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不再重要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行业经济 > IT不再重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08612508
作者:(美)尼古拉斯·卡尔
页数:180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 分一个被重构的世界第一章 水车、电力与互联网:越来越精彩的世界亨利•伯登(Henry Burden)于1851年在纽约州北部某个铁工厂的旁边,制造了一台很棒的机器,它很像一个巨大的自行车轮子,从厚实的中心轮毂处伸出几十根粗粗的铁辐条。这台机器有60英尺高,250吨重,是当时全美体积最大也是功率最大的工业水车。它靠引自Wyna-ntskill河的急流推动,当以最高速度(每分钟2.5圈)转动时,可产生500马力的功率。通过一个由齿轮、皮带和滑轮组成的复杂系统,伯登手下的工人利用这台工业水车来驱动钻床、研磨轮、锻锤和车床。亨利•伯登有着搞工业发明的天赋。他是一名苏格兰工程师,1819年,21岁的他移民来到美国。他来美国后即在阿尔巴尼的一家农具工厂工作,他在几个月内就发明了全美第一台苗床中耕机,并设计了一种改进型的犁。他在3年后迁到了附近的Troy镇,负责管理Troy铁器和制钉工厂。最终,他买下了这座工厂并改名为伯登铁工厂。他很快就发现该厂位置极佳,附近就是哈得孙河和刚建成的伊利运河的交汇点。如果他能提高工厂的产量,即可通过运河将产品运销到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新市场。他开始行动了,将这个百年来一直依靠铁匠等工艺吃饭的小厂,发展成了一个机械化的工厂。他在几十年中制造了多台机器,使铁钉和铁路道钉的生产实现了自动化。他还在1835年发明了伯登马蹄铁机。这是一种精巧的机械装置,可以每秒1个的速度将铁条弯成马蹄形。他还用业余时间设计了一种大型航海蒸汽船,这种船成为日后很多渡轮和巡航船的范本。但是,伯登最伟大的、使他名利双收的创造仍是工业水车。这种水车被一位当地诗人称为“水车里的尼亚加拉巨人”。它以空前的巨大体积和功率,使伯登铁工厂把其他制造商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公司凭借该厂产量和效率的扩大,以更少的工人和时间就生产出了比竞争者更多的马蹄铁、道钉等产品。该公司赢得了在南北战争期间为联邦军队提供几乎全部马蹄铁的合同,并成为美国铁路道钉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为铁路的进军西部做出了贡献。对伯登来说,有效利用机械动力进行生产对公司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完全可与工人技能或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媲美。他与当时的其他工厂主一样,既生产能源,也生产产品。若是有人在20世纪初探访该铁工厂,他会看到一个令人吃惊的景象。那台巨大的工业水车已被弃用,场地四周野草丛生,机器本身已是锈迹斑斑,它在连续运转50年后,已被闲置了。制造商们不再需要自己解决动力问题了。它们可以通过送电到厂的输电网,用大型电业公司下属电厂发的电来驱动自己的机器进行生产,这些新的公用电厂很快就接管了工业动力的供应。伯登的大水车和全国成千上万台私人水车、蒸汽机和发电机已经变得过时了。使大型电力公司成为可能的,是一系列科学和工程上的突破——在发电、输电及设计方面的突破——但确保其胜利的并不是技术,而是经济的发展。电力公司通过从中央电厂为许多买主送电,即取得了在动力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效应,而这一点是单个私人工厂无法做到的。对制造商来说,将本厂与新兴的电网连接,以利用更便宜的动力来源,这已成为竞争之路上的必要一招。电力公司的成功全靠它自己的努力,它们一旦开始为工厂供电,即可扩大发电能力,并进一步扩大规模经济,从而取得效率上的又一次大跃进。电价下跌得如此之快,全美几乎每一个企业和家庭很快就都用得起电了。对于电力普及所产生的商业和社会影响,我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电灯改变了生活的节奏,电动组装线使工业和加工有了新的定义,而家用电器则使工业革命进入了家庭,便宜而源源不断的电力使我们如今的世界面貌一新。现今的世界是100年前不可想象的,这种用了几代人时间就完成的转变是如此巨大、全面,使我们几乎不能想象家庭用上电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处于另一场划时代的转变之中,而且它也在走着与电类似的路径。动力生产在一个世纪前遇到的变化,现在正发生在信息处理上。由单个公司生产和运营的私人电脑系统,正在被中央数据处理工厂通过公共网格——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所取代。电脑应用正在变成一种公用事业,而决定我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经济等式正在被再一次改写。自公司数据中心首次安装电脑以来,在半个世纪里,各家企业为信息技术已花掉了几十万亿美元,他们为了各业务领域(从材料和耗材采购到雇员管理,到向客户交货)的自动化,不断为日趋复杂的系统增添硬件和软件;他们把这些系统放在工厂或办公室里,自己设专门技术人员保养维护。正如亨利•伯登和其他制造商曾为自己动力系统的先进而竞争一样,现在的公司也在为自己电脑系统的先进而互相竞争。不管主营业务是什么,它们反正是毫无选择,反正是要从事数据处理这门业务。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已有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公用电脑运算公司,利用微处理器效能和数据存储系统容量的进步,开始兴建巨大的、极有效率的信息处理工厂。他们为此利用了涉及几百万英里光纤电缆的宽带互联网,通过这个全球网格将自己的服务送到客户手中。这些新兴的电脑应用公司如同早年的电力公司一样,将会取得极大的规模经济效应,远远超过大多数公司自建电脑系统所能达到的效果。一些公司看到了这种公用服务模式在经济上的有利之处,因此正在重新思考自己采购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他们不再花大笔金钱购买电脑和软件,而正在努力与这种新的网格连接上。这一变化不仅会改变公司信息技术部门的性质,也会动摇整个电脑行业。大的技术公司——如微软、戴尔、甲骨文、IBM等——已通过向无数公司出售相同的电脑系统而赚了无数的钱。当电脑应用变得更具中央形态时,这种电脑系统的销售额将大大减少。鉴于企业界每年要花1万亿美元以上来买硬件和软件,全球经济将会感到这一新变化带来的影响。但这很难说只是一个商业现象。在电脑公用服务业的最先进典范中,不少公司的目标客户并不是企业界,而是你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可能是Google公司的搜索引擎。你想想吧,难道Google公司不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公用服务公司吗?当你需要在互联网上搜索时,你会用网络浏览器与Google公司巨大的数据中心连接上(这种数据心建立在全球若干个秘密地点)。你输入关键字后,由千百台电脑组成的Google公司数据网络即会在几十亿个网页组成的数据库中搜索,选出与你的关键字最匹配的几千个网页,按相关程度排好序,并将结果通过互联网传到你电脑的屏幕上——这一切通常只花零点几秒。