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型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史 > 大转型时代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510401800
作者: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
页数:322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部 旧秩序第1章 新世纪的开端11900年1月1日一大早,范科特兰公园是纽约人溜冰的好去处,天刚刚开始下起了雪。但严寒并没有冷却人们的热情。昨天夜里,他们聚集在下百老汇,庆祝20世纪的开始,或者说是庆祝19世纪最后一年的开始:关于此事的恰当解释,人们观点不一,不过对于集会的规模和热闹倒是并无异议。电车里挤满了人,三一教堂前面的百老汇大街几乎水泄不通,华尔街上密集的人群一直挤到了财政部大楼的台阶上,锡喇叭巨大的嘈杂声,时不时地被鞭炮的声音所打断。这是个好年头,另一个好年头正在到来。《纽约时报》(New rorA Zimes)在1月1日的头版社论中奏响了乐观的基调:“1899年是奇迹的一年,名副其实的annus mirabilis(拉丁文:奇迹之年)”并宣布:“如果我们尚未确信最高纪录的荣耀不久必定会传递给1900年的话,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把刚刚过去的12个月说成是最好的年头……在这个新年的开端,前景一片光明。”在远离闹市的住宅区,在他那幢位于麦迪逊大道与第36街拐角上的褐砂石豪宅的桃花心木镶板藏书室里,全世界最大银行的老板、整个美国商界最强有力的人物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在旧的一年行将结束的时候,独自一人坐在那里玩单人纸牌游戏。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摩根将在一次欧洲之行中大量购买油画以及珍本图书和手稿,将命人在他的宅邸旁边建造一间临时舞厅,以招待出席女儿婚礼的2,500名宾客,还将与安德鲁.卡内基——爱眨巴眼睛的小个子钢铁大亨,他1900年的个人收人将高达2,300万美元,而且还不用交所得税——商议组建美国钢铁公司的事儿,这家公司将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大的钢铁公司。眼下,当摩根排列面前的纸牌的时候,他预见不到所有这一切.我们不妨用他未来的女婿和满怀深情的传记作者的话,来描写1899年12月31日的那个晚上:摩根先生的宅邸刚好就在他所希望的、并适合他的生活方式的地方。摩根夫人气色很好,夫妇俩让他们未婚的女儿路易莎和安妮跟自己住在一起。他已婚的儿女和孙辈全都健康而幸福,他自己的身体也很棒。他的朋友们都住在附近。他的社交圈子里都是一些跟他同类型的人,他所接触的银行家和商人,大部分都拥有同样的道德标准,以及他本人所持有的观点。纽约依然是一座友好的、邻里般的城市,一个生活惬意的地方。……午夜,当钟声和号角宣告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他以一个年轻人的渴望,期待着这个即将开始的新世纪所带来的巨大可能。当然,另有数以十万这样的纽约人:对他们来说,这座城市很难;说是“一个生活惬意的地方。。在下东城,你所看到的是贫困、污秽、悲惨,其程度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置信的。在美国其他很多城市和工业城镇,移民家庭生活在温饱线之下,甚至更糟。因为,在一个美国的普通工薪阶层一年所得都不N500美元的时代,大多数刚到美国的新来者所挣的钱远远少得多。范怀克.布鲁克斯总结了厄普顿.辛克莱几年之后对芝加哥牲畜围场区的波兰人、立陶宛人和斯洛伐克人的生活状态所作的无可辩驳的揭露:欧洲的暴政使他们变得无知而懦弱,而美国的冷漠,只会将他们彻底摧毁,他们被房产经纪人、政治老板……和那些拒绝承认他们的权利的法官们所欺骗。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他们幼小的孩子何时被溺死在他们肮脏小屋周围的臭水坑里,他们的女儿何时被迫出卖自己的肉体,他们的儿子何时因为雇主没有提供安全设施而落入沸腾的大桶。。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自满的时代。自从袭击1890年代的大萧条结束以来,抗议美国贫富悬殊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微弱。民粹主义已经寿终正寝。“自由白银。