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起源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海陆的起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301095577
作者:魏格纳
页数:179页

章节摘录

插图:这两个大陆连同格陵兰一起原是连接为一个陆块的,到了白垩纪末,它们才被格陵兰附近的一个枝状断裂所扯破,更北一带则到了第四纪时才破裂,以后大陆块就彼此漂移开来。必须说明的是,在这本书里,凡是为浅海所淹没的大陆棚,我们都看作是大陆块的一部分,所以陆块的边界在很多地方并不以海岸线为准,而是以深海底的陡坡为准。同样,我们认为:直到侏罗纪初期,南极大陆、澳洲、印度与南非洲还是相连接的。它们并和南美洲一起接合为一个单一的巨大陆块(虽然有时候部分地区为浅海所淹没)。在侏罗纪、白垩纪与第三纪时它分裂为破碎的小块,然后各自向四方漂散。第1、第2图中的三张复原图就表示着这些陆块片分别在石炭纪后期、始新世和第四纪后期漂离的经过。至于印度,情况稍有不同。它原来是以一个长形的地带和亚洲大陆相连接的(虽然它大部分确曾被浅海所淹没)。自从印度一方面与澳洲分离(在下侏罗纪),另一方面和马达加斯加岛分离(在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后,由于印度不断地逐步移近亚洲,长形地带与亚洲的连接部分才一再压缩褶皱拢来,形成今日世界上最巨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以及亚洲高原的许多褶皱山脉。在别处,大陆块的移动和大山系的起源也有着因果联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中,由于受到古老的冷却的坚硬的太平洋底的阻挠,它们的前缘部分就褶皱成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从阿拉斯加一直伸延到南极洲。澳洲陆块(包括仅为陆棚相隔的新几内亚在内)的情况也是一样。年轻高大的新几内亚山脉形成于陆块移动方向的前缘。如附图所示,这个移动的方向在它和南极洲分裂的前后是不同的。当时东海岸是移动方向的前缘。接着,在靠近这个海岸前方的新西兰山脉也褶皱起来;其后由于移动方向的改变,这带山脉就脱落在后方,成为花彩岛。今日澳洲东部的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 Mts.)形成年代更早,它形成于澳洲与南极洲分离以前的陆块移动前缘。它和南北美洲较古的褶皱即所谓前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系的基础)是同时代的产物。除了向西漂移以外,我们也看到在大范围内陆块向赤道的冲击。巨大的第三纪褶皱带的形成就和这个运动有关。这个褶皱带从喜马拉雅山延伸为阿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当时这些山地是位于赤道带以内的。上述新西兰古海岸山脉脱离澳洲陆块而形成花……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

内容概要

1880年11月1日魏格纳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理查德(Richard)福音派新教会的传道土,兼任柏林孤儿院院长。魏格纳的哥哥库尔特是位自然科学家,姐姐托尼是位画家。

青少年时代的魏格纳勤奋好学,曾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鲁克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又称柏林大学)学习。1905年他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以天文学家的身份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但是他更喜欢气象学,那时的气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书籍目录

弁言《海陆的起源》导读序第一篇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第1章  大陆漂移学说第2章  与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第二篇  证明第3章  地球物理学的论证第4章  地质学的论证第5章  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论证第6章  古气候学的论证第7章  大地测量学的论证第三篇  解释和结论第8章  地球的黏性第9章  大洋底第10章  硅铝圈第11章  褶皱与断裂第12章  大陆边缘第13章  大陆漂移的动力译后记附录  地质学现代革命的伟大奠基者

编辑推荐

《海陆的起源》一出版,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作者简介

《海陆的起源》是德国A.L.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分3篇共13章。第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

