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网管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与数据通信 > 非常网管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115147578
作者:王群
页数:497页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网络理论基础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3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31.1.1 面向终端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31.1.2 以分组交换为核心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51.1.3 以OSI为核心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51.1.4 以高速和多媒体应用为核心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61.2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61.2.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61.2.2 计算机网络与联机多用户系统 71.2.3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8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81.3.1 按连接范围分类 81.3.2 按使用范围分类 91.3.3 按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 101.3.4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 111.4 网络的标准化及其组织 121.4.1 电信领域最具影响的组织──ITU 121.4.2 国际标准领域最具影响的组织──ISO 131.4.3 因特网标准领域最具影响的组织──IETF 141.5 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51.6 本章小结 16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72.1 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 172.1.1 OSI的分层特征 172.1.2 OSI参考模型的上下层划分 182.2 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介绍 192.2.1 物理层 202.2.2 数据链路层 202.2.3 网络层 222.2.4 传输层 222.2.5 会话层 232.2.6 表示层 232.2.7 应用层 232.3 OSI参考模型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关系 242.3.1 物理层与集线器 242.3.2 数据链路层与交换机(网桥) 242.3.3 网络层与路由器 242.4 数据的格式及数据帧、数据包、数据段的概念 252.4.1 什么是数据帧 252.4.2 什么是数据包 252.4.3 什么是数据报 252.4.4 数据段和报文 262.4.5 数据单元 262.5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 272.5.1 数据是如何进行封装的 272.5.2 数据是如何进行解封的 282.6 局域网体系结构 292.6.1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OSI之间的关系 292.6.2 局域网中各层的功能介绍 292.7 TCP/IP参考模型 302.7.1 TCP/IP的分层特点 312.7.2 TCP/IP各层的功能介绍 312.7.3 TCP/IP与OSI之间的关系 322.7.4 TCP/IP体系中各协议的特点 322.8 本章小结 34第3章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353.1 关于通信协议 353.2 TCP/IP协议栈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353.3 TCP/IP的应用层协议介绍 373.4 HTTP 373.5 FTP 383.5.1 FTP服务的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393.5.2 FTP服务数据连接的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393.6 TFTP 