Google公司每天要重复几十亿次这种令人惊叹的运算,而这种运算并不发生在你的个人电脑中,它也不可能发生在你的个人电脑中。事实上,它的发生地点离你很远,可能离你千百英里,也可能在地球的另一边,是哪个地方的电脑芯片处理了你的搜索要求呢?你不知道,而且也不在乎——正如你不知道,而且也不在乎是哪个电厂发出的电点亮了你的台灯。当然,一切历史范例和类比都有局限性,而且信息技术在许多重要方面都与电不同,但在技术差异的表层之下,电和电脑应用又有很深刻的相似——以至于我们今天很容易就会忽视它们。我们把电看做一种“简单的”效用,一种标准化的、不引人注目的电流,通过墙上的插座即可安全和可预见地到来。电的无数应用,从电视、洗衣机到机床和组装线,已变得如此常见,以至于我们不再认为它们是基本技术的要素——它们已呈现了它们自己单独的、令人熟悉的生命形态。事情并不总是如此。当电气化开始时,它尚是一个未驯服的和不可预测的力量,能改变它触摸过的一切,它的应用是技术的一部分,正如发电机、输电线和电流本身一样。当时恰如对今天的电脑系统一样,所有公司都要判断如何将电用到自己的业务上,并经常对自己的组织和流程做重大修改。当技术已有进步时,公司又要勉强用着陈旧和常常互不兼容的设备——用现代电脑术语说就是“遗产性的系统”,尽管它只会将业务锁定在过去并阻碍其发展——而且它们还要适应客户正在变化的需要和期望。电气化,恰如电脑化一样,给各公司及各行业(当家庭也开始与电网连通时,也给全社会)带来了复杂的、影响深远的和常常令人迷茫的变化。在纯粹的经济层面上,电与信息技术的类似甚至更加令人吃惊。两者皆是经济学家所称的通用技术。它们二者被各色人等使用,应用于各种用途,执行着许多功能,而不是仅一项或几项功能。通用技术不应被看作是单个的工具,而应被视为一种平台,可供许多不同工具或应用方法进行操作。一旦铁路的路轨铺好,你即只能用它做一件事:运行运货或载客的火车。一旦你建起电网,即可为无数电器提供动力,如工厂中的机器人、厨房中的烤面包片机及教室中的电灯。由于通用技术的应用是如此广泛,它为巨大的规模经济提供了潜力——如果通用技术的供应可以统一的话。以上这一点并不总是可以做到的,蒸汽机和水车就是难以实现集中供应的通用技术,必须位于动力应用机器的附近,正因为如此,亨利•伯登才紧挨着自己铁工厂建造了一个大水车。如果他把大水车挪远几百米,水车产生的能量将会完全消耗在传动轴和皮带上。如此一来,就没有动力再供给工厂里的机器用了。但是电和电脑应用有一个特性,使其即使在较小型的通用技术中也独树一帜:它们均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有效传输。由于它们的源头可以不在本地,因此可以取得集中供应的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节约要花很长时间才被人理解,甚至花更长时间才能被充分利用。在任何一项通用技术发展的早期,技术标准还完全谈不上,也没有广泛的配送网,因此也就难以实现中央供应。它的供应出于必要,是无组织的。如果一个公司想利用这项技术,就只好买为供应它而必需的各种部件,将这些部件在现场组装好,使其变成一个工作系统,并雇用一组专业人员来维持其运转。在电气化的早期,各工厂为了用上电,只好自己安装发电机——恰如今天的公司为了用上电脑,只好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一样。 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它造成巨大的投资负担,给公司带来沉重的定成本负担,并在技术和操作人员方面导致不必要的开支和能力严重过剩。这种情况对技术的供应商倒很理想——他们收获了公司过度投资带来的益处——但它是无法持续的。一旦可以实现这种技术的集中供应,大规模公用服务供应商即可排挤私人提供商。公司可能要花几十年时间,才能放弃自办动力供应的做法并省下全部投资。但是最终,公用务导致的巨大节约将使人难以抗拒,即使是最大的企业也会顺应潮流,集中供应网格终将取胜。2004年夏天在巴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苹果公司推出了其受人欢迎的iMac电脑的最新款。这种电脑自1998年问世以来,一直因设计的不同寻常而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最新的一款尤其令人吃惊。它的外表就像一台平板电视,长方形的显示屏嵌在白色塑料外壳上,其底座居然是铝制的。电脑本身的全部部件——芯片、驱动器、电缆、连接器——均藏在显示屏的后面。它的广告词很聪明地预计到了潜在买主的反应:电脑到哪儿去了?但是,问题不仅仅涉及一次精明的促销行动,它同时也是一种微妙的承认:我们长期以来对电脑的观念已经过时了。虽然我们大部分人仍然在家里或在上班时依赖个人电脑,但我们利用个人电脑的方式已与以往非常不同。我们已不再依赖电脑硬盘中的数据和软件,而是日益更多地利用公共互联网传来的数据和软件。我们的个人电脑正在变成这样一种终端,其力量和作用不是主要来自电脑里的内容,而是主要来自电脑连上的互联网——尤其是连人互联网的其他电脑。我们利用电脑的方式的改变,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初步形态的电脑中央运算已存在很久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早期的个人电脑拥有者通过调制解调器经电话线上网,以便接入CompuServe、Prodigy和Well等中央数据库——人们通常称其为“告示牌”——并与其他用户交换信息。“美国在线”普及了这种网上社区,并增加了多姿多彩的图形、聊天室、游戏、天气预报、杂志和报纸文章,以及许多其他服务。还有其他更专业的数据库在向学者、工程师、图书馆人员、军事计划人员和商业分析人员开放。当蒂姆•伯纳斯一李(Tim Berners—Lee)在1990年创立万维网(www)时,他为一件事准备好了舞台,即用一个巨大的公共在线数据存储器来取代一切私人的在线数据存储器。万维网使互联网得到普及,将其变成了一个分享数字信息的全球集市。当易于使用的浏览器(如网景领航者和互联网探索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可免费提供时,我们大家都一窝蜂地上网了。但在万维网出现后的前10年中,它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相当乏味的地方。我们主要将它用作一个庞大的目录,一个以超级链接捆在一起的网页总汇。我们在网上“阅读”,用和阅读杂志差不多的方式浏览网上的内容。当我们想工作,或玩游戏时,我们就会关掉浏览器,而打开自己电脑硬盘里已装好的程序,比如微软Word,或Aldus Page—maker、Encarta、Myst等。但在万维网令人熟悉的、如书页一样的表象之下,实际上有一系列强大的技术在支撑,这包括用于描述和传送数据的复杂程序,而这些强大的技术不仅会极大地放大互联网的用处,还会改变电脑应用本身。这些技术将使所有接入互联网的电脑都变成单一的信息处理机,很容易就能与他人分享信息和软件编码。一旦这些技术得到充分掌握,你就不仅能用互联网看单个网站上的网页,还能运行复杂的软件程序,而这些程序有可能会从许多网站和数据库同时接收信息。

前言

