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同意》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制造同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8-2
ISBN:9787100055321
作者:[美] 迈克尔·布若威
页数:236页

第一次读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著作

主要内容概述作为与美国主流社会学“离经叛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布若威在他运用民族志写成的《制造同意》一书里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工人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工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之上提出了一些批评,并发展出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布若威的研究揭示出,恰恰是工人自发的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的强制二者的结合塑造了生产行为。内部劳动市场与内部国家的运作是“制造同意”的两大重要机制[http://baike.baidu.com/view/6718208.htm?fr=aladdin]。自从布若威的著作问世以来,工业社会学改变了以往的提问方式,即其核心问题成为“工人如何自发性地接受资本主义所安排的秩序并成为剥削和压迫他们自己生产秩序的帮凶”,而非采取反抗的立场和态度。本书的第一部分(一、二章)主要做了一些工业社会学及其相关理论的梳理,第二部分(三、四章)与第三部分(五、六、七章)是本书的重点,主要阐明和讨论以下各种机制,即在车间内组织同意、使工人成为个体而非阶级成员、调整劳动和资本之间以及工人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并且重新分散冲突和竞争的这些机制,目的是要向读者展示,这些机制如何掩饰并赢得剩余价值。第四部分(八、九章)主要展示市场变化和外来意识是如何在劳动过程所界定的界限内起作用的。第五部分(十、十一、 十二章)作者将解释劳动过程中那些增强掩饰和赢得剩余价值能力的变化来源。本文主要对书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阐述和评论。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作者在本书中主要关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如何掩饰并赢得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力,在第二章中全方位地比较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对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榨取方式的不同。封建主义的一个确定特征是以租金的形式占有剩余劳动力,这种封建主义的纯粹形式有五个特征是作者着重强调的。首先,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其次,农奴对于他们留存的收入是直接拥有的。第三,农奴能够独立于领主并自行使用生产工具。第四,尽管农奴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组织劳动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于地主的,但他们在领地上的生产是由领主的代理人——管家或土地管理人——来监督和协调的。最后,地主将农奴排除在他们为自身使用而耕种的土地之外的权力,被国家的地区性机关所保护的权力,使得劳动服务不可逃避。而在资本主义之下,工人不能靠自己改造自然以及自主地提供自己生计所需。他们是被剥夺了对自己的生产手段——原材料和生产工具——的使用权的[ 【美】迈克尔.布若威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P43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在资本主义下,剩余劳动表现为剩余价值的形式,作为市场上的利润而被实现,但在封建主义下剩余劳动是以物质资料的形式出现。作者还在书中指出资本主义下的剩余劳动有五点与封建主义的对比是应当被强调的。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首先,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分开。其次,工人们不能依靠他们在车间里生产的东西生活。市场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必要特征,生产的所有行动者都依赖于它,这使得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区分开来。第三,工人们既不拥有生产工具,他们也不能自主使用。他们是通过对资本的代理人——指挥劳动过程的经理——的臣服从而使从属于而不是掌握劳动过程的。第四,这种对劳动过程的指挥与封建主义下领主的代理人在领地的生产中的行使的监督和协调是非常不同的,在封建主义下,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协调的功能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是分离的。最后,正如超经济元素塑造了封建主义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支出而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并非如此,同样的比较也可以延伸到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中来。