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宇宙奥秘的13个常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宇宙知识 > 揭示宇宙奥秘的13个常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115285881
作者:[美]James D.Stein
页数:24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但是牛顿生于1642年,这中间还有一大段的空白。就我们所知,有一点似乎很清楚,牛顿并未像音乐家莫扎特或数学家高斯一类的天才那样在年少时期便展露出伟人的锋芒。母亲对他的期望是让他成为一个农民。幸好牛顿对于农事毫无兴趣,虽然母亲的态度十分坚决,但最终在牛顿所就读学校的校长(似乎是当时唯一看到牛顿潜力的人)和他叔叔的联合劝说下,才答应了把牛顿送去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读书。1661年,牛顿顺利进入了他的“安全学校”。这无疑是历史上最成功的B计划之一。 牛顿在学院度过的早期时光也并没有被他自己或同代人很好地记录下来。他在日记中记录了一些幸事(“去洒馆两次”)以及衰事(“打牌输掉两次”),但其中并没有丝毫天才破土而出的讯息。情况在1664年峰回路转,在当年“流水账”式的日记本中,牛顿记下了非常严肃认真的数学研究。在此之前,牛顿的数学知识似乎只有如今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水平。牛顿当时的算术学不错,但他在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则有所欠缺。假如以他当时的水平去参加sAT入学考试的话,恐怕也拿不到什么好成绩。牛顿是通过购买或借阅各种最前沿的数学书籍跟上了学习的进度。从奥特雷德的著作《数学之钥》中,他学习到代数学的强大和灵活性,这为他日后提出二项式定理奠定了基础。他也从沃利斯的《数学文集》中汲取养分,最终发展出他在数学领域的标志性成就——无穷小微积分。而通过阅读斯霍滕翻成拉丁语的笛卡儿的《几何学》,牛顿弥补了自己在几何学方面的缺陷。 他应该是在1665年拿到学士学位,那一年英国爆发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黑死病疫情。由于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疫情广为蔓延。从一些侧面也可以印证疫情的严重性,查理二世国王的宫廷从伦敦撤离到了牛津郡,剑桥大学也关闭了。于是牛顿返回他位于乌尔索普的家乡,在那里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专心研习数学与哲学”。就是在这段时间,他重塑了整个世界。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展 牛顿在数学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但最令他名垂千古的仍是其对于科学的贡献。因为科学进步才是引领人类前进的主要动力。虽然牛顿在光学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能获得如此地位的主要原因,首先归功于他在力学和万有引力方面所做的工作,其次则是他发展出的理论及实验的科学方法。 对一条科学理论的首次阐释几乎都不是最简单的版本。像牛顿这样的革新者通常并不关心自己所说的是否能被普罗大众所理解,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要让同行接受其观点,然后以此为基础搭建理论的大厦。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便是如此。这本书通常简称为《原理》,我会偶尔拿来翻一翻,也曾下决心等退休之后好好读一读(不过它还在尚未完成的列表中)。《原理》的风格仿照了标准的几何学教材,公理、定理、前提条件、证明,条分缕析,而许多结论实际上也是几何学的。这一点并不意外,因为这本书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为开普勒三大定律的解释提供了依据(其中一部分就是牛顿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论述),而这三条定律全部都是几何学的。开普勒第一定律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二定律是指太阳中心和行星中心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开普勒第三定律是指各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这些定律不只是一位优秀的几何学者通过某些前提所推出的结论,它们都有经验基础,是基于第谷·布拉赫辛苦积累的数据,经过长期的数据收集和模型拟合才得出的。第谷是一位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丹麦贵族,他很欣赏开普勒的早期工作,于是邀请开普勒来到他位于布拉格刚近的住所,当时他正在那里建造一座新的天文台。于是,开普勒就成为了第谷的思想传人。 当时,哥白尼革命渐成气候,开普勒尝试将第谷的那些宝贵数据与哥白尼的太阳系模型结合起来,后者认为行星是沿着均匀的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动的。开普勒最初设想的行星圆形轨道模型还引入了五个正多面体——正四面体、立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以及正二十面体。 无论如何,开普勒是打算把手头的数据塞进圆形轨道模型之中的。值得庆幸的是,第谷当时刚刚获得了十分准确的火星观测记录,记录显示出火星的轨道明显不是圆形。要是当时第谷刚刚完成观测的不是火星而是金星,而金星的轨道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圆,那么开普勒何时能发现第一定律或者最终能否发现第一定律,可能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第一定律的发现体现出开普勒十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第二和第三定律的发现则凭借的是他过人的数学能力。计算第二定律中扫过区域的面积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础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能力,同时,找出第三定律中所蕴涵的复杂关系也要求具备相当的数学天赋。尽管任务艰巨,开普勒仍投入了数年时间来构建和检验其第二和第三定律。在这个过程中,开普勒遭遇了众多个人及政治上的变故,他的妻子和最爱的一个儿子都因病离开了人世,又由于拒绝皈依天主教,他可以谋生的途径也受到限制。此外,他的母亲遭到施行巫术的指控,他不得不为此事奔波,进行辩护。在当时,此项指控是会导致酷刑致死的。不过,这项指控被证明是出于传言。(这并不意外,因为据我所知,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货真价实的巫术案件并不多见。)最终,开普勒帮助母亲证明了清白。

