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到市场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从马克思到市场

出版社:Gezhi Press Pub. Date :2010-06-01
出版日期:1991
ISBN:9787543217522
作者:(波 )布鲁斯 (波 拉丝机
页数:203页

书籍目录

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出版前言中文版前言前言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许诺对经济合理性的声言第二篇  现实的社会主义——失望 2  反向运动的历史规律 3  赶超目标 4  命令体制第三篇  市场社会主义——迄今为止的问题 5  对挑战的理论反应 6  匈牙利的实践 7  含有受管制的市场的集中计划——有缺陷的模式 8  南斯拉夫的教训第四篇  市场社会主义——面临的问题 9  资本市场和充分就业问题 10  所有制问题 11  结论性的评价译校后记

作者简介

《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是关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专著,书中包括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失望、对挑战的理论反应、市场社会主义——迄今为止的问题、市场社会主义——面临的问题、资本市场和充分就业问题等内容。
《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从马克思到市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体制外增长:非国有经济的自下而上繁荣了祖国经济&市场社会主义的梦想破灭——读《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有感跨专业读研时,一年级读的第一借阅,做的读书笔记。自己读书是问题和兴趣导向的。此书是由两位经济学大师合著的。W.布鲁斯和K.拉斯基,前者是波兰的著名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后者是英国费边主义学者。二者在本书里阐述的思想,支持社会主义的市场取向,作为一个拥有很大开放度的市场社会主义,可以及时地根据实际的迫切需要变动其机制设计。同时,认为如何让社会主义经理们具备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他们强调熊皮特的企业家精神的同时,反对过度集中的奥斯卡.兰格模式,寄希望于充分给予经理们对企业的产品价格、产量、及产出结构等方面的自主权,而不是以往的强制性计划指标和资源的实物配给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绩效。马克思教条主义认为,存在一种社会公共利益可以有效地统一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化解他们之间的冲突,如此一来,为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臣民”可以一心一意地服从中央计划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历史的实践,如苏联体制的保障性变革、东欧巨变等社会主义的垮塌,证明了人为设计的机制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地、高效地发展。相反,资本主义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经过历史上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机制,即使资本主义世界也有某些人为设计的成分,但不是主要的,或者说这种人为的设计产生的噪声,不足以扰乱整个市场、社会的发展。即使我们在马克思原教旨主义中寻找理论基础,也不足以支持社会主义的口号式大跃进。在《资本论》中,清楚地描述到,“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不会在孕育它的旧社会制度灭亡之前而出现,任何旧的生产力在他没有充分发挥其潜能是不会消失的”。由此看来,马克思原教旨主义,也不赞成某些国家曾经的“大跃进”式地前进。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机会平等、对充分就业的重大关心和社会保障等价值观是值得资本主义学习的。但是,在充分的市场经济中,完善的竞争体制,可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其中需要政府的协调角色,但绝不是主导角色。依据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实践,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巨大差异,似乎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人为设计理念是不符合人类社会演化规律的。而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持续、渐进地演化出来的经济体制,所以具有成熟的系统稳定性。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展望未来,有许多人期盼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希望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人为的改良。其中,英国的费边主义学派就是一大群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以渐进式地一点一点地改良资本主义,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其渐进式改革与马克思所倡导的阶级革命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阶级斗争除了带来流血的冲突而无其他。在现如今高度文明的时代,阶级斗争的重燃已经越来越渺茫。费边主义力求实现社会福祉最大化,使得每个人拥有平等的财产、社会和政治地位,促进了英国工党的成立和发展,是一种民族社会主义。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资本主义在于平等的财产权、社会和政治地位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或者说在带有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下不怎么完美,可是现实情况中,与其他意识形态国家的公民权利情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权利无疑是很高的了。所以,妄图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社会公平,是存在疑问的。而目前情况看来,资本主义在这方面比社会主义做的好。