聆听智者的预言:《IT不再重要》《IT不再重要》,仅仅从书名上看,给笔者的第一感觉是,卡尔提及了目前在业内作为热门的云计算。初次听说云计算的人,恐怕就和这个名字一样感到云山雾罩。但提到耳熟能详的lBM的“随需应变”就很容易理解了。其实所谓的云计算,就是“随需应变”的延伸,即厂商按照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硬件、软件和服务。鉴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随需应变”不同的是,用户需求的满足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也许正是由于借助于互联网这个特点,互联网公司才走在了云计算的前列。例如Goole的云计算,它是由几十万甚至大约100万台廉价的服务器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机器就单个而论的话,其性能并不比家用台式机强大多少。但是这个网络存储的数据量惊人,能容纳不计其数的网络数据拷贝,因此搜索速度能够更快,在眨眼之间便能为数十亿的搜索提交答案。与许多传统的超级计算机不同,Goole的系统永远不会老化。如果网络中某一台机器落伍(通常在使用3年后),工程师们就会把它淘汰,而代之以性能更强的新款计算机。这意味着,“云”几乎就像生物一样能长生不老。就像卡尔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描绘的初次进入VeriCenter公司的情景:“进了门就像进了一个新世界。这栋楼房虽然外表像一个旧工厂,但内里藏着完全与众不同的东西——它并不反映工业时代的历史,而是体现着数字未来。我面前是一间十分巨大的屋子,有城里一个街区那么大,在1000盏日光灯的照耀下,满目皆是庞大的电脑设备。它们排成长长的行列,每台电脑都被带锁的钢丝网罩着。电脑的机身上有各公司的标识,如IBM、Sun Microsystems、Dell及HP。屋内似乎没有其他人,只有一排排电脑,机内的风扇嗡嗡响着,当海量的数据流过电脑的微处理器时,红色和绿色的发光二极管无声地不断闪烁。在我们的头顶,有的排风扇将电脑芯片产生的热量吸走,而有的排风扇则将凉爽的、经过滤的空气泵入室内。”其实这就是云计算的心脏——数据中心。此外,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卡尔通俗地解释了云计算的使用模式。向“云”规模的数据处理迈进标志着我们在信息处理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从最基本的层面讲,“云”的发展就如同100年前人类用电的进程演变,当时的农场和公司逐渐关闭了自己的发电机,转而从高效的发电厂购买电力。其实,Google的高管们很早以前就开始展望这一转变并为之进行筹划准备。以Google设备为核心的“云计算”完全符合由该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10年前提出的远大构想:构建起跨越全世界的信息,供人们随时随地访问。在此,Google的搜索引擎可以视为云计算的早期产品。用户的搜索请求经过互联网发送到Google的大型服务器集群上,完成之后再返回用户桌面。是的,云计算创造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商业模式。即用户不再需要关心如何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来购买服务器、软件和解决方案,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购买自己需要的计算处理资源。对此,卡尔也看到了这种趋势对于产业带来的革命。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卡尔认为,一些公司看到了这种公用服务模式在经济上的有利之处,因此正在重新思考自己采购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它们不再花大笔金钱购买电脑和软件,而正在努力与这种新的网格连接上。这一变化不仅会改变公司信息技术部门的性质,也会动摇整个电脑行业。大的技术公司——微软、戴尔、甲骨文、IBM等——已通过向无数公司出售相同的电脑系统而赚了无数的钱。当电脑应用变得更具中央形态时,这种电脑系统的销售额将大大减少。鉴于企业界每年要花l万亿美元以上来买硬件和软件,全球经济将会感到这一新变化带来的影响。另外,卡尔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还列举了亚马逊公司的例子来说明云计算模式给用户带来的好处。亚马逊公司早期的客户大都是较小的公司——即付不起钱自己建设如此先进系统的公司。虽然这些公司在收获电脑自动化好处方面长期落后于大公司,但它们突然能追赶上来了。亚马逊公司的公用运算为大家准备好了比赛场地。网上照片存放网站SmugMug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网站在比较出名之后,用户上传的图像文件突然大增。其文件存放数量激增到了5亿个,但上传需求仍无减缓的迹象。SmugMug没有投资于昂贵的存储设备,仅仅加入了s3服务,从而利用亚马逊公司无比巨大的存储系统作为自己的数据仓库。SmugMug估计它自己因此节省了50万美元的设备费用,除此之外它还避免了雇用更多人手和租用更多的写字楼面积。该公司CEO唐•迈克阿斯基尔(Don MacAskill)说,公用运算服务“使SmugMug能与财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而不必筹集大笔资金去买硬件。”某家也利用了S3服务的新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说:“这就好像让亚马逊公司的工程师为我们工作。”当然,除了互联网公司外,传统的IT企业也在向云计算进军。例如IBM去年宣布推出的“蓝云”计划,这是一种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产品,让企业用户可以对“云”计算模式进行实验,“云”计算模式使计算不仅仅局限在本地机器或远程Server Fanns(远程服务器农场),通过架构一个分布的、可全球访问的资源结构,使数据中心在类似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除了IBM外,微软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众所周知,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Windows用户,微软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用户通过互联网更紧密地连接起来,并向他们提供云计算服务——通过Windows Live。“当你想到存储,就会想到Windows Live。”这是比尔•盖茨曾经说的话,微软正在创造这样一种用户体验,即从一般的设备存储转移到任何时间都可以存储的模式。其目的很明显,就是在互联网战略上同Google平起平坐。但随之也为用户带来了疑惑。尼古拉斯•卡尔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描绘了云计算不怎么光明的一面。他认为计算机既是解放的技术,又是控制的技术。尤其是当系统变得更加集中化时,个人数据被越来越多地暴露;数据挖掘软件越来越专业时,控制之手将占上风。此时,系统将变成监视和操控人类的绝佳机器。其实从专业的角度看,云计算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普及中的障碍。首先是目前推出的云计算方案各有不同,这也就面临着连接各种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标准、维护云计算正常运作的软件技术标准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的话,用户在云计算的选择上就会出现该选择谁的困惑,尤其是对于业务种类繁多的用户,能否做到不同厂商的云计算方案的协同至关重要。其次就是对于为了解决自身业务需求而已经投资建立数据中心的用户,如果用户要转向云计算应用的话,原有的数据中心如何处理?是融合进云计算当中,还是放弃,这也是提供云计算的厂商应该为用户考虑的问题。第三就是用户的使用习惯。与用户使用自己的数据中心不同,云计算提供的是公共计算资源,那么用户是否会习惯与他人共用资源?此外,由于云计算涉及用户的身份等大量信息的存储,所以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也将是云计算面临的重要问题。还有就是云计算的使用是借助互联网,对于网络环境的要求(例如带宽)能否满足用户的并发需求也是个挑战。总之,通过卡尔《IT不再重要》一书,你可以对目前业内炙手可热的艰涩的云计算能够有很通俗的了解。当然,与当年卡尔题为《IT不再重要》的文章一样,他对于云计算的未来在表示出乐观和期待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忧。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不同的人读了《IT不再重要》一书外,对于云计算的演变、现在和未来都会有不同的启示。IT业界资深记者孙永杰2008年8月于北京

