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影秦淮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旧影秦淮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1
ISBN:9787305068546
作者:叶兆言
页数:31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秦淮河是一条文化含金量很高的河,人们提到它,不由自主就会把历史拉出来。有关秦淮河,无非两种声音。一是它的繁华,十里秦淮,六朝金粉,许多人大把地扔银子,醉生梦死,快活一天是一天。一是它的伤感,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是醉醒时分的感觉,往事不堪回首,所谓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伤青春发。两种声音结合在一起,于是就出现秦淮八艳,出现李香君和柳如是,出现马湘兰和寇白门,艳绝风尘,侠骨芳心?虽然是妓,却比男子汉大丈夫更爱国。人们不愿意忘掉这些倾国倾城的名妓,在诗文中一再提到,温旧梦,寄遐思,借历史的伤疤,抒发自己心头的忧恨。风流不忘爱国,这是秦淮河桨声灯影中的重要旋律。说起来也可笑,中国的文化人有时候真没出息。明亡于清以后,汉族士大夫没能耐复国,只好到秦淮河去爱国,在妓女中寻觅知音。自宋朝南迁,中国人的柔弱萎顿之风,逐渐恶习难改。武不能收复失地,文不敢针砭时弊,结果就只能一头扎进秦淮河的脂粉堆,在美人圈里打滚,在琴棋书画上消磨时间。有了这样的中国人,国家不亡也怪。醉生梦死?成亡国,亡了国,更加醉生梦死。太平天国一路打到南京,首都便定在了这里。农民起义,想问题,总有些简单。洪秀全显然不喜欢妓女,一到南京,就下令禁妓,而且他显然还是一位要干涉别人性生活的天王,在他眼皮底下,男女得分开来住,设男营和女营,即使是夫妻,也不能随随便便。管得这么严,秦淮河的妓女没饭吃,只好往上海的租界跑。这一跑,南京的商业萧条了,民风干净了许多,秦淮河的繁华也不复存在。繁华是人民群众享受物质生活的重要前提之一,妓不是个好东西,可是有时候就这么怪,缺了它,秦淮河不仅不热闹,而且害得许?与妓女配套的行当,都没饭吃。

内容概要

  叶兆言
  1957年出生,南京人。主要作品有七卷本《叶兆言文集》、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叶兆言作品自选集》三种,以及各种选本。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苏珊的微笑》等,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杂花生树》、《陈旧人物》等。

书籍目录

自序
桨声灯影秦淮
路曼曼其修远兮
中山陵前的仪式
学府梦寻
抗战烽火
家书抵万金
民国官邸
展览馆里的风景
民间的相册

编辑推荐

《旧影秦淮》:翻阅那些落满尘埃的老照片,仿佛已经用手触摸到了历史,我体验着历史的心跳,感觉着它的呼吸,情不自禁地想,要是让身边的人,都看一看这些照片,多好。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看B004KJDR02,有人不满意,有人会喜欢。这本书提供了三百多张老照片,自然挂一漏万,历史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重现和再生,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许多图像只是真实,更多的却是陌生,不管真实或者陌生,都可能成为魅力的一部分。——叶兆言

作者简介

《旧影秦淮》,本书图片与文字有着互文关系,文字因图而生,图片又为文字描述的事件提供了最好的形象说明。风流不忘爱国,这是秦淮河浆声灯影中的重要旋律。说起来也可笑,中国的文化人有时候真没出息。明亡于清以后,汉族士大夫没能耐复国,只好到秦淮河去爱国,在妓女中寻觅知音。自宋朝南迁,中国人的柔弱之风,逐渐恶习难改。武不能收复失地,文不敢针砭时弊,结果就只能一头扎进秦淮河的脂粉堆,在美人圈里打滚,在琴棋书画上消磨时间。有了这样的中国人,国家不亡也怪。醉生梦死造成亡国,亡了国,更加醉生梦死。

