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与铁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史 > 纸与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08633398
作者:尼尔·弗格森
页数:35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些巨轮还有复杂的政治寓意。“皇帝”号、“祖国”号、“俾斯麦”号,乍一看不过是爱国热情的象征,但在巴林看来,威廉二世能亲自主持“俾斯麦”号的下水典礼,说明他已经跟长眠不醒的俾斯麦冰释前嫌。由威廉二世口中那些“失去了祖国的朋友”承担兴建“祖国”号的任务,更是令他振奋。另外,随着三艘巨轮的诞生,英国最引以为豪的造船业被德国赶超,经济实力也受到挑战。虽然德国一再声明“皇帝”号是“和平之船”,但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的时代,它还是成了英国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社论撰稿人关注的焦点。可见,“皇帝”号的下水不仅展示了德国强大的经济,高涨的士气,也折射出德国社会的“阴暗面”,而且其政治寓意模棱两可,令国内外社会困惑不解。就在5周前,“皇帝”号要挑战的对手——“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沉没了。《汉堡日报》曾预言,帝国的狂妄自大必将让它自取灭亡,后来这话果然应验了。本章要讨论的就是这种狂妄自大,“皇帝”号、“祖国”号、“俾斯麦”号,经济上德意志的野心不断膨胀,通货膨胀已然不远。 汉堡的商业 和伦敦、利物浦、鹿特丹、安特卫普及纽约一样,汉堡也是大西洋几大贸易中心之一。从滑铁卢战役到马恩河会战,横跨一个世纪,在那个英国称王称霸的时代,自由贸易、工业化、帝国主义和金本位制度日益勃兴,几大贸易港口一派繁荣。货物、人力、信息和资本自由穿越,融通四海,这番情景在1914年之前从未见过,各大贸易港口也因此受惠,财富滚滚而来。当然,汉堡自中世纪以来就是商业中心,但商业传统未必是持久繁盛的保障,吕贝克就是一例。而汉堡历来能够审时度势,长于变通:16世纪时效法荷兰,17世纪时与战乱频繁的德意志内陆划清界限,而18世纪时又对法国钦羡不已。1815年后,英国开始主宰大西洋地区的经济,此时的汉堡又变身为德英贸易的“前哨基地”;对美洲的贸易骤增时,汉堡还在波士顿和巴西之间设立了自己的“基地”;当德国中西部经济发展加速时,汉堡自由港区又成为“德意志帝国通向世界的门户”。从1816~1820年到1856~1860年,驶入汉堡港的轮船吨位增长了5倍;到1860年,汉堡港的年货物吞吐量近100万吨,价值3-3亿马克。1885~1913年,汉堡的进口每年增长5.5%,出口每年增长(1890年后)5.3%。截至1913年,德国有42%的进口和38%的出口都以汉堡港作为中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汉堡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5%左右。在所有其他的大陆港口中,能与之媲美的只有鹿特丹港。 分析汉堡经济可以从几方面入手。一种分析方法是从货物流通层面入手。1913年,进入汉堡的货物总量有2/3经由海运,1/5为铁路运输,还有一小部分是内河运输;而在出港货物中,这三种方式的比例分别是48%、14%和30%。1913年前,汉堡港31%的进港货物是通过各种运输手段从德国其他地区运抵汉堡的,2%来自其他欧洲大陆国家,来自不列颠群岛的货物较少(占19%),而来自北美和拉丁美洲国家的货物仅占10%左右。非洲、亚洲和澳大拉西亚等地所占份额虽小(共计9.5%左右),但这些地区的增长最快。汉堡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约36%的出港货物被运送至帝国的其他地区,略高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其余多半被送往美洲(13%)或不列颠群岛(8%)。由此可见,汉堡最大的单个“贸易伙伴”是德国其他地区,大批货物经铁路由西部工业城市(鲁尔工业区、莱茵兰和威斯特伐利亚)发往汉堡,同时把大批进口货物沿易北河运往德国中部。

