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最新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湖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类职称考试 > 2012最新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湖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10044380
作者:中公教育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页数:419页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标准化自测题】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标准化自测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 学校教育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标准化自测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教育目的及其培养目标
  【标准化自测题】
 第五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第三节 义务教育制度与终身教育制度
  【标准化自测题】
 第六章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第二节 教师
  第三节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标准化自测题】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设计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第五节 课程设置
 【标准化自测题】
 第八章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五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
 第六节 教学评价
 第七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标准化自测题】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第二节 德育过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标准化自测题】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 班级管理
 第三节 班级活动
  【标准化自测题】
第二部分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对象及意义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第三节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及方法
  ……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
第五部分 师德规范
第六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体系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编辑推荐

  本书特色  权威专家编著 全面切中考试  涵盖所有考点 讲解深入浅出  深度点拨技巧 高效实用应考  本书适用于  湖南省中小及幼儿教师入编考试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   教育局人事局公开招聘教师  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

作者简介

内容完备。体系健全
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以笔试和面试为经纬线,结合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特点,架构起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主,辅以教育心理学、新课程理念、师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及其他综合知识有机结合的庞大体系,使考生一书在手,知识尽有。
浓缩考点,深入浅出
本书在全面囊括各地各类教师招聘考试的所有考试内容基础上,从最基本、最重要的考点入手,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考生对知识点有足够透彻的印象和理解,烂熟于心。
讲练结合。实用高效
本书在深入把握考生备考需求的基础上,追求讲解得清晰透彻.并在章节内容之后配以大量精选习题,力求使考生学练结合,及时查漏补缺,稳步提升应考能力。
体例新颖。直观明了
本书编著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考生的阅读习惯.对于重要考点,采用阴影勾勒、下划点线等直观形式做出明确标注,使考生一经过目即了然于胸.以最短时间收最大之功效。

