一考大家,然后缓缓说出正确答案。
      
      慈禧有关注民生的一面,出现旱灾时,她发自内心感到忧虑,自动减餐,吃她最不爱吃的素食,还要进行繁文缛节的祭拜活动。她希望革新,但她不知道该怎么做,她手下的军机大臣个个高呼新政,可都是空对空,任何一个好的举措,大家都建议“应斟酌一下”,而一斟酌,便再无下文。
      
      表面上看,慈禧拥有巨大的权力,是典型的奇理斯玛式的领袖。然而,她心中却明白,她对这个国家已经失去了控制,甚至连手下人都管不住——庚子事变时,宫中太监几乎跑光了,连李莲英都装病观望。日俄战争消息传来,当天便跑了50名太监,为了稳定人心,慈禧不得不搬出最后一招——祭祖。有了祖宗保佑,大家还怕什么呢?
      
      或者,这就是专制者必然的悲剧吧。慈禧当然希望大清民富国强,但她能怎么办?她身边一个信得过的人都没有,大家半公开地诋毁她,偷她的东西,阳奉阴违,损公肥私。问题的核心,在于慈禧的权力来源不合法,她无法向人们证明,这权力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帮助她,就是帮助自己。
      
      除了哄骗、信息封锁、恐吓、威压、打探小道消息,慈禧没有其他的管理工具,所以,她犹如一个小人制造工厂,只要来到她的身边,很快就会人性堕落,变成恶棍。
      
      慈禧当然知道,下边人在骗她,所以她喜怒无常,希望这能让大家有所收敛,她也知道,这样会鼓励佞臣,压抑能人,但问题是,她不这么做,局面可能会立刻崩溃,不用现在这班愚蠢、封闭而恶毒的人们,她用谁去呢?可这种饮鸩止渴的游戏,又岂能长久?
      
      本书展现了独裁者真实的心态与困境,当体制错误时,连慈禧都如此不幸福,如此失败,实在令人一叹。
      
  •     她不是旗人也不是国人,所以见不到亡国恨
  •     德龄的书喜欢瞎编故事,我一般不看,因为搞不懂哪儿是真的哪儿是假的,容龄的这部倒是比较实在的回忆录。
    至于“根据宫中旧人的回忆,慈禧70岁万寿节期间,的确曾懿封德龄、容龄为郡主(即和硕格格)”,这个只要熟悉点清代制度就知道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也却是没发生,德龄、容龄姐妹在西太后身边的时候,严格说没有任何正式的编制,所谓“公主”纯粹无中生有。
  •     我喜欢她的书,不过有点疑问:她怎么能和光绪皇帝来往如此密切?还能教他英语、钢琴?那时候的光绪差点要被废掉了呀,男女授受不亲嘛
  •     看她的东西要打70%以上的折扣,可见历史真实性有多少。
    小时候我很喜欢她的东西,但是以后越来越不喜欢,因为她自我吹嘘得太厉害,对着美国人吹嘘自己的满人贵族(她还不是旗人,却以爱新觉罗子孙标榜)身份,对着中国人吹嘘自己的留洋开明身份,处处要表现出高人一等。
  •     以前看过的,突然想看就来买了,还行
  •     清宫二年记
  •     06年那会就读了。。那时候非常迷恋慈禧
  •     客观的视角
  •     喜欢
  •       德龄女士此书,叙事平缓,对于当时的清宫之中的日常起居、人际关系等等的叙述,使人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
  •       
      到解放前,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不可以选择自己的婚姻。即便是大家族中的女子,有机会接受到的教育,也是琴棋书画和三从四德。这种背景下,受过新式教育、思想开放、会外语的德龄显得与皇宫格格不入但是可贵。慈禧选中德龄留在宫中也许是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许是为了找一个亲信可靠之人做翻译,不论她的动机是什么,德龄姐妹入宫后,带来了很多的新生事物,让封闭在这个紫禁城的贵族们单调乏味的生活有了很多新鲜的体验。
      
