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不是挖宝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考古文物 > 考古不是挖宝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807138310
作者:高蒙河
页数:209页

章节摘录

插图:考古发现中国根据中国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可以断言中国考古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世界十大发现中国仅占一席1973年7月,晚年的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南书房接见了美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谈话中,作陪的周恩来总理请杨振宁博士想个好办法,激励一下中国科学的发展。杨振宁博士便推荐了一本美国综合性科学月刊《科学美国人》,建议将其译成中文。杨振宁博士当年介绍的这个杂志,据说早到爱迪生,近到比尔·盖茨都喜欢翻阅。迄今已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至少一百二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上面发表了大约两百篇文章。这本杂志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并举,内容几乎涉及所有重大科学主题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密切关注它们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就是这份已创刊一百五十多年,月发行量逾百万,拥有中、英、法、德、日等十多种版本的杂志,在20世纪末又组织专家,权威性地评选了20世纪全世界十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入选的名单结果如下:1.死海古卷:1947年起发现写在羊皮纸和皮革上的《旧约全书》的最早抄本。2.图坦卡蒙法老墓:1922年在埃及帝王谷发现的唯一未遭盗掘的年轻法老王陵。3.最早的美洲人类:1908年起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1万年前人类已到达美洲的证据。4.乌尔遗址:1922年起在伊拉克发现的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距今5500年。5.地中海沉船:土耳其南部水下发现公元前14世纪装载大量货物的不明国籍沉船。6.阿尔卑斯山冰人:1991年在意大利和比利时国境线发现公元前3300年的冰冻人。7.解读玛雅象形文字:记录公元200-1500年玛雅文明的象形文字有80%释读成功。8.利基家族在非洲寻找人类起源:该家族用了一个世纪在非洲找到了人类起源的证据。9.拉斯科史前壁画:1940年在法国多尔多涅省拉斯科洞穴发现了1.7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壁画和雕塑。10.秦始皇兵马俑:1974-午在中国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评选结果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我们没找到直接的资料,难以了解《科学美国人》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就先凭直觉吧。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一份遗憾色彩颇浓的名单。这组令人感慨的评选结果,把考古精华浓缩得有点叫人窒息。在考古学诞生以来的近二百年里,堪称伟大的考古发现难以数计,即便是起步不早的中国考古,也有了将近百年的发现历程,这一切岂能是这组区区十个数字所能概括和凝练的么?如果我们照此推想下去,搞个“十进五”、“五进三”甚至“三进一”之类的评选,那么谁能胜出?哪个该淘汰?评选总是伴随着欢喜和悲伤,荣誉和失落。这讲十的名单,其实并无输家,更无胜者。更何况考古是发现出来的,岂是评选出来的?这是后话。而在英国考古学家巴恩博士的《考古的故事——世界100次考古大发现》一书中所罗列的远东地区著名的考古发现有:北京人与爪哇人;中国和印度的岩画;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布满东方壁画的墓穴;安阳;远东青铜器;东方皇陵兵马俑;远东的雕像。在这份名单里,与中国有关的考古发现在总数上有所上升,看上去养眼多了——因为一串总比一个好。可仔细揣摩过后,发现这只不过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而已。因为在巴恩所列举的全世界100个考古发现里,中国的考古发现所占比例还不到1/10,何况有些发现还是和别的国家“捆绑式”出现的。这给人的感觉,如果用近几年已经被年轻人用滥了的字眼儿来形容,就是“郁闷”二字,而且郁闷得很。所以,数字这东西,感性了不行,理性了也不好,但这不是数字的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100项世界考古大发现中,欧洲有41项,占了近一半;亚洲有20项,非洲有15项,澳洲有5项,美洲有19项。由此看来,世界考古大发现主要集中在欧洲,这是既正常又不太正常的事情。所谓正常,是因为现代考古学诞生在欧洲,在那里已经有了将近二百年的发展历史。欧洲一直是考古活动开展得最集中的地区,发现的数量自然不会少。说不太正常,一是由于考古学传到其他各大洲的时间都相对较晚,也就百八十年多一点的历史,发现的数量自然要少,像中国有考古活动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在亚洲,日本比我们开放得早,1877年就发掘了东京郊区的新石器时代绳纹文化的大森贝冢遗址,而我们到1921年才有被正式承认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考古发掘,晚了近五十年。