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规则下中外农业政策比较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WTO规则下中外农业政策比较研究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109106963
作者:李秉龙
页数:237页

书籍目录

引言  选题背景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研究特色与创新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 WTO框架下农业保护政策发展的理论透视  1.1 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与经济结构特征  1.2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转折  1.3 从以“黄箱”政策为主到以“绿箱”政策为主的演变  1.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盛行  1.5 农业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与法律化2 WTO农业规则与农业政策  2.1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履行情况概述  2.2 非关税贸易壁垒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  2.4 绿色壁垒  2.5 WTO框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高发的国家与产品3 新一轮WTO农业谈判的背景、主要焦点、进程及立场观点  3.1 新一轮WTO农业谈判的背景  3.2 新一轮农业谈判的焦点  3.3 新一轮农业谈判的进程  3.4 新一轮农业谈判各主要利益集团的政策主张4 WTO规则下美国农业政策发展趋势  4.1 美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承诺  4.2 美国的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和农业总支持等值  4.3 美国1996年农业法案  4.4 美国2002农业法案  4.5 对美国新农业法案的评价5 WTO规则下欧盟农业政策发展趋势  5.1 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  5.2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  5.3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2003改革新方案  5.4 欧盟农业贸易政策调整6 WTO规则下日本农业政策发展趋势  6.1 日本国内农业支持政策  6.2 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  6.3 日本农产品进口关税政策  6.4 WTO规则下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  6.5 日本主要农业农村政策7 WTO规则下韩国农业政策发展趋势  7.1韩国在WTO农业协议中的承诺  7.2 WTO规则下韩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7.3 WTO规则下韩国农产品进口政策  7.4 WTO规则下韩国农产品的出口政策  7.5 韩国国内农业政策8 WTO规则下印度农业政策发展趋势  8.1 印度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承诺  8.2 印度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3 印度农业生产政策9 加入WTO后中国台湾地区农业政策的发展趋势  9.1 中国台湾地区就加入WTO农业谈判的承诺  9.2 加入WT0后中国台湾地区的农业新方案  9.3 加入WT0后中国台湾地区的农产品政策  9.4 加人WTO后中国台湾地区动植物防疫检疫政策  9.5 加入WT0后中国台湾地区的农民福利政策10 WTO规则下国外农业政策发展趋势比较  10.1 WTO规则下各国市场准入和出口补贴比较研究  10.2 WTO规则下各国农业国内支持的比较研究  10.3 WTO规则下各国农业政策调整的比较  10.4 WTO规则下的国外农业政策发展趋势总体评价  10.5 WTO规则下国外农业政策调整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1 WTO框架下中国与东盟、新、澳等国FTA的建立及对农业的影响  11.1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对双方农业的影响  11.2 中国一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及对双方农业产生的影响  11.3 中国一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及对双方农业产生的影响12 WTO规则下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12.1 WTO规则下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12.2 WTO规则下中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参考文献致谢

作者简介

WTO为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一套基本规则。这一规则的目的在于规范国际贸易行为,节 约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在WT0规则下,各成员方以自利为目标的博弈行为必须以此为约束条件。WT0就农业贸易规定了市场准入、“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出口补贴等国内支持政策以及对农业贸易中的卫生与植物检疫、贸易技术壁垒、非贸易关注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各成员方都以此为基础对其国(地区)内的农业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其本国(地区)利益的最优化。 
科学的农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本课题首先考察了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形成与发展。如从市场失灵的角度、从土地要素的不可转移性出发、围绕经济成长过程中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来论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济结构特征;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转折,从以“黄箱”政策为主到以“绿箱”政策为主的演变,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盛行,到农业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与法律化。
本书研究了WT0规则下的国外各项农业政策,主要包括选取国家(地区) 在乌拉圭农业协议中的减让承诺、农产品进口的准入政策(关税和配额)、农产品的国内支持政策、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动植物和卫生检疫措施、国内农业长期战略调整(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策)等,同时还研究了中国与东盟、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谈判进展及对中国农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分析所选取的国家(地区)在WT0规则下的各项农业政策的变化及其在21世纪初期的发展趋势。我们试图通过对WT0规则下中外农业政策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寻求WTO规则下各国(地区)农业政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国内农业发展进行有效支持的经验模式,为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各国在完成WT0农业协议中的减让承诺的基础上,积极调整本国(地区)的农业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来促进本国(地区)农业快速适应WTO这种新的农业贸易制度框架,并不断提高本国(地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大程度地支持本国(地区)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各种农业政策,实际上是不同国家有效保护本国农业的结果;利益机制决定各国实施新政策的动机;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加剧了制定可执行性较高协议的难度;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加速,非关税贸易壁垒更为森严;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目标的重要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农业保护政策措施重新组合。
通过WT0规则下各国(地区)农业政策发展趋势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在WTO规则下,农业政策发展必须遵守并充分运用WTO规则,不断加强农业科研、公共设施和服务支出,建立明确有效的农业政策体系,并加强农业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中国在WTO规则下的农业政策调整也必须遵守这一基本规律。第一,遵守并充分运用WT0规则。根据WTO规则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业政策调整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在WTO规则下农业政策的调整,首先必须遵守WTO规则,其次还要充分运用WTO规则来支持本国(地区)农业的发展。第二,加强农业科研、公共设施和服务支出。通过国外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不断加强农业科研、农业公共设施和服务是各国(地区)政府在WTO规则下农业支持政策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三,建立明确有效的农业政策体系。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欧盟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在WTO规则下的本国(地区)农业发展政策体系。第四,加强农业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在乌拉圭回合谈判期间和结束后,大多数发达国家颁布了涉及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新法律法规,制定了农业政策发展的方向和相应措施。
通过对WT0规则下各国农业政策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利益团体和不同贸易类型的国家(地区)在WT0规则下农业政策发展的不同取向,以及同一规则对不同国家(地区)农业政策的不同影响。在WTO规则下,世界各国都积极寻求本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有利地位,极力维护本国农业的发展利益,并在WTO规则下为本国农业创造较好的发展环境。不论是美国的农业新法案、韩国的农业法、台湾地区的农业新法案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对WT0规则进行了积极的反应。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并积极维持其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为应对WTO规则制定了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的阶段,2004年至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出台的两个“一号文件”是中国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的重要标志。中国已是世贸组织成员,并且正在积极参与多哈回合农业多边贸易谈判,因此,中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守WTO的游戏规则;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因此,农业保护政策体系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发达国家所实行的农业保护政策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当中所占的比例还接近50%,中国的农业保护政策还刚刚是起步。因此,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建立与完善要坚持适度保护的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的原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在WT0规则下农业政策发展实践经验的借鉴,建议中国在构建具有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长效机制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中着重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将成熟的农业政策法律化;第二,加强政府一般性服务;第三,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第四,完善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第五,合理设计农业的产业政策与结构;第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卫生和质量等级认证及监控体系;第七,深化农业科研、推广体制改革,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第八,调整和优化农产品贸易政策。

图书封面


 WTO规则下中外农业政策比较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有总比没有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