前言

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中,数字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内容。在我们每个人牙牙学语的时候,数字也是我们最先用手指比划出的语言之一。数字如此简单,只有从O到9十个字符,但又如此复杂,仿佛其中蕴涵着整个纷繁的宇宙;数字如此明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却又如此神秘.似乎一不只是一,二也不只是二。这大概就是数字的神奇与美妙之处吧。    本书作者正是有感于数字之美,才决定写作这么一本关于基础常数的书,其中选取的常数涉及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各个学科。为面向更多读者,作者尽可能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这些神奇数字及它们背后的故事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讲述的过程中,作者不但结合了许多亲身经历,更不时穿插音乐、绘画、诗歌等内容,在严谨的科学论述中加入了不少轻松的文艺气息。    作为一位资深摇滚乐迷,我在翻译一本科普图书时,却能频频遇到吉姆·莫里森、布鲁斯·斯普林斯廷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能不说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同时,这也改变了我对于传统科普读物的既定印象,科学狂人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不那么冷冰冰,而开始有了温度。当今时代,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似乎都有一种趋势,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试图打破自己的藩篱,向陌生的领域寻找灵感。此类例子多不胜举,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从生物化学找来新的建筑机理,作家王朔从天体物理学找来新的叙述方式,电视剧以《宇宙大爆炸》命名讲述科学狂人的情感生活,如此等等。知识界也纷纷撰文批评专才教育,而提倡新的通才教育。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做毫无文艺细胞的读书匠,或是毫无逻辑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梦想家。    科学、艺术、生活,这些都是摆在三生有幸的我们面前的盛宴,作者并没有忽视其中任何一项。科学自不必说,通过13个可以说是精彩绝伦的数字,整个宇宙的根基便浮现在了我们面前;而在各种艺术之中.作者似乎尤其偏爱诗歌,因此相关的描述也最多;在生活方面,除了穿插许多亲身经历以外,作者对科学家背后的情感和纷争也着墨甚多,为我们呈现出了伟大的科学家们各种有趣的故事和感人的情怀。    所有这些内容,至少让我这个译者受益匪浅,希望也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启迪。很荣幸能担任此书的翻译工作,感谢图灵教育的傅志红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翻译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确立宇宙的诸个数字作者:Linda P. Rothschild译者:程玺宇宙之数指的是那些与宇宙的物理法则内在关联的诸个常量。并非所有与自然界相关的数字都符合这里所说的“宇宙”概念。比如:作为现代十进制数字体系基础的数字10,它来自于人类手指的数量。一周七天则是近乎武断的选择,尽管自圣经时代便已采用。而一年365天,则确实反映了一个宇宙中的现实: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大致天数。然而,这一数字并没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宇宙物理法则,仅仅是一种既定事实,它只代表了我们所身处的地球的即时状况,以及地球与其恒星——太阳之间的关系。至于什么才是宇宙数字,我们只要想一下光就明白了。数十年来,当学生们了解到光的速度是186000英里/秒(以及人类使用光年——光运行一年的距离来衡量宇宙间的距离)时,无不为之惊奇和欣喜。《宇宙之数》一书便是通过对十几种宇宙数字的讨论,包括对于和这些数字相关的实验及科学家的介绍,力图为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以及启发。这是一本讲述科学历史的书籍,但作者并未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写,而是将其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对应一个特定的宇宙问题或现象。作者James D. Stein是一位数学教授,他本人的研究领域与本书内容有不小的距离。Stein试图引领读者一起探索与这些“宇宙数字”发现过程相关的历史实验,并搭配有关科学家的奇闻异事。比如,从书中我们会了解到,17世纪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不仅发现了行星的运行定律,此外,他还赢得了一场他母亲被控施行巫术的官司。作者采取轻松的笔调,引人入胜的文字,为读者呈现出美好的探索发现的精神。但这也并没有妨碍作者提供与内容相关的详细的数学公式,以及精准的文字描述,有时这些描述更以一种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出来。理科不好的读者也不必因此却步。偶尔一两页充斥着等式的页面,看似恐怖,但即使略过直接看下一页也不会丧失多少阅读的连贯性。(即使同样作为数学家的本人,也一样会忍不住跳过其中的几个等式。)另外,作者经常会在严肃的科学论述中,加入妙趣横生的比喻,例如,“化学反应就是电子愉悦的旋转,从一个原子舞伴处移动至另外一个原子舞伴处…”。其中的有些比喻可能会稍显牵强,比如他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好莱坞明星。但这些做法也都是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对于《宇宙之数》一书中所探讨的有些现象,比如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只要是受过基本教育的读者就会有所了解。另外一些则可能相对比较陌生,例如,人们