运动所激起的轰动也已渐次消弭,曾经愤怒的大平原各州的农民,如今都生活得相当不错,以至于1899年一位旅行者评论道:“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的每间谷仓都被粉刷一新。”此时,即将出现的那群被西奥多.罗斯福在一次怒火爆发时给贴上了“扒粪者”标签的新闻记者们,尚未发表他们对美国人生活中的阴暗面所作的不屈不挠的调查研究。美国的小说创作,就像美国的新闻业一样,正经历老安布罗斯.比尔斯所说的“一个柔软而蓬松的时期”,德莱塞的《嘉丽妹妹》(Sister Carrie)出版于1900年,几乎没什么人关注。接下来便因为太肮脏或太色情而被下架收回。最好的杂志和上流社会人士很少操心平民百姓的厄运,倒是颇为关注绅士淑女们的幸运,关注社交聚会的铺张排场,关注如何促进一种适合精英阶层的优雅而得体的文化。如果说,摩根的传记作者的文字当中——正如他在描写这位伟大银行家的满足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有一种清晰可辨的自鸣得意的微弱音调的话,那也只不过是那些出身名门、天生优越者凝视光明未来时的普遍姿态的典型特征而已。摩根自信地期待着一个稳定和常识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像马克.汉纳这样的政治领袖将会看到:愚蠢的平等主义观念在政府里根本吃不开,政府里负责掌控美国事务的人,不是政治家,而是像他本人这样的银行家,是值得尊敬的、拥有财富和判断力的人,就像他在自己最喜爱的俱乐部里所见到的那些人。特雷霍特市郊外,有一幢天花板很高、共有8间房的房子,在楼上的一间卧室里,一位高个、瘦弱、秃顶的印第安纳州人,凝望着窗外的铁轨,做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之梦。尤金.V.德布斯从前是个机车司炉工。他曾领导过1894年的普尔曼罢工,后来进监狱服刑,在牢房里,他狼吞虎咽地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成了一个狂热的社会主义者.他此刻的最大希望是把社会民主党1900年的政纲具体化,作为该党的候选人,德布斯将会获得微不足道的96,000张选票。不过,这只是个开始。倘若德布斯当时知道这一点的话,那么到1912年,他一定会有将近100万追随者,德布斯是个友善而仁慈的人,对逻辑的掌握不是很靠谱,他强烈地认识到了移民工人们令人绝望的困境,他确信自己知道一个(也是唯——个)答案,可以应对他们的悲惨境遇。他的竞选政纲呼吁铁路、电报、公共事业和煤矿的公有制,以及——有点更加遥不可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普遍分配。德布斯认为,只需这一招,就会终结当时的工业恐怖和不公平。摩根和德布斯要是能够预见到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会给国家带来什么,他们想必都会不知所措:各种不同的、常常还是彼此敌对的力量的联合,如何会产生一个这样的美国,它不仅完全不同于1900年的美国,而且也完全不同于他们各自心目中所想象的那个美国,在这样一个美国,令人叹为观止的生产力将跟这个世界曾目睹过的最广泛的繁荣结合起来。要理解这场即将发生的大变革的广度和特性,我们就必须首先回到1900年,看看我们的周围——场景,生活条件,以及人。首先,是场景。2假设有一台准确的时间机器能把你带回到1900年一座美国城镇的主街,不妨用你现在的眼睛看看你的周围,你的第一声惊呼多半会是:“瞧,到处都是马!”因为在1900年,登记在册的汽车只有13,824辆(不妨与1950年的4,400万辆做个比较)。汽车的确很少见,除非是在大城市和富裕的旅游胜地。因为在1900年,人人都把汽车看作是阔人的玩具——不仅仅是阔人,而且是有点喜欢冒险和运动的阔人:是那些喜欢拿一台不可捉摸的、随时都可能让他们一命呜呼的机器来冒险的人。城市之外的地方几乎没有铺平的公路,当然也没有修车场或加油站什么的。每一个驾驶汽车的人都必须自任机修工。美国大概有一半的男人和女人从未见过汽车。1899年,当威廉.艾伦.怀特在堪萨斯州的恩波里亚城组织一次街头展览会的时候——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最令人兴奋的街头展览会——参展的汽车居然是通过铁路从芝加哥运来的。那是汽车第一次横渡密苏里河。但马却随处可见,它们拉着四轮马车、二马轻便马车、双轮轻便马车、出租马车、送货马车,从城市的大街上辚辚驶过,并在乡下那些没有拖拉机的农场拉着收割机。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世纪前半叶,美国人民怀着致富的梦想,怀着平行和民主的希望,怀着国家崛起、成为超越老欧洲的新兴帝国渴盼,体验了经济过山车般的动荡,以及两次大战烽烟如火的冶炼,草根运动前赴后继,制度改革如箭在弦,竟是一个横跨两个世纪的偌大全球帝国!  ——网络评论人 老枪

