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公版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地理-教师招聘考试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类职称考试 > 2013中公版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地理-教师招聘考试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10042461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页数:312页

内容概要

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博大精深的研究,极具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无数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中学地理学科专业知识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节 地球和地图
2013试题猜想
第二节 宇宙中的地球
2013试题猜想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13试题猜想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13试题猜想
第五节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3试题猜想
第二章 人文地理
第一节 人口与城市
2013试题猜想
第二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2013试题猜想
第三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3试题猜想
2013试题猜想
第三章 区域地理
第一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013试题猜想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3试题猜想
第三节 区域联系
2013试题猜想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3试题猜想
第四章 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
第五章 高中地理选修知识
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地理知识
第二部分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论
附录 教学设计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面试课程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作者简介

《中公版•2013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地理》由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相关专家,在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及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教材以笔试和面试为经线,结合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特点,架构起以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各科专业知识等为纬线的全面为理论体系。教材系列合理安排体例,从考点聚焦、考点预测、知识框架、典型例题、真题再现、2013试题猜想等方面,全方位契合大纲,安排内容。

图书封面


 2013中公版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地理-教师招聘考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第一部分地理基础知识第一章 自然地理第二章 人文地理第三章 区域地理第四章 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第五章 高中地理选修知识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地理知识第一章 自然地理■一、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km。赤道周长4万千米。二、地球仪(一)组成要素1.地心:也就是地球的球心,右图所示的O。2.南北极点:地轴与地球的两个交点。3.经线:又称子午线,南北极点最短距离的连线。4.纬线: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以地心为圆心的纬线称为赤道。(二)经纬度与经纬网1.本初子午线: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2.经度: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的度数即为当地经度。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沿地球的自转方向度数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东西经各180°,东经以“E”表示,西经以“W”表示。3.纬度:某地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的夹角的度数即为当地的纬度,赤道的度数为0°,纬线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为90°,向南称南纬,以“S”表示,向北称北纬,以“N”表示。北极点的纬度为90°N,南极点的纬度为90°S。4.经纬网: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地球上不同地点的位置,可以用相应的经纬度数来表示。如北京的地理坐标是(40°N,116°E)。(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1.重要的纬线■0°(赤道),南北半球分界线,纬度划分的起点。23°26′N纬线,即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23°26′S纬线,即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66°34′N纬线,即北极圈,北半球有极昼或极夜的最南界线,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66°34′S纬线,即南极圈,南半球有极昼或极夜的最北界线,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南北纬30°纬线,是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南北纬60°纬线,是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2.重要的经线■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度划分的起点,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也是零时区的中央经线,世界标准时间的参照线。180°经线,大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重合;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20°W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四)经纬网的应用1.确定方向(1)南北方向的确定:纬线指示南北方向,同为北纬则度数大的在北方,同为南纬则度数大的在南方;纬度有南纬也有北纬的北纬在北、南纬在南。(2)东西方向的确定:经线指示东西方向,同为东经度数大的在东,同为西经度数大的在西;东西经不相同的按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定东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到达在东,逆着地球自转到达的为西方,但是,二者的经度差必须小于180°,超过180°则东西方向对调。2.估算距离(1)经度之间的距离:指的是两条经线间的纬线的长短。全球共有360个经度,在赤道上,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所以1°=40 000/360≈111 km,而经度间的距离,越到极点越小,至极点为0,经度间距离的公式1°≈111 km×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2)纬度间的距离:纬度间的距离是指两条纬线间的经度的长短。由于全球任何地方两条纬线间的经度长是不发生变化的,可以认为1°≈111 km。(3)最短距离问题: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球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不能单纯的认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根据球面性质可知: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两点所夹的经过两点的大圆的那段劣弧。所谓大圆就是以球心为圆心的圆。3.对称点的问题纬度的对称点:数值不变,南北互换经度的对称点:数值互补,东西互换4.北极星看北极星的仰角=北半球当地的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三、地图学基本知识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1.有经纬网的:依据经纬网进行判读。2.无特殊说明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有指向标的:指向标箭头所指为北方。(二)比例尺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表示形式:比例式、线段式和文字式。3.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1)图幅相同时■(2)实地范围相同时■4.比例尺的缩放(1)比例尺放缩的计算①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②将原比例放大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缩小时相反。(2)比例尺放缩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缩后图幅面积放缩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缩倍数的平方。(三)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所用符号和色彩表示特征的释义和说明。注记是在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以及山高、水深等的数字。(四)等值线图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以等高线图为例。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基本概念海拔高度即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指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相对高度:两个任意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是一个相对概念。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等高线除陡崖外都不能交叉。等高距:地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都相同。(2)地形类型及其等高线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的地形。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3)等高线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4)常见地形等高线的形状特征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注意: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指示斜坡降低的方向。示坡线通常绘在沿山脊及山谷线的方向上,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通过示坡线区别山地和盆地。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山谷和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高为谷,凸低为脊。陡崖: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的地方。陡崖相对高度计算方法:(n-1)d≤ΔH<(n+1)d(n表示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例:如图所示:崖顶的海拔:250≤H<300崖底的海拔:100<H≤150陡崖的相对高度:100≤H<200(5)识别复杂等高线(局部不正常等高线)规律口诀: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示例:如右图所示,300 m闭合等高线内海拔高度低于300 m;500 m闭合等高线内海拔高度高于500 m。2.地形剖面图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1)地形剖面图的画法步骤简介①画坐标:横轴(水平距离)、纵轴(海拔);②确定比例尺:水平比例尺(通常与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③移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的点移入坐标的相应位置;④描线: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⑤修饰:擦去辅助线。(2)地形剖面图判读方法①识别地形剖面图的水平、垂直比例大小;②根据题目条件和图像形态或区域位置信息,判断经纬度位置;③与相关的分布图、特征示意图的知识进行联系,分析作答。3.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上海拔从高到低依次为上褐色、浅褐色、浅绿色、绿色,海洋部分按深度的增加为浅到深的蓝色。4.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确定水库坝址: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型的洼地,避开断层、少占耕地。(2)确定港口码头位置:海域条件(水深、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陆地条件(地形平坦、地质结构稳定、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大)。(3)确定交通线路(公路铁路):地势平坡度缓、线路短弯路少、地质结构稳定、工程量小。(4)确定引水线路:避免走山脊、尽量使水自流。(5)确定水系特征:山地(放射状水系)、盆地(向心状水系)。■单项选择题下图为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图中经纬线之间的间隔都是相等的。读图回答1~3题。1.③在①的( )。A.西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东南方2.⑤的坐标为( )。A.60° N,20° E B.60° S,20° EC.60° N,20° W D.60° S,20° W3.有两架飞机于北京时间12时同时从②⑤两地起飞,目的地分别为①⑥两地,飞行速度等于所在纬线的地球自转角速度。关于两架飞机飞行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架飞机的飞行线速度相同B.两架飞机到达目的地时,两地地方时相同C.两架飞机的飞行时间相同D.两架飞机的飞行路程相同读四岛的经纬网图,回答4~5题。4.四幅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对四岛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③岛位于②岛的西南方 B.①岛的实际面积最大C.③岛东北向邻国甘蔗产量较大 D.④岛全年温和多雨6.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成都市拟在“全域成都”视野下构建1.24万平方千米的大市区。若采用1∶5000的50 cm×80 cm图幅进行“全域成都”环境规划,理论上应有几幅规划图?( )A.124 B.620 C.1240 D.62007.读某局部经纬网图,有关图中各点之间最短距离的说法,错误的是( )。A.①到③的最短航线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B.①到③的最短距离是555千米C.②到④的最短航线方向是正南D.②到④的最短距离是555千米读下图,完成8题。8.比较甲图与乙图的地理信息,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甲图比例尺较小,范围较大 B.甲图比例尺较大,范围较小C.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D.图中A点在B点的东南方向读北半球某温带地区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图(比例尺1∶20 000),回答9~10题。9.当教堂的影子偏向甲地时,最可能为该地的(均为地方时)( )。A.9∶00 B.12∶00 C.15∶00 D.18∶0010.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增大一倍,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原来的二倍B.