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荒漠》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生态环境 > 古海荒漠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3-8
ISBN:9787108008602
作者:许靖华
页数:215页

沧海桑田

我得承认,最近寻求增加一种科学素养。而不是科学饲料,人文素养,还是什么其他东西。好的科学家最好也是好的表达者。在北京的时候本来有机会听许靖华的报告,可惜错过了,听说很牛,又听说好几婚,又听说什么什么,相关信息,瑞士的中国人,地质学家,其他的头衔到不怎么了,想必很多。古海荒漠平实有序,具现实主义风范,对于其中的科学问题态度是谨慎的,我从中了解到一些我想要了解的东西,比如在ODP船上科学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程序如何,设备怎样,样品如何处理,站位如何选定,等等,也就是我关注一些技术性的东西,不过在这个科普性的小书中,对象我这样的读者是不够慷慨的,可以知足了。事实上,这还不算是科普,估计很多人没有兴趣一口气或者多口气读完它,如果没有一点专业基底。书稿大部分是作者在船上写的,在等待岩芯从深海提上来的时间里,用铅笔写就,然后整理。其中涉及地质学知识,科学工作方法,也涉及争吵,描述,插曲等等。我也是写过航海日志的,回头看看那些东西,情绪性的东西多些,而科学性的东西有限,也就是少科学素养。当时的许靖华,还是年轻帅气的科学家。叙述是没有问题的,作者也说采取了美国新闻报道手法,语句通顺,措辞严格。可是毕竟这是一个翻译作品,当时的许先生是用英文写就。趣味性的东西在于趣味性本身还是在于激发人的趣味呢。说起来本书不是很有趣,不过科学工作者的风貌还是一览无余。他们对自己的事业饱含激情,真正陷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中。比较我的出海经历,那是一种责任心和事业心的表现。那挑战者号有一万一千吨位,吼吼,想想该有多爽啊!巨大,高耸,虽然在浩渺的海洋中仍然只是一小点,可是比起我们的那些科考船来好多啦。他们的工作态度与精神也是我们所不能比的。地中海曾经是一片荒漠。当然,我并没有随着作者在文中的激动情绪而激动起来。是啊,那里是一片荒漠啊。海洋,荒漠,海洋,荒漠,海洋的头颅,荒漠的灵魂,海洋,荒漠,海洋,荒漠。。。。。