403.7 SNMP 403.8 DNS 413.9 TCP/IP的传输层协议 413.10 端口号 413.10.1 端口号的功能及应用特点 423.10.2 常有端口号介绍 423.11 UDP 443.12 TCP 443.12.1 TCP头格式 453.12.2 建立TCP连接:三次握手 463.12.3 关闭TCP连接:改进的三次握手 463.12.4 TCP的可靠性 473.12.5 滑动窗口与流量控制 483.12.6 TCP的应用特点 493.13 TCP/IP的网际层协议 493.14 IP 493.14.1 IP头格式 493.14.2 数据包的大小、网络MTU及TCP最大报文段长度 503.15 ICMP 523.15.1 ICMP的功能介绍 533.15.2 ICMP不可到达的原因及分析 553.15.3 ICMP超时的原因分析 563.15.4 ICMP重定向功能及应用 583.15.5 ICMP回应请求与回应应答 583.16 ARP 593.16.1 什么是ARP 593.16.2 在PC上使用ARP命令 603.16.3 IP地址冲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13.16.4 在Cisco路由器上使用ARP相关的命令 613.17 RARP 633.18 DHCP 633.18.1 DHCP的通信过程 643.18.2 DHCP地址的分配类型 643.19 本章小结 65第4章 计算机局域网基础 674.1 什么是局域网 674.2 计算机局域网的组成 674.2.1 服务器 684.2.2 工作站 684.2.3 外围设备 684.2.4 通信协议 684.3 局域网的常见结构 684.3.1 对等式网络结构 684.3.2 专用服务器结构 694.3.3 主从式结构 694.4 局域网的分类 704.4.1 令牌网 704.4.2 以太网 704.4.3 FDDI 714.4.4 ATM局域网 714.5 半双工和全双工以太网 724.5.1 半双工以太网的工作特点 724.5.2 全双工以太网的工作特点 734.5.3 自动协商 744.6 以太网(10Mbit/s) 754.6.1 10Base5以太网 764.6.2 10Base2以太网 774.6.3 10Mbit/s双绞线以太网(10Base-T) 774.6.4 10Base-F光纤以太网 774.7 快速以太网(100Mbit/s) 784.8 千兆以太网(1Gbit/s) 784.9 万兆以太网(10Gbit/s) 794.10 局域网MAC地址及管理方法 804.10.1 以太网寻址 804.10.2  MAC地址的手工修改方法 814.11 局域网中的通信协议及选择 834.11.1 NetBEUI协议 844.11.2 IPX/SPX及其兼容协议 854.11.3 TCP/IP协议 854.11.4 选择通信协议的条件 874.12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 874.12.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史 884.12.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及主要应用 884.12.3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884.12.4 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 904.12.5 IEEE 802.11标准及特点 924.13 局域网操作系统 944.13.1 网络操作系统与单机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 944.13.2 网络操作系统的概念 944.13.3 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 944.13.4 网络操作系统的工作模式 954.14 主流局域网操作系统功能简介 974.14.1 UNIX网络操作系统 974.14.2 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 974.14.3 Windows系列网络操作系统 984.14.4 Linux网络操作系统 994.15 多重网络环境 1004.15.1 为什么要使用多重网络环境 1004.15.2 多重任务环境的实现方法 1004.16 本章小结 101第5章 网线的选择及制作 1035.1 双绞线 1035.1.1 双绞线的组成和结构 1035.1.2 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双绞线的区别 1045.2 双绞线的类别和应用 1055.2.1 双绞线的标准制定 1055.2.2 双绞线的类别和特性 1055.3 双绞线的连接方式 1065.3.1 双绞线连网时的特点 1065.3.2 双绞线与RJ-45接头的连接方法 1075.3.3 直通线和交叉线 1085.3.4 网络设备的RJ-45接口类型 1105.3.5 双绞线直接连接两台计算机时的线对分布 1105.4 双绞线的制作和测试 1115.4.1 双绞线的制作过程 1115.4.2 测试导通性 1125.4.3 