领主和农奴之间的关系是通过领主可以将农奴排除在土地之外的这种被政治和法律制度所定义和确保的权力来保证的,而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基于他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的。在资本主义中,商品生产一方面是劳动者的生产(通过必要劳动——工资的等价物),同时,另一方面也是资本家的生产(通过剩余劳动力及其以利润的形式的实现);也就是说,商品的生产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然而在封建主义中为领主而进行的生产与为农奴自己而进行的生产是通过政治和法律机制来连接的[ 【美】迈克尔.布若威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P45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作者在此强调封建主义下的剩余劳动与资本主义下的剩余劳动的不同,目的是指出资本主义在榨取和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整个过程,在封建主义下,剩余劳动是被超经济因素规定的,同时与资本主义下的剩余劳动不同,封建主义下的剩余劳动是“透明的”,看得见的,而资本主义下的剩余劳动通过市场转换为剩余价值,是一种非透明的方式,因此也引发出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是资本主义市场掩饰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封建主义下的农奴其剩余劳动的产生具有强制性、透明化、非经济因素控制、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时间上空间上相分离等特点,但与之相反,资本主义条件下反而仅仅用经济因素就将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力掩饰了。超额游戏上一个部分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如何被剥削的论述,但马克思关于这些劳动过程的分析大体上都是基于劳力付出是由强迫来决定的这样的假设。为了在经济上生存,工人被设定为完全受资本家或其代理人的支配,资本家或工头可以任意地增加工作强度....。布若威认为马克思在他的劳动过程理论中没有为同意的组织留出空间,而同意的组织对诱发劳动者在将劳动力转化为劳动的过程中具有合作意愿是必须的。布若威提出,强迫必须有同意的组织来补充[ 【美】迈克尔.布若威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P47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至此在此篇文章中引出‘同意’的产生——布若威在本书中的论述重点。合法性是个体承载的一种主观的思想状态,而与合法性不同,同意是通过行动组织来表现并且也是行动组织的结果。同意应当与从事这些行为的个体的明确意识或主观态度区分开来。在劳动过程中,同意的基础在于仿佛为工人们呈现了真实的选择,但又明确地限定了这些选择应是什么的行动的组织。正是这种对选择的参与产生了同意。因为,作者认为,对剩余价值的保证也必须作为强制和同意的各种组合的结果来理解。那工人们又是怎样参与到这种同意规则中,至此作者提出了“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即“超额游戏”,在书中,布若威提到,古典的“工厂专制主义”已经过时,单纯依靠“强制力”已无法形塑生产秩序。自愿性服务应运而生: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中,工人自发地接受生产秩序,投身于资本主义利润的生产。驱动工人进行生产更多地是一种内部“自愿性服从”而非外部力量的压制。生产已经成为一种共时性的生产,工人变成了剥削自己的帮凶[ 张展 《制造同意》读后感—处处都是赶工游戏 学理论 2011年5月版 ]。“超额游戏”可以帮助工人度过冗长乏味的工作时间,这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是工作团体的表演,可以取得团体的认同,遵从团体规范,是对管理阶层展现实力的方式,也是击败工程管理部门的象征。“超额游戏”对于生产的意义在于。一旦参与其中,劳动就不质疑游戏规则即资本主义生产规则本身,并且积极的参与生产,劳动过程因此具有了意识形态的掩饰作用。同时,这一游戏能够进行下去有一个底线,即工人能够获得的最低工资与资本家能够获得的最低利润空间。当然,刺激工人参与到超额游戏中的不只是金钱的诱惑,他们同样也看重声望。“......不过,只要车间里没有动机危机,他们就会持续上缴140%的产量。即只要其他人仍在为达到125%而奋斗,他们就保持在声望阶梯的顶端,这些更加资深的雇员中的许多都沐浴在他们的权利和地位的光辉之中。”可见,参与到这个游戏里面的工人们似乎找到了这其中的快乐和满足,工人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尽管与资方相比算不了什么,可悲的是,他们已经完全服从与游戏规则的设计并主动接受维护这样的游戏规则。散布冲突——等级冲突到横向冲突的转化在超额游戏中,个体是依据超额文化来彼此评价并评价他们自己的。这提供了车间里地位等级的基础,并且这又被更加精细的机床需要更高的技能来操作并且有着更轻松的工资率这一事实所加强[ 【美】迈克尔.布若威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P78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作者在“散布冲突”一节中提到超额游戏也形塑了冲突的独特模式,即这种超额把本属于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等级冲突变成了工人内部的以个人为主题的横向冲突。