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030324672
作者:[英]特雷弗·诺顿
页数:336页

猎奇笔记

喜欢看NGC DISCOVERY的人应该也喜欢这书吧~不过那些曾经用自己身体做试验的人用这标题也太卖萌了吧。人类知识的积累当然是从诸多的实践中的来的,想想当初的李时珍能认识那么些个草药植物的过程中不知道要昏死几天~拉肚子~发烧多少次~哈哈,想想华佗呢。。不敢想~这哥们八成是混迹天涯为人开颅开天眼的江湖术士~~

所以说吃货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书还没看完,不过第四章太萌,忍不住先来八卦。扣一星是为翻译,有的时候特别萌,比如没吊死的绞刑囚犯被人成为“半吊人”,讲述移植去他乡的植物用的是:“说服”一些亚热带植物应付欧洲的气候。有的时候又很生硬,感觉像是一边在痛苦的做英语阅读一边在脑袋里翻译出来的磕磕碰碰。富奸留下的HXH我最喜欢的职业应该就是美食猎人,本书第四章详细的八卦了地球上存在过的著名美食猎人,以下是一些轶事摘录,【】内为读书过程中无法控制的内心OS:A牛津大学的首位地质学教授在挖掘路易十四尸骨的时候切了一片防腐处理过的心脏泡茶。【为毛地质学教授要去参与挖尸,所以在那个年代考古和地质是不分家的么。顺便我百度了一下路易十四,发现他还和康熙好基友私下写过信。而且他也活了超久,等他挂掉的时候路易十五是他的重孙。穿越剧里超级忙的四爷您可以瞑目了。】Bls这位彪悍的教授有个更加彪悍的儿子,儿子创立了一个协会专门搜集吃货一起品尝奇怪的东西,并且给予评价:天朝的鹿筋汤得到的是:像胶水;马肉宴得到的是:像马出了汗的味道【真心是啊!!这句说出了我的心声!!】另外他还去动物园要了死去的豹子肉——以外科医生的名义,可怜的园长还等着他的死因报告用以防止杯具再次发生,他已经吃掉了。他还建议在鱼塘上方挂上腐肉,等肉掉下来让鱼吃以便鱼类迅速长肉。【广州人民闻名遐迩的蛆宴,据说也是把腐肉挂在屋檐下等肉掉下来喂蛆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位食神创立的方法漂洋过海来的。】最牛逼的事例是去教堂研究“殉道者鲜血”的显灵,尝了地上的湿迹鉴定出是“蝙蝠尿”,作者吐槽他到底尝过多少种尿才能分清尿的种类,比如老鼠尿或者主教大人的尿。【23333333333】这么不靠谱的一位同志发现了水坝阻拦鱼类回溯,还发明了挤出鱼卵方便受精的体外受精术。【你为了吃到足够多的鱼还真的是费尽心思啊!】C受到上面这位仁兄的影响,奇怪食物品尝会盛行了一阵。有一个同志加入其中,他的吃货伙伴们都去教会当大官了,这位悲催的家伙发现了“演化论”。【一定是吃出来的!!吃出来的无误!!!】顺便吐槽,达尔文的表兄也是个奇葩。他发现蜱虫钻到牛尾巴里让牛尾汤营养丰富。于是建议户外旅行者带着一只牛上路,一边走一边从尾巴上削虫吃,吃多少削多少。【以后徒步墨脱再也不需要安妮宝贝的《莲花》了!只需要牵一头牛就可以了!!《莲花》用典出自: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504344012/】鉴于此章实在很有趣并且还在末尾附赠了每人每年平均要吃掉一公斤虫子的八卦,我决定不再剧透。【其实是我饿了需要回家吃饭。。。所以关于昆虫学家热爱他的研究范围其实是因为那些虫子很好吃,消化专家为了研究消化用纱布裹着吃饭,方便隔一会吐出来研究这些倒胃口的八卦我就不写了。。。。】挥~

