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们的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没有我们的世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
ISBN:9787543933606
作者:(美)Alan Weisman 艾伦·韦斯曼
页数:311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伊甸园留存之香  你或许从未听说过“比亚沃维耶扎帕斯扎”。不过,如果你是在温带地区长大的话——所谓的温带地区包括北美洲的大部分区域、日本、韩国、俄罗斯、前苏联共和国的周边地区、中国的部分区域、土耳其、东欧以及包括大不列颠群岛在内的西欧地区——那么你的内心深处肯定会对它有所印象。如果你出生于苔原、沙漠、亚热带、热带、南美大草原或热带大草原上,那么那些“帕斯扎”相仿的地方也必能唤醒你的记忆。  “帕斯扎”来自古老的波兰语,意思是“原始森林”。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的面积约为2023400000平方米,横跨波兰与白俄罗斯,是欧洲大陆仅存的荒野低地,年代已十分久远。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有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引人入胜,几乎能让人像受了催眠术一般迷醉徜徉。在你坐下来读书之前,你可得确保你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你会被艾伦·韦斯曼“劫持”到另一个世界里,久久地沉迷其中。这本书或许能够改变人类,让这个星球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化。  ——查尔斯·沃尔弗斯,《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作品《鲸鱼和超级计算机》的作者  艾伦·韦斯曼勾勒出我们作为一种既显赫又恐怖的物种所处的境地。他与读者进行交流;他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显得真挚而透明。  ——巴里·洛佩兹,《北极梦想》的作者  这部作品精确地描绘了事物变得支离破碎的过程,所涉及的领域之宽泛不禁令人吃惊……文字清晰透彻、饱含情感。认识到人类的处境之后我不止一次地瞠目结舌。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经典之作。  ——丹尼斯·柯文顿,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角逐的《拯救与沙山》的作者  引人入胜,尖锐犀利,见解深刻,文笔优美,《没有我们的世界》展现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沧桑的笔调和带有悲剧色彩的辞藻远远超越了干涩而枯燥的科普著作。对于一个正在玩弄自身命运的物种而言,这是本极其重要的书。  ——詹姆士·霍华德-昆斯特勒,《漫长的紧急状况》的作者    书名和主题或许会吓跑一些人,毕竟是个沉重的话题。书中描述了大量人类文明的崩溃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地球带来的破坏,但读起来却又完全没有冰冷沉滞的感觉,反而令人看到了另一种希望,更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应不仅该归功于作者的文字功力,想来也是因为他的个性倾向,此人一定是内心有阳光的人。--网友

内容概要

艾伦·韦斯曼,屡获殊荣的新闻记者,他的报道在《哈珀斯》、《纽约时报杂志》、《大西洋月刊》、《发现》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地方发表或播报。他曾是《洛杉矶时报杂志》的特约编辑,现在新闻从业者团体Homelantls Productionsrp担任资深出品人,并在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国际新闻学课程。《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他对一篇文稿《没有人类的地球》(发表于2005 年《发现》杂志)的扩充,被评选为“2006年度美国最佳科学写作”。

书籍目录

