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猿性》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生物世界 > 人类的猿性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543931855
作者:弗朗斯·德·瓦尔
页数:156页

真没想到这样的译作也好意思付印

一个好主题 可惜写得结构不清晰观点散乱用例太随意总的来说发散得厉害翻译得也是虎头蛇尾太应付了事真没想到这样的译作也好意思付印浪费了一个不错的主题忍不住写上一评

我就简单说几点

1. 霍布斯的政治理论有个基础,即人类有个“自然状态”(后洛克、卢梭发扬),自由无序不安全,由其缺陷导致人人追求摆脱自然状态而让渡权利给一个更高的权威,这就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但是猿类有严格的等级制,而人类又是由猿类进化而来,所以人类并没有像霍布斯所说的混乱无序的“自然状态”,那政府的合法性来源就也站不住脚了。当然,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假设,don't care2. 人类从与黑猩猩、矮黑猩猩告别以来,繁衍了约25万代,而细菌完成这么长的谱系只需要9年时间。3. 克隆人的基因缺陷累计的风险,让克隆人的优势也不是那么大。以后应该是克隆人和非克隆人和平相处,犹如本国人和外国混血的区别吧4. 如果一些以为是非此即彼的数字信号一样的量其实是连续不断的模拟信号一样的量,如性向中并不是男-女,而是中间有一系列的选择5. 遵从旧俗可能有利因为那是经自然选择后留下来的,纵使不知道其理由

以猿喻人

本书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是它不只限于讲猿,而是经常将猿和人做横向比较,将猿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做横向比较,并时不时拿流行的政客作为例子,颇为生动。就像《全球通史》的作者强调的一样,读史不是仅仅为了了解一段历史,而是要鉴今;同样地,研究猿类不是为了仅仅阐述生物多样性,而是反射到人类自身,在个人主义泛滥的时候,告诉人们合作,同情,利他主义的重要性。

吐血之鉴:第六章

第六章,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章,最短一章,不过十一页的内容,译得简直是怎一个“惨”字了得。全书共有胡张谭郭四位译者,不知道是其中的哪位做出了此等文章来,令之前诸章阅读的愉快荡然无存。什么叫“这就使人们知道的关于'性早熟'的争论”(P150)?这句话算完了没有啊?再仔细读来,第六章“使”“是”不分竟是不只一处。“玛格丽特‧赞特彻”(P152)是何方神圣?老天宽恕我吧,我明明看到了括号里的原文写着“Margaret Thatcher”。亲爱的译者啊,你可以不认识那个赞特彻,但能不能花上几秒钟百度一下google一番再落笔挥毫啊?要不然这支笔真能噎死不少人呢。约瑟夫‧拉坯德,维斯顿‧丘吉尔还有理查德‧维克逊,在你的笔下这些人都算是“重生”了。hybird(P155)是一种“海鸟”?!且还“也许我们与这些海鸟(hybird)有很多共同之处”?这是个什么鸟啊?类人鸟?!四位译者,前五章说的好好的,到第六章就全改头换面了。之前一再引做例子的电影《人猿星球》到第六章成了《猿的星球》,不知道的还以为两电影呢。拜托您们四位是一拨的吗?最高难度的还不在上面这些,这十一页的语文水平没个汉语博导的水平怕是理解不透彻它们的含义,这一通颠来倒去的,不妨来一段精彩的给大家体会体会其中的真味吧:(P153)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参观以色列共和国的一个集体农场时,遇到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当时我正在与一对夫妇喝午茶。他们都是在附近的集体农场里长大,当时孩子仍然与父母分离,在合作社内与其他的孩子一起成长。这对夫妇解释说,现在这种实践已经废除了,在放学后和晚上,允许父母在家里抚养孩子。请问,父母和孩子到底谁分离着长大了? 谁去的农场谁去的合作社? 谁上学放学的? 谁允许谁不允许的?一本好书,就这样被BT后推向我们中国的读者了。不禁感叹,滥竽充数,滥,实在太烂啦。