一个很实用的网络查线工具──IntelliTone智能数字查线仪 1125.5 同轴电缆 1135.5.1 同轴电缆的结构 1135.5.2 基带同轴电缆 1145.5.3 细缆的连接方式 1145.5.4 粗缆的连接方式 1155.5.5 宽带同轴电缆 1155.5.6 什么是双缆系统 1165.5.7 什么是单缆系统 1165.6 细缆的制作和测试 1175.6.1 细缆的制作方法 1175.6.2 细缆的导通性测试 1185.7 光纤 1185.7.1 光纤是如何工作的 1185.7.2 光缆 1195.7.3 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1195.7.4 光纤通信的特点 1195.7.5 光纤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1205.7.6 光纤跳线 1205.8 室内光缆 1205.8.1 普通光缆和光纤带光缆 1205.8.2 层绞式光缆和中心束管式光缆 1215.9 室外光缆 1215.9.1 直埋式光缆 1225.9.2 架空式光缆 1225.9.3 管道式光缆 1225.10 光纤连接器 1235.10.1 光纤连接器的作用 1235.10.2 光纤连接器的分类和特点 1235.11 光纤链路 1245.11.1 光纤与设备之间的连接 1255.11.2 吉比特接口转换器(GBIC) 1255.12 本章小结 126第6章 IP地址的分配和应用 1276.1 IP地址的格式 1276.1.1 IP地址的组成 1276.1.2 网络地址与主机地址 1276.2 IP地址的分类 1296.2.1 A类地址 1296.2.2 B类地址 1306.2.3 C类地址 1306.2.4 D类地址 1306.2.5 E类地址 1316.3 掩码 1316.3.1 子网掩码 1316.3.2 子网掩码的确定方法 1326.4 IP寻址基础 1336.4.1 IP寻址方式 1336.4.2 代理ARP 1356.5 IP地址的几种特殊情况 1366.5.1 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特殊情况 1366.5.2 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 1366.5.3 回路地址及其应用 1366.6 子网划分及应用实例 1376.6.1 子网划分的概念 1376.6.2 为什么要进行子网划分 1386.6.3 子网规划的运算 1396.6.4 VLSM(可变长度子网掩码) 1426.7 IP子网划分软件的应用 1436.8 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 1466.8.1 IPv6的特点 1466.8.2 IPv6的数据格式 1476.8.3 从IPv4迁移到IPv6时的兼容问题 1486.9 本章小结 149第二篇 网络设备与技术第7章 网卡的选择及配置 1537.1 网卡的功能 1537.2 网卡的类型及应用特点 1547.2.1 根据带宽分类 1547.2.2 根据总线分类 1557.2.3 根据应用领域分类 1577.2.4 根据端口类型分类 1577.3 网卡的内部结构 1587.3.1 网卡的内部结构组成 1597.3.2 需要设置网卡的哪些参数 1597.3.3 网卡的中断值及查看方法 1597.3.4 网卡的I/O端口地址及查看方法 1607.4 网卡的内存 1617.4.1 网卡上自带内存的特点 1617.4.2 计算机中可供其他设备使用的内存范围 1627.4.3 直接内存访问 1627.5 如何设置网卡的参数 1637.5.1 设置DIP开关 1637.5.2 设置跳线 1637.5.3 网卡的软件设置 1637.6 网卡的其他技术参数 1657.6.1 网卡的地址 1657.6.2 网卡的主处理器 1667.6.3 网卡的启动存储器 1667.7 各种总线网卡的性能比较 1677.7.1 ISA总线网卡的主要特性 1677.7.2 PCI总线网卡的特性 1677.8 具有其他特殊功能的网卡 1677.8.1 具有远程唤醒功能的网卡 1687.8.2 集成了硬盘保护功能的网卡 1697.8.3 同时具有多个接口的网卡 1707.8.4 终端卡 1707.9 网卡的选择 1727.9.1 工作站网卡的选型 1727.9.2 服务器网卡的选型 1737.10 网卡的安装和配置 1757.10.1 网卡硬件的安装 1757.10.2 网卡驱动程序的安装 1767.11 网卡的远程唤醒及实现 1797.11.1 远程唤醒的基本原理 1797.11.2 远程唤醒的硬件需求 1807.11.3 远程唤醒实现前的准备 1807.11.4 远程唤醒的实现 1827.12 本章小结 185第8章 交换式网络基础 1878.1 冲突域和广播域 1878.1.1 冲突域 1878.1.2 广播域 1888.2 单播、广播和多播 1888.2.1 单播 1888.2.2 广播 1898.2.3 多播 1908.3 局域网的分段技术及应用 1908.3.1 为什么要进行网络分段 1918.3.2 集线器与网络分段 1928.3.3 网桥与网络分段 1938.3.4 交换机与网络分段 1958.3.5 路由器与网络分段 1958.3.6 一个应用实例 1978.4 交换机的工作方式 1988.4.1 