同样的图幅面积表示的实际范围是原来的四分之一C.教堂的布局在图中更加清晰D.如果等高距不变,等高线更加密集读我国西南某地区地形图,判断11~13题。11.此地区拟建一座水电站,坝址应选在A、B、C、D四点中的( )地最合理。A.A B.B C.C D.D12.通过调查发现,甲地可以种植甘蔗,而乙地却不可以,原因是( )。A.甲地靠近海洋,降水丰富B.甲地土壤肥沃C.甲地纬度低,热量充足D.甲地位于盆地底,热量充足13.若丙处植被受破坏,对其合理开发的整治措施是( )。A.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B.种植苹果、梨树等经济林木C.营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放牧牦牛读图,回答14题。14.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读题可知,此地为南半球区域图,所以本图的纬度范围应为0°到南纬80°。既为南半球,侧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所以③在①东南方。2.【答案】B。解析:由题资料可知,经纬线的差值都是20°,而中间两条经线都是20°,它们中间还有一条经线必然为0°,再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为东经20°,再由题知此图为南半球即可。3.【答案】C。解析:②①和⑤⑥之间的经度差都是40°,两架飞机飞行的时候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一样的,即15°/h。那么它们的飞行时间都是40/15 h。4.【答案】A。解析:本题是在考查比例尺大小与图幅面积及实际面积之间的关系,四幅图面积几乎相等,重在比较实际面积大小,根据包含的经纬度范围,易得出答案。5.【答案】C。解析:③岛为海地,它的邻国为古巴,中美洲国家,盛产甘蔗。6.【答案】C。解析:本题着重考查比例尺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细心就不会出错。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最短距离问题,①和③的最短距离不是纬线间的距离,比这要小。8.【答案】A。解析:由经纬网的范围可知甲图实际范围大于乙图,比例尺较小。9.【答案】A。解析:根据指向标判断教堂在A的西北方向,影子朝向教堂的时候,太阳应该在东南方向,为早晨。10.【答案】D。解析:比例尺增大一倍,即变为原来的二倍,这样的话同样的图上距离代表的实际距离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如果等高距不变,等高线会稀疏。11.【答案】A。解析:大坝应该建在水面较窄,并且上游有足够的空间储存水源的地方。12.【答案】D。解析:种植甘蔗对热量要求较高,甲乙两地其他条件差别不大,但是甲处于盆地中央,热量较为充足。13.【答案】C。解析:丙处的植被已经遭受破坏,那么必须恢复植被,并且该地在我国西南地区,应选C。14.【答案】B。解析:已知在全球任何位置,两个纬度之间的距离为111 km,中山站的位置为南纬70°不到,所以到南极点的纬度差稍大于20°,距离为111×20=2220 km还要多一点。■一、宇宙(一)宇宙大爆炸假说1.定义:“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2.主要观点:(1)以任何星系为中心,则其他星系以极高的速度远离这个星系。(2)距离越远的星系,相背离的速度也越大。(二)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1.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2.发展阶段:可分为形成期、稳定期、消亡期和终局。太阳正处于稳定期。(三)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意义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过程大体可分为认识太阳系、探究恒星世界、探索星系世界和航天时代四个阶段。帮助人们认识宇宙的本来面目,形成正确的宇宙观。二、太阳系和地月系(一)太阳的圈层结构太阳从内至外分为日核、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二)太阳活动发生的圈层及对地球的影响(三)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67颗卫星、数十万颗小行星及少数彗星组成。2.太阳系八大行星八大行星的位置:从靠近太阳向外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3.月相变化规律,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1)月相变化:上上西西(上弦月在上半夜的西方天空,月亮的凸面向西),下下东东(下弦月在下半夜的东方天空,其凸面向东),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2)月相变化与潮汐的关系: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月相对潮汐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潮汐的月变化上。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朔望月,即约为29.5日。朔日(农历初一)和望日(农历十五),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所受的引潮力相当于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力之和,潮水位特别高,成为大潮;上弦日(农历初八)和下弦日(农历二十三),三个星体的中心几乎成一个直角位置,地球所受到的引潮力相当于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之差,潮水位较低,成为小潮。但是,实际观察到的大小潮并不一定就是在朔望和两弦日出现,而多少有些滞后,例如我国沿海的大潮多发生于初三和十八。三、地球的演化(一)地质年代的划分1.相对年代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方法,称为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2.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来计算其绝对年龄的方法。(二)板块构造学说1.定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地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2.主要内容: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板块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像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四、外力作用及各种地貌类型(一)影响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外营力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潮流、海流、风等。风化作用产生碎屑,为外营力提供了侵蚀地面的条件;狭义的侵蚀作用指流水、波浪和潮流、冰川和风等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广义的侵蚀作用还包括坡地上岩屑、土粒受重力影响顺坡下移的块体运动。继侵蚀作用之后,相继出现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使地貌改观。3.搬运作用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4.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广义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指介质(如水)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二)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1.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河流阶地。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在河谷地貌中较普遍,每一级阶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倾斜的阶地面和陡峭的阶坡组成。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位置愈高的阶地形成的时间愈久,因而受破坏程度也愈大,反映在形态特征上也往往很不明显。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深向侵蚀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滩或谷底平原,后者将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滩或谷底平原以下。因此阶地面实质上是古老或早期的河漫滩,而阶坡则是河流深向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坡。河流侵蚀作用改变的原因往往是地壳运动或者相当大范围气候的变化。 2.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它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般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人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地表钙华堆积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2)地下岩溶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3.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冰川沉积包括3类:冰川冰沉积、冰川冰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这些沉积物在地貌上组成形形色色的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1)冰川侵蚀地貌纯粹的冰川冰是缺乏侵蚀力量的,因为它的强度很低。但是,冰川冰总是含有数量不等的岩屑,它们是冰川进行磨蚀和压碎作用的工具。另外,处于压力熔点的冰川冰和冰床之间的应力时有变化,导致融冰水的再冻结和促进拔蚀作用。磨蚀和压碎作用形成以粉砂为主的细颗粒物质,拔蚀则产生巨大的岩块和漂砾。通过这些作用冰川塑造出小到擦痕、磨光面,大到冰斗、槽谷、岩盆等冰川侵蚀地貌。 (2)冻土地貌在高纬地区及中纬度高山地区,如果处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温常处于0℃以下,降水少,大部又渗入土层中,不能积水成冰,而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在冰劈、冻胀、融陷、融冻泥流(统称冻融作用)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特殊地貌,称冻土地貌。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为冻土。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层;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冬季冻结,一、二年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它是上述两类冻土之间的过渡类型。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结层能完全连接起来,称为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冬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结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10-20cm),称为隔年冻结层(简称隔年层)。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为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深度以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为年平均地温,用tp表示。在多年冻土地区,tp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tp升高,说明冻土退化(范围与厚度减小)。4.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风成地貌是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风力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地面各种条件的差异,风力所起的作用就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和水分状态的差异,对风蚀地貌的形成和分布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基岩组成的地面,岩石的裂隙发育为风力等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风向与构造方向相近的情况下,形成与风向大致平行的风蚀地貌。岩性的不同,引起差别吹蚀,常常发育蘑菇石。地表物质粗细与风成地貌的关系很大。在内陆盆地外围的山前地带,多为岩漠。从山麓至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一般由粗变细,各种荒漠依次分布,在盆地中部风蚀洼地和雅丹都较容易发育。而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植被茂密,风力受阻,风蚀微弱,很少形成沙丘。风沙流中含沙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沙源的贫富,在沙源丰富的地区,加之风力很强,可以形成巨大的、密集的风积地貌。沙丘的分布和移动主要决定于风向和风速。风成地貌在干旱地区分布十分普遍,在沙质海岸、湖岸、河岸等处也有小规模的分布。黄土是不成层的垆坶沉积物,其颗粒大小介于粘土与细砂之间,呈浅黄色或黄褐色,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现在一般认为主要是由风沉积的,常为钙质并往往含贝壳、骨骼和哺乳动物的牙齿以及碳酸钙结核,有时也含氧化铁结核而形成可大量贮水的优质土壤。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5.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和沿岸流作用于海岸带陆地而形成的地形起伏。分为由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地貌和由海积作用形成的海积地貌。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距今6 000~7 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 000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1.4万余千米。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单项选择题1.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A.可见光区 B.红外区C.紫外区 D.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区2.史前曾记载:“公元前28年前,三月已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太阳现象发生在(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大气北京时间2003念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产生了强磁暴,地球上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据此回答3~5题。3.太阳风来自太阳大气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日珥4.强磁暴可能会导致( )。①卫星电视信号中断 ②极光的产生③两级地区冰川的融化 ④全球农业的歉收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5.材料中所说的“不少地方”可能位于( )。A.西藏拉萨 B.浙江的杭州C.海南的海口 D.黑龙江的漠河二、综合题1.读“太阳外部结构层次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太阳大气层的名称:A 、B 、C 。(2)用图中的字母填空:太阳黑子活动发生在 层,耀斑出现在 层,它们的活动周期为 年。2.什么是恒星。3.六大板块的名字。■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太阳光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2.【答案】A。解析:由题可知,此处描述的为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3.【答案】C。解析:太阳风来自于日冕层。4.【答案】A。解析:太阳风能扰动电离层,导致短波通信失灵;扰动地磁场、使罗盘指针失灵;冲进两极,形成极光。5.【答案】D。解析:极光出现在靠近极地的地方,应选高纬度地区。二、综合题1.【答案】(1)日冕、色球层、光球层(2)C、B、112.【答案要点】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3.