图书封面


 旧影秦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小说家对于历史,总有些难以释怀的崇敬和好奇,尤其是叶兆言这种认真的人。他笔下的南京是怀旧之城,在这本书里,叶兆言这样评价这座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没有一个古老的城市,比南京更适合聆听亡国的声音。”我一共去过两次南京。在春末夏初的季节,这座城市蓊蓊郁郁的梧桐揉碎了阳光满地,枝头琼花也正当盛颜,玉骨冰肌。我专门挑那些有着美丽名字的的街道走:苜蓿园、樱花街、墨香路、莫愁路……还有一条巷子的名字美似情人的眼泪,叫做“桃叶渡”。连道路的名字都取得这样诗意绵长,怪不得当年张恨水在南京定居时能下笔万言,也难怪叶兆言能够带着三分窃喜洋洋自得地说:“南京这座城市,多少年来,一直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的审美始终离不开文化积累。”向来爱读叶兆言的小说,那些苔藓般潮湿的意象,隔岸观火又洞悉人心的冷淡语调,前尘旧事被他渲染得如一缕青烟般飘渺,却又举重若轻。我喜欢他那坦率如孩童般的真诚,也喜欢他那有点小认真又有点小别扭的清简性格。正如苏童评价的那样,他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身上散发出某种旧式文人的气息。无论是漫谈抗战烽火,闲话文化名人,还是追怀那片逝去的民间风景,他都是那样坦诚真挚。人类历史是广阔的夜空,闪耀着璀璨的星光。在一场场兴亡成败、一次次革故鼎新之中,演绎人类不断成长的历程。这本书并非是波澜壮阔大开大阖的恢弘画卷,在这本书里,叶兆言所撰写的,正是历史的脆弱与坚韧。他以文载道、锋芒毕露,说起“风流不忘爱国”,他不无讽刺地写道:“说起来可笑,中国的文化人有时候真没出息。自宋朝南迁,中国人的柔弱委顿之风,逐渐恶习难改。武不能收复失地,文不能针砭时弊,只好到秦淮河去爱国,在歌妓中寻觅知音。”他也有温情脉脉的时候,在“民间的相册”这个章节中,他好像突然就把浑身的锋芒都收敛了起来。在其中收录的一张黑白老照片里,一树盛夏的花墙下,妙龄的女子着一身月白滚边的素净旗袍,笑得眉眼弯弯。叶兆言在下面小心翼翼地批注,好像生怕下笔重了,会将照片中女子的笑容吓跑了似的——“这样灿烂的笑容,显然不是为了笑给别人看。不妨想象她心爱的人,手里正举着相机,对着她,说着她喜欢的话。这样的照片无疑是永恒的,因为画里画外充满了爱,有了爱,也就有了永恒。”透过这画与这话,我似乎能窥得一丝藏在他心中的诗情画意,他这样用心地去感悟、去记录那个逝去的时代,叫人看了无端地就心中一暖。此外,他还有一些非常固执可爱的偏见——“不知为什么,40年代的女学生表情就是没有30年代的女学生天真。”孩子心性,由此可见一斑。以前每每看到有关南京的电影和书籍时,总为那段惨痛的历史而久久不能释怀。而当前些天坐在书桌前逐字逐句地读完《旧影秦淮》,合上书才发现已经是感慨万千——在秦淮河的轻歌曼舞之外,在被硝烟血洗过的创痛之外,它带我认识的另一个南京。它并不是那个在时空范畴内消逝的城市,而是一直存在在人们心中的那个永远也回不去的原乡。桨声灯影里,何处是江南?说到这里,忽然想到韩少功的一句话:“人可以选择居住地,但没法选择生命之源,即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使这块土地曾经被太多的人口和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你没法重新选择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发出你熟悉的气息。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中文,你的心灵之血。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动情的心事,最欢乐的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幼稚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六朝烟云,秦淮风月,一个广袤的时代尽管匆匆谢幕,而一个城市的气质,累积人们记忆而成的历史,却是深深地烙刻在世人心中的罢。