交换机的存储转发方式 1988.4.2 交换机的直通转发方式 1998.4.3 交换机的自由分段方式 1998.4.4 交换机3种工作方式的比较 1998.5 多层交换技术 2008.5.1 第二层交换 2008.5.2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比较 2018.5.3 第三层交换 2028.5.4 第四层交换 2028.6 网桥的工作过程 2038.6.1 学习 2038.6.2 泛洪 2048.6.3 过滤 2048.6.4 转发 2058.6.5 老化 2058.7 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2068.7.1 交换机的学习(建立MAC地址表)过程 2078.7.2 交换机的数据转发和过滤(建立MAC地址表)过程 2098.7.3 交换机的消除回路机制 2108.8 本章小结 211第9章 网络系统的部署 2139.1 局域网交换机的硬件组成 2139.1.1 交换机的连接端口及功能 2139.1.2 交换机的LED指示灯及功能 2149.1.3 交换机的Console端口及功能 2159.1.4 三层交换引擎 2179.2 交换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2189.2.1 交换机的工作方式、延时和转发速率 2189.2.2 交换机的管理功能 2189.2.3 MAC地址数、生成树和背板带宽 2199.2.4 交换机的端口数和堆叠方式 2209.3 交换机的分类 2229.3.1 根据传输介质和传输速度划分 2229.3.2 根据应用划分 2249.3.3 根据交换机的结构划分 2259.3.4 根据交换机工作的协议层划分 2279.3.5 根据是否提供网管功能划分 2289.4 交换机的安装 2299.4.1 机架式交换机的安装 2299.4.2 GBIC模块的安装及介质的连接 2309.5 交换机的堆叠方法 2309.5.1 交换机的堆叠特点 2319.5.2 Cisco交换机的堆叠 2319.5.3 3Com交换机的堆叠 2339.6 局域网交换机的分层概念和部署方法 2359.6.1 接入层交换机的特点及选择 2369.6.2 汇聚层交换机的特点及选择 2369.6.3 核心层交换机的特点及选择 2399.7 路由器的接口类型 2409.7.1 局域网接口 2409.7.2 广域网接口 2419.7.3 路由器配置接口 2439.8 模块化路由器 2439.8.1 为什么要使用模块化路由器 2439.8.2 模块化路由器的应用特点 2449.9 路由器的硬件连接 2449.9.1 路由器与局域网接入设备之间的连接 2449.9.2 路由器与广域网之间的连接 2459.9.3 配置接口 2479.10 局域网的布线要求 2489.10.1 布线系统的具体要求 2489.10.2 布线应遵循的依据 2489.11 网络布线的设计方案 2499.11.1 工作区子系统 2499.11.2 水平子系统 2499.11.3 管理子系统 2509.11.4 垂直干线子系统 2509.11.5 设备间子系统 2509.11.6 楼群子系统 2509.12 布线工程要求 2519.12.1 土建方面的要求 2519.12.2 环境方面的要求 2519.12.3 电气方面的要求 2519.12.4 给排水方面的要求 2519.13 网络的设置原则 2529.13.1 实用性原则 2529.13.2 可靠性原则 2529.13.3 安全性原则 2529.13.4 先进性原则 2529.13.5 开放性原则 2529.14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原则 2539.14.1 技术性 2539.14.2 安全性 2539.14.3 易用性 2539.14.4 经济性 2539.15 本章小结 254第10章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 25510.1 Catalyst交换机是如何启动的 25510.2 Catalyst交换机的配置方法 25510.3 建立到交换机的控制台连接 25610.4 IOS软件的基本操作 25810.4.1 命令行模式简介 25810.4.2 Cisco Catalyst 29/35系列交换机的文件系统 26010.5 使用命令行的帮助功能 26210.5.1 上下文相关帮助 26210.5.2 命令简化 26310.5.3 控制台错误消息 26410.5.4 命令历史缓冲区 26410.6 使用初始化对话框配置交换机 26510.7 使用命令行模式配置交换机 26710.8 全局配置模式 26710.8.1 设置交换机的名称 26810.8.2 定义登录标语(日志消息) 26810.8.3 配置密码 26910.8.4 配置交换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27010.9 接口配置模式 27110.9.1 定义接口工作模式(Duplex) 27310.9.2 定义接口的速度(Speed) 27310.9.3 关闭和启用接口 27310.9.4 定义交换端口 27310.9.5 使用interface range 命令 27410.9.6 定义和使用interface rang宏 27510.10 