二是从各大洲历史文化发展看,欧洲并非古老文明诞生发展的唯一区域。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也不过是两三千年前发达过一阵子,后又偃旗息鼓了。世界上公认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欧洲都沾不上边。当然,不少从事中西文化比较分析的学者也许会说,欧洲遗传下来了最重要的人人平等的人文精神遗产,崇尚的是“为求知而求知”的求真传统,而不是我们那种注重“运用”的智慧和“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之类。话又说回来,这是涉及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的另外一个话题了,在此不予讨论。所以,中国在20世纪100次世界考古大发现中,连10次都没轮上,虽是实情,却是不太公正的。好在这只是上个世纪的状况而已,如果21世纪末再评选世界100次考古大发现,即便是保守的估计,中国起码会占到1/4或1/5。首先,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人文历史方面拥有无比丰富的资源,何况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具有5000年连续不断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次,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正处于腾飞阶段,配合基本建设的大规模考古活动正在或已经把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例如,众所周知的三峡考古和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考古,集中了几乎全国的考古大军,其发掘点之多,发掘面积之大,出土成果之丰富,堪称旷古未有。所以,面对西方评选标准的不足,我们尽可以感性地放达一下,并借用当年闻一多先生《一句话》的诗来表达:“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因此,到21世纪末的时候,无论世界上哪个组织再评选世界考古大发现,都不会再忽视中国考古的价值;不管哪种主流文化意识和何种传统力量当道,也都不会再忽视中国考古的成就了。那种20世纪末中国在世界考古中所占数字比例的窘况,以及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郁闷,肯定不会再在我们的子孙身上发生。那时,人们对考古的热爱和关注一定比我们现在高涨,会有更多的地下宝藏为人所道,他们感到由衷自豪的一定是:那些数量众多、熠熠生辉的中国考古大发现,不仅是中国考古黄金时代浓缩出的精华,还是中国考古理应为世界考古所作的巨大贡献。挖出来的中国数字这东西是实实在在的,并非只有枯燥的统计学价值,它是质量的刻度计,是收获的测量仪,是考古进程的计时器。这就让人对数字有了好感,就叫我们对考古数据不再兴味索然,就使我们有底气称道中国自己的考古评比——没洋人来矫情,没外国来掺和,实打实是由中国人自己评选出来的考古大发现。中国评选出来的考古大发现有两类,一类是1991年开始的年度十大考古发现,还有一类是20世纪里的100项考古大发现。正像评审者说的那样:“100项考古发现虽然仅是中国20世纪考古发现的一部分,但它们集中反映了中国百年考古的概况,是中国考古学的缩影。”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将1990年以前的中国重要考古发现都囊括其中,弥补了从1900年起每年评选十大考古发现的不足,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国考古的全貌。友情提醒的是,本书列出的100项中国20世纪考古大发现清单,建议你最好不要一掠而过,也不要对角线式地阅读,那样做,信息溜掉太快。因为这些发现也许就在你的家乡;如果不在你的家乡,可能就是你的籍贯地;如果不是你的籍贯地,可能就在你现在生活和工作的省区。这些考古大发现的发现者中,兴许就有你的亲戚、家人、长辈或后辈,你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同学或同学的同学,老乡或老乡的老乡。你和他们不但相识,还可能相知,更可能相爱相亲,一个锅里搅过马勺。即使你与他们素昧平生,隔行隔山,也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他们,还可能坐同一趟火车与他们侃过,你甚至还可能冒雨去听过他们的讲座,讲我们的祖先,讲我们的民族,讲我们血脉相通,谱系相连,讲我们基因中都有遗传自中华远祖的精气神儿,讲我们各有源流但又多元一体。这些考古大发现,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列,与评选的得票数多少无关。但印象性的关键词是:时间、地点、史前至明代、墓葬、遗址、发现、调查、发掘。没有渲染或煽情的形容词和修饰语,只有实实在在的名词和动词。学术不打折,科学无诳语,考古就是这样向我们展现她的面容、身段和心怀,很炫,很阳光。专家常讲,这些年的中国真是进入了考古发现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平均每年有500个考古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可以开挖。这就是说,中国每年有500个考古队在野外工作,有500个地点在动土,有500个考古发现面世。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无论如何也不过分,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考古发现怎么也不夸张,说中国的考古发现也许能忙坏统计人员也不是扯淡,说中国的考古发现远不是几台电脑的内存可以容纳更不是妄语,说中国的考古库房一直需要加速增建,指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情。中国人有比其他国家的人能在第一时间和第一地点感受这些伟大的发现,其条件是得天独厚。

