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010103532
作者:马莉
页数:26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八、文化空间的载体保护各民族世代累积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门类众多,而又呈现流动的、不固定的活的形态,其展示所需要的属于物质层面的文化空间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如村落(社区)、宗教场所、自然生态环境都是产生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生存、传续和发展的载体,关于文化和种种表现形式都必须存在、依托于某个特定的“空间”,并且依赖相应的资源和其他社会、自然结构,所有学习过程、知识、技术和创造力及其创造的产品如果脱离了这个空间,都将无法存活和继续衍生、发展。因此,文化空间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一)村落(社区)保护以地理范围选择那些特定地点——村寨、乡镇(社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空间加以保护,使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物质载体,在适宜其生存的环境中原状“活态”地保存与传续下去。目前村落(社区)的保护形式主要有生态博物馆、民族传统文化生态村等,这些不同名称的“文化空间”保护形式,均着眼于当地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地。

书籍目录

绪论
一、本书的选题价值
二、本书的理论视野和基本框架
三、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及国际认同
一、概念和性质的界定
二、保护措施的制定
三、社会意义及其启示
第二节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态势
一、遗产保护概念、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
二、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评价理论体系
三、遗产地空间规划成为趋势
第三节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几个图式
一、文化学、游记学角度的研究
二、民间文学过渡到以形态描述和研究为主的研究
三、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研究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学征候
第一节 文化空间中族群身份认同的工具
第二节 民族志研究提供的独特视角
第三节 从文化整体观看文化生态的保护
第四节 从文化变迁视角看文化的动态保护
第五节 从文化相对论角度看文化阶层化的风险
第六节 从主客位的理解看地方性知识
第三章 歌谣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第一节 中国古代歌谣学术溯源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歌谣运动”再研判
一、沿歌谣的定义及文化意涵打开视角
二、原则和方法:歌谣研究中产生的定例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歌谣学
第四节 歌谣释义
第五节 非典型性梳理:从钟敬文到葛兰言
一、民俗学家钟敬文对歌谣的研究
二、人类学家葛兰言对《诗经》的研究
第四章 歌谣的文化视图
第一节 口头传统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第二节 中国歌谣的主要体式扫描
一、号子
二、山歌
三、小调
四、爬山歌
……
第五章 歌谣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
第六章 “原生态文化”的本真性、味觉与社会变异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社会整体发展审视

编辑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在全球化背景下,近年来国际性“非遗”热的本±化运动向广度和深度演进,这一新的世界性文化理念在实践中正遭遇两难尴尬或某种暂时性迷失。该书从文化人类学学科体系和民族志方法论出发,立足当代文化遗产理论与保护实践、知识社会史以及民族志反思等理论视野,将“歌谣”被遗产化的过程从文本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梳理,贯穿一种“批判反思”的理论关照。该书不仅陈述了歌谣如何参与、适应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同时,通过对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歌谣及歌谣活动的关注,探讨了有关歌谣的文化活动与当前政治、经济、商业、旅游、全球化的关系,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反思。

图书封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基本是资料的堆砌。
  •     不值得出版的书,表述非常成问题,客气地说,歌谣花儿,谈花儿与非遗就是中心了,谈好谈透已经不容易嘛,东拉西扯!整个论文完全没有中心,不客气地说,就是乱凑,还好意思出版
  •     有些思考还不错,整体太粗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