现代科学的奠基者及其非凡的勇气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以至于发誓不写书评的我也不得不来唠叨两句。夹杂在《论美国的民主》,《西班牙变奏曲》以及《偶发空缺》的间歇以极快的速度读完这本书——以往只有在看小说的时候才会看得这么快,这本书带给我的愉悦度堪比《自私的基因》。八卦猎奇是一方面,作为生物学教授的理科生作者嘲讽功能实在是一级棒,调侃起人来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擅长舞文弄墨的文科生,而由其严谨客观的理性背景更显得笑料十足。在附录列出的46位自体实验者中,英国科学家15位(包括苏格兰和威尔士),美国科学家12位,其余几乎皆是印欧语系的白种人(德、法、瑞士、瑞典、奥匈、澳大利亚,捷克除外);虽然本书的收录尚不能覆盖现代科学的全部,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后代的勇气和献身精神在现代文明的历程中得到了激越的展现。当然,这种民族特性一旦缺失道德的指引将带来灾难(为了政治正确的缘故加上这句补充)。好在这些现代科学的先驱们心中的道德法则一如我们头上的星空一般灿烂,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向他们非凡的勇气致敬。

危险游戏

升上万米高空,潜下最深海沟;给自己注射患恶性病患者的血液,往心脏送导管,在后背做伤口;吞下血吸虫、霍乱弧菌、盐酸以及各种各样简直没法说的东西……是不是觉得很有趣?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不禁想起在学校时候的那些趣事儿。虽然不是学医的,可当年还是接触到诸如干瘪的僵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婴儿标本以及防腐的人体组织,不过,也只是看看而已。当年还流传着许多怪谈,譬如,每个雷雨天,经过那栋诡异的实验楼时,那灯总是鬼魅般闪着如同贞子降临,某栋教学楼过了晚上9点是不能去的,去了回不来云云,现在光是打字的时候想想,竟有些不寒而栗,我就是一胆小的人,刚入学那会儿请了某个爱看鬼片的家伙看了《鬼来电》,以至于夜间盖被子手脚都不敢伸出来,起夜都要把同伴叫醒一起,听着宿舍几个姐妹们的呼吸声却睡不着的无可奈何,使发誓以后再也不看这破小日本的恐怖片子。(其实,以后没忍住断断续续又看了些恶心如下水道美人鱼的片子)不对,话题得扯回来,不是讲诡异、恐怖的,其实,是想讲讲那些可爱的自体实验者们,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敬畏,包括那些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小白鼠们。书的内容,就不剧透了,有趣极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不能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放到现在,都觉得,这人肯定是疯了!当然,有时候,英雄主义是会要了人命的,所谓逞强的不是英雄。可是,这里面有些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崇高的信仰,或者,仅仅因为顽固的自信,总之,他们试了,而且,有些人,就这样永远的去了,明明知道这样会要了人的命。有时候觉得这些人真的很单纯,想做,就做了,就像我孩童时期,抓癞蛤蟆、蛇、蜘蛛,管他有毒没毒,他们正是抱着孩童般的热诚,开拓先河、为后人铺路,荣誉、金钱、地位……有了这一腔热诚,谁会在乎这些?其中有些,我会为他们叫冤,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提心吊胆,结果,美满大结局?不!郁郁而终了,真是可惜,但是,who care it?只要我做了,就是有意义的!用尼采的话结束吧,过危险的生活!最后,看看就行了,模仿你就输了。

