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万物简史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2
ISBN:9787806797549
作者:[美] 比尔·布莱森
页数:438页

章节摘录

  莱尔认为,地球的变迁是一贯的,缓慢的——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一切都可以用今天仍在发生的事情来解释。莱尔和他的信徒们不但瞧不起灾变论,而且对它深恶痛绝。灾变论者认为,绝种是一系列过程的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动物不断灭亡,被新的动物取而代之——博物学家T.H.赫胥黎把这种看法挖苦地比做是“惠斯特牌戏里的一连串胜局,到了最后,打牌的人推翻桌子,要求换一副新牌”。以这种方法来解释未知的事物未免过于省劲。“从来没有见过比这样的一种教条更蓄意助长懒汉精神,更削弱人们的好奇心的了。”莱尔嗤之以鼻地说。  莱尔的失误并不算少。他没有令人信服地解释山脉是怎么形成的,没有看到冰河是个变化的动因。他不愿意接受阿加西斯关于冰期的观点——他轻描淡写地将其称之为“地球制冷”——坚信“在最古老的化石床里会发现”哺乳动物。他拒绝接受关于动物和植物突然死亡的看法,认为所有主要的动物群体——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鱼类等等——自古以来一直同时存在。在这些问题上,最后证明他是完全错误的。  然而,莱尔的影响你几乎怎么说也不会过分。《地质学原理》在他生前出了12版;直到20世纪,书里包含的一些观点依然被地质学界奉为圭臬。达尔文乘“猎犬”号环球航行途中还随身带着一本《地质学原理》,而且是该书的第1版。他后来写道:.“《原理》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改变了一个人的整个思想状态;因此,当见到一样莱尔从没有见到过的东西的时候,你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他的眼光来看的。”总之,他差不多把莱尔看做是个神,就像他那一代人的许多人一样。20世纪80年代,当地质学家不得不摈弃他的一部分理论,以适应关于绝种的撞击理论的时候,他们简直痛苦得要命。这充分说明了莱尔的影响之大。不过,那是后话了。  与此同时,地质学有大量的分类工作要做,这项工作不是什么都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地质学家就想把岩石按其形成的时期来进行分类,但在怎么划分时期的问题上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而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后来被称之为“泥盆纪大争论”。剑桥大学的亚当·塞奇威克牧师断言有一层岩石是寒武纪的,而罗德里克·默奇森认为它完全属于志留纪,争论于是就发生了。争论持续了好多年,而且越来越激烈。“巴谢是个下流痞子。”默奇森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气呼呼地说。  在《泥盆纪大争论》一书里,马丁·J.S.鲁迪克极好而又有些沮丧地描述了这场争论。只要瞥一眼该书各章的标题,就可以知道一点上述感情的强烈程度。开头几章的标题的语气倒还温和,比如《绅士们的辩论舞台》和《破译杂砂岩之谜》,但接着就是《捍卫杂砂岩与攻击杂砂岩》、《指摘与反驳》、《散布恶毒的谣言》、《韦弗撤回邪说》、《杀杀乡下人的气焰》(惟恐你还怀疑这不是一场战争)、《默奇森发起莱茵兰战役》等等。争论于1879年得以解决,办法很简单,在寒武纪和志留纪中间加一个时期:奥陶纪。  在这门学科的早期,英国人是最活跃的,因此在地质词语中英国的名称占了绝大部分。泥盆系(即德文系)当然源自英格兰的德文郡。寒武纪来自罗马人对威尔士的叫法,而奥陶纪和志留纪使人想起了古代的威尔士人部落:奥陶人和志留人。但是,随着地质学后来在其他地方的崛起,世界各地的名称渐渐出现。侏罗纪跟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侏罗山有关。二叠纪使人想起俄罗斯乌拉尔山脉里的彼尔姆,而白垩纪(源自拉丁文白垩)是由一位比利时地质学家命名的,他自己也有个漂亮的名字,叫做J.J.德奥马利马斯·德霍洛伊。  原先,地质史分为4个时期: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和第四纪。这个体系过于简单,因此寿命不太长。地质学家很快就用新的划分方法来替代这种划分方法。第一纪和第二纪已经完全不用,第四纪有的人已经不用,但有的人仍然在用。今天,只有第三纪还在广泛使用,虽然已经不代表第三纪任何东西。  ……

