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与孔雀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生物世界 > 蚂蚁与孔雀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532352906
作者:(美)海伦娜·克罗宁
页数:629页

内容概要

海伦娜·克罗宁,英国人,大学念哲学系,研究所攻读逻辑暨科学方法论,博士论文曾获得学术研究奖。目前在伦敦经济学院哲学系及牛津大学动物学系均有教职。克罗宁与《自私的基因》及《伊甸园之河》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是同事,也是好友。两人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学术良知,相知相惜,《自私的基因》即有她斧凿这的痕迹。

书籍目录

自序 达尔文的世界序 达尔文也会欣赏这本书第一部 达尔文学说、对手与叛徒  第—章  活动档案柜  第二章  世间若无达尔文  第三章  达尔文主义今昔  第四章  自然选择的能耐 第二部 孔雀——性选择理论  第五章 孔雀尾巴的尖刺 第六章 唯有自然选择独大? 第七章 雌性能为雄性塑身? 第八章 雄性为什么这般打扮? 第九章 “直到做好仔细的实验……” 第十章 超越达尔文主义的圣灵第三部 蚂蚁——利他行为的难题 第十一章 利他主义登场 第十二章 昔日的利他学说 第十三章 社会性昆虫:慈爱的近亲 第十四章 要和平,不要战争 第十五章 人类利他行为:天生而来? 第十六章 物 种如何分裂开来? 结语 达尔文理论已经胜利成功了 附录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本书也算是相当适时,因为它所诉说的故事并不只限于过去;同时它也能温和地引导我们探究那些令人迷惑的新思潮。现行这些最新观点的立场是什么,还有,它们彼此间的关联又是什么?本书所阐释的想法,都是最近在学术会议以及学术机构的回廊中,广被讨论的议题。 本书出发点之一在于描述新达尔文理论的世界。
有一道慑人的鸿沟,将达尔文之前的世界和现代世界分隔开来。用“慑人”来形容达尔文和华莱士的成就,并不算过分。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理论革新了我们对生物世界的了解,使我们能领悟自身存在的道理,而那是早期科学无法解答的。《蚂蚁与孔雀》要颂赞这个雄伟的理论,以及它所衍生出来的兴旺后裔。
这是一本关于美丽、利益、智能的进化书籍;美丽、利益、智能,三者特别困扰过达尔文。这本书部分是历史,部分是科学报道,部分是哲学。任何人只要对于"人类心智如何进化而来"深感兴趣,很难不被这本书抓住。
《蚂蚁与孔雀——耀眼羽毛背后的性选择之争》以500多页的篇幅展示了达尔文理论在解释利他和性选择现象上的新胜利,是读者了解达尔文进化论及其哲学背景的优秀普及读本。