微总结与微剧透

这是一本让人拿起就不想放下的那种书。不过因为作者是英国人,有一些地方是英式幽默,很多的例子都是英国的例子;还有一战和二战时的例子都是站在英国的立场写的,带有一点主观色彩,这种立场或许和原版追求销量有关吧,中国读者看时能充分了解英式幽默能选择过滤就够了。以下微剧透都是我个人读后让我觉得有记忆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全面,更像关键词清单,方便我自己以后回想起曾经读这本书时的乐趣或收获或恶心种种感觉。因为作者的写作本来就没有太具体的细分每一节,所有的文字都让人有信手拈来的感觉。就像一本随笔的口吻。不过他信手拈来的都是以英国为主,以欧洲为辅兼具美国人的例子,所以下面不赘述那些科学家来自什么地方等情况。一 执锯而来,不惧隐疾18世纪的外科医生和他们对尸体的狂热,盗尸行为及盗尸产业。二 嗅一嗅,瞅一瞅科学家们对各种有害无害气体性质的探寻,主讲麻醉。三 试验与痛苦早期医生对药物的认识,以形治形,想到哪里是哪里。早期的人体药物试验,试验事故等。四 好吃的东西敢于往口中送各种生物的人。五 虫子大餐寄生虫六 渴望疾病疾病究竟是不是来源于穷人们居住的脏乱差潮湿的位置的”瘴气“的争论。为研究疾病而自行感染的人。七 疾病侦探传染病和烈性的传染病。隔离措施的发展。八 危险的光亮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九 缺之不可维生素的作用。十 血液的故事血液和血型。十一 转变心意心脏。十二 隐秘战线战争时在后方研究疾病、武器的人。早期的拆弹工作。十三 受苦受难霍尔丹霍大胆的故事。十四 漂泊与孤独海上遇难及海上生存问题,为了验证自己光靠大海供给而能挺过漂泊大洋的理论,历尽千辛万苦橡皮艇漂大西洋的邦巴尔。十五 食肉动物来也鲨鱼和我们的亲密接触。十六 到深渊去深潜的发展。十七 又高,又快,又危险为探索高空搭乘特制热气球的人。新型飞机试飞员。十八 风险重重算是对全书正文的总结吧。各种药物试验或其他人体试验带来的不好后果。正如封底的一句话:“我们不提倡读者尝试本书中描写的任何一个实验。”附录 那些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的人一份名单。人名按字母排列,在书中提到他的位置的页码,主要事迹。

开放抑或偏执

和Otto去嘉定的路上,谈起正在看的《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他立刻想起诺贝尔获得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的故事,他们认为胃溃疡是由细菌引起的观点一开始不容于世,“我很诧异,为什么很多的科学工作者对于新观点总是深恶痛绝,百般诋毁,必欲除之而后快?”我不知道Steve Mirsky是不是科学工作者,抑或专栏作家,如果是后者,我倒还不用急着把不宽容的帽子盖到本应以创新为目标的科学家身上—你看他在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文章是如何讥讽Alexander Chernev的:“他不是麦当劳店长,却在汉堡上花了大把时间……他还有个邪恶的发现……当之无愧的成为齐尔姆村(犹太文学中的愚人村)的荣誉村民……”还有Eugene Mallove,“他拥有着在高科技工程领域的广泛经历”,却在文章中像泼妇一样的辱骂Robert Park:“Park以简直不能忍受的放肆在每个专栏的后面都加上了一个假的无责声明……将他无与伦比的智慧融进了他最近写的一本小书里……他用来攻击其他人的偏见和谎言正好暴露了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类似的例子即使在《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里也是俯仰即是。孰是孰非我没有发言权,我只是和Otto一样不明白科学家表现出的不宽容,可是往往也因为与这种不宽容相关的偏执,才有了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献身科学的故事,以及真正的发现,并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即使如此,我还是不能从感情上接受,难道科学不应以开放和实事求是为基础的么?可是我怎么想的无关紧要,否则,我不是也和我不能认同的那些偏执狂一样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了么?这个问题无法深究。比如郭工和Olav的区别,前者太过自信,以至于直接否定了相反的检测数据,而后者“始终认为没有完全相同的情况,变量太多,除了尊重事实、个案处理之外别无他途”。

可爱的科学家们

文笔生动幽默,故事也很吸引人。有点重口味,因为书的副标题是“自体实验者奇闻录”,所以医学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多。这本书不是介绍单一的实验,而是以一个领域的发展为主线,把多个故事联系起来,例如通过中世纪到十九世纪末的外科学发展介绍麻醉剂的发展。顺便推荐同一系列的两本书:《疯狂实验史》口味比较轻,涵盖各个学科,心理学居多,也很有意思。《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介绍了很多日常用品和通讯、医疗等技术的发展。