前言

面对一个全球恶性通货膨胀的危险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2010年中国金融博物馆开业之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高西庆先生赠送我们一批珍贵的藏品,其中一套面值高达几亿马克的德国三十年代货币成为最受观众瞩目的文物。每当提到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学界都会以这套货币作为典型案例而展开,即便在出现了100万亿的津巴布韦元之后,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仍然是首当其冲的记忆。按传统的经济史论观之:其一,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直接导致了魏玛共和国的破产,也就是间接帮助了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上台其二,德国恶性通货膨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起因之一其三,对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的反思直接导致了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得势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建客居美国的英国著名金融史学者和畅销书作家尼尔。弗格森近年来风头正劲,不仅连续制造了一批商业畅销书,而且也成为风靡全球的纪实电视主持人和制片人。他习惯于超脱传统叙事的立场和思维方式来重新梳理现代金融史,摈弃了成王败寇的英雄史诗记录和学术总结,更以多角度多立场地旁观事件演化,再现历史复杂细节,給读者以穿越时空的自身体验,給读者自我演绎的空间。弗格森以这样的立场和手法描述了两千年的货币崛起,解剖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分析了大英帝国,也大胆洞凿人类文明历史。在宏观历史大视野的同时,却不时顾影回眸,流连在史学家常常忽略的蛛丝马迹。便是这样一本聚焦在德国汉堡港却散漫于百年前的德国货币与经济整体板块的光影斑驳的历史演变纪实。弗格森从金融与战争的角度,投射了一连串或明或暗的思想火花,让读者浮想联翩,将一本很学术的著作表达栩栩如生的画面。弗格森曾写了一书,大胆推测了历史的不同歧路与逻辑结局。在这本书的起始,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假如当时有今天的知识和政策手段,德国恶性通货膨胀完全可以避免,经济大萧条也可以避免,自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根本不会发生。不过,这样虚拟下去,弗格森本人也许不会问世,我们也不会有这本书来把玩了。从中东的吕底亚王国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起,人类社会使用以金银铜为主体的金属货币大体上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宋代的交子和佛罗伦萨的汇票始,我们运用纸币也有了一千年的经验。基于自然条件和流通的磨损,在金属货币本位的时代,通货紧缩是一个长期困扰市场发育的问题。基于政府急功近利和金融家的习性,在汇兑本位的时代,通货膨胀则成为颠覆市场周期的祸首。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一直在被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们研究过,却基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论。抨击者有之,但也愿意发现提升德国国力的积极效应。鼓吹者有之,但也注意到导致经济崩溃的临界条件。在这之后,恶性通货膨胀也发生在中国的民国政府时期,也发生在二十年前的东欧经济,刚刚还发生在几年前的津巴布韦政府。我们真正了解并可以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吗?几年前的华尔街次贷危机显现了一个后汇兑本位的货币时代,我们的货币已经不再与贵金属相关,不再与英镑美元甚至现金和存款等老百姓认可的可见货币相关,而是与信用卡,购物卡,电子账号,房贷凭证甚至各种虚无缥缈的衍生产品符号相关。而且,各国中央银行已经不再是矜持高贵审慎和稳重的监管者了,而是不免猥琐地暗地加快印刷货币来注水经济,甚至公开以邻为壑地竞争铸币利益了。从近期希腊和土耳其中央银行行长的口气中,我们都感受到法国路易十五的幽灵: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我们是面临一个全球恶性通货膨胀的时代吗?所有监管者都在否认这样悲观的论断,但是大多数金融家都坚定地保持这样一份警惕。翻阅本书,回顾弗格森笔下的上一世纪二十年代里,从失败中站立起来的德国仍是蒸蒸日上,似乎可以完成凡尔赛和约义务,然而,在政治家们手里把玩的金融政策却于无声处呼啸而至。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回首历史,我们也可以成为当下全球经济的风语者。

媒体关注与评论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每日电讯报》、《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卫报》、《参考消息》、《东方早报》、《信报》、金融界等国内外媒体热评。

后记

对通货膨胀的恐惧使得德国在1933年之前没有采取极端的反周期政策。在1931年和1932年,希特勒曾多次被指责鼓吹通货膨胀政策,例如在总统选举中,布吕宁曾利用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惧来打击希特勒;奥夫豪泽和斯特格瓦尔德等工会领袖则控诉希特勒以“第二次通货膨胀”为诱饵,借机拉拢大资本家。然而,这一切并没能阻止他上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特勒早已营造出一种反对通货膨胀的形象。早在1922年,他就公开谴责“共和国软弱无能,散尽钱财供养那些吃闲饭的官员”;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在竞选亘传中也多次指出,通货膨胀是魏玛共和国在经济上无能的表现。让希特勒的反对者大为意外的是,纳粹分子一再承诺他们掌权后会稳定物价。沙赫特于1933年3月就任经济部长后,立即通过广播宣布“未来货币政策的目标仍然是稳定币值,这个方向绝不会改变”;5天后,希特勒在国会会议上也明确支持这一观点。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政权反复宣传的一个论调就是反对“货币试验”。例如希特勒在1939年时声称,中央银行的任务是“确保工资和物价的绝对稳定”,国家马克将成为“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1939年1月,时任中央银行副总裁鲁道夫·布林克曼宣称:“我们发誓,这种用通货膨胀来欺诈德国人民的事情绝对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更不可思议的是,从物价指数来看,他们的确兑现了承诺。1933~1939年,生活费用指数仅仅增加了7%,而批发物价的年均涨幅仅有1.2%,在“二战”期间升至2%。最终.德国的战败和各占领当局实施的政策引发德国的第二次恶性通货膨胀,到1946~1947年,德国货币彻底崩溃……