线路配置模式 27610.10.1 配置控制台 27610.10.2 配置虚拟终端会话 27610.11 使用Web Console方式配置交换机 27710.11.1 启用Web控制台 27710.11.2 Web控制台的一些控制选项 27810.11.3 Web控制台的具体操作 27810.12 获取交换机的信息及检查交换机的配置 28210.12.1 show version命令 28210.12.2 show running-config命令 28310.12.3 show interface命令 28410.12.4 定制show命令的输出 28510.12.5 show flash命令 28710.13 本章小结 288第11章 三层交换机的配置和应用 28911.1 什么是第三层交换 28911.2 使用路由器实现VLAN间的通信(早期网络) 29011.2.1 每VLAN一条链路 29011.2.2 使用trunk链路 29211.3 使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的通信 29411.4 三层交换机与路由器间的通信 29511.5 以太网通道技术的实现和应用 29711.5.1 什么是以太网通道技术 29711.5.2 PAgP和LACP协议 29711.5.3 以太网通道的手工配置方法 29811.5.4 以太网通道的地址学习方法 29911.5.5 以太网通道端口间的负载平衡 29911.6 配置以太网通道 29911.6.1 配置第二层以太网通道 30011.6.2 配置第三层以太网通道 30111.6.3 配置端口的负载平衡 30211.6.4 配置PAgP地址学习方法和PAgP端口优先级 30211.6.5 配置LACP端口优先级和系统优先级 30311.6.6 校验以太网通道的配置 30311.7 本章小结 304第12章 路由器基础知识 30712.1 路由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式 30712.2 路由(Routing) 30812.2.1 路由的功能 30812.2.2 度量值(metric) 30912.2.3 路由汇聚 30912.2.4 多协议路由器 31012.2.5 可管理距离(Administrative Distance) 31112.3 转发(Forwarding) 31212.3.1 转发的功能 31212.3.2 IP协议的路由过程 31312.4 路由协议 31312.5 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 31412.5.1 自治系统(AS) 31412.5.2 外部网关协议(EGP) 31412.5.3 内部网关协议(IGP) 31512.6 距离矢量算法和链路状态算法 31512.6.1 路由器的收敛和拥塞控制 31512.6.2 路由算法对路由器的影响 31512.6.3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31612.6.4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31712.7 有类别路由协议和无类别路由协议 31812.7.1 有类别路由协议 31812.7.2 路由总结 31912.7.3 无类别路由协议 32112.8 本章小结 322第13章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32313.1 路由器的组成及启动过程 32313.1.1 路由器的组成 32313.1.2 路由器的启动过程 32413.2 路由器IO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32413.3 路由器命令行模式简介 32513.4 使用命令行帮助功能 32613.4.1 使用上下文相关帮助 32613.4.2 使用命令简化方式 32613.4.3 掌握控制台错误消息的含义 32713.4.4 了解命令历史缓冲区信息的含义 32713.5 使用初始化配置方式来配置路由器 32813.6 使用命令行模式配置路由器 33013.6.1 全局配置模式 33013.6.2 设置路由器的名称 33013.6.3 定义登录标语(日志消息) 33013.6.4 配置密码 33113.7 端口配置模式 33213.7.1 关闭和启用端口 33213.7.2 配置端口的IP地址 33213.7.3 配置串口的速率 33213.7.4 配置端口的带宽 33313.8 线路配置模式 33313.8.1 配置控制台 33313.8.2 配置虚拟终端会话 33413.9 获取路由器信息及检查路由器的配置 33513.9.1 show version命令 33513.9.2 show running-config命令 33613.9.3 show interface命令 33713.9.4 show flash命令 33813.9.5 show CDP neighbors命令 33913.10 动态路由、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协议及配置 34013.10.1 动态路由协议 34013.10.2 静态路由 34013.10.3 静态路由的配置 34113.10.4 