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考古文物 > 夏鼐日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561771730
作者:夏鼐
页数:4476页

章节摘录

插图:阅书:曹谷冰《苏俄视察记)余页。上午9时偕郑重君去见生物系主任,适值陈桢不在办公室,只好回来。一路再行盘算,理科的功课当然比文科切实,但转生物系的问题很复杂:第一点不知道系主任答应否?第二点教务长答应与否?这二点中有一发生困难便完了,对于教务长已经麻烦他好几次了,现在又改他系似难启齿,陈桢处又非星期一莫办。这两天工夫又在黑暗苦闷中,纵使能成功,这一星期的功课多须补习觉得讨厌否?平时实验做报告这样多觉得厌倦否?家庭态度能赞同否?对于生物的解剖将加以阻止否?和大自然久无接触,现在突抛弃已成习惯的蠹虫生涯,再去追逐自然界的观察与叙述是否合算?等等问题又纷集。由生物馆回宿舍时遇到张子高,问我注册已完否?只好答着立刻办理。先至二系主任处签字选课,注册事只好留到星期一再办。9月20日星期日今日进城,偕同二王先至东安市场买了几本书,即在东安市场用午餐。因为想运动练身又买了网球拍。再至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局,因身边所带的钱有限,未曾购书。旋即呼车返校。晚间在王栻房中及黄万杰房中谈谈,又消费掉一个晚上。今日仍旧没有读书,这几天不知怎的,总是心神不宁,不能静坐读书,虽在日记簿上写着“读书,读书”,而实际上仍不能行,恰像嗜赌者Et111声声说戒赌,一看见牌又眼红了,指痒得不可当,于是只好立誓这次暂破了戒,下趟誓不再来。鼐!你这10天到底干得什么事呢!这种糊里糊涂将光阴蹉跎过去,连一点书也没有读,你也觉得对得起自己吗?

内容概要

《夏鼐日记》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世民与夏鼐子女夏素琴等共同整理,全书10卷400余万字,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现正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印制,即将公开发行,定价每部约为580元。

书籍目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夏鼐日记》整理说明
夏鼐先生传略
编辑凡例
卷一
家世与少年时代
上海的三年(1927—1930)
1930年日记片断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补录
卷二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卷三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卷四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卷五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卷六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卷七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卷八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卷九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卷十
生平事迹年表
交往人物索引
主要亲属一览
编校后记

编辑推荐

《夏鼐日记(套装共10册)》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他是中国第一位埃及学专家,他是李济主持安阳殷墟发掘时挖小墓的大学生,还是定陵、马王堆汉墓等重要考古工程的现场指挥者。长期以来,他的日记既记载了国内外学术界重要的人物事件,又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坛掌故、风土人情。是了解我国考古学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图书封面