内容概要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研究美国20世纪前半时期的知名历史学家。曾任《世纪》杂志和《哈珀》杂志主编。 其最为著名的著作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利坚帝国成长三部曲”系列:《大繁荣时代》(Only Yesterday)、《大衰退时代》(Since Yesterday)和《大转型时代》(The Big Change )。此外,他还著有《保罗·R.雷诺兹》、《伟大的摩根》、《万物之灵》、《看美国》等书。

书籍目录


作者自序
第一部 旧秩序
第1章 新世纪的开端
第2章 宏伟与局促
第3章 轨道的另一面
第4章 真正的资本主义
第5章 袖手旁观的政府
第二部 变革的动力
第6章 美国良心的反叛
第7章 大规模生产的动态逻辑
第8章 汽车革命
第9章 旧秩序的小阳春
第10章 大萧条
第11章 勉为其难的世界强国
第12章 黑人的灵歌
第13章 更快,更快
第14章 人更多,寿更长
第三部 新美国
第15章 全美标准
第16章 新型公司
第17章 时代精神
第18章 我们得到了什么?
人名、地名译名索引

编辑推荐

《大转型时代:全球帝国的阵痛1900-1950》在全美畅销排行榜第2名,销售超过100万册!这是一个辉煌与痛苦共生的时代,一段令美国人充满骄傲回忆的历史,在这里,英雄辈出、群雄逐鹿,奠定了美利坚帝国的宏伟将来!

作者简介

《大转型时代:全球帝国的阵痛1900-1950》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就是一幅大变革和大转型的图画,就是一个国家走向全球权力顶峰的历史。在这50年间,美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均收入从到500美元,增长到1600美元,并实现了广泛的社会保险体系;曾经多达26%的童工受到法律的禁止;黑人已经在名义上享受美国公民的全部权利;登记在册的汽车由13.824辆(人130.76亿),增长到4400万辆(人口158亿),每4人即有一辆;全美由一条地铁,增加到已有10多个城市拥有地铁;电话则从、33万部,增加到4300万部。美国将令人叹为观止的生产力跟这个世界曾目睹过的最广泛的繁荣结合起来。实现了从科技到社会诸领域的广泛变革.实现了美利坚民族的伟大转型。每个人都深信:在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这里是最好的世界.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变得更好。
而“美国大发现”的本质就是:如果你把有利的条件带给广大的底层民众,他们就会抓住
机遇.并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图书封面