你抓我后背,我凭什么也抓你后背?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猩猩群体里还有一种性情与黑猩猩截然不同的群体,叫倭黑猩猩。较之黑猩猩的残暴,它们彼此间充满合作性,温情而敏感,友善而富有爱心。书中举了一个倭黑猩猩帮助受伤的小鸟的例子,极端地反映了这种群体的善良的一面。按照书中的观点,倭黑猩猩的基因应该是利他主义的。作为人类的近亲,正当我们为黑猩猩的残暴而感到人类本质上就是一个野蛮的群体,从而深感羞愧之后,倭黑猩猩的出现似乎把人类本性的研究从黑暗的地狱推到了光明的天堂,这个群体之于人类本性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令人欣慰。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论尽了基因的自私性,而德瓦尔在《人类的猿性》一书则论尽了人类本性的善良和合作。还有不同的是,前者通过不怎么精确的实验数据和各种生物群体行为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并让读者把这种论证的结果自行应用到人类身上;而后者仅是通过人类的近亲之一倭黑猩猩的行为主动进行人类本性的研究。前者有一定的实验数据,但是研究范围扩展到很多与人类毫不相干的群体,而后者仅仅是研究人类的近亲,但也仅限于行为的本身,没有数理上精确性。合作性和利他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感念。看完这本书,我感到倭黑猩猩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利他性而不是合作性,一个例子是某只倭黑猩猩会抚养完全不属于她的孩子,而不会通过适当的方式与其他倭黑猩猩共同抚养,这种抚养消耗大量的精力,对抚养一方来说,她需要分出一部分本该是留给自己后代的精力来照顾那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那么她的孩子夭折的概率就更大。甚至,由于抚养方没有把精力集中到某一个孩子身上,那么不论是她的孩子还是她收养的孩子,都得不到足够的精力,那么两者则都很可能夭折。正确的策略应该是集中精力抚养一个孩子,另一个让其自身自灭,这样至少能保证其中一个能存活下去。倭黑猩猩这种善良的天性被人称颂,但在群体发展和进化的角度上说,却并不值得称道。有一句话叫“你抓我后背,我也抓你后背”,这反映的是群体的合作性。“残暴”的黑猩猩在捕杀猴子的时候,就能表现出合作性,这种合作性是建立在获益的基础上的。如果所有的黑猩猩都没有互相合作,那么比它们灵巧很多的猴子完全可以轻易逃脱,结果谁也吃不到肉。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时候,追逐比自己快得多的四条腿的猎物,面对与他们抢食的凶猛的野兽,如果没有充分的合作性,大家都会陆续饿死。如果倭黑猩猩是利他的,那么当一只倭黑猩猩给另一只抓后背的时候,它没有希望对方也会抓它后背,对方也没有义务去抓它后背。那么就存在一个悖论,当一只倭黑猩猩需要别人帮它抓后背的时候,它不采用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抓对方的后背,从而寄希望于对方的回报——它会如何表达呢?任何复杂而间接的表达方式,对于这样一个小要求来说,都不符合常理。我可以把倭黑猩猩的利他性理解为为什么“友善”的倭黑猩猩的数量要远远少于“残暴”的黑猩猩的数量的原因,因为这种个体群体都毫无获益的利他对于进化不利,倭黑猩猩正在被自然淘汰。“所有利他主义者都是伪善的人”。