  •     这本书发现于先锋书店,找到与学校图书馆,阅读于南京至北京的高铁上,虽四下毫无书卷的气味儿,我也实实在在地专心了一番,徜徉了一番。五年,南京是一个让我暂时栖身的城市,它既不是我所来,也非我所去。没有目的与希望,整个城市给我沉郁的想象但却时常面目慈祥。我爱的是故乡,那河的西边,我所向往的都市在河的东边,南京就像架在河上的那座桥。(显然我在桥上短暂停留又返回了西边)它既没有故乡的美丽与热情,也没有大都市的霓虹与时尚,我以为我不爱它,甚至有时还厌恶它的沉闷,但是离开了,那里的气味还久久不能散去,余味弥漫。直到翻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已经随着血液流进我的脑海,深深地、深深地印在了那片未受污染的净土,这也许是一辈子中最无忧的回忆了。话转正题。本书共分九章,九九归一。作者跨过战争的描写,着地讲述旧时南京民间生活的种种,许是在南京上学的关系,特别注意而反复阅读“学府风云”那一章。似乎大学或者说学者永远和国家的兴衰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相互牵连着命运。文中记录着中央大学的历史,看到它的曾经以及今时今日的变化,无不叹服,时间真的就像一把锉刀,磨平的是最初的锋芒,剩下的是圆润剔透的时光。它是历史的遗迹,历经战争的炮火和和平的暖阳。见证罪恶,显现高尚。诚朴是每个前身为中央大学的高等学府的共同校训,不求大放光彩,但求一生无悔。学府风云,一朝记录岁月变迁成为遗迹,是记录还是历史?
  •     前几天吧,在和一个朋友说到故乡的问题,我说,我对于所谓的故乡,其实没有什么浓郁的感情,那不过就是人生这个游戏中自己的随机生成点。而不幸对我而言,那个叫“故乡”的随机生成点实在没留下什么很好的印象,那就不怀念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过来呢,可能到一些地方,忽然就觉得自己本来就应该属于这里,虽然这个地方很远,或者从前根本没来过。一如塔希提之于高更,再比如南京之于我。所以南京的朋友给我寄来这本书,翻开看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当天本来心情很差,但看到珠江路,大行宫,等等的名字,心情就好了不少。而关于这本书,我可以说的很少,叶兆言在书的封底那句话很精辟——那些老照片,现代人看过去,或者熟悉,或者陌生,无论熟悉或者陌生,那都是一种魅力。看这本书时看到1940年到1945年的南京,汪精卫治下的这座城市的照片,书中说,南京人真的善于遗忘,大屠杀才过去几年呀。我的朋友亦发短信给我——作为南京人,读到那部分实在掩面到无地自容。我能说什么呢?我想到了1940年到1944年的巴黎。德国人耀武扬威的进城了,第二天香榭丽舍的咖啡馆照样开张,蒙马特的画家们开始为德国军官们画不算很贵的肖像画,德国兵们搂着红磨坊的舞女出双入对。生活还在继续,不管那铁塔上挂的什么旗子。然后,1944年,美国人来了,生活还是这样继续的,只是不用说德语,改说英语——这对法国人都同样的讨厌。你说法国人善于遗忘么?或许吧——可是,在德国人被赶跑后,法国人自己惩治法奸是很不遗余力的,女人被剃光头游街,然后或者被枪毙,等等。这些也是留下了照片的。被德国人赶着跑杀掉的是他们,在德国人通过凯旋门时站在路边的是他们,被德国人征调去修大西洋围墙的是他们,参加抵抗组织的也是他们,当然,自己整自己人的也是他们。或许,遗忘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作为凡夫俗子的人们,不论在巴黎,还是南京,还能怎么样呢?能够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自己摸摸脑袋还在,这就是很好的事情了。大人物们的事情,小民们才懒得去管。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这个是许多人朴实的想法,或者说——普世的想法。或许一个城市有许多许多值得骄傲的历史,有宏伟的市容。但是这和过好舒服的日子是两回事。游客们心目中的巴黎是浪漫的花都,是铁塔和凯旋门,而在巴尔扎克笔下,那是个充满小市民的城市。我读书不多,没见过详细地写南京的市民生活是怎样的文笔,对南京那种符号化的印象,是鸡鸣寺,秦淮河,或者那些略带忧郁的江南烟雨。我看到的南京,有浦口的法国老车站,有王家湾的空军烈士纪念园,有仙林的小书店。但是,我看到的不算市民的生活,我承认自己虽然很喜欢这里,但对于这座城亦是游客,每次都过往匆匆。我只好从这些老照片了解那些活在这座城市的普通人。南京过去的样子,或许更美,或许更简陋,很多过去的地标都消失了,换掉了。但是这座城市的人,却每天每天过着自己的生活。从民国到现在,两万多天,每天每天,日子就这么过来了。虽然人们的生活内容大体相同,但是南京的人们自有其独特的标记其生活的坐标,譬如充满历史韵味的地名,绕着城墙骑车的感觉,转过街角看到的一座小寺塔,或者春末夏初满天满地的夹竹桃。曾经在晚上站在长江大桥看南京市区,许多许多的灯火是很美的风景。而每个微弱的灯光,每个窗户背后,就是一家人,就是自己几十年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照片值得若干年后拿出来回味。我翻开书,那些照片中的人们和我四目相对,彼时彼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忽明忽暗地透过纸面,让我笑笑。大人物的历史和小人物的故事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东西,不管如何,生活还得继续,生活还是美如斯——在一个看得到长江和栖霞山的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92条)