图书封面


 2012最新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湖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第二章 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功能是指某一活动或社会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单选】“教育能够干什么”是指( )。A.教育属性 B.教育目的 C.教育功能 D.教育效应 【正确答案】C。■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单选】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A.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B.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C.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D.显正向功能和隐负向功能 【正确答案】A。■(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形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前者指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其技能的发展、完善,后者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各种高级社会性的发展。教育就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一员,不存在脱离人类社会的所谓“纯粹”个人。“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是体现个体发展的社会性要求及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等,都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个体的社会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生活技能,主要包括个体所处时代和社会所要求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二是内化社会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三是完善自我观念,即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状况,对自我和他人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四是学会承担社会角色,就是通过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能够自觉按照社会结构中所规定的规范办事,这是社会化的本质和最终体现。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教育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国家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体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也是符合社会价值的,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链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其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在性质上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教育要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个体谋生的需要,要求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在当代,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整个终身教育的职责。(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指个体的发展。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还能使受教育者进一步获得一些特殊的享受:个体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求知欲得到实现,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并进而获得幸福感。这是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接受教育与获得幸福的关系上,主要体现在:首先,教育能够充分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奠定个体幸福的基础;其次,教育提升人的认知水准,丰富人的情感世界,给人以体验和感受幸福的功能;最后,学校生活本身是一种幸福生活,求真、向善、臻美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价值,学校生活为人们创设了一种体验幸福、感知幸福的良好氛围。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现代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针对已经出现的负向功能,不是回避,而是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和矫正。改变我们的教育,克服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把人看成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做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看做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待、欣赏他们。■一、教育的人口功能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很多,既包括来自上一代人的遗传素质,也包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教育一方面可能对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有所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上,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途径。所以,国家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要端正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作贡献。二、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教育对文化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保存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第四,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三、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手段和方式的飞速发展,教育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在不断增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稳步提高。首先,教育将可能的劳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单选】有关研究表明教育对当代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这说明教育具有(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科技功能 D.文化功能【正确答案】B。■四、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现代社会任何领域的问题,很快都会从自己狭窄的地段中出来,上升成为政治问题。教育更是被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政治资源,在影响社会政治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首先,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人才;第二,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第三,教育传播政治意识,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一、单项选择题1.“狼孩”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教育促进个体( )功能的重要性。A.个性化 B.社会化 C.职业化 D.主体化2.教育的固有功能是( )。A.个体功能 B.社会功能 C.正向功能 D.隐性功能3.教育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这属于教育的( )。A.负向功能 B.社会功能 C.隐性功能 D.正向功能4.使人成为自由、幸福的人,是教育的( )。A.个性化功能 B.社会化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 D.人口功能二、填空题1.教育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再生产 和 而推动经济的发展。2.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这是指教育的 功能。3.青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 。4.通过“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成为我国教育 功能的基本方向。三、分析题分析我国中小学的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对策。■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狼孩”和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一样,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尽管有健全的躯体,却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化的重要性。2.【答案】A。解析: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3.【答案】C。解析: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一旦隐性的潜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4.【答案】C。解析: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这是教育个体享用功能。二、填空题1.劳动力;科学知识2.个体谋生3.学校4.社会三、分析题【答案要点】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也存在着太多让我们心酸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之一: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教学、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杀手。负向功能之二:管理模式。我们的教师有时候甚至在摧残孩子。我们时常从新闻媒体上看到,某老师让孩子顶着书本罚站;某老师强制学生用小刀刮自己的脸;某老师让全班学生轮流扇犯错误同学的耳光。太多太多的诸如此类的管理误区,显示着现实中的教育并非都是“善”的,它造成儿童太深、太多的心灵伤害。针对已经出现的负向功能,不是回避,而是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和矫正。改变我们的教育,克服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把人看成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做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看做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待、欣赏他们。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一)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二)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所谓教育结构,即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会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的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同时,人才需求结构的变革,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的专业口径比较窄,现在比较宽;过去比较重视技能,现在比较重视理论;过去比较重视复制,现在比较重视创造。在不同的时代,生产力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是有很大不同的。(三)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生产力往往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而发展的。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促进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认识能力与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就会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不断变革。这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等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教学。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一)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控制教育领导权的主要途径有:通过组织手段和某种体制直接对教育机构行使领导职能;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和教育者;颁布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方针、政策和法规;对教育资源(特别是教育经费)进行组合与分配,等等。(二)决定着受教育权一个国家设立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什么样的人进什么样的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要有什么样的标准,都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三)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授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单选】教育与社会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中,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是( )。A.政治与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C.科技水平 D.文化传统 【正确答案】A。■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一)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我国教育和年青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二)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确立,受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希腊时期崇尚知识和理性,因而当时的教育目的则是培养哲学家和哲学王。近代英国着重培养具有绅士风范与良好品性的公民,德国着重培养能够服务社会的公民,这些都与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的内容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表现在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选择倾向性等方面。(四)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这在教育上表现为影响着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方式以及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影响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智的运用。(二)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数量的增多。(三)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科技的发展促使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四)对教育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学校类型规模的扩展,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创造等,都离不开科学的作用。20世纪以来,随着新的传播工具与数据存储工具的出现,教学上开始采用大量的新科技产品。这些新科技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增长率过高使得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学龄人数增长使得班级人数增加,影响教育质量。人口增长还制约和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二)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其中身体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两个方面,是人口质量中的物质要素。文化修养包括人们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道德水平包括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等。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是人口质量中的精神要素。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的影响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三)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第一,人口年龄构成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与进程,影响教育的宏观决策和战略决策。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第二,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在阶级社会里,人口的阶级构成直接影响着受教育权的分配。第三,人口就业结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所谓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就业人员的比例。教育结构指各级各类学校、各种专业教育的构成。近年来,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向服务业转移,向智力劳动转移,从一般技术向高新技术转移。第四,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的布局,同时也制约着教育质量。人口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的布局和教育效率,一般说来,人口分布合理的地区,教育相应地比较发达;人口密度稀疏的地区,常常出现学校布局不够合理,进而影响教育经费的充分使用,影响教育效率的提高。■一、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生产。(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以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首先,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其次,教育通过促进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二)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要不断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就不可忽视加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三)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藉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反动的阶级利用教育来宣传反动的思想、观点、迷信,为维护反动的政治服务;革命的阶级利用教育宣传革命的思想,传播科学真理,制造革命舆论,以影响群众,为革命的政治服务。