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百科知识 >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112056644
作者:盖尔,吉姆松
页数:95页

内容概要

扬·盖尔,1936年,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曾在爱丁堡,多伦多,墨尔本,珀斯、伯克利和瓜达拉哈拉等多所大学讲学,同时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和远东的许多城市工作过。主要著作有《交往与空间》。扬·盖尔以其在城市设计领域里的杰出贡献而荣获

书籍目录

中文版前言序前言  研究区域  11个可资比较的欧洲其他城市中心第一部分 公共空间——问题与可能  1962-1996年:努力造就以人为本的城市中心  第一条步行街  发展步行网络  主要的城市广场  其他的城市广场  运河沿岸的复兴  市中心向西发展  禁止汽车进入的街道和广场,1962-1996年  城市广场  亲切的小巷  紧邻市中心的公园与广场  市中心的气候  市中心的尺度:小型单元与密集的门  综合:夜间的哥本哈根  市中心的居民  市中心的学生  交通与停车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  城市其他地区的广场第二部分 公共生活——使用研究,1968-1995年  使用模式的调查:问题的提出和调查方法  两个城市的故事:夏季的哥本哈根与冬季的哥本哈根  第一节 城市步行交通    夏季工作日的步行交通    夏季周六和周日的步行交通    冬季工作的步行交通    夏季工作日中各条街的步行交通量,10:00-24:00  第二节 城市里的休闲时光    市中心的座位    城市里的活力:户外咖啡馆    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夏季工作日的静态活动    夏季工作日人10:00-24:00的静态活动  第三节 城市中的活动与事件    作为文化论坛的公共空间:信息与交流    作为非正式舞台的城市    作为节日和活动大舞台的城市第三部分 调查访问——数据、观点和意向  调查访问:问题的提出和调查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与相关对策的总结第四部分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1996年——总结  变化中的社会,变化中的街道生活  未来的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思考与建议附录 1996年哥本哈根的街道与广场课题组照片与图片提供