内容概要

尼尔·弗格森,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历史系劳伦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是极少数能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的专家之一。著有畅销书《帝国》、《虚拟的历史》、《顶级金融家》、《纸与铁》、《金钱关系》、《战争的悲悯》、《巨人》、《货币崛起》、《罗斯柴尔德家族》,同时还为多家报纸和杂志撰稿。此外,他还为第四频道撰写并制作了四部非常成功的电视纪录片:《美国巨人》、《世界战争》、《货币崛起》和《文明》。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

书籍目录


引言
1
2
3
1 黄金时代
汉堡的商业
资产阶级社会及其价值观
城市政体
都市资产阶级和民族国家
第2章 战争的命脉
战争经济学
汉堡的匮乏
战争政治与和平政治
通货膨胀预期
第3章 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
资产阶级革命?
匮乏和混乱
工资-物价不断攀升
第4章 凡尔赛和汉堡
修约主义的经济根源
和约构筑的虚幻世界
和约对经济的真实影响
和约的政治后果
国际上的影响
第5章 相对稳定时期
财政赤字的窘境
货币增长的势头
混乱的对外贸易
劳工运动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第6章 “履约”失败
“履约”的理由
走向对峙
对峙时期的经济
第7章 解体与清算
商业政治的失败
解体
通货膨胀后的清算
第8章 通货膨胀的后遗症
平衡
资产阶级社会的危机
城市政体的“现代化”
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
后记:希特勒的膨胀
附录

作者简介

《纸与铁》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以颇有影响力的汉堡工商界为切入点,分析了为通货膨胀政策辩护的那些理由存在的漏洞,指出通货膨胀严重危害了德国经济,侵蚀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根基,使魏玛共和国这个福利国家失信于民。此外,通货膨胀也没能使赔款减少。作者剖析了长期以来德国政治经济体系的弊端。不仅揭示了魏玛共和国的失败根源可以追溯到威廉德国时期,而且还为分析第三帝国的兴起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在《纸与铁》德国经济灾难和政治之间关系的生动阐述中,相信你一定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德国通胀。
1923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是历史上少数影响深远的经济事件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导致希特勒发迹的根源。然而,近年来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政策不但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帮助德国减少了赔款,因此对于1918年以后的德国是利大于弊。当时的德国没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海报:

图书封面


 纸与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by孙骁骥关于德国二战前后的历史著述,汗牛充栋。为中国读者所熟知者,有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撰写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柏林日记》等书。不过,妄图仅仅通过一两本书全面了解那段历史,尤其是纳粹上台的历史原因,只能称为一种历史的幼稚症。包括我即将向大家介绍的这本《纸与铁》,也仅仅为我们提供解读那段历史的视角一种。有心的读者需要通阅关于德国二战历史的各种书籍,然后或能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答案。我想,不但是德国史,我们对待任何一段历史都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说回《纸与铁》。这是英国经济史家尼尔·弗格森的著作。弗格森是经济史界著名的“报告文学家”,擅长把枯燥的经济史写得饶有兴味、层次分明。他在经济学上的专业性或许不如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学者,但其敏感的历史意识,让他常能将经济分析带入重大历史事件当中,道出一般经济学家所不能道。此书正是从这样的角度为读者分析了纳粹上台的经济原因。先从题目讲起,这本书名叫“纸与铁”,它让人自然联想到了德国名相俾斯麦的“铁与血”演说。俾斯麦在1862年9月在会议中答复资产阶级想建立宪君主制的要求时有段名言:“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它只有用铁与血。”在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也在亢奋的德国公众面前重复过同样激情洋溢的演说。只是物换星移,昔日的普鲁士已为魏玛共和国取而代之,令德国人焦虑不已的问题也换成了恶性通货膨胀,“铁与血”的历史诘问让位给了“纸与铁”(纸币与实体经济)的经济困境。通货膨胀本身并不稀奇,人类社会自古有之。但几何级数的恶性通胀,可谓现代纸币经济体系的一大毁灭性“发明”。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时,被称为超级通货膨胀。但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完全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其程度更为恶劣,最后往往导致经济崩溃、政治解体等无可挽回的局面。据统计,德国的货币供应量在一次世界大战前约为60亿马克,战时快速增长,至1918年一战结束时已高达284亿马克,增加了三倍多,通胀问题初露端倪。但仅仅如此,还算不上恶性通胀。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有一个著名论断:“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如果沿着弗里德曼的话探究下去,我们还会追问: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货币供应缘何会陡然增加?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胀又是如何导致了德国的政治思潮的变革?政治变革又怎样引发了纳粹的上台?尼尔·弗格森在书中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通胀是当时德国政府大幅增加财政支出的直接后果,“为了融资,不仅扩大了公共债务规模而且扩大了货币供给,甚至为货币无限增长创造了空间。”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让战败国德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加上德国在战后损失了鲁尔工业区这样的经济命脉,工业生产值倒退回19世纪末叶水平,城市经济受到重挫,一时难以恢复元气。战后德国国内时局动荡,暴乱频发,眼看着就要还不起巨额战争赔款,因此,德国政府走投无路之下只好铤而走险,大量发行纸币,迫使马克汇率贬值,增加出口,并通过财政赤字政策刺激经济。此外,政府资助企业提高薪酬的补助增加,但失业人员依旧在增多,住房补贴、食品补贴等等各项补贴开支不断增大,“补贴项目一旦启动,就很难再停下来”,福利开支成为当时德国的一大财政黑洞。总而言之,货币超发、公共开支过大、高额赔款可以说是1920年代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的直接诱因。德国人事先并没有预估到事态竟会如此不可收拾。“以议会化、与多数社会民主党合作为立宪方向;同时通过解除管制和马克贬值来振兴德国商业贸易,哪怕面临着通货膨胀加剧的风险。”这是一战刚结束时德国制定的经济复苏战略。谁想一语成谶,这个计划美好的前半部分顷刻间化作镜花水月,而通胀的风险却实实在在地到来。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吗?弗格森认为,当时的德国内忧外困,处境艰难,政府除了用财政赤字和货币贬值的策略来应付当时的困境之外,似乎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德国人的愿望很美好,残酷的现实却把他们美好的愿望彻底击碎。然而,这个“复兴德国”的美好愿望有着一个让人忧虑的内核——社民主义。有不少人认为纳粹的上台是反犹太主义在作祟,其实不然。犹太人自古在欧洲名声欠佳,古时从事经商和放高利贷,近世满世界煽动政治革命,因此常处于人们的猜忌之中。就连法国革命时期的思想家伏尔泰也对犹太人不抱好感。换句话说,欧洲对于犹太人的抵触情绪长期存在,但却很少像纳粹德国时期那样,上升拔高到国家政治层面。为什么在那个时期鼓吹“反犹”的纳粹党会获得言论市场并成功上台呢?弗格森在书中所论及的“恶性通胀”只是为这段历史搭了一座经济的台,真正上台唱戏的是政治上的社民主义。众所周知,德国在政治体制上长期落后于英法等欧洲强国,民主进程缓慢。