前言

这世上有一种发现,叫做考古发现。发现,是考古这一行与生俱来的学术特性;关注,也成了考古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社会特点。近年来,媒体相继发自北京老山汉墓、杭州雷峰塔地宫、云南抚仙湖水下遗址、上海广富林工地、四川广汉三星堆、山西汾阳宋金墓、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考古实况报道,更触发了公众对考古发现的直接热情。从一个曾经被普遍认为的冷门学科,到如今可用人气十足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考古发现的魅力可见一斑,可谓大矣。考古发现的确很迷人,很有趣,从平民百姓到领袖人物,不论男女老少,不管白领蓝领,对它不感兴趣者,恐怕不多。先说领袖人物。2008年5月,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胡锦涛主席前往祝贺。其间,他还专门来到该校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建设和考古学研究情况。胡锦涛对几位正在修复文物的老师和学生说:“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文物考古工作是发掘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工作,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问。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潜心钻研,刻苦治学,努力取得一流学术成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媒体关注与评论

考古学一直在寻找谜底,却不断遭遇新的谜面。考古学家挖出的永远是谜面比谜底多,而且绝大部分还是早已发生了自然或人为变化的支离破碎的谜面。这就是考古的宿命。  ——《考古学家是不幸的侦探》最叫诗人杜牧郁闷的可能有两件事,一个是他倾心杜撰的《阿房宫赋》被考古发现所颊覆;另一个是他描绘阿房宫的瑰丽词汇“勾心斗角”,被辗转流传为一个贬义成语,更不提气的是又被演绎成“明争暗斗”!  ——《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

后记

2007年是我入考古之门的第三十个年头。在自己专业生涯的“而立之年”,不出专业书,却写大众书,我觉得挺值当。因为我一直认为,虽然考古现在还是冷门学科,从业者不多,尚不是大众之学,但也绝不是小众之学。考古学家习惯了在象牙塔里作道场,可考古之花,墙外也香。曾经挺诚心地把写成的草稿捧给几位业内的朋友看,他们多是翻了翻就撩在一边,说这是给初中生看的。听后,我第一个感觉挺欣慰,因为不论你是高端人物,还是草根百姓,只要一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顶多也就是初中水平,说明这书找准了定位。同时,我听后的第二个感觉是有点伤感,因为我知道业内的朋友们无暇顾及此道,给足我面子的潜台词里包含着不务正业的嗔怪。这应了我写本书之前的两个忧虑:一是我能不能写出新意,二是我在圈内的名声会不会糟糕起来。其实名声不太重要,因为我本来也没什么名,最多是背上骂名,在圈里混不下去。可是能不能写出新意我却很在意,如果圈内人不喜欢,圈外人看着没劲,那就白忙乎了。欣慰的是,几个圈外的朋友口碑不错,还说和常见的写考古发现的书不太一样。上海大学的老友张雨声甚至说他是连夜一口气读完的,并建议我如何改进。他从事图书情报学,能掺和进来谈考古,说明他看懂了。后来我还给我的朋友和学生们传阅,梁睿红、王太一、刘晓婧及冯小妮等还提了修订意见。

内容概要

高蒙河,男人,中年人,蒙古族人。生为东北吉林人,现为复旦教书人。主要著作有《郑和史迹文物选》、《灯烛》、《铜器与中国文化》、《三峡考古记》、《长江下游考古地理》。