 夏鼐日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自己正读到第三卷,1944年6月处。---------------------------2014年6月14日,凌晨近两点,舍友在看墨西哥和喀麦隆的球赛。一会儿还有西荷大战,估计会继续。我被拖着也睡不得觉,读了阵《李济与清华》,突然想起上午考古学史课上有问王世民先生一些关于日记编纂方面的问题,于是就来记录一下。(文字都是我凭借记忆复述的,不全是王先生原话)问1:卷一日记后面的补充是怎么回事?答:日记是分成几部分交给夏先生的儿女分别进行誊抄的。由于有的子女不太懂,所以对有些他们觉得实在无关学术的东西不予以抄录。直到每册页码已定、第十册的人名事件索引都做完了,我们才发现卷一的这些内容缺失了,虽然看起来无关学术,但其实可以看出夏先生思想的变化。为了不改变页码,只能姑且加在卷一后面。在温州篇(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07613/)里也有体现。从简介里也可以看出,专门把夏先生在温州老家的日记都摘出来做的这么一个合集,其实不仅仅是从十卷本日记里摘出的部分,还多出来很多先生记录的有关温州乡土人情的、被子女们认为无关学术就在整理时被省略掉的内容。问2:日记里可以看出先生有时候摘录信件原文,有时不录,这种情况掺杂着编辑的影响吗?(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发现夏先生在留英初阵常摘录曾先生信件内容,而曾先生是我女神……所以心思不免有些紧张地小八卦,但是更多的信息我还没有鼓起勇气去向王先生求证,比如“还君明珠双泪堕”什么的)答:没有。就是先生有时候录,有时候不录。(所以果然是夏先生个人的选择么)问3:有没有打算整理夏先生在日记里记录的读书情况,做一个书目出来,配上先生的短评做出一个专刊呢?答:非常希望有人可以对夏先生读书情况做一个梳理,看看先生究竟是怎么成为一代大家的。做梳理的时候还可以去温州老家去看看先生的藏书情况。今天关于日记的问题,最主要就是这三个了。关于夏鼐先生的话,我还有问过一些小问题,比如先生的胃病、转行、日记本、外语能力之类的,同学还问过先生的性格与待人接物的问题(因为看到日记卷一里他常写自己太内向、不太适合考古工作),以后若有时间和精力也征得了王先生同意的话,我整理一下再发布到这边来。(还有三四节课,打算抓紧时间读完日记,再多问些问题出来)另外今天正好说到《古代埃及串珠》(英文版)这个月应该就能在国内外同时出版了。王先生谈及整理和出版经过时,又欣慰又伤感。王先生近八十高寿了,身体从年轻时就不怎么好。大夏天的每周都来给我们停停讲讲两个小时,我真是心怀崇敬与感激,总想尽量问出恰当又比较有质量的问题。不过虽然先生说话会比较累,可是回答我们的问题时看起来很高兴,尤其是谈起夏先生时非常精神,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     子明案:与夏鼐在日记里面详列了向蒋廷黻问学、求教不同,蒋廷黻在其回忆录“清华时期”一章,几乎没有提及夏的名字。蒋仅仅举了四个学生,即王信忠、朱谦云、邵循正、宋迪夏的留学例子。另,豆瓣书评有竖子所作《夏鼐投身考古业的原委》一文,所叙大致不错,但夏更多醉心近代外交史,而非经济史。匆匆读了《夏鼐日记》第一册,看到豆瓣书评里有竖子老师的一篇书评,《夏鼐投身考古业的原委》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83245/ 略作一辩,不具体引某月某日的“夏鼐日记”,想核实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读《夏鼐日记》。大体而言,书评里面引的日记里都表达了夏鼐想要“转行”经济史的想法。但是,把这些片段的日记放在夏清华求学的大背景下来考虑,通过比较其他日记片段,则可以得出,竖子老师所谓夏鼐“年轻时从事经济史的经历和志趣”种种判断是不太准确的。竖子老师谓“夏鼐毕业后的志愿,本是从事经济史研究。1934年,夏鼐考取清华公费留学名额,但却被分到考古学专业。”此处有几点疑问:1、夏鼐日记里面记录的当时夏毕业之后的安排中,大致有两条路,一是进研究所;一是出国去。研究所,夏后来也考了,也进了;至于出国,他当时想考庚子赔款留美考试。而考研究所一途,蒋廷黻给他定的方向,其中都是清史领域的,也有外交史方向的。2、夏鼐当时考的就是庚子退款留美招生考试的考古门,并不是考进之后再分到考古学专业的。庚子退款留美招生考试,分门别类,并不能互相调剂。