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支付与结算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投资 > 货币银行学 > 网上支付与结算

出版社:高等教育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040212143
作者:张宽海
页数:27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网上支付技术涉及认证体系、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问题,而这中间目前涉及的技术主要有:加密解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图像和声音识别技术,有线、无线和网络通信传输技术,大型计算机信息存贮的数据库和数据挖掘的软件应用技术,以及硬件安全设备的制造技术……从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的角度讲,目前技术保障的安全性不存在任何问题,只是使用何种技术的经济效益的可行性问题:即技术上安全,经济上可行。从技术实施的层面上,主要是在应用的开发上,要注重经济、实用、可行和实时几个指标。要用技术来解决支付过程中,人们在使用他时既感到安全、又感到便捷、又能对他逐渐建立信用感的需求问题,进而达到通过技术来解决使用支付工具的信用建立问题。所以在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使用上,要注重实效性。不仅要有整体解决的理论高度的思维,更要重视能实际推广的具体实用技术。要小题大做,找好切入点,注意市场推广的可能性和实际的效用性。在支付工具的实用性研究技术的应用上,如银行卡的具体身份识别技术的研究,采用图像或声音的识别技术,可解决用卡支付的真实身份的确认问题。这个问题从技术上看来并不复杂,但在应用上对银行有重要的使用前景,全国发行的卡有几亿张之多,卡支付的资金安全问题,具有庞大的市场前景和需求,解决了卡支付的真实身份的确认问题,就解决了网上以卡为主要支付工具的信用大问题。

前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新的技术进步都对人类的经济和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促使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技术革命的成果终将会引发一场思想革命和理论进步。  20世纪末,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互联网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意义深远的新技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的意义远甚于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发明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应该说,目前人们对它意义深远的认识还处在不断认知的过程中。可以说,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建立的某种联系,就可称为生产关系。互联网就是一种将人们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联系起来的新型的生产关系关联要素,从这个角度上就不难理解和解释目前社会中所出现的各种影响青少年一代的网络社会现象。这种生产关系的关联要素意义深远的作用,还远没有被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所认识。  电子商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商业交易形式。目前,它还处在发展和创新阶段,未来的发展难以被人们预料,这就给人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探讨,留下了学术发展空间。  电子商务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网上购物的商务过程。由于便捷、快速、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从理论的高度上讲,它一定会被社会所接受和追求。但这种商务模式处在发展的萌芽时期,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理论和实践中很多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其中,包括网上支付结算的问题。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力求引导读者,共同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培养出一批有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  目前,国内外阐述网上支付结算的书籍多从网上支付的技术角度出发,讲的是安全技术。仅从这点考虑,它包括的技术知识和内容几乎要涵盖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所关注的尖端研究领域:即网上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各个研究领域。因此,这方面的书籍和教材几乎就是一本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材,给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带来不少困难。