内容概要

James D. Stein,耶鲁大学学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现为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校区的数学教授。著有:《数学如何解释世界》(How Math Explains the World)、《正确的决策》(The Right Decision)以及《数学如何帮助你的生活》(How Math Can Save Your Life)等。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1章  万有引力常数  1
第2章  光速   17
第3章  理想气体常数 33
第4章  绝对零度   47
第5章  阿伏伽德罗常数 63
第6章  库仑常数   77
第7章  波兹曼常数   93
第8章  普朗克常数  115
第9章  史瓦西半径  131
第10章  氢聚变的效率 149
第11章  钱德拉塞卡极限 167
第12章  哈勃常数   185
第13章  欧米伽   207
CODATA注释   229

编辑推荐

万有引力常数、光速、理想气体常数、绝对零度、阿伏加德罗常数、库仑常数、波兹曼常数、普朗克常数、史瓦希半径、氢聚变的效率、钱德拉塞卡极限、哈勃常数、欧米伽……这13个数字定义了我们所在宇宙的命运作者通过这13个数字,带你一探自己所在宇宙的奥秘,它何以如此又将何去何从通过这13个数字你也可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历程,众多人的牺牲与收获。 

作者简介

《揭示宇宙奥秘的13个常数》以定义宇宙的13个数字为线索,梳理了人类探寻这些数字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些数字的物理学、化学或天文学意义。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夹杂了个人经历、诗歌、音乐等元素,娓娓道来,使得《揭示宇宙奥秘的13个常数》成为一本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科普读物,适合对科学感兴趣的读者。