前言

欢迎,欢迎。恭喜,恭喜。我很高兴,你居然成功了。我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事实上,我认为比你知道的还要难一些。首先,你现在来到这个世界,几万亿个游离的原子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以复杂而又奇特的方式创造了你。这种安排非常专门,非常特别,过去从未有过,存在仅此一回。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我希望)这些小粒子将任劳任怨地进行几十亿次的巧妙合作,把你保持完好,让你经历一次极其惬意而又赏心悦目的旅程,那就是生存。为什么原子这样自找麻烦,这还搞不大清楚。形成你,对原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情。尽管它们如此全神贯注,组成你的原子其实对你并不在乎--实际上甚至不知道你在哪里。它们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它们毕竟是没有头脑的粒子,连自己也没有生命。(要是你拿起一把镊子,把原子一个一个从你的身上夹下来,你就会变成一大堆细微的原子尘土,其中哪个原子也从未有过生命,而它们又都曾是你的组成部分,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想法。)然而,在你的生存期间,它们都担负着同一个任务:使你成为你。原子很脆弱,它们的献身时刻倏忽而过--简直是倏忽而过,这是个坏消息。连寿命很长的人也总共只活大约100万个小时。而当那个不太遥远的终结点或沿途某个别的终点飞快地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由于未知的原因,你的原子们将宣告你生命的结束,然后散伙,悄然离去成为别的东西。你也就到此为止。不过,这事儿还是发生了,你可以感到高兴。总的来说,据我们所知,这类事情在宇宙别的地方是没有的。这的确很怪,原子们如此大方、如此协调地聚集在一起,构成地球上的生物,而同一批原子在别处是不肯这么做的。不说别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生命只有这个世界上才有,真是不可思议:碳、氢、氧、氮、一点儿钙、一点儿硫,再加上一点儿很普通的别的元素--在任何普通药房里都找得着的东西--这些就是你的全部需要。原子们惟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们形成了你。当然,这正是生命的奇迹。不管原子在宇宙的别的角落是不是形成生命,它们形成许多其他东西;实际上,除了生命以外,它们还形成别的任何东西。没有原子,就没有水,就没有空气,就没有岩石,就没有恒星和行星,就没有远方的云团,就没有旋转的星云,就没有使宇宙如此动人、如此具体的任何别的东西。原子如此之多,如此必不可少,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实际存在的必要性。没有法则要求宇宙间充满物质微粒,产生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光、引力和其他物理性质。实际上也根本不需要宇宙。在很长时间里就没有宇宙。那时候没有原子,没有供原子到处飘浮的宇宙。什么也没有--任何地方什么也没有。所以,谢天谢地,有了原子。不过,有了原子,它们心甘情愿地聚集在一起,这只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部分条件。你现在在这个地方,生活在21世纪,聪明地知道有这回事,你还必须是生物方面一连串极不寻常的好运气的受益者。在地球上幸存下来,这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自开天辟地以来,存在过上百上千亿物种,其中大多数--据认为是99.9%--已经不复存在。你看,地球上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而且是令人沮丧的脆弱的。我们产生于一颗行星,这颗行星善于创造生命,但又更善于毁灭生命,这是我们的存在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地球上的普通物种只能延续大约400万年,因此,若要在这里待上几十亿年,你不得不像制造你的原子那样变个不停。你要准备自己身上的一切都发生变化--形状、大小、颜色、物种属性等等--反复地发生变化。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变化的过程是无定规的。从"细胞质的原始原子颗粒"(用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话来说),到有知觉、能直立的现代人,要求你在特别长的时间里,以特别精确的方式,不断产生新的特点。因此,在过去38亿年的不同时期里,你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过地下,住过树上,曾经大得像麋鹿,小得像老鼠,以及超过100万种别的东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变步骤,只要发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偏差,你现在也许就会在舔食长在洞壁上的藻类,或者像海象那样懒洋洋地躺在哪个卵石海滩上,或者用你头顶的鼻孔吐出空气,然后钻到18米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你不光自古以来一直非常走运,属于一个受到优待的进化过程,而且在自己的祖宗方面,你还极其--可以说是奇迹般地--好运气。想一想啊,在38亿年的时间里,在这段比地球上的山脉、河流和海洋还要久远的时间里,你父母双方的哪个祖先都很有魅力,都能找到配偶,都健康得能生儿育女,都运气好得能活到生儿育女的年龄。这些跟你有关的祖先,一个都没有被压死,被吃掉,被淹死,被饿死,被卡住,早年就受了伤,或者无法在其生命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刻把一小泡遗传物质释放给恰当的伴侣,以使这惟一可能的遗传组合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令人吃惊地--产生了你。本书要说一说这事儿是怎样发生的--尤其是我们怎样从根本不存在变成某种存在,然后那种存在的一小点儿又怎样变成了我们。我还要说一说在此期间和在此以前的事。这当然要涉及好多事情,所以这本书就叫做《万物简史》,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也不可能如此。但是,要是运气好的话,等你读完本书的时候,你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有那种感觉。   我写本书的最初灵感,不管其价值如何,来自我在念小学四、五年级时有过的一本科普读物。那是20世纪50年代学校发的一本教科书--乍一看去,皱皱巴巴,招人生厌,又笨又重--但书的前几页有一幅插图,一下子把我迷住了:一幅剖面图,显示地球的内部,样子就像你拿起一把大刀,切到行星里面,然后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楔形物,代表这庞然大物的大约四分之一。很难相信,我以前怎么从没有见过这类插图,我记得完全给迷住了。我的确认为,起初,我的兴趣只是基于一种个人的想像,美国平原上各州川流不息的车流毫无提防地向东驶去,突然越过边缘,坠入中美洲和北极之间一个6 000多公里高的悬崖,但我的注意力渐渐地转向这幅插图的科学含义,意识到地球由明确的层次组成,中心是一个铁和镍的发热球体。根据上面的说明,这个球体与太阳表面一样灼热。我记得当时我无限惊讶地想:"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我对这个信息坚信不疑--我至今仍然容易像相信医生、管道工和别的神秘信息的拥有者那样相信科学家的说法--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像,人的脑子怎么能确定在离我们几千公里下面的地方是个什么样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而那可是肉眼根本看不见、X射线也穿不透的呀。在我看来,那简直是个奇迹。自那以后,这一直是我对待科学的态度。那天晚上,我很兴奋,把这本书抱回了家,晚饭之前就把书打开--我想,正是由于这个举动,我的母亲摸了摸我的额头,看看我是不是病了--翻到第一页,读了起来。结果发现,这本书毫不激动人心。实际上,它不是包罗万象的。首先,它没有回答插图在正常人好奇的脑子里产生的任何问题:我们行星的中央怎么会冒出来一个太阳,他们怎么知道它的温度?要是它在下面熊熊燃烧,我们脚下的地面怎么摸上去不是烫的?为什么内部的其余部分不在熔化,或者正在熔化?要是地心最终烧尽以后,地球的某个部分是不是会塌进那个空间,在地面上留下一个大坑?而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的?你是怎么测算出来的?但是,说来也怪,作者对这些具体疑问只字不提--实际上对任何疑问都只字不提,只是说些什么背斜呀,向斜呀,地轴偏差呀,等等。他似乎有意把一切都弄得深不可测,以便守住好东西的秘密。随着岁月流逝,我开始认为这不完全是个个人动机。教科书的作者似乎有个普遍的阴谋,他们要极力确保他们写的材料绝不过于接近稍有意思的东西,起码总是远远回避明显有意思的东西。现在,我知道有好多好多科普作家,他们写出了通俗易懂而又激动人心的散文--我一下子就可以点出蒂姆西·费里斯、理查德·福泰和提姆·弗兰纳里等三位(且不说已故的出类拔萃的理查德·费曼)--但是,令人伤心的是,他们没有一人写过我用过的教科书。我用过的教科书全都出自那些怀有一种挺有意思的想法的男人(始终都是男人)的笔下,美国的孩子们会喜欢各个章节的结尾都带有问题部分,供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冥思苦想。因此,我在成长过程中确信,科学是极其枯燥的,但同时我又认为大可不必如此:科学也可以是非常有趣的,要是我办得到的话。在很长的时间里,这成了我的立场。接着,很久以后--我想大约是在四五年之前--我正做一次飞越太平洋的长途旅行,我漫不经心地朝飞机的舷窗外望去,只见一轮皓月挂在天空,下面是洒满银色月光的一望无际的海洋,突然,一种强烈的不安感涌上我的心头,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的我,对于自己长期以来置身其间,而且这辈子也只能生活其间的地球,竟然是那样的缺乏了解。比如,我不知道为什么海水是咸的,而五大湖的湖水却是淡的。我一点儿也不知道。我不知道随着时间的过去,海水会变得越来越咸,还是越来越淡,不知道海水的咸度是不是我该关心的问题。(我很乐意告诉你,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也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只是悄悄地议论这些事。)当然,海水的咸度只是我不知道的事情中的极小部分。我不知道什么是质子,什么是蛋白质,不知道类星体的夸克,不理解地质学家怎么只要看一眼峡谷壁上的一层岩石,就能说出它的年龄--我确实什么也不知道。我心里渐渐迫切想要知道一点儿这些问题,尤其想懂得人家是怎样测算出来的。科学家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这对我来说始终是最大的奇事。他们怎么知道地球的重量,怎么知道岩石的年龄,怎么知道地心深处实际上是什么东西?他们怎么知道宇宙是怎样开始的,什么时候开始的,它开始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怎么知道原子内部的情况?科学家怎么往往好像差不多什么都知道,而又仍不能预测地震,甚至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下星期三看比赛时该不该带雨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尤其是在经过回想以后?于是,我决定今生要拿出一部分时间--结果是花了三年时间--来读书看报,寻访很有耐心、德高望重、愿意回答许多无人吭声的特别问题的专家。我倒想要看看,是不是有可能在不大专门或不需要很多知识的,而又不完全是很肤浅的层面上,理解和领会--甚至是赞叹和欣赏--科学的奇迹和成就。这曾经是我的想法,我的希望,本书就是按照这个意图来写的。反正,我们要涉及的范围很广,而办这件事又远远用不着100万个小时,因此我们就开始吧。

