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考古文物 > 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534426025
作者:珍妮特·马斯汀
页数:389页

内容概要

编者Janet Marstine是美国斯顿霍尔大学艺术音乐系副教授。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如何使用本书致谢导言第一部分  定义新博物馆理论 1.建筑即博物馆, 2.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馆藏策略与实践 3.新艺术,新挑战:21世纪藏品变化的面孔 4.我们如何研究历史博物馆:或日蒙蒂塞洛的文化研究 5.影像与民主:作为后博物馆的体验音乐计划 6.揭露与掩盖:澳洲土著的博物馆、器物与知识传播 7.重建南非博物馆——开瞢敦的现实与说辞第二部分  展望未来:理论付诸实践 8.批评型博物馆参观者 9.访问虚拟博物馆:艺术和网上体验 10.重塑酉室艺术创作及批评 11.大学博物馆和美术馆:机构批评的场所和课程关注点 12.博物馆档案——学术研究的资源与机构身份认证的依据参考书目索引

编辑推荐

《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一书共收录了十二篇论文,集中研究各种博物馆实践的理念与主张。各篇论文的作者包括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馆长、档案学家、学者、教师和收藏家,研究对象包括泰德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馆、体验音乐计划等众多著名博物馆,从各个层次进行博物馆研究,范围涉及该领域各个热门话题。该书包括编者导言、问题讨论以及完整的参考书目,适合艺术史、绘画艺术以及博物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编者珍妮特•马斯汀是美国斯顿霍尔大学艺术音乐系副教授。“《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将主流博物馆理论的概述性视点与实际性的思考问题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学教学法。”——纽约大学教授弗洛拉·爱德维·S.卡普兰(Flora Edouwaye S.Kaplan)
“一本给博物馆学专业学生的优秀教材。同时也为具有相当判断力的博物馆参观者提供了一套颇具创造性且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对于那些有志于博物馆学的专业人士来说,该书也可提供必要的指导。”——莱斯特大学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爱琳·胡柏一格林希尔(Eilean Hooper-Greernhill)