 大转型时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1948年,W.H.奥登写道:"对于健在的美国小说家来说,听人说他们只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创作过重要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件让人十分尴尬的事(至少我希望是这样)。……从欧洲来到这里,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强烈、最持久的印象是:没有哪个文学团体(无论在何时、不管在何地写作)像美国这样普遍一律地消沉压抑。让我不断感到惊讶的是,这个举世闻名的世界上最乐观、最爱交际、最自由的民族,却通过它最敏感成员的眼睛,把自己看成了这样一个社会:它是由无助的受害者、阴郁消沉者和背井离乡者所组成的。……在一部接一部长篇小说中,你所遇到的主人公都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没有荣誉,没有历史;他们如此单调地屈从于某种诱惑,而我们其实很难说他们真正受到了这种诱惑的引诱;即使他们在世俗的意义上取得了成功,但他们依然是好运气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唯一的道德优点,是忍受痛苦和灾难的坚忍耐性。"——《大转型时代》
  •     已故的哈佛大学校长A.劳伦斯·洛厄尔是一个如此出类拔萃的即兴演说家,以至于他有本事让一场大型宴会鸦雀无声,聆听最初三位演讲人的演说,然后他自己站起来讲话,对前面演说者的观点发表一番得体的评论,并轻松自如地引出自己雄辩的结束语。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之一是,他早已把很多合适的结束语背得滚瓜烂熟,他可以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使之适合不同的特殊场合。他最喜欢的一段结束语,涉及两个丰富而繁荣的古代文明--希腊和迦太基。他说,其中一种文明一直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影响着我们今天所有人;而另一种文明则在其后的时代里没有留下任何印记。因为,跟希腊比起来,迦太基拥有一种纯粹的商业文明,对知识、哲学和艺术只有很少的尊敬。"美国是否有成为迦太基的危险呢?"洛厄尔问道--接下来,他便开始阐述大学的至关重要而又持续恒久的意义。今天有很多人--在整个美国历史上一直有很多人--实际上就把美国称作迦太基。有人坚持认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尽管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美国也沿着迦太基的方向越走越远;它一直生产着大众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宗教和哲学被冷落,艺术被粗俗的大众娱乐需求所窒息,自由被大众舆论的重负所挤压,按照他们的理解,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文化;在他们看来,典型的美国人,是一个"金钱之人",一个粗鲁庸俗、大声嚷嚷的家伙,除了机器和商业的价值之外,不知道任何别的价值。有很多美国人(老少皆有)都说,心智和灵魂领域的成就,在最近几年里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而且,我们在技术和经济上的胜利是贫瘠的,因为它们并没给我们带来内在的安宁。——《大转型时代》商业文化的兴盛导致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而人们的信仰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先进文化逐渐衰退,大众化的庸俗文化只是能是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感官需求,无法在岁月的洗涤中经久不衰。这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美国,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已经鲜有人为,人们甚至很少读书。我们的心灵太浮躁,需要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人生、宇宙的问题。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才能造就我们和谐美好的地球家园。
  •     在《大转型时代》一书中,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基本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追踪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应用,以及联邦政府关于税收和经济控制的政策,这些结合起来,给国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以及财富的再分配带来重要的结果,使得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生活水平对普通美国人来说成为可能。在这部特别生动的、散文风格的作品中,作者把1900年的社会和经济状况跟1950年进行了比较。他说,美国再也没有贫富两个极端,而这种两极分化正是1900年的典型特征。不负责任的企业家不再控制我们的经济体系。相反,今天的美国享受着物质商品洪流的福祉,享受着开明公司企业的福祉。在本书中,作者自始至终强调的,多半是他对美国未来的乐观,以及他对我们时代的悲观主义特征的批评。他的乐观主义扩展到了社会和文化的现场,而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他注意到——在他讲述的这个关于美国生活越来越好的故事中,这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黑人的地位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尽管他也指出,这一进程缓慢得令人痛苦。他怀疑,抱怨我们的道德标准和文化标准的退化究竟是否有效,他热衷于拓展大众的知识兴趣。然而,像作者那本鼎鼎大名的《大繁荣时代》一样,《大转型时代》之所以引人注目,更多地是因为它的叙事风格,而不是因为它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艾伦所说的很多话都了无新意:物质繁荣的进步,生活标准的提高,工业中的管理革命,等等。他给读者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1929年的股市崩盘导致了大萧条,而实际上,它只是其他更基本、更潜在的原因的外在征兆。他没有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的枯竭,他低估了另一场大萧条的可能性。然而,对于我国公民自由当前受到的威胁,他拿出了一份明智的讨论。总而言之,在他自称的努力与战后美国的悲观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艾伦往往表现出一种近乎天真的乐观。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本书是刺激性的,它提供了引人入胜的阅读。注:抄的书评。原作者:奥古斯特•迈耶(August Meier,1923~2003)。美国历史学家,以研究黑人史而著称,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69年起担任肯特州立大学教授,直至去世,其代表作为《美国的黑人思想》(Negro Thought in America)。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1948年,W.H.奥登写道:"对于健在的美国小说家来说,听人说他们只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创作过重要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件让人十分尴尬的事(至少我希望是这样)。……从欧洲来到这里,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强烈、最持久的印象是:没有哪个文学团体(无论在何时、不管在何地写作)像美国这样普遍一律地消沉压抑。让我不断感到惊讶的是,这个举世闻名的世界上最乐观、最爱交际、最自由的民族,却通过它最敏感成员的眼睛,把自己看成了这样一个社会:它是由无助的受害者、阴郁消沉者和背井离乡者所组成的。……在一部接一部长篇小说中,你所遇到的主人公都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没有荣誉,没有历史;他们如此单调地屈从于某种诱惑,而我们其实很难说他们真正受到了这种诱惑的引诱;即使他们在世俗的意义上取得了成功,但他们依然是好运气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唯一的道德优点,是忍受痛苦和灾难的坚忍耐性。"
      
