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英使觐见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乾隆英使觐见记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30656051
作者:马戛尔尼
页数:213页

章节摘录

插图:密司忒许德南乘“勉励”号回船,自言承办各事,已一一接洽妥当。又言,当“勉励”号傍岸停泊之时,曾有华官多人,上船询问:汝等有钟表及刀剑出卖否?许德南辞以吾船并非商船,不卖钟表刀剑。彼等乃露失望之色,怏决而去。准是以观,彼等殆有热望,吾等以此种零星小物见赠之意,余苟不设法赠之,必非彼等所愿。顾所备礼物,既不能分拆,而船上各员行李中所携之零星小物,亦为数无几,不敷分派。不得已,与“印度斯坦”船上各执事人商量,购其随身携用之时表以益之。三十一日礼拜三终日大风,海湾中小船不能行驶。午刻,两大员督驾大号驳船七艘,自岸上装运大宗粮食杂物到船。计:牛二十头、羊一百三十头、猪一百二十头、鸡一百只(参考摆劳氏《中国旅行记》日:鸡猪二物,以为数过多,装运时有压挤而死者。交卸时,苦力辈陈死鸡死猪于“狮子”船甲板之上,去其毛洗之使净,咸之以盐,一一叠之于吾船货舱中,谓此种咸物,可以耐久,堪留作后用也。)鸭一百头、粉一百六十袋、米一百六十袋、满洲面包十四箱、茶叶十箱、小米一箱、红米十箱、白米十箱、蜡烛十箱、西瓜一千个、甜瓜三干个、干制桃子二十二箱。长大人过船回拜,向余提起英国在中国之商务问题。言:这一件事,兄弟向来没有考究过,此番到了广东,一切情形很不熟悉,不知贵使心上要兄弟帮忙的是哪几件事?余照直告之。长大人日:那么请贵使开个帖儿,一项项地写个仔细不知可否?余日:此是敝使最乐闻的事,既承大人叫我开写,自当从速开写过来。长大人日:这事本不必写的,谈谈就可以了,不过兄弟事情很多,这一件事情关系又极重,必得有了个底子,在空闲时自己仔细斟酌过一番,然后才可以着手办理。因为要办这件事决不是凭空说几句敷衍门面的话就能了的,必须凭公处置,筹议一个妥当之法,将应兴的事兴起来,应革的事革去,然后才能办得好。而这回兄弟奉命往广东去,虽则皇上很信任我,我的地位颇能切实办事,不怕旁人掣肘。却是有一层,国家的政事有了弊端,在于一方面,固然有许多人受他的害;在于另一方面,却必有许多人靠了作弊过活。现在要肃清弊窦,明明是打破他们的饭碗,他们要将兄弟恨得切骨,那么兄弟要办这件事就不免大做难人了。然而和这般小人做对还算不了什么事,其中最麻烦的便是福中堂,因为福中堂现在已做了军机大臣,在朝中颇有权利。然而前几年他也是个两广总督,说不定广东的种种弊端多是他一个人养成的。如今兄弟到广东去,若将他在该省所办的事有意推翻。则他面子上既不好看,他必不肯与我干休,所以兄弟实在处于两难的地位。只能到了那边从长应付。

前言

追溯中西关系史,乾隆末年(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组团使华,无疑是最具影响的外交活动。这是一支庞大的外交使团,正使马戛尔尼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曾任驻俄国公使及英国殖民地印度马德拉斯总督,并赢得了多种荣誉;副使斯当东是医学和法学双料博士。使团成员有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美术学家、哲学家、医师、乐师、技师、翻译以及舰队官员、水手、跟役等近七百人。选送礼品也是马戛尔尼此次出行的重要内容。泱泱东方帝国喜好何种礼物?如何展示西方科技文明?怎样进行“感情投资”,用礼品打动中国皇帝和官员们?如何以礼品为敲门砖叩开中国的通商大门?马戛尔尼经过充分的调研,对其精心挑选的礼品还是十分得意的: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先进的枪炮、利剑、望远镜、秒表、试探气候架、火镜、军舰模型、钢铁制品、布料和油画等,这些礼品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也是最值得马戛尔尼骄傲的礼物。“万无一失,只欠东风。”周密准备后,1792年10月马戛尔尼带着英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的信件和他的使团满怀信心的出发了。

内容概要

作者:(英国)马戛尔尼(Macartney.G.) 译者:刘半农 合著者:李广生

编辑推荐

《乾隆英使觐见记(插图本)》:1793年的中国,正值盛世乾隆朝,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仍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和天朝大国的故梦之中。1793年的英国,国土面积22万平万公里,人口不足10000万,经过工业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此时,一个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人,带着他的船队,载满着西、万文明的他以一个西、万人的,带着他的船队,开中国市场大门的期许,来到神秘的东方古国。当时中国的社会百态和东西方文明相遇那一刻的情景。

作者简介

《乾隆英使觐见记(插图本)》内容简介:追溯中西关系史,乾隆末年(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组团使华,无疑是最具影响的外交活动。这是一支庞大的外交使团,正使马戛尔尼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曾任驻俄国公使及英国殖民地印度马德拉斯总督,并赢得了多种荣誉;副使斯当东是医学和法学双料博士。使团成员有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美术学家、哲学家、医师、乐师、技师、翻译以及舰队官员、水手、跟役等近七百人。