后记

所有这些服务都暗示:信息的公用服务具有革命性潜力。在未来的几年,我们在家或上班时必做的信息处理任务,将越来越多地由互联网上的大型数据中心来处理。电脑应用的性质和经济意义将有戏剧性变化,恰如机械动力的性质和经济意义在20世纪初曾有过类似的惊人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甚至思维的方式——必将是同样深刻的。如果说发电机是塑造20世纪社会的机器——使我们有了新的生活方式——那么互联网这个信息发生机将是塑造21世纪新社会的机器。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1970年创作了《权势五角大楼》(The Pentagon of Power)一书,这是他的技术批评巨著《机器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Machine)的第二卷。他在这本新书中雄辩地反驳了以下流行观点:技术进步决定了历史的进程。他写道:“西方社会已毫无疑问地接受了一个在技术方面必须履行的责任,而它完全与最原始的禁忌一样专断,这个责任就是:不仅有责任促进发明和不断创造技术方面的新奇玩艺,而且同样有责任对这些技术方面的新奇玩艺无条件投降,这只是因为它们已被创造出来了,而不必考虑它们对人类的影响。”芒福德暗示不应让技术控制我们,反倒是我们能够控制技术——只要我们能鼓起勇气,对我们所造的机器施加我们自由意志的全部力量。他的观点是一种诱惑人的意见,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愿认同的意见,但也是一个错误的意见。芒福德的错误并不在于断言西方社会对技术进展的追求和拥抱毫无保留,这一点难以质疑。他的错误在于暗示我们的做法可以改变,塑造了西方社会的在技术方面必须履行的责任并不是专断的,而且我们对它的投降也不是自由决定的。促进发明和拥抱随之产生的新技术并不是“责任”,也不是我们出于某种原因而自愿接受的,它们是种种经济力量导致的结果,而这种种经济力量是我们基本上无法控制的。芒福德由于从孤立的角度去看待技术,因此无法认清:技术进步的道路和它对人类造成的结果,不仅是源自科学和工程方面的进展,而且更主要地是源自技术对产品、服务生产和消费成本的影响。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上,更有效率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必然胜过不那么有效率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因此,亨利•伯登才建造了他的大水车,并在几十年后将其闲置。技术塑造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塑造了社会。它是一个混合的过程——当你把技术、经济发展和人的本性组合起来时,你会得到许多变量——但它也有一个无可变更的逻辑,即使我们只有在回顾历史时才能追踪到它。作为个人,我们可以质疑在技术方面必须履行的责任,甚至抵制它,但这种行为总是孤独的和最终徒劳的。在一个由经济交换统治的社会中,在技术方面必须履行的责任准确地说就是:一个必须履行的责任。个人选择与它无关。在某些罕见的时刻,社会某一关键资源的供应方式会有变化,某一重要产品或服务会从本地供应变成中央供应(或从中央供应变成本地供应)。这时,我们即可非常清楚地看清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在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中,食物生产是分散进行的。当这种分散的食物生产在引入农业技术后开始变成集中进行时,文明本身就出现了。其他重要资源——水、运输、文字、政府等的供应方面的变化,也会改变塑造了社会形态的经济交换。在100年以前,当技术的变化延伸了人的体力时,我们就有了社会形态方面的变化。如今,我们又到了一个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时刻,因为今天的技术已经延伸了我们的智力。电脑应用供应上的变化有可能引起尤为轰动的后果,软件程序不仅已经控制或促进了工业、商业,而且还控制或促进了娱乐、新闻、教育,甚至政治和国防。因此,电脑应用技术的改变所产生的冲击波,将是剧烈和影响深远的。我们在生活中已经看到了早期的效果——对媒体的控制权从机构转到了个人,人们对“虚拟社区”(而不是真实社区)的附属感越来越强,人们已就个人信息的安全进行着辩论,知识工人的就业机会已经转到美国以外的地方,财富已日趋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等等。所有这些趋势,都是基于互联网的电脑应用之兴起所造成或促成的。随着信息公用企业在规模和成熟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和社会及我们自己由此产生的变化只会扩大。而且,这种变化的步伐只会加速,不会减慢。当今美国社会的特点,有许多是在电气化普及后才出现的。中产阶级的崛起、公共教育的扩张、群众文化的兴起、人口向郊区的迁移、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没有电业公司送来的廉价电力,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在今天,我们会认为这些事态发展是我国社会的永久特点,但这只是一种错觉,它们实际上是一系列特定经济交换的副产品,而这种特定的经济交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技术水平。我们有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我们以为是我国社会长期基础的东西,事实上只是临时的结构,很容易就会像亨利•伯登的大水车一样被弃用。

内容概要

尼古拉斯·卡尔,生于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国知名作家兼思想家,专门研究战略、创新和技术。他于1997~2003年任《哈佛商业评论》执行主编。他现在居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

书籍目录

导读
引言
第一部分 一个被重构的世界
第一章 水车、电力与互联网:越来越精彩的世界
第二章 爱迪生和他的大管家
第三章 由机械到数字:难以想象的变革
第四章 再见,盖茨先生
第五章 奇迹般的白色城市
第二部分 我们生活在“云”中
第六章 神通广大的万维电脑
第七章 网络世界影响:福兮?祸兮?