【答案要点】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1)宇宙的物质构成: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的层次2.太阳系(1)太阳系构成:太阳、八颗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2)八大行星八大行星公转轨道的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安全稳定的外部条件:安全是因为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稳定主要指太阳光照稳定。②合适的内部条件:地表适中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大气的存在(原因: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液态水的存在(原因:日地距离适中)。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氦(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3)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4)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差异影响,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海拔: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天气状况:晴天多,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阴雨天多,则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5)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是: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尘埃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小(主因);②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③天气以晴天居多,云量少,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大。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小的地区:四川盆地和贵州(重庆、成都、贵阳)。原因是:阴雨天多,云量大,较多削弱了太阳辐射。(6)太阳辐射的作用①煤炭和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②太阳辐射能形成的能源:水能、风能。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分层太阳大气层自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表现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对地球几乎没有影响。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正、负相关。(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注意:极地地区和黑夜是极光出现的两个条件。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运动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注意:周期中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分,以及恒星年和回归年的区分。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是自转形成的赤道面与公转形成的黄道面的夹角,大小为23°26′,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66°34′的夹角。(2)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周期为一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3.地球公转示意图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1)3.21至9.23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9.23至第二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2)12.22至第二年6.2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6.22至12.2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1)成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昼夜现象;地球自转→昼夜更替。(2)昼夜的分界线:晨昏线(晨昏圈)。①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②晨昏圈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垂直,且其圆心必是地心。③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a.春分日、秋分日,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b.夏至日,晨昏圈与经线圈呈23°26′的夹角;c.冬至日,晨昏圈与经线圈呈23°26′的夹角;d.其它日期,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在0°到23°26′之间。④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是12时。补充: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该地地平面的倾角,如右图所示。2.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1)成因:地球自转。(2)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左手定则、右手定则)。(3)意义:对气流、水流影响显著。3.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1)地方时地方时的产生: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偏东的地方先日出,使经度不同的各地区时间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即为地方时。某地点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定义为该地的地方时的12点,将两个相邻12点的时间间隔等分为24小时。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是相同的,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补充: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的方法:求出两地经度差→求出两地时间差→看两地的相对位置(东加西减)→求出地方时(2)时区和区时为了统一时间,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自转15°,而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定义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①某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时区数×15°②已知经度求时区的方法:用已知经度除以15看余数,若余数<7.5°,则商数即为所求的时区数。若余数>7.5°,商数加1即为所求的时区数。所求地是东经度,属东时区,所求地是西经度,属西时区。③求时区差:以零时区为准,在零时区同侧则时区数相减,异侧相加(同减异加)。④已知另一时区及其区时,求该时区的区时: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差(东加西减)。得数>24,则减24,为次日时间,若两地之间经过180°经线,则为前一日时间。(使用该方法时尽量不过180°经线,因为180°经线是日期分界线)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定,如中国东西跨五个时区,但使用的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3)日界线设置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规定将日期变更线(人为日界线)大致和180°经线重合,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时区时刻值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在任何时刻,东十二时区总比西十二时区早一天;自东十二时区向东进入西十二时区,日期要减一天;自西十二时区向西进入东十二时区,日期要加一天。除人为日界线外,还有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0点所在经线。4.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赤道略凸,两极稍扁。(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也是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角。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被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两地纬度的差值等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值)3.四季和五带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①四季的划分中国传统的四季划分: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主要用于我国黄河流域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欧美四季划分:以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过渡季节。气候上的四季:以北半球北温带为例,春季指3、4、5月,夏季指6、7、8月,秋季指9、10、11月,冬季指12、1、2月。②五带的划分五带的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温带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的现象。五带反应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减少的规律。(四)如何判别时间要素和南北半球1.判别南北半球A.看纬度数值的分布。B.自转方向。C.等温线数值的分布和气温年变化规律。D.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E.洋流流向。F.自然带的更替次序。G.特殊动物种类的分布。H.正午日影。I.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J.北极星。K.日出日落方位。L.极点附近所见天体周日视运动方向。2.判别季节的要素A.太阳直射纬度。B.太阳光照图。C.地球公转图。D.昼夜长短情况。E.海陆气压配置。F.季风风向。G.海陆气温差异。H.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I.气候特征。J.印度洋的季风洋流。K.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五)有关地理计算1.昼夜长短的计算(1)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2)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方法是:白昼长=2×(日落时间-12)或白昼长=2×(12-日出时间)。(3)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④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纬度差(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2)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3)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90°-H(4)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走向。(5)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23°26′;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南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是46°52′。3.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1)利用已知昼长计算: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2)利用日照图上晨昏线与当地所在纬线交点的地方时确定。(3)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北京当地日出时间(注意这个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4.某地区纬度的计算(1)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注意首先判断该地所处的南北半球和纬度范围(热带范围还是温、寒带范围)(2)利用北极星的仰角计算: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北极星与天顶的角距离=90°-当地纬度(此法只适用于北半球)。(3)利用昼长确定:当北(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是X小时,而所求地区的夜长也是X小时时,当地纬度即与上述纬度相同,但半球相反。5.经度的计算某地区的经度计算大多采用地方时差换算成经度差等方法来确定。(六)日照图的解题内容和步骤1.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1)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特例除外)。(2)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为北半球,顺时针自转为南半球。(3)从经度数排列上看,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与西经度数由大到小的排列方向相同。2.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1)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①地方时12时的经线;②平分昼半球的经线;③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④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经线。(2)直射纬线的确定:①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②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③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90°-相切纬度(北半球昼长则直射北半球)。3.时间的确定(1)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时间: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昼半球则经线时间为12时,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夜半球则经线时间为24(0)时。(3)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0)时。4.季节或日期的确定(1)利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来判定:北半球昼长夜短或北极地区是极昼,则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反之则为冬半年。(2)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5.太阳高度(1)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并非正午太阳高度)。(2)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90度(也是正午太阳高度)。(3)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相同的点有无数个,即以直射点为圆心,以(90°-高度角)的角距离为半径的圆。(5)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可能有两个(位于同一经线上,与直射纬线之间的角距离相同),也有可能只有一个(太阳直射点)。6.昼夜长短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范围是北纬(90°-直射纬度)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范围是南纬(90°-直射纬度)及其以南地区。