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考古文物 > 趣味考古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532547807
作者:叶文宪
页数:289页

章节摘录

人类的起源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发表以来,考从古学的发掘与人类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极其丰富的成果,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资料与知识远非当年的恩格斯所能及,因此,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必须向前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国际上对于人类进化谱系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6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合并为表。在这一谱系中,腊玛古猿是人类的远祖、南方古猿阿法种是人类的近祖、能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这些都已确定无疑了,各家的分歧主要在于南方古猿阿法种与纤细种、粗壮种以及鲍氏种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分歧和我们所讨论的人类起源问题无关宏旨。在这一谱系中,腊玛古猿与南方古猿之间存在着一个长达400万年的大缺环,缺环之前的腊玛古猿是猿,缺环之后的南猿阿法种和南猿纤细种已能直立行走,不管是否承认它们是人,这400万年正是从猿到人的关键,然而迄今为止,世界各地没有发现过一块属于这一时期的猿或人的化石!如果要解释人类起源,必须解释这一个缺环。传统的观点认为,古猿是生活在森林里的,由于地壳变动,自然环境和气候生态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森林消失变成疏树草原,迫使林栖的古猿下地,这是向人类进化的契机。可是,现存的四种类人猿中只有长臂猿树栖生活,猩猩、大猩猩、黑猩猩虽然都能爬树,但都在地面生活,它们并没有冈此而进化成人;非洲草原上的狒狒是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猴子,它们甚至没有进化出直立行走的姿势。下地能否成为古猿进化的契机,实在令人怀疑。地质史进一步表明,影响中国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于2500万年前,而人类形成只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彼因不能结出此果。然而400万-800万年前在非洲东部却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哈代教授认为,正是因为这场发生在第四纪之前的大海侵,分隔开了生活在那里的古猿群,并迫使其中的一部分不得不下到浅海中生活,从而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以后海水退却重显陆地,已经适应水生生活的海猿又重返陆地,它们才是人类的真正祖先。“海猿”说刚提出时被古人类学界指责勾“异想天开”,但是,这一假说却能解释许多“劳动创造人”说不能解释的从猿到人体质上所发生的变化。例如,所有的灵长类动物体表都长有浓密的体毛,惟独人类和海豚、海狮、海豹、鲸等水生哺乳动物一样皮肤裸露;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没有皮下脂肪,惟独人类和海兽一样靠皮下脂肪御寒;所有的灵长类动物四肢与身体都呈丌形,惟独人类和海兽一样呈一形。人类躺平后呈流线型的体型很适合游泳;肩关节灵活、上臂可以向上伸直,也很适合游泳;盆骨发达、下肢细弱的特征,也和水生动物相似;髋、膝、踝关节转动灵活,便于游泳时掌握方向;人类的手臂,对于抓握攀缘树枝而言,显得过于细弱,但却像桨一样适合划水;人类的脚掌与小腿呈90度,并且脚趾细长弯曲,很适合在海底粘滑的泥沙上行走。由于海水的浮力,人类可以只用后肢来支撑全身的重量,从而解放了前肢,双足直立不仅使海猿更不容易被水淹死,而且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并使手脚分工有了可能。直立的姿态还使海猿的喉头伸直了,水中生活使他们的肺活量变得更大,潜水游泳使他们形成了控制呼吸的能力,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使人类能够发出如此复杂的声音,从而产生异于所有动物的语言。比较生理学也为海猿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氯化钠在组成动物体内的化学物质中占有重要地位,缺盐对机体会造成明显的危害,摄入盐分过多,则会危害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陆生动物在缺盐时食欲锐减,对食盐的渴求会抑制其他的生理欲望;但它们摄入盐分义极有分寸,一旦满足了对食盐的需要,多余的食盐就不能再引起它们的兴趣。可是人却没有这种功能,人对食盐的需求量没有感觉,体内缺盐不能产生渴求,摄入盐分过多也不能自我抑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丹通教授认为,这是因为人类的祖先曾经长时期生活在富含盐分的海洋里,所以丧失了这一功能。再比如,人类还进化出了出汗调节体温的机能,这在灵长类动物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对陆生动物来说,出汗是对体内盐和水的浪费,在远离海岸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食盐得不到补充,在怀孕、哺乳时期大量出汗是会导致缺盐而死的,而在灵长类动物中只有人类进化出了这种独特的摄入食盐和不保存盐分的生理机制。这只有用海猿曾经长期生活在富含盐分的大海来解释。这种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在海鸟身上也可以找到佐证。人类还是天生的潜水家。屏息潜水的时间远远超过其他陆生动物,这在灵长类动物中也是绝尤仅有的。人类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潜水反应,肌肉收缩、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变慢,这种反应和海豹、潜鸭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相似。实验证明,把刚出生的婴儿丢入水中,他们会本能地屏气和划动手脚,但长大后这种本能就消失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哈代的海猿说,但海猿说最大的缺点是至今未能找到海猿的化石。可是反过来思考一下,在那400万年间,如果人类的祖先真的是生活在海里的话,那末他们也必定葬身于大海。当时还不会产生埋葬死者的意识,尸体一定是随波逐流漂走的。所以没有发现海猿化石这一不利于海猿说的事实,或许能反过来成为海猿说成立的佐证、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在人类进化史上写下这样几个大字:人类起源于大海。

