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江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考古文物 > 远古江南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806961216
作者:孙国平
页数:19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东南一隅——遗址垲理位置  浙江位居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杭州湾像东方巨人的一张大嘴,深沉有力地呼吸着来自大海的新鲜空气,不倦地滋养着数千年的文化之躯。如果说再把它两岸的杭嘉湖平原和位于四明山脉、会稽山脉北麓与杭州湾之间的宁绍平原分别比作上嘴唇和下巴,那么,北岸的数百个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遗址,正像布满上嘴唇的浓密胡须,而地处南岸山麓平原边沿的河姆渡遗址更像是长在下巴上一颗醒目的黑痣。  遗址所在的余姚市,坐拥着宁绍地区东部的风水宝地,东临宁波,西接绍兴,南依四明山,北濒杭州湾。这东南一隅古越属地,山清水秀,名人辈出,传说中的上古圣贤——舜曾在那里驻足,浙东学派也发轫于此,王阳明、黄宗羲两位先贤之思想为后世景仰。不过,由于此地毕竟远离中原,历代史家多疏于记载,即使偶有述及,不是抱着偏见,也是失之简略。所以,更不曾料想余姚边缘的“偏僻”一角——河姆渡,还湮没着七千年前祖先的辉煌业绩。  河姆渡遗址西距余姚县(1989年起撤县改市)县城24公里,东距宁波市区25公里,离东海也仅数十公里。原属于余姚县罗江公社东方红大队渡头生产队,现属余姚市河姆渡镇,这里已建设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馆区和遗址生态与发掘现场模拟展区。西北0.5公里许与浪墅桥村为邻,北距萧甬铁路3公里。

内容概要

孙国平,1965年生于浙江慈溪,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随即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浙江地区史前文化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几乎无间断地参与或主持了荷叶地、塔山、岱石山、鲞架山、普安桥、龙潭岗、好川、三合潭等遗址的数十次野外考古发掘。1995年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领队资格。1999年,任副研究员。     
  长期着力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研究,先后撰写《余姚市鲞架山遗址发掘报告》、《浙南飞云江流域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好川墓地》(合作编写)等考古报告,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良渚文化陶缸观察与分析》、《宁绍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地理环境特征及相关问题探索》等论文。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东南一隅第二章  不期而遇  一鸣惊人第三章  元字地书  鸿篇巨制第四章  美好家园  得天独厚第五章  田园牧歌  诗画江南第六章  心灵手巧  善假于物第七章  寄情于物  创万世之先第八章  一石激起千重浪尾声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远古江南:河姆渡遗址》主要内容:百年考古大发现系列丛书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又挑选了数十项,原则是每个项目为一《远古江南:河姆渡遗址》。这些项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项目的选择上也兼顾到考古文物学术内容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这些项目还必须有一定的可读性、社会的认知性。
《远古江南:河姆渡遗址》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远古江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者简介孙国平,1965年生于浙江慈溪,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随即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浙江地区史前文化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几乎无间断地参与或主持了荷叶地、塔山、岱石山、鲞架山、普安桥、龙潭岗、好川、三合潭等遗址的数十次野外考古发掘。1995年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领队资格。1999年,任副研究员。 长期着力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研究,先后撰写《余姚市鲞架山遗址发掘报告》、《浙南飞云江流域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好川墓地》(合作编写)等考古报告,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良渚文化陶缸观察与分析》、《宁绍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地理环境特征及相关问题探索》等论文。内容提要百年考古大发现系列丛书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又挑选了数十项,原则是每个项目为一本书。这些项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项目的选择上也兼顾到考古文物学术内容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这些项目还必须有一定的可读性、社会的认知性。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导语本书以简洁和系统兼顾的形式介绍了河姆渡。笔者试图把书中的每一栏内容置于相关的历史背景下作点、线、面结合式的阐述,在重点介绍河姆渡遗址方方面面的目标下,既争取让各方面的内容说明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也适当照顾其宽阔性。目录引子第一章 东南一隅第二章 不期而遇 一鸣惊人第三章 元字地书 鸿篇巨制第四章 美好家园 得天独厚第五章 田园牧歌 诗画江南第六章 心灵手巧 善假于物第七章 寄情于物 创万世之先第八章 一石激起千重浪尾声参考文献后记前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近年来中国考古学从无到有,从只有几个人、十多人,到现在已经拥有数以万计的文物考古专业队伍;从1928年以前,中国考古附属于地质学、生物学的科研机构,到现在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独立的文物考古科研机构,在全国十几所国家重点大学设置了考古专业;目前我国的各种文物考古专业性刊物和出版机构,已多达数十家;上个世纪初,我国没有中国科学家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项目,20世纪前半叶全国每年的考古项目也是寥寥无几,当前的考古工作规模绝非昔日可比,为了在大规模生产建设中,搞好文物保护,近年来仅每年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项目就逾千项;至于为科学研究或文物考古教学工作而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也是为数可观。百年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蓬勃开展,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见于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考古新发现报道接连不断。