序:猴之公案第一部  第一章:伊甸园留存之香  第二章:夷平我们的家园  第三章:没有我们的城市  第四章:史前世界  第五章:失去的动物种群  第六章:非洲悖论窝二部  第七章:土崩瓦解  第八章:残存  第九章:永不消逝的聚合物  第十章:石化加工区  第十一章:没有农场的世界第三部  第十二章:古代与现代奇迹的命运  第十三章:没有战争的世界  第十四章:没有我们的鸟类  第十五章:热点遗产  第十六章:我们的地质记录第四部  第十七章:我们走向何方  第十八章:我们身后的艺术  第十九章:大海,摇篮尾声: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灵魂致谢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实验,是极富想像力写作的伟大创举。--比尔。麦克吉本 《深度经济》和《自然的终结》作者  如果人类明天消失,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者艾伦·韦斯曼在其新书《没有我们的世界》中描述了人类消失后的地球。从该本书中,人们可以懊悔于人类对地球造成的伤害,慨叹于世事变迁的无奈,但更会感悟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没有我们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图景:人类消失后没几天,在纽约地铁系统中泛滥的洪水将开始腐蚀城市的根基。此外,随着各个城市的分崩离析,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将让位于真正的丛林。它描述了充斥着化学物质的农场将如何退回原始状态,不计其数的鸟类将获得新生、兴旺繁盛,而蟑螂则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在没有我们的城市中再也没有供热系统。  《没有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引人入胜,几乎能让人像受了催眠术一般迷醉徜徉。在你坐下来读书之前,你可得确保你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你会被艾伦·韦斯曼“劫持”到另一个世界里,久久地沉迷其中。这本书或许能够改变人类,让这个星球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化。——查尔斯·沃尔弗斯,《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作品《鲸鱼和超级计算机》的作者  艾伦·韦斯曼勾勒出我们作为一种既显赫又恐怖的物种所处的境地。他与读者进行交流;他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显得真挚而透明。  ——巴里·洛佩兹,《北极梦想》的作者  这部作品精确地描绘了事物变得支离破碎的过程,所涉及的领域之宽泛不禁令人吃惊……文字清晰透彻、饱含情感。认识到人类的处境之后我不止一次地瞠目结舌。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经典之作。  ——丹尼斯·柯文顿,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角逐的《拯救与沙山》的作者  引人入胜,尖锐犀利,见解深刻,文笔优美,《没有我们的世界》展现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沧桑的笔调和带有悲剧色彩的辞藻远远超越了干涩而枯燥的科普著作。对于一个正在玩弄自身命运的物种而言,这是本极其重要的书。  ——詹姆士·霍华德-昆斯特勒,《漫长的紧急状况》的作者

作者简介

在《没有我们的世界》里,艾伦·韦斯曼以全新的视角探讨我们人类对这个星球的影响:他引导我们在脑海中勾勒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
在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中,韦斯曼向我们阐述了以下内容:人类销声匿迹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如何土崩瓦解,最终又如何消失殆尽的;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许会像化石一样万世永存;铜管和配线会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挤压成透着红色的岩石恳为什么我们最早期的楼房可能成为世界上保存时间最久的建筑,而塑料、青铜雕塑、无线电波和一些人造的物质又将如何成为我们留给宇宙的最永恒的礼物。
《没有我们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图景,人类消失后没几天,在纽约地铁系统中泛滥的洪水将开始腐蚀城市的根基。此外,随着各个城市的分崩离析,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将让位于真正的丛林。它描述了充斥着化学物质的农场将如何退回原始状态,不计其数的鸟类将获得新生、兴旺繁盛,而蟑螂则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在没有我们的城市中再也没有供热系统。
他还告诉我们,人类的哪些破坏活动是永不磨灭的,我们最杰出的艺术和文明中哪些将留存最久。这是一部笔触细腻的叙述性写实文学,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使读者易于接受书中的现点。它深刻剖析了我们对这个星球的影响,视角新颖独到,不同于其他作品。