以下分四部分来介绍《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许诺社会主义对劳苦大众的许诺,是实现充分就业(类似“耕者有其田”)和消除分配的不公平性。如此的承诺虽然是出资社会主义的构想中,但却摆脱不了时常主义最重要的内涵——利益最大化,迎合了劳苦大众的胃口,也就验证了市场经济的理性人假设。这里所说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而非社会主义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攻击邪恶资本主义的把柄,同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家也大肆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完全克服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问题。基本论据有如下四方面:第一, 任何形式的“卢德主义”在社会主义体制下都不会出现。相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从创新预期得到的只是收益,不论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生产者(劳动时间缩短),都是如此。第二, 经理人员也没有任何理由进行抵抗。他们不应该害怕现有资本贬值,这种贬值会由国家的废弃和重置政策来决定。第三, 中央计划的体制,将产品合理分配,就要面临供给方面的制约,所以需要保证一些生产力的产能过剩(类似于企业)来应对突发情况。所以,他们显然热衷于提高要素生产率,并因此激励发明,提倡应有的教育以及保证R&D得到充足的资金。第四, 商业秘密的废除将有利于技术和组织信息的传播以及经验的交流,这些都是对创新的产生、实际吸收和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我将逐一对上面四方面进行批判。首先,对于第一方面的卢德主义,虽然是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工人,恐惧机器大生产将使得自己失业而捣毁机器,但是在社会主义中不发生类似事情,不代表类似于卢德主义的恶果在社会主义中就不会出现。卢德主义的恶果是一种消极对待技术进步的表现,这一点在社会主义体制中更明显。之所以,未发生捣毁机器的案例,是出自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窃取、损毁国家财产的行为的惩罚力度之大,并且经过社会主义思想的洗脑,如此行为是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背道而驰。同时,社会主义的需求是通过中央有计划的分配完成的,而不是市场经济来引导资源分配的。而且,这种分配机制,使得老百姓知道即使技术进步导致工人失业,对于我们的福利没有损失,国家养着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所以就没有激励去担心未来,或许他们还抱着技术进步可以帮助他们少干活多收获的远景呢。所以,你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机器,就是在破坏全社会的福祉,与广大无产阶级作对,“叛徒”“工贼”一系列的批斗随之而来,试问,谁敢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次,对于第二方面,经理人员没有任何理由抗拒技术进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内,任何人都丧失了基本的改善现状的欲望,一切都是计划而来,自己的努力很少能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造成普遍的搭便车行为。在如此的机制激励下,经理人员自然没有理由去抗拒技术进步。因为,即使技术进步,似乎产生的也多是隐蔽性失业,其管理的人员、资本、设备等减少幅度有限,甚至在技术进步导致的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而且,经理人员也期待技术进步可以使得工厂的生产指标更快的完成,减轻其工作压力,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如何让工厂员工们情绪稳定、与上级领导搞好关系等非生产性事物中。再次,中央计划者收到供给的约束,会大力提高要素生茶率,可以发挥其巨大的调节能力,满足社会的研发投入,激励发明创造。表面上,看似研发需要的大量资金、发明创造的诱因也十分充分,但是隐藏在背后的矛盾是不容易发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违背工业发展顺序的生产。优先发展国防工业、重工业,而忽视基础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重要性。苏联和中国曾经实行的农业集体化,也仅仅是为了剥削农民来满足工业发展的积累需要,这种剥削甚于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在农业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交换过程,农业处在完全没有市场势力的情况下,受剪刀差的残酷剥削,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此种不平等,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先辈有没有考虑到?还是故意忽视?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亚当斯密的“无形的手”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经济高效率增长,做到物尽其用。“无形的手”同样适用于社会研发领域和教育领域。对于社会发展,哪个领域最需要研发投入的问题。中央计划者即使开展很多的实地调查也不一定能全面了解情况,极有可能还是办公室决策,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无效率。存在巨大的讯息费用,也是耗费国家财力的重大因素,所以靠中央这只有形的手无法克服讯息费用的壁垒,很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在教育科研领域也不行,建国初期的国防科研开支的巨大、以及如今教育体制与社会需要的脱节就是很好的证明,废除教育部,提倡大学办学是时候了。最后,对于第四方面商业秘密的废除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吸收和传播。对于发明专利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历来是经济学家的争论焦点,完全统一的观点还没有达成。思想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资源。保护发明专利的法律最早起源于一四七一年的意大利,其后扩展到全球。对于发明专利的是否应该保护?历史上存在四种观点:密尔等人的知识资产需要保护,庇古等人发明专利的保护是多余的,巴泽尔的没有发明专利比有的好,阿罗和萨缪尔森认为发明专利虽然重要,但比不上政府直接投资鼓励发明研究。