图书封面


 海陆的起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先说说整体的感受。首先,从行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魏格纳并不擅长数学。但是他组合资料、勾勒图景的能力很强。书中的计算,除了仅在最后一章有一处是套公式的计算(148页)外,其余全部是数量级的估算,包括自己的估算和引用别人的结果。还有一处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古生物学的论证中使用的“投票”结果,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当时统计学的限制还是他本人没有时间再做详细的统计工作,还是他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必要,总之这种处理方式实在是很有趣。书中的大量估算合理、恰当,但难有很强的说服力。我在阅读过程中就有数次认为这样的估算应该由地球物理学给出更细致的结果才对。在引用文献方面,我算是长了见识。我今年升入本科二年级,对撰写论文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看到魏格纳引用如此大量(自己的话只起了极小但极重要的骨架作用)的文献来支持、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不由感叹科学工作的严谨和辛苦,也开始建立起一些关于我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图景。第二,但不是其次:翻译得太生硬。不仅日常的习语翻译让我觉得别扭,很多逻辑连词也让我费解了好一阵。我曾经试图度过一次这本书,就是因为看不懂而放弃的。这次重新阅读,在一些看不懂的地方反复研究,才算弄懂了80%的内容。在一些地方,我甚至根本找不到重点是什么。当然,这其中有我的知识匮乏的原因:一本再糊涂的物理书,我也可能理出头绪来;而对于这样一本生疏领域的书,我就没有从一堆松散的文字中寻出清晰逻辑的本领了。并不是说文章松散,而是译文把列车的每节车厢都拨弄了一下。理解能力和相关知识不足是我的责任,但翻译的问题,毕竟是客观存在的:我并没有刻意强调哪方面。举一些具体的例子:77页起,围绕第17图关于气候学证据的论述;98页,围绕第21图关于海进和海退的论述;103页关于温度、“导热力”的论述;136页起关于花彩列岛的论述等,直至142页。等等。然后是一些阅读的感想。这本书是我在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之后练习的第一本“分析阅读”。感受就是不要急躁。有些时候因为语言的问题,看的不太顺,于是一章没看几页就往后翻,想要知道还有几页才能结束这倒霉的一章。当我发现这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后,我就静下心来,从第一页开始看。结果我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读完了。虽然有一些部分还是放弃了,但我认为我已经抓住了这本论述著作的精华部分——于是,它就可以回归书架了。我将再花一个晚上的时间阅读相关的百科词条,了解一下板块构造学说,再查阅一些书中屡次遇到的,我不太懂的词条,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本书的阅读了。

精彩短评 (总计75条)