书籍目录

前言 考古迷人考古发现中国 世界十大发现  中国仅占一席 挖出来的中国 2006殷墟年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 三大文物发现百年祭 推土机在前考古学在后 敦煌石窟算不算考古发现 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考古学家是不幸的侦探 我们有多少文物家底 世界的庞培 中国的喇家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 秦陵乾陵  挖与不挖 开启秦陵的成本与代价 兵马俑的“发现权”上海不是无古可考的地方 考古一侧  有个上海 盛极而衰的江南 黄河先人到上海来干什么考古遗憾一箩筐 最遗憾的考古发现 考古失误种种 考古不是挖宝有没有“国宝级”文物 给“国宝级”文物一个说法 司母戊鼎的新重量 鼎是中国符号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 胡子考古惹了谁 司马迁的误识后记 考古不是挖宝附录一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附录二 2000-200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附录三 中国境内的世界物质遗产附录四 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

编辑推荐

《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考古到底是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味地寻求文物宝藏?还是依附于历史,以期拨开迷雾见真相?……《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撷取了大众感兴趣的话题,诸如有没有国宝级文物,该不该发掘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偶然性,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等等,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事业和考古人的真实风貌,介绍了考古学的非凡成就以及考古业内存在的是非曲直。语言通俗易懂,观点发人深省,内容精彩生动,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图书封面