作者简介

本书所研究的哥本哈根市是一座欧洲古城,它的历史和风貌与中国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书中讲述了哥本哈根市在漫长的40余年间如何由一座以汽车为主导的城市转变成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的历史,这种改变了一座城市的政策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并为其他城市带来了启迪。
本书基本上是一本关于研究方法的书,一本如何善街城市居民以及在城市规划中如何收集和利用有关公共生活的数据的书。这种方法已经在哥本哈根市应用了30余年。正是在哥本哈根,人们深切意识到了公共生活的重要性,获得了城市应该怎样运作才能改善市民生活的相关知识。事实上,这种研究城市空间与生活折方法的方法已被证明是极为有用的。这也是哥本哈根能如此完美地转变为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书封面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些城市内部能够成功改变的关键,无疑在于其渐变的方式而不是剧变。 哥本哈根市内一个有趣的特征是它是一个“单层”的城市……任何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地面这一层次上,这对于聚集城市活力是有力的。 城市的街道与广场满足不同的目的。街道基本上用于运动,它们的这种线性形状也强烈的暗示出这种功能。它们好像在说:“朝前走”。广场则服务于所需要空间的城市功能。 好的底层临街立面是重要的城市特征之一。它使得这个城市走起来很有趣,看上去很有趣,摸起来或是站立在它旁边都十分有意思。 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居住同时也意味着有一些不便之处。居住在一个对汽车交通与停车有限制的地方就意味着就近拥有一辆汽车会相当麻烦。事实上,许多居民并没有汽车,选择住在市中心时就放弃了拥有汽车。 任何城市有这样一个有许多学生的市中心都是幸运的,哥本哈根是其中之一。城中每天都有大约14000名大学生,这对于理解哥本哈根拥有的许多积极特征是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能使人们更方便的在哥本哈根市中心行动,城市自行车系统在1995年建立起来。就像超市里的购物车一样,这个系统采用硬币操作。如果你需要一辆自行车,你就在投币口投入相当于4美元的硬币,就可以骑着自行车在哥本哈根市里游荡了。用完之后,你可以把它停在遍布全市的任何一个车场里并找回你的硬币。哥本哈根城市自行车系统有125个车场平均地分布在市中心周围。1000辆城市自行车经过特殊设计,很容易同普通自行车区分开。并且,它们也是规定距离的出租自行车。市自行车系统只适用于市中心,他要求人们不能把自行车带到其他地方,否则给予罚款。该系统的费用来自自行车上及车站上的广告,也有一部分赞助。第一批赞助来自哥本哈根市政府,市环保局和几家企业。 简而言之,冬季的哥本哈根与夏季的哥本哈根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城市。冬天的城市供人们行走和做他们不得不做的事,夏天的城市虽然也为人们步行服务,但是最重要的是为了人们可以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和向往了数月的生活。
  •     一本城市人文品质指南。来自欧洲最美的城市哥本哈根。一座孕育着童话故事的城市,一切又像是童话故事……哥本哈根,97平方公里,无疑是中国人眼中的小城池。然而,原本车水马龙,人居环境被机动交通所吞噬的哥本哈根在1962年开始了第一条步行街的改造。规划理念是形成以步行街与单行道为主的市中心交通道路网,控制机动车辆行驶。起初这项决定的怀疑是猛烈的。但第一天就证明了这种新环境是很受市民欢迎的。哥本哈根是幸运的。在其市中心保留许多中世纪的街道格局,尺度亲切,氛围恬静。因此,在进行步行街改造的同时,哥本哈根更是倡导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以步行与自行车代替了汽车与汽油,一种生态怡人的人居环境即将拉开帷幕……哥本哈根市民喜欢在街旁闲坐,一桌一椅一杯咖啡,开始了聊天打趣。这种街道休闲文化是当地市民品质生活的缩影。哥本哈根市民是天生的享受主义者。古街旁,一边品味咖啡的醇香,一边回忆曾经的苦涩与甘甜……哥本哈根气温如同中国北方地区,高温30摄氏度——零下20摄氏度,这样一来,这种露天咖啡文化就显得稍纵即逝。聪明的哥本哈根人在初秋时节将毛毯放在椅子上,人们若察觉寒意便可将毛毯裹于全身,一种温馨,一种体贴,充溢在这处处萌生人文情怀的哥本哈根。步行多了,空气好了,生活慢了,心情舒畅了……一切的改变造就了今日哥本哈根轻松的慢节奏生活。人们的休闲活动多了,开始感受人文精神,开始感受成黑丝文化,哥本哈根之所以成为童话世界得益于设计者并不是一味的满足人们需求,而是创造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不,也许这种生活方式原本就存在,存在于上个世纪亦或是很久的以前。一些传统生活理念重新被发觉。这种模式被现在的许多叫做“复古”。“复古”本身没有错,万物皆有轮回。时尚是轮回,生活亦是轮回。轮回的是精华,是最初的朴实,而不是单一的形式与符号。我说哥本哈根是聪明的,没有迎合当时机动交通的便捷与通畅,而是另辟蹊径的解决了生态生活的课题。当代人们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公共空间,需要公共生活。设计,服务生活亦创造生活。