  •     秦淮河,藏了多少才子佳人的美梦。秦淮八艳,演绎了多少传奇的故事,这个神秘又美丽的地方,见证了南京城的繁华与落寞。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这些美丽又多才多艺的女子,传奇的际遇,无不令人唏嘘叹腕。。。
  •     也许是我要求太高了,写的不好看
  •     最早接触叶兆言的书是上海书店出的那一系列小书,里面有一本叶兆言的《陈旧人物》,读完觉得很有味道。其后就断断续续买了很多他的书,的确是越看越喜欢。最近在书店看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的这本《旧影秦淮》和《南京人·续》,就在当当上买了。这本书的内容有几篇和以前的似乎是有重复,也没仔细查证。不过买了也很值,因为里面配了大量的历史照片,纸张印刷质量都非常好,书也要更新换代嘛,强烈推荐。
  •     也是叶兆言最拿得出手的作品了。模仿不代表不好。
  •     在南京先锋书店挑的这本相关书籍,以作纪念,不过读完并不甚满意。图片还行,文字内容相对简单,偶尔抒发的一些情绪和不时表达的一些立场让人不喜欢。不过难得发现一位南京的代表作家,可以回答旅行中同事的提问了。晚饭时他问南京当代的代表文人有谁,我一时说不上来,只能低头吃饭。
  •     历史辅助教材。
  •     很有味道的书,满意。
  •     老南京的故事
  •     在秦淮河的十里烟波里,风流不忘爱国。
  •     书里面的照片看看还是挺有意思的。说个跑点题的:曾不止一次的从别人那听说国民党时期对南京的规划是最好的,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沦落到不适合生活。其实,的确如此。
  •     导师所赠,校庆纪念读物。还不错,超出心理预期,了解了蛮多跟南京有关的历史地理知识,还顺手搜了不少,也马克了一些以后要去的景点。南京还真的蛮值得好好探索一下的。叶兆言的文笔就不说了,哈哈。
  •     南京的老照片,当初那么喜欢南京,雨花石集齐六颗,差一颗就……
  •     南京曾经拥有的,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
  •     旧影秦淮 叶兆言的作品 好书!
  •     老照片帅得一米,如今秦淮河流光溢彩得只剩路过翻白眼儿的份,历史成为"历"史之后,我们只能找新的故事。
  •     搬家清理藏书。有兴趣的,请豆邮。不包邮,支付宝支付。12元。
  •     不错,有图像的历史!家里珍藏了!
  •     蛮有意思的。
  •     叶兆言的书,南京人的历史。
  •     购于南京汉口路唯楚书店,140811
  •     这书让你重回梦影,想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图多字少
  •     看完想去南京走走
  •     对于粗略了解南京真的非常好!特别是从主要几个方面介绍,绝对是跟随旅行的好书。但若想深度了解,恐怕还要读其他书来弥补。
  •     作为南京人,推荐给大家
  •     包装不错,内容也好。
  •     了解南京大概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吧。老照片很厉害。带着这本书可以游南京,但是有点儿浅。更想看一些文化的,背后的,嗯,更有味道的。
  •     叶兆言笔下的南京是怀旧之城,在这本书里,叶兆言这样评价这座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没有一个古老的城市,比南京更适合聆听亡国的声音。”
  •     文字自是不必说,照片很有价值。曾在南京总统府纪念品书店看到过,很是喜欢
  •     书中用不少老南京的图片辅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民国时期的南京。很好。
  •     落满时间痕迹的老照片,突然爆发出谁也预想不到的生命力
  •     不是很喜欢
  •     三百多张老照片,一点一点还原老南京。还来不及去看看那些故居就要离开南京了。
  •     本书最值得称道的,是收入了300多张晚清民国时期拍摄于南京的老照片,堪称是图片版旧日南京城的百科全书。叶兆言先生配合这些老照片撰写的随笔文风平实,极为口语化。这种絮絮叨叨的文字配合老照片一起看,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看尽繁华的老人在向读者们从容诉说南京城的诸多往事,起到了极好的怀旧效果。
  •     南京为何会成为今天的南京,总有其历史根源,而这一张张老照片讲述了南京过去的故事,尤其是其民国韵味,令人回味神往。
  •     出乎意料的于下单次日收到图书。包装细心、人性,很不错。
  •     关于秦淮河,总有流传着不同的故事。这本书只是剪辑了其中的某一类故事,让我们听听秦淮河曾经的故事。
  •     旧影,还是你的背影。
  •     有点小失望,虽然是南大出版社出的。
  •     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了一个老南京的故事。

