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活简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趣味生活简史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1
ISBN:9787544818490
作者:比尔·布莱森
页数:44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现代生活的序幕  以1851年5月1日在伦敦开幕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展览馆”为标志,现代生活的序幕由此拉开,电灯、电话、电报、抽水马桶、麻醉术、室内管道、煤气照明、制冷、汽车、飞机、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突然之间,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大多数人的生活当中什么都多,什么都有,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  1850年秋,一栋非同寻常的建筑物在伦敦的海德公园拔地而起。那是个用钢铁和玻璃盖成的大棚,占地面积19英亩,其空间大得足以盛下4座圣保罗大教堂。在它存在的这段短暂的时间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物。它的正式名称叫做“万国工业博览会展览馆”。它无与伦比的宏伟,但它如此突然、如此亮丽、如此壮观地出现在那里,真让人缺乏思想准备,因此更显得非同一般。《潘趣》周刊的专栏作家道格拉斯?杰罗尔德把它称为水晶宫,后来人们就一直这么叫着。  盖这栋房子只花了5个月,它能盖得起来本身就是个奇迹。不到一年以前,连个影子还都没有。博览会是公务员亨利?科尔的梦想,他在历史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圣诞贺卡(用来鼓励人们使用新的便士邮政)。1849年,科尔参观了巴黎博览会—— 一件相对地方性的事,限于法国制造商——很想在英国举办类似的博览会,但规模要比这大。他说服了包括艾伯特亲王在内的许多名流,唤起他们对举办博览会的兴趣。1850年1月11日,他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计划博览会在次年5月1日开幕。这样,他们只有不足16个月的时间来设计和建造最大的建筑物,从世界各地吸引成千上万件展品,配置餐馆和休息室,招聘工作人员,安排保险和警力,印刷传单,以及其他千头万绪的事情。而英国人当时还根本不认为需要举办这样一个花钱很多、打乱一切的博览会呢。这显然是一件不可能办到的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们也显然没有办到。在一次公开招标中,总共提交了245份展馆的设计图样,所有的图样都被认为不可行而被退回了。  面对这种灾难性的情况,委员会干了有时候别的委员会在困境中会干的事:它成立了另一个委员会,并起了个更好听的名字——万国工业博览会皇家筹备委员会建筑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4名成员组成:马修?迪格比?怀亚特、欧文?琼斯、查尔斯?怀尔德和伟大的工程师伊桑巴德?金登?布鲁内尔——他们的使命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出一个配得上历史上最大的博览会的设计方案,而且时间只有10个月,资金极其短缺。在委员会的4名成员当中,只有年轻的怀亚特是受过训练的建筑师,而他实际上还没有建造过任何东西。在他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他是以写作来谋生的。怀尔德是一名工程师,他以前基本上是跟船舶和桥梁打交道的。琼斯是一名室内装修工。只有布鲁内尔搞过大型工程,他无疑是个天才,不过是个令人担忧的天才,因为他几乎总是先要花掉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在他的雄心壮志和客观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那4个人此时想出来的建筑物是个令人不快、不可思议的东西。又大又矮又暗,阴森森的,完全具备了一个斗兽场的气质,简直是闹着玩,仿佛是4个人在匆忙之中搞出来的东西。所需的费用几乎无法计算,但肯定是无论如何建不起来的。工程需要3000万块砖,没法保证这么多的砖头能弄得来,更不用说能及时把那些砖头砌起来了。最糟糕的是布鲁内尔的杰作:一个直径为200英尺的钢铁穹顶——这毫无疑问是个醒目的特色,但在单层建筑物上面搞这么个东西是相当古怪的,以前从来没有人造过这么大的铁家伙。而且,布鲁内尔在着手摆弄之前,下面先得有个建筑物,这一切需要10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这项工程只打算存在半年还不到。事后谁来拆卸这一切?这么巨大的穹顶和几千万块砖头怎么办?这些问题简直不堪设想。  就在这场危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个人物不慌不忙地登上了舞台,他名叫约瑟夫?帕克斯顿,是德文郡公爵的公府查兹伍思府(但是,英格兰的情况说来也怪,这个地方位于德比郡)的首席园艺师。帕克斯顿是个奇才,他1803年生于贝德福德郡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4岁那年就被送出去当园艺学徒,但他很有出息,不到6年时间就在伦敦西部新成立的很有名气的园艺协会(不久就将更名为皇家园艺协会)经营一个实验树木园——对实际上还是个孩子的他来说,这是个责任重大的工作。有一天,他在那里跟德文郡公爵交谈起来。那位公爵拥有邻近的切西克府以及不列颠群岛上的其他许多地方——大约20万英亩良田以及负责管理这些田地的7栋豪宅。公爵顿时喜欢上了帕克斯顿,倒不是因为他展示了什么特别的才能,而是因为他说话声音铿然,清楚明白。公爵耳朵有点背,喜欢别人口齿清楚。他一时冲动,邀请帕克斯顿去查兹伍思府担任首席园艺师。帕克斯顿接受了邀请,那时他才22岁。  