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范儿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民国那些范儿

出版社:中国华侨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11311191
作者:欧阳悟道
页数:27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国语》、《周礼》、《礼记》、《论语》等有关君民、君臣关系论述,旁征博引,述及己见,论“民约”思想,证明在中国可以实行“民约”思想。刘师培的《中国民约精义》对于清末年宣传民主思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刘师培毫不讳言称自己是“激烈派第一人”,他曾热情地讴歌主张社会革命的卢梭:“他说的话都是激烈不过的,那巴黎的革命,就是被他鼓动起来的。”他认为这种激烈的态度是每一个新型的知识分子必备的条件。他指出,一个真正的维新者,除了具有新学知识外,还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讲国学,一是讲民族,一是主激烈。”在言论上他是主激烈的,行动上他也不示弱。1904年的11月,蔡元培、陶成章在原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光复会。该会以暗杀和暴动作为主要抗清手段。光复会一成立,刘师培就加入了,而且是最积极的一员。没多久,他就和另一个会员万福华去刺杀王之春。王之春生于1942年,曾任浙江、广东的按察使。1898年他在四川布政使任上疯狂镇压余栋臣起义,被升了官,当上了山西、安徽巡抚。1902年任广西巡抚时,主张以出让广西矿产权利为条件,“借法款、法兵”镇压广西人民起义。他的这一做法成了国内拒法运动的导火索。清政府第二年就把他解了职。刘师培找这样一个人下手,是为了解心头之恨,并给那些卖国的官员们敲一下警钟。这次刺杀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刘师培第一次感受到了干革命并不是件容易事。后来徐锡麟安庆起义的失败再一次证明了暗杀和暴动这种冒险的激进行为,是不足以撼动一个政权的基石的。紧接着,新的打击又来了。他主笔的《警钟日报》由于反满言辞过于激烈,1905年3月25日清政府突然下令查封,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刘师培在通缉之列。

前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了我们还出不了一个大师?”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直指中国教育的瓶颈和软肋。然而,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求解终成无解,大师依然隐匿。    逝去的时代总让人感怀,即便是民国这样_的乱世也是如此。对于今人来说,民国是个特殊的时代,有人曾这样形容它。“不旧不新又又旧又新,不古不今又又古又今,不中不外又又中叉外。不东不西又又东又西。”那是一个思想自由、学术活跃的年代,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师。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无不令人高山仰止。重读大师,他们高风亮节的行止也无不于此间一一复活,细微的文字将这些“大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还原,展现出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和探索精神.其间矍然触目的,是一个个“达则兼济天下”的倔强的挺拔的背影。    那些背影背负的,是真正的大家,是令人仰止的大师。身历那样波诡云谲的历史时期,他们用自己的智识和才情,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伟岸人格,发出了超凡绝俗的时代巨响。中国历史的某些方面的改变,因为他们的贡献而加快了进程。他们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心怀天下而汲汲于行。他们那么平凡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钻研于学问之里,却笑谈于人际之外。他们的思想离凡常生活很远,却关乎家国命运。作为文明的标竿.他们让文化立体化,让精神自由化,他们身上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而书卷气息却难以掩饰,也不需要掩饰;否则,他们,就不是他们了。当然,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格物致知,,的理念.也无时无刻不荡涤着他们的心房。凝望那些背影,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站起来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这里展示的,并不是一个个全面的人,不是一部部传记,而是一些人的侧面或者点滴。要将他们的一生全面展现给读者,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我们撷取的只是他们生命中一些鲜活的片断,一些令人动容的瞬间,也是一些最令人难以忘记的部分,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在平和的描述中,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为我们关于他们最独特的记忆,他们的形象也因此而变得更加清晰——我们慨然于胡适被蒋介石参加总统选举.却莞尔于他在国外大捞博士帽;我们快意于章太炎气煞袁世凯,而叹服于他第一个在报纸上征婚;我们会心于黄侃屡屡与胡适过不去.更笑谈于他“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    重读他们,令人心生热望;仰望大师,我们除了精神上得到砥砺.思想上也会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近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来一次心灵和精神的愉悦之旅……