资方通过基于个体的而不是集体的努力程度的薪酬体系,把工人的利益建构成个人利益,转移矛盾。当利益个人化的时候,矛盾就变成了工人内部之间的竞争,从而淡化了劳资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资方也就实现了掩饰剩余价值并缓和劳资关系的目的。对机械的控制与对其他人的从属关系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生产性活动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在车间里特定的冲突形式。“当辅助工人不能迅速的提供一些服务时,超额的压力常常导致在生产工人和辅助工人之间的冲突。其原因极少被发现是由于库房保管员、检验员、叉车司机等的蓄意阻挠。更经常的是由于对资源的管理性分配的结果。”[ 【美】迈克尔.布若威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P79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工作压力总的来说,是与我们称之为凝聚性行为的社会支持性行为负相关,而与竞争性的以及团体内部的冲突行为正相关。凝聚性行为通常在高压下难以维持,因为资方施加的酬劳结构从个体上引导雇员们尽可能快地工作。”[ 斯图尔特·克莱因(Stuart Klein),《重压之下的工人:工作压力对团体凝聚的影响》(Works under Stress: The Impact of Work Pressure on Group Cohesion,Lexington, K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1971),第100页.]作者在书中提到:常识可能使人相信工人和经理之间的冲突将导致工人之间的凝聚,但是这样的推论遗漏了所有的冲突都是以意识形态领域(在这里是超额的领域)为中介的这一事实。这样,资方—工人的冲突被转变成了工作组织所导致的竞争与团体内部之间的斗争。布若威在最后得出结论:在计件机械车间里散布冲突的支配性模式无疑是将等级性冲突重构为横向冲突和竞争。[ 【美】迈克尔.布若威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P80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显然,一般认为对工人的剥削越大,工人承受的压力越大,进而导致更强的反抗,但当资本主义把纵向的冲突转化为横向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时,工人就不再会形成一个对资方强大的反抗群体了,不仅如此,资方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被掩饰的更深了。工人们只是抱怨公司没有提供必需的条件来进行超额的游戏,完全没有意识到剩余劳动力被资方榨取。对早期马克思及其马克思主义的几点反思在本书中,布若威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观点的同时,也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做出批评,并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书的主要部分首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一些观点的补充,如早期马克思主义一味强调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剥削和对底层阶级的镇压,却忽略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同意’,作者在本书中补充了这一点,提出了强制和同意共同作用的变迁模式。其次,书中也提到马克思早期预言社会主义首先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但结果恰恰相反,作者指出马克思的预言是以竞争资本主义的崩溃为前提的,马克思没有看到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所以也就没有充分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导致失误。布若威指出竞争资本主义是威压明显地胜过了同意,是一种专制的工作组织,而垄断资本主义则是基于同意压倒了威压,是一种霸权的工作组织。而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正式从竞争资本主义转化成了垄断资本主义,也就没有产生社会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需要工人们自发的同意来配合资产阶级的压迫,这样才能更大且更隐蔽地掩饰并赢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同时又不招致反抗,从外表上看来,资本主义中的工人与资本家们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相处的境地。与竞争资本主义相比,工人的阶级性被降到了最低,反抗明显减少,工人们自身就是这一剥削规则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他们已经被这个规则所异化。小结作者在书中提到规则对工人阶级的异化和规训,提到工人们不但不反抗规则反而抱怨资本家们对剥削规则的设计不够完备,让我想到李银河关于福柯《性史》的解读,权力无处不在教化和规训,工人阶级如此,我们也如此,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需要的是对一切被安排的“事实”予以反思和独立思考,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包括这个社会的体制和一些司空见惯的规则,就如这个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但大部分人永远把原因归结于底层的一些小人物,却从来不怀疑这个制度本身是否合理。