      而她在《清宫二年记》里写的是自己这两年的皇宫见闻,乍看之下会觉得这本书有点像流水账,但越是读到后来,写到的人越来越多,就会发现里面写了那个庞大宫廷里其实也是一个大家庭的缩影,皇宫中形形色色的妇女也多少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妇女的命运。
      
      慈禧时代,皇宫中的女人可以分为两类,慈禧和伺候慈禧的。主角无疑是慈禧。这时,她已经是整个皇宫地位最尊崇的人,事事以她为尊。她让德龄姐妹进宫,也许为的是要一个可靠的做翻译官,她愿意从德龄这里听说一些国外的稀奇古怪的事情,愿意去听国外的新闻,嘴上说着要让国外的人都了解我们,但是实际上当外国使臣来到皇宫的时候她甚至不愿意让他们见到自己寝室原来的样子,要宫女们彻夜更换布置。她奢侈,每顿饭都要布置上百道菜。但她也是极富生活情趣的,喜欢自己种种菜养养鸡。可以说在德龄的笔下,慈禧也不再是以前的影视剧中被魔化的那个恶人,史官的笔是凌迟的刀,写你一笔,割你一刀,而现在,她的女官用自己的笔试图纠正那个人们心中固有的印象。
      
      另外一拨伺候慈禧的,宫眷、宫女甚至妃子都算在内。在皇宫中想找到一个有文化的姑娘还真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和德龄一起工作的宫眷,基本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她们对外界的无知到了一种很严重的程度,在她们的认知中,世界上只有大清朝,太后就是女王。很多女子出身世家,可也是不识字的。在男权严重的时代,父亲对于儿女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很多父亲即便是贵族也觉得女儿能嫁个好人家就行了。幸运的是,德龄的父亲希望女儿们有不一样的未来,不希望她们年纪很小的时候时候就被选到宫中,甚至没有让女儿们入满籍!他让女儿们学习舞蹈,学习外语,见识外面的世界。所以经常拿着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想——多亏了那位深明大义的父亲。
      
      曾经将德龄和上官婉儿进行比较,二者同为女官,所服务的人也是女人,德龄固然不能和上官婉儿相比,相似之处还是很多的。她们所处的都是男权社会,但幸运的是女人当权,她们都凭借自身的才华,在不公平的社会中让别人对她们另眼相看,在男权社会中闪闪发光。
      
  •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写的像流水账,类似于如今的纪实类节目,而优点也就在于这,中国古代修史往往东添一笔西添一笔,最后弄的跟演义似的,所有不少的史书缺乏客观性。也许是德龄自幼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所以她的视角和西方人及其相似,客观直接。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接触到了一个真实的清皇宫。而慈禧也一改课本上的阴险、狠毒,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老奶奶,本来嘛,无论她是否是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首先她都是一个女人,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太婆。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比较喜欢德龄这本书的原因吧。
  •     写实不好吗?为什么要往自己脸上贴金?
  •     话说清朝野史大观里有个关于德龄家的八卦,首先她们的妈是个混血儿,野史称为父洋母华的华妓,可能是个交际花,嫁给德龄的爹做续弦后,把前妻所生的大儿子(即德龄同父异母的大哥)给挤兑得离出走,儿媳妇也被她虐待至死.
    其次德龄和容龄借替太后联络西洋女画师之机贪污,事败所以被赶出宫的.
    这种野史八卦不知有几分是真
  •     沾了中国人的俗气
  •     觉的作者眼中的慈禧好的有点过份,感觉有点假,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历史时期特定产物?个人感觉还是《宫女访谈录》更好看些。
  •       前天在北图查资料,看到这本薄薄的册子,借出。
      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史别丛》系列图书。
      不过200多面,昨天半夜今天半天翻完。
      
      语言流畅,虽记的都是些流水帐,却不觉无味,反有清趣。
      而德龄用英语写,我们看到的是翻译的文本,所以即便当初是复杂的原话,经过两种语言的演绎、周折和反复,也变得浅显易懂。
      