当年的普鲁士王国奉行先军政治和国家主义,这对20世纪的德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而在这个时期,也是马克思的政治思想风靡欧洲的时期。德国境内成立了不少像是“社会民主工党”这类具源自马克思政治理论并且宣称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便是其中之一。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鼓吹建设“有德意志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在于将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杂糅,宣称在德国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暗中搞破坏的是犹太人。这很巧妙地为德国政府货币超发捅出来的篓子找到了一个替罪羊。如果说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是一场戏,那么通胀就是导演。德国的历史经验说明,政府用通货膨胀来医治国家的“经济病症”之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尽管恶性通胀不一定会导致纳粹的兴起,但在一个国家主义思维盛行、人民受愚弄、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国家,恶性通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或许就会招致纳粹主义,“纸与铁”的破灭终究会让“铁与血”的恐怖重回政治舞台。经观书评微博:http://e.weibo.com/2526630955书评官网:http://www.eeo.com.cn/bookreview/
  •     尼尔弗格森的经济史名著《纸与铁》更像是一部末日堕落史,它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一战之后魏玛共和国物价和汇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如果使用汇率超调和理性预期理论,可能会对于理解魏玛通胀的动态变化有所帮助。使用汇率超调的框架,可以将魏玛通胀史简单地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一战当中,政府给予企业很多补贴,所以一战结束,德国企业手中握有大量的通货,这样导致了一战刚结束后的通货膨胀和企业为了规避通胀而形成的投资热潮。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汇率超调的现象,即汇率贬值的幅度要远大于通胀的幅度,这就对德国的出口形成了一种刺激。使得魏玛共和国经历了战后的一段短暂景气。第二阶段:随着汇率超调从短期均衡到长期均衡,德国汇率开始升值,通胀继续,这主要是大量的投资者开始了解到德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不应该长期贬值,并且预期到德国汇率已经超调。这种现象使得魏玛共和国有些尴尬,因为魏玛共和国的高层希望汇率贬值,方面刺激德国的出口,能够恢复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冲击其他战胜国的经济,并以此来施压,使得战胜国能够理解,如果继续强迫德国用贸易盈余来偿还战争赔款,这将会导致两败俱伤。但是汇率升值使得这个经济杀手锏不好使了。在此阶段德国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出口萎缩,前期投资规模过大,所以出现流动性紧缺的现象。值得注意的一个小细节是:凯恩斯是看空的德国马克的,没想到马克升值,在炒作德国马克时亏了一大笔钱。凯恩斯很郁闷。第三阶段:为了稳定经济,并且逃避赔款义务,魏玛共和国的高层决定继续超发货币,希望能够达到第一阶段的理想效果,但是时过境迁,风光不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1、大家预期魏玛共和国将持续地用货币超发来补赤字,魏玛共和国是一个偏左的政权,财政支出、特别是福利和补贴特别多(魏玛政府特别害怕工人造反,所以可以将这种行为称为德国版维稳),加上赔款压力,财政压力很大。这使得通胀被理性预期到,不再出现之前的汇率超调。2、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动荡,工人阶级的势力庞大,在公会工资谈判上,工资的增幅甚至要高于物价的涨幅,形成了“工资-价格螺旋”,使得通胀刺激投资不再可能。因为企业的资金都已经用来发工资了。3、通胀也没有刺激出口,反而形成了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恶性通胀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影响了出口,而且在进口贸易中,不再使用贬值预期严重的马克,而是直接用外汇交易,贬值对进口并没有影响,而且德国人民为了规避贬值,疯狂地消费,这也增加了贸易逆差。第四阶段:货币制度改革,利率飞涨,企业破产数量大增,历史经验证明制止恶性通货膨胀并不需要太多技术,关键是决心。题外话:汇率超调理论是德国裔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提出的,可能只有亲历者才能对魏玛共和国通胀和贬值的动态变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吧,正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尼尔•弗格森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名字。《罗斯柴尔德家族》、《文明》、《帝国》,《货币崛起》等全球畅销读物的译介,让这位全球最负声望的历史学家在中国拥有一大批铁杆的阅读群体。