案例:珠海市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案例描述】珠海市职业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它伴随珠海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高等职业学院7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含一所高职院附设的技工学校),各类职业培训点近百个,涉及农林、能源、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电工电气、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医疗卫生、商贸旅游、财经、文化体育等10多个专业大类。2005年,全市职业院校招生专业50余个,在校生15 404人,其中高职生2 440人,中职生12 964人;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技能人才近万人次,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417人,获得高级技工资格的625人。目前珠海市职业教育尽管规模还不大(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但是,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中等与高等、职前与职后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拥有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5个职业技能鉴定点,为进一步加快珠海市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资料统计,“十五”以来,珠海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2001—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由368.34亿元增加到634.58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3.9%。其中,第一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9%,第二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1%,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7%。“十五”期间三类产业比为3.2∶51.7∶45.1。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与此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珠海已经形成若干优势产业。近几年来,全市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生物医药以及精密机械制造六大优势产业,其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提升了珠海市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结构层次。在近期公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中,珠海市制造业在全球城市产业竞争力排名中跻身前20名(列第19名)。报告指出,近年来珠海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脑软件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发展迅猛,有的产品甚至占全球市场半数以上。此外,科技经济、港口经济和旅游产业,近几年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根据珠海市“十一五”规划,珠海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做优高科技产业群,做强现代制造业产业群,做大重化工产业群,做好服务业产业群,做稳现代农业群。“十一五”预期目标为实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 300亿元,年均增长14.2%,三类产业比重调整为1.4∶53.6∶45.0。【案例用途】本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思考题】“十五”期间,珠海市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十一五”期间,珠海市职业教育如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案例分析】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是社会生产中的主要因素,任何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进行都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参与其中。教育是一种给人以智慧、知识、技能的精神生产。教育这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的产品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而提高了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包括人的智力、感情、社会意识、自我表现意识、社会心理及个性心理品质、科学文化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教育的这种功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教育可以实现自然人向社会劳动者的转化,改变劳动力的性质;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使劳动力实际承担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大为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生产领域看,小学毕业比小学没毕业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要高43%;中学毕业比小学毕业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要高1.1倍;大学毕业比中学毕业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要高3倍。教育还会提高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变换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简言之,教育是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手段。职业教育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为本地区产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既是产业结构与布局的需要,又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专业布局以及整体水平,必须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一)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为特定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来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文化的过程,就是整理文化的过程。教育将选择为教育内容的文化刻画在年青一代身上,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保存。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学者的学术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和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变革和创造,形成新的文化,促进其丰富和发展。■【多选】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A.教育能够保持文化 B.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C.教育能够选择文化 D.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E.教育能够传递文化 【正确答案】ABCDE。■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人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在教育活动中,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会围绕着文化传统创造出新的文化特质,从而丰富文化传统。(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多选】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这样一些内容( )。A.对人性的理解 B.对集体的看法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正确答案】ABCDE。■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即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校园文化的理性因素;二是情感成分,是学校这个文化体内的成员对教育、学校、班级、同事、同学、老师、学生特有的依恋、认同、参与、热爱的感情,这种感情内通常包含着很深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和献身精神;三是价值成分,即学校校园所独有的价值取向系统,如“忠于职守”、“尊师爱生”以及“严谨、守纪、规范、团结”的价值取向等等;四是理想成分,即学校及其成员对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所表达的希望和追求,如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是许多优秀学校所追求的理想。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三)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3)师生的交互作用在教师为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他们就会形成一些与此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气氛和行为方式。(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受家庭的影响。(5)社区的影响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2.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这种文化。(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他们可能会因性别间的差异,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因年龄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断地在发挥着作用,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纠结在一起互为补充的。(5)学生文化具有调适性主要指通过心理调节和无益情绪的化解,达到身心康乐的目的。学生不仅有求知的需求,还有交往、归属、爱、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发展、完善、实现的需要。学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需要,使之达到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再者,种种挫折导致的焦虑、忧愁等,可能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而学生文化为排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了一条良好途径。四、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一)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教育对于科学知识的影响,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另一方面在科学的创新,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人,使他们能够生产出新的科学成果。(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早先,科学研究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和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五、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一)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1.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2.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3.教育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成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的迁移倾向越强烈。(二)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1.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在提高人口的质量方面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上,其次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2.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3.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教育可使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相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和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至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但是,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为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另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超过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学校自身的办学规律,这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或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一)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和目标,还是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别是与人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或组织形式等,都不会因为社会的变更而完全改变,而总是或多或少地进行某种改造或完善。(二)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正是因为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各民族的教育才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本民族的教育传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教育中的优秀成分,结合现代社会对其成员的需要和现代社会积累的成果,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和手段。■一、单项选择题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 )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3.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社会性质4.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生产力5.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1.学生文化的成因有(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E.社区的影响2.校园文化可以细分成(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制度文化 C.学生文化D.学校精神文化 E.传统文化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 )来实现。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B.教育促进社会变革C.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D.教育对文化的延续E.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三、填空题1.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 。2.中国古代社会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希腊时期的教育目的则是培养哲学家和哲学王。这些都说明教育目的的确立与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4. 的发展不断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四、简答题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分析学校制度文化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五、论述题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这句话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答案】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3.【答案】B。解析:详见教材“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4.【答案】D。解析: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5.【答案】B。解析: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故科技进步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6.【答案】C。解析:略。二、多项选择题1.【答案】ABCDE。解析:略。2.【答案】ABD。解析:在不同层次,可以把校园文化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3.【答案】AC。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填空题1.培养人才2.文化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生产力四、简答题【答案要点】(1)学校制度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它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①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它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②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③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职员工。(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独特的学校制度文化会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以至整个人格产生重要影响。五、论述题【答案要点】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进行的重要教育改革也证实,任何教育改革的背后,都隐含着社会文化的制约机制。因此,研究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书仍是到的很快,可惜我买错了。
  •     内容很细,不错
  •     不是第一次在当当买书了,很不错哦
  •     要去应聘老师,这本书还是需要的,挺实用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