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区域经济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分析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13001199
作者:邓炜
页数:213页

前言

  90年代兴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被称为“深度一体化”。深度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削减关税和配额的基础上采取了更广泛的政策措施来扫除市场分割,促进了区域内成员国之间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服务的自由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会导致生产区位的改变,引起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或扩散,进而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员国以及非成员国的经济地理景观发生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引起产业区位的改变。对于产业流入国来说,它意味着就业增加,产品市场丰富、工业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经济增长;而对于产业流失国而言,它则意味着产业工人失业、国内制造品供应减少,退工业化、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引起经济衰退。因此,在经济实践中,各国经济政策的决策者都高度关切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当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布乃至产业发展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深度区域经济一体化模糊了国家的界线,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国流动。这些新变化动摇了国际贸易理论有关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和要素不能跨国流动的假设前提,用国际贸易理论范式下的专业化分工来解释区域一体化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分布越来越没有现实意义。新经济地理学把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或贸易成本)和产业区位纳入一个统一的一般均衡框架,为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效的理论基础。新经济地理理论一般以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研究对象,假设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要素禀赋和市场规模等初始条件相同,主要研究由要素流动、中间产品的前后向关联或要素累积等内生的“第二性质”因素引起的产业区位变化。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和要素禀赋往往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新经济地理仅以“第二性质”因素来解释区域经济的产业区位效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在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基础上,放松了新经济地理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之间初始条件对称的假设,分析了由要素禀赋、市场规模等外生的“第一性质”因素和累积循环的产业集聚等内生的“第二性质”因素共同决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促进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二章 文献综述。目前涉及到产业区位问题的理论主要有传统区位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三个理论框架下的产业区位的决定机制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区位的影响。然后,分别评介了这三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局限性,指出新经济地理学为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提供了最有力的工具。  第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的比较静态分析。本章利用FC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双层生产转移效应。一方面它会使会使区域外产业向区域内转移(外部生产转移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放松FC模型中市场规模、要素禀赋和贸易成本对称的假设,本文指出,当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的要素禀赋、市场规模等外生的初始条件存在差异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会引起产业在成员国之间的转移(内部生产转移)。要素禀赋、市场规模等初始条件的差异是产业区位的“第一性质”决定因素,它们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区位分布的基本趋势。  第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的动态演化分析。本章引入累积循环机制,利用FCVL模型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区位分布的动态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各国的初始条件是对称的,由于存在中间产品前后向关联引起的累积循环,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会使区域内外的产业分布出现内生的地区分化。累积循环的产业集聚是产业区位的“第二性质”决定因素,它将强化和放大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产业区位分布的基本趋势。具体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引起了外部生产转移效应和内部生产转移效应,使产业在区域内和区域外不均匀分布。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增加,累积循环的产业集聚会使这种生产转移效应自我强化和加速,当成员国间的贸易自由度达到突变点时,区域内就会产生突变性集聚,从而加剧国家间产业分布的不平等,最终引起国家间的贫富分化和国际产业发展不平等。  第五章 中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与产业发展。本章把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理论分析结果应用于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从促进中国产业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实施东亚一体化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的核心命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区位分布及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它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度、市场规模、要素禀赋、产业间纵向关联的强度以及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在某些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产业向某些发展中成员国转移和集聚,有利于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促进产业发展;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引起产业分布的地区分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制造业流失和退工业化的危机,甚至会引起国际产业发展不平等,从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

内容概要

  邓炜,安徽省阜阳市人,经济学博士,现任教于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8年和2005年在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作者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产业经济研究,并曾在《世界经济研究》、《国际经贸探索》和《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和参与多项北京市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现有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论文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综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
 第一节 传统区位理论视角下的产业区位
  一、德国古典区位论
  二、新古典区位理论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
  一、传统贸易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中产业区位的决定机制
  三、实证研究
 第四节 评 论
第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比较静态分析
 第一节 基本模型
  一、基本模型的选择
  二、基本模型:对称的两国流动资本模型(FC模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外部生产转移效应
  一、多国对称FC模型
  二、外部生产转移效应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生产转移效应
  一、市场规模不对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生产转移效应
  二、要素禀赋不对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生产转移效应
  三、轮轴—辐条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生产转移效应
 第四节 小 结
第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动态演化分析
 第一节 基本模型
  一、基本模型的选择
  二、基本模型:对称的两国流动资本纵向关联模型(FCVL模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动态演化的基本特征
  一、累积循环
  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三、内生不对称
  四、突变性集聚
  五、区位磁滞
  六、重叠和自我实现的预期
  七、驼峰形集聚租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产业发展不平等
  一、多国对称FCVL模型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分布的地区分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产业发展不平等
 第四节 小 结
第五章 中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与产业发展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模型的一般政策含义
  一、区位附带效应
  二、门槛效应
  三、锁定效应
  四、非线性效应
  五、选择效应
  六、协同效应
 第二节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背景
  一、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困境
  二、欧美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
  三、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的争夺
 第三节 东亚经济一体化、东亚生产网络与中国产业发展
  一、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地位
  三、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国产业发展
 第四节 中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
  一、选择正确的一体化伙伴
  二、争取获得轮轴国地位
  三、利用产业纵向关联,发挥集聚经济效应
 第四节 小 结
参 考 文 献
后 记

作者简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分析》在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由要素禀赋、市场规模等外生的“第一性质”因素和累积循环的产业集聚等内生的“第二性质”因素共同决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促进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二章理论综述。目前涉及产业区位问题的理论主要有传统区位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三个理论框架下的产业区位的决定机制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区位的影响。然后,分别评介了这三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局限性,指出新经济地理学为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提供了最有力的工具。
第三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的比较静态分析。本章利用FC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双层生产转移效应。一方面它会使会使区域外产业向区域内转移(外部生产转移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放松FC模型中市场规模、要素禀赋和贸易成本对称的假设,本文指出,当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的要素禀赋、市场规模等外生的初始条件存在差异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会引起产业在成员国之间的转移(内部生产转移)。要素禀赋、市场规模等初始条件的差异是产业区位的“第一性质”决定因素,它们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区位分布的基本趋势。
第四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的动态演化分析。本章引入累积循环机制,利用FCVL模型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区位分布的动态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各国的初始条件是对称的,由于存在中间产品前后向关联引起的累积循环,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会使区域内外的产业分布出现内生的地区分化。累积循环的产业集聚是产业区位的“第二性质”决定因素,它将强化和放大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产业区位分布的基本趋势。具体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引起了外部生产转移效应和内部生产转移效应,使产业在区域内和区域外不均匀分布。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增加,累积循环的产业集聚会使这种生产转移效应自我强化和加速,当成员国间的贸易自由度达到突变点时,区域内就会产生突变性集聚,从而加剧国家间产业分布的不平等,最终引起国家间的贫富分化和国际产业发展不平等。
第五章 中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与产业发展。本章把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理论分析结果应用于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从促进中国产业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实施东亚一体化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分析》的核心命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区位分布及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它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度、市场规模、要素禀赋、产业间纵向关联的强度以及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在某些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产业向某些发展中成员国转移和集聚,有利于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促进产业发展;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引起产业分布的地区分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制造业流失和退工业化的危机,甚至会引起国际产业发展不平等,从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

图书封面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分析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