内容概要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毕业于美国德雷克大学。从1973年起,曾在英国居住20年之久,任职于《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后搬回美国,现与妻子和四个小孩居住于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市。
布莱森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幽默、机敏和智慧,使他自己成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泰晤士报》)。
代表作有《哈!小不列颠》、《欧洲在发酵》、《一脚踩进小美国》、《别跟山过不去》、《请问这里是美国吗?》等多种,每本均高居美、英、加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其中《哈!小不列颠》更被英国读者推选为“最能深刻传达出英国灵魂的作品”。
作者不但才华横溢,兴趣亦十分广泛,在语言学方面著有《麻烦词汇词典》、《母语》、《美式英语》等书,皆为拥有广大拥趸的幽默之作。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寥廓的空宇
第一章 如何营造一个宇宙
第二章 欢迎光临太阳系
第三章 埃文斯牧师的宇宙
第二部 地球的大小
第四章 事物的测定
第五章 敲石头的人们
第六章 势不两立的科学
第七章 基本物质
第三部 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第八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
第九章 威力巨大的原子
第十章 把铅撵出去
第十一章 马斯特・马克的夸克
第十二章 大地在移动
第四部 处境危险的行星
第十三章 砰!
第十四章 地下的烈火
第十五章 美丽而危险
第五部 生命本身
第十六章 孤独的行星
第十七章 进入对流层
第十八章 浩瀚的海洋
第十九章 生命的起源
第二十章 小生物的世界
第二十一章 生命在继续
第二十二章 多灾多难的生命进程
第二十三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
第二十四章 令人惊叹的细胞
第二十五章 达尔文的非凡见解
第二十六章 生命的物质
第六部 通向我们的路
第二十七章 冰河时代
第二十八章 神秘的两足动物
第二十九章 永不安分的类人猿
第三十章 一个星球,一次实验

编辑推荐

  2004年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获奖作品!《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顶级畅销书!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亲自作序;中科院院士甘子钊、何祚庥及国际知名科学家彼特·阿金斯、提姆·弗兰纳里联袂推荐!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这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图书封面


 万物简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2条)