  •     讨论了如何试图在欧洲的内城塑造一个步行的公共空间网络。开头部分是个介绍性质的东西,介绍了一下哥本哈根的步行公共空间网络及其演变。提了下哥本哈根的内城的尺度,步行的距离极限。提及了步行面积和步行人流的关系,但也没有给出计算公式。另外强调了欧洲城市内城的立面质量,建筑景观元素和固有的人性空间。以及日夜的不同和季节的差异。这种步行网络以及相应的功能分布当代欧洲非常典型。我们的老城也完全可以推行,可惜基本都被推平鸟。交往与空间里有论述步行面积和人流量。不过没给出人流量的估算在拥挤程度可以自由确定的情况下,双向步行交通的街道和人行道上可通行密度的上限大约是每米街宽每分钟通行10~15个人,相当于在10m宽的步行街上每分钟通行约100人左右的人流。如果密度继续增加,就可以观察到步行交通明显地趋于分成两股平行的逆向人流。当步行者最后不得不靠街道右边才能通行时,活动的自由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们就不再能照面,而是一个挨一个在行列中行进。这种状况显然太拥挤了。如果人流有限,街道就可以紧凑一些,老城中的一些小巷就象家中的过道一样,宽不过1m。而乡村小径则很少宽过30cm。后面部分的几个分布图比较有料,给得干净利索。结合了公共设施分布,人口结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立面质量分布,气候日照条件,慢行步行交通系统的推行,公共生活,研究方法,给出了塑造公共空间的一些重要层面。不过可惜没给计算方法。估计当时也是定性的。交通政策这一部分很有意思。最有趣的是挑战了市中心停车位置必须充分这一信条。估计是通过推行自行车系统和公交系统实现的。这个估计也还是和哥本哈根的城市尺度以及人口结构分布有关系。更大的尺度和密度,我估计还是要配合地下停车场以及park-ride等类似的系统。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第一本看完的建筑书。有趣。方法科学。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哇!
  •     老派学院派的调研方法。可以参考,但是有点过时,思路不太清晰,也不太紧凑了。
  •     建议结合《交往与空间》看
  •     一如既往的人文关怀
  •     别的城市可能没有这个勇气吧
  •     老师推荐的,早想买了,终于如愿以偿了。
  •     one of the best!
  •     首先这种学术态度是值得推崇的,内容非常清晰,且有大量数据支撑,是一本值得阅读和参考的书。
  •     96年的哥本哈根,十几年后会是怎样?
  •     参考书目之二 = =+
  •     盖尔也是《交往与空间》的作者,他对于哥本哈根的广场做了分析与评述,让我很向往那种空间和城市。
  •     简单清晰明了
  •     新的视角···要是身边有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朋友就可以找他们学习一下了
  •     用心经营
  •     提供了值得学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调研方向;为何“单层”城市最适宜公共活动的发生,此处存疑。
  •     36个城市案例?
  •     用哥本哈根30多年的城市公共空间组织模式的变革及其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揭示了哥本哈根在营造满足市民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积累起来的经验,并提出相关调研评估方法论,具有很高的借鉴参考价值。
  •     哥本哈根城市研究,收集公共数据信息。
  •     受益于对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理解
  •     建议大家可以结合google earth 来看这本书。
  •     依然通俗易懂,以哥本哈根为例,探讨在总体规划下,循序渐进进行的街道广场步行化改造,对空间与生活的影响。融入城市的大学城。城市广场的特征和设计主题的设定。在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影响生活方式造就的社会需求变化,其中公共场所的应对(家庭变小、老人更多等,致休闲时间增加)。自行车成为大众交通文化。公司发起和赞助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城市调研方法。是交往与空间中所提到的一些理念的实践版本,可贵的是能在实践之后对比观察和反思,并不是一个干巴巴的案例展示。
  •     哥本哈根城市的公共空间研究,对于建筑的底层外立面处理有一定帮助,很多建筑的室外公共空间没有人气在这里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     城市应该怎样运作才能改善市民生活?空间的质量与城市生活的特色如何相互关联?《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一书讲述了哥本哈根在40余年间如何由一座以汽车为主导的城市改变为以人为本的城市的漫长历史。或许各地风貌背景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用新的视角看到我们的城市·泉州
  •     不是读过是翻过
  •     初学者也可以看的一本书。对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调查很有借鉴的意义,是第一本让我对城市规划产生兴趣的书。整个调查推动了也见证了哥本哈根一步步变成一个步行为主的绿色城市的过程。
  •       一本城市人文品质指南。
      来自欧洲最美的城市哥本哈根。
      一座孕育着童话故事的城市,一切又像是童话故事……
      
