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史 >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500423799
作者:滨下武志
页数:363页

内容概要

滨下武志:日本著名汉学家。1943年11月20日出生于日本静冈市。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专业,1974年硕士毕业。并攻读博士学位。1979年到一桥大学经济学部任教,先后担任专任讲师、助教授。1982年转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历任助教授、教授、所长、东大评议员、东洋学文献中心长等。2000年又被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聘为教授,成为日本汉学界中第一位在东大、京大这两所日本最高学府中同时任职的双聘教授。此外,先后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主持了多个重要的国际学术合作研究计划,并且是日本社会经济史学会理事、《社会经济史学》编辑委员,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ast A sian Studies主编、日本亚洲政经学会理事等,在国际学界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与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也有着密切的交往,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兼职教授,其许多著作已被译为中文在我国出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历史(社会史、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等。著述宏富,独立著作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9年);《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香港:亚洲的网络城市》(筑摩书房,1996年);《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岩波书店,1997年);《香港大视野:亚洲的网络中心》(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文版);《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冲绳入门》(筑摩书房。2000年)。此外还有合著和主编的专著6种、资料集3种,独著日、英、中文论文60余篇。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所论述的商品流通渠道、货币汇兑渠道、香港在亚洲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和日本传统经济中的某些商业和金融组合形式对近代商业和金融组合形式的影响等问题。

作者简介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以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为基点,运用国际经济圈的理论分析论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近代亚洲经济圈的状况,兼及亚洲经济圈与西欧、美国经济圈的关系,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对以往的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化中所采用的“西方冲击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从中国和亚洲内部的传统因素中寻找中国和亚洲近代化的前提条件及其影响,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书中所论述的商品流通渠道、货币汇兑渠道、香港在亚洲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和日本传统经济中的某些商业和金融组合形式对近代商业和金融组合形式的影响等问题都颇有新意。该书还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探讨了这些近代以前的传统经济因素和经济圈对当前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问题。书中采用了大量宝贵的外文资料,如英国议会文书等,对国内的研究者是不可多得的。

图书封面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滨下的研究角度确实很新,是从中观的区域即亚洲来研究中国和英国、日本、印度以及美国的贸易往来。但是滨下将这些贸易关系都牵扯进了中华朝贡贸易体系中,似有不妥!
  •     2013101775 最近对朝贡体系和所谓的“东亚意识”感兴趣,于是就拿来滨下先生1990年出版的作品《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阅读。滨下先生的写作结构,是我最喜欢、最欣赏的结构。这种结构有三个主体,先是以自发的理论进行宏大叙事,再来做缜密而视野宽阔的推理,最后是富有创见的结论。滨下的书比较难读,即便他有比较通畅的文字。尤其是本书第二至第五章,更是经济史视角下的专业论证,读起来更是不易。不过,本书的序章、第一章和结论部分非常值得一读,因为滨下在这里构筑了一个研究朝贡体系和“东亚秩序”或者说动摇贸易圈、东亚经济体的框架。庸俗地说,滨下的序章和第一章是对“冲击·回应”理论的再检讨以及我称之为“滨下视角”的提出。之前的研究,不论是费正清这代学者,或者是更早如严复等早期启蒙学者,他们面对近代亚洲的未来和西方列强的影响,都是着眼于西方。即,因为西方如何,所以亚洲如何。滨下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因为所谓的西方,是亚洲人眼中或者说被亚洲传统观念消解后的“西方”(尤其是知识人认为的“西方”),因而无论对西方报以学习或抗拒的态度,其观念和选取的角度仍然隶属于观察者(知识人)自己原先所拥有的亚洲传统认识论之内。