我们有何不同

人和其他生物有何不同?如果让你回答这个问题,有些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你可以在几秒钟内不假思索地回答出好几个答案:人会使用工具、人会使用语言、人有道德、人有情感、人有理性……。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被误解最深的一个说法应该是“人是唯一一种会使用工具的动物”,相信有许多人是从小学课本上知道这个说法的。可事实是,不仅是人类,也不仅是人类的亲戚——灵长类动物,还包括鸟、海獭也会使用工具。非洲有种啄木鸟会利用树枝在树干的缝隙中掏出虫子,而海獭则会利用石块做平台,将捕到的贝壳在石块上敲碎。而最近,在印尼的婆罗洲拍到的照片则更叫人惊叹,一只雄性的猩猩将树枝制作成长矛来捕鱼,如此复杂的利用工具的行为虽然极为少见,但也足以证明工具性并不是人的专利。语言也不是唯一的,科学家曾经训练一只名叫亚历克斯的非洲灰鹦鹉,经过训练后,亚历克斯会用人类的语言做简单的对话,而它并不是模仿,它能明白发音的含义,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它所想要的东西。鹦鹉并不算是非常聪明的动物,这意味着比鹦鹉更聪明的动物,如果能发音的话,它们也应该能掌握比鹦鹉更多的语言。除此之外,人类还有其他特点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将可比的范围限制在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身上,可以比较更容易观察到在它们身上反映出来的“人性”,比如道德和情感。《人类的猿性》提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子,猩猩虽然会捕食其他小动物,而这并不妨碍它们有同情心,作者曾经观察到一只黑猩猩捡到一只受伤的小鸟后努力将其放飞的过程,它甚至爬到高处让小鸟更容易起飞。和人们以往所想象的不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并不是绝对的。日本有一种猕猴,因为受农药残留的影响,导致许多猕猴生下来就有残疾,但这并妨碍它们在猴群里正常的生活,曾经有一只上肢残疾的母猴不但生存得很好,还养育了后代,因为猴群会照顾这类有残疾的猴子,正像人类认为照顾残疾人士是理所当然一样。在非洲,科学家还观察到狒狒之间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并不是顽固僵化的。狒狒的头领会对不遵守规矩、捣乱的小狒狒们给予必要的惩罚以示警戒,但对其中一只小狒狒却很宽容,甚至会容忍它做出的许多过分行为,原来这只无礼的小狒狒不是一只正常的狒狒,它的智力比较差,相当于人们常说的“弱智”,所以狒狒的头领才不会和它计较,相反还会处处让着它。玩政治也不是人类的专长,作者通过对黑猩猩的观察发现一个同样适用于人类政治的规律——英雄主义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有三只黑猩猩,按实力从最强到最弱给它们分别标上A、B、C,A是一只年轻且最强壮的雄猩猩,B次之,而C则最次之且年纪较大,但C非常聪明。它联合B夺取了A的王位,它的好处是可以和B分享交配权。看看人类的竞选活动,人类也常常利用和黑猩猩相似的手段,几个较弱的政治派别会主动组成一个较大的政党共同对付实力最强的执政党。我们究竟和其他生物有何不同呢?读过《人类的猿性》后,可能只有一个答案——没有什么太大的本质区别,唯一可能有的区别是,我们的行为和情感较其他生物来说更复杂更高级一些而已。《人类的猿性》的作者弗朗斯·德·瓦尔是一位心理学教授,换句话说,他是一位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专家,可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离开自己的领域转而投向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呢?书中没有对此作出解释。不过,要了解自身,也许只有放下人类的狂妄和自大,正视自己的“猿性”,而不是过分强调自己的“人性”,意识到我们无法割裂的动物本性,我们才可以更理智地认识自己的问题。此外,不仅是换一种角度看待自己,而且也是换一种角度看待其他生物,如果我们和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有何权利成为其他生物的主宰者呢?我们又何来理由将自己高高在上呢?

又见垃圾翻译

“它(美国宪法)的前辈是1215年的马尼亚-卡尔塔(Magna Carta),约翰写下这篇文章来威胁发动战争,并且如果他们的统治者仍然执迷不悟的话,就杀死他……”(p.49)草泥马,我吐血了,没听过大宪章没关系,连google都不会用吗?一本156页的小书,居然还找四个人翻译,有病啊

失望&惨淡

书的思想很有启发性,例子很生动,也让读者知道了很多之前从未想过的观点,但是总觉得全书的结构有点问题~~找不到中心与主线……而翻译嘛,大家心里都了然,这种书还是原版的好!


 人类的猿性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