这是有史以来贵族做出的最明智的举动。帕克斯顿立即以饱满的精力和加倍的勤奋投入到工作中,真是令人赞叹不已。他设计并安装了著名的皇帝喷泉,喷出的水柱高达290英尺——这是个水力学工程方面的业绩,迄今在欧洲只被超越过一次;他建造了英国最大的假山;他设计了一个新的住宅区;他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大丽菊专家;他因培育出英国最优良的瓜、无花果和桃子而多次获奖;他建造了一个大型热带暖房,名叫“大温室”,占地1英亩,其空间是如此之大,以至于1843年维多利亚女王来参观时竟可以坐着马车进去。通过提高房地产的管理水平,他帮公爵还清了100万英镑的债务。在公爵的赞助之下,他创办并经营两本园艺杂志和一份全国性的日报《每日新闻》。查尔斯?狄更斯一度担任过这家日报的编辑。他撰写园艺方面的书,聪明地投资铁路公司的股份,应邀担任其中3家铁路公司的董事会董事。他在利物浦附近的伯肯黑德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美国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对此深感兴趣,按照这个模式在纽约建造了中央公园。1849年,邱园的首席植物学家给帕克斯顿送来一株稀有而又快要死掉的百合花,看他能不能把它救活。帕克斯顿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暖房——你听了也不会感到意外——不到3个月,那株百合又开花了。  当他获悉博览会委员会的委员们正在千方百计为展馆寻觅设计方案时,他忽然想到,他设计的暖房那样的建筑物可能适用。在主持米德兰铁路公司委员会的一次会议过程中,他在一张吸墨纸上信手画了一张草图,并在两个星期里完成了图纸供委员会审阅。实际上,这份设计图样打破了所有的竞争规则,它是在过了截止时间才递交的,除了使用大量玻璃和钢铁以外,还要使用许多易燃材料——比如几英亩面积的木地板——根据规定这是绝对禁止的。建筑顾问们不无道理地指出,帕克斯顿不是个受过训练的建筑师,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建造这么大型的东西。不过,当然啰,当时谁也没有尝试过。因此,谁也不敢完全肯定说这个方案不行。很多人担心,一旦受到大量阳光照射,加上摩肩接踵的人群,那个建筑物会变得热得受不了。还有的人担心,上面玻璃之间的格条在夏天会受热膨胀,玻璃片会悄然脱落,砸在下面参观人群的身上。最令人担心的是,整个建筑物看上去不大牢固,会在暴风雨中彻底散架。  因此,帕克斯顿的设计图纸让人强烈感到风险很大。然而,经过几天焦虑不安的犹豫以后,委员们最终还是批准了这项计划。比之把该世纪最大胆、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交给一名园艺师,没有任何别的事情——实际上绝对没有——更能说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以及它那创造辉煌成就的能力。帕克斯顿的水晶宫根本不需要砖头——实际上也没有用灰浆,也没有用水泥,也没有打地基。它只是用螺栓拧在一起,像一顶帐篷那样建在地面上。这不仅聪明地解决了天大的难题,而且是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帕克斯顿的展览馆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使用预制的标准部件。它的核心部件只有一个—— 一根3英尺宽、23。25英尺长的铸铁桁梁,可以跟配套的桁架安装在一起,构成一个框架,然后在上面装上玻璃。所用的玻璃面积将近100万平方英尺,是英国正常年份年产量的1/3。他还设计了一个专门的移动平台,可以顺着屋顶的承重部分移动,能使工人以每星期18000块的速度安装玻璃——这个工作效率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个奇迹。为了安装必需的大量排水管道——总长度达到大约20英里——帕克斯顿设计了一台由一个小组来操作的机器,一天可以铺设2000英尺管道——这个量以前需要300名工人耗时一天才能完成。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这个工程都是个奇迹。  帕克斯顿在时间上很走运。恰恰在举办博览会的这个时候,玻璃突然不像以前那样货源稀少。玻璃一直是一种不大好使用的材料,实际上,玻璃也不大好生产,或者说不是特别容易生产。因此,在玻璃问世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它一直是一种奢侈品。幸亏有两项技术突破改变了那种局面。一是法国人发明了平板玻璃——之所以起这么个名字,是因为玻璃熔液要平铺在叫做平板的工作台上。这就可以第一次生产出真正大块的玻璃板,使得商店橱窗成为可能。然而,平板玻璃在碾平以后需要冷却10天,这意味着每张工作台在大部分时间里不能使用,接着,每块玻璃都要花大量工夫去磨光,这很自然使得玻璃的价钱昂贵。1838年,一种价格比较便宜的改进型平板玻璃问世了。它具有平板玻璃的大部分优点,但冷却得比较快,也不需要花太多工夫去磨光,因此价格要便宜得多。突然之间,可以经济地无限量地生产大块玻璃了。  与此同时,两项长期征收的税在这个时候取消了:窗户税和玻璃税(严格来说是一种消费税)。窗户税可以追溯到1696年,严重打击了人们开窗户的积极性,因此在建筑物上,人们在本来可以开窗户的地方就不开窗户了。用砖头堵住的窗洞就是今天英国许多早期建筑物上的一个特色,这些窗洞在过去一度用油漆漆成窗户的样子。(今天人们有时候依然采用这种方法,这是一件憾事。)这项税收遭到人们的痛恨,被称作是“空气和光线税”。这意味着许多仆人和其他经济拮据的人不得不生活在不透气的屋子里。  第二项税是从1746年开始征收的。它不是根据窗户的数量,而是根据窗户上玻璃的重量来征收,因此在整个乔治时代,玻璃都造得又薄又不结实,而窗户的框子不得不因此而做得很结实。著名的圆玻璃窗这时候也成了一大特色,这是当时的玻璃生产方式决定的:那种方式生产所谓的冠状玻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那种玻璃稍稍呈凸形或王冠形)。玻璃板上像牛眼睛似的地方表明是吹制工的顶底杆——吹制工的工具——粘住的位置。由于玻璃的那个部分有疵点,可以不纳税,因此那种玻璃在节俭的人当中有某种吸引力。