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前沿问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贸易政策 > 国际贸易前沿问题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301204191
页数:370页

章节摘录

  尽管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渐行渐远,但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步履维艰。经济恢复缓慢、通胀压力、失业率上升、汇率问题等一系列金融危机的余震,仍给各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蒙上了阴影。而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也使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再次广受关注。焦点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企业是否应加快国际转移的步伐,以尽可能规避不必要的出口贸易壁垒和摩擦。  (2)我国企业应选择何种转移路径来弥补出口锐减可能带来的损失,是垂直FDI、水平FDI还是直接跨国并购。  (3)我国企业如何面对国际转移与国内区域转移的抉择,以及对外转移与对内承接转移的协调问题。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及上述考虑,我国企业究竟是否该加快国际转移步伐,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若进行国际转移应该选择何种转移路径,如何协调国际转移与国内转移、单向转移与双向转移,需要结合我国的贸易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1)我国企业加快国际转移的理论可能与现实约束  面对人民币升值、出口贸易受阻的不利局面,加快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的国际转移似乎是我国企业的理想选择。但对于我国企业是否应该加快国家转移的步伐,不能就此一概而论。  首先,国际转移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融入全球生产链条的重要途径。随着近年来劳动力、资本等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减,我国也正从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阶段逐渐走向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企业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也认为,企业边际生产成本的差异导致了其生产率的异质性,并进一步引致企业的国际转移,即具有较低边际生产成本和较高生产率水平的企业可以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参入国际转移,那么我国企业己具备加快国际转移步伐的理论可能。  其次,决定企业是否应加快国际转移的步伐还要受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基于企业转移动机的视角,可以发现能否通过国际转移活动来增强企业的福利水平,即能否获利是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动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HFT)分析也表明,若企业转移后的获利水平不足以弥补其由此增加的边际生产成本时,企业就不会进行国际转移,而会留守国内市场。而从企业自身的定位出发,我国的出口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企业为主,参与全球工序外包,且大多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深受金融危机的拖累,具有强烈的国际转移的愿望。.那么该类企业是否比其他企业更具有国际转移的比较优势呢?很显然,从我国的贸易现实来看,并非如此。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据了半壁江山,且主要以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尽管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其生产效率与国际同行相比仍有不少差距,甚至低于国内不出口的企业。事实上,包括本文在内的许多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同样表明我国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并认为这与我国大量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普遍不高且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有关(李春顶,2009;赵伟,李淑珍,2007等)。  为此,基于上述分析和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我国企业整体加快国际转移步伐的时机尚不成熟,而只能是一部分有实力和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率先转移,其余企业依据自身实力和生产效率依次跟进,从而实现有序的阶段性的国际转移。  ……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若干特征
1.1.1 理论假设前提
1.1.2 国际贸易原因
1.1.3 国际贸易利益
1.1.4 贸易政策理论
1.1.5 贸易与投资
1.1.6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基础
1.1.7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1.8 引入制度因素和交易成本
1.1.9 产业组织理论与契约理论结合
1.1.10 空间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相融合
1.1.11 结语
1.2 选题与导读
1.2.1 比较优势理论的最新进展
1.2.2 中间产品贸易与工薪差距
1.2.3 加工贸易的分工模式与生产控制模式
1.2.4 工序贸易与离岸外包
1.2.5 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1.2.6 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
1.2.7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1.2.8 对外贸易与环境
1.2.9 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
1.3 研究任务与方法
1.3.1 研究任务
1.3.2 研究方法
1.3.3 叙述方式:以工薪差距问题为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最新进展
2.1 Ricardo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扩展
2.1.1 D.F.s(1977)两国连续产品模型
2.1.2 E.K(2002)多国模型
2.1.3 Ricardo模型中的贸易模式
2.1.4 Ricardo模型的实证检验
2.2 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2.2.1 国际贸易的要素内容
2.2.2 要素比例与贸易模式
2.2.3 Ricardo模型与H一0模型的结合
2.2.4 要素禀赋的综合检验
2.3 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的关系研究
2.3.1 金融发展对于比较优势来源的扩展
2.3.2 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内生关系
2.3.3 金融发展影响比较优势变动的福利分析及政策含义
2.3.4 简单评述
2.4 制度质量与比较优势关系研究
2.4.1 制度质量、贸易成本与比较优势
2.4.2 作为比较优势独立来源的制度
2.4.3 制度比较优势的福利分析
2.4.4 贸易发展对制度变迁的内生影响
2.5 企业异质性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合
2.5.1 贸易理论发展中企业地位的演变
2.5.2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以生产率为纽带的联结
2.5.3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合