默认路由及其配置 34313.11 本章小结 344第14章 RIP路由协议的配置和应用 34514.1 RIP的特点 34514.1.1 RIP的路由更新 34514.1.2 RIP的路由循环 34614.1.3 RIP存在的不足 34814.2 RIP的工作原理 34914.2.1 RIP路由协议的建立过程 35014.2.2 RIP路由协议的收敛/汇聚 35214.3 RIP v1路由协议的配置与应用 35414.3.1 配置基本的RIP v1路由协议 35414.3.2 校验RIP路由器的配置 35514.3.3 RIPv1路由协议的负载均衡 35714.4 RIP v2路由协议的配置和应用 36014.4.1 RIP v2路由协议介绍 36014.4.2 RIP v2路由协议的基本配置命令 36114.4.3 基本的RIP v2路由协议配置实例 36114.5 RIP v2路由协议和RIP v1路由协议的融合 36514.6 本章小结 367第15章 OSPF路由协议的配置和应用 36915.1 OSPF的功能及特点 36915.1.1 OSPF的特点 36915.1.2 OSPF在不同规模网络中的应用特点 37015.1.3 路由状态改变时收敛速度快 37115.1.4 无路由回路 37215.1.5 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37215.1.6 支持等值路由 37215.2 OSPF的区域划分和路由分级管理功能 37315.2.1 OSPF的区域 37315.2.2 当区域之间出现链路故障时OSPF的处理机制 37415.2.3 当骨干区域不连续时OSPF的处理机制 37515.3 OSPF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37515.3.1 Neighbor(邻居) 37515.3.2 指定路由器(DR)和备份指定路由器(BDR) 37615.3.3 OSPF 数据库 37615.4 OSPF网络的分类 37715.4.1 广播型多点访问网络 37715.4.2 点对点网络 37715.4.3 非广播型多点访问网络 37815.5 OSPF的基本配置命令 37815.5.1 启动/关闭OSPF路由协议 37815.5.2 发布OSPF的网络号和指定接口所属的相应区域号 37815.5.3 配置在OSPF接口上的网络类型 37815.5.4 设置接口发送报文的开销成本 37915.5.5 设置接口在选举指定路由器(DR)和备份指定路由器(BDR)时的优先级 37915.5.6 手动设置OSPF非广播多点访问(NBMA)网络接口的邻居 37915.5.7 设置Hello报文发送时间间隔 38015.5.8 设置相邻路由器间的失效时间 38015.5.9 OSPF的校验收和维护的基本命令 38015.6 OSPF路由协议配置实例 38115.7 OSPF的排错方法 38515.8 本章小结 386第16章 网络地址转换(NAT) 38916.1 NAT概念 38916.1.1 为什么要使用NAT 38916.1.2 NAT的基本工作原理 39016.2 NAT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39016.2.1 NAT中的地址概念 39116.2.2 NAT功能的特点 39116.3 NAT的翻译类型 39216.3.1 静态NAT翻译 39216.3.2 动态NAT翻译 39316.3.3 端口地址翻译(PAT) 39516.4 基于NAT的TCP负载均衡技术及应用 39616.5 基于NAT的服务分配技术及应用 39716.6 NAT的配置 39816.6.1 静态NAT的配置 39816.6.2 动态NAT的配置 39916.6.3 PAT的配置 40316.6.4 基于NAT的TCP负载均衡的配置 40516.6.5 基于NAT服务分配的配置 40716.7 本章小结 409第17章 防火墙技术及应用 41117.1 防火墙的功能 41117.1.1 监控并限制访问 41117.1.2 控制协议和服务 41117.1.3 保护内部网络 41117.1.4 日志记录与审计 41217.2 防火墙的基本类型 41217.2.1 包过滤型防火墙 41217.2.2 代理型防火墙 41217.2.3 状态检测型防火墙 41317.2.4 综合型防火墙 41317.3 防火墙在网络中的应用 41417.4 防火墙的技术参数 41417.4.1 基本参数介绍 41517.4.2 访问控制 41617.4.3 防御功能 41617.4.4 安全特性 41717.4.5 管理功能 41717.4.6 记录和报表功能 41717.5 PIX防火墙硬件结构以及基本配置 41817.5.1 PIX防火墙的接口功能 41817.5.2 PIX防火墙硬件结构 41817.6 PIX上的基本配置 41917.6.1 配置接口的参数 41917.6.2 配置静态路由 42017.6.3 配置RIP 42117.6.4 配置OSPF 42217.7 配置防火墙功能 42317.7.1 路由模式下的数据传输 42317.7.2 透明模式下的数据传输 42517.7.3 在PIX上允许或拒绝网络访问 42617.8 在PIX上配置NAT 42617.8.1 动态NAT配置方法及实例 42717.8.2 PAT配置方法及实例 43017.8.3 静态NAT和静态PAT配置方法及实例 