书中另一个有趣的分析就是资本家的这套超额游戏规则能够无形中转移上下之间的阶级矛盾,这样资本家们在剥削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显得更加理所当然和毫无顾忌,而可怜的工人阶级们正在埋怨自己的工友,这也正是资本家们想要的结果,同时也是对工人们的一大讽刺。这种转移矛盾的方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早已司空见惯,麻木不仁,小到地方性救灾,国家媒体和地方媒体把焦点放在向社会募捐救灾款,企图让人们把希望建立在人性这种飘忽不定的道德基础上,却掩盖了政府作为负责任主题的责任和义务,大到官方宣传的外国威胁论,蓄意激发普通人的民族主义和情绪,将愤怒和矛头对准某一个国家,这实际是在刻意转移国内冲突和掩饰问题的本质,如建国直到现在都还有的丑化美国及西方国家的行为,以及不加节制和单向引导的仇日宣传。在那顶层的为数不多的利益获得者们正希望这样的行为出现,只有这样,占大多数的大众不仅不会反思少数利益群体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反而会去维护剥削集团的利益。

有关同意的制造以及对现实的一些遐思

赵锋的“政经原著选读”的期末论文,RUC的童鞋们懂得 “为什么工人强迫他们自己来提升公司的利润?”“为什么我主动地参与加强对我自己的剥削?”多加班拿到的微薄加班工资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的因素,马克思的解答“强制”也似乎看起来不那么令人信服,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就是作者在《制造同意》中提出并亲身参与工厂的生产过程来解答的一系列问题。回首对于生产关系,劳资双方关系的叙述,卡尔马克思当属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在马克思看来,工厂生活中的劳方与资方关系无疑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对于这一关系,马克思用生产关系的概念给予了深刻的表述。所谓生产关系,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与工人关系的本质内容,亦即谁占有生产资料、剩余价值归谁所有。而迈克尔-布若威通过民族志调查,重点考察了工人的主观意识层面,对因资方管理工人策略调整而出现的劳动过程转型进行了历史地、深刻的比较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是榨取和掩盖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使用“强制”和“同意”的手段来满足资本积累的需要,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可划分为专制的和霸权的两种类型。在专制的劳动过程中,强制明显胜过同意,面对专横、任性的管理者或监视者,工人没有任何维护自己的手段;霸权的劳动过程建立在同意比强制更居支配地位的基础上,企业能够把自己与市场隔离开来或者直接控制市场。“内部劳动市场”和“内部国家”这两者的巧妙结合,是资方在新形势下巧妙转移和压制斗争焦点的重要手段。资方通过扩大内部产业部门,让劳动力在内部流动,瓦解了工人对资方的斗争性,减轻了竞争个体主义。“内部国家”指涉的是一组在企业的层次上,组织、转换和压制“生产中的关系”或“生产时的关系”所引发的斗争的制度。资方再通过“内部国家”这一制度,在企业内制造“利益共同体”假象;同时赋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性权利和义务,把阶级间的冲突重新横向分配到不同的个体中间,通过内部国家制度来加以调节,从而巩固了企业作为“内部国家”对劳动过程塑造和引导的特权。看过布若威的这些分析,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中国当下的劳资关系,从到最近的富士康十二跳到南海本田的罢工事件都折射了当下的劳资关系问题。那么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工厂资本家们没有成功的“制造同意”呢?利用《制造同意》书中的观点,我想可以的到一些新的思考。虽然《制造同意》的副标题是: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但是事实上,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阶层视角与新兴的阶级视角之间的分野,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存在于中国的认识上,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的判断,以及对当下的社会矛盾是否建立于根本的利益对立,是否可以调和与避免的认识上。因此利用《制造同意》中的视角观察中国当前的劳资关系,在我看来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那么广州本田工人为何罢工,而且是资方有经济上的退让之后发生的罢工?又为何会出现富士康十几跳?待遇低是一方面,劳动过程中的强制恐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正因为劳动过程中存在强制和压制,甚至是压抑人性的强制,才会出现富士康年轻员工的接二连三的跳楼;本田工厂里的工人才会因为资方管理中的一个强制案例集合起来,要求改善不合理的工资待遇问题等等。尤其在富士康,其情景可能更像布若威分析的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工人在生产中自主权很少,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工人既无法形成统一的阶级间的同盟和联合,工会等“内部国家”制度的缺失也使得工人无纵向利益诉求和妥协渠道。