太阳直射南半球则情况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如果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则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如果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则北极地区极夜范围缩小。直射点向南移相反。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在地下平均17千米深处,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都增大,这个不连续面被称为莫霍面;在地下2 900千米深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少,这个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1)大气的组成和作用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O):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CO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O3):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伤害。水汽(H2O):水的三态变化与天气现象密切相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划分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热力性质)。各层气温垂直变化取决于各层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波长的选择性吸收特征。2.水圈从空间分布看,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大类型。其中海洋水储量最多,是地球上水的主体。陆地水又以冰川水储量最多。大气水分占全球水储量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3.生物圈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是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分别存在于水圈的全部、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面。其他圈层是无机物组成的,而生物圈是由生物构成的,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圈层。■一、选择题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阿布辛拜尔神庙位于阿斯旺水坝以南280千米,是古代埃及19朝法老拉姆西斯二世崇拜太阳神于公元前1257年建造的。神庙有一条61米长的隧道,隧道尽头竖立着法老的塑像,一年中只有2月21日(法老生日)和10月21日(登基日)的清晨,阳光才能穿过隧道,照到尽头法老的塑像上。读图,完成3~4题。3.阳光射入隧道尽头的两天在时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以下列哪个节气为对称点?(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立冬4.有关阳光能照到法老塑像上的两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且极夜的范围将会不断地扩大B.这两天清晨,阿布辛拜尔神庙地区的人影朝向西北C.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所有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全年最大值D.这两天南极点上的太阳高度角为23°26′读下图,回答5~7题。(双选)5.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地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6.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一次最大值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7.若甲地位于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上,乙地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当甲地日出时,乙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A.4时40分 B.8时40分C.16时40分 D.20时40分下面是我国两所中学作息时间表(部分),表中的时间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8~10题。光明中学作息时间表(冬季)■光明中学作息时间表(夏季)■育才中学作息时间表(夏季)■8.造成光明中学不同季节作息时间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天气气候 B.地球自转C.地球公转 D.日地距离9.育才中学可能位于( )。A.安徽省 B.甘肃省C.河北省 D.黑龙江省10.冬季,光明中学上午第一节课开始时,地球日照情况是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晚)中的( )。下面甲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乙图为“此日P地太阳高度变化图”。读图,完成11~13题。11.P点的地理坐标为( )。A.70°S,90°E B.70°N,90°WC.70°S,90°W D.70°N,90°E12.此时北京时间为( )。A.m日22时 B.m日16时C.(m+1)日14时 D.(m+1)日8时13.此日后一周内(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B.北半球昼短夜长C.P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D.P地日出的时间变早下图中a为北极圈,b为晨昏线,P点位于晨昏线的中点。M、N为晨昏线与北极圈的交点,且M、N两点的经度差为90°。据图完成14~15题。14.当一架飞机沿晨昏线由M地经P点飞到N地,飞机的飞行方向是( )。A.由东向西 B.由西向东C.先西北,后西南 D.先东北,后东南15.若a为昼弧,且P点的纬度为75°N,此时M点的日落时间及可能的月份分别是( )。A.9时 2月 B.15时 5月C.19时 8月 D.15时 11月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只能通过地震波间接测得。据此回答16~17题。1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 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17.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8~20题。18.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19.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20.该地可能位于( )。A.40°N,116°E B.30°N,90°EC.南极点 D.纬度0°,经度180°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21~22题。2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2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23~24题。2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西北向南逐渐增厚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4.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25.下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26.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27.下列现象与主要发生圈层对应不正确的是( )。A.地震—岩石圈 B.赤潮—水圈和生物圈C.台风—大气圈 D.厄尔尼诺—大气圈和岩石圈28.关于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B.水圈是一个连续又规则的圈层C.岩石圈由地壳、地幔组成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圈层读右图,完成29~30题。29.图中太阳电池的运行轨道属于( )。A.恒星轨道 B.彗星轨道C.行星轨道 D.卫星轨道30.图中开发的能源类型是( )。A.太阳风 B.核能C.太阳能 D.光能如下图所示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图。据此回答31~32题。31.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可能是( )。A.2 900<R<3 000 B.3 400<R<3 500C.3 900<R<4 000 D.4 400<R<4 50032.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副热带高压 B.纬度位置C.地形地势 D.西南季风下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33~34题。33.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34.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A.增大 B.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格林尼治时间2006年11月8日19点32分至9日0点10分,发生“水星凌日”天文奇观:水星划过太阳表面,此时太阳、水星和地球在同一直线上。据此回答35题。35.可能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有几颗( )。A.1 B.2C.5 D.8二、综合题1.探索地外文明一直是人类的一大梦想,欧洲南方天文台于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4月24日公布了新发现的行星“Gliese581c”围绕红矮星“Cliese581”运转的模拟图。天文学家认为,这颗行星可能适合人类居住。下图表示这颗新发现的行星与周边几颗行星的比对情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要适合人类居住,此颗行星应具备什么条件。2.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S三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2)比较该日乙、丙两地日出时间早晚(地方时)和昼的长短(要定量说明)。(3)该日南京一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地球由甲公转到乙期间,是从近日点到远日点,但是乙还没有到远日点,因此甲、乙所对应的日期应为1月初和6月初,在这段日期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是一直在增大的。2.【答案】C。解析:地球公转到甲的位置,对应的日期应为一月初,此时为南半球的夏季,昆仑站应为极昼;潘帕斯正是雨季;黄河处于枯水期;长江也处于枯水期,但此时水较为清澈,三峡大坝处于“蓄清期”。3.【答案】B。解析:两个日期为2月21日和10月21日,都和夏至日6月22日相隔四个月。4.【答案】B。解析:两个日期分别在2月和10月,A、C、D三项的叙述都具有不确定性,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处于北半球的神庙在这两个日期都是昼短夜长,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所以清晨的影子朝向西北。5.【答案】C、D。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两个昼夜长短状况一致的地方。由图可知,丙丁两地都是昼短夜长,甲地昼夜平分,乙地昼长夜短。6.【答案】A、D。解析:甲地昼夜平分,应该位于赤道上,日落时间的地方时就是18时,赤道上是自转线速度最大的地方。7.【答案】B、D。解析:甲位于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上,那么甲地日出的时候东八区的区时为6时,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为西经20°,一条为东经160°,计算可得时间。8.【答案】C。解析:光明中学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不同是由于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状况不一样,是由地球的公转造成的。9.【答案】B。解析:育才中学夏季的北京时间上午九点才开始上课,是因为当地的地方时比北京要晚两个小时左右,应位于我国的西部。10.【答案】A。解析:沿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的为东经,沿着地球自转方向减小的为西经,可知:B、C两项表示的是南半球,此时南半球应为夏季。极圈之内不会出现极夜。光明中学上课的时候,北京时间为8点。此时180°经线上的地方时应为12时,即180°经线处于白昼的中央经线。11.【答案】A。解析: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越过180°线,日期减一天,所以此图为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P处的经度应为东经,纬度为南纬。12.【答案】D。解析:两天的分界线,一条为180°线,则另一条为0时线,也就是区时是0时的时区的中央经线,由图可知,这条经线为0°经线,0时区的区时为0时,那么东八区的区时应为(m+1)日的8时。13.【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P地0时日出,24时日落,出现了极昼的现象,此后的一周,北半球改变不了昼短夜长的状况。14.【答案】C。15.【答案】D。解析:MN之间的经度差为90°,a为昼弧,那么P所在的纬线圈只有90°处于白昼的范围,P地的白昼时间=90°/360°×24h=6h,所以日落时间=12h+6h/2=15h,又因此时昼短,应为冬季,故选D。16.【答案】C。17.【答案】A。解析:最迟传来消息是由于地壳较厚,海拔高地壳的厚度也相对较厚。18.【答案】B。解析:由地震波开始传播时的速度可知。19.【答案】A。20.【答案】D。解析:地壳较薄,应位于大洋中。21.【答案】D。22.【答案】B。23.【答案】C。24.【答案】D。25.【答案】D。26.【答案】A。解析:横波在液体内不传播。27.【答案】D。28.【答案】A。29.【答案】C。30.【答案】C。31.【答案】B。解析:①地的最大值不能大于6 500,②地的最小值不能小于3 000,所以他们的最大差值无限接近于3 500。32.【答案】C。33.【答案】B。解析:影响最大的应为夏季,夏季太阳辐射最强,可是此时坡面上的太阳辐射还没有地面上多。34.【答案】A。35.【答案】B。二、综合题1.【答案要点】(1)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2)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层温度适宜;体积、质量适中,易于形成大气层;存在液态的水。2.【答案要点】(1)线速度:甲>乙>S;角速度:甲=乙>S。(2)乙地8时日出,丙6时日出;丙地昼长12小时,乙地昼长8小时。(3)C。■一、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地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这几种元素大概占地壳物质的98%。(二)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可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种,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2.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常温常压下,由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形成的岩石。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板岩、大理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来。(三)地壳的物质循环1.定义: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2.能量来源:外力作用来源于太阳辐射,内力作用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能量。3.循环过程:岩浆岩和变质岩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也能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而变质岩和沉积岩却不能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环境下重熔形成岩浆,再由岩浆形成岩浆岩。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对于学习地理的同学有帮助哦。
  •       第一部分
      地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二章 人文地理
      第三章 区域地理
      第四章 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
      第五章 高中地理选修知识
      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地理知识
      