  •     从头到尾(sorry,我没看到尾)充斥了流水账似的科学家的自身历程,对于科学家如何发现,如何猜想,如何试验验证等等没有任何的阐述,完全不能激发我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的好奇心。好的科普书至少应该针对一部分人群:少年,大学生还是为了拓宽知识面的爱好者。但是对于《万物简史》我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受众,他即不能传授对一般人来说比较边缘的科学知识,也不能讲述能让学生们激起学习热情的科学家故事。比之房龙,霍金的书差之何以万里。对于翻译也是一大毛病,一段一段如同嚼蜡。译者好像根本不考虑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意思表达了,话却讲不通。一通直译,真怀疑他有没有学过翻译。不客气地说,这本书实在是一部炒作出来的垃圾。
  •     我一直都没有学习科学的天分,实际工作中也用不到。但是一直都对科普类图书很感兴趣。其实我翻过一页又一页,我不知道我记住了多少,应该没有记住多少吧,虽然是普及性质的图书,但是专业词汇还是不少。但是我知道,我读过一行行的文字,他们就会留在我脑子里的某一个地方,也许有一天,我会在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出现。所以没有设定什么读书的要求和时限,就是放在办公室,没事儿翻上几页。
  •     这本书表现出的结构的逻辑性与以及事物发展历史的完备性令人印象深刻。看这样的书,更多是为了增长见识,有聊天的谈资。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作者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意义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 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溢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起先看书皮凹一块凸一块,以为是质量问题,仔细看了后,发现是一个地球,也正符合了这本书的意义,里面的内容也不会让我失望,非常的好。
  •     这本书我从前看过,现在是买给弟弟看的。这本书讲了很多大家不曾注意的科普知识,内容非常丰富。由于作者并不是科学家,在写起一些科学原理时尽量简单,首要目的是让大家看懂,同时作者写作的语气就像是在讲故事,时而诙谐幽默,让人看起来很开心,不像教科书那么无聊,所以这本书可看性很强。我已经大学毕业了,之前高中只是被动的学习,而没有真心的了解自己的喜好,所以上大学时对学科没有很大的选择概念。这本书高中生看很适合,看过这本书后会对一些学科如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的历史有些了解,同时会对这些东西产生很大的兴趣。试想一下,生物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绝对不是短时间的事,看了这本书就会知道它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有些时候是很缓慢的。这本书中描写了很多有趣的各种各样性格的科学家,原来科学家也可以是这样!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适合所有人看。缺点:译者水平不够,很明显是按照英文原文翻译的,有些时候还是意译的好,不一定一句一句翻译,毕竟两国人民阅读习惯不同。但这个不影响内容。
  •     在看,挺有意思的,作者功底深厚啊,奈何外国人名太多,傻傻分不清楚。这本书直接刷新了我的宇宙观,身边科技日新月异,感觉已经挺发达了,读完以后才发现,人类才刚刚开始呢,正面的负面的一切都很难说,最终走到哪里也很难说。很不错的书,八卦也很多,发现哪里都一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翻译是一大败笔
  •     1、那些在科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伟人,也一样有血有肉,或者脾气很差,或者男女关系混乱,又或者道德败坏,但是历史最终铭记的,也不过是那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已。而你整天又在纠结些什么呢?没有人在意,历史不在意,宇宙也不会在意。 2、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终究不是伟人,在史书上连一笔的位置也没有。掠过蓝天的鸽群,一个温柔的雨夜,跨越人海的对视……这些小事于历史微不足道,但于我们的生命却至关重要。 3、宇宙有宇宙的命运,我们也有我们的命运。我们的遵循的小命运汇聚成宇宙的大命运。万物各有命,讲的是独自承担。
  •     一部学科发展史,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
  •     荐书:世界真奇妙,人类很渺小;科技进步如此艰辛,伪科学与天才同行;看看万物简史,再看看庄子列子,向真正的精英鞠躬!
  •     科学的发展史,被描绘得趣味盎然,简史
  •     抛开翻译质量,八卦式的科普见仁见智,一些八卦角度有趣。脱水剩下的是各学科的人名、论文索引。从现在的宇宙出发,到历史上的地球,再到对宇宙与粒子的探索,再到现在宏观微观的统一,讲宇宙的部分惊颤,讲原子的部分浪漫。写吉布斯,斯莱弗等,可见下了功夫。
  •     很好的科普读物。
  •     各种学科起源
  •     有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小细节,比如一个人每天消耗的ATP有自己一半体重那么多
  •     这么好的科普书,顶上去
  •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     有一点点难懂,因为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理论及不太清了而且里面的人名罗列很多,有时候会记不清,但这不妨碍这本书为我们科普了科学的发展历程,有那么多人为探索地球、宇宙和原子而耗尽一生,才有了如今我们所接触到的课本里的知识!感恩科学家们如此辛苦的付出,而且有那么多人的名字不被记得或者被印错等等。当然也有声称铅没有害处的以及发明了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米奇利,这大概是我印象最深的人了吧。
  •     读小说之余要读点这个书,一是有意思,二是开阔一个新思路。
  •     在科学家眼里这些知识可能浅薄;在普通人的眼里这些知识可能高深。但是作家以简练、风趣的文笔为我们展示了科学的世界,从宇宙到地壳,从气象到海洋,从生命到粒子,每一个人都值得跟随作家完成这一次的科学之旅。这些知识可能在生活中没有用处,但是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有什么不好呢?
  •     作者十分广博的知识令人佩服。人类自有思想而来,一直在思考、探索我们的周边,大自然是如此神秘,至今人类都未完全揭开它的谜底。作为这一星球最高智慧的生命体,也只是地球历史中短短的一瞬,我们是如此的幸运。
  •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     有趣 如果高中看了这本书可能会更认真的学理科
  •     这本书的牵涉度非常广,从史前,到恐龙,到太空,到细胞,到进化,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一系列你所可以想像的到的学科,是的,其实只要稍微在买的时候翻翻就可以确信,这么宽广的知识面,你不给它加点八卦进去,读者还不都读傻了啊!
      
      作者以一种跟任何一个科学家似乎都是兄弟的身份——真的,否则他怎么会连牛顿和哈雷在门口的第一次见面的表情和对话都可以描写的那么生动活泼——为我们所想要涉及的大部分知识做了一个泛论,当然你就是读完他也不一定能得到诺贝尔奖,但毫无疑问,会有一种酣畅的感觉:这个世界上,还真有那么多神秘的知识,他们客观存在在那里,等待着唯一真实的解释——但其实人类可以给出唯一真实的解释是很稀少的,在解释过程中的枯燥和孤寂往往让大部分人觉得不值得忍受,而那些小部分人是不是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得靠反复的努力和莫名其妙的运气,你看这个世界就是不肯给你个准信儿,但我们的灵魂,我们这些时不时碰撞出一点低级趣味的脆弱的灵魂,在应付吃喝拉撒睡之外,还不自觉地向往着真实、永恒及简单的真理。
      