图书封面


 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本书评主要是记录个人阅读感受)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Introduction,论文被这样翻译成中文了之后,阅读很流畅,可阅读性很强。如封底所说,“对具有相当判断力的博物馆参观者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我想应该很多人都是Margaret Lindauer所说的“批评型博物馆参观者”,我自己就很喜闻乐见原来自己近日才开始的博物馆参观历程,都使用了文中所提到的思考方法。从博物馆的历史,到一些很新式的博物馆理论与个案的分析,都有论文涉及。对于有志于博物馆学的人来说也非常好有用的一本书。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书作为一本教材,也是写得非常inspiring的:1.提出博物馆学对跨学科学习的要求。这门我感兴趣的学科提出这样的要求,会让我更加真切意识到,跨学科是当今对所有专业的要求,所以无论是对博物馆学还是法学,都需要基础学科的积累和修养。2.书后提出的思考问题让我发现,表达是检验思想的最好方法。如果没有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便永远不知道自己对文章的吸收到底是多少成。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这是对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考试阶段来做这个环节。3.有效的注释与参考书目,让我有拓展阅读的兴趣。可能我平时学习真的太烂、阅读又恨少,太不感兴趣了吧,才生出这么多肤浅的想法。无论如何,很感激这本书。
  •     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堆博物馆学的书中相中了这本书,很好奇所谓的“新”。读起来难免不心潮澎湃,尤其是会不断地联系新文化史著作的只言片语(虽然我看的也不多),不过,到最后我印象中最多的关键词如下:福柯;女性主义;殖民论;身份认同。哦,当然“新博物馆”以及“后博物馆”这样的词汇也常出现,但是我想对它们的诠释仍不超出上述四个关键词吧。书中就收录了十二篇文章,分别如下:1,建筑即博物馆;2,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馆藏策略与实践;3,新艺术,新挑战:21世纪藏品变化的面孔;4,我们如何研究历史博物馆;5,影像与民主:作为后博物馆的体验音乐计划;6,揭露与掩盖:澳洲土著的博物馆、器物与知识传播;7,重建南非博物馆——开普敦的现实与说辞;8,批评性博物馆参观者;9,访问虚拟博物馆:艺术和网上体验;10,重塑画室艺术创作与批评;11,大学博物馆和美术馆:机构批评的场所和课程关注点;12,博物馆档案——学术研究的资源与机构身份认证的依据。关于福柯,用的最多的就是将其“监狱”的观点与博物馆作类比。每一篇文章都在福柯的影响之下不断反思、解构传统的博物馆学。解构的角度千姿百态,突出表现为对话语权的争夺。于是便出现许多好像对立又好像可以互相取代的问题。比如:如何突破变被监视为监视?亦即每个徜徉于博物馆的观众,如何才能反过来不受博物馆”画框“般的限制?以及,那些被迫在观众之中做出表演的仪式执行者,如何才能在一种”被凝视“的氛围中完成他们的仪式,并且保存本来应有的语境?于是,在这一点,体验音乐计划(用project 取代了museum)便尝试将保守的、严肃的传统博物馆变成开放的、互动乃至娱乐的体验中心;虚拟博物馆也将观者带进虚拟数字中,取得自己游阅空间的自由;而在土著博物馆里,政策的倾斜和最后的妥协恐怕是比较好的方法。说到这就想起几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在北京找的第一份实习,为中科院的信息中心策划”虚拟博物馆“。我在这里加上引号是因为面试前我好好看了网站,得到的印象是:其实不过是挂在网上的一张张精美PPT。后来面试的题目是对藏铃羊的一个策划,内容全部由某个藏铃羊保护协会提供,我要做的就是整合工作,将思路捋顺,找出适合的逻辑。后来我没有接下这份实习。第二件事和世博会相关,那天在北京饭店搞的世博会论坛上,网上世博会也正式上线,我也顺便”体验“了一把,现在回忆起来,和书中这篇讨论虚拟博物馆的文章还是有些差别,尤其是在视觉上。当时网上世博会打出的口号莫过于”不论白天黑夜都能参观世博“之类的,还有一个海宝语音机器人,会时不时跳出来做你的向导。不知道现在这个虚拟世博会现在办的怎么样,当时和销售小姐聊了聊,她介绍说现在国内做这种三维的虚拟技术尚属少量。好吧,少量就少量,在内容上,依稀记得还是对建筑的描述和审美的提升,至于馆中的宝贝,似乎并没有在虚拟世博会上看到太多的图片。也许,二维的虚拟博物馆可行性更强吧。第三件事,关于仪式的研究,本科的时候听老师和同学们说了许多,虽然我没有参与过这种考察,但土生土长的见闻也让我有些经验。比如我老家一年一度的飘色,内容就很好玩,有猪八戒和孙悟空,不过却没有唐僧和沙僧的出席,桃花女的角色一直有,不过后来也沉寂了几年,就是英歌舞是年年的重头戏,当然,英歌舞的各种角色设定、位置摆放也是很考究的。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研究大热我可以理解,难理解的是当这一切和旅游开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变了味道。有时候我分不清封建迷信这一类的东西和现在民俗考察的区别,而在刻意作秀的活动中,去蔽的工作是不是也越来越繁冗了呢?读完这本书还是有些小收获。比如说建筑和博物馆的关系,这一点我以前没注意(好像去过的博物馆都差不多,没有惊世骇俗的建筑)。现在我不断想起上月在国家博物馆里”走走“的经历,想起它的地点,它内部的宏伟,我想观者在走进这里的第一步开始,就已经被浓浓的国家idealism包围,所以我想即使近20平方千米的超大面积,其实也没有改革原来的”画框“,如此被”凝视“,天衣无缝,似乎也不会差到哪去吧。。。不过当国博决定成为一个大众共享的文化场所时,我想这之中已经有了若干对矛盾,比如,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中如何平衡?在官方话语和批评话语中如何取舍?当然,鼓励有机会还是亲身体验一下这种波澜壮阔而又有点小不安的气场,在这里,书中那篇《批评性博物馆参观者》是不错的选择,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在南京美术馆里参观中国近现代画作的时候,为何巨大的画幅仅仅配上小小的文本——我猜美术馆的良苦用心在于用巨画自然而然去形成一种内省反思的观者互动——虽然人们常常依赖文字多过图片的观感。