      
      
      
      
      第一章 自然地理
      ■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km。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仪
      (一)组成要素
      1.地心:也就是地球的球心,右图所示的O。
      2.南北极点:地轴与地球的两个交点。
      3.经线:又称子午线,南北极点最短距离的连线。
      4.纬线: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以地心为圆心
      的纬线称为赤道。
      (二)经纬度与经纬网
      1.本初子午线: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
      2.经度: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的度数即为当地经度。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沿地球的自转方向度数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东西经各180°,东经以“E”表示,西经以“W”表示。
      3.纬度:某地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的夹角的度数即为当地的纬度,赤道的度数为0°,纬线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为90°,向南称南纬,以“S”表示,向北称北纬,以“N”表示。北极点的纬度为90°N,南极点的纬度为90°S。
      4.经纬网: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地球上不同地点的位置,可以用相应的经纬度数来表示。如北京的地理坐标是(40°N,116°E)。
      (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
      1.重要的纬线
      ■
      0°(赤道),南北半球分界线,纬度划分的起点。
      23°26′N纬线,即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23°26′S纬线,即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66°34′N纬线,即北极圈,北半球有极昼或极夜的最南界线,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66°34′S纬线,即南极圈,南半球有极昼或极夜的最北界线,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南北纬30°纬线,是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
      南北纬60°纬线,是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
      2.重要的经线
      ■
      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度划分的起点,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也是零时区的中央经线,世界标准时间的参照线。
      180°经线,大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重合;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
      20°W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四)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方向
      (1)南北方向的确定:纬线指示南北方向,同为北纬则度数大的在北方,同为南纬则度数大的在南方;纬度有南纬也有北纬的北纬在北、南纬在南。
      (2)东西方向的确定:经线指示东西方向,同为东经度数大的在东,同为西经度数大的在西;东西经不相同的按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定东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到达在东,逆着地球自转到达的为西方,但是,二者的经度差必须小于180°,超过180°则东西方向对调。
      2.估算距离
      (1)经度之间的距离:指的是两条经线间的纬线的长短。全球共有360个经度,在赤道上,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所以1°=40 000/360≈111 km,而经度间的距离,越到极点越小,至极点为0,经度间距离的公式1°≈111 km×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
      (2)纬度间的距离:纬度间的距离是指两条纬线间的经度的长短。由于全球任何地方两条纬线间的经度长是不发生变化的,可以认为1°≈111 km。
      (3)最短距离问题: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球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不能单纯的认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根据球面性质可知: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两点所夹的经过两点的大圆的那段劣弧。所谓大圆就是以球心为圆心的圆。
      3.对称点的问题
      纬度的对称点:数值不变,南北互换
      经度的对称点:数值互补,东西互换
      
      4.北极星
      看北极星的仰角=北半球当地的纬度
      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三、地图学基本知识
      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1.有经纬网的:依据经纬网进行判读。
      2.无特殊说明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有指向标的:指向标箭头所指为北方。
      (二)比例尺
      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表示形式:比例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3.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1)图幅相同时
      ■
      (2)实地范围相同时
      ■
      4.比例尺的缩放
      (1)比例尺放缩的计算
      ①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②将原比例放大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缩小时相反。
      (2)比例尺放缩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缩后图幅面积放缩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缩倍数的平方。
      (三)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地图上所用符号和色彩表示特征的释义和说明。
      注记是在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以及山高、水深等的数字。
      (四)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以等高线图为例。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基本概念
      海拔高度即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指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相对高度:两个任意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是一个相对概念。
      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等高线除陡崖外都不能交叉。
      等高距:地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都相同。
      (2)地形类型及其等高线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的地形。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
      (3)等高线与坡度之间的关系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4)常见地形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注意: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指示斜坡降低的方向。示坡线通常绘在沿山脊及山谷线的方向上,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通过示坡线区别山地和盆地。
      