      也许我们的生命不过相当于沙土,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建造自己的神殿。看看这本书里,建造起他们自己神殿的每一个人,也有过的狼狈的,难得糊涂的,心胸狭窄的,鲁莽偏激的……但他们终于纠纠结结把一些也许会糊里糊涂沉睡好几百年的知识唤醒了——而这睡美人轻启明眸的瞬间,我们后人因为这样一本书,也同样可以得以欣赏,赞叹,甚至,蠢蠢欲动。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想推荐给我所有高中理科的朋友·····
  •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有几个方面是我们都好奇的。宇宙的起源和未来?物质最基础的组成?地球的构成?人类从何而来?这本书根据最新的科学进展一一解答。 对于科普来说,了解观点即可。可是许多知识点是应该记忆的
  •     【新世相1】【其实我并没有全部读完】被大姨妈和自身的脆弱打得措手不及,第一次以读小说的方式读这种类型的书,莫名想起小时候读奇怪的科学(好像叫这个名字吧),大概那本书也是让我如今迫不得已走上工科道路的启蒙吧。这本书大概就是边读边感慨生活琐碎来之不易,即便说文字幽默机敏,但毕竟大厚本的科学干货,读起来还是要费好些脑子的,嗯,剩下的两个章节以后再读罢。
  •     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我们了解了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与最近的科学见解。在基督教、佛教、儒家、道家盛行于缺失信仰的中国社会的年代,这本书具有非凡意义。我想它会使曾经有些迷茫的人们更加坚信科学。
    一本值得强力推荐的书!
  •     作为一个地球人,我认为很有必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宇宙作一些基本的了解,而<<万物简史>>正是这样的一本科普书.它的内容很生动,很有趣,内容也很不错.值得珍藏的好书!
  •     还没观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
  •     非常好的书,值得每个人读,特别是在迷信盛行的中国.我看了两遍,还把这书当礼物送朋友.书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完全从西方的角度来介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几乎没有涉及其它文明的贡献.
  •     抛开生涩的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的专业术语,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儿时所进行的自然科学的教育是多么枯燥而乏味。万物简史是一部关于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著作。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这部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这部书。这部书帮助我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本书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奇妙而伟大的时刻,应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时间都奇特而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奇点;全球气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寒冷;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也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入眼窝,为的只是研究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体上进行电击强度试验,以至于数度失去知觉。。。作者在不断解释这些不胜枚举的科学奇迹和成就的同时,在书中浸润了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当你读完,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原来死亡不过如此。
  •     万物简史——为万物写史 为宇宙立传 不错
  •     这本书首次接触是在大二吧,对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将黄石国家公园作为活火山论述,想象其喷发的情景。与电影《2012》中的情景非常类似,在看电影是就想到了书中的相关情节。本书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与线索,逐渐引出地球、宇宙与生命的演变过程,分析具有逻辑性,语言也有些文学色彩,不致于通篇都是死板的论述。老外在这方面确实做得比我们好。从书中可知,我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实体钻探取样等活动的难度很大,综合分析方方面面数据信息的工作量也很大,而目前这些工作的受重视程度不算高,就像我们对探索太空的热情明显高于对海洋。看这本书需要一些物理、地理、生物与化学常识,个别地方差不多要达到高中的要求才更容易理解。对年龄段低的读者有些话题还是难懂些,好在这本书有儿童版与图画版,可能更适合理解。如果哪个孩子早些接触到这本书并看了进去,相信会对天体物理、地球物理等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对于今后系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会有益处,也有益于建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伟大。这本因内容注定不是流行的读物,但05年首发,到现在已经印到第19次21万册了,可见还是受欢迎的。
  •     看过很多遍,很喜欢的一本
  •     几乎迷失在人名的迷宫里,但还是推荐,适合细读。
  •     感觉回到我知识最厉害的高中时代,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简直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从宇宙的诞生灭亡,到细菌细胞的生长变异,作者把枯燥乏味科技知识科学经历写得妙趣横生,带着我们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思维旅程.唯一令人遗憾的就是,里面提到许许多多对现代科学作出贡献的人士中,没有一位中国人。不知什么时候中国人也能对当代科学有独创性的贡献啊
  •     非常棒!虽然对原子、粒子、线粒体、细胞核之类的词有畏惧心理,但克服了,看下去,觉得这本书真是相当精彩又有趣。可是本人语言贫乏形容不出看书时受到的震撼感。宇宙很神奇,生命很神奇,我们的存在是个奇迹。想完茫茫宇宙,动不动几亿,几万光年,生命,几亿细胞,细胞中几亿的蛋白质。再被同事拉一下,问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午吃什么。有种吊诡的感觉。我们的存在是奇迹,我们是万物之灵,那么重要,那么残酷,多少生物因我们灭绝。可是我们又那么那么那么渺小,我们的存在是幸运,这幸运会持续多久?看这本书,知道了很多,知道了不知道的事有更多。还有,作者风趣幽默,很可爱的人,要不然我很可能在阅读中多次睡去。
  •     《万物简史》这本书,是从大到小,从宇宙是什么说起,再谈到地球,谈到地球几十亿年的发展史,谈到人类的出现。人类出现,只是十分之一还不到的篇幅。
  •     即使门外汉也能轻易读懂的科普读物,用最直白易懂的语言描述了自宇宙万物形成发展的过程,内容引人入胜,巧妙地讲解了许多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
    很厚的一本书,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层面,看完后收获颇丰
  •     诙谐的语气大胆的揭密让我充满了希望感觉很独特好象宇宙是为我而生自己再观世界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一切都是这么坦然自己好象旁观者欣然的接受为我而生的一切身边人都说我不论言谈还是举止都变的相当的大气感谢万物简史
  •     哇,果然是“万物”简史,简直是一个科学大杂烩。相当于我们当代科学的一个目录吧,详细内容还需要看其他的书籍。比如相对论可以再看《时间的形状》,量子力学可以看《上帝掷骰子吗》,进化论可以再看《自私的基因》。
  •     写作逻辑和结构是有点混乱,不过部分内容还是很过瘾的,是不错的科普读物,很好看。看了这本书,真是觉得我们的教科书写得不是一般的烂,完全泯灭孩子们了解世界和宇宙的兴趣。希望编教科书的人、编考试卷的人也去看看这本书,看看人家是怎么让科学变得有意思的!
  •     我读过最好的科普读物之一。
    感觉适合初中以上的人群。
    语言风趣易懂,采用尽量形象的比喻来表现科学原理。
    大量穿插的科学家轶闻给我们展示了活生生的科学家形象。

    另:初中以下我读过最好的科普读物是万物操作奥秘(The way things works)
  •     科技是双刃剑,不定什么时候就砍到自己了。 科普却能给人的是思想的启迪。也许更多的还是读故事的乐趣。人总要靠一些什么东西来抚慰的,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
    常常感叹读什么书来抚慰自己呢?历史太残酷,哲学太深奥,多半的小说太空洞,更多的杂志且无聊。想起来,一个成人真是比小孩更可怜,很难获得那种简单的乐趣了。
      
    一本好的科普书籍,常让你展颜欢笑拍桌赞叹无限神往。它超脱于生活,却又每每回归到生活。于是你知道在这浩瀚无垠的世界、于这无有穷尽的过去未来,有很多事物超越你的狭隘;又知道大浪淘沙惊涛拍岸,银色海滩上那一颗贝壳,毫不起眼,却也独一无二。看这种书,你会忘却阴谋、苦痛、不可承受之轻,你只为造物惊奇,那么只有那么短短一刻。
    书里既有牛顿这样科学大家的故事,也有很多不大为人所知倒霉科学家的遭遇。书只用过最简单的两个公式:万有引力公式和质能方程。连初中生都能看懂。但是无论多复杂的理论,作者都能用形象的比喻和独到的文字表现出来,使人读起来毫不糊涂。真不容易。
    因为它纵横鄙睨雄心勃勃,把世界的玄秘奇特轻描淡写娓娓道来,在他笔下,我们人类,我们所寄生的这个世界,如武侠小说里屡逢奇遇的主角,在无数擦身而过的凶险里一次次死里逃生,优胜劣汰。
    这本书,不仅仅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更重要的也许是,我们应该怎样来生活。造就我们很不容易,在茫茫宇宙里,把我们轻轻抹去却很简单。
      