圆玻璃窗在廉价旅店和企业很受欢迎,也用在私人住宅的屋后,反正质量在那里并不重要。窗户税于1845年取消,在此之前征收了差不多100年时间;接着,玻璃税也于1851年适时废除。而恰好在那个时候,帕克斯顿所需要的玻璃数量比以往的任何人都要多,价钱也降了一半多。这一点,再加上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使得建造水晶宫成为可能。  那栋建筑物完工以后,恰好是1851英尺长(以庆祝1851年)、408英尺宽,中央顶梁处差不多有110英尺高——里面宽敞得容下了一条很漂亮的两边栽有榆树的林荫道,否则你还得把这批榆树砍掉呢。由于建筑物很大,因此需要使用大量建筑材料:293655块玻璃,33000根铸铁桁梁,几万英尺木地板,但由于帕克斯顿的方法得当,最后的成本是极其合意的8万英镑。从开工到完工,工程只花了不到35个星期。相比之下,修建圣保罗教堂历时35年。  两英里以外,新的国会大厦已经建了10年,离完工还远着呢。《潘趣》杂志的一位作家半开玩笑地建议,政府应当委托帕克斯顿设计一座水晶国会大厦。于是就产生一句口头禅,凡是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人们就会说:“快去请教帕克斯顿。”  水晶宫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又是最轻的建筑物。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于见到大量玻璃,但对生活在1851年的人来说,在一栋建筑物里面漫步走过几立方英亩明亮而宽敞的空间是会眼花缭乱的,甚至是头晕目眩的。参观者从远处走来第一眼看到那个博览会展览馆,只见它闪闪发亮,里外透明,他到底是什么感觉,我们确实是很难想象的。它或许像个肥皂泡,娇贵而又易碎,是个不大可能存在的奇迹。对任何来到海德公园的人来说,第一眼看到的是水晶宫飘浮在树顶上方,在阳光中闪耀,眼前的景象会使他一时间目瞪口呆。  ……

内容概要

比尔•布莱森,世界知名的非虚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曾任职于伦敦《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皆为非学院派的幽默之作。他的作品诙谐嘲谑的风格堪称一绝、整体上举重若轻,能让普通读者产生很强的认同感,不失为雅俗共赏的典范,深受读者喜爱,也获得很高的评价,每部作品均高踞美、英、加畅销排行榜前茅。
比尔•布莱森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的旅游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成为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是因为他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他真切地捕捉到了一个旅人的内心感受。自然地理、生活情趣、社会时态,布莱森信手拈来无不奇趣,使普通读者产生很强的认同感。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智慧、机敏和幽默。作为在英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人,他的作品又兼具了开朗风趣、绝不怕粗俗的美式调侃和冷峻犀利、一针见血的英式嘲讽。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现代生活的序幕
第二章 居家的气息
第三章 门厅
第四章 厨房
第五章 洗澡间和食品库
第六章 保险丝盒
第七章 起居宣
第八章 餐厅
第九章 地下宣
第十章 过道
第十一章 书房
第十二章 花园
第十三章 紫色屋
第十四章 楼梯
第十五章 卧宣
第十六章 卫生间
第十七章 梳妆室
第十八章 幼儿房
第十九章 阁楼

编辑推荐

  行至衣食住行处  坐看世事风云起  ★ 畅销20万册《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最新扛鼎之作  ★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倾情作序推荐,资深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鼎力推荐  ★一部居家生活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舒适的历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为了过得舒适和快乐而无休止地索取,我们最终会制造出一个既不舒适又无快乐可言的世界。    假使说《万物简史》如一幅通过望远镜勾勒宇宙万物的全景图,那么本书则如一幅通过显微镜呈现日常生活的缩微景观。布莱森以饱满的好奇心、绝妙的智慧心、独具一格叙事腔调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至本书的字里行间,使万千读者有缘再次领略一部最具娱乐精神且最为发人深省的神奇之书。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万物简史》作者最新扛鼎之作,其创作灵感源自于作者一次石破天惊的发现:房屋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而是历史的最终归宿。
在作者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或激烈争夺了什么,最终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投射到你的家里。战争、饥荒、工业革命、启蒙运动……这些看似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历史或许就隐藏在你的沙发里和五斗橱里、在你窗帘的皱褶里、在你松软的枕头里、在你家墙上的油漆里、在你家的自来水管道乃至抽水马桶里。于是,作者决定探究每间屋子在居家生活的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调的历史,卧室则成了性爱、死亡和睡觉的历史。作者还梳理了从建筑学到电力学,从考古学到园艺学,从食物贮藏到流行病,从香料贸易到艾菲尔铁塔,从女性时装到室内装潢等方面的演变脉络,撰写了一部包罗万象的人类居家生活简史。