所以这样的“西方”,实际上是为我所用的“西方”。这正像学者的学术背景一般,学者自身不会提及甚至不会意识到。因为它太惯常了,惯常到无须特别提及。那么,这种以西方为视角中心,把近代亚洲的发展归结于对西方“冲击”作“回应”的研究显然是片面的。在近代东亚的贸易体系中也是一样。滨下认为“以朝贡贸易关系为基础的亚洲区域贸易圈,即使到了近代,也规定着西方‘进入’和‘冲击’的内容。由于西方进入而缔结的各种条约,实质上也正是按朝贡关系中的方式来处理的”。简单地说,他试图把西方与亚洲各国形成的条约体系纳入进朝贡体系中,即以条约方式处理的新贸易行为仅仅是就有朝贡体系下比较小的一块变革部分(条约体系打开了朝贡体系的缺口,却没有打破朝贡体系)。而东亚经济的大头,仍然按着朝贡贸易的模式在运转。至此,“滨下视角”的核心框架已经构筑完毕,这也是序章和第一章的核心所在。现在不从具体论点,仅从方法上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滨下实际上强调了两点非常重要的内容,a.宏大视角,b.自我中心。视角上的宏大方便高屋建瓴。我比较推崇理论之下的研究,当然这种理论从扎实研究提炼而来,并且是自发的,纯粹借用别人的理论意义不大。换句话说,这种理论是研究者就某一问题的研究经验的系统化。自我中心要求研究者不能被某些表象左右,比如近代亚洲最为明显的“冲击·回应”、思想史研究中最杰出学者的个人言论等,而需要“下沉”,从更广阔的视角考察。或者说从表象之后的“隐象”或表象之上的大环境来考察。另外就是本书对“东亚意识”的探究很有帮助。当然目前我比较关心的断代是北宋,那个时候自然没有什么东亚意识。但实际上,东亚意识是华夷意识、中华意识在后代的一种延续。(葛兆光《宅兹中国》从历史地理角度就这个问题做了学术史的探究。当然,他手中很重要的工具是古地图。)如果就宋日而言,当时两国没有正式的朝贡关系如朝鲜,甚至也没有遣唐使这样半正式的朝贡关系如隋唐。因而,如果考察入宋僧、两国商人等群体或个人对宋(日)的看法,或许能够理清当时中华意识在中日这两个东亚传统国家的脉络。这种脉络,显然是同宋辽、宋金不一样的。虽然在《宋会要》、《宋史》这些史书编纂者的笔下,它们很类似。
  •     滨下武志的双重视角   [读品]李华芳   滨下武志在中国出名,一是因为在中国活动较多,他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山大学的兼职教授,并且两年前还访问过华东师范大学,听者云集,场面甚是壮观。而此前滨下武志只有一本重要著作在中国出版,即1999年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二是因为他的学术观点有意无意暗合了“中国中心论”,凡是不同于“西方中心论”的理论在中国近年来备受推崇,与民族情绪不无关系。三是因为他的观点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整个亚洲史、特别是东亚史研究的视角,在专业领域内的贡献卓著。      2006年中文世界与滨下武志相关的有两本书,第一本是滨下武志与美国的乔万尼·阿里吉以及马克·塞尔登一起写的《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此书重点在考察以500年、150年与50年的时间段切入东亚经济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兴衰。近500年来,与西风东渐不同的是,东风往西吹,不过随着时间的变迁,经济中心逐渐朝西方转移,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在西方兴起,其后东方师夷长技,开始所谓的“西风东渐”,也逐渐引入了流行的“西方中心观”。      以亚洲为中心      不过滨下武志对“西方中心观”持怀疑态度,这在他今年的第二本中文书《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亚洲史研究不可避免会陷入“西方中心论”的怪圈,即便如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也不过是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不同版本,西方对东方造成冲击引发东方的近代化进程,这一研究思路根深蒂固。      滨下武志开篇就表明:把“欧洲的近代”当成亚洲的方向,并不真正符合亚洲自身近代的特征。所以“有必要在研究上做出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以亚洲为中心”。这也是滨下武志的第一重视角。以亚洲为中心则能避免欧洲的近代硬套在东亚出现的种种不适。从亚洲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亚洲史,当然也无法回避“近代”的问题。传统研究将封建社会的崩溃与解体当作近代化,但滨下武志指出封建社会本身就是很可疑的概念,从东亚自身的历史来看,政治制度上可能带有封建性,但社会经济却是以血缘地缘等社会性地域性联结为特征。所以从封建断裂到所谓近代化的连续,这种“进步论”未必可靠。      是以,滨下武志不同意中国和亚洲的近代化是由于西方的冲击所造成的,那么其必须要指出另外一条以亚洲为中心的解释路径,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原因是什么。滨下武志认为这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那么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什么是内部原因?滨下武志的解释是,近代化的动因来自自身的危机,中国的内生机制——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体系发生了危机,最终促成中国近代化的转型。与“冲击-反应”模式不同,滨下武志把自己的理论总结为“亚洲经济圈”理论。这一理论是以“朝贡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圈”为基石和支柱展开的,建立了其个人独到的“以亚洲为中心”的研究模式。      从经济出发      早在《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中,滨下武志就已经提出了“朝贡贸易体系”与“区域经济圈理论”。