      我最疑惑的是太后的形象——她自始至终都带着洁白的面纱,看来很近其实很远。
      
      不得不说,德龄特殊的写作视角使然。
      她于清宫是一个外来者,所以带着新奇的眼光观望一切;她更是接受过西洋文化的清宫外来者,距离的审美,持神秘观感的初衷使得她描述宫中情景,一草一木,一饭一汤皆饶有兴味,尽记忆之所能,尽可能没有遗失。
      
      她既然用英语写,我就可以理解她的读者最初定向的群体不在国内。
      不是外宣,也达到外宣的目的,其中不可能没有不讨好外国读者的意味——行文中描写的宫廷生活生动活泼,既是外来者对新鲜生活的好奇作祟,恐怕也和宝钗点甜软之食,热闹剧目的用意差不多。
      “宫里究竟是什么样?让我告诉你吧。”——我猜测她的写作目的,捡你爱听的说。
      
      这种视角下,太后便不同于以往资料、文献以及各种文学体裁中描述的形象。
      她似乎只是个长者,更像个孩子,不过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不容质疑的威严。她随性,想做什么做什么,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精细有小心眼,记忆力强,对礼仪、礼物重视,对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在乎,对西洋的东西排斥又有选择的爱好。
      这热爱打扮,忠诚卫护老旧传统的,宣扬节俭,爱种个瓜儿花儿的老太太慈祥又自信,甚至连她的迷信在德龄的笔下也显得可爱。
      
      可我并不觉得这就是真实的慈禧,这只是德龄眼中的慈禧吧。
      德龄作为受宠一时的女眷,受封郡主头衔,慈禧在这样人物的面前和我们接触文献记载的慈禧不会一样。
      这是个家常打扮的慈禧。
      
      这也许也只是德龄笔下的慈禧。
      德龄的文字中处处流露出如何受宠,我该不该完全相信她?
      众所周知,用第一人称写作,尤其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不可能做到客观,她或许夸大了慈禧对她的宠爱度,或许为了这宠爱和对宠爱的感激夸大了慈禧的慈祥度。
      所以,这个家常打扮慈禧虽然讨喜,我仍怀疑她的真或幻,我不知她的近和远。
      
      我的眼前,她始终带着面纱。
      
      但也有一点是可以支持德龄的判断的,《宫女谈往录》中,主人公不止一次提到慈禧某些时候的和善,她的身边人一直对她的口碑不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强权之下,当权者对你微微笑一下,你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     用表面的客观掩饰住了不客观的本质
  •     看了书评,很期待。
  •        很小的时候,家里的书架藏着一本书,叫《御香飘缈录》。隐约记得,里面写的都是清宫里的秘闻,吃什么玩什么,老佛爷怎么洗澡怎么穿衣怎么梳头,甚至好像还有什么“玉体横陈”之类的字句,着实很让人眼热。现在想来,不知是那书里确有写了,还是我的记忆在搜寻那久远入梦的岁月时出了差错,毕竟,那真的是太久之前的事情了。但是那本书当年的确算不得好书,首先书里充斥着对慈禧太后的感叹赞美,其次,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无限制的放大,所以,那本书的前言好像是让读者一定要一边阅读一边批判的。
       现在,我买了一套德龄出版的回顾清宫岁月的书,终于知道,那本坏书的作者就是这位德龄公主呀。这就好像你童年认识的一个人,尽管不熟,却还依稀记得,冷不丁的在几十年之后跳将出来,连带着也将一些过往的旧事一并带到面前,虽不会彼此拥抱感喟岁月却也或多或少留下些感慨。
      