      ——《大转型时代》
  •     看完只是觉得现在的国内和当初的美国在精神层面上还蛮相似的 金钱主义 大众文化
  •       已故的哈佛大学校长A.劳伦斯·洛厄尔是一个如此出类拔萃的即兴演说家,以至于他有本事让一场大型宴会鸦雀无声,聆听最初三位演讲人的演说,然后他自己站起来讲话,对前面演说者的观点发表一番得体的评论,并轻松自如地引出自己雄辩的结束语。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之一是,他早已把很多合适的结束语背得滚瓜烂熟,他可以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使之适合不同的特殊场合。他最喜欢的一段结束语,涉及两个丰富而繁荣的古代文明--希腊和迦太基。他说,其中一种文明一直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影响着我们今天所有人;而另一种文明则在其后的时代里没有留下任何印记。因为,跟希腊比起来,迦太基拥有一种纯粹的商业文明,对知识、哲学和艺术只有很少的尊敬。"美国是否有成为迦太基的危险呢?"洛厄尔问道--接下来,他便开始阐述大学的至关重要而又持续恒久的意义。
      
      今天有很多人--在整个美国历史上一直有很多人--实际上就把美国称作迦太基。有人坚持认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尽管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美国也沿着迦太基的方向越走越远;它一直生产着大众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宗教和哲学被冷落,艺术被粗俗的大众娱乐需求所窒息,自由被大众舆论的重负所挤压,按照他们的理解,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文化;在他们看来,典型的美国人,是一个"金钱之人",一个粗鲁庸俗、大声嚷嚷的家伙,除了机器和商业的价值之外,不知道任何别的价值。有很多美国人(老少皆有)都说,心智和灵魂领域的成就,在最近几年里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而且,我们在技术和经济上的胜利是贫瘠的,因为它们并没给我们带来内在的安宁。
      ——《大转型时代》
      
      商业文化的兴盛导致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而人们的信仰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先进文化逐渐衰退,大众化的庸俗文化只是能是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感官需求,无法在岁月的洗涤中经久不衰。这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美国,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已经鲜有人为,人们甚至很少读书。我们的心灵太浮躁,需要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人生、宇宙的问题。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才能造就我们和谐美好的地球家园。
  •        在《大转型时代》一书中,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基本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追踪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应用,以及联邦政府关于税收和经济控制的政策,这些结合起来,给国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以及财富的再分配带来重要的结果,使得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生活水平对普通美国人来说成为可能。在这部特别生动的、散文风格的作品中,作者把1900年的社会和经济状况跟1950年进行了比较。他说,美国再也没有贫富两个极端,而这种两极分化正是1900年的典型特征。不负责任的企业家不再控制我们的经济体系。相反,今天的美国享受着物质商品洪流的福祉,享受着开明公司企业的福祉。
       在本书中,作者自始至终强调的,多半是他对美国未来的乐观,以及他对我们时代的悲观主义特征的批评。他的乐观主义扩展到了社会和文化的现场,而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他注意到——在他讲述的这个关于美国生活越来越好的故事中,这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黑人的地位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尽管他也指出,这一进程缓慢得令人痛苦。他怀疑,抱怨我们的道德标准和文化标准的退化究竟是否有效,他热衷于拓展大众的知识兴趣。
       然而,像作者那本鼎鼎大名的《大繁荣时代》一样,《大转型时代》之所以引人注目,更多地是因为它的叙事风格,而不是因为它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艾伦所说的很多话都了无新意:物质繁荣的进步,生活标准的提高,工业中的管理革命,等等。他给读者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1929年的股市崩盘导致了大萧条,而实际上,它只是其他更基本、更潜在的原因的外在征兆。他没有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的枯竭,他低估了另一场大萧条的可能性。然而,对于我国公民自由当前受到的威胁,他拿出了一份明智的讨论。总而言之,在他自称的努力与战后美国的悲观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艾伦往往表现出一种近乎天真的乐观。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本书是刺激性的,它提供了引人入胜的阅读。
      
