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1
ISBN:9787500481966
作者:定宜庄
页数:871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两个否定太重要了刘:我老说我说话得有点观点,这观点今儿在这儿得说,平常也不大有机会说,不敢说.怕得罪了谁。他们老说我是唱戏的,让我唱戏我不干,内行呢,也有帮,社会上更是有帮。当年演员好角到了上海,得给青红帮里人磕头去,这事我不干,不能干这事。我还干我的生理去。我这生理还是比唱戏强,吃这饭的嘛。在生理学界我还算是老一辈的生理学家,惭愧惭愧。定:那刘老我冒昧地问您一句,我听人说,生理学在您年轻的时候是生物学界最前沿的学科。刘:可以说是。定:可是现在是夕阳学科,是吗?刘:其实不是。现在会听到一种说法:21世纪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世界,是分子生物学的世界.其实不该这样说。因为今天有一个新说法,这就是生物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系统生物学已经是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的提法。今天国内外已经建立起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等新机构。我是学生理学的。还是说生理学吧。生理学在上世纪30年代末就曾经被人说消失了。那时组织学、药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这些科目都高度发展起来,这一来就好像生理学没有事可做了,其实干生理学的人,一直有他们的看法,下面谈一下。生理学从来非常注意整合问题,也就是全面看问题。不是光看分子,也不是这个光看心.那个光看胃,那个光看肠子。现在不是讲集成线路么,在生理上就是整合,这俩在英文里是一个词儿:integrative和integration。这是比较先进的思想。这人呢,怎么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用不着外边搀着扶着,这个思想是什么呢?就是应该和物理学对照一下。物理学最早是看天体,有万有引力,现在搞的呢,是各种的力,各种的作用,各种的微粒子,它往那儿走。比如说我打小儿到现在,这地球没什么大变化,一年还是那样,还是白天是白天,黑天是黑天,这太阳还在这儿摆着,月球还在这儿摆着,不说太阳系以外的吧。整体的太阳系,它稳极了,非常稳,没什么大的变化。那什么东西在这儿管呢?是上帝吗?不是,它是中间有一种控制的力量。人体是个整体,也有控制力啊。

前言

我生在北京,也长在北京。几十年来,除了“文革”时期到外地插队数年之外,我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北京。北京眼看着我一天天地长大、成熟,我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反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它、感悟它,直至我本人也已成为它几十年变迁的见证。每当从外地回京,我赞赏它作为一国之都特有的雍容和璀璨;而自国外归来,我又常常叹息它因污染导致的尘昏。但无论灯明灯暗、天晴天阴,北京都与我肌肤相亲。从踏入史学研究之门的那天起,我就想将北京史作为我的研究方向,始终未能如愿的原因,是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十年前接触到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我才终于找到一个能够进入北京历史的深处并且将它表达出来的门径,那就是通过对若干人进行口述访谈的方式,从个体的角度,亦即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过程的角度入手,来追溯百年来北京城的历史。我想通过访谈,来看北京人如何记忆和表述他们的过去。他们怎样把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怎样使过去变成现在的一部分,还有,就是他们如何运用过去来诠释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眼中的这个北京,正是这些,构成了历史记忆过程的本质,这是本书想做的尝试。也是本书的宗旨。

内容概要

定宜庄,女,满族,北京市人1968年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插队,1974年回城。先后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获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专业为清史、满族史。著有《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与人合作)及《中国知青史·初澜》等。

书籍目录

上册
前言
第一卷 内城编
一 故宫沧桑
父亲留下的精神
——单嘉筠口述
往事尽在不言中
——梁金生口述
皇圈圈里度童年
——张宗尧、张碧君口述
筒子河畔西连房
——吴效兰口述
犹记当初未嫁时
——张国庄口述
皇城内的百姓人家
——陈允庄口述
二 天潢贵胄
“府门儿”风雨
——爱新觉罗·毓蕴口述
没写入书中的历史
——毓旗口述
守坟的“四品宗室
“恶果子市”的英王之后
——金励衡口述
三 王谢堂前
最要紧的是门第
过眼云烟说往事
——奎垣口述
四 商家岁月
“当铺刘”今昔
——刘汝舟口述
中药铺的“洋派”儿孙
五 朔漠迢遥
科尔沁王公的子孙
吾家曾在瀚海西
——策美迪口述
马镫形状的戒指
——戴鑫英口述
六 寻常巷陌
纯粹的老北京人
——胡秀清口述
胡同里的姑奶奶
——李清莲口述
淡然远去的艰辛
——郭淑惠口述
舒卷从容一片云
——傅耕野口述
少小离家老大回
——马普东、梁昭口述
痴迷于京戏的旗人
——关嘉禄口述
朝阳门外南营房
——关松山口述
下册
第二卷 外城编
“天留忠骨伴将军”
阅尽人间春色
——刘曾复口述
不让须眉是此行
回民开的买卖
——满恒亮口述
红尘内外九十载
——李荣口述
坛根儿下的日月
——王春茂、严秀芹夫妇口述
第三卷城郊编
那条进京的古粮道
——刘子扬口述
架松,架松
——白四口述
“勤行”的手艺
——张强口述
坟户春秋
——何淑玉口述
清华园边“内三旗”
——司文琴口述
蓝靛厂几代回回之后
——金宝琴口述
西苑一条街
圆明园变成废墟以后
——李新建、陈之林口述
京北回族第一村
——黄炳成、李守勋口述
结语