第八章 信息“分割”:原来可以变得如此奇妙
第九章 与网络“作战”
第十章 你无法逃脱的“蜘蛛网”
第十一章 谁是你的主宰
后记 火焰和灯丝:一下被重构的世界

编辑推荐

在《IT不再重要》中,卡尔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他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也很有权威。他的推断有条不紊,结论大胆合理。是一部极其出色的作品。——《科技世界》。卡尔的观点的确令人惊恐!但在我们如火如荼地发展计算机产业的时候,思考一下它的另一面还是个值得肯定的想法。——《商业周刊》。在各大企业拼力角逐持续变革的数字化时代时,卡尔对IT产业的"挑衅"将深刻影响各大企业的董事会、CEO们以及支持他们的投资者们。——《华尔街日报》。

作者简介

在这部跨越历史、经济和技术领域的著作中,作者从廉价的电力运营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延伸到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重构性影响。他批判式的认为,企业想应用网络或应用程序,不再需要自建资料中心、自组IT团队维护和管理系统,因为互联网就像自来水或电力一样,可由专门公司提供服务,你可以付费使用。而如果他的设想真的会实现,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IT产业的命运又将如何?这又对企业的IT领域投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图书封面


 IT不再重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2条)

  •     EEO书评人 焦建 近来我喜欢上了IBM历史上的最后一代最经典最轻薄的小本——thinkpad X40。我本对笔记本早已不感冒,但对thinkpad传奇般的名字仍缺乏免疫力。我越熟悉它的历史就越加迷惑,为什么IBM要把它卖给联想?与历史上的其他时段相比,现今的人们似乎并没变得更加聪明和具备洞察力。这正是我疑问所产生的原因,它自有答案,只是我不知道而已。而今天的现实是,技术改变社会的脚步正在加快,但显然,我们仍对此仍所知不多。当我们依赖网络,不断将生活搬至网上,不断使用数不清的互联网创新服务——flicker,youtube,google时,我们仍然对它们即将改变自身生活的意义不明所以,但现实的逻辑并不因我们的不明所以而消失,它仍然悄悄的发生和蔓延着。1878年,爱迪生决定开发一种新产品——电灯泡。随后,这个难得的技术天才独立的开发出了整个可以改变人类照明史的全部产品——从电灯泡到电流表再到发电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开始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用独立发电点亮直流灯泡,千百年来黑夜只能由煤油灯照明的历史结束了但可惜的是,因为牵扯到自身的利益,爱迪生猜到了开始,却没猜到结束——爱迪生因此被未来给狠狠的抛弃掉了。因为直流电的最大缺陷就是,它无法被长距离的传输。所以,使用电灯泡的地区开始了独自发电的历史。而各地自备发电机形成的巨大市场使爱迪生成立的通用电气因此发了财。爱迪生早年传奇式的成功使他有了无数的崇拜者,英萨尔就是其中之一。但与前者不同,他相信交流电才代表着未来——因为交流电可以被长距离的输送,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学生打败了老师。虽然爱迪生百般阻挠交流电的使用,但最终,简便易用成本低廉的交流电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并最后取代了直流电。而事情不仅仅是仅仅采用何种电力照明这么简单,这还牵扯到整个社会形态的巨大转变。因为交流电的独特性质,使得集中发电成为了可能。企业和社区不必再自备发电厂,他们只需要相信,只要付费,墙上的插头总会有源源不断的电力供自己使用,而不必关心到底这电力来自何方。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转述这么一段技术的发展史,是因为它与我们今天社会的某些现实有着惊人的类似。技术的进步总是有着它独特的脚步,而今天,它再一次静悄悄的降临了。正是因为这种转型的发生,所以IBM才会卖掉笔记本业务——它不想成为明天的直流电。“下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等待着我们,”这是比尔盖茨05年10月30日一份发给微软高管备忘录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早期也许可以追溯到一个更加早期的版本,这就是sun系统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网络就是电脑”。这句话和盖茨的担忧都有着现实的含义而不只是杞人忧天或技术狂的喃喃自语,给它们增添注脚的是google。05年2月,google买下了俄勒冈州北部的一块三十亩的土地准备建立一个庞大的服务器技术中心。正是在这里,google可以为全世界每秒几亿次的搜索请求提供现实基础——数十万台服务器形成的庞大的信息存储器和处理器可以快速的组织起全世界有关某个关键词的链接,并迅速的以简洁的页面在搜索端的显示器上显示出来。这结果可能是某种药品的使用手册,可能是某个当红AV女演员的新影片。而人们乐此不疲的享用着着google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当却从未考虑过这一切的现实含义。事实上,google的可怕并不在于它可以逆势升值的潜力或者总有新点子的出现,使微软和IBM都对前者感到如此恐惧另有原因——因为google们代表着未来。这未来就是——云计算。还记得前面所提到的电力故事没?信息的可远距离传输使得它具备了跟电力类似的一些特质——它们都可以在规模化的工厂中集中的被制造出来并通过某种管道传输到用户那里。在电气时代,这意味着电线和灯泡,在信息时代,这意味着宽带和电脑。随着宽带的不断发展使得快速传输信息变成可能——摩尔定律一直只在硬件的发展上起作用,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过的更新换代远远落后于此。这一次,“传统信息时代”巨头微软和IBM有足够的理由惧怕google们。因为,云计算会让人们逐渐的摆脱对自己终端不断提高的技术要求,企业也不必在继续供养一只庞大的技术队伍——随着每个企业都具备庞大的IT部门,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优势而成为了必须具备的花钱技术。有一天,人们和企业会发现,他们所有的信息处理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由google们来完成并反馈回来,他们不必花钱购置昂贵的正版软件,他们不必再为了运行这些软件购买越来越昂贵的设备,一切应用都可以借由互联网完成,人们只需要一部能够随时随地方便链接网络的计算机就可以了。云和端,正如电气时代的发电厂跟灯泡一样,都意味着巨大的社会转型的发生。而未来的google,也许就会成为未来的“信息发电厂”,至少跟微软和IBM比较起来,已经让人们熟悉了云计算的运作方式并坚持免费提供一切服务的google,转型成功的可能性要更大。