2001年初,我国考古学界为了总结20世纪考古学事业的发展,展示其辉煌的学术成就,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先进文化,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进-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了全国性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评委和通讯评委来自8个国家级考古文物机构,28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考古文物机构,以及11个大学的考古文博院系。多数评委、通讯评委担任过或正担任着国家级、省级和大学考古文博院系的考物的科研机构或教学科研机构的各级领导职务,这些人绝大多数是我国考古文物学科的业务中坚。因此,这次评选出来的考古大发现项目的学术性、科学性、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评选出来的100项考古大发现,涵盖了25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人类发现7项,新石器时代30项,夏商周时代23项,秦汉时代24项,隋唐至元明时代16项。本丛书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又挑选了数十项,原则是每个项目为一本书。这些项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项目的选择上也兼顾到考古文物学术内容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这些项目还必须有一定的可读性、社会的认知性。这套丛书的作者绝大多数是第一线的中青年考古工作者,其中不少人现在已是相关项目方面的专家,有的作者至今仍然承担、主持着这些项目的科研工作。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肩负着繁重的田野考古或考古文物科研任务,我知道不少作者是牺牲了休息时间,接受这个任务,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挤时间完成我们这套丛书的编写工作的。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强调丛书的“图文并茂”是非常必要的。具有丰富而高标准的线图、图版,是考古文物书刊的特点,这是考古文物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考古文物内容的通俗读物,对于线图和图版的要求内容又更丰富一些、形式又更生动一些、线图又更简洁一些、图版也更清晰一些,这样使读者结合文字更容易看懂、读懂,使我们的丛书更有吸引力,使广大读者对丛书产生更大乐趣。考古文物专业的学术术语比较艰深冷僻,作者尽量多使用一些较为通俗易懂的词语,但是在这种专业通俗读物中完全不使用专业用语也是很困难的。我希望现在奉献给社会的这套丛书,“文茂”更进步一些、更通俗一些,大家更满意一些。国家的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弘扬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这是考古工作者的时代重任,这套丛书也是考古工作者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科研成果。后记多年在考古的田野上不断耕耘,我似乎腾不出双手来,为考古再做点别的什么。尽管现代考古学正在成为专业性越来越强的一门交叉性学科,但我越来越意识到,考古不仅仅是专家的学问和权利,也是全人类进步到一定时期而苏醒的一种本能需要,何况,考古的对象和学术资源还是祖先留给子孙的共有遗产,是超越物质属性的精神财富。因此,考古成果除了给学问家研究以外,也要以合适的形式交代给大众,即使他们中很多人对此暂时不感兴趣。一年前,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天津古籍出版社,落实经费,组织人力编纂“中国百年考古大发现”丛书,旨在拉近考古与大众的关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人们。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锦炎所长的促成下,我斗胆接受了其中一项普及性地介绍“河姆渡遗址”的任务,这方面原本着力甚少,但无疑也属分内之事。不过,说真的,著书立说,于我曾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因此,半年多以来,我自知才疏学浅,始终不敢怠慢,在忒忑不安的心情中集腋成裘。河姆渡遗址既是浙江考古界的骄傲,也是全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百花园中的奇葩。其名、其实早已蜚声中外,各种介绍和研究它的书刊、文章已不可胜数。如今,欲以简洁和系统兼顾的形式再次介绍“河姆渡”,虽有重复之嫌,但笔者试图把书中的每一栏内容置于相关的历史背景下作点、线、面结合式的阐述,在重点介绍河姆渡遗址方方面面的目标下,既争取让各方面的内容说明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也适当照顾其宽阔性。对于河姆渡遗址的文化遗存,我虽然谈不上娴熟于内心,却对其怀着与众不同的感情,作为一名后生晚辈,这些年中,对于同类遗址、遗物的亲近和接触已成了个人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份情感正是支撑着我完成这项任务的原动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那些深藏库房的出自河姆渡遗址的珍贵文物,凭我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在短期内拍摄它们的照片,此事让我颇感为难,着急之下只能利用已在各种书刊上发表的有关照片。所以,书中图片除自己拍摄和注明的以外,主要还引自以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材料为基础编写的《中国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精萃》和《余姚文物图录》这三本图集。在此对这些书的编者和摄影师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难以完成这本科普小书的撰写任务。还有,本书涉及的客观材料主要是以《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发掘报告》的初稿和《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为基础的,若有出入,应以出版后的正式报告的相关内容为准。受体例所限,书中的有些引文,未能注明详细出处,也是我深感不安的,敬请有关作者谅解。另外应该感谢的是,我所资料室的陈列、张建华两位同事,在炎炎夏日里的休整期问还打开书库为我寻找资料提供热心帮助;黎毓馨在我的写作过程中经常给予关心和鼓劲;郑嘉励仔细看了大部分稿子,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为本书增色。由于时间紧,只能粗浅地参阅有关的大量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些生硬的消化和有限的吸收。其中,尽力加入了个人对有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但也仅仅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视野所及的有限范围作了匆匆的隙望,纰误和不足在所难免。令人神往的江南因为有了远古的“河姆渡”而显得更加真实和丰满。而本书的写作,只要能引起大家认识远古江南的点滴兴趣,使渴望了解未知的本能获得些微的释放,也就满意了。此外,若还能引起一些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进一步思考和鉴赏,并激发人们对生命更加的热爱,那意义必然是超出此书的本身了。孙国平癸未初秋记于杭州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孙老师大作,慢慢开始补起来。行文流畅,文字通俗,相较其他枯燥的报告类阐述,孙老师带有情感性的叙述说明文体甚得门外汉的青睐,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