      
      
      
      
      
      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
      山谷和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陡崖: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的地方。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方法:(n-1)d≤ΔH<(n+1)d(n表示相交
      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例:如图所示:
      崖顶的海拔:250≤H<300
      崖底的海拔:100<H≤150
      陡崖的相对高度:100≤H<200
      (5)识别复杂等高线(局部不正常等高线)
      规律口诀: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示例:如右图所示,300 m闭合等高线内海拔高度
      低于300 m;500 m闭合等高线内海拔高度高于500 m。
      2.地形剖面图
      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1)地形剖面图的画法步骤简介
      ①画坐标:横轴(水平距离)、纵轴(海拔);
      ②确定比例尺:水平比例尺(通常与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
      ③移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的点移入坐标的相应位置;
      ④描线: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
      ⑤修饰:擦去辅助线。
      (2)地形剖面图判读方法
      ①识别地形剖面图的水平、垂直比例大小;
      ②根据题目条件和图像形态或区域位置信息,判断经纬度位置;
      ③与相关的分布图、特征示意图的知识进行联系,分析作答。
      3.分层设色地形图
      陆地上海拔从高到低依次为上褐色、浅褐色、浅绿色、绿色,海洋部分按深度的增加为浅到深的蓝色。
      4.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确定水库坝址: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型的洼地,避开断层、少占耕地。
      
      
      
      
      
      
      
      
      
      
      (2)确定港口码头位置:海域条件(水深、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陆地条件(地形平坦、地质结构稳定、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大)。
      (3)确定交通线路(公路铁路):地势平坡度缓、线路短弯路少、地质结构稳定、工程量小。
      (4)确定引水线路:避免走山脊、尽量使水自流。
      (5)确定水系特征:山地(放射状水系)、盆地(向心状水系)。
      
      ■
      
      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图中经纬线之间的间隔都是相等的。读图回答1~3题。
      
      
      
      
      
      
      1.③在①的( )。
      A.西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东南方
      2.⑤的坐标为( )。
      A.60° N,20° E B.60° S,20° E
      C.60° N,20° W D.60° S,20° W
      3.有两架飞机于北京时间12时同时从②⑤两地起飞,目的地分别为①⑥两地,飞行速度等于所在纬线的地球自转角速度。关于两架飞机飞行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两架飞机的飞行线速度相同
      B.两架飞机到达目的地时,两地地方时相同
      C.两架飞机的飞行时间相同
      D.两架飞机的飞行路程相同
      读四岛的经纬网图,回答4~5题。
      
      
      
      
      
      
      
      4.四幅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对四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③岛位于②岛的西南方 B.①岛的实际面积最大
      C.③岛东北向邻国甘蔗产量较大 D.④岛全年温和多雨
      6.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成都市拟在“全域成都”视野下构建1.24万平方千米的大市区。若采用1∶5000的50 cm×80 cm图幅进行“全域成都”环境规划,理论上应有几幅规划图?( )
      A.124 B.620 C.1240 D.6200
      7.读某局部经纬网图,有关图中各点之间最短距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到③的最短航线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B.①到③的最短距离是555千米
      C.②到④的最短航线方向是正南
      D.②到④的最短距离是555千米
      读下图,完成8题。
      
      
      
      
      
      
      
      8.比较甲图与乙图的地理信息,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图比例尺较小,范围较大 B.甲图比例尺较大,范围较小
      C.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D.图中A点在B点的东南方向
      读北半球某温带地区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图(比例尺1∶20 000),回答9~10题。
      
      
      
      
      
      
      
      
      
      9.当教堂的影子偏向甲地时,最可能为该地的(均为地方时)( )。
      A.9∶00 B.12∶00 C.15∶00 D.18∶00
      10.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增大一倍,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原来的二倍
      B.同样的图幅面积表示的实际范围是原来的四分之一
      C.教堂的布局在图中更加清晰
      D.如果等高距不变,等高线更加密集
      读我国西南某地区地形图,判断11~13题。
      11.此地区拟建一座水电站,坝址应选在A、B、C、D四点中的( )地最合理。
      A.A B.B
      C.C D.D
      12.通过调查发现,甲地可以种植甘蔗,而乙地却不可以,
      原因是( )。
      A.甲地靠近海洋,降水丰富
      B.甲地土壤肥沃
      C.甲地纬度低,热量充足
      D.甲地位于盆地底,热量充足
      13.若丙处植被受破坏,对其合理开发的整治措施是( )。
      A.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B.种植苹果、梨树等经济林木
      C.营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放牧牦牛
      读图,回答14题。
      
      
      
      
      
      
      
      14.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
      
      ■
      
      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读题可知,此地为南半球区域图,所以本图的纬度范围应为0°到南纬80°。既为南半球,侧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所以③在①东南方。
      2.【答案】B。解析:由题资料可知,经纬线的差值都是20°,而中间两条经线都是20°,它们中间还有一条经线必然为0°,再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为东经20°,再由题知此图为南半球即可。
      3.【答案】C。解析:②①和⑤⑥之间的经度差都是40°,两架飞机飞行的时候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一样的,即15°/h。那么它们的飞行时间都是40/15 h。
      4.【答案】A。解析:本题是在考查比例尺大小与图幅面积及实际面积之间的关系,四幅图面积几乎相等,重在比较实际面积大小,根据包含的经纬度范围,易得出答案。
      5.【答案】C。解析:③岛为海地,它的邻国为古巴,中美洲国家,盛产甘蔗。
      6.【答案】C。解析:本题着重考查比例尺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细心就不会出错。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最短距离问题,①和③的最短距离不是纬线间的距离,比这要小。
      8.【答案】A。解析:由经纬网的范围可知甲图实际范围大于乙图,比例尺较小。
      9.【答案】A。解析:根据指向标判断教堂在A的西北方向,影子朝向教堂的时候,太阳应该在东南方向,为早晨。
      10.【答案】D。解析:比例尺增大一倍,即变为原来的二倍,这样的话同样的图上距离代表的实际距离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如果等高距不变,等高线会稀疏。
      11.【答案】A。解析:大坝应该建在水面较窄,并且上游有足够的空间储存水源的地方。
      12.【答案】D。解析:种植甘蔗对热量要求较高,甲乙两地其他条件差别不大,但是甲处于盆地中央,热量较为充足。
      13.【答案】C。解析:丙处的植被已经遭受破坏,那么必须恢复植被,并且该地在我国西南地区,应选C。
      14.【答案】B。解析:已知在全球任何位置,两个纬度之间的距离为111 km,中山站的位置为南纬70°不到,所以到南极点的纬度差稍大于20°,距离为111×20=2220 km还要多一点。
      