43117.8.4 基于策略的NAT配置方法及实例 43317.9 为Cisco PIX防火墙配置VPN 43317.9.1 配置实例说明 43417.9.2 PIX 515防火墙上VPN和NAT的相关配置 43417.9.3 Cisco 2500路由器上VPN和NAT的相关配置 43517.9.4 PIX515和Cisco 2500路由器的配置参数 43617.10 本章小结 439第18章 服务器技术及应用 44118.1 服务器概述 44118.1.1 硬件服务器与软件服务器 44118.1.2 服务器在网络中的地位 44218.2 服务器的分类 44218.2.1 根据网络规模划分 44218.2.2 根据处理器架构划分 44318.2.3 根据用途划分 44418.2.4 根据外形划分 44518.3 服务器的特性 44618.3.1 高扩展性 44618.3.2 高可靠性 44718.3.3 高处理能力 44818.3.4 高I/O性能 45018.3.5 长时间连续运行 45018.3.6 高可管理性 45118.3.7 运行网络操作系统 45118.3.8 提供网络服务 45118.4 服务器的硬件构成 45218.4.1 服务器CPU 45218.4.2 服务器的内存 45518.4.3 服务器的硬盘 45618.4.4 服务器的主板 45718.4.5 服务器的电源 46018.5 本章小结 462第19章 网络存储技术及应用 46319.1 存储技术的发展 46319.1.1 内嵌式存储系统 46319.1.2 直接连接存储 46319.1.3 网络存储系统 46419.1.4 存储区域网络 46519.2 存储设备介绍 46619.2.1 磁盘库 46719.2.2 光盘存储设备 46719.2.3 磁盘存储设备 46919.3 存储设备接口技术──SCSI 46919.3.1 SCSI技术概述 47019.3.2 SCSI的工作方式 47019.3.3 Ultra320 SCSI 47119.3.4 SCSI ID和总线终结器 47119.3.5 SCSI与IDE的比较 47319.4 存储设备接口技术──iSCSI 47319.4.1 iSCSI技术概述 47319.4.2 iSCSI技术的特点 47319.4.3 IP存储网络的构成 47419.5 存储设备接口技术──FC 47519.5.1 FC技术概述 47519.5.2 光纤通道的组成 47619.5.3 光纤通道的连接方式──点对点连接 47719.5.4 光纤通道的连接方式──环型连接 47719.5.5 光纤通道的连接方式──交换结构 47919.6 存储设备接口技术──SATA 48019.6.1 SATA技术概述 48019.6.2 增大了电缆线长度 48119.6.3 增强的接入精确度 48119.6.4 命令队列与重新排序 48119.6.5 对原有系统的兼容 48119.6.6 SATA存储系统的选择 48219.7 光纤通道交换机 48219.7.1 光纤通道交换机的工作特点 48319.7.2 光纤通道交换机与SAN 48319.7.3 光纤通道交换机的功能 48319.7.4 光纤通道交换机的分类及选择 48419.8 独立冗余磁盘阵列(RAID)技术 48519.8.1 RAID的组成 48519.8.2 RAID的内部结构 48619.8.3 RAID技术的特点 48719.8.4 RAID0 48819.8.5 RAID1 48819.8.6 RAID0+1 48919.8.7 RAID3 48919.8.8 RAID5 49019.8.9 RAID6 49119.8.10 RAID2和RAID4 49119.9 数据备份技术 49119.9.1 为什么要备份 49119.9.2 系统故障分析 49219.9.3 数据备份的原则 49319.9.4 备份系统的组成 49419.9.5 备份方式介绍 49419.10 本章小结 496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部非常实用的网管知识用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OSI和TCP/IP参考模型、交换式局域网技术及应用、网络连接设备和传输介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部署和配置、网络通信协议的功能及应用、IP地址的分配和应用、防火墙技术及应用、服务器技术及应用、网络存储技术介绍。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图书封面


 非常网管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书有一些破损,希望下次能够注意,不过内容很不错
  •     10天了我还没有收到你们的产品,你们是不是真的把它发了出来!
  •     书很旧不过内容不错
  •     内容通俗易懂,还有不少实践的例子。就是书有点大,给人感觉不像新书!
  •     王群写的网络书,我差不多都有买来看了,好就一个字,通俗易懂是他的主要特色
  •     易懂,简单,是本不错的书,涵盖内容丰富
  •     网络技术
  •     好书,好书,如若再便宜点就好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