图书封面


 没有我们的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没有我们的世界》,这样一本书注定很吸引人。电视台找了些学者同作者座谈,偶尔看到了这个节目中的几个镜头。电视节目设定的讨论题目之一,大意是问如果人类不存在了,世界上谁是No.1,也就是说,谁会替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比如,狒狒会称霸地球吗?哦哈,多拽的话题。有的学者认为,没有人类的世界,不一定要有一个新的主宰力量,世界大概是多元的,或许就实现了大同。看来这也是节目比较认可的答案。从问题到答案,显然都很“人类化”。人们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去拟想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不论是充当征服者的难以抑制的冲动与想象,还是刻意表达的对多元与大同的宽容或期许,都是典型的人类思维——我们这群把世界折腾得趋向衰竭的人类的思维。“我们”好像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所以有意无意要将“我们”的逻辑强加给已经没有了“我们”的大自然。没有我们的世界里,如果再度产生什么“主宰”,将是一件绝大的悲哀。温情的多元与大同也并不算是真正的大自然的美好。我相信,那个世界一定是各得其所的世界,充满着奇妙的相生与残酷的相克。在电视座谈节目中,作者对这个相当人类化的设问,作了这样的回答:这本书希望探讨的是,当人类不再存在的时候,自然界将如何自我治愈。这才像那么回事。
  •     《永不消失的聚合物》书摘09/07/06 取自[美]艾伦·韦斯曼 著《没有我们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 第九章一、提纲:塑料并未成为陆地上垃圾罪魁,仅仅是因为它们绝大多数进入了海洋;塑料在海洋理化环境作用下破碎、细微化后,会被生物吞食,而后能再经食物链进入海洋中每种生物的体内。(类似DDT)自然界尚不存可降解聚乙烯类聚合物塑料的生物;由于更易破碎为细小的塑料颗粒,故所谓的“可降解塑料”,对环境的破坏更大;真正可被生物降解的塑料虽已研发,但因与塑料的功能定位“防蚀、耐久”相违,故取代现有塑料可能渺茫。二、摘引内容:越来越细微的塑料{海洋中的塑料含量在上升,而且还出现了更小的塑料颗粒——小得足以随波逐流。波涛和潮汐拍打着海岸线,把岩石化作沙滩。汤普森的研究小组意识到,这种缓慢的机械运动同样也对塑料奏效。与此同时,人们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塑料能够进行生物降解,即使是已经转变成微小碎片的塑料也不例外。“我们设想过它变得越来越小,最终被磨成粉末的样子。我们还意识到,越来越小的塑料颗粒带来的是越来越大的问题。”暴风鹱的尸体被冲上北海的海岸,它们的腹中竟有95%是塑料碎片,平均每只鸟腹中含有44片。这个比例的塑料如果放入人体,则差不多会达到2.3千克。汤普森认为,如果大块的塑料碎片分解成小块的颗粒,那么小型的有机生物或许会将它们吞食。他在水缸里设计了一个实验,里面有靠有机质沉淀物为生的食底泥动物海沙蠾,能从水中滤出悬浮的有机物质的藤壶,还有吞食沙滩碎石的沙蚤。在这个实验中,塑料颗粒和纤维被相应制成它们能够一口吞下的尺寸。结果它们很快咽下这些塑料。“等它们变得和粉末一样细微,即使是浮游动物也会把它们吞下”塑料给海洋带来如此持久的混乱并不是什么意外。它们的弹性、多功能性(它们能沉能浮)、在水中的隐蔽性、持久性和超强的牢固性正是渔网和钓鱼线的生产商放弃天然纤维而使用尼龙、聚乙烯之类人工合成材料的原因。时间久了,前者就会分解;但后者就算因断裂而不再具备使用价值,却依然是海洋生物的杀手。因此,几乎所有的海洋生物,包括鲸鱼,都因遭到海洋中尼龙“陷阱”的威胁而陷入绝境。}存在可降解塑料吗?{我们越来越多地听说能进行生物降解的塑料袋。汤普森的研究小组做了试验。大多数只不过是把纤维素和聚合物混合在一起。纤维淀粉分解之后,数以万计、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塑料颗粒仍然清晰存在。“磨砂质是你洗澡时按摩你身体的小颗粒”……除了少量天然物质外,剩下的全是塑料。“他们销售的塑料颗粒会直接进入排水沟、下水道、河流和海洋。等着海洋生物来吞食的微小塑料颗粒。”研究者曾做过实验,把聚乙烯样本放在有活细菌的环境下,调整到最佳状态,看看生物降解到底需要多少年。一年之后,降解掉的塑料连1%都不到。“这是在控制得最好的实验室下得出的数据。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结果。”安德瑞蒂说,“塑料存在的时间还不长,微生物还未进化出对法它们的酶,所以它们只好降解塑料中分子量最低的部分。”这指的是已经破裂的最小聚合体链。虽然来自天然植物糖、真正可以进行生物降解的塑料已经出现,细菌做成的可降解聚酯也已问世,但是它们取代现有塑料制品的几率并不高。“包装的目的就是保护食物不受细菌的污染,”安德瑞蒂已经关注过这个问题;“用吸引微生物的塑料来包裹食物或许不是件聪明的事。”