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魅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地理 > 中国的魅力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801869661
作者:吴芳思
页数:283页

章节摘录

  马可·波罗和传教士  到了13世纪,欧洲人第一次获得了有关中国和蒙古的目击者手稿。其中包括传教士和蒙古人进行谈判的记载,以及更具异国风情的记述——马可·波罗(Marco Pol0,1254—1324)和约翰·曼德维尔爵士(sirTohn Mandeville)的14世纪中叶的作品。  传教士的使命,其中包括外交使命与收集事实,其背景是:圣地(the Holy Land)有了麻烦,欧洲的基督教徒急欲保护前往圣城耶路撒冷的朝圣路线。由于穆斯林的统治者控制了越来越多的疆土,所以,基督教徒们几乎是追不及待地要和蒙古人(the Mongols)结盟。后者的家园远在穆斯林的要塞后面,这是欧洲各国统治者的想法,尽管事实上在1242年一支蒙古军队已经兵临维也纳的城下。  第一位教皇的使者名叫普拉诺·卡披尼的约翰(Tohn of Piano Carpini),一位年长、肥胖的圣方济教派的长老,他于1245年受教皇派遣。虽然他只到达了蒙古人的首都哈拉和林(Karakorum,今蒙古境内),但是他留下了一份记述,其中记载他所听说的中国,这个国家当时被蒙古人统治着。他描述了蒙古人包围北京,以及北京的陷落(1215年)。然后他又将视线转向了“吉他扬”(Kitayans)人。据他说,这些人“是异教徒,有着自己特殊的书写方式,据说他们还拥有旧约和新约圣经。他们也有自己的神父、隐士和像教堂一样的建筑物,并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祈祷,他们也有一些自己的圣徒。他们只崇拜一个神,尊敬我主耶稣基督,相信永生但没有受过洗礼。他们对我们的福音书十分敬仰和尊重,他们热爱基督教徒,并慷慨地捐赠。他们看来是世上最和气、善良的民族。他们不留胡子,面相和蒙古人很相似,不过脸部没有那么宽。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是最好的能工巧匠,各行各业中,世上没有比他们更高的手艺了。他们有丰盛的谷物、葡萄酒、黄金和丝绸,以及人们用以为生的所有一切。”虽然听起来像是想人非非(也许中国人也是准备进行十字军东征的基督教徒),其中的有关宗教的叙述很可能涉及佛教。其中最后一句话在马可·波罗游记的早期版本中也曾提到。  另一位圣方济长老鲁伯克的威廉(William ofRubruck),他在1248年曾经随法国国王路易九世进行十字军东征,于1253年受这位法国国王的派遣,作为使者前往蒙古人的驻地。威廉记叙了他在蒙古汗国的首都哈拉和林的停留经历。

前言

  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西方入迷的对象。在古罗马的文献中,就有对于神秘的丝绸制造商色瑞斯(Seres,希腊文意为丝绸——编者注)的记载,但从13世纪开始,第一批传教士和旅行者亲眼目睹了这个国度,他们开始了有关中国的记述,有关她的种种不同和辉煌,创造出一个传奇的中国(Cathary)。到了18世纪末,新的一系列有关中国的长篇报导相继问世,它们的作者是耶稣会的教士们和新教徒外交官,如扬·纽霍夫(Jan Nieuhoff,1669),以及马嘎尔尼勋爵(Lord Macartney,他于1792—1794年期间曾率领英国使团远赴中国),他们向读者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中国记述。  19世纪,中国被迫向外国人开放自己的港口和城市,许多短期居住的外国人和外国传教士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到处旅行,将所见所闻记载下来。19世纪末,以及20世纪初叶的数十年中,一些探险家,如斯坦因爵士(Sir Aurel Stein)、赫定(Sven Hedin)、梅拉特(Ella Maillart)和弗莱明(Peter·Fleming),开始向中亚推进,就是为了寻找神话中的城市和被湮没的文明遗迹,而远在欧洲的故国读者亦急切地等待着他们冒险的故事。  1920到1930年间,中国成为远洋航线和环球旅行家们的重要目标。科沃德(NoelCoward)短暂地在中国逗留了一阵,写下了著名的《私人生活》(PrirateLives),当时他正患着感冒,躺在上海外滩有名的华懋饭店(现今的和平饭店——译者注)的床上。像许多人一样,赫胥黎(Aldous Huxley)关于他在上海度过的几日也写下过好几页的记载。一群文化人同样被吸引到中国,因为他们可以在那里便宜地享受豪华生活,周围都是仆人、字画和瓷器。