    作为南京人看来,真的不错
  •     一直很期待的书 了解南京 了解历史
  •     结束以后才慢悠悠看完了这本 相比内容还是更喜欢书名
  •     很小很小就痴迷于秦淮风月,或许比较幼稚南京,让我神魂颠倒的城市!书是好书,封面很有质感!购买价格:20.2元
  •     还没看 但愿比南京人好
  •     三天匆匆拜访南京城之后一直心心念念,陪着老照片和小轶事来看更多滋味。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还能找到从前痕迹,也许是我没去过多少地方,南京城在我眼中是个偶遇的奇迹。
  •     老照片好多。
  •     作者的文字很细腻,在娓娓道来的柔情中,带你感受一个古城的沧桑与变迁。
  •     里面有很多老照片,大爱,不一样的视角讲历史,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南京
  •     叶老师继续关注南京
  •     包装很好。送货也快。以后还来
  •     伤其不堪,却不会怒其不争,或许如此,许多过往才子才能这般接受这座温柔乡似的城吧。而对于我,最起码的收获也就是发现了颐和路,改天探访民国遗影去。
  •     读着还是蛮有感觉的,不禁又想起了最近一直都在关注、也在这里生活的重庆
  •     鼓楼校区那座最好看的小房子 原来是何应钦家的 我这儿在下雨 南京呢 想回去了。
  •     一本折射了老南京的影像图文书。 一座城,一段历史,一段历程。 其实我向来相信真正的旅行是了解一座城,感受它的文化,或者追溯一段记忆。 这本书从开始读到读完,其实我是不求甚解的。没有特别多的领悟。可能不是这座城的人,对于它的点滴也不甚了解。 如果说有一天去南京,可以带上它上路,也许能带来一段别致的回忆,或者相遇。遇见,一城。
  •     仅仅是喜欢里面的老照片。多少有点物是人非的感觉。多少有点曾经辉煌的感觉,从未在最美的时刻遇见南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老照片里市内的小火车,太美的民国大学生。
  •     很喜欢作者的文字,感觉很美,又不做作。
  •     这本书还是很可以一读的~很有南京味道
  •     主要还是民国之后的南京 不是我的茶
  •     看到是南大出版社才下单的,结果内容让人有点失望。
  •     最近喜欢听老叶讲那过去的事。
  •     适合怀旧,太年轻的人不适合.
  •     旅游,想去多了解南京
  •     哪个年代的故事
  •     书名亮点 其他皆无
  •     以老照片和优美的文字写了民国的南京,历史感很足,好书,南京人和想了解南京的人都应该读读
  •     读罢,方才觉得开始对这座古城有稍许了解,想必以后走在新街口,游在夫子庙,路过鼓楼时又是另一番感受了,繁华与凋敝,风韵和落寞,都已消散在历史的滚滚尘烟中,而今,它温婉沉静,静待繁花盛开。
  •     新街口的炸弹模型
  •     了解更多有关南京的人和事。