前言

我在大学里教“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课已有十几年了,学生们对这一门课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我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就业于上海育才中学,课外给中学生上素质教育课,就从中学生感兴趣的点点滴滴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分若干专题给他们讲物质文化史的内容,使他们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了中学生的欢迎。可是,如果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内容编成一本严肃正经的教科书,恐怕去读它的人就不会太多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这套趣味丛书实在是一个绝妙的主意,所以,当编辑邀我写《趣味考古》时,我立刻就欣然接受了。这本书是写给大学生和中学生看的,也可以给中学教师拓宽知识面和课外辅导时用作参考书。虽然这是一本通俗读物,但是其中的一部分篇章完全是我的创新探索,尤其是《趣探事源》和《趣话文物》中的一些文章。写这本书时,我正在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讲授“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这门课程。我把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向学生们作了介绍,引起了不少同学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探索起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少物质文化的来龙去脉之谜,并写出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如坟墓、砖瓦、铜鼓、车马具、轿子、面食之类的演变和发展等等,既能言之成理,亦能为我的授课和撰稿拾遗补缺,征得他们的同意,我审阅修改后,将这部分文章也收入这本《趣味考古》中,且在文未都一一标明了作者的姓名,凡是篇末未标名字的则是我自己写的,但是全书的质量和存在的一切问题均由我一个人负责。希望写这本书的人和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益处。

内容概要

1948年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进入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现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任教,2001年被评为历史学教授,2006年被聘为专门史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   25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所制作的课件《新概念中国古代史》在2002年获得江苏省好课件奖,2002年并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所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物质篇)》课程改革在2004年获得苏州科技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并被评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所教授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在2006年被评为苏州科技学院一类精品课程,并送省参评江苏省二类精品课程。   在先秦史、考古学、吴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史学理论和高等教育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近年来尤其在史学理论方面颇多建树,思维敏捷、文笔犀利,深受学术界关注。先后出版过《吴国史》、《趣味考古》、《新概念哲学》、《重新解读中国》、《反谈中国历史》、《吴国历史与吴文化探密》、《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话说中国物质文化遗产》、《话说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等十部著作,发表史学、考古和教育类论文102篇,其中25篇发表于《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史学月刊》、《学术月刊》、《浙江学刊》、《探索与争鸣》、《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并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刊物全文转载,有三篇论文先后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和一等奖。已发表的代表作有:《中国历史上民族迁徙的气候背景》,《擂钵源流考》,《商代疆域新论》,《中国国家形成之路》,《论古越族》,《先周史溯源》,《关于重构中国古代史体系的思考》,《封建与“封建社会”新论》,《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变化与转型》,《五种社会形态是五种生产方式?五种生产关系?五个发展阶段?还是五种文化模式?》,《新夷夏东西说》,《论中华帝国时代专制体制的模式》,《中国古代有没有爱国主义?》。

书籍目录

趣探事源
人类的起源
夏娃与北京直立人
私有观念和私有制
我们不是龙的传人
文化文化?
氏族社会的两种不同继嗣制度
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区、系、类型
仰韶时代及其成就
龙山时代及其成就
文明是多元的
戈是先秦时代用得最多的武器
趣谈考古
石器的打制和识别
区别旧石器和新石器
木器时代和玉器时代两个概念无意义
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为石器、陶器、铜器断定年代
商周青铜器的名称与用途
秦汉青铜器不逊于先秦
趣觅古迹
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
形成上海的漫长历程
洪泽湖与泗州城
嘎仙洞——鲜卑族的老家
墓中发现音乐宝库
坟墓也在演变
追寻中国历代皇帝陵墓
土墩墓与石室土墩墓
特殊的墓葬——悬棺葬
秦始皇陵被盗过吗?
简释“阙”
新石器时代的城堡遗址
商周时代“国”的内涵与分布
汉长安·唐长安·宋汴梁
中国的塔
中国古代的石窟寺
趣话文物

编辑推荐

《趣味考古(插图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趣味考古(插图本)》从学生感兴趣的点点滴滴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分若干专题讲述了物质文化史的内容,更以全新的版式风格,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呈献给广大读者。文笔生动流畅,读者可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取有关考古学的众多知识。
考古学家对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任何是龙、似龙、像龙、类龙的东西都十分感兴趣,而且这些龙形、蛇形、蜥蜴形、鳄鱼形或娃娃鱼形的东西年代越早越令他们激动,例如山西陶寺文化陶盘上画的盘蛇纹,甘肃庙底沟类型文化陶瓶上画的鲵鱼纹,辽宁红山文化玉雕的团龙与猪龙,河南濮阳仰韶文化墓中用贝壳摆放成的龙形图案等等,于是不断有人宣称发现了“天下第一龙”。
龙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并未定型.把它说成某一部落的图腾是没有道理的。
闻一多说,龙是由蛇的身体加上兽的四肢、马的毛、髓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鲇的须等等组合而成的,龙意味着多个部落融合成为一体,因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闻先生的推理流传甚广,然而却是臆测虚构。像这样的图腾融合在世界上从未有过先倒,而且在中国古代有过这些图腾的部落也不可确指,由多个部落图腾融合构成龙的形象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图书封面


 趣味考古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浙图借阅。无效阅读,现在什么都不记得,恩,可能当初就没仔细看。
  •     入门,“勾引”,爱好~
  •     还行 就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图文并茂
  •     龙意味着多个部落融合成为一体,因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超喜欢。
  •     在阅读过程中,是愉快的,并且增长许多知识。学生很喜欢。
  •     丰富了知识,对学习很有帮助
  •     女儿迷上了考古
  •     图片稍微单薄
  •     很久就想搜罗本考古的书籍,到手后如饥似渴,了解了考古的一点趣事,还有一些图在里面,那可不是看小画书的感觉。
  •     专业而且有趣
  •     考古入门级好书,易读。不过有些内容的正确性需要掂量。
  •     没觉得有趣味
  •     还不错,以小故事形式,不错的历史科普类书籍。
  •     在阅读过程中,是愉快的,并且增长许多知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