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经济文选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蔡昉经济文选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802219816
作者:蔡昉
页数:297页

章节摘录

插图:五、结论与政策建议正如在大多数国际比较研究中产生的结果一样,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普遍的趋同现象,却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个趋同俱乐部。同时,在考虑到诸如人力资本禀赋等影响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变量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增长率与初始年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反向关系,即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有条件趋同。也就是说,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西部开发战略可以取得预想的效果。正如人们所预期的,存在着一系列影响人均收入的增长率的因素。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初始禀赋,非常显著地与增长率正相关,是促进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这个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本投资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创造区域间趋同的条件,达到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预期效果。所以,从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政策角度看,首先应该把钱投在教育等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领域。(2)我们的回归结果还表明,是否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市场机制是造成以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差异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换言之,如果在今后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不注重市场机制的利用,而过多地采取一些政府干预市场的措施也势必影响开发效果。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并不仅仅意味着要投入资金,软环境的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通过改革开放,恰当地定位政府职能,扩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与范围,改善投资效率等,都有助于加快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3)开放程度的差异,也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是开放的经济,市场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明显,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越高。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步伐,也是促进其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杠杆。但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外生决定的,因此要实现地区间经济增长的趋同,首先要做到政策的趋同。

前言

我于1956年9月30日生在北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基本上是与“文化大革命”重合的。高中毕业后到京郊顺义县插队近3年,于1978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并于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并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在农村插队时期的收获是实际体验了人民公社大锅饭的弊端,恰好大学专业又是农业经济学,既学了人民公社管理的课程,又学了对人民公社的反思和批判,因此较早地开始了对农业经济体制的研究。从专业训练的角度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农业经济学家。1985年至1993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是农村经济。在研究中我逐渐认识到,农村经济问题与整个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但农业经济学只是一般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领域,因此,我开始尝试农业经济研究的规范化,并推动其与一般经济理论的合流,分别在土地制度、农村市场、农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规范研究。代表著作有《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正在进行的农业改革》(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与科林•卡特、钟甫宁合著)、《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武汉出版社,1998年)。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与林毅夫、李周合作,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问题,形成了把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研究特色。我们合作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与林毅夫、李周合著),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这种关于改革和发展的宏观思考一直没有停止,2003年我与林毅夫合作出版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表明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问题的观点。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等代表性文选。出版这部文丛,比较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反映经济科学的繁荣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黄范章从专业角度看,《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所选取的经济学文章,很多都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起到了参考作用。有些观点在现今仍是中国经济学界热议的话题,所以本套丛书的学术价值还是很高的。本套丛书相对于同类相关图书比,具有“精”和“全”的特点。“精”是指本套丛书的选文,都是由经济学家亲手完成,是其经济研究生涯的一个代表。“全”是指相对于市场上单个经济学家文集的出版相比,本套丛书将出版的文集之多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后选择出版这套经济学著作还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金碚

后记

应吕政教授之约,我把过去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收集起来汇编成这个论文集,交由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我从事经济学的研究方式既包括单打独斗式的个人研究,也有集体攻关类型的课题研究,以及与若干同事合作进行的研究;我所涉猎的经济学领域比较宽泛,包括了“三农”问题、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人口与劳动经济问题,以及经济改革等;成果的分布渠道也很广泛,如出版专著、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报纸杂志发表短文、为政府和国际组织撰写的报告、学术或大众讲座,及至网络文章和媒体采访等。针对上述情况,我在选择本集的内容时采取了这样的标准,即收集了个人独著的、相对规范但不过分技术化的,并大部分在报刊发表过的文章,力图比较全面地反映我的主要研究领域,使论文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把选定的论文,分别用“城乡经济发展”、“人口与劳动经济”和“应对金融危机”三个主题,纳入三编之中,以便使读者获得我在这几个主要研究领域成果的全貌。与此同时,由于我所从事的人口经济、劳动经济、“三农”问题、民生问题、区域经济,以及改革和发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在逻辑上是前后联系、彼此贯通的,这个编排结构也力图反映各篇论文之间逻辑关系的线索。我感谢吕政教授的约请,感谢其他主编以及责任编辑,感谢时代经济出版社为论文集出版付出的努力。在一个变化万千的时代,我得以长期坚守研究岗位,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我创造的良好科研氛围,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同事的精诚合作,社会各界的宽容、鼓励和支持,以及我的家人做出的牺牲是分不开的。我谨以这个论文集,作为对给予我支持、帮助的单位和个人的一个汇报。

内容概要

蔡昉,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并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经济学会博尔德(Boulder)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国大学发展经济学研究院等做访问学者。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1988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并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评为研究员,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研究生院人口学系主任,并于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理事长。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挂职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兼漕河建设管理部副部长。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学术兼职包括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球变化人文因素国际项目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曾任第七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九届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等。1987年以来,一直兼任《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杂志编委,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学(季刊)》等杂志编委,《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在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多部,包括合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独著《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中国流动人口问题》,主编系列出版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等。研究领域涉及农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策略、经济增长、流动人口、劳动就业问题等,形成把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经济发展与人文发展相结合的研究特色。长期关注贫困问题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深人到最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参与了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各种咨询和课题研究;2003年3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就“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就业政策研究”进行了讲解。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表彰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5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表彰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获国家级“作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7部委授予出国留学人员杰出成就奖;2008年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

书籍目录

城乡经济发展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 ——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性目标与激励机制 ——冲破可持续发展的两难处境探索经济发展自身的公平分配机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顺水行舟 ——失衡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调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新要求的保障中国经济要通过多少个“转折点”构建民生为先的中等收入社会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通过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收入差距缩小的条件 ——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经验人口与劳动经济人类历史最大的人口转变及其后果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人口和劳动力因素的作用实现最大化就业——和谐社会“民生之本”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趋同说明什么人口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个人类发展的视角拆除劳动力流动障碍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相关改革中国转轨时期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形成与演变通过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政策措施未来的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中国抑制通胀“有保有压”金融危机对制造业的影响 —一中、西部地区赶超的机遇金融危机的就业影Ⅱ向及应对政策建议就业形势与青年问题当前就业形势十问 ——蔡昉教授2008年12月10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演讲推进“三农”工作,化解金融危机如何避免“无就业经济复苏”正确认识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科学发展是抵御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无形的失业与有形的政策后记

编辑推荐

《蔡昉经济文选》: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

作者简介

《蔡昉经济文选》内容简介:我于1956年9月30日生在北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基本上是与“文化大革命”重合的。高中毕业后到京郊顺义县插队近3年,于1978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并于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并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在农村插队时期的收获是实际体验了人民公社大锅饭的弊端,恰好大学专业又是农业经济学,既学了人民公社管理的课程,又学了对人民公社的反思和批判,因此较早地开始了对农业经济体制的研究。从专业训练的角度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农业经济学家。
1985年至1993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是农村经济。在研究中我逐渐认识到,农村经济问题与整个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但农业经济学只是一般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领域,因此,我开始尝试农业经济研究的规范化,并推动其与一般经济理论的合流,分别在土地制度、农村市场、农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规范研究。代表著作有《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正在进行的农业改革》(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与科林•卡特、钟甫宁合著)、《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武汉出版社,1998年)。

图书封面


 蔡昉经济文选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