图书封面


 揭示宇宙奥秘的13个常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大约一个月前,第一次看到了《揭示宇宙奥秘的13个常数的》的全封面,当时不能理解设计理念,参差不齐的数字和字母组合起来的公式,让我感觉好晕啊!可能平时涉猎理科的知识太少,并且又把之前学习到的皮毛忘的一干二净,这让我无比怀念高中时代了,那绝对是我这一生全面掌握天文地理知识最多的时候!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封面设计的意义,并且不那么抵触这一串串字符和公式了。  就这么过了一个月,随着流程的进展,图书上市了,我也拿到了样书,本以为自己是看不懂了,但还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翻开了第一页……  向大家坦诚一个事实,我开始以为这本书讲的是13个数字,阿拉伯数字,顶多有个β、γ,但事实大家都知道,并非如此,我也复习了一下常数,大概这辈子就再也不会忘却了。我想在这里写下来,万一有一个朋友和我一样呢,让我们一起记住富有魔力的常数吧!  定义:常数又称定数,是指一个数值不变的常量,与之相反的是变量。在物理学上,很多经测量得出的数值都被称为常数。例如万有引力系数和地表重力加速度等。但有研究表明,部分这类常数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就被称作“不定常数”和“不很定的常数”。  特点:1.规定的数量与数字。 2.一定的重复规律。 3.一定之数或通常之数。 4.一定的次序。  搞懂了何为常数后,进一步,知道了13个常数(本书里所讲到的万有引力常数、光速、理想气体常数、绝对零度、阿伏伽德罗常数、库伦常数、波兹曼常数、普朗克常数、史瓦西半径、氢聚变的效率、钱德拉塞卡极限、哈勃常数、欧米伽),准确的说,之前像万有引力、阿伏伽德罗、光速等,我也是知道的,就是没和常数联系在一起。  下面挑出几个本书里讲到的常数,供大家赏鉴  1、万有引力常数  提到万有引力,我当然会想到牛顿,想到苹果树,甚至想到了牛顿头顶的包,知道因为万有引力的存在,苹果才会掉到树下而不是飞起来。但对万有引力被发现的真正原因和历史背景我却一无所知,现在我知道,在1665年,牛顿拿到了学士学位,但那一年英国爆发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黑死病疫情,剑桥大学也关闭了。于是牛顿返回了他位于乌尔索普的家乡,在那里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就是在那个时候,他重塑的整个世界。这本书,在这一章中还讲了很多其他知识,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卡文迪许实验等,知道了卡文迪许的一些故事,他患有类似孤独症的斯伯格综合征,上帝也许是嫉妒他太聪明了,所以给他关闭了一扇窗。  在这一章中,我真正学习到的是:为什么要尽可能精确G的数值  原文:  万有引力常数是整个宇宙的基础。人们意识到它的存在可能要早于任何其他的基础常数,然而迄今为止,我们也只是将其精确到了小数点后5位,低于本书介绍的所有其他常数的精确性。原因主要在于万有引力相比其他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来说极其微弱。  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会为未来的空间飞行带来潜在的麻烦,特别是当我们有能力探索恒星的时候,我可不想因为没有掌握G后面足够的小数位数而在抵达比邻星前就耗尽了燃料,不过更紧迫的一个原因在于,精确的G的数值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确定未来可能威胁到地球的那些彗星和小行星的位置,有效的预警能够让我们提前做好防备!  2、光速——没有什么比光速更快,但如果你一定要找那个“没有什么”,那就是这个了  这一节,让我想起了中学课本里提到的“地心说”的破灭。  还有一点是,对于物理和数学一窍不通的我,在雷雨交加的时候,可以明确的告诉旁人雷究竟离我有多远,也许你早就知道,但请不要对我的孤陋寡闻嗤之以鼻  还有其他的很多知识,都重新学了一下,也知道了天时地利的重要性,同样的理论,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并且科学家们之间也是争议不断,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耐人寻味!  3、理想气体常数  在这一节,提到了很多人物和实验,如果你想了解的话,最好自己去看,因为我确实似懂非懂,不能妄加评判,但读不懂,并不影响我的阅读,我很喜欢作者的风格,他中间穿插了很多小故事,和这些常数发展的前因后果,非常有趣,知道了很多“奇闻异事”,这是我的好奇心所不能错过的。  4、绝对零度  在讲到迈克尔•法拉第和气体液化的时候,我知道了冰箱的工作原理,也知道了这源于一次偶然的试管炸裂,更感兴趣的是,法拉第年轻的时候在一家装订厂工作,多么戏剧性啊?这些你都会想到吗?你知道太阳核心的温度是多少吗?你听说过的最低温度又是多少呢?为什么,温度高起来没头,但是低起来似乎比零下200摄氏度低不了多少!冷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都能找到答案。  文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太阳日冕的温度高达上百万度,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其热度。我很吃惊,即使热水倒到身上,我们都会感觉得到。然而,由于太阳的日冕稀薄的不可思议,因此所含的热量也少到几乎不存在。”是不是奇异的超乎我们的想象呢?  5、阿伏伽德罗常数  “阿伏伽德罗假说的影响非常巨大,特别是对化学理论的发展……阿伏伽德罗定律标志了一般化学理论的开端,这一理论能够解释化合物的原子构成及其主要属性。”——德国化学家尤利乌斯•洛塔尔•迈耶尔  在这一章,阿伏伽德罗假说、道尔顿原子论以及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都有提到,这些构成了化学的大部分基石。但当你读到这章的时候你就会知道,阿伏伽德罗又贡献了另外一块重要的基石,即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物质中所包含的微粒数量。