}塑料是垃圾的罪魁吗?{斯坦福大学的考古学家威廉·瑞赛致力于研究美国的垃圾问题,向负责废物管理的官员和公众解释了一个他认为存在的误区:塑料是导致全国上下满是垃圾的罪魁。瑞赛的垃圾研究项目长达几十年……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研究报告得出了与普遍观点相悖的结论:从数量上来看,塑料只占掩埋垃圾的20%,原因之一是它们可以比其他废物压缩得更紧密。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估计,所有出海船只每年总共要排放800万吨的塑料。现在的研究表明,光是世界上的商船队,每天就会厚颜无耻地排放出639000个左右的塑料器皿。但是摩尔发现,商船队和海军随意丢弃的垃圾比起从海岸上倾倒到海中的聚合物,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他发现,垃圾掩埋场并未充满塑料的真正原因是它们大都进入了海洋中。几年来,摩尔在北太平洋的那个漩涡进行采样,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海中央80%的漂浮垃圾最初是被丢弃在陆地上的。1998年,摩尔又来到这里,这次他带着一个和埃利斯岱尔·哈代爵士用来采集磷虾样本的装置相类似的拖网设备,并发现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海水中的塑料比漂浮在海面上的更多。实事实上,数量上的差异相当悬殊:海水中的塑料是海面上的6倍。}三、可参考著作:[斯里兰卡]安东尼·安德瑞蒂 著《环境中的塑料》
  •     也许,我们今早丢下的塑料袋,会在地壳上长存,一直要等到有朝一日被地核吞噬时才会被彻底消解。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些许感伤的场景让我们有机会审视我们短短的文明给地球留下的诸般印记。有些印记,可能近乎与天同寿。而有些,在人类离开之后,可能撑不过几个寒暑。不能用简单的“环保主义”来总结这本书,实际上它让我想起了宫崎骏的那部七卷本《风之谷》,人类成为了大自然的侵入者,只有人类的离去才能真正还这个世界本来面目。风之谷中的娜乌西卡最终毁掉了那个看上去如此光明的未来,选择了努力的活下去,我们又将如何选择呢?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题材很特别的一部书,人类消失后是怎样的呢?好像以前不会去想这个问题。人类都没有了,还有必要去思考这些问题吗?不是路易十几就曾说过“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嘛。看看书,又觉得这也许还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人类对于消亡后的世界的好奇如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区别在于未知世界或许在某一天就成为已知,而人类消亡后的世界你却永远无法验证。
  •     看完之后都对我们的世界绝望了
  •     我们曾经如此愚蠢地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自取灭亡
  •     没有全部看完,因为我觉得后面的一些技术细节不是那么吸引人了
  •     人类会毁灭,地球上的生命却不会。
  •     我居然有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书!我真是太小看我自己了 呵呵呵- -
  •     都是幻想出来的世界
  •     初一时买的,真是手贱
  •     反人类,反人性却又极度充满鼓动力,堪称环保主义革命教科书式的宣传书
  •     弄明白了臭氧层是隔离紫外线的
  •     應該說是挺有意思的基於現狀的猜測。
  •     但这些假设未必会发生,它们是推理的结论,但大自然常常不按规矩出牌,比如结论之间发生什么相互作用...没有我们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世界,但不一定是我们可以预见的世界。社科文,很多专业词汇,语言还比较生动,所以还不至于枯燥。
  •     真正改变读者思考的作品,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了我们的世界深受的破坏。在一个失去人类的地球上,人类的遗产依然影响这个世界,把我们的印记深深烙进地壳内外,直至下个纪元。