       其实德龄算不得公主,她的父亲裕庚是清末三品外交使臣,历任驻日、法等国公使,母亲是法国人。所以德龄和妹妹容龄的长相在当时一定非常另类,那个年代,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还充满好奇,对不中不外的混血应该是更为讶异的。所以德龄在记述第一次进宫的情景时说:“在这一群和外界完全隔绝的妇女中,我被他们看作是一个奇怪的人物,并且成为他们发问的目标。”德龄写的东西好就好在,人物笃定都是曾经真实存在的,于是那些过去只存在于照片上和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突然变成了活生生的人,仿佛一场脑海里上演的真实秀。比如这一段,一个比还珠格格还要傻一点的格格问德龄:“你是真的在欧洲长大并且受教育的吗?我听人家说,谁到那个国家喝了那里的水,就会把本国的一切完全忘记,你能将他们的语言,是学习而得的,还是因为喝了他们的水?”后来她又问了一个很弱智的问题:“难道英国也有国王吗?我一直想太后是全世界的女皇。”她的弱智连皇后都看不过去了,最后皇后说:"你们怎么那样无知!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领袖,有些国家是共和国,像美国就是……不过有一点我觉得很可惜,就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使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人都是那种样子的,我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的贵族去,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贵族是怎么个样子的。”这个正在阅读中文译本的世界史的光绪皇后又怎么可以和照片上那个没有生气的宫廷女人相提并论呢?
       德龄后来真的嫁了美国人,去了美国,在亲友的敦促之下,写下了她在宫中陪侍慈禧太后两年的所见所闻,署名“德龄公主”(Princess Derling)。有人认为德龄根本不是什么“公主”,但是,根据宫中旧人的回忆,慈禧70岁万寿节期间,的确曾懿封德龄、容龄为郡主(即和硕格格),只是英语中没有公主、郡主之分,一律都叫做Princess。
       德龄和妹妹容龄都曾经和邓肯学过现代舞。容龄后来被称为中国现代舞第一人。并且一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活到1973年去世。多少传奇故事随着故事主角的消隐也一同没落了,所幸,还有这些照片,为德龄的那些文字留下些注脚。最喜欢她这本书的名字,虽然还没有读过,叫《莲花瓣》。读德龄的书,顾秋心的译文,也好像在这炎热夏日飘落着的莲花瓣儿吧。
      
  •     作者的真情实感
  •     一个不一样的慈禧
  •     慈溪的愛美,慈溪的慈悲,慈溪的虛偽,慈溪的可憐一本書裡可見一斑
  •     慈祥老太与教科书里描绘的大不同啊
  •     作者的书感觉主观成分较重,很多地方都加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但本书确实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晚清的宫廷生活,特别对慈禧日常生活的再现还是很能勾起我的阅读欲望。
  •     文笔不好,内容也一般,没有想象中好
  •     看了才知道徳龄也是个冰雪聪明的女子
  •     受了电视剧的影响,忽然对德龄的故事有了兴趣。整本书设计得倒是颇为古朴。可惜内容实在是乏味得很。对清朝的礼仪及贵族女性的礼仪服饰有兴趣的人,也许值得一看。追求趣味性的我,看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提不起兴趣了。
  •     2010.9
  •     看了金易《宫女谈往录》和齐如山《清宫史话》,接着把德龄这本也看了。都是慈禧那段儿的历史,各说各话,细节参看起来十分有趣,可惜德龄这本原著是英文,翻译回来很生硬。
  •     一个中法混血女在宫中随侍慈禧两年,并没有什么新鲜事,而且很多东西她自己未必了解,有一些错误,连牛郎织女故事都说不清。只是简单的一些皮毛,只是有跟随慈禧两年这个噱头而已。
  •        跟着朋友到文教路的某家书店,可能是因为经营不善,书店特价处理书籍,朋友听说后便催促说赶快去买书——因为曾经去过,记得店里的书都很不错。
      
       去了以后才发现不只我们过去,许多选书的人,像去打劫书店一样。最后挑选了二十余本书,才两百块——当然,在感叹这年头开书店确实不容易的同时,也为购回了那么多的书而感到喜悦。德龄的书就买了四本《清宫二年记》、《皇室烟云》、《光绪泣血记》、《慈禧御苑外史》(传说这本书原名《老佛爷》)。
      