内容概要

欧阳悟道,原名常桦,历史爱好者,曾在多家媒体任编辑、记者。出版有《历史的盛宴》、《历史的江湖》等图书。

书籍目录

胡适:言动出于常轨,大儒堪忍重负  给后进“指示一条应走的路”  “你还是多管管正事吧”  被骗参加总统候选  “胡说”与“著作监”  现代版“三从四德”之首倡者章太炎:民国祢衡,“疯子”傲世  “流血从我起”   “我是有神经病”  “袁贼烧死矣”  “上海人都知道我是章疯子”  史上第一个登报征婚的人 黄侃:末代醇儒,才与天高  “好酒好菜,放马过来”  胡适“往哪里去”  “今天天气黄不到”  名师与高徒的转换  三十不发文,五十不著书  “恃才泡妞”钱玄同:性格教授,疑古宗师  纸上“双簧戏”  《狂人日记》催生始末  “钱二疯子”  从不判卷的教授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中学肄业的北大教授  发奋读成“国家博士”  “教我如何不想她”  “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  “我不希望她缠足吃苦头”赵元任:专精他业的语言大家  就喜欢琢磨  语言就是个“好玩儿”  “中国的舒伯特”  “言有易,言无难”  新人物的新式婚姻吴宓:严谨治学,耿介做人  备课是个“苦力”  上课颇有欧美之风  “那不是听报告,简直是看演出”  “无情无理无法无天”王国维:钻研学问无穷尽  人生如钟表之摆  做学问的境界   “文化神州丧一身”  先后得贤妻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一颗真正的“读书种子”  “教授的教授”  “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天作之合,情深意笃,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  “胡先生又考证错了”  “一生为故国招魂”  “吾乃国文教师,不必识英文”  “枯桐欣有凤来仪”刘师培:激烈的少年大师,  激烈派第一人  少年国学大师  一个人的“革命”  “惧内泰斗” 刘文典:亦癫亦狂亦君子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只吃鲜桃一口”  狂傲有如辜鸿铭梁启超:革命先驱,国家脊“梁”  “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从共和派转向立宪派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  一纸电报点燃“五四运动”  相知相惜不相娶,蔡元培:一代宗师开教育先河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从明天起照常上课”  “你的事,我一直记着”  “离职风波”  三次婚姻苦与乐梅贻琦:大学真谛在大师  “没人愿意倒霉(梅)”  “你看怎样办好”  “把12用2除一下”  “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蒋梦麟:开辟现代大学之路  北大“功狗”  “郭子仪第二”  “家是我痛苦的深渊”梁漱溟:永远剔透的良知  “特务们,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  不是“学问之人”,而是“问题中人”  回归道德乌托邦王国  仓促结婚细致恋爱冯友兰:有时直上孤峰顶  演绎不着实际的形式的逻辑  “我毕竟依附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  “一辈子从来没有买过菜”潘光旦:寂寞鸿儒,强国优种  “增益民族品性中刚劲的成分”  教授“完全是赚钱机器”  “我的方法也有问题”张元济:为中华文明“续写”  “此是良田好耕植”  在商言商的政治哲学  送中文打字机参加世博  当了一回没油水的“肉票”李济:甲骨文的发现者  从清华到哈佛  80年前第一锄  文物在哪里,人就在哪里叶企孙: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事关抗日”,极力支持  与“三钱”  大师的“专职”提携者

编辑推荐

《民国那些范儿》:大师已经远去,但是他们成了国人心中的典范和象征。他们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节、风度、胸襟、学识、言行、情趣、面貌、习性和礼仪等,处处带有“民国范儿”。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他们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再回首,他们的陈年往事原来竟如此鲜活精彩!全景呈现民国时期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作者简介

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富有感染力的笔墨,呈现民国背景之下,种种被遮蔽的历史真相和细节。《民国那些范儿》对民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同时,《民国那些范儿》独辟蹊径,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将真实的历史现场还原,让读者自我抉择,时人风骨,惟君自现。