一部居家生活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舒适的历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为了过得舒适和快乐而无休止地索取,我们最终会制造出一个既不舒适又无快乐可言的世界。作者以强烈的好奇心、超人的智慧、独具一格的文笔和娴熟的叙事方式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到字里行间,成就了这部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大作。
假使说《万物简史》如一幅通过望远镜勾勒宇宙万物的全景图,那么本书则如一幅通过显微镜呈现日常生活的缩微景观。布莱森以饱满的好奇心、绝妙的智慧心、独具一格叙事腔调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至本书的字里行间,使万千读者有缘再次领略一部最具娱乐精神且最为发人深省的神奇之书。

图书封面


 趣味生活简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来,看看我的家”主人热情的招呼着,于是,好奇的客人跟着主人,在他的刚落成的大房子里探险。敲敲刻花的新门,摸摸华丽的墙纸,坐坐装有软垫的新家具,翻翻主人的藏书,在厨房摸一块新烤出来的饼干,偷偷窥视一下女主人的化妆间……作者用这种有趣的描述方式将一大堆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细节串联在一起,让人一旦捧起他的书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     现在我们住的房子已经很齐全了,做饭在厨房,睡觉在卧室,娱乐在客厅,看书在书房。看着熟悉的一切,我们不会想到最早的地方时什么样子的,趣味生活简史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事如何步入我们生活的。最开始人类盖得房子是连在一起的,没有这么多房间,当时即使是仆人也和主人睡在一起的,人与人没有任何的隐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这个大房间分裂开来,先后出现了卧室、厨房、客厅等等。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有很多人起了关键作用,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带我们来到了电气化时代,他也凭借这个发明赚了巨额的财富。还有贝尔,发明了电话,极大的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他成立了贝尔公司,之后钱源源不断的流入到他的腰包。这些人是幸运儿,还有一部分人,也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没有他们的好运气,如发明水泥的哥们,最后在贫困中死去。还有第一个开采石油商业化的哥们,由于之后石油的过度开采,致使石油供过于求,最后只能破产,反倒是后来的洛克菲勒凭借石油资源成为大亨。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就是吃的东西。我们不能忘了那些勇敢的航海家,他们把美洲的玉米、番茄、茄子、马铃薯、向日葵带到餐桌上,想想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餐桌上少了多少美味。很多航海家因此死于非命。当然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黑暗的方面,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童工的使用。当时西方人也很愚昧,为了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也是不断的生孩子。孩子生下来以后,也没有多余的食物,于是,很多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被逼着开始劳动,在这其间很多孩子死去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本书解决了我生活中很多困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初识比尔布莱森是通过他的“小不列颠札记”,没有见过作者本人,但是通过那本书不难得出结论,他是个有点小性格,脾气有点差,固执己见而且善于对自己揶揄过头的自以为是的老头。或者是我错了,他的书让我觉得他是这样的。 所以我继续看了他的“走遍烤焦国”和“东西莫辨逛欧洲”。直到我看了他的“万物简史”,我才知道他不仅是喜欢东跑西颠,还喜欢研究普及科学。所以我翻开了这本“趣味生活简史”。事实上它是个坑。“趣味生活简史”完全没有书名看上去那么有趣,比尔别的书我都是一口气读完,唯独这本书不但厚,而且絮絮叨叨,里面的内容忽然一段很吸引人忽然又有些东西让我觉得很无聊,读读停停,以至于某天因为其他感兴趣的东西,这本书被我丢在窗台上整整两年有余,阳光把纸质变得泛黄了。 最近再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忘记上次读到哪里了,所以在我认为读到的地方继续读了起来,每读一部分就觉得自己曾经读过(事实上后来我发现自己上次已经读到400页了,但是这次我从第100页重新读起),以至于终于把这本书读了两遍。 比尔布莱森是个很喜欢卖弄自己的知识的人,虽然他的知识基本上仅限于英美两国范围内, 但他愿意追究一些细节,让人觉得虽然那些细节非常重要,但对于读者来说,只不过是眼皮低垂一扫而过的0.5秒而已。 所以这本书本可以缩水到二分之一那么厚。 不过不管怎样,这本书要覆盖到他想炫耀的那么多庞杂的知识,他用马香的房子布局作为每个章节的方法还是奏效的,至少在读这些有趣或者无趣的知识时,我有一个盼望就是:啊, 房间的这个部分还有10页就读完了,我就可以去另外一个房间了。 