图书封面


 蚂蚁与孔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为一个非生物学专业的读者,读进化论相关的书籍会经常感到耳目一新:因为在我们寻常的观念中,存在着无数对进化论的误解。这些误解的基础不是初中课本,而是纯属一知半解的猜想。比如说,因为生物的形态是经过无数年自然选择而进化成的,所以它们应对目前生存环境的策略完美无缺。错了,进化论常年与之战斗的就是完美主义。大量的例子告诉我们,生物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下,也往往采用一些看起来糟糕的生存方式,没有效率和超乎寻常的愚蠢。在进化的过程中,生物的演进方式显得相当杂乱,没有规律。而进化的方向同样也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会让相信结果必有原因的信徒颇感困惑,像X-MEN中彰显的突变理论同样遭到了驳斥——如果突变能带来进步,那么生物得积累多少人品,才能抽中使自己变强的进化机会?实际上,生物的演进总是看上去微不足道而随机。同样,进化论同样不能作为对伦理的挑战。在《孔雀与蚂蚁》中,作者克罗宁列举了大量进化论发展史中遭遇的各种逆袭,人们对进化论的敌视和企图重新解释等行为,始终就没有中断。因为在最普通的民众看来,进化所阐述的问题,很容易产生对自身社会发展和人性的质疑:进化论残酷无情,信奉适者生存,这种结论如果推及自身,将会带来严重的不信任感。所以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新闻中,人们更喜欢读到那些牺牲自身的例子,比如说不离不弃的老狗,舍身为儿的鸟类,和挺身而出的公鹿,以及分工协作大公无私的蚂蚁。但是仅仅从课本上读过进化论冰山一角的人们又可曾想过:在大自然中间,那些富于人情味儿的例子,恰恰是曾经困扰过进化论内外学者们的问题。无论是进化论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利他行为都是必须要面对的例子——优良品德会带来对生命存续的损害,大义凛然和勇敢更容易让自己的基因发生断裂,利他行为看上去相当危险。与此类似的问题还有令人莫名其妙的性选择。作为生育载体的雌性,她们根据什么来选择谁成为自己后代的父亲?这绝对是个有趣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进化论发展史上最常遭遇尴尬的课题,似乎科学一碰上母性,就变得郁闷。一般来讲,在我们的印象中,进化论会告诉我们,雌性会选择那些能给后代带来最优秀基因的父亲们,比如说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伪装更惟妙惟肖等等。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母亲们为了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一定会偏向那些更加强大的雄性。这就是性选择,听上去逻辑无懈可击。然而,从诞生的那一天起,进化论本身就是一个在进化的体系,在越来越多的观察数据面前,它必须而且也应该解释:孔雀的羽毛有什么样的用途?是啊,雄性孔雀漂亮的羽毛有什么用呢?它们使雄鸟更难飞翔,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几乎可以说是糟糕透顶的副产品。然而,雌孔雀喜欢,所以,那些毛色较为晦暗的雄孔雀,就更难于获得交配权。但是这并不是说,雌性都是外表主义者,在一些动物中,未来母亲们青睐的是能收集更多装饰品和建造更大巢穴的雄性,而在一些特殊种类的松鸡中,交配权的获得跟办公室升迁一个道理,论资排辈,只要你资历够老,就能在交配的圆舞中站在核心,优先获得配偶。这些例子让性选择成为了一个谜,雌性的标准似乎根本不是“有用”,孔雀的羽毛就是羽毛,它们仅仅是为了美观而存在的。在这些具体的例子面前,古典进化论面临了相当多的质疑,达尔文本人也曾经因为孔雀那华而不实的累赘羽毛感到非常恼火。然而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发展,进化论自身在宏观层面也发生了进化。在现代达尔文主义者那里,基因进化论占据了上风,以道金斯作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基因在进化中扮演的角色是“稳定”,而并非我们原来想象中的“合理”。也就是说,只要基因能够千秋万代地保证自身复制下去,那么这个策略就是有效的——这依然是一种冰冷的推断,但是却能巧妙地解释古典进化论中空白或者尴尬的位置。此时,进化论显示了它令人激动的内驱力:从解释生态开始,推及行为及种种学科,并且在基因学说横空出世之后,进化论仍然是正确的!于是,在经历了暗潮汹涌的多年生死搏斗之后,进化论终于让所有人明白,谁才是那个解决问题的能手。在克罗宁笔下,进化论走得步步惊心,她不露声色地把这场科学战争写得淋漓尽致:总有一些人们,从未停止对进化论的憎恨,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出于宗教信仰,而是相信有着一个存在于一切之上的“超级理由”,正是基于这个想法,才频频发难。作为最终成为统治者的人类来说,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下意识地套在其他物种身上,说好听一点是拟人化,不好听一点,不过是自大罢了。讽刺的是,在科学与真理中,自然的地位犹如上帝,它的一举一动固然有迹可循,但是绝不要按照人类自己的脸孔去想象自然该是什么个样子,因为在生存这个硬道理面前,一切美梦都应粉碎。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最终进化为同一个面孔,同一个高度,同一个文化社会,自然的选择尽管残酷,却平等地给了每一个生存策略机会,只要我们玩的转,就能无限复制下去,既然孔雀可以唯美,蚂蚁可以牺牲,那么谁会去迷信所谓的“更好的东西”呢?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美]海伦娜•克罗宁著:《蚂蚁与孔雀:耀眼羽毛背后的性选择之争》,杨玉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38元。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其实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东西。本书感觉特别的罗嗦。不是科普,而是一本罗嗦的遗传学历史
  •     这书让我明白了原来我是赞同华莱士的
  •     不是很深奥,但是比较生动.
  •     资料丰富,但是太学究气
  •     喜欢孔雀~