       因为貌似一个系列的,回到家就先把德龄公主的这几本书一气呵成读完。感觉还不错,跟之前所读过的清宫小说或是清朝皇帝传记有比较大的差别。作者的优势在于,她1903年到1905年期间在宫中慈禧跟前待了两年,与慈禧和光绪以及隆裕都有所接触与交流,她写出的东西会比较有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感觉,而同时她又能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角度去阐述自己在清宫中所见的一切让人感觉好奇的部分,其实这些地方就是现在的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有些匪夷所思,比如《皇室烟云》中只是对慈禧短期离京出巡时旅途中生活起居、娱乐游览作了细致描绘。其过程中为了维护帝王尊严和奢华生活而产生的种种滑稽的场景确实令人捧腹,而不得不去深思:如此皇室,清朝怎能不亡。
      
       在作品中,作者屡次提到慈禧向她讲述自己的种种想法与过去,因为慈禧希望能够通过她将真正的自己介绍给外界。而不得不提到的是,作者喜欢去为慈禧正名,在她眼中慈禧是一个慈祥、有亲和力、爱美的老太太,并不是外界所传的恶人。只是,这种观点的客观度,完全可以由读者自己去批判。作者只是写出她自己眼中的慈禧。
      
       这些书毕竟不完全是历史,有艺术创作的成分,有想象的部分,读一读。只是有种对当时清宫中后宫宫眷生活场景的还原的感觉。同时,还是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真的还是现代的生活比较幸福啊。
  •     较简单,适合小孩看,写得很好
  •     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家翻出来看,生平第一本宫廷系啊啊啊。
  •     我妈妈说以前有本书叫《美人泪》,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书,只是因为没看到结局所以一直记得。我找了好久都没给她找到。翻故书连带会翻起很多老回忆,犹如打开樟木箱子晒衣服,陈旧却温暖。
  •       这本说可以说是妇人之见,或者说是小姑娘之见,德龄,一个生长在开放外交官家庭的孩子。
      德龄笔下的慈禧是个非常守旧且保守的人,典型中国传统的妇人。典型在哪里?没事养花,弄头发,整天在颐和园那一亩三分游山玩水,没事就吃点小干果,如果是一般人就算了,这可是这是太后——一国之君,究其本质,她只是在维持清代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装装样子,并不真心想弄好,不真心想干的事情,能弄好才怪!慈禧过于关注自己,究其本质还是个妇人,跳不出自己的思维模式。相比之下,我对比了一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所作所为,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拥护他?他是真心想为老百姓想,真心的关心他人,这点很重要,我发现还是发心问题,为什么看了一半的《清宫二年记》让我感觉非常不舒服的原因就在于此。
      慈禧岁数大了,老年人的确容易趋于保守,在书中,我只是看到了一个快七十的老太太自己生龙活虎的保健生活,虽然常常怀着一颗不老的心,非常能吃能睡,看戏都能睡着,但是真没看出来她在统治上有什么作为,尤其是充满了对下人的一种不相信之心,有的只是小聪明,太监和宫眷在她眼里都是嫉妒德龄的人,连她自己都说围在她周围的都一群呆人,可是她也无能为力,习惯的力量让她无法改变自己,这是最悲剧的,没有改变就永远无法进步。
      书中开头,从德龄描述的语气来看,她是不喜欢慈禧的,她们全家从法国回到上海的第一站按满族祖制是要住在天后宫,而他父亲却婉言谢绝了,还是住在了密采里饭店。
      说到底,还是德龄太新了,慈禧太旧了,这就是历史在某个时间点开的玩笑。
  •     1903年,义和团的血腥气还没有消散尽净,颐和园里却已鲜花脂粉处处飘香;
       1903年,日俄战争的枪声随时都可能打响,清廷中却回荡着华尔兹一强二弱的节拍;
       1903年,我留学生在大阪博览会频频受辱,慈禧却在宫里摆着一大桌的糖核桃花生瓜子;
       1903年,莱特兄弟飞上了北卡莱纳州天空,宫里的男男女女却还为了一架照相机兴奋不已;
       1903年,居里夫人拿到了她的第一个诺贝尔,后宫的宫眷却贪婪地摆弄着一盒盒的珠花项链假指甲。
    ----------
    这个对比相当犀利
  •     这本书里德龄总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处处显示自己与别的宫眷不同,以突出老佛爷对她的特别喜爱。她特别表现了当每次看到那些宫眷的无知时,自己吃惊的种种感觉。并且写了很多自己比别人更会讨巧老佛爷的事情。其实,我觉得德龄挺讨厌的,处处看不起那些长在深宫里女人。别人无知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你的四方游走,如果能有和你一样的生活,也许是你在无知耻笑罢了。你应该庆幸的是,你有一位开明的父亲,能让你在那个年代,去了日本,到了法国。书里还写了很多中国的神话传说,一大部分是不太正确的。连中国的历史都不了解的人,还说自己是有关慈禧那些事儿的权威。
  •     初中时同学推荐看她的《瀛台涕血记》觉得写得很好,进而了解光绪并不是那么懦弱,他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他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但是看了LS们的回应,有点质疑了。。。难道她写的都是编的么?。。。我对历史并不是十分了解。。。。
  •       
       德龄,清朝外交使臣裕庚之女,一位美丽、另类的公主。她随父在日、法生活多年,通晓外文,1903年回国后,成为慈禧第一女侍官,深得宠信。
       她身着巴黎最新潮的时装走进紫禁城,爽朗而奔放。
       她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熏陶,却让封建守旧、要求严苛的慈禧 对她赞赏有加。
       她身为慈禧近侍,依然得到光绪皇帝信任,成为光绪无比珍视的朋友。
       她用自己的大智慧和小心机,在尔虞我诈的后宫世界里,游刃有余……
       独特的生活经历,赋予她创作的源泉,离开皇宫后,她选择用文字讲述清宫那些人、那些事儿。
      