诚然,夏的毕业论文是研究“清代长江中下游田赋问题”,后来刊登在1935年第10卷2期的《清华学报》上,题为:《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图书馆查资料。但是,清华求学阶段,夏鼐更多则是致力于近代外交史的研究,为此,他还写了几篇书评,其中有对蒋廷黻近代外交史资料辑录的一些评论,还有对筹办夷务始末的订误,更有对萧一山清代通史里面外交部分的评价。特别重要的是琦善和天津谈判的那篇论文。其中一个细节是,夏鼐有一次去找蒋廷黻谈关于外交史方面的论文,结果遇到了某位姓郭的女士,夏鼐胡乱找了个事情搪塞,可见夏也是有些小心机的。夏在日记里面写了一些当时临近毕业的打算,但是似乎没有打算离校求职的意思,以至于吴晗介绍他去广西桂林某校,当文史指导,一个月有160元,但是也被夏婉拒了。夏鼐在毕业之后的打算,一个是进研究所,一个是出国读书。研究所也是蒋廷黻比较赞赏的,甚至某月某日的谈话里面,蒋都给夏鼐列了几个进研究所之后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是外交史方面的,似乎还有清代御史对于外交事务的见解研究。(记忆不确,懒得查证)夏鼐也去考了研究所,也考进了。但是,用现在的话说,夏鼐有点为了出国而出国的想法。于是乎,在庚子退款的留美招生考试里,尽管只有一个考古门,他也依然去考了,而且考进了,于是乎,稀里糊涂就转行考古领域了。至于竖子老师所谓夏的志趣在经济史,可能是因为日记里面记载第二年庚子赔款留美考里面有经济史一门,而夏鼐自己在日记里面表现出很大兴趣,甚至求助梅贻琦,试图转到经济史去留学。至于之后,梅贻琦因程序问题及怕被外校非议,坚持夏鼐必须放弃已获的考古门留美资格,参加经济史门的选拔。而夏最后还是坐船去英国读考古了。不过,后来在看到南开某位考进当年经济史门留美的时候,他在日记里面不忘愤愤了一番,还说假如自己参加,今日鹿死谁手,亦未可知。这里,只能说,考古实在不是当时夏鼐所喜欢的,退而求其次,经济史只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专业。从后来夏鼐去英国之后,看到某处图书馆东方资料室里面有大量中国近代史资料,他日记里面写到,本来志向在此,可惜转行了,遂不花费时间来记录了种种,可见他兴趣实在还是在近代外交史上面。以及,英伦某月某日的一处日记里面有写,夏鼐还是抄录了一些太平天国时期的外交方面的史料。以上,昨天下午才读了一册日记,多数未一一核实某月某日。只是有一点疑惑,夏鼐从光华大学附中考进燕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第二年转学清华,之后又转系历史系,再之后转行考古领域。日记里面多数没有记下夏鼐这些转变的心态,不过,细看一下,也是能梳理出他如何做决定,做决定之前的种种踌躇。当然,更多地是夏本身如他所说,就是个“矛盾的人”,基本上并不是一开始就锁定某研究领域的,就像他骑驴上香山,也是走着瞧的。
  •     领袖傅斯年——《夏鼐日记》中所见“代理史语所所长”事1934年夏,夏鼐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稍后参加了公费留美生的考试并被录取为考古学门。因为夏此前同时被清华研究院近代史门录取,故而当其同学吴晗得知他考取了留美考古学之后,颇具预见性地指出这将是他“一生事业转变的枢纽”(《夏鼐日记》,1934年10月2日)。随即,傅斯年和李济被确定为其专业指导老师,而这两位导师恰好都出生于1896年,夏与他们的年龄相差十四岁。1935年,夏鼐远赴英伦攻读埃及考古学,至1941年初,返回阔别五年半的祖国。夏鼐归国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1944-1945年与向达一起率领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新疆两地进行考察。1947年,傅斯年由于高血压病前往美国就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职交由夏鼐代理,但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为何傅会在“大牛”云集的史语所把所长之重任交给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关于这一事件的周折,我们可以在《夏鼐日记》中略窥一二,现把日记中涉及此事者摘录如下: “午饭时遇及傅所长,嘱饭后来谈。