  •     有趣两个字是我对一本书最高的褒奖,给这本书
  •       
      作为一个非生物学专业的读者,读进化论相关的书籍会经常感到耳目一新:因为在我们寻常的观念中,存在着无数对进化论的误解。这些误解的基础不是初中课本,而是纯属一知半解的猜想。比如说,因为生物的形态是经过无数年自然选择而进化成的,所以它们应对目前生存环境的策略完美无缺。
      错了,进化论常年与之战斗的就是完美主义。大量的例子告诉我们,生物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下,也往往采用一些看起来糟糕的生存方式,没有效率和超乎寻常的愚蠢。在进化的过程中,生物的演进方式显得相当杂乱,没有规律。而进化的方向同样也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会让相信结果必有原因的信徒颇感困惑,像X-MEN中彰显的突变理论同样遭到了驳斥——如果突变能带来进步,那么生物得积累多少人品,才能抽中使自己变强的进化机会?实际上,生物的演进总是看上去微不足道而随机。
      同样,进化论同样不能作为对伦理的挑战。在《孔雀与蚂蚁》中,作者克罗宁列举了大量进化论发展史中遭遇的各种逆袭,人们对进化论的敌视和企图重新解释等行为,始终就没有中断。因为在最普通的民众看来,进化所阐述的问题,很容易产生对自身社会发展和人性的质疑:进化论残酷无情,信奉适者生存,这种结论如果推及自身,将会带来严重的不信任感。所以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新闻中,人们更喜欢读到那些牺牲自身的例子,比如说不离不弃的老狗,舍身为儿的鸟类,和挺身而出的公鹿,以及分工协作大公无私的蚂蚁。但是仅仅从课本上读过进化论冰山一角的人们又可曾想过:在大自然中间,那些富于人情味儿的例子,恰恰是曾经困扰过进化论内外学者们的问题。无论是进化论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利他行为都是必须要面对的例子——优良品德会带来对生命存续的损害,大义凛然和勇敢更容易让自己的基因发生断裂,利他行为看上去相当危险。
      与此类似的问题还有令人莫名其妙的性选择。作为生育载体的雌性,她们根据什么来选择谁成为自己后代的父亲?这绝对是个有趣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进化论发展史上最常遭遇尴尬的课题,似乎科学一碰上母性,就变得郁闷。一般来讲,在我们的印象中,进化论会告诉我们,雌性会选择那些能给后代带来最优秀基因的父亲们,比如说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伪装更惟妙惟肖等等。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母亲们为了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一定会偏向那些更加强大的雄性。这就是性选择,听上去逻辑无懈可击。
      然而,从诞生的那一天起,进化论本身就是一个在进化的体系,在越来越多的观察数据面前,它必须而且也应该解释:孔雀的羽毛有什么样的用途?
      是啊,雄性孔雀漂亮的羽毛有什么用呢?它们使雄鸟更难飞翔,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几乎可以说是糟糕透顶的副产品。然而,雌孔雀喜欢,所以,那些毛色较为晦暗的雄孔雀,就更难于获得交配权。但是这并不是说,雌性都是外表主义者,在一些动物中,未来母亲们青睐的是能收集更多装饰品和建造更大巢穴的雄性,而在一些特殊种类的松鸡中,交配权的获得跟办公室升迁一个道理,论资排辈,只要你资历够老,就能在交配的圆舞中站在核心,优先获得配偶。这些例子让性选择成为了一个谜,雌性的标准似乎根本不是“有用”,孔雀的羽毛就是羽毛,它们仅仅是为了美观而存在的。
      在这些具体的例子面前,古典进化论面临了相当多的质疑,达尔文本人也曾经因为孔雀那华而不实的累赘羽毛感到非常恼火。然而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发展,进化论自身在宏观层面也发生了进化。在现代达尔文主义者那里,基因进化论占据了上风,以道金斯作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基因在进化中扮演的角色是“稳定”,而并非我们原来想象中的“合理”。也就是说,只要基因能够千秋万代地保证自身复制下去,那么这个策略就是有效的——这依然是一种冰冷的推断,但是却能巧妙地解释古典进化论中空白或者尴尬的位置。此时,进化论显示了它令人激动的内驱力:从解释生态开始,推及行为及种种学科,并且在基因学说横空出世之后,进化论仍然是正确的!于是,在经历了暗潮汹涌的多年生死搏斗之后,进化论终于让所有人明白,谁才是那个解决问题的能手。
      在克罗宁笔下,进化论走得步步惊心,她不露声色地把这场科学战争写得淋漓尽致:总有一些人们,从未停止对进化论的憎恨,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出于宗教信仰,而是相信有着一个存在于一切之上的“超级理由”,正是基于这个想法,才频频发难。作为最终成为统治者的人类来说,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下意识地套在其他物种身上,说好听一点是拟人化,不好听一点,不过是自大罢了。讽刺的是,在科学与真理中,自然的地位犹如上帝,它的一举一动固然有迹可循,但是绝不要按照人类自己的脸孔去想象自然该是什么个样子,因为在生存这个硬道理面前,一切美梦都应粉碎。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最终进化为同一个面孔,同一个高度,同一个文化社会,自然的选择尽管残酷,却平等地给了每一个生存策略机会,只要我们玩的转,就能无限复制下去,既然孔雀可以唯美,蚂蚁可以牺牲,那么谁会去迷信所谓的“更好的东西”呢?
      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美]海伦娜•克罗宁著:《蚂蚁与孔雀:耀眼羽毛背后的性选择之争》,杨玉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38元。
      
  •     内容丰富,涵盖了众多的竞争性学说,但是平铺直叙,不是很抓人的叙述手法,颇枯燥,很多概念解释得也不够深入明白,如果没有其他条理更清晰的著作打底,可能不太能读下去。
  •     夹了很多学科史
  •     总体经典但有几章脚得太纠结了
  •     很早以前看过,至今还有印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