详细部分我就不过多介绍了,因为我也自知水平有限,只能浅浅的说一说而已。  按照书的目录,我在这里只说了其中的前5个,如果你还意犹未尽的话,可以考虑读读此书。如果你对物理方面非常痴迷的话,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因为可能书中的知识你都了解,但书中间的故事呢?你未必就都知道了吧!  各类读者,只要对宇宙法则的发现过程感兴趣,都会从本书中获益良多。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还可以打开维基百科,随手搜索相关词条和名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书的内容。无需担心这些偶尔的停顿会影响到愉悦而充实的阅读体验。                                              
  •     将艰深的科学理论,数学宇宙表达出来本就不易,更不用说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但是这本书部分的做到了。我相信有些地方如果加一些示意图可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些。开普勒三大定律卡文迪许的实验确定G的值。G就是万有引力普适常数。迈克尔孙实验测验光的速度。防波提的构想-比光更快!53页的气体相态图,三相点,固态,气态,液态,还有超临界流体。绝对零度是一个原子完全不动的状态。“宇宙不仅奇异的超乎我们想象,更是超乎我们所能想象”。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物质中包含的微粒数量。欧拉公式莱顿瓶伏打电堆净电荷总是散布在物体表面。燃素说-热质说-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嫡是对于系统中不可用能量的度量方式。对颜色变化起作用的只有温度。黑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是稳定的。紫外灾难。史瓦西半径:2GM/C^2.半径=史瓦西半径,质量为M的球体表面为可视边界。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为一个氦原子,质量损失=0.007,转化为能量。三氦过程。氢聚变的向外辐射力和向内的引力形成平衡。
  •     宇宙之数指的是那些与宇宙的物理法则内在关联的诸个常量。并非所有与自然界相关的数字都符合这里所说的“宇宙”概念。比如:作为现代十进制数字体系基础的数字10,它来自于人类手指的数量。一周七天则是近乎武断的选择,尽管自圣经时代便已采用。而一年365天,则确实反映了一个宇宙中的现实: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大致天数。然而,这一数字并没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宇宙物理法则,仅仅是一种既定事实,它只代表了我们所身处的地球的即时状况,以及地球与其恒星——太阳之间的关系。至于什么才是宇宙数字,我们只要想一下光就明白了。数十年来,当学生们了解到光的速度是186000英里/秒(以及人类使用光年——光运行一年的距离来衡量宇宙间的距离)时,无不为之惊奇和欣喜。《宇宙之数》一书便是通过对十几种宇宙数字的讨论,包括对于和这些数字相关的实验及科学家的介绍,力图为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以及启发。这是一本讲述科学历史的书籍,但作者并未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写,而是将其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对应一个特定的宇宙问题或现象。作者James D. Stein是一位数学教授,他本人的研究领域与本书内容有不小的距离。Stein试图引领读者一起探索与这些“宇宙数字”发现过程相关的历史实验,并搭配有关科学家的奇闻异事。比如,从书中我们会了解到,17世纪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不仅发现了行星的运行定律,此外,他还赢得了一场他母亲被控施行巫术的官司。作者采取轻松的笔调,引人入胜的文字,为读者呈现出美好的探索发现的精神。但这也并没有妨碍作者提供与内容相关的详细的数学公式,以及精准的文字描述,有时这些描述更以一种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出来。理科不好的读者也不必因此却步。偶尔一两页充斥着等式的页面,看似恐怖,但即使略过直接看下一页也不会丧失多少阅读的连贯性。(即使同样作为数学家的本人,也一样会忍不住跳过其中的几个等式。)另外,作者经常会在严肃的科学论述中,加入妙趣横生的比喻,例如,“化学反应就是电子愉悦的旋转,从一个原子舞伴处移动至另外一个原子舞伴处…”。其中的有些比喻可能会稍显牵强,比如他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好莱坞明星。但这些做法也都是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对于《宇宙之数》一书中所探讨的有些现象,比如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只要是受过基本教育的读者就会有所了解。另外一些则可能相对比较陌生,例如,人们可能会觉得冷和热均是由“某些来源”所带来的属性。然而,直到18世纪初,科学家才呈现出寒冷不过是因为热的缺席,并证明了“绝对零度”的存在,温度永远无法比绝对零度更低。Stein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讲述这段精彩的历史,其中包括将零下273度确定为绝对零度的相关实验,他并介绍了现代科技中十分重要的低温物理学。后面几个章节中的许多精彩案例则均来自天体物理学,包括许多仰赖20世纪科技进步的发现。例如,当白矮星的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这一极限由其发现者——印度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的名字命名)时,将会出现超新星爆炸,并释放出重元素。