      徳龄公主笔下,最重要的人物莫过慈禧老佛爷。
      她在书中说:“咸丰驾崩,小皇帝登基,慈禧以太后的身份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一双纤纤玉手开始掌控一个帝国的命运……”。
       尽管并不十分赞同慈禧的政见,也不赞同她的守旧,但这并不妨碍德龄对这位权力老妇的喜爱。她进宫时,慈禧已年过六旬,刚刚历经义和团运动的地动山摇,而这位老人在两年的颠沛流离之后,依然强健有力地掌控着朝政大局,在男权社会里权杖挥舞。
      
      徳龄眼中的慈禧,却远非如此。
      ——她赢得权力的荣耀,却饱尝生活的苦楚。咸丰和同治的离世,让她的深宫生活更加孤独寂寥,动荡的朝政让她心力交瘁。
      ——她情绪多变,却也乐观淡然,面对强加的罪名,打着趣儿申辩几句,然后一笑而过。
      ——她看似无情却又深情,她压制光绪,残害官员,而每每说起咸丰和同治,仍会黯然落泪。
      ——她爱美,奢华,尤爱珍珠,还有路易十五高跟鞋;她爱玩、爱笑,喜欢旅行、游戏、养花、种菜。
      ……
      
       在慈禧身边的两年,徳龄倍受荣宠。但她最终还是选择离开,她无法抗拒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她被封建礼教这堵无形的墙重重包围,透不过气。
       而另一个原因,是她对自己的失望和对光绪皇帝深深的愧疚。徳龄明白,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已经奄奄一息,革新之路势在必行。她曾向光绪许诺,一定寻求机会向慈禧进言。可最终,她发现自己无能为力,这成为她一生的遗憾……
       清朝,一个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我们对它似乎有些了解,却又模糊不堪。各种史料的堆砌,戏说的情节,让那300多年历史的起落沉浮、暗潮激流,遮拦了我们的视野。
       徳龄公主的作品,或许为我们开启了那扇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我们只需静心读一读这些真实的故事,用心品一品那些沧桑的过往,一个王朝的背影便会清晰起来。
      