第二个小收获来自《博物馆档案》这篇文章,虽然它很短小,而且不过介绍了些基本常识,但至少对像我这样常常和文本打交道的人而言非常能引起共鸣。博物馆与知识体系的架构,以及博物馆空间的陈设 ,每一个细节都蕴含诸多的信息,而从档案中翻阅出的书信、电函,无疑更令史学者惊喜。当然,假如换个角度讲,《我们如何研究历史博物馆》则提供了一种历史学者思考的空间,即如何在阐述英雄式人物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弘扬和纪念,而能挖掘他深处的”秘密“?毕竟,人无完人。不过在中国,这种历史性博物馆大多贴上爱国主义教育的标签,唯恐人不知英雄罢了。对知识体系的反思和批评,在《大学博物馆和美术馆》一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此和鱼同学讨论了一番教育的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好的结论,只是我会去感慨自己过去七年的读书生涯,不禁想到自己不过也是一只小白鼠,在政策的苦心经营中挣扎于传统的”内圣外王“之崇高理想与现实”不匹配“的残酷青春罢了——哦,小白鼠偶尔也能从中获利,呵呵,这点还是要承认的。但是,假如还有一次机会,我想我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感觉来选择,毕竟读书是自己的事,如果觉得读书很快乐,就不在乎学分多少与成绩高低,如果觉得读书就是为了好工作,ok,不如早早结束学堂转而历练。不过也许,要是能反抗一帮爱用PP思考问题的大佬们的知识体系限制,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去争取一下滴~好了,话说回来,最后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多问了一个问题:新博物馆理论和实践,还能走多远?怎么走呢?——在那四个关键词之外,还存在多少未知的探讨呢?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纯理论的书
  •     翻译太烂+1
  •     虽然还没开始阅读,但国内能有这类书籍,可以更好的帮助美博系统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个工作,以及工作的更好。
  •     为了拟定学年论文题目买的,应该还不错,不记得老师有没有推荐过
  •     一直以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相对欧美还是有相当差距的,多学习他们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是相当有益的!
  •     有助于扩宽眼界,打开工作思路
  •     理论与实用兼具
  •     书籍内容是选取国外相关的论文成书,不足之处是没有系统性,不过对新博物馆方面的阐述介绍,国外经验可以为大陆这方面将来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自己即将讲述这门课,因此将该书作为参考教科书也是不错的选择。
  •     以前三天内就能收到,现在都要四五天了。。。
  •     在当当买书好几次了,每次的书都是又脏又旧,像旧书一样,拿到实在很影响心情,发货速度也一般,也就是书的内容还不错,书的外包装实在是太差了,坑坑洼洼,脏兮兮的,新书就是这样的么??????当当真的好好的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了!!!!!!
  •     很好速度也快!
  •     文章不错,翻译太烂
  •     书很好~~图书大厦都没找到的书当当居然有~~~很开心~~
  •     很有启发性
  •     读过,翻译的不是太好了
  •     这本书在图书馆借来看了,觉得不错。收藏
  •     吭哧瘪度的读了快两个月的一本书,得出结论是要么就看原版的外文,要么就看国内的中文,中翻英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太蹩脚了
  •     很新的论点、材料,组织在一起,很新颖。对博物馆展品、观众、社会意义等有新的阐述。。。图书馆借不到的说。。。值得买。。。
  •     快捷便利,便宜,就是活动力度再大些就好。
  •     恩,不错,就是书到的时候有点儿脏
  •     翻译得爆烂啊。。。。
  •     刚开始看,还不错。因为工作需要买来当参考书的,刚开始翻阅,感觉还不错,实用性较强。
  •     作者为研究生老师,必须推荐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花时间好好看看
  •     领导推荐的,还不错!
  •     书不错就是翻译的有些太中国了
  •     论文集。有些还是蛮有启发的。
  •     东西非常好,翻译太可怕
  •     翻成中文还是看不懂。WTH。
  •     还没有看,希望有用
  •     翻译不好,内容也没啥实际内容!
  •     我买了这本书和同一系列的《博物馆怀疑论》,两本书都令我相当失望!如果说作为摆在书架上的装饰品,这本书的装帧、印刷、还有高深莫测的名字都是很不错的。从内容来看,两本书对博物馆的思考是相当有深度的,原著应该是很不错的博物馆学专业论著。可惜被翻译毁了。译者水平低、态度不负责。主编:常宁生、顾华明译者的名字如下:钱春霞、陈颖隽、华建辉、苗洋例如本书P18“...,还因为面具是由男性制作的与女性制作的‘装饰性’艺术,如纺织品相对立。”莫名其妙。书中有很多语法都不通的地方,更不用说很多佶屈聱牙的直译了。总之,看起来相当费力。可惜难得找到原版。怀念那些外语功底极其扎实、翻译态度锱铢必较的老翻译家们...
  •     有很独到的见解。
  •     三星半,翻译扣分,更偏向于艺术博物馆。但是也是有用的。
  •     书边有点脏,还有这个价位的书纸张完全不值。。。。
  •     博物馆学专业的必读书!
  •     VERY GOOD /VERY VERY GOOD / VERY VERY VERY GOOD
  •     理论还是不错的,如果有多点图片的话更好
  •     书不错,还在漫漫看
  •     里面有12篇关于博物馆学的外国论文,对博物馆学的学习相当有帮助。
    老师推荐的
  •     这翻译实在是......擦......没学好中文?
  •     做博物馆方面的工作值得一读!
  •     纯理论类书籍\'读起来比较慢但是也很长知识
  •     内容比想象中更生动一些,应用性挺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