弗格森亦是一名思维敏锐且擅长辩论的意见领袖,他在08年全球金融动荡之际提出的“中美国”概念至今保持着令人信服的阐释力;与高傲的保罗•克鲁格曼有关凯恩斯主义的唇枪舌战更让西方政经精英对他刮目相看。弗格森的牛津前辈,著名历史学者玛格丽特•麦克米兰曾评价这位后起新秀是一位“对现实敏感,重叙述表达,持观点鲜明”的历史写作者,实非溢美之词。但随着弗格森的声誉日隆和新著迭出,不少人质疑他的写作能力和对其背后影子写手存在的疑虑。大腕者如左翼史家霍布斯鲍姆在艳羡这位英伦后辈的功名成就之外,也暗自讥讽弗格森对其笔下权贵与金融家的刻意奉迎,丧失历史研究秉持客观和诉诸道德评判的品质。当然,这种圈子内流传的臧否之说是否成立,笔者不敢妄下定论;但随着中信出版社将其成名作《纸与铁》(1995年初版)引进并翻译成中文后,我们或许能更为清晰地了解弗格森金融-政治史观的建构和缘起。在笔者看来,该书蕴含了作者日后一系列著作创作的线索和灵感,是需要认真品读的学术佳作。弗格森这本著作是对上世纪80年代对德国通货膨胀研究的修正史观的全面质疑。自魏玛共和国消亡以降,西方史学界一直将通货膨胀视作为德国统治阶层迫于凡尔赛和约赔款,商业同盟与政党集团获取私利、劳工矛盾应对不当的失败产物,也视其为肇始纳粹崛起的首要原因。但自70年代以来,一种为魏玛时代的货币政策辩护的声音在史学界悄然兴起,有学者认为通货膨胀事实上有利于当时的德国处境,如消减合约赔款对德国的经济负担和缓解劳资矛盾,货币贬值有利于德国的出口和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带来的制造业繁荣。按照战后德国的商业领袖斯廷内斯的看法,摆在德国面前的只有通货膨胀和革命两个选项,而前者则是不算太坏的出路。一言以蔽之,货币贬值成为符合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最优选项。而读者如能够了解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面临经济滞胀激起的各种思潮的话,会发现这种历史观有着深刻的当下语境折射。彼时初出茅庐的弗格森在《纸与铁》中给予这种史观以鲜明的批评。他从历史长时段的角度出发,分析从威廉德国、魏玛共和和纳粹执政以来的货币金融政策,并以在整个德国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汉堡港为切入点,详细分析汉堡当地的金融服务、对外贸易、船舶制造、公共服务业是如何在通货膨胀时代从繁荣走向波动,衰亡乃至崩溃的过程,并在这种深刻的社会现实中探寻滋生出极权主义幽灵的历史根源。弗格森认为德国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缺陷,可以直接追溯至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地区后所采取的经济和财政政策。德国南北部的经济发展形态在统一后远未形成共同体,联邦州、市与镇的三级行政体系使得帝国无法有效获得财政收入,政府为此必须通过大量的订单(为帝国建造远洋舰队)和减免税(安抚企业主和劳工阶层)政策笼络北部贸易城市政治上的忠诚。事实上,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至战争爆发前一直饱受通胀的困扰,繁荣的工业增长掩盖了这一缺陷。这为日后德国工商业集团操纵货币贬值掩埋了制度上的雷管。1923年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究竟处于何种目的,是否实现其原定目标等,是作者在《纸与铁》中聚焦的核心问题。在弗格森看来,23年德国悲剧是一系列短期政策投机主导下的必然产物。和约逼迫德国承担大量的货币赔偿,这激起了德国商业界的普遍愤懑,马克的迅速贬值不仅将赔款负担减轻,同时可以刺激德国出口和造成协约国内部的生产压力。但马克的肆意贬值透支了魏玛政府的主权信用度,在1920年短暂的繁荣期间内,德国国内的政治与商业集团各自利用货币贬值带来的机会成本完成资本和投资积累,错失货币改革的关键机遇。同时期的德国马克不得不直接置于国际资本流动和脆弱的国内信贷体系中,后者由于魏玛低下的税收制度和高昂的福利支出而捉襟见肘,在苦苦支撑三年后终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在弗格森的缜密叙述下,你看不到那种末日来临前的紧张气氛,但透过每一章节罗列的大量不动声色的数据和图表,我们分明能够感觉到整个德国滑向通胀深渊的那种步步惊心之感,客观实证史学著作的审慎魅力正在于此。弗格森认为,德国货币灾难的最大受害者不仅是其经济躯体和国家利益,更为深远地是摧毁了整整一代德国人的价值观。当战争爆发时,德国人“宁愿躲进通货膨胀营造的虚假繁荣中”而不愿面对现实,1923年又陷入对金钱深深的绝望之中。《群众与权力》的作者,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卡内蒂回忆到 “我从前还认为金钱是某种无聊乏味的东西,但现在我突然看到她可怕的一面,他就像一个挥舞着皮鞭的恶魔,鞭打着周围的一切事物,逼得人们无处藏身。”不久以后,以鞭打大资本家和消灭通货膨胀为志业的纳粹党团登上德国的历史舞台,魏玛德国的各利益阶层最终为自己的逐利和短视付出最惨痛的代价。马克思•韦伯曾说过,直接支配人们行动的是利益,而不是理念。但由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图景则如同铁道上的扳道器,决定了轨道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才推动着人类的行为。德国通货膨胀背景所引起的后果,值得所有的中西方决策者和知识精英反思。《纸与铁》是日后弗格森写作的逻辑起点,本书中提及的金融世家沃伯格家族,第一次世界大战,货币崛起等,后来都各自成书而彰显独特体系,读者定能从该书中找到其写作中呈现的价值诉求。弗格森曾经说过,历史学家并非在随意漫游,而是在自我观念的成长中行走,“当前方的道路分叉时,我们以往的经验就决定了我们将选择的方向。”在当下这个危机阴霾久久挥之不去的不确定时代,怀着怎样的现实感阅读弗格森的著作,亦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悟。