从一本书的新版本想到的

  地质学家许靖华在他的海洋科普读物《古海荒漠》中文版序言中说,他要传达的信息是:“我们这些科学家全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人,也许我们并不算是什么重要的人物;但我们是个快乐的、偶尔争论不休的大家庭,我们远离现实疯狂的世界,好像活在大沙漠内的小小绿洲之中一般。”接着,他以这样一句话来作结束:“这大概也是所有志不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共有的感受吧!”  说实话,一见到这本封面色彩“夺目”冠以“科学人文”的《古海荒漠》,我是很喜爱的,这并不仅仅因为这是由我所敬佩的地质学家许靖华所著,而是对于这样一本更侧重于海洋科学专业科普的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本身就值得圈点。在这本书的书名下,有一个副标题:“科学史上大发现”。但拿到这本书的同时,又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遗憾。为何呢?就为了封面上特意标出的“科学人文”与“科学史上大发现”。现在是很讲“人文精神”的,而时下“科学”与“人文”仿佛还存在着“打通”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三联书店出版许靖华的科普著作是很恰当的,因为许靖华的文笔不仅流畅引人,而且他的科普著作中闪现着他的思想和智慧。许靖华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他长期生活在西方,而且用英语写作。我在这里说他的科普著作,而不是指出他的哪一本,是因为就我的有限的阅读范围来看,他的非专业的写作共出版了三本书,而其中他自己认为是“科普书籍”的有两本,这就是《古海荒漠》和其后的《大灭绝》。还有一本就是他的《地学革命风云录》,那是一本专门记述“深海钻探计划”整个过程及由此引发的“地学革命”的书。而这两本“科普书籍”其实是“地学革命风云录”的副产品。  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许靖华和他的两本书”,介绍了我所敬佩的许靖华先生和他的《地学革命风云录》以及《大灭绝》。而独独“遗漏”了这本《古海荒漠》。其实这本书国内也已经出版,是由地质出版社在1986年出版的,从版权页上看印数不超过1,040册,无法与现在冠以“科学人文”的“新版本”相比,现在是10,000册。其实译者是同一位先生,只是新版本没有了校对者何起祥先生的名字。不过,新版本多了一篇中文版序。当时我遗漏这本书并非出于无心,而是有意。因为我感到这是一本偏于专业科普的书。而我对这一专业又有所了解——我曾在一段时期内置身其中——尽管仅仅是做为一名普通的“助手”。古海洋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尤其是从“深海钻探计划”以来才迅速发展起来。正因有了这经历,才对许靖华先生有所了解,对古海洋学有所认识。因此,才遗漏了这本《古海荒漠》,因为这本书的“爆炸性的科学发现”,尚存许多争议。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恐怕更多的是出于“科学人文”的考虑,其实若从这个角度看,在我眼里这一本恰恰是三本书中科学人文“含量”最少的,他更多的是为了介绍他的专业成果,这就是碧波万倾的地中海一度竟然是一片荒凉的沙漠。当然,我并不是说,三联书店不该出这本书。而是感到遗憾,为何只选择了这一本呢?《大灭绝》是为了批判“邪恶”的达尔文学说的;而《地学革命风云录》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探求和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因“深海钻探计划”引发的这场“地学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想。两本书都浸透着“科学人文”精神。要知道这三本书大陆都已经出版过啊!《地学革命风云录》在台湾有无出版,我不知道,后两本在台湾天下文化公司已出版我是知道的。现在三联书店的这本“版权”上印着是三联书店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共同出版,封面装帧也是“天下文化”的风格。这几日刚收到一位出版界的朋友来信,谈到这本“新书”,在大加赞叹之余,说这本书是三联书店从台湾天下文化公司买到的版权。不知消息确否?若是这样,何必舍近求远,地质出版社不就在北京西四吗?这话扯远了。  从这本“新书”我想到的是许靖华曾在《地学革命风云录》中所说过的话,这就是一个海洋地质学家,要有诗人的气质。我的理解是一个海洋地质工作者要有大胆的想象力!(这能否引伸到别的自然科学?)是啊,别的不敢说,一个古海洋学者是要有大胆的想象力,从海底深处钻取的那怕是一厘米岩芯可能记载着上万年的秘密。记得一次在西太平洋海域考察时,一位海洋物理学者问我,你们搞的是什么?我答古海洋学研究。他问:什么是古海洋学研究?我答:就是研究地质时代的古海洋环境变化。他又问:怎么找证据。我答:你看到我们取上来的岩芯了吧。他指着甲板上的一根有五米长的钢管说:就是那一管子泥巴吗?我说:是的。他很惊讶:这才有多少年?我说:不多,十五万年以来!他叫了起来:这些泥巴能说明什么?我说:能说明这片海域十五万年以来的环境演变。他说:就这一根!我答:对,就这一根。他摇摇头离开了。我下到舱里取出许靖华的书来送到他的舱室。过几天,他说:我知道了,搞海洋地质的,都是些诗人。这话听起来有些“玩笑”。但从这里能够走进许靖华深埋在海底的“古海荒漠”。  比较一下该书在大陆的这两个版本的“内容提要”是很有意味的。前者突出的是“这是一本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的高级科普读物”,后者强调了“风波迭起的海上生活,科学家在探索真理之路上的曲折历程……是一本充满知识性、探险性的科普读物。”同样一本书,经过不同的——甚至是重新“包装”,给人的感觉就大为不同,也使得一本“高级科普”读物上升到充满“科学人文”的科普读物。  写到这里,还是回到开头,新版本所加的序言是我买回此书的一大收获。诚如许靖华所说,科学家的确是些实实在在的人,做为一名“实验室”人员,我很赞同许先生的话,也很羡慕甚至嫉妒许靖华所在的“……快乐的、偶尔争论不休的大家庭,我们远离现实疯狂的世界,好像活在大沙漠内的小小绿洲之中一般。”因为我眼中的科学家,并没有“远离现实疯狂的世界”——也许需要把“疯狂”二字删掉,即使在海上进行单纯的“考察”时,也要想着困扰生存的课题申请,尤其是捉襟见肘的经费问题,小小的“绿洲”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大家庭”快乐“偶尔”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为了生存的“争斗不休”。对于这些身在现实中的“志不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来说,最深的感受恐怕还是手上课题即将结束时如何再获得新的课题经费吧?

被低估的原因就是翻译问题

许先生写得并不差,翻译有大问题,很多地方如果没有背景知识,简直莫名其妙!大家看争取看英文原著吧!另外,许先生真是幸运,48年去国离家,海外发展真么好,为人类做出了贡献,绝对华人的骄傲!为什么国内没有名气呢?许先生写得并不差,翻译有大问题,很多地方如果没有背景知识,简直莫名其妙!大家看争取看英文原著吧!另外,许先生真是幸运,48年去国离家,海外发展真么好,为人类做出了贡献,绝对华人的骄傲!为什么国内没有名气呢?


 古海荒漠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