有趣的一本书

这几天净指着这个开心了。全书浸透着冷幽默。看完这个就再也不像以前那么信任权威,学术专家什么的了。所谓权威的理论只是那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也从此对医生充满了怀疑,会不会是拿我做做实验,成了就是新的成果,失败了算我倒霉。那些先进的实验工具会不会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这些科学家真是富有献身精神,玩命地拿自己做实验,外部性为正的人值得歌颂。也试着装模作样的评价评价这本书。从全书写作来看,最大的亮点是语言幽默。其次是本书作者涉猎广泛,虽然是海洋生物学家,但是涉猎到物理学,化学,呃呃,好像学生物的都得学这个吧。当然还有航空啊。翻译觉得已经做得不错了。

bizarre yet true

臭名昭著的Tuskegee Project发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医生对染有梅毒的穷苦黑人佃农跟踪调查了40年,为的是观察梅毒症状在黑人身上的进程与在白人身上是否一样。但那些黑人只被告知自己有“坏血”,压根没听人提过什么梅毒。他们不得不承受创伤性测试,却没有一人得到任何一项针对这种病的治疗。……这项研究由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出资,医疗界和地方政府也都知道。研究持续到1972年,因为被一名记者抖出,闹得全国皆知才告终止。但直到1997年,才终于由克林顿总统向这些小白鼠中的幸存者道歉。(在随后的诉讼中提出了以下指控:1、美国政府侵犯了参与者们的宪法权利;2、政府知道参与者们患有梅毒但未进行治疗;3、公共卫生部门未能向参与者们全面告知他们患有梅毒、他们参与了一项研究,以及有治疗梅毒的方法;4、公共卫生部门使得参与者们相信,无论他们得了什么病,他们都获得了很好的治疗,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获得针对梅毒的治疗;5、公共卫生部门没有获得参与者们参与研究的同意;6、此项研究有种族歧视推动力,且歧视非洲美国人,因为没有白人被选参与此项研究;7、没有约束此项研究的法律法规。)Robert Liston,伟大的英国外科医生,截一条腿只用28秒。手术室不愧是他的舞台,每场表演前他都要冲着观众大喊:“给我计时,先生们,计时!”在奋力打破自己纪录的过程中,李斯顿不仅截掉了病人的腿,还顺带切下了病人的一个睾丸,以及助手的两根手指。我们每个人每年要吃进大约一公斤的昆虫,主要是因为这些讨厌的小东西在食物加工过程中脱不开身。根据FDA的标准,每公斤小麦面粉中最多可以由450段虫子,每225克意大利通心粉中225 段虫子或一根鼠毛,每100克巧克力中60段虫子或一根鼠毛,每250毫升橘子汁中一条蛆或5颗蝇卵,爆米花每次取样中一粒大鼠排泄物。大多数比萨、香肠和薯片中都有一种叫半胱氨酸的添加物,它的来源是人的毛发。20世纪30年代,麦吉尔大学的Ewen Cameron医生注意到ECT会引起失忆这一点。他想要清除并再建人的思想;而美国中情局也对洗脑的可能性大有兴趣,遂慷慨解囊提供经费。卡梅伦未经病人准许“清空”了5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过程包括每周服用四次致幻剂LSD,每天两次电击治疗,最后每人达到30-150次治疗。……到最后病人的记忆被一扫而空,有些病人精神彻底崩溃。他们的自我感丧失,无法说话,也不能独力吃饭。……卡梅伦自己却前途坦荡。他后来承认这十年走了歧途。他的病人记录被毁掉。1967年卡梅伦逝世时还享有学术荣誉。1896年,伦琴发表X射线的论文。公众担心这种射线会穿过衣服,使自己一览无余。有家勇于创新的企业顺势推出“防X射线内裤”。伦琴光线,神奇出现,目眩神驰,惊呼连连,现今当下,接议巷言:管你穿的是长袍短褂还是丝绸毛线,难遮难挡的伦琴射线让你原形毕现。首次利用X射线找出人体内异物(一颗子弹)的记录发表于1896年,那位伤员在X射线中暴露了2个多小时。有个五岁女孩因体毛过盛接受了X射线治疗,每天照射2小时,持续16天。她背上的毛发的确脱落了,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溃疡,并且无疑是恶性的。这类治疗让数以万计的女性身上留疤,或者患上癌症。直到1949年,最后一台用于脱毛的X射线机才宣告退役。