      本书只是告诉我们:珍爱世界,享受生活。
      
  •     这本书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说是万物简史,读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还是需要思考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宇宙万物真是太奥妙了
  •     作为枕边书看的,确实有用,睡眠好了很多
  •     “万物简史——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很不错的一本书!给在读书的孩子看,很好好处,孩子似乎也很喜欢!
  •     第二次买了,给我正读高中的妹,很喜欢这本书,科普难得的幽默风趣,正如书后说:也许若干年后,作者会收到不少年轻科学家的来信。他们告诉他,是他的书领他们走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度过他们的一生。
  •     很久没有看过科普类读物了,偶尔在当当的排行榜上看到此书的销售排名近几年都很靠前,就抱着不妨一看、拓宽视野的态度买来了。没想到,一拿起就有点放不下了,从晚上8点多一直看到近1点。写的是有点艰涩难懂的科学发现、发展历程史,却写的十分妙趣横生,有很多鼎鼎大名科学家的逸闻趣事,但给我留下最多印象的却是也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却因命运的捉弄、郁郁不得志的倒霉蛋。建议在工作十分繁忙、枯燥之余,拿起这本书来看看,记得康德曾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那就不妨拿起这本书,去了解我们脚下的大地、天上的星空。
  •     人类何其渺小,浩瀚宇宙之边界都难以想象;人类何其巨大,竟能决定了其他物种之灭绝的命运。
  •     很多没有必要的细节略啰嗦,想囊括的内容太多反而显得没有主题-个人觉得不算是很精彩的科普读物
  •     通俗易懂!前段时间刚看了,和人类简史对比的话,觉得没有后者思路更开阔些!但是很值得一看,特别是学生!
  •     科普读物,一般
  •     2年来读过的最好的科普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能想象到的科学门类都涵盖进去了。最近读了几本西方人写的科普读物,有几个很明显的感觉:1、视角宽泛,这一点在地质和生物学科上的表现很明显,全球性的视角俯拾皆是。天文学更不用说了。2、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能力有着深刻的担忧。这是几个明显的感觉中让我印象更深的。一个物种很容易就灭绝,从灭绝的物种数量来看,其实人类也是一个很容易灭绝的物种。3、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有更谨慎的看法。而这个看法的视角也要比气候变暖、大气污染这些小东西大得多。全球气温只需要几个摄氏度的变化,就将带来环境的极大变化,大陆漂移只需要几个厘米的移动,将改变洋流的方向,只需要某一个火山的喷发,将导致全球的颗粒无收等等等。4、科学家,因兴趣而成为科学家。至于书蠹文痞学阀,我们只求他们不误人子弟吧。真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多操心一点宇宙中人类能否继续渺小的生存,而不要为59还是99分而担心。
  •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科普书,先是读了电子版,又买来实体书看了一遍。

    出版十年来,相信这本书已经感动与激励无数热爱科学的美国少年。数十年后,也许有一批科学家、技术专家甚至是哲学、社会学的人士,会感谢这本书在他们小时候,让他们的思想得到了怎样的升华。

    康德说:“真正让人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开始。当远古的智者长久地凝望天空时,他就超越了灵长类物种这一存在。尽管他们可能还没有文字,尽管他们明天也许就葬身熊腹。

    人类曲折的文明真正爆发,是开始于科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不是为了提高效率、不是为了民族利益、甚至不是为了什么人类终极的幸福。纯粹为了探索而探索,为了科学而科学。是这样的一批人改变了世界,虽然这不是他们的初衷。

    《2012》里,总统最后选择留下时说,“一个年轻的科学家比十个政客更有用。”这是美国的价值观,所以他们是现在的美国。

    从科学到技术是水到渠成,但科学不等同与技术。目前的社会发展到达了瓶颈,普通个体的声音开始形成规模,对于具体的某个人来说,科学是虚无飘渺的,但技术却实实在在,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因此,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满足现代人各种各样的欲望吗?为什么要做这些没用的研究,而不把钱花在吃不饱饭的人身上呢?科技以人为本,还是以人类为本?

    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在使人类迷失真正的方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类存在又是为了什么?

    虽然科学在改变这个世界,但现在的科学与半个世纪前登月时的科学其实没有本质的进步。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当年的激情了。

    在我们国家这个问题更加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决定了科学是为政治而服务的,人类的发展终局是政治决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人类社会与蚂蚁的社会有什么本质区别?

    个人会因欲望而迷失自我,人类会因政治而迷失自我,保持清醒的头脑请多看科普读物,我想对你的人生一定会有所帮助。
  •     啰啰嗦嗦看不下去。你要讲故事我们会看专门的小说,科普的任务是将复杂的知识用人话简单说出来。那么多人物谁感兴趣,要不就起名叫“科学发展历史”,省得误导人。
  •     看了两章就放弃了,像是闲扯一样的“科普书”,太过宽泛,对科学有了解的人不建议看
  •     应该是小学读的了...那时候觉得挺有意思的...因为订《新发现》所以一直在关注
  •     又名《科学与科学家的八卦史》。非常好看,五星强推。对于理科生来说,内容不算艰深。语言幽默。就是出版社太讨厌了,平装本糙到像盗版,而图片版的铜纸板材质又反光。
  •     床头读物,反复读完不下十遍,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把这本书当成故事会来看的,我也从那时起立志要成为幽默搞笑大王的
  •     比尔。布莱森的这本《万物简史》写得棒极了。不仅知识全面丰富,而且语言风趣幽默,读来让人不忍释卷。不仅适合高年级的学生读,也适合一切对科普知识感兴趣的成年人读。还想读作者其他的作品。
  •     一部书要成为“名著”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最起码应该是一但你开始读这部书就会激动,爱不释手想一气读完。无疑《万物简史》做到了。
    这部书所容纳的知识量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其内容之广几乎涉及所有自然科学史及人文史。作者用幽默风趣的笔法给世界万物注入灵性使其有了鲜活的生命。
    我们中华文明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我们的文化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但是我们在近代却落伍了,通过这部书是否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呢?
    如果您喜欢读书就读读这部书吧,如果您不喜欢读书不妨试着读读这部书吧,来体会一下读书是快乐的。
  •     内容丰富的科普读物
  •     这书非常好!!!!!!!!!!!!
    通俗易懂 引人入胜 又幽默~~
    看了之后会对宇宙 生物 物理 化学 世纪 科学家 有了解 =u= 就像博物学家一样
    用到的比喻都 震撼 -v-
    特别推荐 埃文斯牧师的宇宙 第二部 地球的大小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还没看。。