此类爆炸是宇宙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对此作者写道:“每架飞机都有一个起飞时速,即飞机安全升空的速度。钱德拉塞卡极限除了作为巨恒星丧钟敲响的一个数字以外,同时也是行星构成和生命产生的起飞时速。”作者所采取的诙谐的语调可能不合部分读者的胃口,但这种轻松的写作方式一定会吸引很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即使触及艰涩的科学理论,读者也能有很好的把握。另外,作者也会不时在叙述中穿插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而为本书平添了一些个人色彩。各类读者,只要对宇宙法则的发现过程感兴趣,都会从本书中获益良多。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还可以打开维基百科,随手搜索相关词条和名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书的内容。无需担心这些偶尔的停顿会影响到愉悦而充实的阅读体验。本文由本书的译者发表在图灵社区,原文链接: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details/416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看多了人文社会方面的书,也要多温顾学习下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     宇宙,无穷极也;时间,无穷极也;智慧,无穷极也;探索,无穷极也;人类,有所限也;以有限究无极,人之智也。
  •     多米限免时读的科普书,多年不见,方程什么的真是如倾盖交啊
  •     很好的文章,精简概括!
  •     科普和科学史兼具,不少地方有伽莫夫的影子,但讲科学史又没有比尔布莱森那么八卦。不能算顶尖,但仍值得一读。
  •     建议年轻人读一读此类书籍
  •     13个常数,揭示了世界的大半规律。
  •     不错的科普书 不过数学科普书看完之后感觉是 数学其实也无大神通 费曼也是这么说的 他数学不咋的 另外推荐 : #数学书科普级别 揭示宇宙奥秘的13个常数 历史上最伟大的10个方程 数学沉思录 数学概观 #很好的正规入门 数学史概论 数理逻辑通俗讲话 数学及其历史#
  •     感觉对常数的推导过程解释得还不够严密,也许公式不用细说,但过程应该要完整。另外对常数的意义也介绍得不充分。
  •     还没来得及看,作为一本物理工具书应该不错。
  •       将艰深的科学理论,数学宇宙表达出来本就不易,更不用说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但是这本书部分的做到了。
      我相信有些地方如果加一些示意图可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些。
      开普勒三大定律
      卡文迪许的实验确定G的值。G就是万有引力普适常数。
      迈克尔孙实验测验光的速度。防波提的构想-比光更快!
      53页的气体相态图,三相点,固态,气态,液态,还有超临界流体。
      绝对零度是一个原子完全不动的状态。
      “宇宙不仅奇异的超乎我们想象,更是超乎我们所能想象”。
      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物质中包含的微粒数量。
      欧拉公式
      莱顿瓶
      伏打电堆
      净电荷总是散布在物体表面。
      燃素说-热质说-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嫡是对于系统中不可用能量的度量方式。
      对颜色变化起作用的只有温度。
      黑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是稳定的。
      紫外灾难。
      史瓦西半径:2GM/C^2.半径=史瓦西半径,质量为M的球体表面为可视边界。
      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为一个氦原子,质量损失=0.007,转化为能量。
      三氦过程。
      氢聚变的向外辐射力和向内的引力形成平衡。
  •     这套系列的书写得都非常通俗易懂,就是纸张稍差。
  •     有助于了解科学知识,了解常识
  •     如果把霍老师在时间简史中说的“多一个公式减少一半的读者”当真的话,我就是这本书唯一的读者。(^_^)
  •     揭示宇宙奥秘
  •     虽然有些地方依然不是那么明白,但依然靠着这本书复习了一遍重要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尤其钦佩作者的博学,很多复杂的理论说起来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很赞。
  •     作者有点小幽默在里面,号称是写13个常数,其实是把13个常数的历史给勾画了出来,不过我觉得还是略有不足的,那就是感觉好像是写给天生就懂这些常数的人看的,有时我看到最后都不知道这个常数到底是什么。。
  •     很不错的一本科普书,介绍了每个常数的来历、意义和应用。就是定价较高,五折可以收藏了。
  •     非专业~看完了也没兴趣
  •       宇宙之数指的是那些与宇宙的物理法则内在关联的诸个常量。并非所有与自然界相关的数字都符合这里所说的“宇宙”概念。比如:作为现代十进制数字体系基础的数字10,它来自于人类手指的数量。一周七天则是近乎武断的选择,尽管自圣经时代便已采用。而一年365天,则确实反映了一个宇宙中的现实: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大致天数。然而,这一数字并没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宇宙物理法则,仅仅是一种既定事实,它只代表了我们所身处的地球的即时状况,以及地球与其恒星——太阳之间的关系。
      