饭后往谒,适傅所长正与胡适之先生谈话。傅先生为余介绍后,即拉余至其室中,商谈考古组问题:(1)旧账必须先清,二年内不做田野工作;(2)二年内充实内部设备,建立实验室;(3)帮助一大学设立考古学系;(4)出版报告。最后忽云:“你知道我预备过年后即出国,出国期内,要你代理所长职务。”此事吓得我一跳,我连忙退让。傅云:‘这事是我经过二个多月的考虑才决定的,所中的事,本来希望你们年轻人以后多负点责任,我当所长的时候比你们不年轻。现下所中的各研究院,不是书呆子、老学究,便是糊涂虫。我曾同萨总干事商量过,他也赞成。朱院长不知道你的为人,经我说过,也无问题。所有所中的重要的事,我都会事前布置好,所中的人事,也颇简单,董先生明年出国一年,与我差不多时候才回来。李先生如果是由你代理,大概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旁的人更易说话。’但是我始终退让,以自己入所年限不久,资望过浅,成绩未显,难以服人。如果不自度量力,一定失败。并非不肯负责,实以如果此次一失败,众怨所集,必至以后欲负责而不可得。但是傅所长要我再考虑三、四天答复,不要拒绝,稍作牺牲,余答以如果牺牲于己人皆属无益有害则可不必尝试,傅仍劝余考虑三、四天后再谈。余答之:‘三、四天后,恐仍是如此答复。’”(1946年11月22日) “上午向傅所长请假返里,傅又提出代理一事,余仍拒绝。傅恐余一去不返,傅已定2月底起程,余允许2月初旬返京,但请其与周一良先生商量,由周先生代理,傅仍不允。余恐因此碍及返里事,只得允加考虑,待余返京后再谈。”(1947年1月3日) “午后至傅先生处,仍极力要求余承允此事,自谓对一事已经生心,则非达到目的不止,余只得允再加以考虑。”(1947年2月12日) “返所后,至萨本栋总干事处及那廉君处讨论此事,皆允以全力襄助,劝余不必固辞。乃至傅先生处提出两条件:(1)如果代理结果怨声载道,使余不能在所中继续工作,则余提出辞职,应加照准,不必再询理由;(2)此次代理之后,在任何情形之下,不得再要求余做此类之事,以免碍及研究工作。傅先生一笑置之,谓此不成为条件,一项几乎想入非非,事实决不如是严重;二项可作为一声明,将来视情形再定,实则纵使提出要求再做代理,如坚决辞绝,亦无法强迫。余云声明在先,以免将来见怪。”(1947年2月13日) “上午至李济之先生处,商谈代理所务问题,做最后之决定。……下午参加本年度之院务会议,以傅先生欲余代理所务,故预为介绍也。”(1947年2月17日) “上午开所务会议,傅先生对于使余代理一事正式提出,又讨论经费及出版事。”(1947年2月24日) 从以上夏鼐所记录的情形来看,傅斯年在1946年年底就开始劝说夏鼐在来年代理自己的所长职务,但夏鼐自知资历尚浅,始终不肯应允,并且请求傅斯年让周一良代理,而傅则一直坚持让夏代理,最后夏终于答应。 其实,从日记的其他地方中我们可以知道夏鼐本人对傅斯年提拔自己的意图应该是了然于胸的,例如1943年2月3日的日记就写道:“收到曾昭燏君来信,知调入史语所系傅先生之意。”而值得一提的是,夏鼐晚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又间接地确认了当年傅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下午赴王天木同志处,他家正在粉刷油漆,他搬到楼上去暂住,正在为《大百科》写条目。闲谈中,他说起当年在南京时,傅斯年力排众议,要我代理所长。在家中时,当着王天木等数人的面前,大发脾气,说这些人以老专家自居,不知要提拔青年人。他自己也觉老了,精力不如前了,写不出像《夷夏东西说》那种文章,等等。”(1982年7月14日) 遗憾的是,这位由傅斯年亲手提拔的中国未来考古学人才并未能够追随他赴台。夏鼐在1948年的日记中曾两次记录傅斯年对自己前途的关照,一次是11月29日,傅询问夏的个人计划,夏答曰“决定返家”;另一次是12月1日,傅问夏能否押运古物往台,被夏拒绝。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台湾猝逝。海峡对岸的夏鼐得到消息已是十天之后,他那时正在河南辉县进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后的首次考古发掘,在12月30日的日记中他平静地写道:“下午河南省文管会韩维同君由郑州来参观。晚间阅27日上海《大公报》香港通讯,知傅孟真先生已于20日以中风卒于台北,年55岁。”