(张五常,经济解释)商业秘密的公开带来的租值消散是否高于公开给社会带来的贡献,这一问题我们还无从下结论。但是,守秘是人类天生的权利,压制这权利的祸害很明显。从西方普通法的经验看,不尊重守秘会影响法制的几方面。以普通法维护秘密的一个主要困难在于因为几方面法律不能分割。商业秘密的公开确实带来社会租值消散的后果,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使得社会工业间谍活动频发,其社会成本庞大,会使得假冒伪劣产品盛行,造成法律起诉费用等社会成本的骤升,超过了商业秘密本身的价值,租值完全消散,使得商业秘密的社会价值成为负值。这样,何谈促进创新的生产、吸收和传播。他们忽略了,公开后,如何有序的使用,而无序的使用必然造成租值消散,法律的保护正是为了控制有序使用!第二篇:现实社会主义——失望当革命完成后,压倒一切的目标和口号是消除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其发展模式被各兄弟国家奉为圭皋,在社会主义实践初期成为通用模式。这种通用模式忽略各个国家自身的特殊性,仅仅是满足了共产党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实践的不成功,启发了各国领导人对苏联模式的思考,调整本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但是这种调整都没有动摇体制的根本,即使苏南破裂后,南斯拉夫更多地改变制度框架而不是宏观经济政策,显然这不是主流。对于苏联的通用模式离不开以下三点:第一, 通过大量投资建设新工业生产能力实现很快的工业增长,即高速工业化运动。这要求以消费份额下降为代价,是国民收入中的积累份额(积累率)迅速突然地上升。社会主义中央计划者期待消费份额的下降是暂时性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在经济因积累率高而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长期来看,带来消费份额是上升的,是物质资料和消费资料丰富的结果。用增长理论的语言来说,只有在投入产出率不提高和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这种期待和肯定才能成为现实,而且依赖于许多假设。其中之一就是每个雇员真实收入的任何下降都会因为家庭成员总收入的提高而得到补偿,因为就业人数增加了。就业人口的增加是工业化初始冲动的主要的和首要的源泉。第二, 苏联战略的第二条原则是有选择的,不平衡的增长,把资源集中于所谓的增长的引擎部门和活动中去。这种方法走出了一条捷径,不必经过通畅的消费顺序即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而等待来自需求方面的刺激。事实上,这个循序被斯大林颠倒过来了,这是个人崇拜的不幸,造就了各主要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国防工业、重工业等的过度投资。虽然这种投资带来了显著汇报,特别体现在国防军事上的成绩,但是很明显对于社会福祉最大化没有多少贡献,反而损害了农民、产业工人的利益,并为日后经济发展矛盾埋下了隐患。投资优先于消费,工业优先于农业,生产优先于基础设施,教育优先于住房等。第三, 苏兰战略是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资本和劳动资源,而无视常规的成本计算,特别是微观层次上。这有多种表现形势。其一,把产出和就业扩展到盈利标准认为合理的哪一点以上,主要方法通过增加倒班次数和雇佣不太熟练的劳动力所致。其二,产出的迅速增长是至关重要的。苏联模式要求产出和就越最大化,同时要求再投资的剩余的最大化,这是相互矛盾的。其三,通过公开的、隐蔽的或抑制性的通货膨胀来压缩货币工资。对住房建造、维护和修理方面的忽略就是属于隐蔽性的通货膨胀,因为质量下降,而所付出的代价保持不变甚至是增长。在社会主义初期,各个国家的实践中,在外贸政策中,进口替代战略完全取代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战略。社会主义国家妄图建立一个部门齐全的、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冶金行业。这种进口替代战略,造成的资源浪费是巨大的,生产出来的工业制成品的成本远高于其他国家,这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棘手问题。以上三点可以概括了社会主义国家高速工业化过程的主要特点。而这些特点逐渐地使得社会主义变了味道。社会主义将不是赶超其他国家的结果,而是赶超的重要工具。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种种措施,都未成功地实现社会主义对于消除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由此许多经济学家得出结论:未能取得成功是制度性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部分苏联领导人和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需要彻底改变“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制度性的原因体现在命令体制的效率低下。社会主义曾经将自身可以有效地克服X效率的问题,以及内化外部性的优势,视为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体现。但是,实践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政客、经济学家都在寻找原因,命令体制成为制度性壁垒的根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被认为纯粹共同的、因而消除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差别的基础上,预料经济人与社会人将结合在一起,竞争将分享和合作的精神取代。命令体制使得对有效总需求的约束消失了。经济不是由需求决定,而成为供给决定的了。这虽然消除了过剩资本、过剩劳动与为满足的需求共存的荒谬现象,但与此同时,来自为产品和生产要素寻求市场而奋斗的刺激也弱化到消失的程度。无论从“热情”这一端看,还是从“刺激”这一段看,社会主义经济都完全没有给个人或集团的自主活动留下余地。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国家不得不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成为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取代了之前理想状态下国家从外部控制和管理经济单位的行为,从而保证储蓄的产生和收集,进行投资、生产和分配。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积累率急剧上升带来的快速增长,选择性增长,产出和就业的最大化。命令体制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国家和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原则上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不过在命令体制中,市场几近消失,虽然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着部分私人经济,如波兰农业,效果很好却不被重视。