      ■
      
      一、宇宙
      (一)宇宙大爆炸假说
      1.定义:“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
      2.主要观点:(1)以任何星系为中心,则其他星系以极高的速度远离这个星系。
      (2)距离越远的星系,相背离的速度也越大。
      (二)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
      2.发展阶段:可分为形成期、稳定期、消亡期和终局。太阳正处于稳定期。
      (三)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意义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过程大体可分为认识太阳系、探究恒星世界、探索星系世界和航天时代四个阶段。帮助人们认识宇宙的本来面目,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
      (一)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从内至外分为日核、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二)太阳活动发生的圈层及对地球的影响
      
      
      
      
      
      
      
      
      (三)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1.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67颗卫星、数十万颗小行星及少数彗星组成。
      
      
      
      
      
      
      
      2.太阳系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的位置:从靠近太阳向外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月相变化规律,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1)月相变化:上上西西(上弦月在上半夜的西方天空,月亮的凸面向西),下下东东(下弦月在下半夜的东方天空,其凸面向东),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2)月相变化与潮汐的关系: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月相对潮汐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潮汐的月变化上。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朔望月,即约为29.5日。朔日(农历初一)和望日(农历十五),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所受的引潮力相当于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力之和,潮水位特别高,成为大潮;上弦日(农历初八)和下弦日(农历二十三),三个星体的中心几乎成一个直角位置,地球所受到的引潮力相当于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之差,潮水位较低,成为小潮。但是,实际观察到的大小潮并不一定就是在朔望和两弦日出现,而多少有些滞后,例如我国沿海的大潮多发生于初三和十八。
      三、地球的演化
      (一)地质年代的划分
      1.相对年代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方法,称为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2.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来计算其绝对年龄的方法。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定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地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主要内容: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板块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像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四、外力作用及各种地貌类型
      (一)影响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是外营力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潮流、海流、风等。风化作用产生碎屑,为外营力提供了侵蚀地面的条件;狭义的侵蚀作用指流水、波浪和潮流、冰川和风等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广义的侵蚀作用还包括坡地上岩屑、土粒受重力影响顺坡下移的块体运动。继侵蚀作用之后,相继出现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使地貌改观。
      3.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
      4.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广义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指介质(如水)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
      (二)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
      1.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河流阶地。
      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在河谷地貌中较普遍,每一级阶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倾斜的阶地面和陡峭的阶坡组成。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位置愈高的阶地形成的时间愈久,因而受破坏程度也愈大,反映在形态特征上也往往很不明显。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深向侵蚀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滩或谷底平原,后者将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滩或谷底平原以下。因此阶地面实质上是古老或早期的河漫滩,而阶坡则是河流深向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坡。河流侵蚀作用改变的原因往往是地壳运动或者相当大范围气候的变化。
      2.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1)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它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般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人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地表钙华堆积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2)地下岩溶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3.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沉积包括3类:冰川冰沉积、冰川冰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这些沉积物在地貌上组成形形色色的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1)冰川侵蚀地貌
      纯粹的冰川冰是缺乏侵蚀力量的,因为它的强度很低。但是,冰川冰总是含有数量不等的岩屑,它们是冰川进行磨蚀和压碎作用的工具。另外,处于压力熔点的冰川冰和冰床之间的应力时有变化,导致融冰水的再冻结和促进拔蚀作用。磨蚀和压碎作用形成以粉砂为主的细颗粒物质,拔蚀则产生巨大的岩块和漂砾。通过这些作用冰川塑造出小到擦痕、磨光面,大到冰斗、槽谷、岩盆等冰川侵蚀地貌。
      (2)冻土地貌
      在高纬地区及中纬度高山地区,如果处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温常处于0℃以下,降水少,大部又渗入土层中,不能积水成冰,而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在冰劈、冻胀、融陷、融冻泥流(统称冻融作用)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特殊地貌,称冻土地貌。
      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为冻土。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层;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冬季冻结,一、二年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它是上述两类冻土之间的过渡类型。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结层能完全连接起来,称为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冬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结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10-20cm),称为隔年冻结层(简称隔年层)。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为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深度以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为年平均地温,用tp表示。在多年冻土地区,tp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tp升高,说明冻土退化(范围与厚度减小)。
      4.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成地貌是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风力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地面各种条件的差异,风力所起的作用就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和水分状态的差异,对风蚀地貌的形成和分布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基岩组成的地面,岩石的裂隙发育为风力等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风向与构造方向相近的情况下,形成与风向大致平行的风蚀地貌。岩性的不同,引起差别吹蚀,常常发育蘑菇石。地表物质粗细与风成地貌的关系很大。在内陆盆地外围的山前地带,多为岩漠。从山麓至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一般由粗变细,各种荒漠依次分布,在盆地中部风蚀洼地和雅丹都较容易发育。而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植被茂密,风力受阻,风蚀微弱,很少形成沙丘。风沙流中含沙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沙源的贫富,在沙源丰富的地区,加之风力很强,可以形成巨大的、密集的风积地貌。沙丘的分布和移动主要决定于风向和风速。风成地貌在干旱地区分布十分普遍,在沙质海岸、湖岸、河岸等处也有小规模的分布。
      黄土是不成层的垆坶沉积物,其颗粒大小介于粘土与细砂之间,呈浅黄色或黄褐色,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现在一般认为主要是由风沉积的,常为钙质并往往含贝壳、骨骼和哺乳动物的牙齿以及碳酸钙结核,有时也含氧化铁结核而形成可大量贮水的优质土壤。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
      5.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和沿岸流作用于海岸带陆地而形成的地形起伏。分为由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地貌和由海积作用形成的海积地貌。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距今6 000~7 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 000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1.4万余千米。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单项选择题
      1.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
      A.可见光区 B.红外区
      C.紫外区 D.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区
      2.史前曾记载:“公元前28年前,三月已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太阳现象发生在(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大气
      北京时间2003念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产生了强磁暴,地球上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据此回答3~5题。
      3.太阳风来自太阳大气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日珥
      4.强磁暴可能会导致( )。
      ①卫星电视信号中断 ②极光的产生
      ③两级地区冰川的融化 ④全球农业的歉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5.材料中所说的“不少地方”可能位于( )。
      A.西藏拉萨 B.浙江的杭州
      C.海南的海口 D.黑龙江的漠河
      二、综合题
      1.读“太阳外部结构层次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太阳大气层的名称:A 、B 、C 。
      (2)用图中的字母填空:太阳黑子活动发生在 层,耀斑出现在
      层,它们的活动周期为 年。
      2.什么是恒星。
      3.六大板块的名字。
      
      ■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太阳光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2.【答案】A。解析:由题可知,此处描述的为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
      3.【答案】C。解析:太阳风来自于日冕层。
      4.【答案】A。解析:太阳风能扰动电离层,导致短波通信失灵;扰动地磁场、使罗盘指针失灵;冲进两极,形成极光。
      5.【答案】D。解析:极光出现在靠近极地的地方,应选高纬度地区。
      二、综合题
      1.【答案】(1)日冕、色球层、光球层
      (2)C、B、11
      2.【答案要点】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3.【答案要点】
      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
      
      ■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
      (1)宇宙的物质构成: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
      (1)太阳系构成:太阳、八颗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2)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公转轨道的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安全稳定的外部条件:安全是因为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稳定主要指太阳光照稳定。②合适的内部条件:地表适中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大气的存在(原因: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液态水的存在(原因:日地距离适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氦
      (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
      
      
      
      
      
      
      