(1950年12月30日)同月,曾与夏鼐同为史语所成员的陈寅恪写下一首《霜红龛集望海诗云“一灯续日月不寐照烦恼不生不死间如何为怀抱”感题其后》,基本被认为是悼念傅斯年之作(从余英时说,后胡文辉、谢泳另有新解,可参看)——不生不死最堪伤,犹说扶余海外王。同入兴亡烦恼梦,霜红一枕已沧桑。自1928年成立以来,傅斯年执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长达22年。以今日之学术标准回望,史语所当之无愧地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最为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这除了归功于各位成员的辛勤工作外,当然还要得益于傅斯年对史语所的杰出领导,“在这个研究所里,他坚持历史研究是集众的事业,创造一种制度性的遗产是现代学术的首要目标。他的企业家管理方式和他的私人关系使史语所取得了巨大成功。傅斯年敲响了钟声,一批有能力的学者们群起呼应,聚集到这个研究所一起工作。史语所成为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第一流的学术机构,培养了大批专业史家、考古学家、历史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王汎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页229)1948年年底,正当时局变换之前,夏鼐在日记中记录下傅斯年对蒋介石的批评,那是一位成功的学术领袖对一位失败的政治领袖的失望言辞:“傅先生纵谈时事,批评蒋公之领袖才能,实属不称,颇多缺点,谓作领袖者不仅须巨眼识人才而提拔,并须能造成所需要之人才;又对于各方及属下之敷衍,决不能以地位(或位置)为应酬;第三赏罚须公平,人乐为用,所谓置于生地而后死,虽死无怨。此三点皆为操行政之权者所当知也。”(《夏鼐日记》,1948年11月8日) 2014.1.8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全书共10卷(正文9卷,附录1卷),440余万字,关于此书,有宋广波先生《从<日记>看夏鼐的学术人生》可供参考,重复者不赘。此书收夏鼐先生从1931-1985辞世前两日,50余年间所作日记,除文革初期外,几乎从未间断。我们也可顺着夏先生的经历,一窥中国现代考古史的发展轨迹。根据日记的内容,差不多可将夏先生的学术经历,以每10年做一阶段:30年代,是在中外高等学府求学的时期,40年代,是辗转流徙在德日法西斯铁蹄之下和国共内战罅隙中,在西南、西北开展国内田野考古的时期,期间一度代傅斯年先生长中研院史语所,最终排除阻力,留在大陆。50年代,充斥着政治学习和运动,以及自己和夫人的病。到文革,这些政治运动发展到顶峰,象他这样被有意无意眷顾的学术权威,终于再也不能独完,落得戴高帽子游街和下放河南农村劳动。70年代初,他因夫人独自在京,经常发病无人照顾,获恩准解放,就此重登官方学术殿堂,多次出国访问,到80年代初,更因社科院新发表的院长副院长,在国际上无藉藉名,他和钱钟书先生一起,被清华老同学胡乔木劝驾挂名社科院副院长。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汹汹而来的破坏性建设和走私文物之风,他不惜年迈之躯,为文物立法工作奔走,终于促成《文物保护法》的出台。书中值得一记的地方很多,如夏鼐与曾昭燏早在留学伦敦时即同时在叶兹教授门下,1936年11月8日,有“赴曾昭燏君处”的记...载,次日即有“将昨日的事,细加思索,越发觉得自己的猜想不错。我自己不足惜,只是其间牵系的关系太麻烦,只好‘还君明珠双泪堕’而已”。此时夏“使君有妇”,曾女则终身未嫁,后曾在李庄与夏鼐共事,做到南京博物院筹备处的总干事,解放后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与夏鼐有“南曾北夏”之称。1965年1月18日,日记中说“曾昭燏院长于12月22日在灵谷寺跳塔自杀,口袋中有遗书,说古物运台,自己有责任;隐匿湖南家中的地契,对于家庭成员中不满,实则这些事都已向组织交代过,自去年5月间入丁山医院疗养,领导上很照顾,此次当由于神经错乱,自绝于人民。”吊诡的是,20年后的1984年,另一南博院长姚迁,也因含冤而自缢身亡。学界的斗争,即使在“革命”以外的岁月仍如此,令人不寒而栗。