再加上年轻等因素,压力越积越大,悲剧终于发生。从员工个体角度讲,是他家庭和人生的悲剧;从劳工角度讲,既是劳工悲剧也是资方的悲剧。对于这些事件,迈克尔布若威在09年6月在清华的演讲中亦有提及,解释在他看来存在于所谓的“工厂政体”中。工厂政体是指工人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他们怎样处理工厂与工人之间的内部矛盾,以及怎么样处理工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体制。众所周知,富士康是台湾的企业,其军事化管理制度使得工人的抗议只能通过跳楼来表现出来。至于本田公司,是一个典型的日本的非常专政的公司,工人之间存在合作性的组织,也就是说工人之间可以相互组织起来,这个组织性可以让工厂被迫做出一些让步。因而在政府难能可贵的克制下,出现了罢工现象。而这或许也是本书的局限性所在,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在一些国家,尤其是那些处于产业价值链下端的国家,比如中国,似乎并不是那么适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价值链处于低端国家,其吸引资本最有利的因素就是便宜的劳动力,并且政府会为了吸引资本、拉动地方GDP,会默许资方刻意压低工人工资和福利。资方也乐于享受这一局面。因此,在中国,劳动过程的转型更多了些复杂性。企业的“内部劳动市场”存在,但是有助于员工个体利益诉求的“内部国家”制度没有建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对资方的过分偏袒,更加剧了劳工过程的复杂性。这个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在建筑工人的角度:按照《中国走向》作者徐景安的说法:“判断中国的改革,离不开中国的国情,尤其得弄明白我们处于什么历史阶段”“可是农民工却认为,这总比俺农村强,竞喜欢受剥削。何止农民工缺乏‘阶级觉悟’,整个中国都如此,甘愿当世界工厂,欢迎资本主义剥削”。同时在我看来,本书另外一点瑕疵在于,布若威始终都在强调工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在芝加哥的联合企业还是远在赞比亚的铜矿企业,工人在工厂、矿场与办公室的行为是决定于生产时的关系的狭小范围的。而布若威自己也认识到,他在这部著作里缺乏对作为外部社会力量的社会过程的关注。尽管他在此书中也提到外部意识对工厂内部变迁变化不大,但是对作为整个社会结构和生活的变迁,与工厂内部变迁的关系研究,这是布若威在此书中没有提及的。

工人为什么如此努力工作?

似乎每一个大学生都听过这样的故事:在某知名外企工作,从早上8点上班,一直加班到凌晨2点。还只是因为你是个实习生,所以才能在2点下班,否则需要工作更长的时间。而即便如此,进入这样的企业似乎依旧是每个应届毕业生的梦想。事实上,在这样的企业加班,并不能够获得应得的加班费。但是,在“没有人强迫”的情况下,每个人依旧拼命地工作,努力地完成任务。偏偏没有人去问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呢?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认为是由于强制。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由于劳工对资本毫无限制的从属关系,资本家可以随意加强工人的工作强度。由于工人除了替资本家工作以外,没有别的方法来维持生活。因此,他们只能在资本家的强制之下,不断地努力工作。然而,马克思的论述当中认为资本家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完全充当主导地位,并没有对工人同意的部分进行论述。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会的出现使得工人能够就工资问题与资本家进行协商,也就意味着即便不完成资本家所给予的任务,工人的基本生活还是能够得到保障。在影响努力程度的因素中,威胁的力量被大大地削弱了。因此,布若威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同意的元素和强制共同塑造了工人的行为。在《制造同意》中关注的就是这些同意的元素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使得工人主动愿意去完成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资本家遮掩了并赢得了剩余价值。尽管书中所描述的是车间工人的情况,但我认为很多内容在现今社会的各个行业当中依然有所体现。在回答“工人为什么如此努力工作”时,我想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 工人主导的同意:超额的游戏车间中,有这样一种“超额的游戏”。每一个操作工,参与到这种游戏当中。他们协调着自己与其他工作人员的社会关系,争取制造出更多的产品。这个游戏的奖品除了超额部分的产品能够带来更多的酬金以外,还能够使工人在整个车间中获得地位。这种游戏,与资本家的意愿是对立的。“资本家想雇佣的是一双手,但是来的却是一个人。”在这个游戏当中,工人利用了较为宽松的工资率,通过超额甚至建立小金库,来获取更多的“油水”。这是资本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不希望工人和他们分享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家不断地调整工资率以及其他相关规则,将工人能够自主控制的价值的部分不断降低的原因。然而,任何一个有远见的资本家都不会完全扼杀这种游戏,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做到这点,而且因为这种游戏,本质上是有利于生产的。参与游戏能够使得工人同意生产。新来的工人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要干这么多事情?