图书封面


 民国那些范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收录了胡适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的一些侧面和点滴,叹服于那个“无比黑暗”年代能孕育出如此多“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大师,很多学生受到言传身教才成为了下一位大师。看看当今的大学,教授们大多没范儿不说,学生们也很少与老师接触,何谈能感受到大师的学术和人格影响?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两星有点过分...
  •     对民国的各种大师进行了一生的介绍。对于刘文典这个人的形象映像最深。孤傲中带点老顽童的感觉。刘对陈寅恪推崇至极。
  •     大师远去,回首竟是如此的鲜活精彩。
  •     民国范儿是很好的题目啊,可惜内文与题目并不能相扣,作者也确实写得很有趣,但还是没能提纲挈领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民国范儿,感觉更像人物散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又肯定比不过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总之,如果没有太高期待的话,看看还是很有收获的。
  •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人生 这本书对几个民国名人事迹介绍得很清楚 可以用来做素材积累~推荐~
  •     作者戴着有色眼镜来看钱玄同、刘半农构陷林纾,为何不提多年之后这些新文化干将的悔过之言?林纾对于白话文的贡献岂是汝等可以抹黑的,居然说林纾是封建顽固势力、旧文人,不知道林纾的生平?建议百度一下《闽中新乐府》,甚至连林纾的学术主张都没搞清楚就来胡诌。
  •     hen hao ,hen xihuan
  •     对现代的不满造成对过去的崇拜。可是这本书……看看就过去吧。反正只图一乐。
  •     在众多的民国回忆的书籍和文章中,此书不太显眼,但是也可尝试一读。
  •     随便看看
  •     民国真是一个黄金时代,本书不过是八卦一下当时风流人物的生平轶事,却也让人颇有感慨。都说民国之后再无大家,回看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虽各有微瑕,却也都是坦荡磊落之性情中人。况且罔顾时局动荡,能够担起文化教育等变革之重任,推动中华文化发展传承,这份功绩岂能不让人尊敬呢?
  •     找了很久的一本书,终于找到了,就是有一点小贵
  •     民国,谜面为“不旧不新又又旧又新,不古不今又又古又今,不中不外又又中又外,不东不西又又东又西”,堪称混乱却又令人激情的时代。我对民国情有独钟,究其因也许是极敬佩那个时代的大家们,捺不住想成为那类大师一员的心吧。这个问题真得的值得思考,为何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大师?我也曾思虑过,可能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更能激发人的潜能,或那个时代的人比较朴实,不像大数据时代的现代人经受太多诱惑。大师问题,到底是教育问题。有时我在想为什么我所在的大学里没充盈一种自由氛围,人人敢讲,人人敢做,只要不越过法律范围即可也。那肥皂箱上的民主,感受不多,背后有其自相矛盾性。 就此书而言,看评论言有他处的抄袭,而文中确较多照其他资料搬的,辨不清那些为作者见解,也看到有不同的语调出现。但本着浅了解民国大师的心,涉猎下也无妨。
  •     最初在手机阅读上草草看了。。。,觉得还算比较生动。,便买了,,觉得有些后悔。。。作为电子读物可以看看。。。
    不过还是对书中的各位人物,有了比较初步的了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打算买他们的书来学习学习。
  •     大师已然远去,影响依旧存在
  •     哦,历史是多么神奇的存在
  •     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既是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师璀璨的时代
  •     还行吧。
  •     看看民国那些范儿,再看看现在这些范儿,你就知道为什么中国目前为什么没有大师,中国是真的理西方很远很远,那不是你拍一下脑袋,然后就能够像建高楼和买仪器一样出了大师。
  •     那些远去的背影,依然熠熠生辉!
  •     这本书和有本叫细说民国大文人的,谁在抄谁?还是说一个作者换了个马甲?
  •     民国时代的学者有着我们这个时代学者所没有的特质,书中的胡适、钱穆、吴宓、陈寅恪、钱玄同、章太炎等等学界泰斗,有温文尔雅,博学通达,也有恃才傲物,性格到无法理喻,现在看来可谓情商低到极致,根本无法愉快的做朋友。但也正是在那个看似无比黑暗的年代中,诞生了这些让我们无比羡念的大师,与其说是在怀念他们,还不如说我们在怀念那时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
  •     书已差不多看完了,内容丰富,质量不错。
  •     写的太生硬了。
  •     有所考订,解解闷吧。
  •     汇集了民国时期的知识学术界的一批大家,简要介绍一些生平事迹,仅此而已
  •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     书是新的但有画的油笔道
  •     民国风情 一尽无遗
  •     真令人惊讶,搜索里面每个人的名字在百度。内容跳出来竟然和书里一模一样,也不知究竟是谁抄了谁去。
  •     了解一下民国大师们的轶事、婚姻等。
  •     我是冲那名字去得的 同学普遍觉得太无聊看不下去 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坚持看完之后 有一种被骗的赶脚 尼玛就一堆百度文库挑几个故事尽量往好的讲 毫无吸引力可言
  •     不错的一本书
  •     排版一般,内容还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