云计算,或者称作“公用计算”,正是原《哈佛商业评论》主编尼古拉斯卡尔这本近期出版的新书《IT不再重要》所讨论的主题。早在2003年5月,该杂志就已经刊登了一篇引起轩然大波的名为《IT Doesn’t matter》的文章。也许可以相信,正是那次争执之后,IBM就开始了自己的战略转型选择在两年后将笔记本业务卖个联想,而微软也开始了自身的“上网计划”,以便能够在“云计算”时代继续分得一杯羹。公用计算早已悄悄的进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喜欢上youtub看视频,我们去flicker分享照片,而支撑这些网站运营的,往往只有几个人。他们租用亚马逊的服务器和储存空间提供服务,因此节省了一大部分的基础投资。而亚马逊为一年只有一次的圣诞假期所准备的IT服务系统,也因此也派上了用场。这副图景包含了多重的含义。首先,也许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因成本的降低而诞生。其次,那些曾经巨额投资IT业务部门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计算能力转租出去获得收益,这可以减轻技术转型时的痛苦。云计算并不是毫无弱点。因为它所赖以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可靠,它身上有着太多的“阿基硫斯之踵”——从根服务器只被美国所掌控到肆虐的黑客和病毒让人无法完全放心利用网络,甚至连一次小小的台湾海峡地震有有可能让东西半球的连接中断。这个世界对互联网的依赖早已进入了一种成本依赖的过程之中——它不再信任它,可巨大的转型成本又看起来是那么难以接受。云计算是在现基础之上修修补补,还是需要另起炉灶?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卡尔至多只写了半本具备洞察力的好书,但这半本好书已经值回票价。《IT不再重要》一共两部分,前半部分作者天才般的用电力转变的故事成功的说明了云计算的意义。但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中,尼古拉斯卡尔简直就如另外一个媒介批判领域的大师尼尔波滋曼般进行写作,卡尔在这里希望自己能够将讲清楚到底云计算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含义,但最终他只完成了互联网对我们今天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而对未来很少充满有洞见的评论。这使本书的后半部分读起来就如同他也写作了一本波滋曼的电视批判著作《娱乐至死》一般。我们不应该因此苛责作者,因为毕竟云计算代表的未来才刚刚开始,而任谁也无法描述一种还没发生的现实。正是因为未来的还未显现使我们无法清晰的把握它。但云计算的起码至少还有另外一个缺陷,而且说起来肯定如同科幻小说——正如我们还无法清楚地知道大脑运行的真正机理一样。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台服务起组合起来的“超级计算机”是否会达到某种智慧的“临界状态”?事实上,就在人们无法预料到底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会产生什么结果的同时,今天的人们已经开始习惯并依赖于google们提供的答案。而我们上网越多,google们所储存的人类习性就会越多,这将更加有助于电脑的智能发展……….我不希望继续描绘可能会发生的黑暗现实了,可我们对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总是缺乏敏感,千百年来似乎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只希望这次的盲目不至于致命才好,毕竟,保持人类自由思想的权利才是未来存在的意义所在。
  •     这本书开始时将现在的互联网发展跟电力的发展比较,很形象,很有意思~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直流电,改变了人们使用煤油灯的时代。随后爱迪生开始经营发电设备,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要创建自己的私人发电厂,所以每个工厂都有自己的发电机。但是这样就导致了冗余,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套设备,而且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电,但是每个工厂都要配备同样的东西,有人对这种经营模式提出了质疑。这个人就是爱迪生的助理英萨尔。他认为应该建设一套公用的发电体制,大家来购买电力即可。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每个人都维护一套电力设备。他们的目的就是使用电,借助电力发展其他事业!所以公用电场就满足了大家的这种需求,各司其职,达到共赢!另外促使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流电的诞生。类比一下现如今的互联网,个人电脑的普及,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台电脑。不管你使用什么操作系统,系统安装完之后都要继续安装一系列应用程序,如果你重装过很多此操作系统,应该深有体会,每次重装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其实终端用户需求无非是玩我想玩的游戏,听我想听的音乐,看我想看的食品,偶尔coding下,或者编辑些东西。。。 仔细回想一下,现在我们的这些需求ms都可以在线完成。开心的农场是一种基于web的游戏盛行;豆瓣电台,google音乐盒等各中在线音乐已经很普遍,优酷,土豆能在线视频也逐渐成为认为观看视频的主要方式;当下,音乐/视频更新的速度太快,而且网络带宽也逐渐增加,几乎没有必要把这些内容download到本地,在线就能满足了;此外不得不提到办公软件,windows之所以可以大规模的占领市场,不得不归功于office,多少人冲着这个软件装了windows阿~~不过现在有了很多在线的编辑器,比如google doc,online wps完全可以替代office!最后还要提一下存储,个人电脑除了使用一些应用程序外,另一个重大用途就是保存数据:文档/照片/视频等等。现在网络上的免费存储很多,但是个人认为有些personal的东西还是自己保存着吧,说实话,我对网络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觉得pc对我来说已经失去了价值。我平时使用电脑:上网,写写东西,存点儿东西。。。 我慢慢发现,没有电脑,我完全可以用一个itouch来完成这些工作,除了输入费力些!平时生活中,我使用Gmail收发邮件;Google doc/note存储,编辑文档;Picasa保存照片;豆瓣听音乐。我发现我对个人电脑的依赖越来越少。但是又令我紧张的是,我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多,尤其是Google。这本书还提到一些观点,像google这样的公司收集了大量个人信息,我们的每一次搜索都将被记录在案,美其名曰,可以为客户更好的个性定制化,这样以来依据每个人的喜好,可能同样的输入会搜出不同的结果。