另外他提到的一些知识是冷门但是有意思的,比如说楼梯的杀伤力以及里面所包含的原理,足以让我在上下楼梯的时候对某个读书少的朋友小小炫耀一下,我也乐意在看莫奈画展的时候想到这本书里说的关于当时画图涂料容易让画家失明的那部分内容,来推测莫奈或许也是因为用了那种涂料而失明,当然,那个涂料(或者失明)帮助莫奈画出光影朦胧的睡莲和日本桥,带给别人视觉上的冲击,那是流芳百世的。 虽然我说比尔对英美以外的世界知之甚少,但是我还是感谢他帮我了解了一下中国,就是他在书中仅仅两次提到的有关中国的事情,那是我从来都没听说过的, 很有意思。 我想在未来的几年里把这本书送给我即将读初中的小侄女。小孩子要多些常识,用这本书来获得一些常识未尝不可,只要她别嫌比尔像她妈妈一样唠叨就行。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万物简史的姊妹篇,笔触也与万物简史很相像:作者喜欢以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名不见经传的人作为叙述的起点,最后联系上我们熟知的大人物或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伟大发明,我喜欢这种不时出现的惊喜感觉。
  •     这本书显示在网上看了一部分,不过瘾,又到这里买了来看,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只是不明白怎么要于丹写序,并且写得又很差,真是佛头着粪。
  •     很有趣
  •     很佩服 通过家居 发散思考 一环扣一环的引出奇葩生活史 还能很是圆满的兜回来~
  •     一本正经的人类脑洞史
  •     太琐碎,有些片段不错,但是到三分之二处坚持不下去了
  •     作者怎么变成英国的了,入英国籍了吗
  •     从2016看到了2017。蛮有趣的,作者很幽默。很多历史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这个世界也不是一直这样的。历史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在。
  •     前半本书要把人笑死,有点猎奇,但很好读。
  •     很有意思,老鼠偷鸡蛋的故事惊讶的不敢想象。
  •     还行吧,作者组织的还是太散了。不如万物简史那么有条理。
  •     框架与内容有些脱节,略杂乱,翻译一般。偏重于介绍19世纪英国生活史。
  •     感觉太洋洋洒洒牵扯无关了。读完发现写的就是任何一项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无数次试错得来的。
  •     读完了比尔.布莱森的《趣味生活简史》,迫不及待地去网上买了他的《万物简史》。 我喜欢两种人的作品,一是自己的同类,他们是不同时空里的自己,纤细敏感,对世界充满渴望,但往往只是安静地躲在角落。看似乐观善言,其实是戴着厚厚的盔甲,而这盔甲已然与身体成为一体。写作之于这些人是情绪的疏解,是心灵的治愈,是与世界及真实自己的对话。这类人是村上春树,是塞林格;另一种人是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是自己想成为的人。他们乐观无畏,幽默风趣,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世界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比尔.布莱森显然是后者。 《趣味生活简史》广受好评,我以为美国《华盛顿邮报》说的最贴切:作者有一种让人一旦捧起他的书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天赋,他那一双对事实极其敏锐的眼睛和不时冒出的诙谐风趣令人捧腹,整个效果如此顺滑,像琥珀色的醇酒一般,你会恨不得一股脑地吞下去,并在微醺之中开始一段不用踏出家门便能成行的引人入胜的历史之旅。 当然写不出比这更好的评价,只能简单地记录几点自己的收获罢了。(一个作家用自己的文字影响了一个人,几个人,甚至一代人,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最近一个大家,在一个重要而又公开的场合说“文学无用”,我不知道他是谦虚,还是不自信。当然了,如果功力不够也就真的无用了) 不知道是性格使然还是时代使然,我凡事追求意义,而且最好能竿立影现,也因此很多事半途而废。一件事做了一段时间,还没有结果,我就贴上标签,这件事继续做没有意义。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事开始好像没有意义,或者很长时间都没有所谓的意义,但这其中的很多事却改变了历史,甚至改变了人类。书中有一个故事我印象深刻。女仆汉纳.卡尔威克用自己长达40年的日记将19世纪仆人生活清晰再现。由于时间跨度大,她的日记成了那个著名的奴役时代一名低级仆人日常生活的最完整讲述。她的日记在很大程度上是她干活的流水账,缺乏感情色彩。而她之所以写那这些,其实是为了让她那古怪的丈夫知道自己是怎么弄脏的。而她的形象能流传下来则要归功于她丈夫为她拍摄的几张照片。这些事情在当时看来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所谓的意义,是否应该是坚持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坚持的最初理由呢?从此以后,我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期待从此因坚持而名垂青史,唯愿此生喜乐无憾。 其次可应该是对享乐的理解和追求。虽然出生在太平盛世,出身于小康之家,顺顺利利地长到这般年龄,但我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不安全感和内疚感,伴随一些苦行僧的做派。脑袋里经常浮现:生于安乐,死于安逸;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等诗句和场景,于是乎外在的享乐,总是伴随着强烈的内心的自责,会瞬间想到父母、姐妹,家庭、朋友,甚至想到先人,想到亚非拉人民。