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事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考古文物 > 事死如事生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532930098
页数:119页

章节摘录

  壹 死是一个问题  1 人都是要死的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无论是古代文献资料,考古发现,还是借助我们的智慧和想象,似乎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人类在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思想观念和心理情感活动。  《尚书》说,当洪水暴发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原始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死亡是频频发生的。当原始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在疾病到来之时,为了生存和猛兽进行搏斗时,身边的同伴倒下去再也不能醒来,他们感到神秘、恐怖、惊慌。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理解、解释死是怎么一回事。一个活生生的人突然之间停止了一切活动,那么,他的生命到哪里去了呢?这个死亡了的生命是否变成了另外的一种东西,以一种别的形式继续存在呢?是谁把这个生命接走了呢?……  这些疑问和困惑,随着死亡的频繁发生来到我们远古祖先面前。死是一个问题,神秘而恐怖,同时又不容回避。  当这个问题萦绕于远古祖先脑际的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到“死”这个残酷的事实,总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当“人都是会死的”这个观念,被远古祖先普遍接受的时候,怎样处理死者的尸体就成为一件大事。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了。  生从何来,死往何方?这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它既是神秘的,又令人敬畏和好奇。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经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西安半坡遗址的尸骨上有用朱砂涂染的痕迹,新石器时代墓葬中随葬的陶器、骨珠等,似乎都说明远古祖先已经有了“死后世界”和“灵魂不死”的思想。这也说明,他们在如何处置死亡了的同伴时,所抱持的敬畏和谨慎的态度。  他们在小心翼翼地摸索一种对待死亡的规则。  李泽厚先生说:“丧礼极为重要,是远古先民诸氏族的共同特征。征之于世界人类文献,俱然。现代人类学家说,当人们知道埋葬死者,或给死者以某种丧葬形式(如山顶洞人撒红粉于死者身旁或身上),即人的族类自觉的开始,亦即人的文化心理的开始。动物一般就没有。这即是说,丧葬礼仪给予混沌难分的原动物性的理知、情感诸心理因素以特定的社会族类的方向和意义,以确认自己属于此族类的存在,此即人的最早的‘类’的‘自我意识’。追怀死者的丧葬仪式,都具有此种情感兼理智的重要功能。”  当远古祖先开始自觉地埋葬死者,并举行简单而庄重的仪式时,他们已经把自己同走兽飞鸟区别开来了。他们对死去的长辈和同伴有了情感上的认同和追悼。  2 墓葬制度的形成  丧葬礼仪是远古祖先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究竟应该怎样处置死者才妥当,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祖先,延续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引起思想精英们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延续下来,只不过不再成为一个热点。即使在今天,墓葬制度的改革也还是与传统的风俗和观念发生着激烈的冲突。  在这个看似应该怎样对待死的问题背后,其实是人应该怎样对待生的问题,是人的信仰、生命的价值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并不仅仅是怎样埋葬死者那样简单。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在一种单纯的亲情之中,那时的氏族社会充满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温馨,死者都埋葬在公共的墓地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采取“二次葬”,所谓“二次葬”就是把原先没有埋葬在氏族墓地的尸骨,再迁移到氏族的公共墓地里来。人们不能让一个人单独埋葬在氏族墓地之外的地方,表现了母系社会紧密的血缘关系。这时,人是平等的,只要是一个氏族的人,死后即可埋在一起,即使埋在别处,后人也会把他的尸骨迁到公共墓地里去。仅距曲阜三十华里的充州市,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王因遗址的出土情况,证明了上述特点。同性合葬及多人二次合葬是王因墓地的突出特点,墓中随葬品的数量不多,这说明当时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到了青铜器时代,墓葬中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了宏大的规模。河南安阳的商王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形墓”。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三百三十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一千八百平方米,深度在十五米以上。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二十余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是如此。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十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二平方米。  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妇好墓随葬各种青铜器四百六十余件,玉石器七百五十多件,骨角器五百五十余件,另有其他随葬品。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西周和春秋时期,棺椁制度有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对随葬品的等级、多少,车马坑的大小、数量都有等级分明的限制,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定。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十辆,马二十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埋车五辆,马十匹。  可以想见,在那个时代人们是相信有一个“死后世界”存在着。他们相信人到了那个“死后世界”,仍然需要他生前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和与其身份、地位相符合的排场。在商代的随葬品的生活用具中食器较多,而到了周代生活用具中酒器较多,这似乎说明两个时代的经济生活的质量有了变化。  在随葬品中也透露出古人“灵魂不死”的信仰和观念。1976年,商代妇好墓中出土了十几件玉琮。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柱形中宽、饰以动物纹样(有兽面纹或鸟纹)的玉器。《周礼·大宗伯》中说,“以黄琮礼地”。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推测:“玉琮是玉所制,本身十分圣洁,它的外部被雕成方形,与古人心目中的天空相似,它的中间是空的,能够象征天地上下的相通,所以可以在祭祀时供奉天地,拥有沟通天地、接引鬼神的神秘力量。”  到了周代我国的墓葬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并且把墓葬的过程仪式化。后来经由孔子的整理,阐释上升为一种理论。孔子最重要的贡献,是把这些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进行了人性化的阐释,使之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棺与椁  著名学者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中说:“人将死时叫做‘属纩’(《礼记·大丧记》)。属是放置的意思,纩是新累。新絮很轻。据说古人把新絮故在临终的人的口鼻上,试看是否断气。这不一定成为风俗,至多也只是个别地方的风俗罢了,叵是‘属纩’却成为临终的代称。”  古人刚死的时候,人要爬上屋顶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敝“复”,意思是召唤死者的灵魂回复到身体。复而不醒,然后办理丧事。  考古学上认为,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称为“墓”。二者合称为“墓葬”。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方已用木棺作葬具。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少数墓坑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坑,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椁。所谓椁,即是套在棺材之外的外棺,既是对盛敛尸体的棺的保护,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中国古代棺椁并称,都属葬具。在周代时棺椁和随葬品都形成了等级严格的制度,这说明到周代墓葬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了。周代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随葬品则规定为,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  西汉中期以后的各种横穴式墓,尤其是东汉的砖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到了椁的作用,又称“砖椁”和“石椁”。  孔子的弟子颜回死时,孔子与颜回的父亲颜路有过一次关于棺椁的争论。  ……