书籍目录

第1章 网上支付与电子商务概述引言1.1 电子商务的发展1.1.1 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特点1.1.2 电子商务发展回顾1.1.3 电子数据交换(EDI)及其发展1.1.4 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及类型1.1.5 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1.2 支付活动1.2.1 商务活动1.2.2 交易1.2.3 市场1.2.4 媒介1.2.5 货币1.2.6 支付系统1.2.7 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存在的问题1.3 网上支付与结算问题1.3.1 支付的安全问题1.3.2 在线支付的问题1.3.3 支付的实时间题1.3.4 支付的信用问题1.3.5 支付的法律问题本章小结思考题第2章 支付活动引言2.1 支付活动的构成2.1.1 参与主体2.1.2 市场行为2.1.3 债权债务关系2.2 支付活动的特点2.2.1 支付方式的差异决定不同形式的支付活动2.2.2 不同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使支付活动的方式也不同2.2.3 选择的市场行为方式不同使支付活动的特点也不同2.2.4 参与主体不同使支付活动的特点也不同2.3 支付的信用2.3.1 信用的产生2.3.2 信用是行使支付职能的货币出现后的产物2.3.3 支付和信用关系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第3章 支付原理引言3.1 支付过程分析3.1.1 买卖的支付过程3.1.2 借贷的支付过程3.1.3 支付结算关系的分析3.2 银行账户问划拨支付3.2.1 同行账户间划拨的支付过程分析3.2.2 异行账户间划拨的支付过程分析3.3 支付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理3.3.1 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性3.3.2 方式的社会接受性3.3.3 手段采用的便利性3.3.4 支付使用的安全性3.3.5 支付信用的可靠性3.3.6 法律制度的保证性本章小结思考题第4章 支付方式引言4.1 支付方式的产生4.1.1 度量价值的交易媒介出现4.1.2 货币成为社会接受的支付方式4.1.3 支付方式演变的起因4.2 支付方式的发展4.2.1 现金货币的支付方式4.2.2 货币等值物的支付方式4.2.3 转移的支付方式4.2.4 账户划转的支付方式4.2.5 银行提供支付工具的支付方式4.2.6 提供支付服务的第三方介入的支付方式4.3 支付方式的分类4.3.1 按债权债务关系对支付进行分类4.3.2 按工具种类对支付进行分类4.3.3 按媒介种类对支付进行分类4.3.4 按通道方式对支付进行分类4.4 电子支付方式4.4.1 电子支付结算问题4.4.2 电子支付系统的构成本章小结思考题第5章 支付工具引言5.1 支付工具概述5.1.1 支付工具的作用5.1.2 我国支付工具的发展情况5.1.3 我国支付工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2 支付工具的种类5.2.1 贷记支付工具5.2.2 借记支付工具5.2.3 票据支付工具5.2.4 电子支付工具5.2.5 银行卡支付工具5.2.6 其他支付工具5.3 支付工具的分析5.3.1 新支付工具出现是原有方式和工具存在障碍所致5.3.2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是银行推出新支付工具的原动力5.3.3 信用是新支付工具产生的主要原因5.3.4 电子支付是多样化新支付工具存在的主要方式本章小结思考题第6章 电子支付引言6.1 电子支付的基本原理6.1.1 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6.1.2 电子支付的过程6.1.3 有清算的账户间划转的支付过程分析6.2 电子支付的特点6.2.1 信用虚拟化6.2.2 信道的开放性6.2.3 载体电子化6.3 电子支付工具6.4 电子货币6.4.1 对电子货币的认识6.4.2 电子货币定义的差异性6.4.3 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6.4.4 电子货币对法定货币体系的影响6.4.5 电子货币是一个分层次的系统6.5 电子货币对流通速率及货币发行量影响的初步分析6.5.1 电子货币与现金交易之间的关系6.5.2 电子货币对交易流通速率的影响6.5.3 发行电子货币将减少社会基础货币发行量6.5.4 结论性原理本章小结思考题第7章 支付系统引言7.1 支付系统的形成7.1.1 债权债务关系社会化7.1.2 资金的社会需求使银行成为结算系统的中心7.1.3 账户划转及结算发展形成多方式支付格局7.2 支付系统的基本知识7.2.1 支付系统的概念7.2.2 大额支付系统7.2.3 零售支付系统7.2.4 证券结算系统7.3 支付清算账户往来的效益分析7.4 中央银行在银行清算中的作用分析7.5 票据类的支付结算系统7.6 支付结算系统全额和净额结算的原理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第8章 支付体系第9章 电子支付系统第10章 认证中心第11章 支付系统的风险分析附录1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附录2 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八号附录4 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

编辑推荐

《网上支付与结算》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系列教材之一。

作者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网上支付与结算》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网上支付与结算》从支付原理着手,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与结算的过程、与提供网上支付服务相关的金融机构方面的知识、支付清算系统、支付结算工具以及支付体系的内容。全书分为11章,即第1章网上支付与电子商务概述、第2章支付活动、第3章支付原理、第4章支付方式、第5章支付工具、第6章电子支付、第7章支付系统、第8章支付体系、第9章电子支付系统、第10章认证中心、第11章支付系统的风险分析。在撰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网上支付与结算》过程中,作者力求在理论上阐明基本原理,使学生通过基本原理的学习,可以分析在金融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支付现象;在实践应用上,争取举出尽量多的正在使用的支付清算系统,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上不走弯路。

图书封面


 网上支付与结算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