于是乐趣大减,甚至消失殆尽。有时甚至因此拒绝享乐!而我等毕竟是凡人,又无法真正做到放下所有贪欲,于是纠结就此产生。书中写到:以1851年5月1日在伦敦开幕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为标志,现代生活由此拉开大幕,电灯、电话、电报、抽水马桶、麻醉术、室内管道、煤气照明、制冷、汽车、飞机、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突然之间,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大多数人的生活当中什么都不缺,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没有,1851年抽水马桶就问世了!人类其实一直在追求享乐,这并不可耻,或者说追求舒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看完这本书我将房间的暖气打开,给自己泡了杯绿茶,坐在写字桌前舒适地打下这了段文字,感觉真好! 再次是对现状的容忍和对未来的期许之间找到平衡。长期以来我们积聚了太多不满,教育资源不公平、医疗纠纷频现、贪污受贿屡禁不止、房价居高不下、劳动者权利无保、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婚姻频现第三者,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等等,我们焦躁、愤慨,摆出一副零容忍的架势。而伴随着财富的积累,国人常有机会出国看看,于是得出的结论就是外国的月亮确实圆。在书中,有一些发明或是发现,很偶然,例如割草机,是一位叫做埃德温.比尔德.巴丁的织布厂工头,在看着一台裁剪布料的机器时突然产生的想法。但很多或者说是绝大多数都是经过漫长的实验、失败、等待,才最终造福于众生。例如今天我们常见的楼梯。如今看来最简单的不过的楼梯其实也是3000多年以来无数个普通人、工程师、建筑师、数学家用自己的知识甚至生命最后才解答出来。数学公式如下:R=9-V7(G-8)(G-2)和G=5+V1/7(9-R)(9-R)+9。只有符合这个公式才会有合理和恰当的级高、梯段和斜度。多一些耐心、付出,少一些自私、抱怨,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英国的地下排水系统举世闻名,书中也详细记录了修建之初的原因、困难和成效。其实那个圆月亮国家当初也经历了种种不堪、磨难和挣扎。而更有很多发明、创造和发现并不被当时当地人所认可,有的名字甚至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了。例如斯诺在1849年写了一本小册子《关于霍乱的传播方式》,这本书可以说是统计学、公共卫生学、人口统计学、法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了。但当时他的意见没有人听得进去,他在接下来爆发的泰晤士河“大恶臭”期间突发中风去世,只活了45岁。他死时不会知道有朝一日自己会被看成英雄,他的去世可以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不过这时另一位英雄式人物就要大踏步登上历史舞台了,那就是约瑟夫.巴扎尔格特。历史依然在曲折中继续前行...... 书中精彩纷呈,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但作者比尔.布莱森如数家珍,前文提到的***是这个人的***,这样的语句多有出现,令我颇感惭愧。我写一篇千余字的博客都是前面提到的事后面就没了交代,汗颜啊。作者将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浓缩在你家卫生间的马桶、花园的草坪、餐桌上的调味篮,更有起居室英文单词的由来,幼儿房的前世今生,严肃刻板的历史资料在作者手中被揉碎,再次粘贴,竟幻化出如此瑰丽的色泽,而无任何矫揉造作和生硬的痕迹。更可贵的是作者虽然语言幽默风趣,文章结构奇特别致,但对历史始终怀有一种敬畏:历史人物描写客观,数字罗列详细,而不是我最讨厌的戏说了。 如果非要挑点毛病,我觉得第一章写得最好,仿佛作者所有的功力都集中如此,后面有些章节看起来有点散,文字也仿佛一个怀有绝世武功的人被人暗算,失去了功力,沦为普通的武者。另外在书房这一章关于老鼠,虱子、床上的螨虫,卫生间和厨房的细菌等写的太详细而生动了,结果是我不得不放下看着的书,用了四个小时对房间做了个大扫除,最后还将卧室中的地毯扔到了**场才算完事。 比尔.布莱森2005年被任命为英国久负盛名的杜伦大学校长,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任。去英国我一定要去杜伦大学看一下,尽管知道见不到他。 最后说一句:他的外貌与文风浑然天成!
  •     可能是缺少英国的文化积淀,这本书给我的共鸣和兴奋点都不是很多。而且感觉有点意识流,看到哪儿写到哪儿,看完以后感觉有点凌乱。读书的时候比较轻松,所以基本上阅后即忘,现在想给大家讲的谈资都没有了。
  •     比较散乱,信马由缰,而且是西方的生活史,读起来陌生
  •     把生活中的历史介绍得细致入微,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兴致盎然地读下去。可惜介绍的内容都是西方的生活,如果中国也能有人写这样一本书就好了!
  •     看到一半就弃了,以为是本建筑家居家具的趣事,但有点跑偏,虽然也挺有趣,但不是我想看的内容
  •     自从《万物简史》开始,我就不可遏制的喜欢上比尔布莱森,之后,他的书几乎是出版一本买一本。我个人认为,比尔布莱森的名字,就是可读性的保证。
    这本书比起他老人家以前的作品,显得正经很多。因此,读起来稍许费点力,但是想想知识性上更上一层,又挺宽慰。还是推荐的。
  •     从一栋房子各个空间写到现代文明发展史。从细枝末节深入革命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大改观。
  •     让你慢慢了解人类生活的历史,从身边的故事谈起,身边的事物谈起,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的!