  •     对于未来的世界,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可能某些东西的变化程度也已经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范围,但基本上是,一旦人类不再统治这个世界,世界就会恢复它的原貌。所谓文明,不过是人类自己把玩的一种东西,目的是为了消解寂寞。而我能想到这些,也全是因为一本书——《没有我们的世界》。我最初只是出于好奇去翻这本书,看着看着就感觉有些悲怆了。看完后的感触是,人类其实是多么的渺小啊,貌似咱们可以统治这个世界,但最终都会被化解成无机物,包括我们创造的文明。你可以在书中看到作者描述的未来是多么的美好,但是那个世界没有人类。这就是,你永远不可能穿越时空隧道到达另一世界的原因。作者艾伦•韦斯曼是个记者,他用大量的采访和调查分析,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人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而且是一步步变成什么样子的过程。有一次,《发现》杂志的编辑跟韦斯曼说:“如果所有的地方人类都消失的话,地球会是什么样子?”于是韦斯曼按照这个思路开始想象……这种想象需要科学依据,韦斯曼开始采访。这可不是啥好事儿,你可以描述过去,因为你有史料记载指导你如何下笔。但是描述未来,是很困难的事情,它不同于科幻小说,你可以尽情想象。它要求你必须建立在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这样才有理有据。韦斯曼为了能全面描述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选择了很多地方作为样本,然后分别去推导出该处将来的在没有人类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子,甚至包括一些我们发明创造的物质——混凝土、玻璃、钢铁、塑料,它们将来都是如何消解成尘土的。写这本书,不仅需要很好的思路,也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它涉及到遗传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等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自然科学领域。但是,这本书阅读起来像是科幻小说,又像是看约翰•巴勒斯的《清新的野外》,十分优美。一本科普读物能让你同时看到科幻和散文的感觉,很不容易,但这些文字却又时刻严肃地提醒着人们,我们在主宰自然地时候,其实正在一步步为自己掘墓。有人会说,将来的事情,我管不着。可是谁又能保证将来的某些事情就不会发生在明天呢,说不定就让你赶上了。也许每一个读完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冲动——如果我要是出现在没有人类的一万年之后该多好啊。这本书给人的启示是——虽然通过假设来描述一种虚拟的未来,但确实也让我们看到一点,如果人们真正做到了尊重环境、爱护环境,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它就是美好的。今天我们发现周边环境各种各样的不美好的东西,也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艾伦•韦斯曼很热爱地球,所以他写的很细腻动情,但是不管人们怎么用文字去描述我们的世界,其实都起不到警惕作用,在利益面前,谁还去顾及环境与生命呢?您说是不是,李长江老师?
  •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是科幻类的读物,看到后边才知道这本书更关注的是我们对世界做了什么,以及这些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
  •     这个世界没有了人类会怎么样?不好说。有可能是其他动物重新繁盛起来,也有可能是人类的核武器因为失去了人类的维护而导致全球灾难……谁知道呢。不过要是没有了这本书,那可真不是好消息,至少老衲不得不到亚马逊上重新买了一本赔给图书馆。
  •     引人深思,触目惊心,好好生活,不要作孽啊人类!
  •     绿教伊甸园,末日审判,地狱的熊熊烈火烧死工业党
  •     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品位书香》里大篇幅推荐这本书,于是买来看了一下。确实是很好的书。对这书的宣传里说本书“展现了令人恐惧的未来世界”,在我看来貌似不太贴切。虽然“残骸”、“废墟”之类的词在书里随处可见,不过确实不让人产生什么“恐惧”的感觉。作者在接受访谈时说他并不是暗示大家,要为人类的突然消失而忧心忡忡,或担心外星人的致命射线随时会夺去所有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把人类消失这个假设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审视我们的地球。这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作者还将这样的题材写出了趣味性,实属难得。
  •     打5星更多的理由是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这本书。高中的时候天天看报纸,介绍书的周刊也是必读。那个时候只有报纸而没有书看,报上介绍的很多书都无缘得见,最后被遗忘,却独独记住了这本书的名字。上大学后开始网购书,也终于把这本书买了回来。这时已过了3年,但买到的居然还是07年的第一版,可见这本书在中国的冷门程度……还要吐槽的是书的纸张质量很差,很影响阅读体验,导致我看得很痛苦……难道当当网卖给我的是盗版书??因为是盗版所以版次才停留在第一版吗=_= 无论如何,我终于在今年把它啃完了,也更加偏执地钟情于环保了……