对于资源的使用,社会主义中央计划者有选择地对资源进行实物分配,造就了各部门的不同增长率,这种不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的资源配置结果,缺乏效率而且是不可持续的和不稳定的。对于劳动力的使用来说,社会主义国家普片对人口流动进行限制。即使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还保持着自由择业的原则,社会主义的工资机制的意义也降低了很多。命令体制的弊端更大程度地表现在社会主义日常管理行为模式上。由于存在庞大的讯息费用,中央计划者不可能详尽掌握一切经理人、工厂、研究投入、消费需求等情况。所以,在命令体制下,日常管理行为激励模式也就是无效率的了。优先调整、独特的最小最大战略和厌恶变化成为社会主义体制下生产的主要特点。所谓优先调整,就是在相互冲突的计划指标中,选择哪些为企业带来最高绩效的指标,而不管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后果。这符合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但是却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内化外部性的期盼。产出指标是压倒一切的考虑,成为社会主义经理人的最大激励。他们可以通过多生产容易产出的产品,减少困难产品的产出,来尽快完成“重量不重质”的计划指标。然而,却导致了容易产品的过程供给,困难产品可能是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产品却不能有效供给,造成技术进步、产品创新的停滞不前。所谓最小最大战略实质上在于找到使计划指标最小化,同时使资源的计划分配最大化的方法。每一级经济管理机关都利用中央计划者所得到信息的不完全性,努力隐瞒生产能力,夸大投入品的需要量以及减轻计划压力。这种激励体制下,会造成经理人积极囤积原材料、中间品和零部件以确保自己生产指标的完成,同样囤积也适用于劳动力市场,造成国有企业冗员太多,隐蔽性失业严重,经济效率低下。所谓厌恶变化,如厌恶生产方法与产品本身两方面的创新,也源于同样的动机。准备和采用一项创新的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可能不会直接给有关单位带来利益的评价标准中充分反映出来。创新计划的可能失败以及其对现期产出可能的不利影响等风险,是创新单位最主要的顾虑。由于棘轮原理的存在,创新的成功会提高下一个计划的计算奖赏的基点,所以创新即使成功也可能不会给他们带来报偿。命令体制是苏联现代化战略的工具,又是现代化战略的天生的保守主义的工具。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命令体制的幻想破灭,体制需要改革,而且我们也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命令体制在粗放式增长时期是可取的观点。中国和后来的越南改革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很大的反问是支持者所不能回答的:为什么这种浪费资本的体制在资本最短缺时期却是恰当的呢?第三篇:市场社会主义——迄今为止的问题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充满坎坷与艰辛。随着与爱德华.伯恩斯坦相联系的马克思修正主义派别的出现,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将消除市场弊端的梦想已经失去了光彩。与之对比,西方标准的经济理论中配置效率是最优的。通常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使得配置效率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达到理论上的最优,当然前提是市场不存在交易费用等,但是不存在交易费用市场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只能说在理论上研究完全竞争市场及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同时,完全竞争市场的研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为研究更接近与现实的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提供很好的对比市场。最优的分配、最大的产出和最优的产出构成或组合,同时满足三者要求,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才是最优的。最优的分配要求对所有消费者而言任何两种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生产的最大化,即最大的产出,等于说对所有生产者而言任何两种身缠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对于最优的产出结构或组合而言,任何两种消费品的编辑替代率都必须等于这两种货物的边际转换率。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下,任何一个人的福利状态都不可能在不损害另一个人的福利状态时得到改善,即帕累托最优。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2013-05-23读毕,用来辅助思考基本药物短缺问题,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运行逻辑和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过程非常相似:市场与计划的不兼容
  •     这本书非常不错值得一看
  •     是买来写读书笔记的 书很不错
  •     这本书读了让人长见识!
  •     内容涵盖范围较广
  •     物流很给力,上午买,下午到、书还没看,应该不错
  •     可以和新阶级一起看,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讨论挺有趣的,不过归根结底似乎都没有脱出哈耶克的范畴。好吧,我是哈耶克脑残粉。
  •     了解下理论演化
  •     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经济理论与现实实践紧密结合,意见中肯。最后的结论或许意味着,“市场社会主义”一词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     有史以来看过最困的经典........但真心是好书
  •     貌似研一读的第一本书,还写了个书评。我找找。市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悖论,或者现实并非名词所能概括。
  •     书不厚,却显得冗长。理论和实际都结合的很好,但是读起来却很没劲。 “现实社会主义”的概念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