    推荐大家买一本看看~~~
  •     如果你想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星球、宇宙有所了解的话,就请读读这本书。作者比尔布莱森以非常幽默、风趣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向你介绍了有关于宇宙、地球、生物的各类知识。我非常喜欢该书。这是我第二次购《万物简史》,送妹妹的。
  •     为万物写史 为宇宙立传,这本书中国好多科学家推荐,可见其份量,儿子坚持要购买,最后收到书一口气读完。
  •     科学从来不是条块分割的,而现有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等的分类往往误导从事科学教育和科学工作的人,当然更束缚了对科学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万物简史》将科学的界限打破,以时间为主线将一个时代的科学发现放在一个时间点上,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发现的本质,还原了科学发现的过程,希望通过对科学家的人生历程和科学发现的历史背景,来揭示人类的发现过程。人类获取文明的关键不是文明本身,而是获取的方法和人类对世界的思考过程。《万物简史》是一个又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人类与自然有限的奥秘被勤奋的智者揭开了,还有无限的奥秘等待着有志有为者去发现。有智慧的人不计其数,但其中有志于科学的人却寥寥无几,过去如此,将来也会如此。因为正经的事情和伟大的事业例来少有人问津,也例来少有人参与,更是例来少有人投身,尤其在中国。缘由其一往往无利可图;其二是风险可畏;其三是难于上青天;其四对中国来说则是教育和政治的阻碍,从不被重视。耗尽毕生倾其所有而一事无成者有,天灾人祸精疲力竭而前功尽弃者有,无私无畏视死如归而舍生亡命者有;幸运的胜利者和含笑的成功者毕竟是那寥寥无几中的微乎其微。
  •     原以为6年级的女儿会看不懂,却不料也看得津津有味。收获到的知识比我想象中多。科学课上让老师吃惊。老师问你怎么知道的?她的回答是“我猜的。”其实有些就是看《万物简史》知道的。后来类似的事情,老师再问,还是“我猜的。”
  •     也许你读过不少的科普读物,有的精辟,每看过一段话你要好好去消化去思考;有的观点独特,每次阅读都像再看另一个世界;而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很多事情也许你早就知道,可是作者说来就是那么的诙谐有趣,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就像当年明月把历史写得很有趣,而这本书的作者把科普知识写得很有趣,每一位科学家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一心扑在实验上的书呆子,而是一些很有趣,还有些奇怪癖好的丰满的活生生的人,因为这本书,我一下对简史类的书有了兴趣,什么药物简史,植物简史,可惜,他们都不是布莱瑟,总是让人读不下去……总而言之,这本书读来很轻松,原来科学也可以这样有意思
  •     内容包含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几大门类,分别阐述了发展脉络和梗概,语言生动、通俗,一般读者基本能看懂。前面几部分都很顺畅,能深入浅出,后面生物版块略吃力。总体很不错的书,翻译也不错。
  •     看过许多科普文章,本为消遣,可是经常碰到艰涩的表达,深奥的词句。不免让人心情低落,抑郁伤神,半途放弃。
    《万物简史》则是一本通俗易懂,文字流畅的科普作品,且词句间带有简约美感,越读越爱。才知道,科学竟可以如此亲近可爱。
  •     这本书拿到手儿子很喜欢,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     用挺风趣的语言,讲有意思的科普。
  •     读完感觉人类甚是渺小,何止是沧海之一粟,读的时候甚至担忧人类灭绝了怎么办,其他物种会知道我们的存在吗?昨天还得知了一种可以返老还童的灯塔水母,那种“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的想法第一次冒了出来,啊,原来这是一个如此有趣的理想!
  •     我是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没有犹豫就直接来当当买了。我有个不好的习惯,觉得读书一定要是纸版的,对着电脑看那些所谓电子版的图书一点感觉都没有,无论是TXT、PDF……也许是习惯那种油墨的感觉吧。
    小时候不是没有好好学习,也许是阅读面太窄了吧,或者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所致,看了这本书以后又知道了很多,关键是他是科普类的读物,我们不用担心被那些口水所误。而且我们的老师在不经意间误导我们,比方牛顿的故事,数学上的牛顿——莱布尼茨定律,竟然是打赌所导致了;还有居里夫人的生活作风问题;……这些我们的老师是不会告诉我们的。
    像生命的起源、宇宙的构成这些大的命题,书中也给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看过了这本书,至少你可以炫耀下大爆炸理论,宇宙是在不停的夸张、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逃离的速度越快……
    总之,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科普类读物。如果有小孩,就买精装本吧。值得收藏。
  •     面对浩瀚的宇宙,微小的原子,人类是多么渺小和无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人类的精英,但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读到此掩卷叹息,你我一介凡人又争什么呢?这是一部通俗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面检视自身的宝镜.无论我们从何而来,要归于何处,无论这匆匆几十年曾经怎样的辉煌和失落,我们永远是这苍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在此,向那些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     看得很慢,知识吸收不过来,还有一些看不懂的地方,但是真的很增长知识
  •     作者从宇宙的诞生 一直讲到生命的产生 人类的进化 一路娓娓道来 很佩服一个旅行作家能够有如此广博的知识 涉猎如此广泛 也许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科学素养的缺乏 说明了中国为什么很难出现大师级的人物

    看完这本书 然我们看到了宇宙的深邃与辽阔 让我们看到作为人类 自身的渺小和幸运 也许 能让我们更好的思考自己 思考社会 思考自然

    值得每个人去读
  •     幽默程度堪比《银河系漫游指南》~
  •     超五星推荐,看一遍不过瘾买了英文版,以后找时间重温!推荐给每一个对科学,对自然感兴趣的人
  •     跟这本书的缘分是从看杂志推荐结识的。大学时用了四年却没好好利用读书馆的资源看完它,借了到期就还回去,再借又要等别人还,反反复复,而大学里几乎不读书的人惟独对这本书很执着的借。。。。