有好有坏,好处是个体很开心,搜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子的定制缩小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会使个人的路子越来越窄。好比豆瓣电台,他的音乐开始是随机的,你可以选择喜欢或不喜欢,我只喜欢孙燕姿,那他以后就只播放孙燕姿的歌,将导致我只知道这么一个歌手。。。 但事实上我也可以去喜欢其他人。书中还举了一个黑白人居住的例子,也很形象。比喻了如果逐渐强化一个小小的偏好,最终可能导致界限分明的喜憎。此外google就像是一个大脑,汇集了很多人的智力,在你寻找答案的同时你也贡献了很多精力。所以渐渐意识到不能太依赖于google,网络,有些问题自己现想一想,我始终相信人是最高级,最聪明的动物。PC or 网路,我们试着去找到一个平衡点!经典语录负荷系数:实际消费的千瓦数在潜在使用峰值中的百分比,负荷系数越高,电力公司赚钱越多。摩尔定律认为,微处理器的效能每1或2年即增加1倍,电信部门的带宽每一个实际才增加1倍。(电话行业的讽刺)CERN-欧洲原子能研究组织:利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电脑存储数据。不仅完沉过了电脑之间的简单通讯,而且还把目标定在最终把这个全球电脑网变成一个巨大的资源。个人电脑的处理能力很多时候是过剩的。简单地相信社会总会进步,不是一种属于力量的信念;而是一种属于默认及因而属于软弱的信念。人们为这些网站作贡献的最大理由,正是他们追求个人爱好或做慈善事业,或做社区团体公益事业的理由:因为他们乐在其中。它给他们带来了满足感。人们很自然地想创造一些东西,向他们人显示自己的创造,谈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并成为各种公共项目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设法利用免费劳动力量。社会化生产的发展,由于三大技术进展:一,参与信息和文化生产的实体设备的普及;二,信息经济中的基本原料是免费供应的;三,互联网的分散式模块化提供了平台。21世纪特点:个人有更大的自主权/政治领域有更大的民主/社会有更大机会进行文化反省和人的交际联系。礼品经济——它是基于分享而不是出售,而且独立于市场经济,甚至与它对立。互联网用户:他们不受距离的限制,互相协作但没有金钱或政治的直接介入。他们对版权不关心,互换信息而不想得到报酬。在没有国家和市场来调解社交纽带的情况下,人们是通过馈赠时间和观点而建立的共同义务,而组成网上社区的。广告——就其经济意义来说,最成功的文章是那些不仅吸引大量读者,而且其主题能吸引来高价广告的文章。而其中最成功的文章是能吸引大量读者,并且这些读者会点击高价广告的文章。Mark Buchanan《关系》——社会现实不仅由人们的愿望造成,而且还由盲目及或多或少机械的力量的作用造成——在这个例子上,这些力量可以放大很小和似乎无害的个人喜好,使其产生戏剧性和令人不安的后果。我们点击的次数越多,就越使自己看到的信息变得狭窄。互联网将日益成为一个惊人的敏感的反馈电路,不断把我们的爱好以放大的形式回放给我们。同质化1,有相同观点的人互相之间越是交谈或以其他方式分享信息,他们的观点就会变得越加极端2,当意见相同的人汇集在一起时,他们常常加剧自己的偏见,并散步谬误的东西3,每多一个证实其观点的信息,都会提高他们对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信息,并且在他们的信心增强时,其观点就更加极端,他们已变成一心一意的人网络可以使文化更丰富,并促使人类更为和谐和更能相互理解——我们应怀疑态度。文化的贫乏和社会的分裂似乎是同样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个新的国家基础设施的崛起有可能压垮一个老的国家基础设施,比如网路之于电力。那些似乎晦涩的技术统一标准,原是为了促进统一性而设计的,但现在将成为意识形态辩论和地缘政治斗争的新术语。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吐丝结网,也意识不到谁在如何操纵这些蜘蛛网。即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受到监视和控制,我们也不在乎。毕竟,我们因为互联网带来的个性化得到了好处——它让我们成了更完美的消费者和雇员。我们以得到更多方便为交换,接受了别人对我们更多的控制。这个蜘蛛网是依照尺寸制作的,而我们处在该蜘蛛网中并非不快乐。我们已变得不是从自己的记忆中获得对世界的更多感知,而是从互联网的数据库中获得对世界的更多感知。我们似乎正在变成“大饼一样扁平的人——随着我们轻点鼠标进入巨大信息的网络,我们被摊得又大又薄。“上网冲浪”——体现了我们与网上海量信息之间关系的实质,肤浅!互联网的即时,速度等特点不鼓励人们停下来对事物做深刻思考。我们将逐渐成为“扁平的人”
  •     这是本写给外行人看的云计算普及读物。既然是给外行人看的,那就必须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公共电网和云计算是很好的比喻。于是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电力系统的兴起,从爱迪生发明原型系统,到高效统一的现代电网,讲述了事实以及背后思维的变化。这种思维的变化就是从实体到服务的转变,从底层发明到高层整合的转变。前段时间看到有人评论20世纪早期是科学的大发展阶段,有很多的“硬科学”进展,而最近这20多年则进展缓慢。我想这就是从底层发明往高层整合的转变,创新的模式变化了。云计算也是一样。从单纯的计算机科学基础构建的发展,进一步转向高层整合的变化。讲述电力系统的时候,除了专业人士外,没有人怎么津津乐道于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一样,讲述云计算的时候,计算资源的集中其实也不是吸引人的地方。普通用户关心的是峰谷电之类的应用服务。当Salesforce在云端提供了CRM的服务时,大家就开始感兴趣了。当大家享受到Google的各种服务的时候,才会喜欢上云计算。但是,云计算的那些待解决的问题,鼓吹优势的科普书籍往往就讲得比较少了。比如信息安全的问题,比如网络可靠性的问题等等。当然KK(凯文·凯利)所说的网络和人融为一体的观念,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IT服务,也许将成为今后10年IT外包市场的主流,所以我们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     关于社会的思考很不错
  •     很喜欢的写作风格。
  •     前半部分的主题思想就是云计算, 他和我们现在的电力系统和自来水煤气供应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后面的预见是什么, 貌似我们的作者还没有给出更好的答案。
  •     翻译的很烂...
  •     老大哥在背后看着你
  •     作者的观点有些吓人,但是能带来一些的新的想法,我喜欢看一些有趣的东西。
  •     Plenty of Fish 确实印象深刻,不过云计算不是全部,离线计算现在已经通过iphone/andriod展示了他的价值,作者更像是搞文学销而不是搞技术分析的。虽然有这些偏差,本书还是值得一读
  •     思想还算深刻,干货不多~
  •     标题和观点值得重视,但对书中大部分内容的评价是:不知所云。
  •     云理念的实现,岂不是一大批硬件厂商要倒闭,这个过程十年是否有可能实现?