2.5.4 简单评述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间产品贸易与工薪差距
3.1 新贸易现象
3.1.1 国际贸易的非线性增长
3.1.2 国际贸易非线性增长的主因
3.1.3 中间产品贸易发生的条件
3.2 中间产品贸易、就业变化与工薪差距的扩大
3.2.1 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薪差距及其原因
3.2.2 中间产品贸易、就业变化与工薪差距
3.3 外部采购模型
3.3.1 H.F外部采购模型
3.3.2 S.S效应
3.3.3 外部采购模型的图形解释
3.4 中间产品贸易与工薪差距的经验研究
3.5 中间产品贸易与工薪差距的相关其他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加工贸易的分工模式与生产控制模式
4.1 加工贸易的分工模式与环节 比较优势
4.1.1 加工贸易的分工模式
4.1.2 加工贸易各环节 的比较优势
4.2 中间人模型与加工贸易
4.2.1 因中国内地开放而兴起的国际贸易中心
4.2.2 中间人理论
4.2.3 对中间人理论的经验研究
4.2.4 中国内地某些加工企业依赖香港出口加工产品的原因
4.3 独占或分治假说
4.3.1 中国加工企业的生产控制模式
4.3.2 不完全合约
4.3.3 独占或分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工序贸易与离岸外包
5.1 工序贸易的思想渊源
5.1.1 A.Smith贸易分工思想的提出
5.1.2 工序分工思想的演进
5.1.3 工序贸易相关概念的界定
5.2 工序贸易理论的研究框架
5.2.1 工序贸易的基础和动因
5.2.2 工序贸易的基本模型
5.2.3 工序贸易的模型拓展
5.3 工序贸易的福利效应
5.3.1 离岸外包的工资效应
5.3.2 工序贸易的贸易利得效应
5.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6.1 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
6.1.1 企业异质性的界定
6.1.2 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
6.1.3 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研究思路
6.2 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
6.2.1 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6.2.2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6.2.3 评论与前瞻
6.3 新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的融合
6.3.1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
6.3.2 异质性企业国际转移理论的研究思路
6.3.3 “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6.3.4 基本研究结论与前瞻
6.4 新新贸易理论与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6.4.1 企业国际转移路径的理论选择
6.4.2 贸易发展方式的现实转变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
7.1 贸易与经济增长
7.2 贸易、要素积累与内生增长
7.2.1 贸易、人口和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7.2.2 贸易、知识资本与经济增长
7.3 贸易、内生技术创新与内生增长
7.3.1 G.H大国模型
7.3.2 贸易、内生技术创新与内生增长的其他文献
7.4 贸易、内生技术转移与内生增长
7.4.1 一个关于模仿的模型
7.4.2 创新、模仿与经济增长
7.4.3 贸易、内生技术转移与内生增长的其他研究
7.4.4 国内学者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8.1 中间选民模型
8.1.1 选民意愿与贸易政策
8.1.2 中间选民模型的推导
8.1.3 对中间选民模型的经验分析
8.2 保护销售模型
8.2.1 利益集团、院外活动与贸易政策
8.2.2 保护销售模型的推导
8.2.3 经验检验
8.2.4 选民利益、利益集团与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8.3 两国模型
8.3.1 两国模型的推导
8.3.2 经验研究
8.4 区域贸易协定
8.4.1 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贸易协定
8.4.2 Levy定理
8.4.3 经验研究
8.4.4 亚太地区新双边主义兴起的政治经济分析
8.4.5 评论与拓展方向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国际贸易与环境
9.1 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
9.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9.1.2 经济增长环境效应的分解
9.1.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解释
9.2 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9.2.1 贸易环境效应的分解
9.2.2 贸易影响环境质量的新机制
9.2.3 企业层面贸易的环境效应
9.2.4 国际生产分割下贸易的环境效应
9.2.5 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
9.3 环境政策与贸易发展
9.3.1 环境政策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9.3.2 环境政策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9.3.3 污染天堂假说
9.3.4 减排政策的效应
9.3.5 未来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系经济学
10.1 自由贸易协定与“新区域主义”
10.1.1 新区域主义的特征
10.1.2 “新区域主义”兴起的原因
10.1.3 区域贸易协定的非传统收益
10.1.4 对区域贸易协定的顾虑
10.1.5 深化区域贸易协定研究的若干问题
10.2 多边贸易体系的经济学研究进展
10.2.1 解释世界贸易体系逻辑的经济学方法
10.2.2 外包对国际贸易协定理论的影响
10.2.3 多边贸易体制理论研究展望
10.3 中国的战略抉择
10.3.1 多边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
10.3.2 我国的战略选择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国际贸易前沿问题》所介绍的内容,既是给研究生讲课中积累的教学成果,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部分成果。本书力所能及地给读者提供一个近年来(截至2011年年底)国内外相关问题代表性文献的全景图,整理出一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解答2l世纪以来主要前沿问题是怎样创新研究的,尽自己所能为研究生“往前走”提供方便。

作者简介

朱廷珺、王怀民、郭界秀、李宏兵所著的《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在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比较优势理论最新进展、中间产品贸易与工薪差距、加工贸易的分工模式与生产控制模式、工序贸易与离岸外包、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系经济学等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以时间顺序法和议题驱动法对近十年来这些前沿课题的创新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述评,提出前瞻性研究的方向。
《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共10章,每章内容涵盖思想渊源、基本模型、分析方法与技术路线、主要观点、实证研究结论、重要政策含义、学术评价及其对中国问题研究的启示、参考文献等。
本书可作为经济学类研究生学习国际贸易前沿问题的教科书或指定阅读文献,也可作为读者提升文献综述能力和国际贸易理论修养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书刚到,看了一下目录,还可以吧,把国际贸易的前沿基本上涉及到了,研究生看看还可以。
  •     对于政策研究还是有帮助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