    终于买到手后没几天看完了。还重翻了前面的章节。比尔布莱森的幽默睿智真的让人惊叹!这本书展示的不只是一个万物形成的简介,还有科学家们趣闻,各个时代的科学意识发展,当然作者的独具一格的评述绝对让人捧腹!
    超爱这本书,留着给将来的子女看~~
  •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我已经建议好几个朋友买了,而且他们看后也都说写的很好。此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美国式的幽默,轻松、易懂的文字介绍了不同领域的现代科学发展史,写的引人入胜,看起来真有爱不释手的感觉。看后让我对生命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2012》是不是就是根据黄石公园那一段改编的?很震撼!
  •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作为一个工科出身的人,我从来不知道科普读物可以写的这样有趣,那些物理化学方面的科学家的掌故读来非常有趣,寓教于乐,容易领会和记忆。是万物的简史,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简史,条理清晰,信息量很大。
  •     这本书非常有意思^^438P却相当好读,虽然书里充斥着复杂的(?)的人名,仿佛把从小到高中看过听过学过的物理啦化学啦生物啦自然啦的课程以极其有趣又高度简练的语言串联概括了一遍。从宇宙大爆炸讲到我们现在,明明是十分晦涩艰深的东西全部变成通俗易懂和饶有兴味....
    比尔·布莱森还真是了不起啊....
    通篇都充满了形象的比喻,这也是抽象变得活泼生动的重要原因吧XD
    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读到最后,再次落入一个熟悉的主题:人类在进化或者说是生存的过程中,对其他物种毫无意义、毫不犹豫的暴行,——愉快变成了愤慨、羞耻、沉重和悲伤。无论作者的语气是多么轻松,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却却绝不轻松。Planet Earth里那只孤单的北极熊,总会在这种时候想起。就如同比尔·布莱森所说,我们来现在能够在这里,真的是超级幸运的一件事,同时那些其他的生命,也是经历了同样程度的艰难和幸运,才有如今的局面。我们本该和平相处,而没有资格像现在这样单方面毫不留情地对其他的生命痛下杀手。不论将来会怎样,也许真的会因为无止境的生存的迫切需要,或者高度的科技文明的发展——而走上向外扩张的道路。然而这个孕育了我们所有这一切生命的家园,毕竟只有一个。
    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大概是人类改不掉的坏毛病。
    哪怕一点点也好,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她。
  •     一次星球,一次实验。我们如此幸运的存在着……
  •     本书不错,从宇宙自奇点诞生,到宇宙概况,到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到地球地质学。从化学发展,到元素发现,到物理学发展统统概况到。现在已经看到书的第五部了,可以说本书不仅仅适合小孩,而且对于成人也会收获不少。之前我就零星的从一些科教片中了解了一些宇宙的少量知识,但是当你看这本书时就会发觉,你可以系统的将过去的知识串联起来。而且还可以了解到一些过去不了解的细节。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科学现状不是停留在几十年以前(开始我确实有些这方面担心),而是与时俱进,很多科学发展现状已经介绍到了2002年,甚至更新到了2006年。因此可以说和当前的科学发展是同步的。唯一感觉不足的是,这本书没有丰富的插图(几乎没有,呵呵,毕竟是简装版),还有就是对于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的介绍,我看更象是这些科学的发展简史,特别是近代西方这些科学的发展简史。不过确实这些科学也比宇宙、地球组成等这些要难介绍,总体感觉这本书不错!希望看书,希望当当网对于这些书可以再便宜点,最好可以在5折左右,有时候真是囊中羞涩啊!
  •     还想再看一遍,布莱森的语言太风趣有趣了
  •     一个星球一次实验
  •     没有人能在一本书里写下万物简史。
  •     很棒的书 宇宙万物 起源写的简单易懂又不乏深奥 全面精炼 值得一读
    之前买过一本 这本是专门送给一个领导 和喜欢读霍金的书的领导 嗯嗯 不错 值得
  •     “那些年学术界撕逼一二事”
  •     非常佩服作者, 把复杂的宇宙写得如此深入浅出,而且,历史人物的小小八卦,让我们看到模式面孔的科学家背后的真实生活,让孩子们可以了解,原来做科学也是那么有意思的事.

    学数理化的孩子们,一定要读读此书.
  •     前半部可读,后半部无聊
  •     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作者以幽默犀利的笔触使普通的读者对科学发展史有了最好的了解。翻译得也很好,有的读者反应翻译的看不懂,我想可能是因为没有学过英语,学过英语的读者对英语叙述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会习惯本书翻译过来的有点英语文风的中文,而且会觉得有些地方表达得非常到位。
    作为一个遗传学硕士,我对生物学知识有个一知半解,因此对这本书特别是书中第五部“生命本身”及其感兴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们人类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了解得那么少,比我原来认为的还要少。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快速发展貌似使我们了解了大量关于地球和宇宙的信息,但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中,这几十年只是沧海一粟,也许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
    看了这本书,使我能站在更豁达的高度去看待生命,看待自己的生活,了解宇宙之大规律,洞悉个人的小规律。越来越觉得人的一生只是一刹那,这使我更加珍惜生命,忽略那些不必要的烦恼,并敢于尝试一些原来不敢尝试的东西。
    看这本书使我们能够正视死亡,并格外珍惜活着时该珍惜的。
    总之,书中的有些文字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顶礼膜拜、崇敬,都不是,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这种感觉。
  •     2005年在老家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第一章,作者就以幽默的语气教读者“如何营造一个宇宙”,我大惊,科普书可以这样写??奈何我那时是一个穷高中生。对这本书摩挲再三,恋恋不舍啊。三年之后的2008年终于从当当网上买回了这本书。摩挲再三,往事历历在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科普书,从宇宙的形成开始讲起,将人类的认识史,科学史娓娓到来。本书最大特色之一,乃是作者的融合英式幽默和美式幽默的语言风格,要体验这个风格,相信各位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一定有更深切的感受。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这本书促使我,超越平凡琐碎的生活,去思考宇宙,人类,历史等等重大问题。人,不能太短视太狭隘了。
  •     一些好的科普书真的会刷新你的世界观,作者的博学太让人震撼,400多页的书平均每一页都有2-4个或以上的新的科学家名字,以及故事甚至发表了哪些论文....幽默又不失严谨,地球是个既危险又充满神秘的地方,原来我们知道的竟是如此之少...
  •     内容广博详实,确实符合为万物写史 为宇宙立传的名头,作者笔法幽默干练,绝对的好书。
  •     一部近代科学的发展历史在作者手下变得妙趣横生,每一个科学家的不同个性形象的描写,让你认识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又把自己这几年建立的知识体系串了一遍,新收获倒是不算多,也是不错的体验。作为科普读物,作者花了很大的笔墨来写科学界的各种八卦来讨好读者,个人觉得比较多余。单单万物运行的壮阔与规律,以及人类探索过程中的努力与智慧,就足以震撼心灵了。另,翻译的确有很大问题,有些部分实在翻译的不好。
  •     作者的表述方式通俗易懂、诙谐幽默,以生命为轴,以影响科学探索进程的科学家微点,从宏观的宇宙天体、地球变化,讲到微观的量子物理,一路娓娓道来。作为一个生命,能够来到这个世界,是一系列造化使然。多一点,或者少一点,都不会成就今天的生命,今天的你我。而每一个生命,都是宇宙中的一个点,浩瀚时空中的一个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一个点;同时,组成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微小的原子,同样是这个时空中旅客。它们虽然看似微小,但内里同样如宇宙般浩瀚。正所谓,一草一木皆世界。感叹造化,敬畏自然。
  •     简史类的书看多了,发现都是一个套路,这个算是比较靠谱的
  •     作者通过一些科学家的趣事描述宇宙万物,挺有趣的,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