精彩短评 (总计82条)

  •     还没看,这一套买全了
  •     历史性质的,研究得很细致,常识性的了解下可以,没多大使用价值。
  •     翻译不错,但图表错误不胜枚举,关键的是,弗格森是经济学方面的二把刀,在评价德国方面,带有战胜国特有的傲慢,考虑到这是讲魏玛经济史为数不多的一本书,特给3星。
  •     上世纪德国那场永垂史册的恶性通货膨胀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弗格森在本书中做出了不一样的解读
  •     一段熟悉的历史、一段不熟知的历史、一段需要认知的历史、一段值得思索的历史
  •     3.8星,对于这种文学和经济学杂交的作品,我真心是不喜欢的。如果想弄明白经济学原理,这书很啰嗦,很弯弯绕绕。
  •     很好看得一本有关通货膨胀的书
  •     这套书买了几本,都很好
  •     作者认为1923年德国恶性通货膨胀下,没有比希特勒发迹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案...
  •     不好看,对这套丛书都没兴趣了。所谓的定量历史学,无聊和乏善可陈。
  •     挺牛的,但是没砸看,送人了。包装好
  •     超厚的。
  •     观察视角新颖,值得一看
  •     《纸与铁》全新视角透视1923年德国恶性通胀,剖析德国经济灾难和政治间的因果链接
  •     《纸与铁》的作者,尼尔•弗格森是历史学家,又是金融家。这样的跨学科身份,让《纸与铁》这本书比单纯的金融书籍多了一份历史的真实和厚重。作者带我们一起回顾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剖析德意志帝国染上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指出其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虽然是历史事件,但对于全球经济动荡的今天,仍然有警示和借鉴意义。《纸与铁》很具有洞见性,又不晦涩,可读性强。作... 阅读更多
  •     估计还要读几遍才行。。。
  •     值得一读,收藏之。
  •     援引了大量的数据和史实支持立论,切入的视角也选得很棒。不过作为金融门外汉读下来在某些关键论点上理解还是略感吃力——比如通胀策略为什么反而促进了进口而抵消了出口带来的红利,到底是当时英美物价大幅下跌导致的巧合还是通胀产生的必然……如果是后者就觉得很难理解,虽然有数据的支持但没有给出原理上的进一步分析。另外中信这校对有问题,很多图的时间轴明显不对,应该是把表示1921年3月的3.12这种格式全部翻译成了3月12日这样导致的
  •     尼尔 弗格森的书,不用解释。
  •     有點學術論文式的寫作方式, 讀起來可深可淺. 可以不深究裡面各個家族的意義, 可以忽略太細節的經濟數字, 僅透過文字的脈絡仍可以看出作者想呈現的歷史事件與經濟事件上的關聯性.
  •     二战因通货膨胀而起。
  •     : F825.165/5044
  •     朋友说挺好看的~不错的礼物`
  •     可读性很差,看了两章节才适应节奏,其实就讲德国的通胀问题。
  •     很深度
  •     弗格森的书很不错,值得购买。
  •     配送不错,还没读
  •     好书!从通货膨胀催生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并蔓延,引起了二战!
  •     这本书有价值,值得好好研读。
  •     德国人败给了自己的野心和急躁。差不多百年之后,中国人也到了一个类似的关头,能否沉舟侧畔千帆过,需要考验中国人的,不仅仅是勇气,忍耐和智慧,还有面对挫折时候的信心。
  •     对于我这个经济学的门外汉来说,看着吃力。没有发言权
  •     此前购买了此作者的其他书为了凑齐一套除了第九本我也就购买来装饰大致读了下感觉一般般,可以一读吧
  •     太精美了,还没舍得拆封。一时看不完那些书,先放放,这书需要慢慢读。
  •     通货膨胀
  •     这个,认真看了再说吧!回头看
  •     酌酒品书,闭眼冥想,了然心扩
  •     了解西方政治不错
  •     金融的故事
  •     活动出手的,买了一套
  •     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时,借钱买资产,不就是“融券”做空法币吗!
  •     完美的经济学分析表率。
  •     还没来得及看,但是,从《文明》开始,就决定要拥有尼尔·弗格森的全套了~
  •     2012年6月第1版,硬壳精装线装,内页纸质不错,定价虽然偏贵,但搞活动的价格,能半价左右拿到也算物有所值的版本了。内容嘛,如果说作者其它几本是在回顾历史、或为某个人、某个家族写传记,那这本书就是作者深入剖析通胀在某个国家的特定时段的精彩案例。