内容概要

吴芳思(Frances Wood)是英国国家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她以前的作品有:《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吗?》(1995);《华人与狗不许人内:1843-1943年间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1998);《在北京练习投手榴弹:我在“文革”期间》(2000);《中国指南》(修订版,2002)。

书籍目录

1  前言2  马可·波罗和传教士3  传奇中国和地理大发现时代4  耶稣会传教士眼中的中国5  纽霍夫的记述6  笛福论中国7  马嘎尔尼勋爵8  外交中国9  中国革命中的马尔罗10  毛姆论中国11  丝蒂拉·本逊12  安·布里奇13  旅行者14  在中国的老伊顿生15  布卢姆斯伯里16  先锋记者17  战时访问者18  收藏中国19  上海20  中国童年插图致谢索引

编辑推荐

  在《中国的魅力(趋之若鹜的西方作家与收藏家)》这本书里,吴芳思精心挑选了大量精彩的记述,包括小说、回忆录、旅游随笔等,令人趣味盎然。来自欧洲、美国及中国的收藏家提供了各种插图,包括照片及刊于书报的图像。她的书展示了中国的人民、城市、食物、语言、植物、艺术、建筑及战争在西方作家笔下的景象,以及在过去8个世纪中,它们如何一直吸引着西方人的想像空间。

作者简介

两千多年以来,西方一直对中国着迷。从默默无闻的丝路商人的暖昧传奇故事,到盖尔霍恩和伊舍伍德的战争真实目击记录,有关中国的故事风靡了无数的读者。中世纪旅行家如马可·波罗结合了事实和虚构,通过对中国城市的一些见闻记录,以及在帝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的细节描写,建构了一幅异地情调的浪漫图像。而耶稣会传教士和欧洲外交家则以第一手记述来追寻一个较纪实的中国印象。探险家如赫定和斯坦因爵士进入丝路和猎取它深埋的宝藏,而法国作家如克洛岱尔和马尔罗笔下的中国则充满着令人神往的事物。浪漫主义小说家如安·布里奇和薇奇·鲍姆在北京和上海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当大批记者如《时代》杂志记者弗莱明进入中国时,艺术鉴赏家如阿克逊、西特韦尔和威尔奇正在阵阵鸽哨声中欣赏着珍藏的古董,而小说家毛姆则从一个更加冷峻的角度看中国。如此多的探访者记载他们的所见所闻,正如吴芳思所说的,“这仿佛是中国造就了这些作家”。在这本书,吴芳思精心挑选了大量精彩的记述,包括小说、回忆录、旅游随笔等,令人趣味盎然。来自欧洲、美国及中国的收藏家提供了各种插图,包括照片及刊于书报的图像。她的书展示了中国的人民、城市、食物、语言、植物、艺术、建筑及战争在西方作家笔下的景象,以及在过去8个世纪中,它们如何一直吸引着西方人的想像空间。