图书封面


 乾隆英使觐见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George Macartney, (1737–1806) was an Irish-born British statesman, colonial administrator and diplomat. He is often remembered for his observation following Britain's success in the Seven Years War and subsequent territorial expansion at the Treaty of Paris that Britain now controlled "a vast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 In 1792, he was appointed the first envoy of Britain to China. He led the Macartney Embassy to Beijing with a large British delegation on board a 64-gun man-of-war, HMS Lion. The embassy was ultimately not successful. (Reference: Wikipedia)This book is a collection of Macartney’s journals in China. It covers the dates from 15th June, 1793 to 10th January, 1794, presenting China as an oriental empire in its late years. What is to be valued, these records enable readers to comprehend the crashes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not only from macro-historical descriptions, but from details found i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people.In these journals, Macartney took down whatever he saw that were interesting, brilliant, disgusting or ugly; these include gorgeous scenery, delicious food, industrious folks, in-fighting between bureaucracies and so on. As a British envoy, his feelings and opinions represented western views of China in some degree. Meanwhile, as an on-looker, he realized the problems deteriorating in the Qing dynasty gradually. Thanks to Macartney, nowadays those dialogues happened among Chinese bureaucracies remain vivid and accessible to us, from which we know about the roots that led to China’s failure in the 19th century. Obviously, Macartney was not objective. He was amazed at China’s richness while he couldn’t understand why Chinese rulers refused to open up their country. Generally, his behaviors stood for British sense of pride, which was, unfortunately, caught in conflicts with Chinese sense of pride.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早就知道这本书,是反映中国乾隆清朝历史很重要的一本书。洋眼看中国——角度不同,客观性也比较强。这本书版本挺多的,这是最新的一个版本,图片很多,价格合理。
  •     挺有意思的,骄傲的大英帝国与骄傲的天朝的碰撞,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
  •     内容作为历史知识还是不错的,插图印刷质量勉强。
  •     这本书是典藏级,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了,等了好长时间啊才等到啊。
  •     非常不满意。希望有所改进。
  •     即将迈入近代的中国 在1793年虽然已经有些没落 但还是沉浸在天朝往日的荣耀中 大清帝国又失去了最后一次打开国门和西方互通有无的平等机会 40多年后 英国就对天朝动手了 这本书可以带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 看看乾隆帝是如何对待这个英国使团的 本书是半文言文的体征 读者阅读起来 可能有点儿小困难 但细看都能看懂 也等于让我们在重温一下 那个时代的特有文化
  •     以前在大学图书馆里看过一本关于马嘎尔尼来华画师所画的插图集·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了,所以来当当寻找一下,可是昂首没有,就买了这本书,里面的一些插图还是比较好的·虽然比不上我在图书馆看到的那个铜版纸的。可惜那个书的名字我不记得了。我买到的这本书貌似被老师咬过,书角有点残缺,书的纸质也不是很好·印刷业不是很好,虽然据说这个书不容易买到了,但是我更希望是一本完美的书留在身边!
  •     此书为半农所译,再适合不过了
  •     马戛尔尼可不是文言文啊,还好能看得懂
  •     翻译蛮好的,可惜当时不提供英文人名,很多翻译人名和现在的不一样,也就是基本不能用,还是忧伤
  •     喜歡。就是圖片小了些,且印刷不甚清晰
  •     英国第一个接触到中国高层的使团。这次接触被很多人认为是东西方关系的转折点。翻译有点老,很多名字都和现在不一样
  •     因为是民国时期的译本,所以都是白话文,不过大部分还是能看懂 马嘎尔尼确实有些自大,来中国硬是不从各项与英国礼节不符的礼节,包括扣头等等 译者同时选取了很多材料来翻译,像是《中国旅行记》等等,算是能做到以他人之言论证
  •     从中看得出清廷为何后来会衰弱到如斯地步……
  •     一、翻译成文言文了,读起来味道不同;二、彼时满汉大不同,习性、地位、以及关内关外这事等等,我感兴趣满人的汉化究竟是何种过程,究竟几多人一直避免汉化;三、老生常谈,礼仪之争、贡使之制,这常被进步派目为落后、封闭时事,这不好辩驳,可是该注意其它事实,组成个更完整的视角来看是否落后。比如中英在西藏似有军事冲突一事,互相问询他国情况一事,都是一种国际嘛;四、华人在马嘎尔尼眼中是什么样子,有礼节、勤劳(此处语义较多,也有讲国人状若乞丐的文),皇帝呢一副东方君主富有、权力顶峰模样。当然英国处在欧洲,开始征服世界,已有些国际意识,还有伴随的建立起文明意识,其目中国人为半开化,不肯长国际见识。
  •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适合在任何时候看。
  •     虽然纸张不甚好,但此书的排版印刷在几种版本中已可算是最佳了,且插图极丰富。
  •     中国依然是这个中国呵。(纸张印刷都不太好···)
  •     内容可读,对比乾隆年代的中国,很有启发。递送服务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