  •     内容很多,读起来思维有些混乱,需要静下心来再度一遍。
  •     资料很详实,很有逻辑性,虽然有点枯燥,但还是很喜欢
  •     送货挺快的,而且书质量也不错,喜欢
  •     读到瞌睡着好几次,最后还是只读了很少一部分。可能是自己本身历史及经济的知识不够,看起来很费劲。
  •     这书有点深,专业性这么强也能流行起来?看了2章放弃了。我已经不想再吐槽中信了,价格开这么高是在制造通胀吗?
  •     一战后德国打算靠印钱逼迫协议国修改和约赖赔款,结果等于在变相补贴战胜国,同时导致国内经济和政治环境的恶化。联邦政府本身对于利益集团和革命的乏力促使了纳粹的上台,但纳粹并未能改善政府的低效问题,通过对外战争来补经济的窟窿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通胀的时候就应该去满世界的借钱,借进来的时候是钱,还回去的时候是纸。
  •     很好的书!!!德国的强大 绝对值得学习
  •     老外写东西,有数有图,有理有据。
  •     关于德国历史,关于经济与战争,关于通货膨胀,长知识了。
  •     没有看哪
  •     一套值得珍藏的书,同事托我买的。送货很快
  •     包装很好,第2次购买,可能因为下单稍微晚了点,所以收到时间延迟!感谢快递师傅!
  •     当当上买的,你懂的。
  •     大政府智商捉机,看到那时候的德国,再看看现在的圣母,心里就不那么诧异了,缺乏一流的谋略家,遗憾。通货膨胀 就业率,这个故事太过眼熟,自己生出冷汗,预告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怎么破……
  •     了解1929大萧条必看
  •     闲暇时随便看看,打发打发时间
  •     匆匆忙忙翻了一下,数据太多了,看不下去。可能是自己火候不够,回头有机会再看吧。
  •     反正是德国佬日后再也不相信通胀了。
  •     投资就应该集思广益
  •     这些书不错 ·····
  •     平心而论,这是一部很严肃认真的探讨德国通胀的书。记忆犹新的是作者引用充分详实的统计数据——尽管你无需记住这些——正是这些过于详细的东西,使我不能潜下心来去读它。我总想直指问题核心,但弗格森显然有点蹒跚,于我而言。
  •     主要就表的错误很多,把年份搞成了日期,等等。不是审核有问题就是翻译有问题。
  •     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备参考书
  •     超发货币的代价
  •     喜欢此类书籍。
  •     尼尔弗格森的书都值得一读
  •     刚开始看.....
  •     很不错,对于对应研究目前的经济状况具有很大的启示,在分析具体经济现象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属于金融史的范畴,金融不熟悉,那段历史也不熟悉,里面有非常多的统计数据,看得很累,最后匆匆过了一遍。还是需要一战到二战德国的历史比较熟悉再看应该会收获多很多。
  •     .很喜欢读,质量好!
  •     魏玛共和的灭亡与第三帝国的崛起
  •     作者主要是论证了通货膨胀是弊大于利这个观点。书中有很多的数据和资料,现在写论文总有一种,牛逼的人去研究第一手资料,后面的人根据他们的第二手资料的渣渣写写论文。以前对长篇的资料堆砌只为证明几个观点这种写作手法感到无聊,现在却觉得历史如果不是基于事实的论断都是鬼扯。另外,书中有大量经济金融部分,如果没有一定基础应该是看不懂的。///八卦:之前看daily rituals里托马斯·曼有张照片觉得好壕…而且是客居纽约写作。(不是这张)今天读纸与铁读到…呀是一名门望族。布登勃洛克一家就是根据自己人生经历写的………///2015的目标就是多读非虚拟作品
  •     对于弗格森的书很不错,以独特的眼光解析经济,书的封面很经典,值得收藏
  •     挺好,可以一看
  •     此书写的还行,此书翻译比较一般,且不负责任,有的压根就不译,且中方删了作者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国人看了这本书后把通货膨胀和纳粹兴起直接挂钩,我不觉得作者的写作主旨和论点主要在此,他实际关心的通胀的形成与原因,由此导致的资产阶级经济和社会的失范,而国人只注意到最后一章的这一点。国际史学界引用这本书不多,多涉及的也是通货膨胀问题,和纳粹的兴起瓜葛不甚大。
  •     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纸与铁
  •     一个系列的第九本,不知道其他的如何,这本的可读性很强!
  •     13/7/10 读毕。 并非通俗历史读物,需要若干知识背景。 不知道是翻译因素还是行文组织细碎,阅读过程比较痛苦,梳理脉络比较困难。
  •     历史研究博士论文的典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