      至于什么才是宇宙数字,我们只要想一下光就明白了。数十年来,当学生们了解到光的速度是186000英里/秒(以及人类使用光年——光运行一年的距离来衡量宇宙间的距离)时,无不为之惊奇和欣喜。《宇宙之数》一书便是通过对十几种宇宙数字的讨论,包括对于和这些数字相关的实验及科学家的介绍,力图为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以及启发。
      
      这是一本讲述科学历史的书籍,但作者并未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写,而是将其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对应一个特定的宇宙问题或现象。作者James D. Stein是一位数学教授,他本人的研究领域与本书内容有不小的距离。Stein试图引领读者一起探索与这些“宇宙数字”发现过程相关的历史实验,并搭配有关科学家的奇闻异事。比如,从书中我们会了解到,17世纪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不仅发现了行星的运行定律,此外,他还赢得了一场他母亲被控施行巫术的官司。
      
      作者采取轻松的笔调,引人入胜的文字,为读者呈现出美好的探索发现的精神。但这也并没有妨碍作者提供与内容相关的详细的数学公式,以及精准的文字描述,有时这些描述更以一种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出来。
      
      理科不好的读者也不必因此却步。偶尔一两页充斥着等式的页面,看似恐怖,但即使略过直接看下一页也不会丧失多少阅读的连贯性。(即使同样作为数学家的本人,也一样会忍不住跳过其中的几个等式。)另外,作者经常会在严肃的科学论述中,加入妙趣横生的比喻,例如,“化学反应就是电子愉悦的旋转,从一个原子舞伴处移动至另外一个原子舞伴处…”。其中的有些比喻可能会稍显牵强,比如他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好莱坞明星。但这些做法也都是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对于《宇宙之数》一书中所探讨的有些现象,比如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只要是受过基本教育的读者就会有所了解。另外一些则可能相对比较陌生,例如,人们可能会觉得冷和热均是由“某些来源”所带来的属性。然而,直到18世纪初,科学家才呈现出寒冷不过是因为热的缺席,并证明了“绝对零度”的存在,温度永远无法比绝对零度更低。Stein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讲述这段精彩的历史,其中包括将零下273度确定为绝对零度的相关实验,他并介绍了现代科技中十分重要的低温物理学。
      
      后面几个章节中的许多精彩案例则均来自天体物理学,包括许多仰赖20世纪科技进步的发现。例如,当白矮星的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这一极限由其发现者——印度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的名字命名)时,将会出现超新星爆炸,并释放出重元素。此类爆炸是宇宙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对此作者写道:“每架飞机都有一个起飞时速,即飞机安全升空的速度。钱德拉塞卡极限除了作为巨恒星丧钟敲响的一个数字以外,同时也是行星构成和生命产生的起飞时速。”
      