  •     还行,了解一些知识
  •     包装纸箱挤压得有些变形,使得一本书书皮有破损。发货速度不及往常。
  •     虽然过去很久,但伟大的思想一点也不落后
  •     好书,只是文科生读起来总会有些淡淡的忧伤啊
  •     读经典,分享大师的思想。
  •     看此书能有一种想探索的感觉
  •     难的的很质朴的地理书籍
  •     这个系列的书都挺经典的,收藏比较好,字体大,纸张好。如果多翻几下怕散架。
  •     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知道板块构造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魏格纳的,但是,这本书除了是一本构造思想来源的重要名典,对其他学科思想的发展也有很多启发之处。我后悔都得太晚了!建议尽早阅读这本名著。
  •     长知识,适合孩子阅读。
  •     好书,值得一读、细读的好书!!
  •     不用说,初中地理就学过这个人的理论,现在要收藏!
  •     地质类的科普书不多,不容错过
  •     大一时为了准备普通地质学的小型演讲翻看的
  •     书的内容没有想像中的多,有点简单叙述的感觉
  •     活动很给力希望请继续
  •       《海陆的起源》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开创地球学史上新纪元的经典论著。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今日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大陆在古生代时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破裂成了数个板块,从而导致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的出现,逐渐形成当今世界的大洲、岛屿和海洋的分布格局。
      这本书原本就是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经典之作,是学地理和地理爱好者的必买之书。
  •     此书不管是阅读 收藏 送人 装逼 都是必备的 推荐一篇在豆瓣网 看到的 书评
    先说说整体的感受。
       首先,从行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魏格纳并不擅长数学。但是他组合资料、勾勒图景的能力很强。书中的计算,除了仅在最后一章有一处是套公式的计算(148页)外,其余全部是数量级的估算,包括自己的估算和引用别人的结果。还有一处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古生物学的论证中使用的“投票”结果,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当时统计学的限制还是他本人没有时间再做详细的统计工作,还是他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必要,总之这种处理方式实在是很有趣。书中的大量估算合理、恰当,但难有很强的说服力。我在阅读过程中就有数次认为这样的估算应该由地球物理学给出更细致的结果才对。在引用文献方面,我算是长了见识。我今年升入本科二年级,对撰写论文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看到魏格纳引用如此大量(自己的话只起了极小但极重要的骨架作用)的文献来支持、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不由感叹科学工作的严谨和辛苦,也开始建立起一些关于我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图景。
       第二,但不是其次:翻译得太生硬。不仅日常的习语翻译让我觉得别扭,很多逻辑连词也让我费解了好一阵。我曾经试图度过一次这本书,就是因为看不懂而放弃的。这次重新阅读,在一些看不懂的地方反复研究,才算弄懂了80%的内容。在一些地方,我甚至根本找不到重点是什么。当然,这其中有我的知识匮乏的原因:一本再糊涂的物理书,我也可能理出头绪来;而对于这样一本生疏领域的书,我就没有从一堆松散的文字中寻出清晰逻辑的本领了。并不是说文章松散,而是译文把列车的每节车厢都拨弄了一下。理解能力和相关知识不足是我的责任,但翻译的问题,毕竟是客观存在的:我并没有刻意强调哪方面。
       举一些具体的例子:77页起,围绕第17图关于气候学证据的论述;98页,围绕第21图关于海进和海退的论述;103页关于温度、“导热力”的论述;136页起关于花彩列岛的论述等,直至142页。等等。
       然后是一些阅读的感想。这本书是我在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练习的第一本“分析阅读”。感受就是不要急躁。有些时候因为语言的问题,看的不太顺,于是一章没看几页就往后翻,想要知道还有几页才能结束这倒霉的一章。当我发现这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后,我就静下心来,从第一页开始看。结果我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读完了。虽然有一些部分还是放弃了,但我认为我已经抓住了这本论述著作的精华部分——于是,它就可以回归书架了。我将再花一个晚上的时间阅读相关的百科词条,了解一下板块构造学说,再查阅一些书中屡次遇到的,我不太懂的词条,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本书的阅读了。
  •     怀念高中地理。
  •     不错 值得推荐
  •        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中,只有“大陆漂移说”是在室内发现的,是单凭人类智力完成的一次科学壮举。本书是开创地球科学史新纪元的经典名著书中作者魏格纳通过亲身实地考查,用生命向人们证明古?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从而引发了一场地质学界的思想革命。该书解开板块构造、地核活动、地球深处地幔等未解之迷。不错
      
