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野大调查(第1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地理 > 中国田野大调查(第1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9705605
作者:周大鸣 编
页数:414页

章节摘录

  中国农村的家族观念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冲击而消亡,在湖村,田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半数,田家的人也自然有理由成为湖村的支书。2002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前也的确如此,而第三大姓的马家人,则是湖村的一个村民小组组长。本来这两家相安无事,可就是在选举会场,马家组长指责选举不公平,田家支书和马家组长发生了口角,进而两家动起了手,在这次家族冲突中,马家人处于下风,由此也引发了湖村村民的上访之路。  由于矛盾已经升级为家族矛盾,吃亏的马家自然不肯罢休,但是与以械斗等暴力手段解决家族矛盾所不同的是,马家村民选择了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家族尊严,传统的家族观念与法律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马家精英的带领下,他们以全村取得副产品收入的几百亩水田流失,以及村财务不公开等问题为由开始上访。也因此,马家争取到了周姓以及一些小姓村民的支持。  起初的上访是从基层政府开始的,然而上访村民并没有达到目的,即收回几百亩水田,以及村财务公开。同时,田家一派也因为马家精英不罢休的上访和活动导致村民反对声音的不断扩大而加强自身的组织化建设。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湖村形成了两派对立的雏形。  在此阶段,上访村民的规模并没有达到高潮,而双方也都似乎在酝酿着力量。马家派处于主动地位,在自发活动的同时,不忘联系外界媒体参与互动,济南《农村大众报》于2003年初就披露了湖村丧失水田的事实。但是,尽管田家派居于被动,基层政府却站在他们一边,这样马家派基层小范围上访就显得步履维艰。  此时马家派就显得有些骑虎难下了,马家精英随即选择了越级进京上访。但据马某回忆,当他到了北京,才发现问题的棘手,因为与许多上访者反映的情况相比,他们的情况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并且,他不愿自己因上访而像一些人那样最终沦为乞丐。

前言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基本功,也是人文社会科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文化、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一直以来,中山大学都非常重视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传承和应用,并坚持不懈地总结和在全国人文社科界推广。  2004年春天,笔者和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健先生谈起中国的教育问题时,自然谈到当今大学教育理论与现实怎样更好结合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如何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并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问题。信力健先生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很感兴趣,觉得有必要在大学生中进一步推广。我们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设立一个基金,鼓励全国的大学生更多地深入实践,更加有效地认识和了解社会。  此后不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和信孚教育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开放式教育基金“中国田野调查基金”,目的在于为优秀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田野调查研究经费资助。这一理念得到了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支持,目前已有信孚教育集团、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新疆航铁送票有限公司及东陶机器广州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出资资助。基金每年设立一定金额的资金,为优秀的大学生(包括全日制三、四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提供资金,以求让他们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对所研究的地域、村落、社区有深刻的认识,并形成学术性研究成果。基金鼓励深入的、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之上的、有详尽资料为依据的分析研究;鼓励调查者在田野调查中的社会参与;鼓励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在已有的或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里的创新成果,旨在推动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培养有潜力的多学科学术人才。从目前情况看,基金已经连续支持了三批学生共60余人从事田野调查,调查点分布在广东、湖南、江西、北京、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等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内容概要

周大鸣,人类学博士、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中国族群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中国乡村社区研究
山东湖村田野调查报告:NGO与中国乡村4社会转型
侯家营追踪调查——家族、村落与政治运动
女性与族际
乡村现代技术应用中的瑶族妇女调查研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东面村为例
西部民族城市族际通婚调查研究——以德令哈市蒙、藏、回、汉四族为例
旅游人类学
普者黑旅游区定居人口生活模式转变研究
旅游冲击下的族群认同与文化适应——普者黑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撒尼人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他者的景观与自我的镜像——旅游场域中侗族鼓楼的社会文化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及变迁
凌云县背陇瑶“讨活路”习俗的人类学分析
文化与顽固性贫困——来自凉山彝族聚居区农村的研究
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与教育——以博村拉祜族村寨为个案
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前景——以粤东梅州市为例
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和民族关系
青海卡力岗人族群认同的调查研究——以德恒隆乡德一村为例
教育人类学
文化涵化策略的教育人类学观察——以青海某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为例
移民和外来工研究
三峡外迁移民社区发展中的资源挖掘问题——以江苏省大丰市为个案
“四矿”问题调查研究报告:以安源为例
挣扎与盼望:北京农民工子弟教育问题研究
厦门市外来少数民族城市适应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

《中国田野大调查(第1辑)》记录了一批批大学生,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敏锐的感触、新颖的角度,通过对个案的深描,对田野资料进行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的探究的过程。以研究者深入调查点实地参与现场为特征的田野调查,是人类学资料收集的主要途径和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也是社会学收集实际资料最普遍而有效的方法。

图书封面


 中国田野大调查(第1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文化与顽固性贫困——来自凉山彝族聚居区农村的研究 是其中的一个调查,它主要认为:调查认为本土文化对顽固性贫困有决定性影响。而通常而言的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起点低下,贫困人口素质落后,这些原因并非关键所在。不同于汉族的节约文化,凉山彝族聚居区农村中牲畜具有特殊属性:它代表着牺牲、义务和声望。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收入主要可能来源的牲畜,演变为自我内部消费,而且是文化性的自我消费。因此外来扶贫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进行帮扶,而且本地文化网络甚至将外来扶贫力量纳入它的逻辑。在刘易斯的论述中,贫困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贫困和这种文化的存在以及其代际传承相关,在凉山彝族聚居区这个例子中,祖先,亲友,名望,财运变成了一种强大文化的符号,这才是阻碍扶贫、致富的主要障碍。“富饶的贫困”:就是在资源和条件充沛的情况下,干什么不成什么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从价值观层面和文化逻辑上进行探讨。应该充分意识到本土文化其实并不赞同外来的扶贫援助、致富的手段。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不适合研究生用
  •     文化与顽固性贫困本土文化对顽固性贫困的决定性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起点低下,贫困人口素质落后,这些原因并非关键所在。 祖先,亲友,名望,财运 所谓不好的追求,我 物品的特殊属性:牺牲 义务 声望 汉族节约经济 文化性自我消费 本地文化网络将外来扶贫力量纳入它的逻辑 刘易斯 贫困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贫困和这种文化的存在以及代际传承相关 富饶的贫困 干什么不成什么 价值观层面的文化逻辑进行探讨 不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其实并不赞同外来的扶贫援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