      作者所采取的诙谐的语调可能不合部分读者的胃口,但这种轻松的写作方式一定会吸引很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即使触及艰涩的科学理论,读者也能有很好的把握。另外,作者也会不时在叙述中穿插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而为本书平添了一些个人色彩。
      
      各类读者,只要对宇宙法则的发现过程感兴趣,都会从本书中获益良多。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还可以打开维基百科,随手搜索相关词条和名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书的内容。无需担心这些偶尔的停顿会影响到愉悦而充实的阅读体验。
      
      本文由本书的译者发表在图灵社区,原文链接: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details/416
  •     刚开始看觉得一般,不过越看越有看头
  •     适合学物理的童鞋
  •     通俗易懂,阐释的很清楚,非常有用
  •     1、书选取的内容很合理,13个常数确实很具有代表性,当然,全面说不上;2、原著文笔很好,翻译在科普书中也算是很好了;3、文中的注释有些比较精彩,比如说液态氦的无粘稠度时提供了一个视频的网址(当然我还没看),这是科普书今后应该着力加强的地方,就是拓宽书本的延展;4、不足一是配图较少;二是有些地方相对还是浅显或者是没有完全展开说!最后想说:现在书太贵了!!!尤其是科普书,这不好!
  •     我爱物理学,从小到现在,后悔没学这专业。
  •     与科幻小说相比趣味性差点,但实用性高出很多
  •     值得科学爱好者看,不太适合大众科谱。内容不深入,也不浅出,缺乏故事性。
  •     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天文物理学中的常数作了介绍,感觉非常有用
  •     一本科普书,文笔能如此优美,让人觉得星河起落,海洋潮汐,都是宇宙乐章
  •     买到后很开心,作者叙述很平实
  •     本书的优点:思路开阔,文笔流畅,与流行文化也有交集。与其他好的科普作品一样,本书崇尚思辨,激励读者的科学探索精神。缺点:作者不是物理专业的,对这些常数的重要性和他们的应用描述较少。因此给四星。
  •     增长知识,是值得一读的
  •     我有很多书,欢迎借阅,关注微信公众号“借书人”可以查看目录,全国快递送书上门,10元钱包快递借10本。看完了不用还,请直接转借给其他人。
  •     有点难懂啊
  •     FUN
  •     很好的科普类书籍。给爱好科学知识、对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索愿望的人们的良伴。写得很好,翻译地也不错。
  •     排版有点怪。内容不错,但是科普读物放那么多公式推导是干嘛....读着从前那些巨人的故事我总是很想哭啊
  •     但是能不能多加一些修辞手法?
  •     不错的科普书,有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人看没问题。
  •     内容并不深奥,初高中课本水平的基本都能读懂,可以了解到很多背得滚瓜烂熟的公式背后的有趣故事。
  •     书买回来了,还没细看,感觉质量还不错。多看点科普的东西总归是好的。
  •     适合我们艺术/文科生!科普足够了!
  •     适合具有物理知识的爱好者阅读,值得你阅读。开启视野!
  •     质量不错,发货快!
  •     宇宙的13个常数,阐释的很清楚,非常喜欢。
  •     一直想找到一本说明那么多常数来源的书,总算是找到了一本,而且内容非常精彩!
  •     感觉有点“应景”,作者是搞数学的,写了个物理的科普,虽然很有诚意也很尽力,但总感觉怪怪的。当然,本书也可一读,总能长点知识。
  •     惭愧,读完后没记住啥,不过是本可读性很大的书
  •     : P159-49/4841
  •     挺不错的书,看看也挺有意思的。
  •     从宇宙的各个常数一点点的说出了之间的关联,当时的科学家的故事,让我又一次发现从前学习的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他们之间我从未串联起来的关联。虽然后面的几个部分和我的生活已经关系不大,但是还是可读性很强的,就当是看看当年的科学家如何研究,如何的机缘巧合发现了这些永垂不朽的常数也不错呢。
  •     原来没关注过的常数——氢聚变效率,现在知道还是蛮重要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