  •     本书以独到的角度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值得阅读和思考
  •     如果人类突然消失了,地球长成什么样
  •     大大拓展了我在环境科学方面的见解。 就是翻译看着不太舒服
  •     讲的是如果某一天地球上的人全都消失了,这个世界会怎么样。书写的特别引人入胜,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等着作者一点一点揭开最后的谜底。
  •     有内容的书,反省一下,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生活方式了。
  •     从大学本科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环保,虽然我学得不是这个专业的,但我总处于危机感之中。我喜欢在下雨之后去闻泥土和小草的味道,那是一股淡淡的清香,是大自然的味道。但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集中在灯光、尾气、油烟和塑料的工业化环境中,我感到一种窒息。违背自然的生活是不健康的生活,违背自然的规律是要受大自然的惩罚的,而浪费是可耻的。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只有这么大,它已经给予我们很多了,我们也要好好回报它。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想象一下,我想大家都不愿意过可怕的全工业生活。
  •     我大概初中的时候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之后你会觉得想太多,如果从市场行为上看,无论你多有钱,还是不要太浪费太奢侈就行了。要不然还真的没办法。美国人很浪费啊,但他们都这样。你说怎么办?环保这件事,从伦理上解释,也许比从经济以及利弊上解释更有力量,但中国人听不进去的。
  •     作者阅历丰富,引经据典,有一定警醒作用,发人深思,不错
  •     现在这个话题很流行,据说有一部新的电影和这个内容类似,不知道是不是按照这本书的内容作脚本拍的:据《每日邮报》3月15日报道,假如人类在一夜之间突然从地球上全部消失,那么100年后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英国“历史频道”近日即将播出的科学纪录片《人类之后的生活》中,将利用以假乱真的电脑图像技术,生动展示人类消失100年后的地球景像。《人类之后的生活》长达2小时,是在多名科学家的指导下拍摄的。天体物理学家和作家大卫·布里恩认为,这部纪录片中的种种疯狂预测都是合理的。据53岁的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协会前主席戈登·马斯特顿教授预测,一旦人类消失,由于发电厂停运,整个地球就将陷入人类自远古钻木取火以来从未经历过的漆黑之中。科学家们预测,人类消失后,伦敦和纽约等靠近海边的大城市,将会首先开始腐蚀坍塌,由于抽水泵停止工作,这些城市的街道,地铁、隧道和下水道中,将在几天之内被水淹没。而由于钢铁受到腐蚀、植物根须侵袭、天气影响等原因,埃菲尔铁塔之类代表现代文明的钢结构建筑也会开始坍塌。不过,代表古代文明的各种古迹——比如埃及金字塔,反倒比我们的现代建筑更完好地保存。
  •     让你看到这个世界上有人比你想的高 想的远 想的深 想的对
  •     你是地球上生存的最后一个人类——这是种常见的幻想,——我也多次有过这样的幻想,不觉会陷入极大的悲哀心情。感谢艾伦,作为一位得奖无数的资深记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本引人入胜的科学读物,可以激发人们对环保这个司空见惯的概念有全新的认识。
  •     嗯嗯。
  •     很久很久之前,我曾看过一部类似的电视纪录片,而今天,我又看完了这本书。人类啊!我们的确让大自然今非昔比了,但是,别忘了,我们也是自然的产物。请敬畏吧。
  •     大气中的碳元素,臭氧层上的洞,紫外线,重金属和二恶英,高分子材料碎片,放射性废料,上千种灭绝的动植物
  •     我看过,感觉不错,外国人很能想象,不过我买的书显得很旧,尤其是上侧边,明显发黄
  •     「如果黑色石板未曾启迪望月者……」世纪初始与终末,教堂被蝙蝠粪便玷污,黑斑羚的尸体悬挂在金合欢枝头,智人猎手屠宰最后一只俾格米河马。火山灰柔软、清爽,洪水浑浊。马孔多在下雨,但已经没有马孔多了。
  •     令人瞠目结舌的一本书,文字干净流利,语言平实,感情饱满真挚,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又没有学究气和说教口吻,值得一读
  •     看完后,希望人类真的消失了,相当生动