      
  •     可以让你知道很多历史。。。。。
  •     书背面有点破了
  •     科学元典的书非常好,一个能清醒知晓自己要干何事的人必将有勇气去面对改变带来的挑战,魏格纳让我们知晓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是一种幸福!
  •     海陆的起源
  •     很不错的一套书
    推荐
  •     大师的书,讲究证据,可惜根底尚浅,不可领会其真谛!
  •     书还没看,但是经典的书必有很多看点。
  •       学地理的人都知道魏格纳在病床上灵机一动的发现,造就了《海陆的起源》一书。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第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其实在科技上有重大突破的人往往从小事开始的:砸牛顿的苹果,苯环与蛇的梦……读科学元典,绝对让您受益匪浅!
  •     买来送给同事的孩子
  •        先说说整体的感受。
       首先,从行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魏格纳并不擅长数学。但是他组合资料、勾勒图景的能力很强。书中的计算,除了仅在最后一章有一处是套公式的计算(148页)外,其余全部是数量级的估算,包括自己的估算和引用别人的结果。还有一处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古生物学的论证中使用的“投票”结果,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当时统计学的限制还是他本人没有时间再做详细的统计工作,还是他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必要,总之这种处理方式实在是很有趣。书中的大量估算合理、恰当,但难有很强的说服力。我在阅读过程中就有数次认为这样的估算应该由地球物理学给出更细致的结果才对。在引用文献方面,我算是长了见识。我今年升入本科二年级,对撰写论文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看到魏格纳引用如此大量(自己的话只起了极小但极重要的骨架作用)的文献来支持、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不由感叹科学工作的严谨和辛苦,也开始建立起一些关于我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图景。
       第二,但不是其次:翻译得太生硬。不仅日常的习语翻译让我觉得别扭,很多逻辑连词也让我费解了好一阵。我曾经试图度过一次这本书,就是因为看不懂而放弃的。这次重新阅读,在一些看不懂的地方反复研究,才算弄懂了80%的内容。在一些地方,我甚至根本找不到重点是什么。当然,这其中有我的知识匮乏的原因:一本再糊涂的物理书,我也可能理出头绪来;而对于这样一本生疏领域的书,我就没有从一堆松散的文字中寻出清晰逻辑的本领了。并不是说文章松散,而是译文把列车的每节车厢都拨弄了一下。理解能力和相关知识不足是我的责任,但翻译的问题,毕竟是客观存在的:我并没有刻意强调哪方面。
       举一些具体的例子:77页起,围绕第17图关于气候学证据的论述;98页,围绕第21图关于海进和海退的论述;103页关于温度、“导热力”的论述;136页起关于花彩列岛的论述等,直至142页。等等。
       然后是一些阅读的感想。这本书是我在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之后练习的第一本“分析阅读”。感受就是不要急躁。有些时候因为语言的问题,看的不太顺,于是一章没看几页就往后翻,想要知道还有几页才能结束这倒霉的一章。当我发现这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后,我就静下心来,从第一页开始看。结果我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读完了。虽然有一些部分还是放弃了,但我认为我已经抓住了这本论述著作的精华部分——于是,它就可以回归书架了。我将再花一个晚上的时间阅读相关的百科词条,了解一下板块构造学说,再查阅一些书中屡次遇到的,我不太懂的词条,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本书的阅读了。
  •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太高深了!
  •     专业性太强,不适合一般普通人阅读。
  •     拜托,你身为一个出版社的书托麻烦敬业点行么,本来很感兴趣的看见这么没水准的书托真倒胃口
  •     这套书太完美了
  •     很好看的书,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印刷和排版也蛮好的
  •     非常不错,等了很久了.这次优惠.搞定啦.哈哈哈..一定要把这个系列买齐,不错的哦
  •     原来如此,高
  •     了解板块理论的经典之作
  •     很有古典风格,但是容易掉页。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
  •     收到书了,没有像之前网友说得那么差,很大的一本书,拿到手里质感很好,绝对不是仅仅用钱能衡量的了的。如果对地理学感兴趣的朋友,此书不可错过哦,呵呵!
  •     赞,给儿子看,有教育意义