科学家,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

书名比较逗逼,副标题里的“奇闻录”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猎奇向但实际上本书的内容还是很严肃滴,介绍的都是一些堪称“疯狂”的科学家……及其实验体如果是影视、文学中的“疯狂科学家”,那多半是邪恶的、野心勃勃的但本书中这些科学家的“疯狂”行径,却不是为了征服世界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科学家们的一些行径,比如盗尸解剖、用穷人、病人当实验品等等,难以接受有些简直就是严重犯罪!但别忘了那是在科学尚在学步阶段,没有最初的“野蛮生长”,何来日后科学的突飞猛进?况且,书中介绍的大部分科学家,也不是那种“严于律人疏于律己”之辈他们的种种实验,用于自己身上时,也是狠的毫不含糊所谓勇敢,并不是那种因为不知道风险所以才显示出的无所畏惧而是明知危险存在、明知危险有多大,还是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以身试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少科学家的疯狂行径,都是出现在危机关头或者是大规模的传染病传播或者是在战争的危胁之下科学没有边界,但科学家们是有国家的,所以很多科学家的不顾个人安危,实际上是一种爱国心的表现有些人、有些事,因为我们自己做不到,所以更加值得我们敬仰

这本书让我有的不止是一点点震撼,还有许久没被拨动的羞耻心

我看书,没有任何范围,只要是有意思的都会拿来读。《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光是看名字,就感觉很有趣,自体实验者顾名思义,也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书的开头,程度还算轻,只是说对食物或气体治疗,这不禁让我这个有恶趣味的人欣喜了点。只是,越往后,越有点被吓到,研究领域的医生们,为了治疗一种病毒,不得不以身试法,用自己的身体,来体验病毒的程度。一次次的实验,让他们付出代价,然而,其中有很多人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未被大众认同学术。他们接触霍乱病菌,往自己身上注射病毒,他们盼望这些病毒来侵蚀自己的身体,好让自己用自己的身体做研究,他们几经生死,看的我也是心惊胆战。玛丽居里研究镭管放射源,已经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明明很危险,她却说:“生命中没有可怕的东西,只有等着我们理解的东西”。“离开了实验室我就活不下去”。我看到她一家为了放射源研究付出的一个个代价,再看到她这番话,真的有点泪崩。再看研究血型的科学家,研究爆炸物的,潜水艇压力测试的科学小组,研发抗压潜水服,海难测试。科学家,科学小组们,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那位海难测试的科学家,将自己独自弃于皮筏艇上,整整65天,自己已经出现坏血症的症状,船上有药,却也不自救,因为真正的遇难者不会有药品可以自救,自己必须亲身经历才使得实验真实有效。虽然,这本书的作者在叙述上略显凌乱,文笔也并不十分流畅,所提到的相关医学药物物力学术类的以及众多科学家的名字都使得这本书在阅读一半的时候,难以迅速深入,但,当他把众多实例刨开给我看,我还是禁不住开始脸红。许久没有这种羞耻心了。遂想起,陪母亲看病时,她总是仗着自己对医学方面的一些知识,不耐烦医生的判定,驳回医生开的药,一副特别不尊重医生的态度,我虽多次阻止,却总无奈收场。而人究其缘由,所以,会对别人的工作范畴能力不予尊重。也许,恰恰是因为一切都想当然,化验人员是否等同于,他们不就是化验大便的人吗?做心电图的人,他们不就是按个按钮吗?医生检查病人,他们不就是信口开河吗?去面馆吃碗面,真好吃,切,我也会做啊。在钢琴上按出两个音符,然后说,我比钢琴家弹得还好了。去油画教师临摹两笔,觉得自己也是梵高毕加索了。这个浮躁的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自以为是的想当然。而今,我终于知道这种轻视来自于哪里,源于我们根深蒂固的无知,无知的人才会觉得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你一出生看到的东西,衣物,食物,药物,甚至规则,都是应该的,你从不去思考,那些你觉得天生就有的东西,是付出了多少人的心甘情愿,无私的让你得到的。书里描述的这些人,并不是单单指上一个世纪的人,那些人看起来和你我如此远距离,总是会听到有人爱用一句:“我们不过是普通人啊~”来做论述的开场白,我内心是多么鄙视这种普通人的论调啊。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的普通人论调,一种对自己低要求的论调。总是把人划分成段,用各种借口为自己托词自己的无知论,还要伴随自己的驱壳走多久。然后,世世代代,让你的子孙和自己一样无知到死。《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不算一本词通流畅的好书,却是一本知识广域的书,一本让人脸红害臊的书。最后,不管你会不会去看这本书,我都希望,至少我们不要因为无知,而去想当然的认为你生活中所有事、物、人的轻而易举。