  •     建议看到的朋友买来看看,不错的书,看完后才知道自称万物之首的人类是多的弱智
  •     想起《一万年以后》
  •     这书挺好的。不过我期待中的这本书,有更加critical的一面
  •     书和作者都折射出西方当代大众科学素养较高,我等需奋发,避免盲目乐观
  •     如果说这本书杞人忧天,不会有那一天的到来,世界上不会没有人类也只限在你这一生,可是你的后代呢?万物都讲究平衡,此消彼长,互根互用。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现在,未来会用同样的方式还给我们。我们对地球的了解都很浅薄,特别在忙碌的工作中无暇考虑世界的生存问题,你我仿佛是地球的一个细胞,我们的凋零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是当最后一个人类在地球上默默消失之后便不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永恒。
  •     但是请各位不要总是紧盯书的装帧。作为一个话题沉重的书,尤其是环境,应该黑白,应该页边距小些,应该更注重内容。那些指责包装粗糙的读者,我认为没有真正地受到感染。而说“包装相当简陋~像盗版一样”,更是对作者的侮辱。也许对他(她)来说,这本书白读了。希望每位有思想的读者看过以后,能去做些有意义事,有一些改变。
  •     直译的果然读得很不习惯啊。
  •     文笔流畅,翻译得也很不错。充满想像力和责任感的作者~
  •     科普读物,写的好,爱读。
  •     也买了英文版,两相对照,中译本翻译质量很好。思想深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所赖以存在以及将要继续存在下去的环境、文化,以及我们应该担负的责任,提出了极具启发意义的问题。尝试认识没有我们的世界,实在是为了使有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些。
  •     更喜欢那部纪录片。真理总是趋向简洁的
  •     没有想象中好看。
  •     3点5
  •     这本书写的非常散,很多和主题毫无关系的内容,读的很不耐烦,作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学技巧。
  •     书名和主题或许会吓跑一些人,毕竟是个沉重的话题。书中描述了大量人类文明的崩溃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地球带来的破坏,但读起来却又完全没有冰冷沉滞的感觉,反而令人看到了另一种希望,更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应不仅该归功于作者的文字功力,想来也是因为他的个性倾向,此人一定是内心有阳光的人。(转douban小春)
  •     真的很佩服这个作者,他用科学的头脑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假如我们有一天灭绝了,我们用什么证明自己存在过的痕迹?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没了我们仍要存活下去,可我们离开了她就无法活下去。希望每个人都能来看看这本书,价格也不算太贵。唯一的缺点是,送的太慢,看来这本书很受欢迎啊!
  •     细思恐极。
  •     印象最深是对塑料的描述,它可能成为见证人类存在最持久的物体
  •      「如果黑色石板未曾启迪望月者……」世纪初始与终末,教堂被蝙蝠粪便玷污,黑斑羚的尸体悬挂在金合欢枝头,智人猎手屠宰最后一只俾格米河马。火山灰柔软、清爽,洪水浑浊。马孔多在下雨,但已经没有马孔多了。
  •     对当时高中的我来讲简直tempting一逼
  •     一篇文章写成一本书的悲哀
  •     人类很渺小,自然太伟大
  •     开始我以为是描述人类灭亡以后的世界,其实是史前也介绍的。人类也同其它的物种一样,也会消亡,地球,或者说大自然依然继续演化,只不过留下一点印记罢了。看过美国历史频道的记录片《失去人类的世界》更有这样的感觉,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体验而已。
  •     呼吁环保文……?有种被骗的赶脚=m=
  •     珍爱地球,珍惜生命
  •     有时候觉得人类是最贪婪、最凶残的动物,但人类世界上最美好、最细腻的情感,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如果地球上没有了人类,会怎么样呢
  •     全新的角度去了解这个世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语。。。
  •     看书的同时可以想象出书中的画面,森林怎样再次繁茂,人类以外的生物怎样再次活跃在地球上,人类遗留的痕迹怎样慢慢消失。没有我们的世界,世界多么美好!
  •     很喜欢的一本书,不枯燥,很多例子。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但不晦涩。看完引人深思!