      
  •     十几岁的时候在图书馆看过,好像不是这个名字
  •     翻译的恨好
  •     很好的书。包装很好。而且书的装订挺精美的。可惜看过之后不知借了给谁。。弄丢了。。
  •     四年级还是五年级看的? 也是一种历史。
  •     感觉不能全信。也不是很能理解 经过两年怎么还会愿意回到慈禧身边。
  •     影像看着美,热热闹闹的,人物却品不真切;书里的人,不管美的或不美的,都能透出内心的东西。这样的慈禧,反倒觉得真,活泛了。
  •     “我曾经是慈禧身边得宠的女宫,有什么要问的吗?” 角度太主观了,看着甚至令人觉得不舒服。
  •     光绪帝和王后虽然在宫中人眼里多是一瞥带过,不存印象,但在德龄看来,却是颇有感触而别有留念的。假如说对慈禧的祖母般的关注和敬爱是源于对故土的怀念和感恩,那与光绪帝及王后的交心则无疑体现了当时青年人共同的理想和使命、聪慧和活力、反叛和失意。大概,这本书有如德龄的一对明眸吧。
  •     居然又没有我读的版本……很平实,不八卦,嘻
  •     最近看了不少類似的書……
  •     文笔太差了,实在提不起兴趣看。本来还是抱满大希望去看的呢
  •     这本书突然又热起来了,看来电视剧起了很大的功劳
  •     最后一句,借古论今,妙啊!
  •     译文还可以,与其他版本相比,用词已经是最为贴近原作的了
  •     老慈是天平座的吧。。。忽然很好感光緒
  •       中文版翻译太没劲了,想看英文版,跪求英文版电子书~
      以下凑字数,因为系统总是说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     容龄的回忆录可看,不像她姐姐几本书那样的编故事,缺点就是写的太简单、太简略了
  •     看这类书感觉总是很萎琐的 就是在向别人私生活偷窥 毕竟不是为了研究而是消遣
  •     德龄的文学水平真的不行,如果能天天看到慈禧,应该能塑造出一个很真实的人格,但可惜这么好的题材没有写出应有的水平。文中很多部分真实性都有待考察,写的很虚,百度以后果然有这方面的嫌疑。
  •     爸爸很喜欢她的东西~~
  •     是德龄难得的基本算是回忆录的作品。很薄,她不再是故事的主导者,是一个真实的在皇太后身边的侍女、女官的角度来看待晚清的清宫。
  •     然而公主的文笔确实不怎么样
  •     此作者的书,大部分都有阅读过.感觉还不错
  •     这本小书,很薄。不过内容还不错,但译者文笔有点太白话了,不是很文哈,总体还不错呵。就是送来时有点脏了。。
  •     卖书的意味太明显,德龄算是哪门子公主也就骗骗外国人......
  •     千里饿殍和祖国山河破碎和慈禧有关?。。。我怎么知道的是。。。
  •     记得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闺蜜给我这本书,封面类似也是两只鹤,可她说是她爷爷念初中时从图书馆借走未还的。更是古老。
    感叹时光的流逝。
  •     这是一部伴随我的青少年时期的读物,那时我常常独自吃着简单的泡饭看着这本书里描绘的宫廷盛宴,非常享受。.
    后来这本书被我的蜜友借去,从此了无踪影。这是作为爱书人的我的长久以来的痛。
    这次在当当上看到这本书,赶快买来,版本不一样,但内容没有变。
    我现在时常读给我女儿听。
    德龄用简练的语言,朴实、客观地为读者介绍了她眼中的清宫的生活。
    很干净的一本书。
  •     文字还行~~~思想不论~~~
  •     以一个受到慈禧宠爱的外交大臣的女儿的视角,记述其与母亲妹妹进宫侍奉慈禧2年间慈禧的衣食住行的纪录。
  •     这本书是人家帮她写的,属于小说类,不可作史料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