科学家,一群疯子

当你发现生活里习以为常的事情或论断,背后却发生了绝对超出你日常认知的故事时,大吃一惊是自然而然的反应。用我浅鄙的语言来说,这世界有一群怪人,他们把自己折腾到极其不舒服的地步,目的只为让别人过的更舒服,更正常。这群怪人,就是科学家!“科学家个个是侦探,寻找线索解决谜团,盘查可疑的情报,探索未知的一切。这未知往往不为人所见,却有着无形的力量一直深深吸引着人类。”科学家,是一群疯子。只消阅读这本叫做《冒烟的耳朵与尖叫的牙齿:自体实验者奇闻录》便知我的所言不假。诚如作者在序中所言,“无论从哪方面讲,科学家都是好奇心十足……要问他们为何干出那些事来,那实在是一部混合着无私、自大、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不过,科学家们为什么喜欢拿自己“开玩笑”,非要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呢?以我臆测,科学家有着极强的实验心态,有时几近抓狂。可是,疯狂的想法若想实现,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自己先上。作者也分析到,“比起科学外行,自体实验者具备更周全的保护,因为他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更详细的了解。生路学家和医生有能力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症状,识别实验过程中的警示信号。同事,自体实验者还有更强烈的减轻实验压力的动机。”全书讲述了四十余位拿自己身体“玩命”的科学家,既有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人、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也有你所不知道的牛人,比如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发明者奥古斯特·比尔、主动染上性病并开展研究的苏格兰外科医生约翰·亨特等。书中所叙,故事性极强,历史准确度也很高。这意味着,此书绝非乏味的历史杂烩铺,而是作者有意识的再加工处理后的精美大餐。在我看来,若硬要给全书做出某种划分,那威廉·亨特开启的解剖学研究到居里夫人的放射性元素镭是一个部分,此后的坏血病至超音速飞行、潜水试验则属第二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着明确的主线与前后呼应。第一部分由人体结构的认识入手,谈及病毒、手术止痛、外科医术、药物试验、寄生虫、流行病与放射。第二部分则从坏血病讲到了血液、遗传病、心脏、拆弹、潜水与海洋研究等。PS,本书作者正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若做一个有心的读者,你会发现这本书的历史浓度过高,在极短的篇幅内,既要讲故事,又不失风趣幽默,实在够难为作者的。若是有心人,仔细搜索书中每一位科学奇人的名字,都有不止一本的科学历史著作在讲述他们。换句话说,这本书又颇像一本目录书,每一条目录背后都是一个科学故事。总之,这本书揭识了科学家的另一面,那就是“在这个自私的世界,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我们理当歌颂他们。”说句题外话。我搜索过该书的英文原本,发现其在英国或美国出版的版本,其封面正如此书标题一样出彩。反观本书中文版的封面,中规中矩的样式与设计,不知是一种尊崇科学不敢戏作的心态,还是追求稳妥恰当的风格呢?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由国内近年来极具才华的科学译者所完成,其中的打油诗,读来颇为俏皮。比如,在提到伦琴发现的X射线时,有一家企业推出了一款“防X射线内裤”。译者将其广告语译作:伦琴光线,神奇出现,目眩神驰,惊呼连连,现今眼下,街议巷言:管你穿的是长袍短裤还是丝绸毛线,难遮难挡的伦琴射线让你原形必现。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