      哥本哈根,97平方公里,无疑是中国人眼中的小城池。
      然而,原本车水马龙,人居环境被机动交通所吞噬的哥本哈根在1962年开始了第一条步行街的改造。
      规划理念是形成以步行街与单行道为主的市中心交通道路网,控制机动车辆行驶。起初这项决定的怀疑是猛烈的。但第一天就证明了这种新环境是很受市民欢迎的。
      
      哥本哈根是幸运的。在其市中心保留许多中世纪的街道格局,尺度亲切,氛围恬静。因此,在进行步行街改造的同时,哥本哈根更是倡导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以步行与自行车代替了汽车与汽油,一种生态怡人的人居环境即将拉开帷幕……
      
      哥本哈根市民喜欢在街旁闲坐,一桌一椅一杯咖啡,开始了聊天打趣。这种街道休闲文化是当地市民品质生活的缩影。哥本哈根市民是天生的享受主义者。古街旁,一边品味咖啡的醇香,一边回忆曾经的苦涩与甘甜……
      哥本哈根气温如同中国北方地区,高温30摄氏度——零下20摄氏度,这样一来,这种露天咖啡文化就显得稍纵即逝。聪明的哥本哈根人在初秋时节将毛毯放在椅子上,人们若察觉寒意便可将毛毯裹于全身,一种温馨,一种体贴,充溢在这处处萌生人文情怀的哥本哈根。
      
      步行多了,空气好了,生活慢了,心情舒畅了……
      一切的改变造就了今日哥本哈根轻松的慢节奏生活。人们的休闲活动多了,开始感受人文精神,开始感受成黑丝文化,哥本哈根之所以成为童话世界得益于设计者并不是一味的满足人们需求,而是创造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不,也许这种生活方式原本就存在,存在于上个世纪亦或是很久的以前。一些传统生活理念重新被发觉。这种模式被现在的许多叫做“复古”。“复古”本身没有错,万物皆有轮回。时尚是轮回,生活亦是轮回。轮回的是精华,是最初的朴实,而不是单一的形式与符号。
      我说哥本哈根是聪明的,没有迎合当时机动交通的便捷与通畅,而是另辟蹊径的解决了生态生活的课题。
      
      当代人们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公共空间,需要公共生活。
      设计,服务生活亦创造生活。
  •     城市规划归根究底应该从人出发,有活力 吸引人且宜居才是现代城市所要追求的目标。
  •     短短一本书读来很有感触。因此之前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用书中的方法做过洛杉矶,哥本哈根,东京,上海的实地调研,现在回过头来才发现这本书,读来恍然大悟。原来当年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其理论来源居然是杨盖尔先生的一系列著作。教给我这个方法的是一位帅气的丹麦老师,Miss he so much.!
  •     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相互影响
  •     除了内容来说,也是一份很不错的城市调研的范例。
  •     好想去一下哥本哈根…
  •     书是好书。可新书的封皮就破了个洞,是不是有点过于不负责任了。要不是一起买了几本书,怕麻烦,早就拒收了。希望下次多注意吧
  •     想去夏天的哥本哈根骑自行车,累了就坐下来喝咖啡。
  •     在广泛的城市设计比较中哥本哈根找到了一条逐渐改善城市环境,让城市保持活力的道路。通过改进广场,步行道,保持建筑底层的活力和开放,提供公共自行车,限制汽车进入等等措施让城市更加温暖,城市慢慢的变好,让市民能感受到城市自身的进步与革新。在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很不错的书
  •     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不错!喜欢!
  •     北欧的城市总是那么迷人!令人向往!
  •     行为心理
  •     杨盖尔一贯的缜密也体现在这本书中,这不是一本理论书,而是一本方法论的书,以哥本哈根为例子.探讨城市(尤其是出现汽车后的城市)的另一种模式,至少是更轻松的. 但是有其时代背景及局限性,一些方法该怎么借鉴到中国中? PS,读完后真想去哥本哈根啊!!
  •     好书!福大TU984.11/21
  •     很受启发,城市空间对生活的影响。
  •     哥本哈根步行友好城市
  •     看得我好想去哥本哈根漫步啊
  •     又见扬盖尔
  •     介绍哥本哈根创造宜居城市的经验之谈。理论易懂,经验可操作性强。没有空洞的口号和唬人的概念,简单实用的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