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前码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观前码头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42630230
作者:罗德胤
页数:236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前言南浦镇和观前村是因水旱码头转运业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性聚落。它们都位于福建省最北部的浦城县境内,都坐落在闽江上游的南浦溪畔。南浦镇是浦城县城的城关,观前村在财浦镇南面,两者相距约23公里。南浦镇和观前村兴起的大背景,是“仙霞古道+南浦溪”形成的水陆联运线。在古代,钱塘江和闽江分别是浙江和福建境内的交通命脉。它们之间横亘着仙霞岭。穿越仙霞岭连接闽江和钱塘江航运的陆路,是仙霞古道。仙霞古道的南端即闽江航运的起点——浦城的南浦镇。它的北端——浙江省江山市的清湖镇,则是钱塘江南源的航运起点。从清湖镇到南浦镇的路程,约有120公里。闽江上游的南浦溪由北至南贯穿浦城县境。在南浦镇以北,流量不足以开展航运。南浦溪流至南浦镇时,从东侧和南侧兜过南浦镇,并在镇西南方与马莲河汇合。两溪合流,水量大增,适于船只与竹筏航行。南浦镇由此成为集县治与水旱码头双重功能于一身的闽北重镇,也是浙闽赣三省交界地带的一个商品交流中心。然而,南浦溪具有显著的山区溪流特征,雨季暴涨,旱季回落。一年当中,只有部分时段闽江船只能够到达南浦镇,其他时段只能上行至镇南下游23公里的观前村,在那里将货物卸下,之后或转为旱路,或分批装入载重量较小的竹筏,才能上运至南浦镇。南浦镇和观前码头,共同完成了南浦溪水路和仙霞古道旱路的转运功能。这是仙霞古道南端与北端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我们将“观前码头”列入研究课题的原因。

前言

中国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自然农业的历史,中国的农民至今还占着人口的绝大多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基础是乡村的社会生活。在广阔的乡土社会里,以农民为主,加上小手工业者、在乡知识分子和明末清初从农村兴起的各地商人,一起创造了像海洋般深厚瑰丽的乡土文化。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虽然给乡土文化以巨大的影响,但它们的根扎在乡上文化里。比起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来,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乡上文化依赖于土地,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不像庙堂文化、士大大文化和市井文化那样有强烈的趋同性,它千变万化,更丰富多彩。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至今还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宝藏,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乡土建筑是乡上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也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它的综合度最高,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重要的载体。不研究乡土建筑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乡土文化。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后记

南浦镇和观前村是闽江北源的码头,也是仙霞古道的南端点。《观前码头(与南浦镇)》是笔者撰写的关于仙霞古道的五本书之一。仙霞古道是一条经济文化线路,与茶马古道有些类似,但路程较短,地理位置也大不相同。从2004年秋天算起,我们对仙霞古道的研究至今已历时三年半。三年半的时间,对于一个研究课题来说是合适的。然而,全中国有那么多濒临消失的乡土聚落,在等待着有人去抢救,去研究,去保护。我们这一小队人马,如果想多抢救一些第一手的资料,多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人,就不得不在保证基本研究水平的前提下,把周期尽可能地压短。从这个角度而言,在一个课题上耗时三年半,似乎又太长了。所幸仙霞古道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得起”我们花在它上面的心血和时间。我们的脚步,最初是停留在一个规模很小的古瓷村——三卿口窑村,接着是到了清湖码头,然后是到廿八都镇,再下来是峡口镇,最后到观前码头,中间还考察了沿途的关隘、庙宇、路亭以及其他相关建筑与村镇,最终完成一个系列性的研究成果。这个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就是读者现在看到的五本书——《仙霞古道》、《清湖码头》、《廿八都古镇》、《峡口古镇》和《观前码头(与南浦镇)》。①第一本《仙霞古道》是综述,其他四本各写一个重要节点。仙霞古道上还有其他一些节点,比如江山县城城关镇和浦城县城南浦镇,重要性可能并不亚于清湖或廿八都,但由于它们的历史建筑保存得很不好,整个镇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不适于作为一个单独的子课题来研究了。笔者撰写这几本书稿的时间,主要是在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每写成一本书稿,就交给陈志华先生批阅。五本书稿,批完了改,改完了批,究竟批改了几回,已难以数清。直到最后送交出版社之际,陈先生依然觉得有遗憾,因为关于码头和古镇的四本书写得像“志”,而不像史。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我想,是因为书中内容仍缺乏有机联系,各章节显得零散的缘故。必须承认,这是笔者调查和思考能力不逮的表现。要想改善,恐怕只能寄希望于岁月的磨练。

书籍目录

总序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浦城县·南浦镇第三章  观前历史第四章  三山秀丽、二水交流第五章  水上人家第六章  工商业者第七章  农民、无产者第八章  住宅第九章  祠堂、庙宇第十章  码头、桥梁、亭附录1  同治九年(1870年)《南浦眉山叶氏宗谱》节录附录2  民国二十年(1931年)《观前张氏宗谱》节录附录3  观前花儿后记

编辑推荐

《观前码头》:乡土记忆丛书

作者简介

《观前码头》内容简介:在古代,钱塘江和闽江分别是浙江和福建境内的交通命脉,它们之间横亘着仙霞山脉。穿过仙霞山脉而连接钱塘江和闽江的旱路,叫仙霞古道。清初时,为应付福建和台湾军情,清廷完善了仙霞岭的驿路和驿站系统,并将驻军安插于沿途集镇。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仙霞古道的交通状况,也带动了南浦溪航运业的发展。南浦镇和观前村的兴起,正是以“仙霞古道加南浦溪”形成的水陆联运线为背景。

图书封面


 观前码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古朴的古村落,坦诚的乡亲和远去的桨声。。。黑白的照片很有历史感,不变的是青山绿水和浓浓的中国乡土文化。这里有宗族祠堂,这里有斑驳社庙,这里有颤巍巍的浮桥,这里有绿林掩映的古山道。。。这里是观前古渡---依稀能听到古代商贩的吆喝,却远离现代城市化的喧嚣。这里让人翻开中国乡土文化的画卷,感受乡土中国的魅力!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其它的4本从广州发货,还没到,等到其它4本到了一起看看!
  •        古朴的古村落,坦诚的乡亲和远去的桨声。。。黑白的照片很有历史感,不变的是青山绿水和浓浓的中国乡土文化。
       这里有宗族祠堂,这里有斑驳社庙,这里有颤巍巍的浮桥,这里有绿林掩映的古山道。。。这里是观前古渡---依稀能听到古代商贩的吆喝,却远离现代城市化的喧嚣。这里让人翻开中国乡土文化的画卷,感受乡土中国的魅力!
  •     对古镇有特殊情感的不妨一读,书写得很细,古建筑多有剖面图。读后,让人重走一番仙霞古道。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