  •     叶真的很爱南京,爱的深沉 南京人自己看着很有窥视家族过去瞬间记忆的感觉
  •     不是想象中的丰盈充实,不是想象中的细致,这可能就是叶先生本就不想在书里涉及民间烟火所决定的。全书有一些颓废的旧气,就象夕阳浅浅掠过南京厚重的古城墙,意犹未尽。这类文章是远没有女作家杰出的,比如舒婷写鼓浪屿的《真水无香》......下一部去看北岛的<城门开>,写老北京的。
  •     老照片给人带来太多的遐想,怀旧真是一件甜蜜又忧伤的事。
  •     了解越多,越喜欢这个城市
  •     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喜欢历史的味道
  •     非常平适的语气去展现南京,是老南京,但是文字和图片的编排欠妥当。
  •     历史比较厚重,娓娓道来
  •     书的内容很好,只是排版有点问题,老照片和文章衔接不好,读的吃力。仅供参考。
  •     印象之中挺好的,不过太久了,记不清
  •     我喜欢,希望我的下一代也同样喜欢
  •     看上去很美。南京源于秦淮河,物质文化精神实体。翔实的图片能很好的看到过去的南京。这本书是从南京返青的火车上看的,上车开始看,临下车时看完,刚刚好。
  •     旧都原来如此洋气
  •     2014.3.20 凌晨 0:40 阅毕
  •     好喜欢的一本书,秦淮韵味很浓。
  •     书中的一些内容很有趣味。不过作者文笔极差。
  •     好看!重拾对地理得兴趣
  •     有大量历史照片,加上精彩的文字,是绝对好书。本书是2011年中国教育报推荐的教师暑期阅读书籍之一,买来以后,立即阅读,沉浸其中,快乐多多,愿更多的人读一读这本好书。
  •     很好的了解南京的读本
  •     三观太官方,读着有点不舒服
  •     有空时要翻翻
  •     每个南京人都应该读读,讲述的不仅是历史,还有浓浓的人文情怀,非常喜欢书里的一句话,过去,来南京,除了读书,你什么都得不到。
  •     风流不忘爱国真是对南京最好的形容。古时,在醉生梦死中醒来,感慨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近代,在被日军占领的时候,做着所谓“国民操”,评选出最健康婴儿。也许,战火纷飞中,只要保全自己的脑袋已是大幸。作为异乡人,我不能说什么,但相信南京人民,在翻看这段历史时,不仅会知耻,还会惭愧。
  •     我觉得老叶还是很敢说真话的,关于抗战,关于大学教育,关于南京城市建设,关于更一般的族群历史,都有些亮点~罗家伦先生在中大就职演讲说的话今天我们依然要牢记:今日中国之许许多多问题都是由于缺少足以振起整个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老叶说得好,苦读的时间本来就少,还要浪费,真是最可痛心的事。
  •     这部书弥补了我不能在南京生活几年的遗憾,仿佛能看到南京街边的梧桐和历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