      注:抄的书评。原作者:奥古斯特•迈耶(August Meier,1923~2003)。美国历史学家,以研究黑人史而著称,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69年起担任肯特州立大学教授,直至去世,其代表作为《美国的黑人思想》(Negro Thought in America)。
  •     中国转型并崛起的最具借鉴大作。本书勾勒了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这是一幅大变革与大转型的图画,是一个国家走向全球权力顶峰的历史。它用了50年时间完成了蜕变。经济社会发展平稳,黑人和妇女的权益得到保障。这是一段令美国人充满骄傲回忆的历史,英雄辈出、群雄逐鹿,奠定了美利坚帝国的宏伟将来!一口气读完美国崛起内幕!
  •     美妙的和谐崛起。
  •     很不错的一本书,发人深省,分析了美国社会近100年来的种种社会变化的迹象。不过作者貌似对共产主义心存偏见,而且有种自欺欺人的感觉啊。
  •     个人认为没有前两部好些
  •     和前2册不是一个体系。
  •     可以看到大转型时代民众的生活。
  •     写的很好,这本书很值得一看,美国腾飞的那段岁月很值得中国人思考,尤其是年轻人
  •       中国现在处于转型的时代,我本来凭着想了解的心态,去窥探一下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是如何度过这转型之痛。
      
      可是看下来,我只是了解到那个时候的历史,对于他们的政策、所采取的方法等却没有什么大的收获。
      
      作者只是讲了大萧条的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的痛苦,可是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呢?
  •     “美国大发现”的本质就是:如果你把有利的条件带给广大的底层民众,他们就会抓住机遇.并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在20世纪上半叶精心打造的美国生活的变革故事,是一个胜利的故事。无论在此期间我们的某些经历有多么参考,无论未来的形态有多么的模糊。我们最好是把我们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想象为一段新旅程的开始。一个勇敢的民族,就像勇敢的人一样,在想到前方道理两旁的危险的时候,决不会悲伤绝望,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一条冒险之路上我们所必须面对、必须征服的挑战,并愉快地接受这些挑战。------------这对现在的中国是有多么深刻的思考意义。中国的年轻人应该抓住机会,多读史,多做事。
  •     《美利坚成长三部曲》(《大繁荣时代》《大衰退时代》《大转型时代》)史料翔实,勾勒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民众如何怀着致富的梦想、怀着平等和民主,希望超越欧洲主导全球。变革的50年,国内经济经历了过山车的迅猛发展,人均收入不到500美元增加到1600美元,城市化进程日渐完整。民主制度也日臻完善,民众权益得到很好的保障。思想上个性解放,价值观念多元化,创新成为社会的主流。经济的发展使美国国力迅速增加,反过来,政治、科技、文化的大变革又促进了综合国力的上升。重新审视美国成长的秘诀就是:把有利的条件给普通民众,打破枷锁与桎梏,他们就会抓住机遇,完善自己,成为负责任、高素质的公民。从传统到现代,从一隅到全球,他们仅仅用了50年。
  •     中文版本明显体会不到作者语言的韵味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     题目有点夸张了,其实讲的是美国20世纪初期和50年代的对比,里面从小方面描述了二个时代的区别,对于了解美国人民的生活以及文化演变过程有所了解。
  •     出版于1952年,在前两本的基础上对19世纪前五十年进行一次回顾,聚焦于技术变革与经济发展对美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写作风格一如既往的生动,时代感很强。另外,这套书的配图都很好!
  •     明明是美国近代经济史,为什么起这么大一个副标题
  •     挺受益的!!!
  •     好书,感觉很真实。只是前面的两本不知道为何一直没货,支持当当.
  •     美国人的美国历史。
  •     非常形象地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状况,风趣幽默,视角深远。非常值得一度。对中国当前的情况也非常有启发,很相似,感觉中国也正处在大转型时期。
  •       
       如果历史在当代重生
      