 考古不是挖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高中的时候我跟坐我前面的男生吹牛说报志愿的时候要填考古,结果南大那年招考古,就一个名额,还限定男生,真是出师不利;好在他也没落着好,虽然订了三年的考古期刊(名字我忘了),最后还是变成了建设银行员工一枚,so much for dreams。后来读研的时候看一部纪录片,讲的是一群女的在沙漠里挖先人的遗骸,镜头特别漂亮,沙漠的夜空里没有光污染,只有蓝宝石般的天空和钻石碎屑般的银河。纪录片看到一半就睡着了,这个镜头却一直印在脑子里,成就antropology和archaeology高大上的形象,譬如印第安纳琼斯夺宝奇兵般惊险刺激,又如掌握了生命秘密的出世高人般不可捉摸。可惜想得太美的事肯定都不是真的。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让人多少有点心塞的中国式考古——跟地方政府的政绩抗衡,跟房产开发商抗衡,跟打着考古旗号的官方盗墓打交道,跟国外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规范打交道……相比国际化考古的大投资、长期慢慢搞学术研究、注重hard science(比如法医人类学);中国式考古是“多快好省”的、受到严重政治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虽然这很让人心塞,但是死人管不了活人的事儿,就算生前统一了六国、身后也只能老实躺着任别人决定自己的命运。Cleopatra生前那么风光,死后还不是在大英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躺着人人瞻仰。另外,叶公好龙的意淫考古是很容易的事儿;能在令人心塞的现实中认真的做能力范围能做到最好的研究、不愧对祖先和全人类的研究,这个才是一个考古人真正的荣誉与使命所在。我等因为心塞而挥挥手退缩的草民,应该对心塞着却坚持做正确的事的人致以敬意。
  •     几乎所有的中国考古事件,都围绕着是非两个字,那些被挖掘的遗存虽然静悄悄地矗立,却始终摆脱不了喧嚣的纠缠。秦始皇和武则天的陵墓到底该不该挖?司母戊大方鼎、长信宫灯到底算不算“国宝级”古物?王圆箓这个道士无意中找到了敦煌石窟的宝藏,这事儿到底算不算“考古发现”?这个年代喜欢是非、迷案这些字眼。任何直来直去的故事,魅力都会很快消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结局,才会一直吊着公众的胃口。《考古不是挖宝》动了个心眼儿,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平头百姓的注意力引向了田野作业那看似枯燥的现场。其实这本书的用意,并不只在于讲述那些古墓传奇,如果是那样的话,干脆围绕秦始皇的神秘地宫、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去忽悠好了。作者说得好,考古学家就是不幸的侦探,留给他们的“现场”存在已有数百上千甚至万年,往往残缺不全,破坏严重,最要命的是,从来不会有目击证人出来指证——那样的话就太吓人了。所以这是一门充满遗憾的学问。考古者不得不费劲地在碎片一样的信息里,勾画出遥远时空里的生活样貌,推测当时发生的情景。大多数时候他们连推测都做不到,只能带着叹息走出古墓旧城。假如遗憾只是由自然环境的变迁造成,还不至于太过扼腕,那些人为造成的缺失才最令人心痛,尤其当它们出现在考古的环节中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定陵发掘,最终导致很多精美出土文物变质,万历与两位皇后的尸骨还在随后的“文革”里被付之一炬。此次发掘的发起人吴晗事后懊悔万分,泪流满面,但考古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流程,没有亡羊补牢的机会。悲剧不只这一幕。广西罗泊湾汉墓中曾出土一个铜壶,被一个初次参加发掘的学员不小心打开,使其中保存的古代液体流了个精光;连云港尹湾汉墓清理工作结束后,有个镇领导在现场办公会上随意抽取了出土的木牍,抹掉了最重要的文字信息……外行人的无知、业内人的粗疏,伴随着行政指令的蛮横、商业开发的霸道,甚至还有盗墓的贪婪,毁掉了不知多少曾眩目一时的文明遗迹,纵然我们是所谓“地大物博的大国”,怕也承受不起这样的挥霍。作者阐述考古中的遗憾种种,无非展现出了这样的现实:不管是政府还是公众层面,我们都不了解考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更有甚者,连学界有时都懵懵懂懂。大多数人带着猎奇心态审视考古中的发现。如果一次发掘没有掘出珠光宝气,没有颠覆一段历史记载,似乎就没有意义。殊不知,当人们将焦点集中在窥探秘史、挖掘高级文物这两方面时,就偏离了考古学的价值取向。正因为这样,公众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外行,说外行话,做外行事;正因为这样,很多业内人士也失去了自省与自控,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铸成大错。考古专家苏秉琦说过,发现只是考古的一个环节,如何解释这些发现才是这门学科中最重要的内容。将考古等同于挖宝,让考古失去了正常的文化基因,生存在扭曲价值观组成的环境里,不论它自身怎样挣扎、努力,招来的也只能是偏见与质疑。就如最近的“曹操墓”之争,何尝不是类似心态导致的结果呢?缺什么补什么。如果学者对公众的考古常识缺失感到忧心的话,就应尽力给我们补上这一课。在传统文化复苏、公众参与热情激增的时候,考古学也不能闭关自修,依然断绝着与社会的沟通。《考古不是挖宝》的目的就很明确,它不避讳人们的猎奇心态,反而巧妙地利用这一心态,在公众和学术领域之间架设了通道,在看似不经意中还原了考古学的现场,用很生态的画面告诉大家考古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也许在若干年后,当公众明了这门学科的意义所在,并再度“曹操墓”这样的事件时,会用另一种心态去审视它了。