其次,对于“经济困难时期”的国宴菜谱,在卷六中显得很突出:在1959年6月20日、30日,日记中出现“所中传达报告关于经济生活(市场副食品等供应紧张)”、“赴中南海怀仁堂,听刘仁同志报告关于市场供应紧张的原因即措施”,之后即陷入漫长的饥饿岁月。即使在他这样的高知家庭,来客就餐后也会主动留下粮票。就在此后数年,他参加国宴后,会不知不觉地记录下“今日宴会,菜单如下”的日记。不过令人咋舌的是,1959年国庆宴会,“共479席之多,除冷盘、水果、点心之外,只有两热盘,麻菰鸡块和四鲜(鱼圆、鲍鱼、牛筋、火腿丁)。因为席桌过多,无法多做热盘也”。不知是为了在“赫鲁晓夫同志”面前显示我华仍富有呢,还是为吃不饱饭的高官和高级统战对象有一个摄取营养的机会?我们不知道。仅仅1个多月后,11月5日,“周总理宴请到会代表,连同陪客,达7000人左右,每桌11人,国宴厅楼下670余桌,侧楼上还摆了几十桌,周总理致辞,各代表团的团长集中在前6桌,各桌分别敬酒,场面极为壮观。菜以冷盘为主,每桌上热菜一道,7时始散。”如此盛况直到1963年国庆招待会,仍然“外宾特多,达1700人以上,席位在2区144席。”中间1961年4月,仍有“周总理为老挝首相富马亲王访华的国宴,共百来席,我是63席,......今天宴席是鱼翅席,菜单是......”的记录。设想如果当时夏老带着手机,会不会拍下盛况,在自己微博上晒呢? 阅读更多 ›
  •     由于印数有限,所以早早买了,从当当购买,倒是省了不少。
  •     对考古学史极为有用
  •     读了前八册
  •     已读5册,稍有校对错误
  •     华师自己的图书馆都没有啊……
  •     一代大师的日记,非常好。趁活动拿下。学者的日记,平实,扎实,一辈子做学问,境界很高,表示敬意。
  •     买了两套,一套自己买的,还没看。同学开始看了,觉得蛮好
  •     八卦
  •     好想要
  •     这套书写的蛮不错的,可以了解大师的心路历程
  •     那会儿的文人,才是真正的文人~~~
    一共10本,很不错~~~值得收藏与慢慢看~~~
  •     书中大部分是尊重原文,读来甚是有趣
  •     夏鼐先生是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大家,日记中涉及诸多学术和人事细节,对我们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极有帮助。
  •     虽然颇多删改,但仍可一窥新中国考古运作的幕后。
  •     或许是期望太高,翻看了一下有些失望。内容很平淡,很多地方像是流水账。
  •     翻了第一本,有很多新材料。可惜,详细的日记从1931年开始,夏鼐进入清华大学。之前在光华附中就读,基本一笔带过。夏鼐只说,对光华大学不满,虽然已经可以免试升入光华,仍放弃资格,投考清华。
  •     据自己读与余师兄言,夏日记中不乏删节,改动,故意遗失之处,读之用之当小心。夏之精明,真知识分子中聪明人。过年就读了这个,真没前途啊
  •     粗粗看了遍。还是比较喜欢顾颉刚的。
  •     这个东西真是充满各种回忆……!(校的第六卷还是第八卷的样子
  •     非常值得一读,特别是早期的日记
  •     夏鼐喜欢打桥牌,但时追悔浪费时间。
  •     这套书不错,对研究夏鼐先生及中国近现代史都很有价值。
  •     好书,抓紧买啊
  •     那一代考古人,那些前辈们,敬仰夏先生!
  •     半价买的,还是偏贵,不是我不知足。这么好的书,应该低价出售,让更多人共阅受益。最不该的是:以夏先生为卖点,大赚广大尊敬夏先生道德学问的读者的银子。
  •     终于啃完了!第一次看长篇日记,跟夏先生一起走完了那么多年。虽然以前完全不了解先生,也不懂考古,但读后依然很想写一篇《日记中的夏鼐》,只是书是上图借的,写文查起来有些困难。况且,也有很多人看过了,人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另外,解放前除了摘录过的部分,我觉得数与日军遭遇那段最惊心动魄了。解放后的八卦明显少了很多,不过最后一册八卦又增多了。对照每册前影印的几页日记,很明显,技术的改动和删节相当多。除了已经有人写过的吐槽华罗庚那段,其实在同一页中,就在夏鼐先生倒数第二天日记的最后,他吐槽一个亲戚家侄女的话也被删了。其他大书总有的差错本书也很容易找到。这么大部头再出版次全本应该很困难,希望有一天能够有影印本。不过这部重要学界八卦集总算是有了排印本。最后也要向参与出版工作的学长学姐们致敬!!