  •     这一整套书籍都是经典的科学论著,拿到手上很有分量,印刷和纸张都很不错,它是一篇论著,别指望有多厚,但是经典就是经典,值得一看
  •     证明 (表现导致的现象)原因。原来非洲才是中心
  •     魏格纳的板块漂移说一直知道个大概,但不能具体了解。这本书看起来,懂的人觉得简单,略懂的觉得稍有难度,但是时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经常看着看着就觉得“哦 原来是这样”。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     基本上……我是把它当设定集来着……
  •       新西兰古海岸山脉脱离澳洲陆块而形成花彩岛这一现象。除了向西漂移以外,也看到在大范围内陆块向赤道的冲击。巨大的第三纪褶皱带的形成就和这个运动有关。这个褶皱带从喜马拉雅山延伸为阿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当时这些山地是位于赤道带以内的。而且在这本书里,凡是为浅海所淹没的大陆棚,都看作是大陆块的一部分,所以陆块的边界在很多地方并不以海岸线为准,而是以深海底的陡坡为准。
  •     没想到魏格纳居然是在考察的途中去世的
  •     这些原汁原味的作品,带给人的启发的确比通过那些已为别人咀嚼后再编出的教材大多了。
  •     图文并茂,但是装帧不是很结实,价格也略贵
  •     ~~真想把译者掐死!糟蹋经典!
  •     经典 永远的经典 值得拥有
  •     或许有人认为灵感重于努力 这本书告诉我们魏格纳病中观图的灵感付出了多少努力 为了证明这灵感,魏格纳又付出了多少艰辛
  •     不适合非专业人士看。
    不值得购买。
  •     这个系列都很好!好像有的还买不到。
  •     经典之作,瑕不掩瑜。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动,伟人已逝精神永存。
  •     对于理科生这个著作比较困难还好条理很清晰,硬着头皮读完了。次数通过三部分论述大陆漂移说,先介绍,再论证,最后解释。第一部分说明大陆漂移说和冷缩褶皱说,陆桥说,大洋永存说的关系,并一一驳斥。总结出:陆地的连接是有过的,但不是后来沉没的陆桥,而是大陆间的直接联合,永存的不是个别海和陆,而是整个海陆面积。第二部分通过地球物理学论证了大陆由较轻的岩石构成,海底由较重的物质组成。通过地质学论证,比对各大陆褶皱走向论证了现在的大陆之前连在一起。通过生物学论证,比较动植物亲缘关系。古气候论证(没有读懂)这章的地极移动让我震惊。最后通过大地测量学测量各大陆移动距离来说明大陆漂移说。总之这本书在今天看来有不少错误但是瑕不掩瑜,让我大长见识。我之前讲的书上内容都是我这个从来没学过地理的小白看后感,错了勿怪!
  •     地理类的书籍,值得收藏!书的质量也还不错!
  •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棒 先看了物种起源 又看了这本 都是大师心血
  •     科学元典丛书,值得一买。
  •     买了好几本都相当的好,只是这个被快递公司弄的破的不行了,小杯具,不过还好可以看,不是很破。一切都好,用了20元的券两本书只用了13块4,很便宜啊。
  •     经典的科普书籍,收藏下,还没仔细看,浏览了下,真的很喜欢。
  •     记得初中上地理课,就听说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但教科书上语焉不详,现在终于可以读到原作!
  •     我要退单,不想买了。
  •     是高中以上学历人看的。书很好!
  •     经典,绝对的经典
  •     对于地球科学的学生来说 是本不错的读物
  •     :P541/2442-3
  •     缺点:全书总共179页(是179页,不是179张纸),译者的序、导读等等等占了前半部分的36页,我已经很客观的把插图和目录去除了。译者的后译记和附录等等等占了后半部分的24页。所以,算下来,魏格纳写的只了全书的67%。优点:内容不错,抛出本人鸡蛋里挑骨头,这本书真的很适合大家读一读~~~
  •     科学元典这套应该收全套,不过好像第二套没出几本,而且封皮的颜色换了,这点个人不喜欢,希望能有统一的封皮,摆在一起也好看
  •     1880年11月1日魏格纳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理查德(Richard)福音派新教会的传道土,兼任柏林孤儿院院长。魏格纳的哥哥库尔特是位自然科学家,姐姐托尼是位画家。
      青少年时代的魏格纳勤奋好学,曾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鲁克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又称柏林大学)学习。1905年他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以天文学家的身份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但是他更喜欢气象学,那时的气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     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才席卷全球,太可惜也太悲哀了
  •     正在看,很好的科普著作
  •     好书,留着漫漫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