       在106岁的时候,出生于1902年的安·尼克松·库波尔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2008年11月,作为亚特兰大的一位选民,她的名字出现在奥巴马的获胜演讲中:“她出生的那个时代奴隶制度刚刚结束;那时路上没有汽车,天上也没有飞机;当时像她这样的人由于两个原因不能投票——一是她是女性,另一个原因是她的肤色。”
       这一切听起来如此遥远。
       毫无疑问,在过去100年里,美国发生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而从190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是这个国家剧变最为惊人的50年,它们为后来的一切确定了许多至关重要的原则和基础。
       这是一个国家从世界边缘走到舞台中央的50年。它很容易引发我们对自身的联想: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在世界性的金融风暴中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我们的军舰巡航在亚丁湾,北京奥运会的荣光还没有黯淡……一切似乎都在印证汤因比的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这是一个大转型时代(The Big Change)。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以此命名他的着作。在这本书里,他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在1900-1950年代那个大转型时代发生的一切,以及推动这一切发生的力量。
       现在,历史是否正在将他眷顾的目光从北美转移到东亚这片大陆?
       或许,在太平洋彼岸,我们能找到关于大国崛起的启示。
      
      
       世纪的开始
       当106岁的库波尔出生的时候,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已经12岁了。在漫长的一生中,他们互不相识,但是却和所有美国人一起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到来。
       《大转型时代》的开篇,是1900年1月1日。艾伦这样描述他12岁的那一年元旦:“1900年的1月1日一大早,范科特兰公园是纽约人溜冰的好去处,天刚刚开始下起了雪。但严寒并没有冷却人们的热情。昨天夜里,他们聚集在下百老汇,庆祝20世纪的开始,或者说19世纪的最后一年的开始……”
       在这名为《旧秩序》的第一部里,艾伦展示了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风尚、衣食住行。上流社会热衷于浮华而靡费的聚会,四轮和两轮的马车是主要的陆上交通工具,汽车和电灯、电话还是稀罕物,但是大城市已经有了有轨电车。而广播则要等到20年之后。孩子们通常受到的教育是,如果一个人勤奋而且节俭,那么致富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时候,城里人的风尚之一是在夏天举家去乡下消暑。冰块是冬天收集的,用锯末包裹着,储存在地下室。相比之下,更让人感兴趣的是那时候妇女的服饰:“在任何季节,一个女人都要从里到外一层层包裹起来——衬衣、衬裤、胸衣、胸衣外的背心、一条或多条衬裙”,总之,一个有教养的女性,不应该把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暴露出来,而且裙子总要有几英寸拖在地上。
       在这些看起来过分琐碎的细枝末节背后,一些重要的力量正在悄悄积蓄。大公司学会了互相持股,组成更加庞大的控股公司。这一年2月,J·P·摩根买下了洛克菲勒的几家铁矿和安德鲁·卡内基的全部钢铁生意,组建的美国钢铁公司成为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商业机构。
       另一个值得留意的数据是,美国有几十万人上过大学,他们或多或少学习了经济学的课程。
       而在遥远的中国,大清政府正为山东的义和团运动焦头烂额。这一年8月的时候,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其中2100名士兵来自美国。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西狩”山西。
      