      
      
      
      (4)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因素
      纬度: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差异影响,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海拔: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多。
      天气状况:晴天多,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阴雨天多,则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
      (5)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是: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尘埃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小(主因);②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③天气以晴天居多,云量少,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大。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小的地区:四川盆地和贵州(重庆、成都、贵阳)。原因是:阴雨天多,云量大,较多削弱了太阳辐射。
      (6)太阳辐射的作用
      ①煤炭和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②太阳辐射能形成的能源:水能、风能。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大气层自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表现
      
      
      
      
      
      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对地球几乎没有影响。
      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正、负相关。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注意:极地地区和黑夜是极光出现的两个条件。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运动
      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注意:周期中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分,以及恒星年和回归年的区分。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是自转形成的赤道面与公转形成的黄道面的夹角,大小为23°26′,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66°34′的夹角。
      (2)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周期为一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
      3.地球公转示意图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1)3.21至9.23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9.23至第二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2)12.22至第二年6.2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6.22至12.2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1)成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昼夜现象;地球自转→昼夜更替。
      (2)昼夜的分界线:晨昏线(晨昏圈)。
      ①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
      ②晨昏圈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垂直,且其圆心必是地心。
      ③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a.春分日、秋分日,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b.夏至日,晨昏圈与经线圈呈23°26′的夹角;c.冬至日,晨昏圈与经线圈呈23°26′的夹角;d.其它日期,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在0°到23°26′之间。
      ④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是12时。
      补充: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该地地平面的倾角,
      如右图所示。
      2.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1)成因:地球自转。
      (2)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左手定则、右手定则)。
      (3)意义:对气流、水流影响显著。
      3.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
      (1)地方时
      地方时的产生: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偏东的地方先日出,使经度不同的各地区时间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即为地方时。某地点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定义为该地的地方时的12点,将两个相邻12点的时间间隔等分为24小时。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是相同的,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补充: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的方法:
      求出两地经度差→求出两地时间差→看两地的相对位置(东加西减)→求出地方时
      (2)时区和区时
      为了统一时间,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自转15°,而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定义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①某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时区数×15°
      ②已知经度求时区的方法:用已知经度除以15看余数,若余数<7.5°,则商数即为所求的时区数。若余数>7.5°,商数加1即为所求的时区数。所求地是东经度,属东时区,所求地是西经度,属西时区。
      ③求时区差:以零时区为准,在零时区同侧则时区数相减,异侧相加(同减异加)。
      ④已知另一时区及其区时,求该时区的区时: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差(东加西减)。得数>24,则减24,为次日时间,若两地之间经过180°经线,则为前一日时间。(使用该方法时尽量不过180°经线,因为180°经线是日期分界线)
      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定,如中国东西跨五个时区,但使用的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3)日界线
      设置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规定将日期变更线(人为日界线)大致和180°经线重合,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时区时刻值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在任何时刻,东十二时区总比西十二时区早一天;自东十二时区向东进入西十二时区,日期要减一天;自西十二时区向西进入东十二时区,日期要加一天。
      除人为日界线外,还有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0点所在经线。
      4.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也是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角。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被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两地纬度的差值等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值)
      3.四季和五带
      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①四季的划分
      中国传统的四季划分: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主要用于我国黄河流域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欧美四季划分:以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
      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过渡季节。
      气候上的四季:以北半球北温带为例,春季指3、4、5月,夏季指6、7、8月,秋季指9、10、11月,冬季指12、1、2月。
      ②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温带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的现象。五带反应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减少的规律。
      (四)如何判别时间要素和南北半球
      1.判别南北半球
      A.看纬度数值的分布。B.自转方向。C.等温线数值的分布和气温年变化规律。D.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E.洋流流向。F.自然带的更替次序。G.特殊动物种类的分布。H.正午日影。I.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J.北极星。K.日出日落方位。L.极点附近所见天体周日视运动方向。
      2.判别季节的要素
      A.太阳直射纬度。B.太阳光照图。C.地球公转图。D.昼夜长短情况。E.海陆气压配置。F.季风风向。G.海陆气温差异。H.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I.气候特征。J.印度洋的季风洋流。K.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五)有关地理计算
      1.昼夜长短的计算
      (1)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2)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
      方法是:白昼长=2×(日落时间-12)或白昼长=2×(12-日出时间)。
      (3)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
      ④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纬度差(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2)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3)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90°-H
      (4)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走向。
      (5)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23°26′;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南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是46°52′。
      3.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
      (1)利用已知昼长计算: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2)利用日照图上晨昏线与当地所在纬线交点的地方时确定。
      (3)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北京当地日出时间(注意这个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
      4.某地区纬度的计算
      (1)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注意首先判断该地所处的南北半球和纬度范围(热带范围还是温、寒带范围)
      (2)利用北极星的仰角计算: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北极星与天顶的角距离=90°-当地纬度(此法只适用于北半球)。
      (3)利用昼长确定:当北(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是X小时,而所求地区的夜长也是X小时时,当地纬度即与上述纬度相同,但半球相反。
      5.经度的计算
      某地区的经度计算大多采用地方时差换算成经度差等方法来确定。
      (六)日照图的解题内容和步骤
      1.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
      (1)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特例除外)。
      (2)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为北半球,顺时针自转为南半球。
      (3)从经度数排列上看,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与西经度数由大到小的排列方向相同。
      2.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1)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①地方时12时的经线;②平分昼半球的经线;③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④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经线。
      (2)直射纬线的确定:①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②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③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90°-相切纬度(北半球昼长则直射北半球)。
      3.时间的确定
      (1)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时间: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昼半球则经线时间为12时,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夜半球则经线时间为24(0)时。
      (3)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0)时。
      4.季节或日期的确定
      (1)利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来判定:北半球昼长夜短或北极地区是极昼,则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反之则为冬半年。
      (2)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
      5.太阳高度
      (1)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并非正午太阳高度)。
      (2)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90度(也是正午太阳高度)。
      (3)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相同的点有无数个,即以直射点为圆心,以(90°-高度角)的角距离为半径的圆。
      (5)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可能有两个(位于同一经线上,与直射纬线之间的角距离相同),也有可能只有一个(太阳直射点)。
      6.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范围是北纬(90°-直射纬度)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范围是南纬(90°-直射纬度)及其以南地区。太阳直射南半球则情况相反。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如果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则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如果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则北极地区极夜范围缩小。直射点向南移相反。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
      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在地下平均17千米深处,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都增大,这个不连续面被称为莫霍面;在地下2 900千米深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少,这个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O):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CO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
      臭氧(O3):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伤害。
      水汽(H2O):水的三态变化与天气现象密切相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划分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热力性质)。
      各层气温垂直变化取决于各层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波长的选择性吸收特征。
      
      
      
      
      
      
      
      
      
      
      2.水圈
      从空间分布看,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大类型。其中海洋水储量最多,是地球上水的主体。陆地水又以冰川水储量最多。大气水分占全球水储
  •     还没看,但看目录感觉还是挺有条理的。应该是不错的资料
  •     买了却没用上的一本书
  •     包装挺好的,内容还没看嘞,送300元学习卡挺给力哒
  •     挺便宜,还不错哦,看着也好
  •     地理专业要考教师上岗考,可以买了看一下
  •     跟众人所说的那样,送的增值卡用处不大,不能下载文件,有些坑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