  •     本来以为这本哗众取宠书名的书没有什么, 但是读后发现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深入浅出的讲清楚了什么是考古。 考古第一眼看来是很容易理解的名词。但是通过作者的讲解, 发现考古其实还包括很多。对考古的内涵理解非常有帮助。 野外挖掘只是其中的一环。”上海不是无古可考的地方“我认为是最好的一篇。虽然和其他篇章比起来可能不是那么波澜壮阔。 但是却非常仔细的对考古的一环一环用实例进行了讲解。从挖掘到分析,丝丝入扣。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三星堆的谜题提醒着我们,历史远比我们看到的复杂,或许这才是历史的真实”——考古的确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     算是通俗入门读物。但是感觉还是很不够,再去找点专业一点的书来看吧。
  •     考古知识通俗读物,按照高的说法,专业的考古学家,都是情商很高的人!
  •     启蒙类通俗读物~
  •     介紹了不少考古常識,相對於《考古好玩》而言,多了份知識性
  •     作者你把不上台面的大实话都说了你领导知道吗。中国式考古
  •     考古,不是那么浪漫的。
  •     拿起便不舍放下的好书,通俗易懂,幽默生动,且意义深远,发人深思。读完更觉考古之魅力~
  •     大天朝的宝物比我想的很多。不过还是很不能理解作者说的,留给后代挖。孔子家墙缝里的宝贝不就是挖的很及时,不然到今天还不挖的话,肯定坏掉了。
  •     两个学考古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给我推荐了高蒙河老师的这本书呀。作为一本畅销书,写的平平啦。扪心自问是,我原本对这本书的期待,是一本盗墓笔记。
  •     作為一個外行,看了之後還是有所收穫,且糾正了原來的一點錯誤看法,所以值得推薦。
  •     考古真的不是挖宝
  •     定陵那部分印象很深
  •     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有几段吐槽挺精辟,能对考古得到基本了解,也能看到我国考古的基本情况,是本好书!
  •     考古通俗读物,有五六十年代大家写通俗读本的老派气,对尹湾汉墓和眉家村窨藏的考古发掘的批评最好,其他过于简单,“初中生读本”
  •     看完最后一页,感觉意尤未尽,感谢高先生!一个“复旦教书人”竟放下架子执教“初中生”,让神秘的考古更加迷人。
  •     大一。对于“考古学家是个不幸的侦探”这句话印象非常深。曾经还构想过写个类似侦探小说的考古学案例分析……好难……
  •     (P)大众考古写的应该故事性更强一些,这个还达不到文中所说的“初中生”的水平
  •     珠鸡推荐,地铁良友
  •     在保定待了四年,没去过满城汉墓,没去过总督署,没去过莲花池。以为自己对这种历史古迹从不感兴趣,其实是自己从根本没有发现历史的美。
  •     开封了,和想象中的有点偏差。而且书还脏了。
  •     太短 没看过瘾 文笔加分 情怀加分 深入浅出 言近旨远
  •     考古,是专业人员的发掘、整理、研究,但其目和意义所在,是让这些成果,有助于我们认识我们的祖先,认识祖先生活的那个时代,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更多有益、有价值的信息、观念。“我们”,既包括专业的研究者,也包括文史的爱好者,更应是当今社会中的所有人。因为,所有的“我们”,有权利知道的更多,有权利正确地认识更多正确的东西。
    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尝试。这是一为专业考古学者,以散论的形式,将考古中的点滴、将大家关注的问题,娓娓道来。
    不是考古报告中“枯燥”的记录,也不是行家关注具有多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点考古的事儿。是建立在科学、严谨的考古研究上的,但又不是说教,只是希望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取一些信息、常识、知识。
    而这种普及性的工作,只有待到公众的普遍知识基础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时,“普及”也会随着进一步前进。
  •     我对考古一窍不通,女儿喜欢考古,这本书可帮了大忙了。
  •     起初读起,觉得有强烈但又可笑的爱国精神,深入后觉得还是有内容可读的
  •     这书好无趣。。。三个小时阅完
  •     这可能是我近期或者近年内读过的同类图书中最有趣最有价值的一本书了,强烈推荐。
  •     给蚩尤翻案,为上海历史正名,说庞培,真是张见识,如与高老师一夕谈,获益良多
  •     陈述平淡,内容简单,你知道的书中都有,你不知道的书中也没有.就那几次考古大事,书中反反复复说几次.
  •     内容丰富,但有点乱,不够深入.
  •     大一选修课时老师提到的一本书,终于看完了,给我最有感觉的是《最遗憾的考古发现》这篇,我也一直在想外界看不到一些东西是不是遗憾,当然发掘也会带给我们遗憾,然而,遗憾是种美啊( ・᷄ὢ・᷅ )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考古是一门遗憾的科学。