  •     日记中提到的一些书名不错,本来想抄一下的。
  •     夏鼐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专家,董作宾、李济的学生辈人物,他的日记,也是一部中国考古史进的展示。
  •     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夏先生学贯中西,不立帮派,令人感动
  •     py
  •     大体翻了翻,有空细读
  •     八卦不少,值得细读
  •     有些人写书是为了职称、年度成果等等原因。而《夏鼐日记》是社科考古大家、七国院士多年积累的结晶!
  •     有内容,就是买亏了
  •     有一部日記出版了
  •     很喜欢,值得看,值得收藏
  •     作者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     49年以后大陆考古学的权威年轻时竟然如此的鄙视这门学问,当初竟然是为了留洋而留洋,只要能留洋即使放弃喜欢的近代史也要出去,能体会到一点命运的意味,无心插柳柳成荫。
  •     第六卷以后,草草一阅。最有价值的还是50年代之前的,后面有些八卦,其他则流于日程表。
  •     读至第六册有些读不下去了。先搁置吧。需要了解那段历史的时候再看。
  •     等待久矣
  •     这本日记不仅可以了解一代考古学大家夏鼐先生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能了解那个年代黄金一代考古先辈的生活学术历程,从而展现不一样的先辈考古学家的另一面
  •     书是好书,但书的装饰还有待改进
  •     经典之著
  •     求学时期的记录比较可爱,率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中间几本对工作的记录是跳读的,有些有意思的趣闻,八九两本只能当游记看看,纯粹是生活事件的记录,感受不到当事人的情感态度,可能是阅尽千帆、看淡人世的缘故,也有可能是谨言慎行⊙_⊙
  •     挺好的,学术青年们应该读一读。
  •     收到书了,很大的一箱,需要好好拜读一下
  •     夏氏聪明世故 从傅孟真与胡适之对其青眼有加 着力推崇可知 然而朝代更替 命运播弄 无人幸免 纵然风光得意 亦不过一刹那耳
  •     卷三
  •     这么好的书,怎么卖到现在,内容极好,非常有意思。对折减一百拿下,物超所值。
  •     有价值,但有些内容不必太当真。
  •     史料渊薮
  •     很是欣慰
  •     现当代学人的日记中,这是很重要的一部,书中披露了很多珍贵的资料,阅读中。
  •     非常好!很好!
  •     研究学术史与近现代史的重要著作,很有价值
  •     夏老未能投身相声界,是曲协的重大损失,也是很多人的幸运啊 ~~ 此老若下海,岂能容张寿臣独擅“单春王”之美名?一笑。
  •     绝对好书,值得品读!
  •     匆匆翻过
  •     很早以前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一个人引用,就一直惦记着。在北大图书馆找到了十卷全本。前几卷关于清华读书以及留学英国的经历很值得一读,作为中国考古界的泰斗号称七国院士的夏鼐,在青年时期也有那么多的迷茫和困惑,而靠着自己的意志和坚持一步步走出了一条道路来。后半部分关于回国后工作的日记日趋平淡,也很少有思想闪烁的光芒了,当然跟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有关。有点遗憾
  •     物流服务很好。书的卷名的太不清楚,查找不方便。
  •     必备之史料
  •     猛料無數…………
  •     这是我继《吴宓日记》后买的第二部大部头学者日记,包装印刷都还不错,搞活动的时候260买的,物超所值,内容嘛还没细看,但也是几十年连续的纪录,也许和吴宓的区别是夏鼐属于体制内的学者。
  •     一个整天,除了睡觉,醒着时都在翻这部日记。最末一本有“交往人物索隐”,按图索骥,寻找某些熟悉的人的事迹,顿发现许多不知道的历史,别是一乐。
  •     夏鼐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生前曾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这个地位使得夏先生能够接触到许多那个年代旁人无法触及的资源,再加上伦敦大学的留洋背景,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国考古学界的权威地位。夏鼐先生的日记从他青年时开始,一直记载到他去世的那一天。虽然文革十年使日记产生了些许中断。这部长篇日记也成为了最翔实的历史见证。从中可以窥视不同时期中国的某个侧面,也可以了解最为真实的学术史。总之,这部日记的出版必将会一起新的一波学术史研究浪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