  •     在飞机上读完的,视角独特,当得上“趣味”二字了
  •     有趣的历史
  •     段子手,思维发散的很厉害,博学,还是可以看下
  •     闲书一本。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学到好多东西,但是随着进一步的阅读,就像作者所说就算是几百年当时的记录也不一定就是还原当时情境的,更何况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转述,很多东西都被扭曲了。。所以就看着一乐,很多东西没必要信以为真。不过确实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     除了大书角都会有点弯之外都不错,比尔布莱森他风格我挺喜欢的
  •     算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以一栋英国大宅的每个房间为线索,讲到了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历程。还是要感叹,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时代的进步,不过作者认为这一百年变化不大,最大的是19世纪。很多新知识,略显散乱,每章最后一节才真讲那个房间的变化,前面有些有关联比如卫生间,有些扯太远比如书房等
  •     在中央台的节目推荐知道这本书,很感兴趣。终于拿到书了,读来果然很有趣,有真实确凿的数据支撑,在开心有趣的阅读中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很喜欢。
  •     《趣味生活简史》这本书是比尔 布莱森继《万物简史》后另一本有趣的著作。让人在轻松读书之余还能学到一些知识,真的受益匪浅。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是相当棒的。
  •     我比较喜欢于丹 相信她的推荐
  •     看了《万物简史》,所以不想错过《趣味生活简史》,用生动幽默的文字讲述那些鸡毛蒜皮中的头条旧闻。
  •     脑洞挺大的
  •     轻松读物,但是真实性有待考证
  •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布莱森的书一直都看着一般
  •     最生活的书
  •     乱七八糟的有些看不下去,而且聚焦英美生活,这方面底蕴不深完全看不下去…
  •     布莱森的书都不能错过!
  •     看第一本布莱森的书,你会觉得好玩,有趣,愉快; 读第二本, 你会觉得怎么这么好玩,有趣,愉快,这个作家真好玩真有趣真令人愉快;读更多本,你一定会奇怪这什么作者啊,怎么能写出这么截然不同的书啊,比如说游记,然后跳到科普,ohmygod,you rock, Bill *worship*
  •     是在电视上看见书的介绍的,于是很好奇地买了一本来看,很不错哦。可以满足人很多好奇心,但是觉得翻译地东西都不如原版的看着有感觉,尤其是很多晦涩的人名出现。。。。不过很喜欢,推荐,值得看。
  •     生活中不缺乏知识,缺乏的是寻求知识的好奇心。
  •     蒋主席推荐的书,挺不错的,不是很有趣味啊,,还叫这么个名儿。。
  •     一部很好的生活科学史
  •     还是那习惯的风格,我拿起比尔的书,一如当年我第一次翻开万物简史。什么都没变。又找到了当年阅读的感觉。
  •     现在电子书很流行,但这本纸质书还是很值得购买的。毕竟比尔布赖森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这本书内容丰富,开拓眼界,逻辑严谨,语言风趣,值得反复阅读并收藏。
  •     八卦多,干货少。因为一本好书而粉作者的坑我已经摔无数回了。说多都是泪。
  •     作者延续了一贯的风格,读起来很有韵味。
  •     平视视角的历史细节,耐人寻味!
  •     冲着作者买的书,内容很有意思,讲了厨房、卫生间、花园等等的由来、功能等趣味知识。
  •     从一栋屋子出发 去探视人类生活与文化史的变迁。每一个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仔细审视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奇异和转变 内容真算是无所不包 很能扯 很八卦 也很长见识。布莱森的博学和幽默 让听一个人絮絮叨叨 成为如此愉悦的事。
  •     盐和胡椒能摆在餐桌上,背后是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     房间里的每间房和生活用品背后的历史
  •     很有意思的一本家居历史书 不过从头到尾想一气呵成的读完的话 得需要足够的耐心
  •     看过万物简史,想看看这本怎么样
  •     《趣味生活简史》真的很有趣,作者以风趣的语言描述了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厨房、餐厅、过道等等房屋构造的来历,顺便还能了解欧洲人的生活。
  •     难得在逻辑思维推荐之前就看过了。欧洲和英国家居史,齐朋戴尔家具是古董品牌,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生活很不舒适,只有贵族有限的体面,那时候吃货很幸福,几十道山珍海味菜一餐
  •     差点忘记这本 内容不错 可惜作者是英国佬……好玩的故事被写得刻板严肃 其次我水平有限get不到内敛的英式幽默的笑点 读了两遍 春节长假唯一的消遣和寄托
  •     读起来比较轻松的历史,但是欠缺条理性,而且看完估计什么都记不住
  •     非常值得一读,其实可以叫做《英国无聊生活简史》,里面的生活方式离我们无论时间还是文化空间,都太远。
  •     枕边读物,还算有趣,但还是没逃出简史通病,内容广博但不严谨,以我狭窄的知识面都能看出不少谬误,都市怪谈般的段子堆彻全书,看完没什么收获。
  •     整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而且翻译的很不错,基本对于原著想要表达的意思都进行了解释。
    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出,作者不仅是一位语言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非常热心八卦的可爱的人。非常值得敬佩的是,他完全是由于语言学的原因而发现了一些人类住宅发展中的秘密,进而对这些玩意儿产生了兴趣,结果就写出这么厚一本书。