  •     本身就是考古专业的,老师无意中提到这本书就买回来了。书很浅显,适合送人作为了解考古的入门读物。
  •     公眾考古的入門讀物
  •     好书。很喜欢敢于直言而又有性格的老师。
  •     考古学普及读物,写得平实真切,有专业分析也有案例讲解。
  •     开头两章好像有什么让我不爽的地方,但现在记不起来了,大概就是作者的大民族主义吧........科普的作用很足,算不上非常有趣,但是在看了盗墓笔记之类的小说之后看一看现实的科普文也算是互相补充了。
  •     4/2-4/25 最终还是没能速战速决成,科普的,我觉得自己还要找点深的来看。高老师有这份心还是很不错的,语言比较白。有很多话讲的很坦率,对了解考古还是有帮助的。我就一个问题,挖皇陵只存在技术过不过关和能不能挖好的问题吗?我还是认为死人一样有隐私权。他属于历史,但他更属于自己。
  •     还不错,尽管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年轻人
  •     以前看过很多的考古类图书,这一本深入浅出的解答了很多非考古专业人士的疑问,也进一步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不错!
  •     在图书馆迅速翻完,深入浅出,科普好书
  •     就只发现完全没必要的一堆一堆的排比句。真浪费了这么吸引人的书名。
  •     通俗易读,为普罗大众了解考古学之佳作。诚如是言,「考古不是挖宝」,其源于人类对自己如何走来之好奇,亦必将归于对自己未来如何前行之思索。这份厚重的遗产应该予以保护和继承,而不是为了满足猎奇与功利。
  •     很浅,而且对比《神祇、陵墓与学者》开篇所引歌德“不存在什么爱国艺术和爱国科学。与所有崇高美好的事物一样,艺术与科学是属于全世界的”所体现的境界,这本书眼光流于狭隘了。
  •     中国考古的普及介绍,有趣。而且标题把最容易误解的地方说出,算是很直接。文字抒情部分有点肉麻,扣半星。
  •     必须承认,考古书不好写。因为要讲清楚就不能不罗嗦一堆历史背景和变故,一不小心就变得冗长沉闷起来。本书算是一个形式上的突破。好包装好选择好名字...只可惜内容有些差强人意,用老婆的家乡话说就是麻麻的,马马虎虎一般般吧。但是依然希望作者坚持这样的写作思路,写一些给普通人看的考古书。不过在选材上能更精挑细选一下,在内容上写的生动一些。
  •     很有趣的内容,随手一翻就是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
  •     喇村的太震撼了。 条理明晰,叙事平易近人又包含诸多亮点,好书~
  •     书的内容很好,通俗易懂!书的纸张不是很好,有些粗糙,而且书很轻。
  •     作者很能侃!有趣,易读,绝对一本好书!
  •     一般,中规中矩的一本书
  •     在不是书店读了一个下午 青岛的午后到傍晚 让我想起15年前的大学路的那个下午。书写得还不错,很多想法极好,作者看来也是个不吐不快 快意恩仇的主儿
  •     很有用有一本考古方面的书,通俗易懂。说了很多中国考古方方面面的故事。
  •     没多少意思,还有点煽情性地装逼。
  •     感觉略无聊,没有那本考古好玩有意思。感觉有些遣词造句太刻意。但收获还是有一些的。
  •     没有找到后半部。感觉每一个领域都需要这么一本入门的“科普”书。
  •     老早老早之前,我就梦想过,自己也能写一部类似的书,不艰涩,有趣,纠正公众对考古的误解,给了他们正确的考古学和文物知识。买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个通宵读完,启发很大。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对我也是一个激励。
  •     作为科普性的读物,我觉得这本书很不错。
  •     考古自古以来就意味着破坏,学问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东西大多也留不下去~
  •     犹豫很久买了这本书,其实很久以前在书店翻过,没很仔细看,这次买来看看觉得写的很不错
  •     有意思。
  •     未看完。感觉挑毛病较多,愤青气味十足。作者似非专业人士,看资料在写,令人信服之处不多,多属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花腔而已。
  •     非戏说,专业,但不晦涩,一下午读下来很舒服、顺畅,这就很难得。
  •     满腹委屈的考古工作者的满篇牢骚
  •     被逼着看的,不高兴
  •     普及性丛书,很有意思
  •     听君一席话
  •     一个学长推荐的书,里面的内容相当不错,考古的入门书
  •     读起来比较轻松,介绍了中国考古发现的一些故事,让读者了解到考古不仅仅是现场的挖掘这么简单
  •     绝对干货,入门篇。期待写历史剧的不要再架空了,这么多好的题材,随便一个都是一出大戏,还顺带可以给民众科普一下。
  •     深入浅出的好书
  •     老派专栏文章的感觉。很像是燕山夜话。考古的细节再多一些就好了。
  •     我想,每个学科总有这么一群人,付出毕生精力默默钻研,用清苦支撑起一颗思想的大脑。外表的光鲜似乎永远与他们无缘,他们所得的,不过是一个脊梁的名号。考古尤其如此!从科研的角度来看,考古的重点的确偏重于先秦。一方面,史记之后的文字史料较为完善,考古很难有所突破,同时,鉴宝对考古的利益冲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