图书封面


 中国的魅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说的无非是多个世纪以来,西方人进入中国的匆匆一眼以及根据种种印像。我们掠过这一集合式的文本,仿佛通过一条哈哈镜的长廊,观察到熟悉的自己和背后的人文环境变形扭曲与褪色的倒影……
  •     最近连着读了几本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的书,都是很厚的书,从李约瑟的著作开始,经过青花瓷、中国和他的强邻、郑和远洋、直到1901年,这些书勾勒出一个大致能明白的轮廓——也就是“李约瑟难题”的前因:中国古代确实是地球上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这本书有个矛盾,吴芳思以前写过一本《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考证的结果是那个威尼斯人并没有到过元朝,只是在中国外围转了转。而本书中,又把马可波罗来华写在第一章。书中说,不是马可波罗启发了莎士比亚、弥尔顿、柯勒律治,而是曼德维尔。我还想知道,是谁启发了伏尔泰对中国的热爱呢?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就一本大豆列
  •     外国学者关于“中国”的印象记。不是特别学术的写法。
  •       最近连着读了几本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的书,都是很厚的书,从李约瑟的著作开始,经过青花瓷、中国和他的强邻、郑和远洋、直到1901年,这些书勾勒出一个大致能明白的轮廓——也就是“李约瑟难题”的前因:中国古代确实是地球上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
      这本书有个矛盾,吴芳思以前写过一本《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考证的结果是那个威尼斯人并没有到过元朝,只是在中国外围转了转。而本书中,又把马可波罗来华写在第一章。
      书中说,不是马可波罗启发了莎士比亚、弥尔顿、柯勒律治,而是曼德维尔。我还想知道,是谁启发了伏尔泰对中国的热爱呢?
  •       说的无非是多个世纪以来,西方人进入中国的匆匆一眼以及根据种种印像。我们掠过这一集合式的文本,仿佛通过一条哈哈镜的长廊,观察到熟悉的自己和背后的人文环境变形扭曲与褪色的倒影……
  •     马尔罗是法国著名作家,他与中国有密切的关系,其自身在二战期间来到香港,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有直观的认识。《中国的魅力》就是见证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著作。但是,作为域外文化的终结者,马尔罗以他自身的知识、教育为背景,从他眼中看出的中国毕竟与事实的中国有所偏差。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就是从外国人的视域里察看中国一段有趣的历史印记。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尽管马尔罗在法国享誉甚高,但是在民族主义者的眼中,也许马尔罗因为他对中国的非镜子般的描述,为其作品和声名在中国的传播带来了重重阻拦。如果我们坚决用民族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外来之物,那么一切文化交流的意义将变得荡然无存。如果我们愿意接受多元的世界观,那么我们就应该接纳不同的声音和挑战。这样,文学就给了我们更多重新选择的机会。推荐马尔罗,推荐《中国的魅力》。
  •     作为英国国家图书馆中国馆主任,吴芳思考量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有着最便捷的海量资料,如果说本书多少有浅尝辄止的嫌疑,那么它的亮点在于集中提供了进入“中国形象”的大量镜像。假若马可·波罗和耶稣会传教士还显得过于普通,毛姆和马尔罗也已不再稀罕,那么Stella Benson、Ann Bridge和Harold Acton则绝对新鲜。吴芳思的厉害之处在于绝不仅仅只从哲学或文学的文本揭开西方之中国的面纱,本书的触角遍及历史、哲学、文学、园林、收藏、绘画、私人生活、社会新闻、政治事件、文化潮流、都市主义乃至童年经验,可谓包罗万象、尽在其中。
  •     文本堆积,读来实在有些枯燥!
  •     一些东方主义游记文学的介绍。
  •     非常有趣的书。Bloomsbury Group 包括很多典故都是很熟悉,但每次看都还是觉得非常有趣。很多西方文人都来过中国,并且对中国有很多切身的同情与理解。
  •     从不一样的角度看
  •     最近连着读了几本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的书,都是很厚的书,从李约瑟的著作开始,经过青花瓷、中国和他的强邻、郑和远洋、直到1901年,这些书勾勒出一个大致能明白的轮廓——也就是“李约瑟难题”的前因:中国古代确实是地球上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
      这本书有个矛盾,吴芳思以前写过一本《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考证的结果是那个威尼斯人并没有到过元朝,只是在中国外围转了转。而本书中,又把马可波罗来华写在第一章。
      书中说,不是马可波罗启发了莎士比亚、弥尔顿、柯勒律治,而是曼德维尔。我还想知道,是谁启发了伏尔泰对中国的热爱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