       作为观念的历史
       在随后几年发生的事情中,许多技术上的革新是惊人的。福特开始用流水线生产一种适于普通人购买和使用的汽车,莱特兄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海岸试验他们的飞机,第一部叙事电影《火车大劫案》上映了,最初的塑料和人造纤维也相继被制造出来。
       这一切,让人们不由得梦想,被解放的机械化将带来什么。尽管正在工业革命中高歌猛进,这时候的美国还是一个世界边缘的国家,文明的中心依然在欧洲。
       当然,后来的历史人们耳熟能详: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开始尝试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接下来是大萧条,罗斯福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成功避免了法西斯化;然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超级大国时代开始了。
       一些数字可以说明这50年中剧变的程度。在1900年,美国工薪阶层的人均年收入是500美元.而在1950年则增长到1600美元,登记在册的汽车由13824辆增长到4400万辆,电话则从33万部增加到4300万部。
       这并非是《大转折时代》叙述的重点。它并不是一部编年史,艾伦更侧重于探寻推动着这50年变迁的力量。如作者所说:“一连串五花八门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是如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标准,随之而变动的,还有普通美国人的思考方式,以及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身份。”
       在1900年,美国人的形象是憨厚、朴实、粗野、勤劳,而到了1950年代,风流、时髦、精明则成了最常见的形容词。曾经多达26%的童工受到法律的禁止,黑人已经在名义上享受美国公民的全部权利。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工资铁律被打破了,广泛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被建立起来。
       以下事实值得我们注意:在广泛的低工资和过剩生产造成大萧条之前,福特就一直鼓吹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提高工人工资来促进产品销售的试验;在企业对劳工进行无情压榨,并与腐败官员沆瀣一气的时候,新闻界自发掀起了揭露黑幕的扒粪运动;有色人种依然受到歧视,但是情况确实是在不断好转……
       艾伦把这一切归结于“美国良心。”如果非要考证的话,它可以追溯到五月花号带来的理想主义气质。《白鲸》的作者梅尔维尔曾对此做过精辟的归纳:“我们美国人是特殊的上帝的选民,我们驾驶着世界自由的方舟。上帝已预先注定,人类也期望,伟大的成就来自我们的种族,我们感到了这些伟大的成就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其他国家必须快步跟上我们的后尘。”
      
       历史在重现?
       今天,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无法不随时联想起中国。托克维尔曾经说,上帝在北美赐给了人类一块实验场,使得一切社会改良的活动在这里得到检验。我们无法照搬这个实验场的经验,却可以从中获得某些至关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GDP增长了14倍;汽车作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曾经是罕见的奢侈品,现在各个城市都在为堵车而烦恼;在2007年,中国就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当年在北美发生的一切,似乎正在中国重新上演。
       我们有着1950年代美国的朝气蓬勃,但是在一些地方却与1900年代的美国若有所似。比如生产过剩,廉价的劳动力无法提供足够宽广的消费市场,劳工的福利和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仍待建立,贫富两极分化亟待一种温和的再分配来解决。
       更加根本的问题是,尽管在1840年之后,我们多次宣称与旧世界一刀两断,但时至今日,一些古老的法则仍在操纵着我们这个社会的运转,它们源自农耕时期长久的闭关锁国和内部消耗,弥漫着日益腐朽的味道,与现代化的政治和社会理念格格不入。
       艾伦在总结“美国大发现”的本质时说:“如果你把有利的条件带给原先的广大底层民众,他们就会抓住机遇,并基本上会成为负责人的公民。”而美国人在大转型时代缩秉承的一个原则是:通过对制度一系列实验性的修修补补,使国家这艘大船平稳向前。而在这背后,是一群自尊自强,信心十足的公民,能够指望他们帮助国家保持良好的运行秩序。
       在传统的历史教育中,我们试图向年轻人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美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它的好运气,比如远离旧大陆的地理位置,恰逢其会的技术革命和世界力量洗牌。
       或许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重复美国人的好运气,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我们这个民族站在当年美国人的历史轨迹中,我们是否能够像他们一样,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并且及时修正自己的失误?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能过分乐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