    当然,这么厚一本书卖的这么便宜,我想,我们还是不要错过为好。
  •     万物简史不知看过了多少遍,趣味生活简史刚在看,通过自然了解我们自己,很有意义,语言幽默,翻译者的水平也很高,难得的一本好书。
  •     追寻身边寻常事物的起源和发明过程,尽管讲的是老外身边的事物,有的东西咱们没有,可看得还是很有趣味。
  •     很厚一本啊,想百科全书,我觉得作者是想到那里写到哪里,如果中途断了,就很难更上作者的思路了
  •     书写得很有趣,但比起《万物简史》则稍逊。
  •     再次领略比尔的睿智,幽默,博学。
  •     跟万物简史一起买的,比万物简史有趣。好在也算看过几本外国文学名著,读起来能读懂而已。
  •     很有趣,门厅、过道、阁楼那么一点点的地方都能写出许多历史故事来。真是受益匪浅。
  •     他的书风趣幽默,又总是具有个人独特的视角,这本书也同样如此。非常佩服布莱森的知识面与写作能力,他总能轻而易举地把庞杂信息揉合在一起,精彩纷呈地呈现给读者。
  •     啰嗦了些,以房子做主线围绕生活各方面,面广极了,但是是英美视角
  •     前面盖房子的材料神马的还比较有趣,后面养孩子、做饭、医疗啥的看的人好沉重,这还是当时最先进的日不落帝国的情况呢,果然科技进步才是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啊
  •     虽然比不上万物简史,但是也是本好书。刚刚看完,太长知识了。里面有很多实例,还原了历史上很多名人轶事的真实面目。
  •     有点意思...但没有期望中的有趣
  •     很多关于生活的八卦,历史是无数这些普通人创造的。
  •     作者真的很有生活趣味,是一本有趣的书。
  •     从房间的划分讲解历史,很另类也很独特。
  •     挺有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原来很多地方都出现过食品安全问题啊文明的进步就是愚昧野蛮的退步史
  •     好书籍成为中译本,翻译已经一番折磨了,为什么还要要经受一番序言和译后记的侮辱?写序还找个最槽糕的人选?
  •     预期过高的结果就是容易导致失望,铺陈东西太多很容易落入俗套,观察只是透视生活地第一步,所以离真正的趣味还是有不少距离,而且,文化传统差异也降低了本身的可读性。
  •     读了三分之一就好难继续……好催眠
  •     一本400多页的大部头,确实有水平。不管是举目所见,还是琐碎之物,作者都能抒之笔下,从科学、文明、人类进步的高角度进行描述、一一道来。你看,现代生活的序幕、居家的气息、门厅、厨房、洗耳恭听碟间和食品库、保险丝盒、起居室、餐厅……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在大师眼中、笔下变得异乎寻常,联想之远、知识之丰富非一般人所及。
    也许,国内的学者不屑于研究这些芝麻蒜皮的东西,但正是以小见大,看出国外研究领域的特色、个性化,也才可能出怪才、奇才、精口。
  •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电灯并不是爱迪生发明的,他的杰出贡献在于改良了电灯,并且使之规模化应用。那么电话也不是贝尔蒂一个发明的,他同样是促成了电话的规模应用而受后世膜拜。我们当年教科书里的那些东西,不知道现在是否依然在误导青少年?
  •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一部分历史上真正欧洲,真正的历史生活。了解一部分生活发展史。
  •     这个作者写的万物简史还是很好的,至于这本我还没开始看,看上去也是不错的样子。最近当当配送包装似乎升级了,是我的错觉么,大多数包裹都改用纸盒而不是袋子了。
  •     好奇人在各个时代是怎样生活而看的,挺有意思。
  •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调的历史,卧室则成了性爱、死亡和睡觉的历史。
  •     没有我想象的有趣。
  •     有效治疗穿越幻想症。
  •     在一栋房子里拿着放大镜寻找生活,然后换成望远镜回头看看生活的历史。
  •     本来就对建筑类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其实这本书里还教了很多杂学的内容男生应该看看会学到很多哦尤其是装修什么的笑
  •     没看完,讲述各类生活用品的由来,不是很感兴趣
  •     精神生活高度发达的地区,观察的触角已深入最不易觉察的地方,有空看看,有趣
  •     拖拖拉拉花了很久才看完,有点儿意思,但总体不如《万物简史》,了解了一些建筑史方面的知识。
  •     和万物简史一起买的,孩子很喜欢这本。翻看很多次了。常常边看边笑。孩子10岁,比较喜欢科普方面的书籍。帮朋友的孩子也买了一套,是个高一的孩子。
  •     喜欢万物简史的,应该会喜欢这本书
  •     【kindle】2017.2.15-3.22 事无巨细飘忽不定的絮絮叨叨 涨常识
  •     这是集团年会上于丹教授推荐得刊物可惜还没来得及看呢,呵呵
  •     强烈推荐的书~~~
  •     人类社会是历史的累积
  •     以比尔的标准来说,这本书写得并不算出色。千头万绪,纷乱不堪,大部分话题都浅尝则止。当然如果要都深入下去,估计十本书也写不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从消遣和趣味的角度,做得都不错。比尔的书都很有意思,很幽默好看。但使我有点感触的是,这么长的时间中,那么多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好奇、求名、求财、权利——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或者更多的是不留下自己的印记(地球上生活过900亿人!),想想自己,想想这无穷浩渺的时空,便觉得释然。存在本身不求更多,它便是目的。
  •     助免佳作吧
  •     原来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开始就富有的,相比还是我们老祖宗的生活智慧更胜一筹,从而形成一种人类共同的财富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