书籍目录

壹 死是一个问题  1 人都是要死的  2 墓葬制度的形成  3 棺与椁  4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  5 “义”“利”之辩  6 合葬之始  7 孔子合葬父母  8 荒凉寂寞东海王贰 事死如事生  1 墓地随想  2 生与死的难题  3 我死了会被扔在路上吗?  4 孔子之死  5 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孔子  6 圣人的葬礼与普通人一样  7 马鬣封  8 子贡庐墓  9 心理失衡的弟子们叁 血脉的另一种延续  1 祖孙三代封三垅  2 林中林——墓园中的墓园  3 石人石兽说端详  4 “思堂院”与“更衣厅”  5 洙水桥与洙水河的传说肆 天下第一林  1 广袤墓园,因一人称圣  2 万古长春至圣林  3 脉络清晰的族谱  4 “孔末乱孔”与“中兴祖”孔仁玉  5 “油篓墓”和它的传说  6 南孔与北孔  7 皇权的影子  8 获罪之人不得入葬祖林  9 追求完美的丧葬礼仪  10 圣公府发丧——没日期伍 墓葬奇观  1 陵坛合一  2 以山为陵后记

编辑推荐

  我越来越喜欢孔林,它的幽静,它的根深叶中,那累累的坟冢、林立的碑碣已不透露出肃杀之气,它们使人沉静、冥想,使我处终点上,回首眺望漫漫红尘路,似乎能听到文明的脚步。从遥远的历史深处渐次走来。

作者简介

《事死如事生(孔子故里墓葬文化与孔林)》是系列中的一本,悠久的历史为曲阜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从气势恢宏的地上宫殿,到规模庞大的地下城池;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到明清时期工艺精美的服饰、餐具和家具;从浩繁的历代碑刻、古籍、书法、绘画,到完整的孔府档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00多处文物古迹。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前人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似乎只剩下了“美观”和“装饰”,至于围绕着它们究竟发生过什么?它们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或是象征着什么,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齐鲁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丛书以现存古迹空间的展开为叙述结构的模式,穿透孔庙、孔林、孔府这些文化古迹的表层存在,重新解读这些符号的深层内涵,讲述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重现它们由内容到形式的原始积淀过程,从而激活在人们心中远去的历史场景,带领读者和游客进行一次历史与文化的时空穿梭。

图书封面


 事死如事生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书里面配图比较精美,有记叙也有作者的思考观点,适合没去过的人看看
  •     似乎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买到的书,太旧了,第一页都撕裂了。嗨,悲催啊!
  •     图文并茂,阅读有朝圣之感,让我这个喜欢探究墓葬文化的俗人又过了一把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