  •     没有人类的世界,竟会焕发出更大的勃勃生机,很震撼。
  •     新颖的角度,文笔非常好。引子里是秘鲁的故事
  •     写作切入点很好,引人入胜
  •     突然发现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对未来的世界可能产生超乎我们想象的影响.有好的影响,也有毁灭性的影响.也许人类终将走向灭亡,我们现在所做的,在我们消失在这个星球上之后,还会有着这样那样的作用.很优美,又有点伤感的笔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人类没那么重要。
  •     看看
  •     这个世界原本不需要我们,但是现在很需要,解铃还需系铃人!
  •     直接体现了客观的认识,使读者如亲临其境,好!
  •     简直写到心里了
  •     这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本极富想象力的好书,文笔优美、知识性强,是我非常喜欢的科普类作品。
  •     非常好的一本书,让我看到幻想在尽情的放送着绚烂的价值,很喜欢这本书!!
  •     看完之后我的感触挺大的。
  •     昨晚刚刚看完。于是作为感恩节赠礼将这本书推荐给了亲朋好友。有些沉重。仿佛自己超越了人类的种族界限,像众多生物一般安静地看着这个世界,感受着自己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地球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法不沉重的感觉。而我们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愈发沉重。没有我们的世界,或是我们不曾存在过的世界会不会因为我们的不存在而庆幸不已?而我们又让我们的存在增添了何种意义?向每一位尚有思想的人类推荐这本书。又及:关于塑料的一章触目惊心,我们是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的
  •     真的非常好的一本书,想象所有的人离开这个地球后,我们留下的东西慢慢被其他动物所利用,爽
  •     很久以前就想过拥有一本关于环境,关于地球的书,结果偶然的一次机会在网上看到这本收~~~
  •     首先得把书名做一番更细致的描述,从书的内容看,所谓“没有我们的世界”,不是“从未有过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而是“有过我们的世界,若一下子没了我们会是什么样”。

    而本书的观点很明确:这个世界本不该有我们,就是叫做人类的这种见了鬼的动物,太添乱了!可正因为此,我们若突然消失,对世上其他生灵伤害会更大!这叫绑架!能让人想起《生死时速》里头那辆减速了会炸的大巴……

    不过好在世上有报应二字,大自然创造的人类绑架大自然,人类创造的高科技绑架人类。比如手机,《没有手机的一天》,呵呵!

    我喜欢这样的瞎琢磨,健脑,安神。
  •     挺有趣的
  •     作者得角度确实与众不同,但是对整个世界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的变化的描述让我觉得非常温馨。对自然和自然科学感兴趣的人可以考虑读一下。
  •     挺沉重的话题。人类是生于自然却想杀死自然的怪物,但自然却亲和地包容了我们的遗骨。
  •     小学看的 没啥印象了
  •     人类资源灭绝运动,浪漫主义,反人类,杀人狂
  •     翻译的不错,作者笔触和角度也很好,可以细细看,思索
  •     读到一半……
  •     我最喜欢的类型,超赞,无与伦比
  •     有趣
  •     比较震惊的是塑料污染、鸟类死亡以及核污染。原来世界已经一团糟了。即使人类消失,我们对地球的造成的伤害也将永远存在。
  •     看过电子版的了,买一本收藏,非常好的书。人类的不顾一切的贪婪,令无数生物灭绝,地球满目疮痍,本书写出了,人类一旦消失,地球会重新焕发出生机。用最科学的论据,证明这一切。非常感谢作者给予我们的思考。
  •     整理书架日54
  •     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十分好奇的世界。有兴趣就读读,对现在的生活也启示的。
  •     其实调子不是那种黑暗的“明天我们大家绝对会死”一类~果然还是科普的调调多一些些~很理性的思考~是本好书推荐给科普控和幻想狂~~~
  •     晨报周刊推荐的书,买来看看,哟,推荐的还不错!科普读物,知识性和可读性都还不错。
  •     令人瞠目结舌的科普书,文字很干净很流畅,推荐。
  •     如果所有的人类从这个地球上突然消失了?——这便是该书的出发点。
  •     把它送给没有我们的世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