但是,一旦他们找到了方法,参与到超额的游戏当中,他们会不自觉地愿意去完成并且超额完成任务。因为游戏规则的基础就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生产关系的认可。游戏规则本身就是资本家制定的,这在工资的设置上,解雇不能完成配额的工人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尽管工人参与游戏的初衷是为了反对资本家,可一旦工人认可了这种游戏规则,他们就忘了这种初衷,转而努力地进行生产。这正好符合了资本家的期望。车间文化进一步巩固了这种游戏的基础。如果有工人不愿意参与到游戏当中,他在车间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只要资本家能够将游戏规则把握好,就能使工人自发地超额工作。制定这个规则的标准,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是要让游戏充满“挑战性”,让工人愿意去参加。从工人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为自己的工作寻找乐趣,获得相对满意。因此,工人会自发形成车间文化。这种车间文化改变了个人对生产的认识,从而改变了个人的行为。直到今天,在任何一个组织当中都会存在这样自发形成的文化,使得组织中的成员重新定位自身的价值和组织的价值。根据这种文化的标准,理性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争取最大的利益,包括经济上的和社会上的利益。换句话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理性都有可能转变成努力的动机。问题并非出在工人自愿工作的合理性上,而是出在游戏规则的制定上。工人如此努力地工作,但能够跟资本家分享的利益却是非常的少。为什么要把工人生产出来的大部分价值先给了资本家,而通过自己更多的努力,来分享一点点的剩余呢?在看似合理的游戏规则之下,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规则本身。单靠这种超额的游戏来维持生产是有风险的。首先,工人很可能因为不确定性太大等因素,决定“不玩了”。那么工人对生产的同意程度就下降了。其次,从游戏中产生的车间文化会使得工人形成亚群体,而资本家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工人的团结。因此,资本家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促使工人对生产关系进一步的同意。2、 资本家主导的同意:内部劳动市场所谓内部劳动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市场而言的,劳动在其中的定价和分配被一套管理规则和程序所支配。它的功能是将个体配置到各处,包括界定职位总数、个体数量和制定人员调动的转换规则。一般情况下认为,企业希望从自己的劳动库中招募工人,希望工人一直留在企业中。在此前提下,布若威阐述了六种情形,包括:分化的职务结构、传布空缺信息和申请空缺德制度化方式、选择雇员的非独裁标准、工作培训系统、使雇员对企业产生承诺、使工人在离职后仍对企业维持忠诚度。这六种情形在现今的各企业当中依然能够看到,因此不难对其内涵进行理解。但是,这一系列企业行为的本质,都是为了使工人对企业“忠诚”。以工作培训系统为例,从表面上是对员工个人的能力培养和提升。但本质上却瓦解了以熟练技能为基础的群体的集体性并促进个体自主性。内部劳动市场将“自由与平等”的劳动者的竞争个体主义内化了。企业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促进了工人间的竞争,削减了工人与管理者间的紧张关系。经验上也告诉我们,员工努力工作的原因是为了晋升。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晋升。晋升能给员工带来经济的满足、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在内部劳动市场的竞争中,需要将对手击败。而所谓的竞争对手,恰恰又是和自己处在同一阶级的同事。个人主义的盛行,增加了在工人之间的紧张程度,使得个人变得独立。而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独立的个体只能加强纵向的社会关系,满足企业管理层的要求以建立起和他们良好的关系。工人的同意往往就是在这样的企业行为中被制造出来,并且不断地让个人内化这种个人竞争的思想,从而削弱了工人和资本家间对立的力量。在每个人的工作中,所有的合同、晋升规则等等看起来都如此的合情合理合法。但事实上,从它制定的那一刻开始,它就是为了让工人认可这种生产制度、生产关系而制定的。在我们努力工作为了追求自我的成功时,其实,我们看不到的是,在个人获得蝇头小利的时候,我们已经为企业,为资本家制造出了更多的利益。甚至有很多人相信这种努力工作能够有回报,可直到退休的一天,都没有获得任何实质的回报。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所不希望别人知道的内容。剥削依然存在,只是,我们现在同意了这种剥削,并且成为了“帮凶”,因为我们“享受”了这种个人竞争的过程。其实,谁都不会真的相信,在高尔夫球场的大老板们会比普通员工辛苦几百倍,因此他们就能够获得几百倍的薪酬。仔细想想,我们那么努力工作到底为了什么?到底能够获得什么?如果不是这种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获得我们所想要的东西,还需要那么辛苦地工作么?我们也许不用付出那么多,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那些本来就是我们应得的东西。

活着的这辈大家 真厚道

虽然作者不羁过··· 但书从面上来讲还是好读的 并且贴切我家那环境呵呵 深了就无能了 貌似北大社会学最牛师姐没给我们讲多少这个


 制造同意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