  •     我开始对中信出版社越来越不满意!曾经有一段时间它还出一些像本书一样的思想性技术性强一些的书,从2009年下半年起中信出版社热衷于出励志类书籍了。这也能体现这种后起之秀的出版社没有积淀,更多是嗅着市场的味道改变自己的风格。要知道,图书不只是用来赚钱的,也是用来传播思想的。还有一个不满意的就是中信出版社妄改书名。大家可以在卓越上搜索一下“下一轮”,《下一轮全球趋势》、《下一轮全球大牛市》、《下一轮经济周期、《下一轮全球金融》、《下一轮商品市场》,赫,多整齐的书名,多整齐的包装,多好的题材、多好的策划!可是如果你翻开版权页看看,全不是那回事儿。这些书本来根本不是一个系列的书,甚至出版社都不是一家。这些书也“被”统一了。原作者如果发现把他们的书名改成这样不知道会是什么感想呢。我会关注国外最新的图书出版动态,经常会在美国的亚马逊买书,等我买回来并且啃完了英文,经常会偶然发现这本书已经有中文版出版了,不过中文版的书名和英文版的书名根本不是一码事儿,你即使再有想象力也不会将二者联系起来。沥沥拉拉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在抗议这本书的乱改书名。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The Big Switch: Rewiring the World, From Edison to Google》,而中文书名翻译成《IT不再重要:互联网大转换的制高点——云计算》。你能将二者...联系起来吗?其实这个书名也是一个营销手段。因为本书的作者Nicholas Carr曾经在2003年5月号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IT Doesn't Matter》,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后来基于此,作者写成了一本书叫做《Does IT Matter?》(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冷眼看IT》)也曾经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且现在“云计算”是热点。所以出版社为了书好卖一些就把“IT不再重要”和“云计算”拉郎配做了本书的书名。本书写得很不错,本书前半部分确实在写“云”。并且把云计算的历史和电力的历史交叉对比写来,写得很深入。我手头有好几本写云计算的英文书,都没有这本书写得透彻,也没有这本书的趣味性强。但是,“云”只是一种技术,它是互联网的产物。作者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写的这本书,“云”只是其中一部分。也写到了长尾、众包、隐私等诸多话题,不是“云”这个词能概括的。如果让我评分,原书,我给5分。翻译,我给4分。中信出版社的拙劣包装,我给2分。所以,总体的3分是作者、译者代出版社受过。 阅读更多 ›
  •     买了很久, 就是没细看.
  •     08年的书籍,在现在看来书上的内容一点也不过时。社会一直在进步,在发展,有利有弊,关键谁也控制不了。人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就起到载体的功能
  •     可以开拓眼界~
  •     也许这本书没有很高明的商业逻辑,也没有很精准的技术指标,但是不管你是搞商业的还是技术的,本书一定能给你一个全新而大胆的理念。
  •     作者在前半部分用电力的案例,成功的引出云计算的概念与必然性。但是后文对于云计算的未来,或者说是对于科技的未来的预测并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下半部分让KK来写,我觉得这本书就完美了!
  •     选择性的看了几章,整体还是比较枯燥
  •     其实不是IT不再重要,而是IT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
  •     虽然没什么新知,但读这本书的体验真是奇怪:一方面我对他所描述的事物极其熟悉,几千字的段落只是描述一个很普通的概念;另一方面我又对他所描述的方式极其陌生,他重新塑造了那些概念,带着其特有的对于技术的崇拜与颤抖。而最后一章又一步迈入Cyberpunk的阶段,单独拿出来能给5星。
  •     一般吧
  •     之前看过这本书的评论觉得不错,当我真正细细品读的时候就是另一番感觉!作者的语言和思想带着我遨游在云的奇妙世界里,看到了未来看到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静静想想作者以一种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和把玩互联网真的是一种前卫大气有富有远见的作为。
  •     书中讲到了云计算的相关内容,而且很形象,很启发人的思考,值得一读
  •     有点虚,不太推荐阅读。
  •     IT改变未来
  •     重读一遍,获益良多
  •     后半部分很有哲学的意味,说出了我的部分心声。科技带给人的改变是极其复杂的,经历过没有计算机网络生活的我,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     功夫在诗外。画笔再好,也要画家才能画出漂亮的画。
  •     2003年5月美国《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载了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 Carr)题为《IT Doesn’t Matter》的文章,其问世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场质疑IT价值、触及整个IT业命运的世纪论战由此开火,几乎所有的重要媒体、IT业界巨头尤其是CIO、商业界重量级人物和专家学者们都积极参战发表看法。... 阅读更多
  •     鼓吹云计算的书,唉唉,看这个只能说那时太图申破了。
  •     云也没有想象的重要,目前的云更多是商业噱头。
  •     技术就是这样逐步发展的,总是在制造一种假象:好像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     书名有标新立异之嫌,云计算和电力还是不能等同的,IT是否能全部采取中央输出还有待观察,不过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倒是真真切切的。
  •     这书其实就是讲的未来是云计算的时代,但是么时候真的IT不重要了,那估计还够等了。。。这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揭示了IT系统未来的形态,传统软件企业若不及时转型,很有可能就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了
  •     就是云服务
  •     对电的发明和普及的解读很有意思,“日光之下,没有新事”,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对社会生活,经济,人们的行为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电的影响或许可以窥见部分。互联网的控制和民主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社会化营销里的数据挖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正是互联网控制的一面。
  •     很薄的一本书,但是内容都是干货呀,虽然副标题是讲云计算,但是里面涉及的内容还是非常多的,很有收获
  •     云计算将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每家公司单独购买服务器建设It团队编写程序的时代也许很快将一去不复还。
  •     前半部分冗长,有点受不了了,黄金分割才算入戏,云计算大势所趋。
  •     今天的计算就如同当年的电一样,正在完成从工具向效用的转变。Utility 就翻译成效用了??
  •     09年从姐夫那顺来当科普读物。没想到两三年后,云会如此普及。
  •     中文译名完全曲解了原标题的意思
  •     5年后IT世界会这成什么样?也许这本书指明了一种可能,而且是非常可能的可能。
  •     非常非常非常棒。讲两件事:一是借电力革命的发展预言信息革命,二是警醒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负面作用。也许不是电脑服务于我们,而开始进入我们用信息和智能服务它们的时代了。
  •     多年过去 书里写的很多道理竟然还是行得通
  •     10年前是本了不起的书,10年后就没必要看了,基本都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了。
  •     一厢情愿~
  •      本书写得确实很有道理,历史的发展将的清晰明了,但是感觉书中IT还是有局限性的。 云计算真的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么,就算能满足,估计这也需要漫长的时间,书中将IT技术比作自来水,通向各家各户,要知道,IT技术跟自来水相似性太少。 不过,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未来令人期待。。。
  •     喜歡“人成爲互聯網上的突觸”這個比喻http://book.douban.com/review/3338797/
  •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随着通信,计算机的发展,普通公司不再需要IT部门,这些需求可以由专门公司提供。不过作者实在太啰嗦。
  •     同学说的对,现在来读,是晚了点。
  •     当计算机技术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我们的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
  •     历史可以借鉴!
  •     其实书的理念确实很划时代~用社会公共电力生产的例子,来说明计算能力也将会公共生产~但是这个布局是个什么鬼?最后讲起了互联网对世界的影响又是个什么鬼?所以只好减了一颗星~
  •     作者思路清晰,笔调轻盈,娓娓道来原来世界因互联网已发生了如此这般的变化!
  •     缺点:以历史上相同的经历来预测未来有点卡尔·马克思的历史主义!云计算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优点:这本书确实开阔了我的视野。
  •     将来人类的部分行为,是否将有“0”和“1”来代为执行?
  •     : F49/2229
  •     内容明明说的是 IT越来越重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