编辑推荐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套装上下册)》的访谈围绕着“人”展开,关注的是人和人的生命史,正是这些人的生活、生命,才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灵魂与神韵,是研究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作者把这五十多人的口述,用来作为展现老北京人性格与为人特点的方式。将北京人放在北京这个特殊的地域、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反过来也通过北京人,来看北京这座城市和它的历史。常言说得好,理论永远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被访者口中和心中的那座北京城,还有京城中百姓们过的日子是那样的五光十色、摇曳生姿、饱满多汁、妙趣横生……

作者简介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旨在通过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晚清以来北京人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进而追溯近百年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历史。全书体现了口述历史民间性和个人性的特点,内容涉及文献资料、尤其是官方文献不曾触及的领域,包括人的社会交往,如婚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也包括人的生活趣味,如吃喝玩乐、审美情趣等等。在编排上根据北京城环形结构的特点,分成内城篇、外城篇和郊区篇三部分,通过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形成一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

图书封面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電子書。
  •     访谈对象阶层分布合理,蛮好看。脑海中想租的房子是老户,附近都是本家,有很大可能街坊多有满族吧。
  •     迫不及待的买了一套看,好看,但不是我想象中的老北京口述,更应该算是满清遗老的口述吧?... 阅读更多
  •     很扎实的记录
  •     北京内城当然是以八旗为主的京旗文化。什么满清满清,清朝才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八旗里不也有汉军吗?不懂历史别在这拽。
  •     其实书中的很多被采访者说得毫无价值,但是他们的谈话本身就是历史,说明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
  •     用口述的新方式来讲历史,从平民的角度讲述历史
  •     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访谈了很多人
  •     是本好书,值得一看,有些内容似乎过于敏感而被删掉了吗?不过还是可以对老北京有一番了解的。
  •     有味儿!有意思!
  •     喜欢北京
  •     因秦老胡同的绮园花园而读了这本书,今日重读,不仅有些失落。。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113908
  •     其实我已经不能分辨其中的真假或者疏漏,但就当做一本唠嗑书来看也很有意思。家人聊天,常常会述及很多细节,上一句还在说其人“尽了忠恕之道,对人特别好”,下一句就不自觉的说“对外人好,其实脾气特别大”;还有大家庭中的亲疏尊卑,在不同性格的孩子看来就有不同的感受。存着,慢慢看。
  •     看了几页,很好,很满意!
  •     这本书特有意思,八卦之心表示非常满足。
  •     质量很好…内容也行…喜欢
  •     此书没有塑料封皮,收到时有褶皱,封皮纸质一般,里面纸质很好。字体大小合适,上册很厚,下册有上册多一半厚度吧,标价110有虚标之嫌,内容还没看
  •     觉得这本口述史扎实的原因在于,它有一个主题,却没有限定叙述人一定要揪住这个主题不放。而且作者很好,她虽提问,但并不引导叙述人。是真真切切的口述史。
  •     厚厚的两本书,一翻开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口述历史很好看
  •     适合对北京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     读了一个开头部分,怎么觉得跟豆瓣上的简介不太一样……而且我好像不太喜欢看访谈类的书。
  •     用艺术对抗遗忘,尤其是有意的遗忘
  •     我所努力去寻找的老北京已经不是原来的味儿了
  •     很精彩,像一个真实历史的旁观者,忽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历史,事另一番景象、
  •     读过其中几篇,很重的京味儿读着自己都会笑出声,非常珍贵的历史片段,很多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大家一看
  •     修行14th,很好看的口述历史,上卷王孙贵族故宫博物院同仁堂后人,下卷各式各样老北京后裔上场,因此我觉得下卷更加好读一些。我满人规矩全没了真是太好了,整理了一下,貌似压根儿没有讨人喜欢的习惯,什么媳妇早起蹑手蹑脚收拾屋子啊,什么姑奶奶当家啊,什么穷的要死也大碟子小碗摆满满一桌啊,什么男的从来不干活伸手就要啊,这种陋习不要也罢。这是读定老师第一本书,暂时没有拓展读其他著作的打算,老太太一看就干练爽朗很口耐的样子!想认识一下!
  •     更像是一部史料详实、考据严谨的学术著作。带着自己的研究主题往下翻会更有针对性。这口述史中的北京城实已离我们远去,是消失了的。
  •     37.假期消磨时间蛮好的,喜欢金宝琴口述。还学了几句妙话。
  •     很有意思的口述史,深度挖掘北京风情
  •     对于京旗人家的考究可谓鞭辟入里。极具历史参考价值,是研究北京近现代史,满蒙旗人文化历史的宝书。
  •     厚厚的两大本 封面特别的有感觉内容更是很优秀 和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对比看来 这就是紫禁城内外的差距
  •     厚厚的两本书,拿在手里非常有感觉,内容也是非常的好!
  •     不错,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挺好的,但是,就是和我想要的东西不搭~
  •     很熟悉,我家差不多也这样。
  •     定宜庄的,刚看完她的知青史,她做口述史还不错
  •     我比较同意作者在写这本为老北京文化留念的作品时,对“北京人”这一概念的定义,即在1911年之前即已在北京定居的家庭。这样算并不是因为有任何“北京人高人一等”的思想作祟,纯粹是因为当我们提及“老北京”的文化时,的的确确指的就是民国之前在北京流行的文化。即使在北洋政府和日本侵华之前,北京文化也已经处在没落的路上了。也许有人会说,现代的北京更有文化气息,但它不是一种北京特有的文化,也不是一种由明清皇城延续下来的文化。这里面丝毫不涉及孰优孰劣的问题。相反,现在流行的那种把“盖帽”、“牛X”一类60年代以后“胡同串子”文化当作北京文化的做法,确实是难登大雅之堂。
  •     真的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