朝贡实际上是针对“财政税收制度”而言,而贸易是针对“国际贸易制度”而言,区域经济圈理论与后者紧密相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一书中,从副标题“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不难看出这种研究方式的延续。      清末的中国经济有其独立性,是对外对内关系的纠结,而不是简单的外部冲击。从滨下武志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他是把西洋与日本对中国的影响纳入到中国自身发展的逻辑中来对待的。因为他认为对经济史的研究基本上也应该因循这一框架与方法论。“经济圈”这一理论倒也不是滨下武志的创见,实际上,早在上世纪20世纪60年代,滨下武志还是学生的时候,施坚雅就已经基于机构-功能主义提出了“集市体系理论”和“区域体系理论”。      滨下武志的经济圈理论是“集市体系”的拓展,通过对通商口岸大量货物贸易史料的梳理,滨下武志得出结论,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很难单纯用清朝政府的衰败来概括当时的情形。从经济角度看,中心与周边、中央与地方、以及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都有交叉重叠的地方,而清末的海关正好充当了这三重关系叠加处的典型。这就不同于传统史观将政治置于清末史学研究的重点。从经济角度出发,不同于传统史学,这是滨下武志的第二重视角。      滨下武志着重考察海关的商品动向,对海关的监督与外国税务司之间的关系,厘卡、常关、海关的不同职能与相互关系折射出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博弈等。滨下武志认为这些研究能说明的并不是清朝衰败的景象,而是说明了“中国当时创造了怎样的国民经济”。在这一点上,这与法国年鉴史学派的理论有暗合之处,布罗代尔等人对市场交易的刻画而展现了另一个生机勃勃的欧洲,这可能比单纯的政治斗争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清末海关聘洋人,对于清朝政府来说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只要能继续维持它的统治,不管制度是不是外来的,甚至人是不是洋人,都是可以利用的。滨下武志由此也指出这是中国与日本不同的地方,日本更关注近代化的一系列制度,而中国却是将外部制度导入内部系统加以内化的做法。所以清末的海关是作为功能性的东西被接受的。由此可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清末海关在国际贸易与对外交往上的贡献,当然由此推出通商口岸市场圈的活跃也不是难事了。与施坚雅强调集市的内向性不同的是,滨下武志更关心市场圈对外的联结关系。      滨下武志通过对清末海关税收与中央财政的关系的阐释,外国人任职中国海关史实的梳理(主要是外国人马士在中国海关的经历与作为),详述了国际贸易与通商口岸市场圈对清末经济的作用。由于其跳出“西方中心论”,坚持以亚洲为中心,将清末的历史看做中国本身历史的延续,从而避免了传统西方中心论治史的偏见,也启发了后来的亚洲史研究者站在亚洲看自己的历史。另外,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挂帅”的历史叙事,滨下武志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为如何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提供了一个范本。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避风塘刷夜读书团最艰难的一本……
  •     翻译真垃圾
  •     另一种视野下的中外贸易,回归朝贡贸易的中外交流史。
  •     亚洲的实存与去亚洲化都是日本近代的问题,而重返亚洲又是战后日本的问题,而从思想史看,亚洲作为想象的资源而非实体的存在在今天成为很多进步知识人的期望,这与日本近代化的扭曲道路所造成的当代政治格局实在有关。不过与一直论述中国没有“亚洲”想象、重建中国历史的学者相比,亚洲恰是一种认同的缺失(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突然想起罗大佑根据吴浊流的小说《亚细亚的孤儿》改编的同名歌,以及1990年韦唯的“我们亚洲,江山多俊秀;我们亚洲,物产也富有”…………
  •     杂
  •     极难读影响阅读体验,作为一个读历史的人要去看懂那一堆堆经济图表让我想到了高中痛苦的数学课。
  •     那一堆堆的经济表格看得好纠结...
  •     翻译不能忍……
  •     换了一个视角看近代史,但是这本书感觉没翻译好,有点晦涩
  •     翻译要校对的啊。
  •     内容撑不起观念。
  •     借子雅兄的
  •     彩蛋在最后,读到第三章时候一度弃了,关于货币汇兑什么的看花了眼,隔了一段时间再读,能读一些东西了,关于社会经济史的延续问题,如此耳熟~哈哈
  •     第一次注意到那么多细节的层层相关,豁然开朗,严谨扼要,读起来很舒服~
  •     为了反对“西方中心论”而建构的以经济为中心的亚洲区域理论,确实丰富了历史研究的视角,但同时也有着导向“亚洲中心论”的模式化风险
  •     有些翻译有问题,不过不影响整本书的大局。
  •     2014.8.12—15、2014.8.27—8.29 精读
  •     偏向經濟的角度來理解中國的近代化。推薦閱讀。
  •     看不完了,两年了,放弃
  •     没看懂。。。或者看不下去了。。。不懂经济学看经济史还是算了
  •     翻完,都是表格数字
  •     翻过一点点。当时没读懂,也许之后会更懂。
  •     其实真正涉及朝贡贸易的篇幅很少吧,大篇幅的与近代中国相关的国际金融跟朝贡贸易有什么关系呢?我也看不明白
  •     可惜中学历史书上的数据没有好好看了
  •     滨下武志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
  •     最后一章的画风突转……
  •     换了视角,塞了太多范围外的东西,还是具有可读性的
  •     不可多得的大作~
  •     许多细微之处的翻译是有问题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